(19)糖尿病病人醋蛋療法醋蛋療法是用醋蛋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

以雞蛋及醋為主藥配方治病,在我國有悠久的曆史。早在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中就載有以醋及雞蛋為主藥的“苦酒(醋)湯”,即以“半夏(洗、破如棗核)十四枚、雞子一枚(開孔去黃),納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劑”,用以治療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可認為是最早而最有名的醋蛋處方。醋在古代又名苦酒、酢、052糖尿病酢酒等,應用醋治病在中國有數千年的曆史。曆代醫學典籍如《千金要方》《肘後備急方》《食療本草》《普濟方》《本草綱目》中都有關於醋的性能、功效、臨床應用方麵的論述,以醋組成的方劑多達上千首。而曆代醫學典籍如《千金要方》《太平聖惠方》《世醫得效方》《活幼新書》《本草綱目》等關於雞蛋的性能、功效、臨床應用方麵的論述亦甚多,用蛋治病的中國也有數千年的曆史。

近年來,醋蛋治療在民間有很大的發展,廣泛應用於保健強身及內、外、婦、兒各科病症的治療,方便易行,深受歡迎。

①取雞蛋3隻,打碎後加入香醋100毫升,調和,放置1~2天,再加食醋150毫升,攪勻。每日清晨服用15毫升。

②取淮山藥30克,濃煎,取汁150毫升,打入雞蛋1隻,加醋15毫克,煮沸後食用。每日1次。

注意事項①對醋和雞蛋過敏者,不宜應用本療法。

②潰瘍病和胃酸過多患者,不宜應用本療法。

③每日食用的醋蛋液要適度,不宜過量,過量食用反而對健康不利。

④本療法所用的醋,應選用優質食用醋;所用的蛋類應為新鮮者。

⑤把配製好的醋蛋液應妥善保管,及時食用,防止變質。

(20)糖尿病病人蜂毒療法蜂毒療法又稱蜂螫療法,是利用蜜蜂毒素防治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

本療法雖無專著記述,但長期以來為人們所習用,是在蛇毒、蠍毒、蜘蛛毒療法基礎上發展而來。唐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說》就載有蛇毒治病,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記載了蜘蛛毒療法。蜂毒療法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逐漸為醫家所重視,並應用於臨床,現已將蜂毒製成射液用於治療。

取肺俞、照海、腎俞、胰俞、三陰交等穴,用蜂螫。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注意事項①接受蜂毒療法者,治療結束後應休息10分鍾以上,不宜治療後即進行活動。

②治療前不得吃得過飽,治療期間不宜飲用含有酒精的飲料。

③凡初次接受治療者,出現較輕的疼痛,局部略有紅腫,不必驚慌,更不要輕易停止治療。如出現發燒、惡心、嘔吐、心慌出汗者,可應用鎮靜劑,如肌肉注射25毫升異丙嗪,即可緩解其毒副作用。

053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高血壓一、什麼是高血壓病高血壓是一種以動脈壓升高為特征,可伴有心髒、血管、腦和腎等功能性或器質性改變的全身性疾病。由於人們的絕對血壓水平受性別、年齡、種族和許多其他因素影響而有差別,高血壓的任何一個定義都是根據從血壓與高血壓直接無明顯分界線。目前成人確診高血壓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統一的標準。1978年世界衛生組織高血壓專家委員會確定的高血壓標準是:正常成人血壓:收縮壓≤18.7kPa(140mmHg),舒張壓≤12.0kPa(90mmHg)。

臨界高血壓:收縮壓18.9~21.2kPa(141~159mmHg),舒張壓12.1~12.5kPa(91~94mmHg)。

高血壓:高血壓:收縮壓≥21.3kPa(160mmHg),舒張壓≥12.7kPa(95mmHg),經非同日兩次核實確定。

血壓測量以坐位、右上臂為準,必要時也可測立、臥位及上、下肢作比較。

高血壓是一種臨床綜合征,可以在許多疾病中出現。高血壓病又稱原發性高血壓,是指原因尚不明確,以血壓升高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相對獨立的疾病。

據引起高血壓的原因不同,高血壓通常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和繼發性高血壓兩類。繼發性高血壓又稱症狀性高血壓,是指有明確的病因可循,血壓升高隻是某些病的部分臨床表現。症狀性高血壓常見有腎性高血壓、內分泌性高血壓、妊娠性高血壓、血管病變性高血壓等一些類型。

高血壓和高血壓病有什麼區別?

人們經常將高血壓和高血壓病混同起來,認為隻要發現血壓升高就是高血壓病,或者將高血壓疾病簡稱為高血壓。其實高血壓和高血壓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高血壓隻是一個病症,並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許多疾病,如急、慢性腎炎、腎盂腎炎、顱腦疾病、內分泌疾病、血管性疾病以及妊娠中毒症等,這些疾病都可以引起血壓升高的症狀,由於這種高血壓是繼發於以上疾病後出現的,又稱繼054高血壓發性高血壓或正在性高血壓,而引起這種高血壓的疾病醫學上統稱原發病。這類高血壓隻占高血壓病人總數的10%以內。

高血壓病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其發病原因目前還不是十分清楚,又稱原發性高血壓,約占高血壓病人的90%以上。所以我們通常所見的高血壓患者,絕大多數都是這種高血壓病,其臨床表現以血壓升高為主要特征,但隨著病情的發展,會出現心、腦、腎等重要器官受損害的病變,叫做高血壓的並發症,如高血壓性心髒病、心力衰竭、腦梗死、腦出血、腎功能不全等並發症。

由於原發性高血壓和繼發性高血壓的病因病理不同,因此,治療原則也不相同。原發性高血壓必須積極治療高血壓,才能有效地防止並發症;而繼發性高血壓首先必須治療原發病,才能有效地控製高血壓發展,其次才是用降壓藥物來控製高血壓的症狀。因此,醫生遇到高血壓病人,必須仔細詢問和檢查,在排除其他疾病所引起的高血壓後,才能診斷為高血壓等。

二、高血壓的發病原理(一)病因1.%遺傳因素一些學者的研究表明,遺傳因素對高血壓病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因素,如通過家係研究Bianchi%等發現,雙親均為正常血壓患者,其子女患高血壓病的概率為3%,而雙親均為高血壓病者,其子女患高血壓病的概率則高達45%。為了鑒別環境因素和遺產因素的影響,有人研究了有抱養子女的家庭,發現抱養子女血壓與養父母血壓的相關程度小於親生子女與父母血壓的相關。同樣,同胞兄弟姐妹的血壓相關程度也大於抱養子女相互之間及抱養子女與親生子女之間的關係。通過孿生子女研究發現,單卵雙生者其積壓相關係數為0.55,雙卵雙生者為0.25,二者有顯著差異。在人群研究中已看到不同種族之間血壓分布及高血壓患病率不同。

除此之外,科學家已成功地建立了遺傳性高血壓大鼠株,繁殖幾代後幾乎100%發生高血壓。這些都說明本病的發生於遺傳有著密切的關係。

目前多數醫學家認為高血壓病是一種多因子遺傳性疾病,同時其發病又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可以寫成一個方程式:基因+環境=高血壓,即遺傳易感性與環境因素影響相結合的發病模式。可見,遺傳在高血壓發病中起重要作用,任何導055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致血壓升高的環境因素,都有在具有血壓升高傾向的遺傳易感體質上發揮作用。

換句話說,在同一生活環境中,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出現高血壓,隻有部分“高血壓素質”的人才會發生高血壓病。從家族調查來看,高血壓發病有家族集中現象,即父母雙方均患有高血壓的子女其高血壓發生率為45%,父母僅一人患高血壓者,其子女高血壓發生率為28%,而父母均無高血壓者,其子女高血壓發生率僅為3%。高血壓病人的成年兄弟姐妹中65%可能患高血壓,其中單卵雙生子比其他親屬間血壓相關性更高。這些都說明高血壓是一種遺傳性疾病。

2.%環境因素環境中缺乏離子也是高血壓發病的重要機製。空氣負離子經呼吸道入肺,通過膜交換係統進入血液循環,隨血液循環到達全身各組織器官,以直接刺激、神經反射以及通過體液方式作用於機體各係統,產生良好的生理效應。它會直接影響血液中帶電粒子(蛋白質、血細胞)的組成與分布情況,使異常的血液形態與理化特征正常化;並通過促進機體組織的氧化還原過程,特別是通過加強肝、腦、腎等重要組織的氧化過程,激活多種酶係統,對機體的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水及電解質代謝起到調整與優化作用。因此,空氣中缺乏負離子也是導致高血壓產生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高血壓病的發生與環境也有一定的關係。這裏所說的環境因素比較複雜,有飲食、空氣汙染、噪聲、職業等各種情況。日本科學家指出,高血壓病的發病率還與該地區食鹽消費成正比。

外界環境是誘發高血壓的一個因素。

有人稱為外界因素。因為隻有遺傳因素還不足以引起高血壓,必須在外界因素的影響下才能發病。外界因素包括職業、經濟、勞動種類、文化程度、人際關係等,它們通過精神和心理因素影響血壓。

(1)職業因素我國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城市高血壓患病率高於農村,約為10.84%~6.24%,同一地區職業的人高血壓的患病率顯著不同,一般認為,注意力需要持續性高度集中,而體力活動又較少的職業,高血壓的患病率就較高,如司機、報務員、會計、統計人員、教師等,而農村、圖書管理員等職業,由於精神緊張度較低,高血壓的患病率也較低。在發達國家經濟收入和文化水平低的人群,高血壓的患病就高於經濟收入和文化水平較高的階層。

(2)環境因素有人研究發現,凡在噪音經常騷擾下的大城市火車站或鬧市區的居民,高血壓的患病率高於安靜的農村。高原和寒冷的居住環境,也是高血壓的發病因素之一。原因是人體在噪音環境下,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增多,心跳加056高血壓快,使血壓升高。同時噪音還能使具有保護心肌功能的血鎂量下降,所以,冠心病的發病率也往往增高。

有人在暴露噪音環境下,給動物做實驗,結果發現,毛細血管壁變形,血流速度減慢,心肌和血管係統均受損害。

由此可見,生活勞動緊張,勞動環境中的有害因素,心理精神因素在高血壓的發病中起一定的作用。

血壓的升高時遺傳基因與外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導致的外界環境會導致人體發生一係列的神經體液方麵的適應性調節。老年人更是如此。夏季血壓或輕度降低,冬季血壓明顯升高,一般冬季血壓要比夏季高1.6\/8kPa(12.0\/6.0mmHg)。

這主要是由於氣溫的影響,夏季皮膚血管擴張,冬季皮膚血管收縮。

3.%年齡因素世界大多數地區人群高血壓患病率及平均血壓水平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高。國外資料表明,女性50歲以後血壓上升明顯,收縮壓升高持續終身,而舒張壓則常在55~60歲漸平緩。年幼時血壓高者其血壓隨年齡增高的趨勢更不顯著。

人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血壓也有相應變化。嬰兒向成人期發育成長過程中,血壓迅速上升,當血壓升至成人高度時,上升趨勢減慢。到40歲以後血壓再次逐漸升高,隨年齡的增長,小動脈逐漸硬化,彈性減弱,如果再加上遺傳、肥胖、飲食因素,使中老年高血壓的患病率明顯高於青年人。40歲以上人群高血壓的患病率是15歲~39歲者3.4倍,65歲人群有40%~50%發現高血壓而80歲以後稍有下降。總的情況是高血壓的患病隨年齡增長而遞增。同時還發現青少年時期血壓偏高者,成年以後血壓上升較快較高,提示預防高血壓應從兒童時期就開始。

高血壓病的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升高,據統計,20歲以下發病率為3.11%,20歲~29歲為3.91%,30歲~39歲為4.95%,40歲~49歲為8.6%,50歲~59歲為11.38%,60歲~69歲為17.23%~26%。由此可見,40歲以後高血壓病的發病率有明顯升高,原因可能與年齡增長而引起的體內生理變化或外界因素的長期作用有關。

4.%性別因素據統計35歲以前男女兩性患病率無明顯差異,有時男稍高於女性,但35歲以後,較高發地區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低發地區45歲以後女性患病率低於男性。我國男女兩性的收縮壓都隨年齡呈拋物線形上升,女性的曲線坡度遠較男性為顯著,40歲以下的男性收縮壓略高於女性,45歲以後的女性收縮壓超過男性,057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且隨年齡的增長差距愈顯著,至70歲以上兩性的平均數相差達2.67kPa。舒張壓也隨年齡增長而上升,但上升坡度不如收縮壓明顯。

5.%膳食因素膳食對於高血壓的發生有著複雜的影響,一般而言,鈉鹽攝入過多、大量飲酒、過食飽和脂肪酸,可使血壓升高。而膳食中充足的鉀、鈣、優質蛋白質可防止血壓升高。此外,膳食中的咖啡因、纖維、蔗糖、鎂和某些微量元素也對血壓產生影響,但尚缺乏足夠的證據。

食鹽:食鹽與高血壓的關係很早即引起人們的重視。成人每日攝鈉1~2克即足以滿足生理的需要,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日平均攝鹽量在5克以下。目前我國人群的平均攝鹽量在7~20克。當人體攝入過多的食鹽時,可造成體內水鈉瀦留,導致血管平滑肌腫脹,管腔變細,血管阻力增加,同時血容量增加,加重了心髒負荷和腎髒負擔,進一步引起排鈉障礙,從而使血壓升高。

有人在研究吸煙與高血壓的關係時發現,長期吸煙者高血壓患病率明顯高於不吸煙者。吸煙可以引起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吸一支煙後收縮壓可增加10~15毫米汞柱,每分鍾心跳增加5~20次。因為煙中的尼古丁可以興奮血管運動神經中樞,並使一種叫腎上腺素的激素分泌增加,引起小動脈收縮。長期吸煙,使小動脈管壁變厚並逐漸硬化,增加血管阻力,使血壓升高。因此,奉勸有吸煙嗜好者,特別是高血壓病人,應該及時戒掉吸煙的不良習慣。

飲酒是導致高血壓的又一個危險因素。有研究發現飲酒與高血壓水平呈正相關,也就是說喝酒越多的人,血壓水平就越高。大量飲酒(指每天飲用酒精量超過65克),或長期飲酒者的高血壓患病率及平均血壓水平都顯著升高。平均每天飲酒精量30克~40克的人,比不飲酒的人收縮壓高3~4毫米汞柱,舒張壓高1~2毫米汞柱,高血壓患病率高50%;如果飲酒精每天50克~60克,則收縮壓比不飲酒者高5~6毫米汞柱,舒張壓高2~4毫米汞柱,高血壓患病率高75%,如果飲酒精每天平均60克~70克,高血壓患病率臂不飲酒者高100%。另有研究報告指出,每天都飲酒的人收縮壓和舒張壓都比每周飲一次酒的人要高。這說明飲酒時血壓升高的肯定因素,尤其長期大量飲酒對高血壓發病更具有危險性。因此專家建議:已有高血壓或其他心血管疾病時一定要戒酒,而對於已有飲酒習慣的成年正常人,應限製飲酒量,每天白酒量最好不超過一兩。

吃食鹽過多可引起血壓升高,而低鹽飲食可使血壓降低。食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NaCI,又稱鈉鹽),人體對這種鈉鹽的生理需要量是根底的,成年人每天吃食鹽2~3克左右則足以滿足生理需要。許多醫學研究都證明了鈉鹽吃得過多與058高血壓高血壓發病有關。例如食鹽量很少的北極愛斯基摩人、太平洋馬紹爾群島居民和中南美洲的印第安人等,高血壓患病率都很低,而食鹽量高達到每天20克左右的日本北海道人,其高血壓患病率高達40%。我國北方地區食鹽量明顯多於南方,北方居民食鹽量每天在12~14克,其高血壓患病率明顯多於南方,如北京、天津、沈陽等北方城市高血壓患病率比廣州、南寧等南方城市高2~3倍。沿海產鹽區與湖南常飲鹽茶的地區人群患高血壓病較多,而一生吃低鹽膳食的人群很少發生高血壓,如四川省涼山彝族高血壓患病率僅0.34%,遠遠低於我國成年人高血壓總患病率約11%的水平。以上說明食鹽與高血壓的發病有密切關係。目前我國人群的平均鈉鹽攝入量為每天7克~20克,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成年人每天食鹽量應控製在5克以內。醫學家預測若自嬰幼兒時期起減少食鹽量,則有可能使成年後人群的血壓水平降低。

6.%神經精神源學說(Psychogenic%theory)神經精神源學說認為,由於外界不良刺激,引起長時間、強烈和反複的精神緊張和焦慮等情緒波動,使大腦皮質的抑製和興奮過程紊亂,皮質功能失調,大腦皮層失去或不能正常對皮質下中樞實施控製和調節,使皮質下血管舒縮中樞長期處於以收縮功能占優勢的功能狀態,引起全身小動脈痙攣,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壓升高。此種作用在最初是暫時性的,頻繁發生後強化後而持久。在此過程中,也有下丘腦分泌的激素的作用。

不讓憤怒表達出來(把憤怒壓抑在內心)可能導致高血壓的觀點已經傳播了半個世紀。高血壓病人通常處於憤怒情緒的麻煩之中,他們無法表達憤怒。壓抑憤怒可能導致交感神經係統的長期興奮和高血壓。有研究證實壓抑憤怒與高血壓緊密相關。1982年,Diamond對40年來的相關研究進行了回顧,闡述了憤怒的作用及其對高血壓和冠心病的消極影響。他把高血壓患者描述為“心中充滿敵意並一直壓抑衝動表達”的人。在同一年,Gentry%研究了習慣性的憤怒應對方式對一千多個被試的影響。通過這個較大樣本的研究,他明確地證明,長期壓抑的憤怒提高了罹患高血壓的風險。

另外,還有專家研究證實,高血壓與壓抑憤怒存在顯著的相關。事實上,血壓正常者釋放憤怒的可能性是高血壓患者的兩倍。從各方麵來說,有許多研究把高血壓同內心的憤怒聯係在一起。

研究文獻葉清楚地表明:無法(或不願)表達憤怒對許多易感人群來說將導致高血壓的形成;但這還僅僅隻是說對了一半,很多研究已經證明,那些傾向於對他人表現出更多敵意和侵犯性行為(把憤怒發泄在外)的人群比正常人有更高059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的血壓。

7.%內分泌學說(Endocrine%theory)內分泌學說認為腎上腺髓質和皮質激素的作用是形成高血壓的主要機理。腎上腺素增加心排出量、去甲腎上腺素引起周圍小動脈收縮,皮質醇、去氧皮質酮、18-羥去氧皮質酮、16-β-羥-脫氫異雄酮等使水鈉瀦留,都可使血壓升高。但高血壓病人腎上腺素和去甲盛腎上腺素的分泌並未增加,或輕度增多而不足以解釋血壓的增高。血壓升高功能是小動脈對兒茶酚胺分泌的微小增多茶水強烈反應所致,此時尿中兒茶酚胺的代謝產物也增高。

8.%腎源學說(Renal%theory)腎源學說認為高血壓與腎髒缺血有關。缺血的腎髒產生腎素,在血漿內腎素將肝髒產生的血管腎張素原水解為血管緊張素1,再經肺循環中轉換酶的作用轉化為血管緊張素Ⅱ。血管緊張素Ⅱ作用於中樞增加交感神經衝動發放,或直接收縮血管,還刺激腎素腺分泌醛固酮引起鈉瀦留。腎素一血管緊張素一醛固酮係統成為體內調節血管阻力與細胞外液的重要機製,而後者適合決定血壓的主要因素。

(二)中醫對高血壓病的認識高血壓是西醫的病名。根據高血壓病的臨床主要表現、病程演變和並發症,本病可歸屬於中醫文獻中的眩暈、頭痛、肝風等病證範疇,並與中風、心悸、水腫等病證有聯係。我國1997年發布的中醫臨床疾病國家標準,已將高血壓定名為“眩暈”。中醫學雖無高血壓這一病名,但中醫曆代醫書對其病因、發病機理、症狀和脂類等早有記載,如《內經》所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腎虛則頭重眩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是高血壓發病與肝腎喲管的最早記載。後世醫家對本病有進一步認識,如唐代《千金方》指出:“肝厥頭痛,肝火厥逆,上亢頭腦也”,“肝厥頭痛必多眩暈”,認為頭痛、眩暈是肝火厥逆所致。金元時代劉河間認為“非外來之風,由於將息失宜而心火暴盛”,朱丹溪則提出“無痰不眩”、“無火不暈”的觀點,認為痰與火是引起本病的另一個原因。明代《景嶽全書》更認為本病的發生“皆內傷積損,頹敗而然”,並指出飲食、起居、情誌酒色等在本病病因學上的意義。

中醫學認為,高血壓的病因病機,主要是由於情誌失調、飲食不節、勞逸過度、內傷虛損和體質偏盛偏衰等因素,導致人體髒腑陰陽失衡,氣血失調,氣機升降失常,風火內生,痰瘀交阻而發病。病位主要在肝腎,其次是心脾。肝腎陰060高血壓陽失調是本病的病機重點,陰虛陽亢是本病的主要證候表現。

1.%情誌失調如長期持久的情誌刺激、精神緊張或惱怒憂思,可使肝氣內鬱,鬱久化火,耗傷肝陰,陰不製陽,使肝陽偏亢,上擾頭目,引起血壓升高。肝腎兩髒關係密切,肝火亦可同時灼傷肝腎之陰,形成肝腎陰虛,肝陽偏亢,導致血壓增高。

2.%飲食不節主要由於過食肥甘厚味,或過度飲酒,以致痰濕內生,蘊久化熱,痰熱上擾,導致血壓升高。或嗜食鹹味,過量食鹽,可使血脈凝滯,並耗傷腎陰,導致腎陰虧虛,肝失所養,肝陽上亢,亦可使血壓升高。

3.%勞逸過度包括過度勞累和過度安逸兩個方麵。如勞力過度易傷脾胃中氣,使運化無力,聚濕生痰,上擾輕竅,導致血壓升高;勞神過度則暗耗陰血,房勞過度則耗傷腎陰,使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引起血壓增高。過度安逸指缺乏運動鍛煉,可使人體氣血運行不暢,脾胃運化功能減弱,痰濕內生,鬱久化火,痰火衰擾,導致血壓升高。

4.%內傷虛損如勞傷過度,久病正虛,髒腑功能失調,濕濁痰瘀內生,化熱生火,上擾清竅而血壓升高。或年老腎虧,腎陰不足,肝失所養,肝陽偏亢,血壓上升;且內風易動可引起血管意外從而合並中風病證。

5.%體質因素高血壓的發病與體質因素有關。中醫學認為,人的體質有陰陽偏盛、偏衰的區別。一般來說,身體偏胖者,多為陽虛之體;身體偏瘦者,多為陰虛之體。陽虛體質的人,一般以脾腎陽虛為多見。這一類型體質的人,機體陽氣虧虛,熱量不足,髒腑機能減退,脾胃運化功能降低或失調,容易導致痰飲濕濁內生,故有“肥人多陽虛痰濕”之說。痰濕蘊久不化,易生熱化火,阻於脈絡,蒙蔽清竅而導致血壓升高。因此,身體肥胖的陽虛體質的人患高血壓病,多與痰濕內熱有關。

陰虛體質的人,一般以肝腎陰虛為多見,這種體質類型的人,體內陰液虧虛,精血津液等營養物質不足,身體偏消瘦,易導致陰不製陽,陽熱內生,故有“瘦人061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多陰虛火旺”之說。肝陽偏亢,日久則化熱生火而上擾清竅,引起血壓升高。所以身體偏瘦的陰虛體質的人患高血壓,多與陰虛陽亢有關。

6.%肝陽上亢肝為風木之髒,體陰而用陽,主升主動,其性剛勁,故《內經》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素體腎陰不足,肝陽偏亢;長期精神緊張、憂思鬱怒,使肝失調達,肝氣鬱結,氣鬱化火,火耗肝陽,風陽內動。以上皆可導致肝陽亢逆,形成高血壓。早期的高血壓病患者多為此病機。

7.%肝腎陰虛肝藏血,腎藏精,二者同居下焦,生理互為依存,病理相互影響。臨床上肝腎之陰虧虛多同時並存。由於肝腎陰虛,不能涵斂肝陽,陽氣隨即亢逆上衝,引起高血壓。肝腎陰虛是高血壓產生的基本病機。

8.%陰陽兩虛高血壓患者,早期多為陰虛陽亢。由於陰陽互根,陰虛則陽無以化生,故高血壓病後期,病機常為陰陽俱虛,尤其當出現腎功能衰竭時。

9.%痰濁內阻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或憂思、勞倦傷脾,皆可使脾運化功能失職,導致水濕內停,濕聚成痰。肝氣不舒,氣鬱濕滯,亦可使痰濕內生。痰濁內阻,或痰隨風上擾,可出現頭痛、眩暈等高血壓症狀。

10.%衝任失調衝任二脈均以腎精微物質基礎。人隨年齡增長,進入更年期時,腎中精氣便顯虧虛,從而引起衝任失調。素有肝腎之陰不足者更易在更年期發生衝任不調。衝任失調,則氣血虧虛或逆亂,形成高血壓。衝任失調型高血壓多見於更年期的婦女。

11.%瘀血阻絡中醫學認為“初病在經,久病在絡”,“初病在氣,久病入血”,而“氣病則累血,血病則累氣”,故高血壓後期可見瘀血阻絡的病機。

高血壓病人約有10%左右多年無自覺症狀,而於體格檢查時發現血壓升高。

大多數的高血壓病人在血壓升高早期即出現症狀,多為腦神經係統、心血管係統062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等方麵有關的臨床表現,如頭痛、頭脹、頭暈或眩暈、後頸脹痛、麵色潮紅、心悸、胸痛、失眠多夢、健忘耳鳴、手足麻木、肌肉疼痛等症狀。

(1)頭痛、頭脹、後頸脹痛:頭痛是高血壓病人最常見的症狀之一。高血壓的頭痛有幾個特點:疼痛部位通常在後腦、前額和頭部兩側太陽穴處,或伴後頸項部脹痛;頭痛以白天、早晨為多;性質以脹痛、跳痛為多見;常伴有頭暈、麵色潮紅或麵部烘熱等症狀。

(2)頭暈或眩暈:眩暈即頭暈目眩的症狀。高血壓病人病情輕的,一般隻出現頭暈,或輕度眩暈,如病情重的,則頭暈目眩,頭重腳輕,甚至站立不穩。

(3)心悸、胸痛:心悸是病人自覺心中發慌,感覺心髒跳動不安的一種症狀。高血壓病早期,可因外界刺激使病人出現心慌、心悸的表現,中、晚期高血壓病人伴心功能不全時,出現心律不齊、氣喘、下肢水腫等症狀;若伴有冠心病,則出胸悶、胸痛等症狀。

(4)失眠多夢:高血壓病人可出現失眠,輕者表現為入睡困難,或睡眠不深,睡中易醒,半夜醒來後難以入睡;重者徹夜難眠。失眠者常伴有多夢現象,甚至噩夢紛紜。長期失眠可使高血壓病情加重。

(5)健忘、耳鳴:健忘是指病人的記憶力減退,耳鳴是指病人自覺耳中有響聲如蟬鳴,或腦中“嗡嗡”轟鳴。這一方麵是高血壓病人由於血管硬化,腦部供血不足等直接影響的結果,另一方麵可能與神經衰弱有關。

(6)手足麻木、肌肉酸痛:高血壓病人可出現手足麻木和僵硬的感覺,有的則表現為腰酸背痛、肌肉酸痛。這種現象多數是由於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原因引起肢體局部供血不足所致。

血壓分類表分期收縮壓(高壓)(mmHg)舒張壓(低壓)(mmHg)理想血壓小於120和小於80正常血壓小於130和小於85正常高限130~139和\/或85~89高血壓1期140~159和\/或90~992期60~179和\/或100~1093期大於或等於180和\/或大於或等於110根據對心、腦、腎的損害程度還可將高血壓分為三期:Ⅰ期、無心腦腎損害;063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Ⅱ期、有心腦腎損害,但功能還在代償狀態;Ⅲ期、有腦出血、心力衰竭、腎功能衰竭等。

不太高和高血壓處理正常人在運動、情緒波動、失眠及飲酒後可以出現血壓的一過性升高,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不屬於疾病。但55歲血壓正常的人,未來發生高血壓的危險性很大,血壓接近正常高值或者高血壓前期的病人尤其如此。血壓在正常高值或者高血壓前期的病人,不管將來是否或者何時血壓發展到140\/90毫米汞柱,其患心血管病的風險都增加了,應以適當方式進行幹預。

首先應明確高血壓除了和遺傳有關係外,還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不良的生活方式不但導致高血壓,還會引起糖尿病、血脂異常及高尿酸血症等,統稱為代謝綜合征。高血壓患者除了關注血壓,還應該定期監測血糖和血脂情況,一旦發現異常,應采取綜合的防治措施,控製各種危險因素,減少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

如果多數情況下血壓<140\/90毫米汞柱,偶爾超過140\/90毫米汞柱,應尋找血壓升高的原因或者誘因,如過度的精神應激,疾病伴隨情況等。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哮喘發作、睡眠呼吸暫停等都可以誘發血壓升高。如果血壓升高與心與睡眠或情緒相關,查體患者心率又較快,應考慮患者是否有過度的精神刺激或者緊張,或者已經患有抑鬱症,這時治療高血壓時去除誘因、鎮靜、改善睡眠及精神狀態。經過這樣的處理多數患者血壓可以恢複正常,如果仍有升高,首先考慮使用倍他受體阻滯劑。

如果血壓偏高,即超過120\/80毫米汞柱,雖然沒有達到140\/90毫米汞柱的高血壓標準,應開始積極調整生活方式。

(三)高血壓病的相關檢查高血壓病人到了醫院,醫生除了詳細詢問病史,測量血壓和進行全麵的體格檢查以外,還需做如下檢查:1.%心電圖和超聲心動圖檢查,以判斷有無左心室肥厚、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

2.%胸部X線攝片,了解有無心髒擴大。必要時做血管造影檢查,以判斷有無主動脈擴張、延長或縮窄。懷疑腦中風時可做頭部CT檢查,以確定是腦出血或腦梗塞。

3.%腎功能檢查,包括尿常規(查尿比重、尿蛋白及尿顯微鏡檢查),查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尿酸。

4.%血糖,查空腹血糖及餐後2小時血糖。

5.%血脂,查血漿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載脂蛋064高血壓白等。

6.%眼底檢查,了解眼底動脈硬化程度及有無眼底出血、滲出及視乳頭水腫等情況。

7.%血鉀、鈉、氯、鈣等血清電解質檢查。

8.%年輕高血壓病人可做腎上腺B超檢查。

對一些複雜的繼發性高血壓病人,還可選做一些特殊檢查,以尋找引起高血壓的某種可治愈的原發疾病。如懷疑為腎血管性高血壓的病人做靜脈腎盂造影、腎動脈造影、腎圖及腎靜脈血素水平和活性的測定。血、尿兒茶酚胺及其代謝產物水平測定對嗜鉻細胞瘤的診斷具有特殊意義。血、尿皮質醇與醛固酮水平測定對鑒別內分泌性高血壓也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四)高血壓病人的中醫辨證1.%辨證要點(1)頭痛辨虛實頭痛是高血壓病常見的症狀。頭痛有外感內傷之分,高血壓病的頭痛屬內傷頭痛,論其機理又有虛實之分。實證多因於肝陽上亢,頭痛多為頭脹痛或跳痛,痛勢較劇;虛證常見於腎精不足或陰陽兩虛,頭痛不太劇烈,以頭暈為主,時輕時重。

(2)眩暈辨證本虛實眩暈多屬本虛標實之證,肝腎陰虧,氣血不足,為病之本;痰、瘀、風、火為病之標,各有其特點,如風行主動,活性炎上,痰性黏滯,瘀性留著等等。高血壓病患者多有眩暈一症,其病機常是虛實夾雜,臨證當仔細辨別標本孰緩孰急,孰輕孰重,以便正確遣方用藥。

(3)辨痰濁瘀血陰虛陽亢是高血壓的基本病機,但由於高血壓病程長,病因複雜,在其發展過程中,常夾雜痰濁瘀血等病理產物,治療時如不能兼顧,則影響療效。一般兼痰濁者症見頭沉重,胸悶,食欲不振,舌胖,苔濁膩或白厚而潤,脈滑或弦滑;兼瘀血者症見頭痛,部位固定,失眠健忘,麵或唇色紫暗,舌有瘀點或瘀斑,脈弦澀或細澀。

065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2.%辨證分型(1)肝陽上亢症見頭目脹痛,心煩易怒,脅痛口苦,麵紅目赤,大便幹結,小便黃赤,睡眠不寧,舌質紅,苔薄黃或少苔,脈弦。陽熱上擾則頭痛頭脹,麵紅目赤;肝疏泄太過,則心煩易怒,脅痛口苦;肝陽引動肝風,則見睡眠不寧;火熱內盛,則大便幹結,小便黃赤;舌脈均勻肝陽上亢征象。

(2)陰虛陽亢症見頭暈頭痛,失眠多夢,煩躁不安,心悸氣短,腰酸乏力,舌質紅,苔黃,脈弦細無力。陰虛,陽熱上擾清竅,則頭暈、頭痛;肝失條達,木鬱不舒,則善怒煩躁;腎水不足,心火失濟,則心悸、失眠夢多;肝腎陰虛,腰無所主,則腰酸乏力;舌脈均為陰虛火旺之象。

(3)痰濕內盛症見頭暈頭痛,胸悶心悸,浮腫,四肢無力,脘腹滿悶,兩脅作脹,舌苔白膩或黃膩,脈細滑。濕濁上逆,清陽被遏,則頭暈頭痛;濕困脾土,則浮腫、四肢乏力;水濕淩心,則心慌;濕阻,胸陽不振,則脘腹滿悶;肝氣不舒,則兩脅作脹;舌脈為痰濕內盛之象。

(4)衝任不調婦女月經來潮或更年期前後,出現頭痛、頭暈、心煩失眠、周身不適和血液波動,脈弦細。衝為血海,任主胞胎,衝任功能決定著女子孕育及月經來潮。衝任功能的正常發揮依賴於心、肝、脾、腎的功能正常。女子於經期或更年期,氣血逆亂,血虛火血鬱,陽氣上衝,故可見頭痛、頭暈、心煩失眠和血液波動,而脈弦細。

(5)肝腎陰虛頭暈頭痛,眩暈耳鳴,視物模糊,腰腿酸軟,舌質紅,苔少,脈弦細。腰為腎之府,腎虧則腰腿酸軟;肝開竅於目,肝血不足,則目不得養,,故視物模糊;肝腎陰虛,水不涵木,肝疏泄太過,則頭暈頭痛、眩暈耳鳴;舌質紅少苔、脈弦細,為肝腎陰虛、水不涵木之象。

(6)血脈瘀阻頭痛頭暈經久不愈,痛處固定不移,舌質紫,脈澀。肝失疏泄,氣機不暢,或外傷而致血瘀;瘀阻於頭麵,擾動清竅或阻於腦絡,則見頭痛頭暈、經久不愈、痛處固定,而舌質紫、脈澀。

(7)陰陽兩虛頭昏眼花,耳鳴,腰酸,畏寒,陽痿,遺精,尿頻,舌質淡嫩,脈沉。肝腎066高血壓陰虛,則見頭昏眼花、耳鳴、腰酸膝軟等症;腎陽不足,則見畏寒、陽痿、遺精、尿頻。舌脈亦為陰陽兩虛之象。

三、高血壓病的治療方法(一)西醫的治療方法及服藥原則高血壓的治療方法包括非藥物療法和藥物療法兩大類。

(1)非藥物療法:是指通過改變病人的飲食、生活方式,去除不利於高血壓病人身心健康的習慣。包括飲食、運動和精神心理治療等,如開展適當的運動鍛煉,保持足後的睡眠,保持理想的體重,調節飲食結構(減少食鹽和脂肪攝入,增加蛋白質食物等),戒煙戒酒,保持樂觀情緒和平衡心態,克服不良的社會心理壓力的影響等等。

(2)藥物療法:包括中藥和西藥兩類。中藥治療有中藥煎劑(也稱湯劑)處方辨證施治、中成藥治療和單驗方治療,此外還有中醫針灸、推拿按摩等療法對高血壓也有一定的作用。目前用於治療高血壓的常見西藥有以下幾個種類:①利尿劑:如雙氫克尿塞、吲達帕胺(壽比山)等。

②β受體阻滯劑:如心得安、氫酰心安、倍他樂克等。

③鈣拮抗劑:如心痛定、尼群地平、波依定、硫氮卓酮等。

④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簡稱ACEI):如卡托普利(開搏通)、依那普利、貝拉普利(洛汀新)等。

⑤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如氯沙坦、纈沙坦等。

⑥ɑ受體阻滯劑:如酚妥拉明、呱唑嗪等。

⑦其他藥物:如直接血管擴張劑肼笨噠嗪、硝普鈉等。

一期高血壓病人如何治療?

對一期高血壓(或輕型)病人,症狀不明顯者,應先采取非藥物治療,如控製體重,限製鈉鹽,做醫療體操,打太極拳,練氣功等。並在4周內多次複測血壓,若4周內血壓繼續升高,或持續超過21.3\/12.3kPa(160~95mmHg),應開始用抗高血壓藥物治療;若4周內舒張壓降至12.8%kPa(95mmHg)以下,或收縮壓下降至21.3%kPa(160mmHg)以下,並保持這一水平,可繼續非藥物治療。在此期間視血壓波動情況,再決定是否開始藥物治療。或舒張壓在12.0\/12.8%kPa(90~95mmHg)之間,或收縮壓在18.7\/21.3%kPa(140~160%mmHg)之間,例總有067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如合並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中有心、腦血管病史者,也需進行藥物治療。

中草藥和針灸均有協同降壓作用,臨床上可配合應用,如療效不滿意時,再加用小劑量β受體阻滯劑、鈣拮劑或利尿劑治療。

Ⅱ期高血壓病人如何治療?

Ⅱ期和Ⅲ期高血壓病人,血壓常持久而穩定地升高,且伴有心、腦、腎髒損害,在非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必須加用藥物治療,使血壓下降至21.3\/12.8kPa(160\/95mmHg)以下。在藥物選擇時,還應考慮有利保護和恢複已有損害的髒器功能,防治其他對心血管有害的因素。這樣可以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和死亡。

Ⅲ期高血壓病人如何治療?

與Ⅱ期高血壓病人類似,Ⅲ期高血壓病人,在選擇藥物治療時,應注意因人而異,根據患者的情況,如年齡、病史、血壓水平,靶器官損害程度,心髒血管病的危險因素,既往藥物治療情況以及有無合並症等情況綜合考慮。例如,對老年人選用鈣拮抗劑,而對年輕者特別是心率快,脈壓差大的高動力狀態,應首選β受體阻滯劑。另外,對合並心衰者,可首選轉換酶抑製劑等。

總之,高血壓病人應在心血管病醫生指導下,進行有規律的抗高血壓藥物治療。

(二)中醫民間療法1.%湯劑療法(民間偏方)(1)澤瀉降壓湯[組成]澤瀉、益母草、車前子、夏枯草、草決明、鉤藤、桑寄生、丹皮各等份。

[用法]水煎服。

[功用]平肝息風降壓。適用於肝陽偏亢的各期高血壓患者。

[療效]據有關報道,用本方治療104例Ⅰ~Ⅲ期高血壓病患者,大多數病人血壓及症狀得到改善。36例隨訪1~5年,有22例血壓穩定,不穩定者再服本方後血壓仍能下降。該方中澤瀉據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具有利尿、降壓、降血脂及減輕動脈硬化、改善腦循環等作用。

(2)複方槐花降壓湯[組成]槐花25克,桑寄生25克,川芎15克,地龍15克。

[用法]水煎服。

068高血壓[功用]疏肝活血,養陰潛陽。用於肝鬱血瘀、肝腎陰虛陽亢之高血壓患者。

[療效]據曹正中報道,150例高血壓病人用本方治療3個療程(15天為一療程)以上,結果:臨床治愈81例,占54%;好轉59例,占39.3%;無效10例,占6.7,總有效率為93.3%。一年後複查眼底,58例動脈硬化者有4例加重,7例減輕。

(3)逍遙降壓湯[組成]丹皮15克,梔子15克,黃芩15克,菊花15克,柴胡15克,白芍24克,茯苓15克,鉤藤15克,夏枯草30克,當歸12克,薄荷9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疏肝瀉熱。適用於中青年早期高血壓病患者。

[療效]據李慶升的報道,用本方加減治療33例高血壓病患者。結果,降壓療效:顯效14例,有效11例,無效8例;症狀療效:顯效與改善者26例,無效7例;治療後收縮與舒張壓下降10mmHg以上者分別為30例和21例,下降20mmHg以上者分別為23例與10例。

(4)降壓方[組成]生石決明、羅布麻葉、豨薟草各30克,白芍、益母草、漢防己各10克,桑寄生、丹參各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適用於各型高血壓患者。

[療效]據譚錦雯等報道,用本方加減治療103例高血壓病患者。結果表明:顯效(舒張壓下降20mmHg以上,症狀改善明顯)44例,有效(舒張壓下降10mmHg以上,症狀改善明顯)52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93.2%。

(5)山楂化滯湯[組成]山楂15g%%%菊花20g%%%槐花15g[用法]水煎服[功用]適用於各型高血壓病人[療效]強心、降血脂、降血壓山楂能顯著降低血清膽固醇及甘油三酯,有效防治動脈粥樣硬化;山楂不能通過增強心肌收縮力、增加心輸出量、擴張冠狀動脈血管、增加冠脈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等起到強心和預防心絞痛的作用。此外,山楂中的總黃酮有擴張血管和持久降壓的作用。因此,高血脂,高血壓及冠心病患者,每日可取生山楂15~30克,水煎代茶飲。

069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2.%丸劑療法(1)蜜丸,亦稱“燒水蜜丸”。采用蜂蜜為賦形劑備的丸劑。蜜丸服用方便,並可減少藥物對胃部的刺激,是臨床最常用的丸劑劑型之一。

(2)糊丸:采用米糊、麥糊(今多用糊精)為賦形劑製備的丸劑,成形後經過幹燥,碾米幹燥的固體,其崩解速度慢於水丸和蜜丸。

(3)水丸:亦稱水泛丸,即以水作黏合劑,用人工或機械的泛丸製成,其崩解時間較蜜丸和糊丸為迅速。水丸由於不另加賦形劑,故以同樣重量比較,水丸的藥物效價大於蜜丸和糊丸。

(4)蠟丸:係用蜂蠟為賦形劑製備的丸劑(與僅將蜂蠟為殼包護丸藥者不同)。蠟丸方中的藥物多含有毒性物質,在普通水溶液中不能完全崩解,但在腸中能徐徐釋放並發揮其療效。

中成藥①牛黃降壓丸[組成]鬱金、黨參、珍珠、明雄黃、牛黃各等份。

[用法]製成丸劑[功用]清心化痰,鎮驚降壓。適用於陰虛陽亢型各期高血壓病患者。

[療效]藥理研究表明,本品對腎型高血壓大白鼠有確切的降壓作用,其降壓作用迅速,而降壓過程溫和緩慢,最後可使腎型高血壓大白鼠的動脈血壓降到接近正常水平。停藥後,能在短期內維持在用藥期間的血壓水平。另外,對大白鼠有顯著增加尿量的利尿作用。臨床研究證明,本品能調節機體陰陽平衡,治療高血壓病總有效率73%;對治療陰虛陽亢型高血壓病,療效尤為優異。服藥後,症狀消失快,血壓徐徐下降,患者無不舒適感覺。對高血壓而導致的頭痛、頭暈、失眠、耳鳴等症狀解除迅速,且療效持久。

②仙靈降壓丸[組成]仙靈脾地上莖葉部分。

[用法]製成丸劑,每天用藥量相當生藥30克,分3次口服,1個月為1個療程。

[功能]益腎壯陽,強心降壓。用於陽虛型高血壓。

[療效]治療115例,降壓療效:顯效39例(33.9%),總有效率78.26%;主要症狀療效:頭脹好轉率51.2%,頭痛好轉率50%,眩暈好轉率59.1%,心悸好轉率61.3%,失眠好轉率40.4%。

070高血壓3.%散劑療法(1)遠菊二天散[組成]生遠誌、菊花、天麻、天竺黃、川芎、柴胡、石菖蒲、僵蠶各等份。

[用法]研末後裝膠囊服用。

[功用]平肝降壓。適用於穩中有降期高血壓病患者。

[療效]有研究表明,以151例高血壓病人服用,血壓平均由22.7\/13.7kPa(170\/130mmHg)降至19.6\/12%kPa(142\/90%mmHg),總有效率為92.7%,略高於用複降片(2片,每日3次)進行對照治療的54例病人的有效率(87%)。服該方後,部分病人心電圖及腦電圖有所改善。1年後隨訪服用該方的病人發現,其中仍有45%未用其他降壓藥而血壓仍控製良好者。

(2)天石散[組成]天麻15克,石決明30克,炒黃芩9克,生遠誌、菊花、川芎各15克,天竺黃12克,柴胡、石菖蒲、僵蠶各10克,夏枯草15克。

[用法]上藥共研極細末,貯瓶或裝入膠囊備用(每粒0.5克重)。每次服20~25克,1日服3次,飯前半小時服下。

[功用]平肝潛陽,清熱化痰,活血祛風,安神定驚。主治高血壓病。

[療效]治療250例,基本痊愈77例,顯效145例,有效20例,無效8例。

(3)定搖散[組成]東北紅參、白術、茯神、炙甘草、薑半夏、陳皮、遠誌各35克,鉤藤、僵蠶各70克,全蠍35克,炙蜈蚣17.5克,羌活35克,防風105克,麻黃、幹薑各17.5克,玳瑁、黃芪、附片各35克,天麻70克,杭白芍35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貯瓶備用。每次服7~10克,溫開水送服,1日服3次,連服4個月為1療程。

[功用]益氣安神,平肝息風,溫腎健脾。主治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注意事項(1)散劑是一種粉末狀固體製劑,其與空氣的接觸麵很大,極易吸潮。此外,含芳香成分的散劑容易揮發損失,含樹脂類藥物多的散劑,受熱後易融結成塊,易吸潮的散劑也易互相黏附成塊,某些藥物的成分容易氧化變質。因此,其保存與貯藏時以密閉不漏心氣為原則,用瓶裝、全裝、袋裝均可,並應放在暗冷幹燥的地方。有特殊氣味的散劑應單獨貯放,以免沾染其他藥物。

(2)為防止口服時散劑進入氣管,一般以少量溫開水將散劑調成糊狀為宜。

071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4.%各種中醫傳統特技療法(1)針刺療法針刺療法起源於中國,已經有數千年的曆史,一般診斷以追溯至石器時代。

原始的針刺工具稱作“砭石”。《說文解字》雲:“砭,以石刺病也,”《左傳》曰:“美砭不如惡石。”應用砭石治病,符合原始時代廣泛使用石器的特點。古人最初是用打製的石器刺破癰瘍,排出膿血,以減輕病痛,隨著經驗的積累,便產生了專門用於醫療的工具砭石,創造了砭刺激療法。可以說,砭刺是針刺的前身。

砭石的應用,《內經》中有多處記載。我國在內蒙古自治區和山東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共發現3枚砭石,就是有力佐證。除砭石以外,古代可能還將骨針、竹針及陶針等應用於醫療。

療法一[取穴]曲池、少海。

[針法]取雙側曲池穴,向對側少海穴透刺1.5~3寸深,得氣後,用撚轉是插手法,使針感上傳至肩,下行於腕,行針1分鍾,每5分鍾行針1次,30分鍾後每10分鍾行針1次,留針1小時。每日1次,15天為1療程,療程間隔5天。

[療效]治療高血壓56例,顯效40例(71%),明顯有效9例(16%)。有效5例(9%),無效2例(4%)。治療前平均血壓190\/115mmHg,針刺後平均降至156\/95mmHg。

療法二[取穴]①主穴:風池、三陰交、豐隆、太衝、太溪(雙側)。

②配穴:耳鳴加翳風(患側);嘔吐加內關(雙側);心悸加陰郤(雙側);胸悶加膻中;食少加足三裏(雙側);口苦加陽陵泉(雙側)。

[針法]留針15分鍾,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休息1周,再行第2療程。

注意事項①患者在過於饑餓、疲勞及精神緊張時,不宜立即進行針刺治療。對身體瘦弱、氣血虧虛的患者,應取臥位,針刺手法不宜過重。

②婦女懷孕3個月以下者,下腹部禁針;懷孕3個月以上者,腹部及腰骶部不宜針刺。三陰交、合穀、昆侖、至陰等穴有通經性活血作用,孕婦禁針,即使在平時,婦女也應慎用;對有習慣性流產史者,尤須慎重。

③小兒囟門未合,其所在部位的腧穴,不宜針刺。

④有皮膚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瘤的部位,不宜針刺。

072高血壓⑤常有自發性出血或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針刺。

⑥在位於神經幹或神經根部位的腧穴進行針刺時,如病人出現電擊樣放射感,應立即停針或退針少計,不宜再作大幅度反複撚轉提插,以免損傷神經經組織。

(2)耳針療法祖國醫學中有關運用耳郭診察和治療疾病的經驗也非常豐富。古人謂有諸內必形諸外。耳郭是體表的一部分,軀體內髒器官有病時,可以通過經絡在耳郭上出現反應,如在耳郭的相應部位出現疼痛、脫屑、變色、丘疹等。而在這些特定的敏感點上施以針刺等刺激,則可以通過調整經絡氣血來治療相應髒腑、器官或組織的疾患。這些已被前人的醫療實踐所證明。

①[取穴]主穴:心、肝炎區、腦點、降壓點。失眠加神門;多夢加膽;心悸加心髒點;四肢麻木加耳郭四肢相應穴;嚴重頭暈加耳尖。均取雙側。

[針法]用耳環針刺入穴,外用膠布固定。膈日1次,囑患者每天按壓數次,10次為1療程。

[療效]治療本病103例,顯效85例(82.5%),改善15例(14.5%),無效3例(2.9%)。

②王不留行籽耳壓法[取穴]降壓溝、降壓點、神門、內分泌、腦、耳後腎穴。

[用法]將王不留行籽置於菱形膠布上,壓於耳穴上。每穴壓1粒,每次按揉各穴3~5分鍾,每日按壓3次,每隔3日換壓對側穴位,1個月為1個療程。

③磁珠耳壓法[取穴]角窩上、交感、降壓溝、心、神門、高血壓點、皮質下。

[用法]取500~1000高斯磁珠備用,再根據病情選上述穴位4個貼壓。每次貼壓3~5天,休息3~5天後,再貼壓第2次,4~5次為1療程。

④磁療針耳壓法[取穴]降壓溝、神門。

[用法]用磁療針的尖部垂直按壓穴位。每穴按壓3~5分鍾,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5日。

⑤草決明耳壓法[取穴]肝火上炎型取穴:肝、腎、角窩上、肝陽及耳背的心、肝、腎;陰陽兩虛型取穴;心、腎及耳背的心、肝、腎:痰濕型取穴:脾、三焦及耳背的心、肝、腎。

[用法]把膠布剪成0.8cm見方,放1料草決明丸。耳郭用75%酒精棉球擦淨後,貼壓在所選的耳穴上,由輕到重按壓10下,便患者有發脹、發熱的感覺。每073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日壓3~5次,每周貼壓3次,10次為1療程,休息10~15天,再作下一療程治療。

⑥綠豆耳壓法[取穴]降壓溝、降壓點、肝陽1、肝陽2、肝陽2、肝陽3、內分泌、鎮靜。

[用法]用耳穴探測儀或探棒找出敏感點,有時穴區可見黑小斑點、脫屑、小腫塊等。用圓形綠豆置於0.8cm見方的膠布正中,貼壓穴處,按壓以有酸、麻、脹、痛為度,手法宜重。每日按壓3~5次,每次1~2分鍾,直到疼痛減輕或消失為準。雙側貼壓,每次3~5穴。

⑦脊背療法本療法由古代九針中的大針發展而來。《靈樞·官針》篇中記載:“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古人將針具按長短、大小、組織及不同的用途而定名。本療法在我國東北民間流傳較廣。

[取穴]①主穴:胸6穴(第6胸椎棘突上緣)。

②配穴:胸5穴(第5胸椎棘突上緣)。後合穀:第1、2掌骨間基底部。

[針法]取端坐位,兩臂交叉於胸前,頭部盡量前傾,兩肩下垂,使背部皮膚緊張。醫者對準穴位,右手持針,針尖向下,與皮膚呈30°~40°角,快速刺入皮膚,順脊柱向下沿皮下刺入1.5~2寸。

注意事項①脊背針具粗、刺激強,針刺前應讓病人有思想準備,防止暈針和意外事故。

②體位根舒適,可采取坐位或臥位針刺。坐位時可采取低頭、兩肩下垂、腰背挺直的姿勢。

③進針後沿皮下透刺,不可直刺深入內髒和脊髓。

④妊娠期及有嚴重出血傾向者,還宜采用本法。

(3)舌針療法舌針療法是針刺舌體上一些特定的穴位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舌與髒腑經絡的關係,在《內經》中有很多記載,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心主舌,……在竅為舌。”《靈樞·脈度》篇也說:“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另外,如《靈樞·經脈》篇雲:“手少陰之別,……係舌本。”又說:“肝者,筋之合也,盤者取於陰器,而脈絡於舌本也。”因為髒腑經脈氣血上通於舌,髒腑經脈的病變亦可心從知應出來,通過針刺舌上的穴位,可以治療全身疾病。早在《內經》已有了舌針的記載,如《靈樞·終始》篇雲:“重舌,刺舌柱以鈹針也。”《素問·刺禁論》曰:“刺舌下中脈太過,血出不止,為。”可見古074高血壓代醫家,不僅運用了舌針,而且已積累了一定的臨床經驗。近人在曆代醫學的基礎上,通過臨床實踐,又創用一些舌針新穴,並擴大了舌針治療疾病的範圍。

[取穴]①神根穴:舌底舌下係帶根部凹陷中。

②液旁穴:在左右舌下靜脈內側距舌根部1\/3處。

③支脈穴:在左右舌下靜脈內側距舌根部分處。

④心穴:位於舌尖部。

[針法]①舌針前,一般給予患者3%過氧化氫或1\/5000高錳酸鉀液漱口,以清潔口腔。

②針舌麵穴位時,患者自然伸舌於口外;針舌底穴位時,囑患者將舌卷起,舌尖抵住上門齒,將舌固定;舌尖向上反卷,用上下門齒夾住舌,使舌固定;亦可由醫者左手墊紗布敷料,固定舌體於口外,進行針刺。

③針刺時采用快速進針,斜刺1寸左右,手法采用撚轉與提插相結合的方法,留針5分鍾。

④舌穴刺血法:一般采用26號1.5寸毫針,在選用穴位上,快速淺刺放血。

(4)皮肉針療法皮肉針療法,又稱淺刺留針法,是應用特製的小針固定於穴位皮內或皮下並給於較長時間埋藏的一種方法,亦即皮下埋針法。

皮內針療法是古代針刺留針方法的發展,首創於20世紀70世紀年代,至今盛行不衰,廣泛地應用於治療各種病痛。

[取穴]①肝俞、心俞、安眠(雙側);②曲池、足三裏、風池(雙側)。

[針法]以顆粒型皮內針在肺俞、心俞進針後,垂直於脊柱方向刺入,固定。

在曲池、足三裏、風池進針後,針尖向下沿皮刺入,固定。兩組穴位交替進針。

暑熱天每組進針1~2天,冬天可埋1周左右。

顆粒型皮內針操作法:左手拇、食指按壓穴位上下皮膚,稍用力將針刺部位的皮膚撐開固定,右手持夾著針柄的小鑷子,沿穴位皮下將針,沿穴位皮下將針身刺入真皮內,可進入0.5~1厘米。埋針時針身與經絡線垂直成十字型交叉,在露出皮膚外部分的針身和針柄下的皮膚表麵粘貼一小塊方形膠布,然後再用一塊較前稍大的膠布覆蓋在針上,將顆粒型針柄粘貼固定。這樣可以保持針身固定在皮內,不致因活動而使針具移動或丟失。

075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注意事項①埋針宜選用易於固定和不妨礙肢體活動的穴位。

②埋針後,患者感覺刺痛或影響肢體活動時,應改用其他穴位重新埋針。

③暑熱天進針不應超過2天,以防感染。

(5)穴位埋線療法穴位埋線療法是將羊腸線埋入穴位,利用羊腸線對穴位的持續刺激作用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本療法古書中並無記載,為近代醫家在長期臨床實踐中按照經絡原理發展起來的一種現代針灸療法。

療法一[取穴]①心俞、血壓點;②曲池、足三裏。

[用法]用植線法。在局部消毒局麻後,將0~1號腸線2厘米掛於埋線針上,按針刺入穴內。心俞向脊柱方向斜刺2厘米,餘穴直刺2.5~3厘米,取出埋針線,使腸線留植穴內。每次埋1組穴位。兩組交替使用,15~20天埋線1次。

療法二[取穴]一側曲池、手三裏,對側足三裏、闌尾穴。

[用法]用注線法。局部消毒局麻後,將1號腸線1.5厘米放入12號腰穿針尖端,直刺入穴內約2厘米,推入腸線,退出腰穿穿針,用膠布固定。兩側穴交替使用,20天進線1次。

療法三[取穴]膈俞、血壓點。

[用法]膈俞穴用穿線法。穴位消毒局麻後,用穿有2號腸線的三角針從穴位上1.5厘米處進針,從另下側1.5厘米處出針,埋入2~3厘米。血壓點用注線法。

將1號腸線1厘米放入12號腰穿針,直刺2厘米深推入針芯,將腸線埋於肌層。

15天1次,5次為一療程。

療法四[取穴]敏感穴位。心悸、煩躁配神門;肢體麻木配曲池、陽陵泉;失眠配安眠;頸後痛配天柱;頭頂痛而暈加百會;頭側痛加頭維。

本病敏感穴位多分布於足太陽經、手足陽明經、手足厥陰經等經脈上。臨床上以壓痛和圓形結節為主要敏感反應。常見的敏感穴位有:足太陽經之心俞、肝俞、膽俞、膈俞、脾俞、腎俞、神堂、天柱;足陽明經之足三裏、豐隆、人迎、頭維、足厥陰經之太衝、中都、期門;足太陽經之風池、陽陵泉、京門;手陽明經之曲池、手三裏;手少陰經之神門、靈道、陰郤;手厥陰經之郤門、內關;足076高血壓太陰經之三陰交;足少陰經之太溪、育俞;手太陽經之天宗;任脈之石門、巨闕、膻中;督脈之筋縮、百會、風府、囟會;奇穴之血壓點、太陽等。

[用法]選取敏感反應最明顯的穴位2~3個進行進線。胸背部穴位用穿線法,將1~3號腸線2~3厘米埋於穴位皮下。四肢穴位情況用注線法,直刺或斜刺埋入1~2號羊腸線0.5~1.5厘米於穴內。但在人迎、太溪等穴埋線時應注意避開動脈血管。埋線每次間隔20天,5次為1療程。

療法五[取穴]降壓溝(耳穴)、足三裏、曲池。

[用法]用注線法。局部消毒麻醉後,將00號腸線置入9號穿刺針內,從降壓溝上端向下沿皮刺入,埋入腸線1厘米。然後用2號腸線置於12號穿刺針內,分別刺入足三裏、曲池各2~3厘米,埋入腸線1.5~2厘米,1月1次。

注意事項①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感染,三角針埋線時操作要輕、準、防止斷針。

②埋線最好埋在皮下組織與肌肉之間,肌肉豐滿的地方可埋入肌層,羊腸線頭不可暴露在皮膚外麵。

③根據不同部位,掌握埋線的嚐試,不要傷及內髒、大血管和神經幹,以免造成功能障礙和疼痛。

譼訛皮膚局部有感染或有潰瘍時不宜埋線,肺結核活動其、骨結核、嚴重心髒病或妊娠其等均不宜使用本療法。

譽訛羊腸用剩後,可浸泡在75%酒精中,或用新潔爾滅處理,臨用時再用生理鹽水浸泡。

譾訛在一個穴位上作多次治療時,應偏離前次治療的部位。

譿訛注意術後反應。一種屬於正常反常,由於刺激操傷及羊腸線刺激,在1~5天內,局部出現紅、腫、熱、痛等無菌性炎症反應。少數病例反應較重,傷口處有少量滲出液,亦屬正常現象,一般不需要處理;若滲液較多凸出皮膚表麵時,可將乳白色滲液擠出,用70%酒精棉球擦去,覆蓋消毒紗布。施術後患肢局部溫度也會升高,可持續3~7天。少數病人可有全身反應,即埋線後4~24小內體溫上升,一般約在38℃左右,局部無感染現象,持續2~4天後體溫恢複正常。埋線還可有白細胞總數及中性多形粒細胞計數的增高現象,就注意觀察。

另一種則是異常反應,有以下幾種情況:譹訛少數病人因治療中無菌操作不嚴,造成感染,一般在治療後3~4天出現局部紅腫,疼痛加劇,並可伴有發熱,應予局部熱敷及抗感染處理。

譺訛個別病人對羊腸繞過敏,治療後出現局部紅腫、瘙癢、發熱等反應,甚至077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切口處脂肪液化,羊腸線溢出,應適當作抗過敏處理。

譻訛神經損傷。如感覺神經損傷,會出現神經分布區皮膚感覺障礙。運動神經損傷,會出現神經支配的肌肉群癱瘓。如損傷坐骨神經、腓神經,會引起足下垂和拇趾不能背屈。此種現象應及時帛出羊腸線,並給予適當處理。

(6)磁場敷貼穴位療法磁場敷貼穴位療法,又稱磁針療法,是應用磁場代替毫針刺激穴位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早在2000多年前,傳說古代名醫扁鵲曾用過磁石治病。西漢初期,在《神農本草經》一書中也記載過磁石的特性及其治療的疾病。這些記載都是將磁石作為煎劑內服。1596年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真磁石豆大,塞耳中,口含生鐵一塊,覺耳如風雨聲即通”,產生了磁石外治療法。

近代把磁場和經絡學說相結合起來,開創了磁針療法。近年來又出現了磁珠耳穴敷貼療法、旋轉磁場治療儀。目前常見的磁針療法有三種:第一種是用幾百高斯至幾千高斯,不同規格的磁鋼或磁珠,敷貼體穴或耳穴。第二種是將某種強度的磁鋼,裝在一個圓盤上,用電動機一口咬定?動圓盤旋轉,產生旋轉磁場,作用於穴位。第三種是用50周交流或脈動直流電通過帶鐵芯的線圈,產生交變或脈動磁場,敷壓在穴位上。磁針療法對一些常見病進行國的大量實踐,外部威脅一定療效。

療法一[取穴]主穴取曲池、內關、百會、足三裏、三陰交,配穴取風池、太陽、太衝、神門。

[用法]用磁場強度為600~2000高斯的磁片敷貼穴位。亦可用交變電磁法或旋磁法,選2~4穴,每日治療20~30分鍾。對較重囑患者開始磁療,宜選磁性強度較低的磁片,並少貼幾個穴位,時間宜短,如反應後再逐漸增加。磁療對原發性Ⅰ、Ⅱ期高血壓病療效較好。

療法二[取穴]第1組神門、心,第2組肝陽、腎,第3組降壓溝。

[用法]采用穴位磁珠敷貼治療,取直徑3毫米,磁場強度400高斯左右的磁珠,用膠布固定於穴位。第1周敷貼第1組穴位,以後每周周輪換1組,1~3組循環敷貼。每周測量血壓1~2次,直至血壓降至正常或恢複到一定程度,再繼續敷貼1個月以鞏固療效,治療9周後如血壓仍未降至有效標準者,停止治療。

注意事項①本療法無明顯禁忌症,對白細胞總數在4000以下,及體質極度衰弱、高熱078高血壓等患者慎用。一般先用弱磁場磁片,少貼穴,作探索性治療,如有副作用時停止治療。

②本療法的治療劑量,往往是由磁片的場強和數量、麵積、場型、磁場梯度等量和總和所構成,而決定應用多少治療劑量,則應以患者年齡、體質、病情、病程等為依據。新生兒無論患什麼病,劑量應最小,如用100高斯磁片,最多不超過4片。具體劑量還需結合臨床靈活應用。

③本療法常見的副作用如頭暈、乏力、心悸、疼痛加重等。這些反應出現後,絕大多數不需要特殊自理,停止1~2天或改變一下磁療方法,即可消失。有少數患者,如繼續治療而致副作用持續加重,即停止磁療,副作用亦會自行消退,一般不會留下不可逆轉的後遺症。

(7)高血壓病人的運動療法①調整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製過程及改善機體主要係統的神經調節功能②降低毛細血管、微動脈及小動脈的張力,調節血液循環,降低血壓③降低血黏度,提高血液流變性,改善微循環,增強物質代謝的氧化還原和組織內的營養過程。

④增強機體和血液循環的代償機能,改善和恢複患者的一般全身狀況。

⑤減輕應激反應,穩定情緒,抑製心身緊張,消除焦慮狀態。

運動和各類高血壓病康複體育的運動類型選擇以有氧代謝運動為原則。要避免在無氧中做推、拉、舉之類的靜力性力量練習或憋氣練習。應該選擇那些有全身性的、有節奏的、容易放鬆、便於全麵監視的項目。

有條件可利用活動跑道、自行車率計等進行運動。

較適合高血壓病康複體育的運動種類和方法有氣功、太極拳、醫療體操、步行、健身跑、有氧舞蹈、遊泳、娛樂性球類、郊遊、垂釣等等。

①氣功:以放鬆功較好,也可酌用站樁功、強壯功和運功等。練功原則強調“鬆”“靜”“降”。要求配合意念和簡單的動作。意念的部位宜低於心髒位置,如丹田、湧泉穴等。呼吸宜用順呼吸法,不宜采用停閉呼吸法。要適當延長呼氣,以提高迷走神經的興奮性。動作宜采用大幅度有鬆有緊,有張有弛的上下肢及軀幹的交替和聯合運動,切忌持續性緊張的長時間等長收縮運動。

氣功練習每天至少1次,每次30分鍾~45分鍾。據報道,一次練功後可使收縮下降2.1~2.4kPa,舒張壓也有下降。一般在練功兩周左右見效。有報道,一組用藥物治療血壓仍未能很好控製的病例,加用氣功後血壓得到有效控製。在鞏固期加用氣功更為有效,常可使維持用藥量減少1\/3~1\/2,並使血壓維持平穩。

079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②太極拳:由於太極拳動作柔和,肌肉放鬆且多為大幅度活動,思緒寧靜從而有助於降低血壓。高血壓患者練完一套簡化太極拳後,收縮壓可下降1.2~2.7kPa(10-20mmHg),長期練習太極拳的老人安靜時收縮壓的平均值約比同年齡老人低2.7kPa左右。

高血壓患者打太極拳時最重要的是注意一個“鬆”字,肌肉放鬆能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放鬆”,從而促使血壓下降。此外,打太極拳時根用意念引導動作,使思想高度集中,心境守靜,這有助於消除高血壓患者的緊張、激動、神經敏感等症狀。

③步行:步行可按每分鍾70~90步開始,約每小時步行3~4km的速度,持續10分鍾。主要適用於無運動習慣的高血壓病患者作為一種適應性鍛煉過程。以後可逐漸加快步速或在坡地上行走。國內應用醫療步行(平地行走加上下小山波)治療高血壓取得較好療效。

方法舉例第一條:1600m平路。用15分鍾走完800m,中途休息3分鍾第二條:2000m平路,用18分鍾走完1000m,中途休息3~5分鍾第三條:2000m路程,中有兩段各長100m,斜度5~10度的短坡,用20~25分鍾步行1000m,休息3~5分鍾,繼續用7~8分鍾,走完500m平路,休息3分鍾然後用20~30分鍾上山,中間可適當休息。上山後休息5~10分鍾,然後下山。

④健身跑:在進行健身跑前要作心電圖運動試驗,以檢查心功能和血壓對運動的反應性。高血壓患者的健身跑,不要求一定的速度,運動的頻度可根據個人對運動的反應和適應程度,采用每周3次或隔1次,或每周五次等不同的間隔周期。一般認為若每周低於二次效果不明顯。若每天運動,則每次運動總量不可過大,運動後第二天感覺精力充沛,無不適感為宜。

⑤按摩或自我按摩:按揉風池、太陽及耳穴,抹額及掐內關,神門、合穀、足三裏,可助降壓和消除症狀。

天氣熱了,一動就出汗,這令許多高血壓患者,尤其是老年高血壓患者對運動望而卻步。事實上,運動可以提高血管臂的彈性,有效改善小血管的痙攣,讓大小血管保持良好的收縮和舒張功能。有人把運動比喻成“給血管做操”,這一點也不為過。

高血壓患者在夏天時,不管天有多熱,都應該動一動。關鍵在於控製運動的強度和運動時間。對於中老年人而言,以節奏較慢、強度較低的全身運動為主。

例如,太極拳、木蘭拳、上下樓梯、騎自行車慢行等等,一些社區附設的健身器材也是不錯的選擇,如扭腰器、拉伸器等等。

080高血壓(8)高血壓茶療茶療十法幾千年來,通過各種茶療實踐,人們逐步了解到茶具備的27種藥用功效;安神除煩、少寐、明目、清頭目、下氣、消食、醒酒、去膩、清熱解毒、止渴生津、祛痰、治痢、療瘡、利水、通便、祛風解表、益氣力、堅齒、療肌、減肥、降血脂、降血壓、強心、補血、抗衰老、抗癌、抗輻射。

針對高血壓有以下幾種茶療方式或供參考:①杜仲茶:是目前世界上最高質量、溫和而安全的天然降壓藥物。杜仲茶溫性,適合大部分體質,適合單純性的臨界高血壓和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推薦怡尚茶品的杜仲茶。

②菊花茶:所有的菊花應為甘菊,其味不苦,尤以蘇杭一帶所生的大白菊或小白菊最佳,每次用3克左右泡茶飲用,每日3次;也可用菊花加金銀花、甘草同煎代茶飲用,其有平肝明目、清熱解毒之特效。對高血壓、動脈硬化患者有顯著療效。

③山楂茶:山楂所含的成分可以助消化、擴張血管、降低血糖、降低血壓。

同時經常飲用山楂茶,對於治療高血具有明顯的輔助療效。其飲用方法為,每天數次用鮮嫩山楂果1~2枚泡茶飲用。

④槐花茶:將槐樹生長的花蕾摘下晾幹後,用開水浸泡後當茶飲用,每天飲用數次,對高血壓患者具有獨特的治療效果。同時,槐花還有收縮血管、止血等功效。

⑤首烏茶:首烏具有降血脂,減少血栓形成之功效。血脂增高者,常飲首烏茶療效十分明顯。其製作方法為取製首烏20~30克,加水煎煮30分鍾後,待溫涼後當茶飲用,每天1劑。

⑥葛根茶:葛根具有改善腦部血液循環之效,對因高血壓引起的頭痛、眩暈、耳鳴及腰酸腿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功效。經常飲用葛根茶對治療高血壓具有明顯的療效,其製作方法為將葛根洗淨切成薄片,每天30克,加水煮沸後當茶飲用。

⑦蓮子心茶:所謂蓮子心是指蓮子中間青綠色的胚芽,其味極苦,但卻具有極好的降壓去脂之效。用蓮心12克,開水衝泡後代茶飲用,每天早晚各飲一次,除了降低血壓外,還有清熱、安神、強心之特效。

⑧決明子茶:中藥決明子具有降血壓、降血脂、清肝明目等功效。經常飲用決明子茶有治療高血壓之特效。每天數次用15~20克決明子泡水代茶飲用,為治療高血壓、頭暈目眩、視物不清之妙品。

081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⑨桑寄生茶:中草藥桑寄生為補腎補血要劑。中醫臨床表明,用桑寄生煎湯代茶,對治療高血壓具有明顯的輔助療效。桑寄生茶的製作方法是,取桑寄生幹品15克,煎煮15分鍾後飲用,每天早晚各一次。

⑩玉米須茶:玉米須不僅具有很好的降血壓之功效,而且也具有止瀉、止血、利尿和養胃之療效。泡茶飲用每天數次,每次25~30克。在臨床上應用玉米須治療因腎炎引起的浮腫和高血壓的療效尤為明顯。

高血壓是中老年人一種常見病,除了采用藥物治療外,采用食療不失為一種簡便有效的方法,但是食療一定根堅持,才能發揮作用。中藥泡茶飲用,能起到很好的食療作用。

(9)高危病人拔罐療法拔罐療法是指使罐具內形成負壓而吸附於患處或穴位上,產生局部充血,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外治法。

①火罐法[取穴]背部第一側線的穴位(後正中線旁開1.5寸足太陽膀胱經)以及肩髃、曲池、合穀、承扶、委中、承筋、承山、昆侖、湧泉、申脈、足三裏等。

[用法]根據具體症狀,選擇拔罐部位。除頭部外,均可用中號或大號的火罐,一般拔10個左右,留罐時間約10~15分鍾。

②刺絡(刺血)拔罐法療法一[取穴]大椎。

[用法]局部常規消毒後,用消毒三棱針在大椎穴上橫劃1厘米長的痕跡,以劃破皮膚並有少許血跡滲出為度,迅速將火罐放在此穴上,留罐5~10分鍾。取罐時內有血液5~10毫升,用消毒幹棉球擦淨血跡,再敷蓋消毒棉球或紗布,用膠布固定,預防感染。每次治療時可在原劃痕跡上或稍下處操作,但不宜在原劃痕上重複。每周治療1次,5次為1療程。若1療程無效者,應該改用它法。

療法二[取穴]肺俞(雙)、筋縮。

[用法]病人取俯臥位。穴位常規消毒,用梅花針中等強度叩擊出血,叩擊麵積應略小於罐口,然後用悶火法將火罐吸附於穴位上,吸拔出約2~3毫升血液,每次5~10分鍾即可。兩穴交替使用,隔日治療1次。

③針罐法[取穴]大椎[用法]患者正坐垂頭,用28號2寸毫針直刺大椎穴1~1.5寸,不撚轉提插,082高血壓待有下竄針感時,在針柄上放一酒精棉球點燃,叩上火罐,留罐10分鍾,隔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5~7日。一般治療3個療程。

④綜合罐法[取穴]第7頸椎至骶尾部督脈及其兩側膀胱經內側循行線和曲池、足三裏或三陰交。

[用法]先在背部督脈和膀胱經走罐至局部皮膚紫紅,有心髒或腎髒病者,起罐後於心俞、誌室穴上閃罐數次,然後再在其餘穴上用毫針刺之,依情況而擇用出針後拔罐,或扣針拔罐。留罐10~15分鍾,每1~2施術1次。

⑤真空罐法[取穴]膀胱經的背俞穴、曲池(雙)、足三裏(雙)。

[用法]真空罐由玻璃製成,內部的空間有50~300毫升各種規格,尾部安裝真空閥。真空係統由真空泵連接真空管道,用真空表示來控製真空度的大小。治療時根據病情,每罐吸著時間3~5分鍾,罐內的真空度(即負壓)為35~80千帕之間,吸著力大小視患者身體強弱而定,每個患者可拔10~25個不等。

[療效]用本法觀察治療31例高血壓患者,其中Ⅱ期高血壓39例,顯效17例,有效12例;Ⅲ期高血壓2例,顯效2例。總有效率為100%。

注意事項①高熱、抽搐、痙攣等證,皮膚過敏或瘍破損處,肌肉瘦削或骨骼凹凸不平及毛發窩的部位不宜使用;孕婦腰骶部腹部均須慎用。

②使用火罐法和水罐法時,免燙傷病人皮膚。

③針罐並用時,須防止肌肉收縮,發生彎針,並避免將針撞壓入深處,造成操作。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④起罐時手法要輕緩,以一手抵罐邊皮膚,按壓一下,使氣漏入,罐子即可脫下,不可硬拉或旋動。

⑤拔罐後一般臂部皮膚會呈紅暈或紫紺色瘀血斑,此為正常現象,可自行消退,如臂部瘀血嚴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由於留罐時間過長而引起的皮膚水泡,小水皰不需處理,但根眩目擦破而發生感染;大淚光可用針刺破,放出皰內液體,並塗以龍膽紫藥水,覆蓋消毒敷料。

(10)推拿療法推拿,又稱“按摩”、“按”、“喬摩”,是指在中醫基本理論(尤其是經絡腧穴學說)指導下,通過在人體體表一定的部位施用各種手法,或配合某些特定的肢體活動來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由於本療法具有疏通經絡、滑利關節、調整髒腑氣血功能、增強人體抗病能力等綜合效應,又有不受設備、器械等條件限083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製,不幹擾或影響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等特點為,因而千近年來一直廣泛或影響人們正常的生理活動等特點,因而千百年來一直廣泛地應用於臨床各科疾病的防治,並發展成為一門具有獨特治療規律的學科。

療法一坐位:一般在白天進行,最好選擇比較安靜的場所。

①雙手點揉攢竹、魚腰、絲竹穿、太陽穴,出現酸脹感後,再點揉半分鍾。

②刮眼瞘:雙食指屈曲,以橈側麵輪流刮眼眶上下,時間為1~2分鍾。

③雙拇指按壓風池穴,約半分鍾後,揉按棘突兩旁的肌肉至大椎穴,反複數遍。

④點揉百會、四神聰穴。各1分鍾。

⑤梳頭、叩頭。手法根求輕柔,約2分鍾。

⑥雙手握拳,沿腰椎棘突兩邊骶棘肌叩擊,或用手背拍打,自上而下,反複數遍,至腰底部發熱為止。

⑦摩胸:左手摩右胸,右手摩左胸,沿肋骨走行方向進行。約4~5分鍾後,拍打胸部數次。

⑧點按手三裏、內外關、曲池穴各半分鍾。

⑨雙手掌相對搓擦發熱,摩擦麵部,結束手法。

臥位:一般在野晨起或午體或睡前進行。要求全身放鬆,微微閉目,靜臥3分鍾後進行。

①揉按攢竹、魚腰、太陽、印堂、睛明、百會、風池諸穴,可選擇其中3~5個。各1分鍾。

②指推眼眶,梳頭,各1~2分鍾。

③摩胸、拍胸,2分鍾。

④摩腹:沿脈環形自上而下撫摩36遍,再按順時針方向沿腹部環形撫摩,從右至左,36遍。

⑤搓擦湧泉穴2分鍾,活動踝部數次,結束手法。

療法二①揉印堂、陽白、太陽;用雙手食指第二節的指峰,1~2分鍾。

②推揉風池:用雙手拇指指峰同時推揉風池穴,1~2分鍾。

③推降壓溝:用雙手中指指峰推降壓溝,兩指緩慢用力,推1~2分鍾。

④推百會:用雙手中指指峰推百會穴,1~2分鍾。

⑤梳理風池:用兩手手指或指腹,由上向下梳理風池穴,1~2分鍾。

注意事項084高血壓①應用推拿療法治療疾病必須辨證論治,正確施用手法。

②對有結核性或化膿性骨關節病症以及肌膚破損、燙傷、腫瘤或正在出血的局部,不宜進行推拿。

③婦女懷孕期或月經期,在腹部和腰骶部慎用推拿手法。

④在病人空腹狀態下或劇烈運動之後,不宜立即用推拿手法。

(11)高血壓病人藥膳療法藥膳療法是指應用具有藥性的食物及藥物,經過烹調成菜肴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治療法。

藥膳療法在中國已有數千年的曆史。自古以來,中國就有“醫食同源”:的說法,許多食物即是食物也是藥物,同樣能夠防治疾病。據《周禮》記載,周代已有分管食療和藥膳的“食醫。”《內經》也非常重視食療和藥膳,書中指出在藥物治病的同時應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內經》中共有13首方劑,其中屬於藥膳的方劑就達6首,最典型的是“烏賊骨丸”。張促景也說:“凡飲食滋味,以養於生,……若得宜則益體。”並首創“當歸生薑羊肉湯”等有名的藥膳方劑。唐代孟詵編了一本《食療本草》。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亦曾說:“夫為醫者當須先沒事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可見何等重視食療。他又創立藥膳方劑10餘首。宋代的《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中都收集了大師的藥膳處方。元代的《飲膳正要》可說是一本藥膳專書。總之,自古至今,曆代中醫都非常重視藥膳,近年來藥膳療法又有很大的發展。

①芹菜粥:芹菜連根120克,粳米250克。將芹菜洗淨,切成六分長的段,粳米淘淨,芹菜,粳米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用武火燒沸後轉用文火燉至米爛成粥,再加少許鹽和味精,攪勻即成。

②菊花粥:菊花末15克,粳米100克。菊花摘去蒂,上籠蒸後,取出曬幹或陰幹,然後磨成細末,備用。粳米淘淨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用武火燒沸後,轉用文火煮至半成熟,再加菊花細末,繼續用文火煮至米爛成粥。每日2次,晚餐食用。

③大雉雞蛋:日常食用大雉雞蛋,有預防高血壓及平衡血壓作用。蒸煮食用都可。

譼訛荷葉粥:新鮮荷葉1張,粳米100克,冰糖少許。將鮮荷葉洗淨煎湯,再用荷葉湯同粳米、冰糖煮粥。早晚餐溫熱食。

⑤醋泡花生米:花生米浸泡醋中,5日後食用,每天早上吃10~15粒,有降壓、止血及降低膽固醇作用。

085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⑥綠豆海帶粥:綠豆、海帶各100克,大米適量。將海帶切碎與其他2味同煮成粥。可長期當晚餐食用。

降壓食譜①何首烏龜板:成分:何首烏、龜板、寄生、杜仲各50克,生地、枸杞、桑葚子、白芍、沙苑子各40克,生牡蠣、石決明各100克,蜂蜜500克。

做法:將上述各種材料加水適量一起浸泡兩小時,然後加熱煎煮取汁,先後取3次,最後把3次所取的藥液合並,以文火煎至濃縮汁1碗時,加入蜂蜜,燒煮至沸停火,待藥法冷卻後裝瓶備用。

用法:每次1湯勺,每日服用2次。

療效:適用於高血壓和腎虛、肝米旺盛者。

②毛冬青紅糖水:成分:毛冬青根50~100克,紅糖適量。

做法:將毛冬青和紅糖一加水用文火煎煮。

用法:每日飯後服用,分2次服用。

療效:降壓順氣。

③決明粥:成分:石決明粉30克,草決明10克,白菊花10克,粳米100克,冰糖6克。

做法:將草決明放在鍋中炒至有香味即起鍋,然後中將白菊花,草決明、石決明放在砂鍋中煎汁,取汁去渣。粳米洗淨之後與藥汁一起煮成稀飯加冰糖即可食用。

用法:每日1次。

療效:清肝明目,降壓。

④夏枯草粥:成分:夏枯草10克,粳米50克,冰糖少許。

做法:將夏枯草洗淨放入砂鍋內煎煮,過濾後去渣留汁,再把粳米洗淨放進藥汁裏,用小火繼續煎煮至粥熟,放進冰糖調味後即可食用。

用法:每日2次,溫熱服用。

療效:清肝、降壓。

花生殼水:成分:花生殼120克。

做法:將花生殼洗淨,晾幹,然後加入水用文火煎煮,直到藥汁變成褐色即可。

086高血壓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用。

療效:適用於高血脂和高血壓患者。

⑥拌菠菜處方:鮮菠菜250克,麻油、食鹽適量。

用法:將菠菜用水洗淨切節,入沸水中燙約2~3分鍾撈起瀝幹水分,拌入麻油、食鹽即可食用。本品可供佐餐,宜常服。

作用:鮮菠菜養血、潤燥;麻油滋陰。本品特點是滋陰、清熱、潤腸。

適應證:陰虛陽亢型高血壓病。

⑦芹菜拌豆腐處方:鮮芹菜250克,豆腐250克,香油、食鹽適量。

用法:將芹菜洗淨,放入開水鍋中微煮,涼後切節,加入香油、食鹽與豆腐拌和即成;豆腐寬中益氣、潤燥清熱。本品具有平肝清熱、祛痰和中的特點。

適應證:陰虛陽亢型高血壓病。

⑧天麻煮豆腐處方:天麻10克,豆腐250克,鮮湯適量。

用法:天麻打碎,加水煮沸,放入豆腐及鮮湯即成。本品可供佐餐,宜常吃。

作用:天麻平肝、潛陽、熄風;豆腐寬中、和脾、清熱。本品具有平肝、潛陽、清熱的特點。

適應證:陰虛陽亢型高血壓高。

⑨菊荊雞片處方:菊花3朵,茉莉花70朵,花茶葉15克,雞脯肉300克,小白菜500克,清湯750毫升。

用法:(1)將雞脯肉去膜,片成大小合適的板薄片,用涼水漂上;小白菜心削去幫,抽去筋,少淨,用水燙熟後,撈在涼水內透涼,再用涼水泡上;用雞蛋清2個兌豆粉,調成稀糊(以能抹在雞片上不流為度);取茉莉花50朵,每5朵用鋼絲穿成一串。(2)撈出雞片瀝去水,用食鹽、味精拌勻,加入蛋糊漿好,另用鍋加水燒沸後離火,把雞片逐片下入沸水內,置火上氽熟,撈在250毫升清湯內。另外泡上茉莉花,用碟裝上,玻璃杯蓋上,放在盤中內。(3)食用時,把茶葉用沸水泡上,在鍋內注入清湯,下入小白菜(擠淨水分)、食鹽、胡椒粉、味精,燒入味,撈出放在盤子周圍,同時將茶水瀝去,另衝沸水。(4)在鍋內注入清腸,加入食鹽、味精、胡椒粉,把菊花和20朵茉莉花下入湯內燙一下,撈出不用,再下入雞片(原湯不用),待湯沸後,下入少許茶水(湯約2\/3,茶水約1\/3),澆在小白菜麵上(湯不要流入茉莉花內)即成。(5)本品可供佐餐食用。

087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作用:菊花疏風清熱;茉莉化疏肝理氣;花茶葉生津、清熱、利濕、解毒;雞脯肉補中氣、益腎精;小白菜清熱除煩。本品具有祛風清熱、補中益腎的特點。

輥輮訛拌綠豆芽處方:綠豆芽250克,香油、鹽、味精適量。

用法:(1)豆芽去根洗淨,入沸水燙至斷生撈起,趁熱放鹽拌勻,攤開晾冷瀝幹。(2)將豆芽、鹽、味精、香油入碗拌勻即成。佐餐常吃。

作用:綠豆芽清熱解毒、降火利尿。

適應證:肝火型高血壓病。

輥輯訛糖醋蘿卜絲處方:紅元根蘿卜250克,鹽、香油、白糖、蔥絲、醋適量。

用法:(1)蘿卜洗淨,去須頭,切成粗絲入盆放鹽和勻。(2)將蘿卜絲碼鹽為5分鍾,至蔫,輕輕擠幹,倒去澀水,攔撒加鹽、蔥絲、白糖、紅油、醋拌勻即成。佐餐常吃。

作用:紅蘿卜健脾、化濕、化痰。

適應證:脾虛痰濕型高血壓病。

輥輰訛芹菜肉絲處方:豬肉100克,芹菜250克,鹽、味精、料酒、豆瓣、白醬油、醋、生薑、青蒜苗、水豆粉、鮮湯、混合油適量。

[用法](1)豬肉切絲,芹菜洗淨切3厘米長節,青蒜苗洗淨切好,薑切絲,芹菜碼上點鹽。(2)將肉絲抹上點鹽、料酒、水豆粉.再將鹽和味精、白醬油、醋、鮮湯、水豆粉在碗內兌成滋汁。(3)鍋熱後放入混合油,燒至七成熱時放入碼好的肉絲,劃散後下薑絲炒轉,放入芹菜、蒜苗,斷生時烹入滋汁,收汁起鍋即一成。作菜肴佐餐。宜常吃。

作用:芹菜平肝、清熱、降壓;豬肉滋陰、潤燥。本品具有一滋陰清熱、平肝的特點。

適應證:陰虛陽亢型高血壓病。

輥輱訛滋蔥肉片處方:豬瘦肉150克,洋蔥250克,鹽、料酒、味精、白醬油、鮮湯、水豆粉、混合油適量。

用法:①豬肉洗淨切片;洋蔥去老皮洗淨切片,碼上點鹽。②將肉片碼上鹽、料酒、水豆粉,另將料酒、鹽、味精、白醬一油、鮮湯、水豆粉兌成滋汁。③鍋熱後下混合油,燒至七成熱時放入肉片,炒散後下洋蔥炒至斷生,烹入滋汁,收汗起鍋即成佐餐常吃。

088高血壓作用:洋蔥和胃,下氣,化痰濕;豬瘦肉潤燥,補陰。本品具有化痰濕而不傷陰的特點。

適應證:痰濕型高血壓病。

輥輲訛爛肉芹菜處方:豬肉150克,芹菜250克,鹽、料酒、味精、化豬油、一水豆粉、鮮湯、薑、蒜、白醬油適量。

用法:①芹菜去掉老葉和莖,洗淨切成3厘米的長節,碼少許鹽,使用時應瀝幹水氣。②薑去皮洗淨剁細,蒜剁細,豬肉剁細,碼少許鹽、料酒、水豆粉。

③鹽:白醬油、味精、鮮湯、水豆粉兌成滋汁。④鍋燒熱放化豬油,燒至七成熱時放入豬肉迅速滑散.瀝去多餘的油,烹料酒,放入薑、蒜炒香味,放芹菜煸炒,芹菜一斷生,烹入滋汁,收汁亮油起鍋即成。⑤本品供佐餐,宜常吃。

作用:芹菜平肝清熱;豬肉滋陰潤燥。本品特點為平肝熱、滋陰液。

適應證:陰虛陽亢型高血壓病。

輥輳訛山楂肉幹處方:山楂100克,豬瘦肉1000克,菜油500克(蠔油100克),薑汁30克,香油15克,蔥節30克,花椒2克,紹酒30克,醬油50克,味精2克,白糖15克。

用法:①將山楂除去雜質洗淨,豬肉洗淨,瀝幹水分待用。②將山楂50克加水約2000毫升,燒沸後下入豬肉,共同煮熬至六成熟,撈出豬肉稍晾後,切成5厘米左右的粗條,加醬油、蔥節、薑片、紹酒、花椒,將肉條拌勻醃漬1小時,再瀝去水分。③將鍋燒熱,倒入菜油煉熟,投入肉條榨幹水分,色微黃時用漏勺撈起,瀝去油,鍋內留少許油再置火上,投入餘下的山楂,略炸後。將肉幹再倒入鍋中,反複翻炒、,微炒烘幹,裝在方盤內,淋入香油,撒入味精、白糖和勻即成。供佐餐食用,宜常吃。

作用:山楂活血行瘀、消積化滯;豬肉滋陰補血。本品特點是滋陰:活血、消積。

適應證:陰虛兼血瘀之高血壓病。

輥輴訛天麻燜雞塊處方:母雞“1隻,天麻;15克,水發冬菇50克,清湯500毫升,料酒:鹽、味精、白糖、豆粉、蔥、薑、雞油、菜油適量。

用法:①將天麻洗淨,切片,入碗上籠蒸熟。②將雞宰殺後,除毛去內髒,洗淨,去骨,切成小方塊,入油鍋氽一下,再將蔥薑用油煸出香味,加入清湯和調料,再倒入雞塊,用文火燜40分鍾,加入天麻片,再燜5分鍾,用豆粉勾汁,089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淋上雞油即成。本品可供佐餐食用,宜常吃。

作用:天麻平肝祛風,母雞補氣益精。本品特點為補虛益精、平肝祛風。

適應證:肝炎上亢型高血壓病。

注意事項①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者,慎用本法。

②注意服藥食忌。

(12)敷貼療法敷貼療法又稱外敷法,是將藥物研為細末(可與各種不同的液體調製成糊劑)敷貼於體表的特定部位(穴位或患部)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是中醫常用的外治法之一。

療法一取穴:湧泉(雙側)藥物:吳茱萸、菊花、肉桂各等份,雞蛋1枚。

用法:將上方前3味藥共研細末,於睡前洗腳後,取10克藥末以雞蛋清調和,敷雙足湧泉穴,外和紗布包紮固定,翌晨去藥。連用5~10次顯效。適用於肝陽上亢型高血壓之眩暈。

療法二取穴:湧泉(雙側)。

藥物:吳茱萸適量,食醋適量。

用法:將吳茱萸研為細末,每次15~30克,用食醋適量調成糊狀,於睡前敷於兩足湧泉穴,用紗布包紮,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輕症敷1次即可,重症可連用3~5次。適用於肝陽上亢型高血壓。

療法三取穴:湧泉(雙側)。

藥物:杏梔膏:桃仁、杏仁各10克,梔子3克,胡椒7粒,糯米14粒,雞蛋清適量。

用法:將前5味藥共搗爛,加1個雞蛋清調成糊狀,分3次用,於每晚睡前敷貼於兩足心湧泉穴,晨起除去。每夜敷1次,6次為1療程。適用於高血壓病。

療法四取穴:湧泉(雙側)。

藥物:外敷膏:蓖麻仁50克,吳萸20克,附子20克,生薑150克,冰片10克。

用法:將前3味藥研末,生薑搗如泥,加入藥末中,並加入冰片,調成膏狀。

090高血壓每晚貼敷雙側湧泉穴,晨起除去,7日為1療程。適用於高血壓病。

療法五取穴:主穴:湧泉。配穴:太衝、足三裏。

藥物:肉桂、吳茱萸、磁石各等份。

用法:將上藥研細末,密封保存。每次甩藥末5克,調蜂蜜為藥餅,貼於湧泉穴。陽亢者加太衝;陰陽不足者配足三裏。每次貼2穴,輪流使用,每天於臨睡前換藥1次,貼藥後膠布固定,艾卷懸灸20分鍾。用治高血壓病。

注意事項①在應用過程中,如出現皮膚過敏,瘙癢潮紅,發出小水泡,應立即停用。

②外敷時注意調節幹濕度,過濕容易外溢流失;若藥物變幹,須隨時更換,或加調和劑濕潤後再敷上。

(13)高血壓病人敷臍療法敷臍療法簡稱“臍療”,是將藥物敷置於臍眼或臍部以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

早在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中就有用鹽納臍中灸之,以治療霍亂的記載。

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載有用東壁土敷臍,或用蒼耳子燒灰敷臍,或用露蜂房燒灰敷臍,以治臍瘡流水不止。清代更有所發展,如吳尚先《理瀹駢文》中用本療法治病的方藥就有數百處之多。

療法一藥物:膽汁製吳茱萸500克,龍膽草醇提取物6克,硫黃50克,醋製白礬10克,朱砂50克,環戊噻嗪175毫克。

用法:混合研極細粉末備用。臍部先用溫水洗淨擦幹,每次用藥粉200毫克左右,倒入臍窩內,敷蓋棉球,外用膠布固定。每周更換1次,連用4次。

療效:治療116例,顯效34例,有效56例,無效26例,總有效率為77.58%,顯效占29.31%。

療法二藥物:吳茱萸、川芎各等份。

用法:混合研為細麵,密貯備用。將神闕穴用酒精棉球擦幹淨,取藥粉5~10克納入臍中,上蓋麝香虎骨膏固定。3天換敷1次,1月為1療程。

療效:治療84例(I期3例,Ⅱ期74例,Ⅲ期7例),顯效42例,有效36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3%。

療法三藥物:利眠寧2.5毫克,雙氫克尿塞5毫克,地巴唑4毫克,利血平0.06毫091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克,硫酸胍生1毫克,澱粉25毫克。

用法:混合研成細麵。先將肚臍用溫水擦洗幹淨.取藥粉100毫克敷入,蓋以軟紙片、棉球,按堅,再用普通膠布固定,每周換藥1次。

療效:治療51例,顯效33例,有效9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82.35%。

注意事項①在治療過程中有皮膚過敏,應暫緩使用;如出現皮膚潰瘍或應用7天以上仍無效者,應停止敷臍,改用他法。

②在應用本療法加用熱敷或灸法時,要注意溫度適宜,防止燙傷。如見臍眼感染者,應立即停止,宜先控製感染。

③小兒應用本療法時,宜以繃帶紗布等固定,防止脫落。

④此法收效慢,可配合藥物內服、針灸、推拿等,以提高療效。

(14)熏洗療法熏洗療法是利用藥物煎湯的熱蒸氣熏蒸患處,待溫後以藥液淋洗局部的一種治療方法。它是借助藥力和熱力,通過皮膚黏膜作用於肌體,促使腠理疏通,脈絡調和,氣血流暢。藥液的淋洗又能使瘡口潔淨,祛除毒邪,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本療法起源甚早。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已載有熏洗方8首。

張仲景《金匱要略》日:“蝕於下部則咽幹,苦參湯熏洗之。”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有“漬之”“淋洗”的論述。唐代《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中,熏洗療法已推廣應用於癰疽、隱疹等十餘種疾病。宋代《太平聖惠方》有熏洗方163首,其中眼科24首,陰瘡、陰部濕疹24首,扭傷骨折11首。金元時期張子和把熏洗療法列為治病之大法。明代《外科正宗》、《證治準繩》、《景嶽全書》、《外科啟玄》、《奇效神書》等著作中都有所闡述。清代吳尚先將熏洗分為熏洗、蒸洗、淋法、坐浴和燙熨等法。本療法主要是通過溫熱藥液熏蒸洗浴的方法來治療疾病,有別於熏蒸療法單純用藥液的熱蒸氣熏蒸治療疾病。

療法一藥物:磁石、石決明、黨參、黃芪、當歸、桑枝、枳殼、烏藥、蔓荊子、白蒺藜、白芍、炒杜仲、牛膝各6克,獨活18克。

用法:上藥水煎,取汁浸泡雙腳。每日1次,每次1小時,10次為1療程。

療法二藥物:鉤藤20克,少量冰片。

用法:布包,放入盆內,加溫水浸後洗腳。每次30~45分鍾,每日2次。

092高血壓療法三藥物:桑枝、桑葉、茺蔚子各,15克。

用法:上藥加水1000毫升,煎成600毫克,睡前洗腳30~40分鍾。

療法四藥物:吳茱萸15克,黃柏15克,知母15克,生地15克,牛膝30克,生牡蠣50克。

用法:水煎上藥,取汁,倒入盆內,浸洗足脛10分鍾,1~2周為1療程。

療法五藥物:薄荷6克,防風6克,白芷6克,蘇葉3克,明天麻6克,槁本6克,甘菊6克。

用法:上藥水煎,去渣,沐頭。治頭暈頭痛。

療法六藥物:甘菊花6克,薄荷6克,桑葉6克,明天麻6克,炒僵蠶9克,槁本6克,赤芍9克,全當歸9克。

用法:上藥水煎,去渣,沐頭。

療法七藥物:明天麻6克,薄荷6克,甘菊6克,桑葉3克。炒蔓荊9克,川芎6克,槁本16克。

用法:上藥水煎,去渣沐頭部。治眩暈頭痛。

療法八藥物:鬼針草50克。

用法:水煎,去渣,洗浴雙足。每日1次,每次、20分鍾。

療法九藥物:磁石30克,夏枯草、益母草各20克,龍膽草10克,天麻10克。

用法:水煎取汁,浸洗雙足。

療法十藥物:吳茱萸、牛膝、菊花、肉桂、茵陳、茺蔚子、桑葉、茯苓各等分。

用法:水煎洗腳。

注意事項①煎煮加水要適量,太多則濃度降低。蒸煮時間據藥物性質而定。芳香性藥物一般煮沸10~15分鍾,塊狀和根莖類藥物則須煮沸30分鍾。

②應用時藥液溫度要適宜,防止燙傷皮膚。

③熏洗後要用於毛巾擦幹患部,並注意避風和保暖。

093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④婦女經期和妊娠期不宜坐浴和熏洗陰部。

⑤熏洗藥不可內服。

(15)高血壓病人洗足療法洗足療法也稱浴腳療法,是用藥液浸泡洗腳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本療法流傳較久。曆代醫家總結認為:春天洗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濕邪乃除;秋天洗腳,肺腑養育;冬天洗腳,丹田暖和。清代吳尚先《理瀹駢文》載:“臨臥濯足,三陰皆起於足指,寒又從足心入,濯之所以溫陰而卻寒也。”①磁石降壓煎藥物:磁石、石決明、黨參、黃芪、當歸、桑枝、枳殼、烏藥、蔓荊子、白蒺藜、白芍、炒杜仲、牛膝各6克,獨活18克。

用法:上藥水煎取汁。浸泡雙腳,每日1次,每次1小時,10日為1療程。

②雙桑降壓湯藥物:桑枝、桑葉、茺蔚子各15克。

用法:上藥加水1000毫升,煎成600毫升。睡前洗腳30~40分鍾,洗完睡覺。

③洗足方藥物:鉤藤20克。

用法:上藥節碎,加少量冰片,布包,放入盆內.加溫水浸腳,每次30~45分鍾,每天晨起及晚睡前各1次。每包用1天,10天為一療程。為保持水溫,可不斷加水。

④高血壓藥浴方藥物:吳茱萸15克,黃柏15克,知母15克,生地15克,牛膝30克,生牡蠣50克。

用法:上藥加水煎煮,去渣,傾入盆內。浸洗足脛10分鍾,1~2周為l療程。

治療陰虛水虧、木少滋榮、肝陽上亢之高血壓。

注意事項①凡狂犬病、藥物過敏者禁止用本療法。

②要掌握好水溫÷不宜太熱或太冷,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度,避免燙傷。

③要根據病情,適當選擇藥物,凡有強烈刺激性或腐蝕性的藥物不宜作外洗藥液。

④老人、兒童及活動不便的患者應用本療法,應有人一旁相助。

(16)高血壓病人醋蛋療法醋蛋療法是用醋蛋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

094高血壓以雞蛋及醋為主藥配方治病,在我國有悠久的曆史。早在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中就載有以醋及雞蛋為主藥的“苦酒(醋)湯”,即以“半夏(洗、破如棗核)14枚、雞子1枚(開孔去黃),納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劑”,用以治療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可認為是最早而最有名的醋蛋處方。醋在古代又名苦酒、酢、酢酒等,應用醋治病在中國有數千年的曆史。曆代醫學典籍如《千金要方》《肘後備急方》《食療本草》《普濟方》《本草綱目》中都有關於醋的性能、功效、臨床應用方麵的論述,以醋組成的方劑多達上千首。而曆代醫學典籍如《千金要方》《太平聖惠方》《世醫得效方》《活幼新書》《本草綱目》等關於雞蛋的性能、功效、臨床應用方麵的論述亦甚多,用蛋治病在中國也有數千年的曆史了。

近年來,醋蛋療法在民間有很大的發展,廣泛應用於保健強身及內、外、婦、兒各科病症的治療,方便易行,深受歡迎。

①取雞蛋1隻,打入30毫升醋內,再加入少量的水,攪勻,煮熟後每日清晨服1次。

②取鬆花蛋1隻,先剝去殼,洗淨後放入碗內,再倒入鎮江醋15毫升,食用,每日清晨服1次。

③取銀耳5克,先煮爛,取雞蛋1隻,打入銀耳羹內,再加入醋10毫升、糖適量調勻,煮沸後服用。

注意事項①對醋和雞蛋過敏者,不宜應用本療法。

②潰瘍病和胃酸過多患者,不宜應用本療法。

③每日食用的醋蛋液要適度,不宜過量,過量食用反而對健康不利。

④本療法所用的醋,應選用優質食用醋;所用的蛋類應為新鮮者。

⑤配製好的醋蛋液應妥善保管,及時食用,防止變質。

095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冠心病一、什麼是冠心病冠心病是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器官病變的最常見類型,也是危害中老年人一健康的常見病。本病多發生在40歲以後,男性多於女性,腦力勞動者多於體力。城市多於農村,平均患病率約為6.49%,而且患病率隨年齡的增長漸漸增高,是老年人最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冠心病在我國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並且患病年齡趨於年輕化,因此,21世紀我國麵臨心血管疾病的挑戰,能否扼製危害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關鍵在於預防。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的簡稱,又稱缺血性心髒病,是由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血管腔狹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的一種心髒病。

過去缺血性心髒病”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同心髒病一樣”是同義詞,兩者是一種病,同時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分為五類,即原發性心髒驟停、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其中心絞痛又分初發勞累性心絞痛、穩定型勞累性心絞痛和惡化型勞累性心絞痛三類,心肌梗死又分為急性心肌梗死和陳舊性心肌梗死。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性心髒病的簡稱,它是由於供應心髒營養物質的血管一冠狀動脈發生了粥樣硬化所致。這種粥樣硬化的斑塊,堆積在冠狀動脈內膜上,久而久之,越積越多,使冠狀動脈管腔嚴重狹窄甚至閉塞,如同自來水管或水壺嘴被長年逐漸堆積的水堿堵塞或變窄一樣,從而導致了心肌的血流量減少,供氧不足,使心髒的正常工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由此產生一係列缺血性表現,如胸一悶、憋氣、心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等。因此,冠心病又稱缺血性心髒病。

(一)中醫對冠心病的認識中醫文獻中並無冠心病這一病名,但類似冠心病證候的記載卻是非常豐富的。

從臨床表現來看,冠心病與中醫學中“心痛”、“胸痹”很接近。

096冠心病“心痛”一詞最早見於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足臂十—脈灸經》。

《內經》。中有多處論及心痛,如《素問·標本病傳論》有:“心病先心痛”;《素問·繆刺論》又有:“卒心痛”、“厥心痛”之稱;《靈樞·厥病論》把心痛嚴重,並迅速造成死亡地稱之為“真心痛”,謂:“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難經》在繼承《內經》的基礎上,據心痛的病因病機、病變部位、程度及預後的不同,將心痛分為“厥心痛”和“真心痛”兩種。厥心痛是由於五髒病變影響於心而致,真心痛是由於病邪直犯心脈引起。真心痛的程度較厥心痛為劇,可伴有手足青冷,其預後極差。

漢·張仲景《金匱要略》稱本證為“胸痹”,將病因病機歸納為“陽微陰弦”,即上焦陽氣不足,下焦陰寒氣盛,認為本病為本虛標實之證,對症狀的描述也較《內經》更為明確,如有胸一背痛、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喘息咳唾、短氣不足以息、胸滿、氣塞、不得臥等。治療上創瓜蔞薤白白酒湯等九張方劑,至今仍常在臨床上應用。

晉·葛洪《肘後備急方》首先提出“久心痛”的名稱,並列出治療心痛的方劑。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對本證作了進一步的探討,將“久心痛”與“真心痛”作了區別,認為真心痛發病急促,病情嚴重,預後極差,死亡迅速,而久心痛預後較真心痛為佳。

唐、宋、元、明、清曆代醫家對心痛的病因病機、辨證治療等都有諸多發揮,極大地豐富了心痛的內容。建國後,中西醫結合的開展,尤其是對活血化瘀的研究,冠心病的治療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

總之,中醫對冠心病的認識是非常深入的,臨床治療中也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二、冠心病的發病機理病因冠狀動脈硬化性心髒病的病因是多方麵的,常見的因素有以下一些:1.%高血壓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病人60%~70%有高血壓,高血壓病人患冠心病的概率是血壓正常者的4倍。高血壓可促使血管壁平滑肌細胞增生,血管壁內膜層和內皮細胞層損傷,使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容易侵入血管壁。血管壁平滑肌細咆的增生使動脈壁彈力素、粘多糖及膠原增多,並使平滑肌細胞內溶酶體增多,097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後者還影響動脈壁上膽固醇的清除。冠心病的發病率隨血壓增高而上升,特別是發生心肌梗死的機會為正常血壓者的5.5倍。

流行病學調查資料證實,高血壓組合並冠心病者較血壓正常組高2~4倍,我國冠心病患者70%以上合並高血壓。

高血壓容易導致冠心病發病的機理是十分複雜的,概括起來有以下兩方麵的內容:其一,高血壓患者,由於高壓血流長期衝擊血管壁,必然引起動脈血管內膜的機械性損傷,血管張力的增高,也易導致彈力纖維斷裂,並且血壓越高,這種損傷就越嚴重,血管內膜損傷和彈力纖維斷裂是脂質沉積於血管壁和附壁血栓形成的前提,因此,它是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基礎。

其二,高血壓病時,高級神經中樞功能紊亂,大腦皮層長期處於興奮狀態,引起交感神經興奮,釋放兒茶酚胺過多。兒茶酚胺增多可直接損傷動脈血管壁,還可引起冠狀動脈痙攣,同時,心血管係統對兒茶酚胺的敏感性增加,從而加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

2.%高血脂脂質與冠狀動脈硬化性心髒病有密切的關係。許多報道都證明,血脂高的人群,冠心病的患病率高。異常升高的血脂是低密度脂蛋白。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芬蘭人血清膽固醇水平最高,他們冠心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也居世界首位;美國人次之;歐洲其他國家人又次之;亞洲國家血清膽固醇水平較他們為低,冠心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也較低。

血脂對冠心病的影響也不完全一致,高密度脂蛋白有防止或對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低密度脂蛋白和膽固醇則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因而高膽固醇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者最易患冠心病。

血脂指的是血漿中所含有的脂類物質,主要包括:膽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卵磷脂、腦磷脂、絲氨酸磷脂等)和遊離脂肪酸。血脂的來源有兩條途徑:一路屬外源性,來自於食物中;另一路為內源性,由肝、小腸合成。正常人的血脂通過自身調節,在體內保持這一定範圍的動態平衡。我國正常人群空腹時血脂含量為:①總膽固醇3.37~6.22mmol\/L(130~240mg\/dl);②甘油三酯0.68~1.47mmol\/L(60~130mg\/dl)。當空腹血漿中膽固醇及或甘油三酯濃度超過正常上線,即可診斷為高脂血症。但是血脂濃度是受許多因素影響的,如飲食、大量飲酒、情緒激動、精神緊張、妊娠、月經前期等等,因此必須是空腹血脂待續高於正常水平方可診斷高脂血症。

098冠心病血脂通常隨年齡增長而增高,這是因為老年人血脂和脂蛋白的代謝全麵降低的結果。一般男性到50歲,女性到65歲膽固醇和甘油三酯達到峰值。此外還有進食過多的動物脂肪或有先天性代謝異常的人易患高血脂症。

3.%高血糖糖尿病病人比無糖尿病者冠心病的發病率高約兩倍。血Ⅷ因子由動脈壁內的細胞產生,若Ⅷ增高,則說明內膜有病變。血小板活力增強,可使其易在動脈壁上集聚,加速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引起動脈堵塞。而糖尿病常伴血Ⅷ因子增高及血小板活力增強、高血脂症,故冠心病發病率明顯增加。

大規模的流行病研究表明:糖尿病病人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非糖尿病病人的2~4倍。且I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病人的患病風險均明顯增加,對於I型糖尿病病人在糖尿病病程的早期就存在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增高趨勢。對於Ⅱ型糖尿病90%以上的病人這種風險的增高在診斷糖尿病時就表現出來了,而且和已診斷糖尿病時間的長短無關,這可能是由於Ⅱ型糖尿病病人以往就有5年~10年的糖尿病病史未被診斷,而且此前又可能有較長一段時間的血糖輕度升高,但低於糖尿病診斷標準的時期。而血糖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血糖代謝障礙可以引起血脂代謝紊亂,再加上一些已被承認的危險因素的聯合作用(高血壓、腹型肥胖、腎損害和凝血功能異常)促發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

糖尿病是冠心病的重要易發因素,已患冠心病的糖尿病病人應當在控製冠心病的同時進行血糖的嚴格控製。家庭護理重要的是做好冠心病護理的同時要重點監測血糖,一天做多次血糖測定,使血糖穩定,不要發生大起大落的現象,因血糖的瞬間增高對人體是有害的。嚴格的飲食控製是治療糖尿病的第一步,有效的方法是合理安排飲食。保證足夠熱量的均衡飲食,以穀物為主的飲食原則,做到少食多餐、低脂低鹽、蔬菜要多、營養足量。在控製飲食的同時積極地抓緊時間使用藥物進行治療。合並糖尿病的冠心病病人一定要注意其發生心絞痛時症狀不典型,無症狀心肌梗死發生率高,同時易發生缺血性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的主要表現是心髒全心擴大,心肌收縮功能減退,容易發生心功能衰竭。糖尿病將影響冠心病的藥物治療,硝酸甘油類藥物的用量要大,同時其他治療心絞痛的藥物以及心功能不全的藥物可使血糖增高,所以降糖藥物的劑量應增大。冠心病合並糖尿病時,一定要經常對病進行各種檢查,做到心中有數防止病情的進一步惡化。

4.%肥胖超標準體重者易患本病,體重迅速增加者尤其如此。北京調查資料表明,肥099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胖者患冠心病的概率是瘦小型者的5倍。肥胖指體內脂肪積聚過多,導致身體超重,若脂肪含量超過標準體重的25%(男性)或30%(女性)稱作肥胖。目前隻有間接測量肥胖的方法,首先計算出標準體重是多少,即:身高(厘米)-105=標準體重(千克)肥胖的原因除一小部分是由於內分泌紊亂或其他疾病引起的以外,大多數單純性肥胖者都是吃的過多而又減少活動,使得熱量消耗減少都轉化為脂肪,積聚於皮下組織,尤以腹部、臀部多見,不但影響體型,更影響健康。肥胖者多於的脂肪造成了身體的額外負擔,增加了身體對氧氣的消耗量,當運動時,在相同情況下,肥胖者的氧耗量將二倍於正常體重者,故肥胖者易發作勞力性心絞痛。腹部脂肪、內髒脂肪堆積者,使橫膈上升,壓迫雙肺,呼吸運動受到了限製。因此,運動時胖人常感到勞累氣短,所以越胖的人越不愛運動,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因為體力活動減少,當冠狀動脈形成斑塊後不容易建立側支循環以幫助緩解心絞痛的發生。美國人壽保險和流行病的資料表明,肥胖者攝取過多熱量,在體重增加的同時,增加血膽固醇,使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加重,而肥胖最容易引起高血壓,高血壓又是冠心病的發病原因,所以肥胖對冠心病是不利的。

5.%年齡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疾病,和年齡有著密切的關係。一般40歲以前患病率低,40歲以後增高,每增加10歲,患病率遞增一倍。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率在男性中從30歲開始,大約也是每增加10歲而上升一倍。年齡因素說明動脈粥樣硬化是逐步形成的。

6.%性別本病發病男性多於女性,據統計男女之比約2:1。男女的差別主要在50歲以前。屍檢證明,50歲以前的冠狀動脈硬化病變,女性較男性輕,進展緩慢;50歲以後發展較快,迅速趕上男性。一般認為,這種差別和女性激素有關,女性在50歲以後病變發展較快,是因為更年期後失去女性激素的保護作用。研究證實,雌激素有降低血脂的作用。

7.%飲食飲食對冠心病胡發病有著肯定的影響,一般高膽固醇、高脂肪、高糖飲食可加速動脈硬化的過程,增加冠心病發病幾率,而攝入磷脂可降低血膽固醇,改善血脂。新疆衛生機構調查表明,牧民飲食中動物脂肪占膳食總熱量的1\/3,農民僅100冠心病占14.3%,所以牧民血膽固醇含量較高,患病率亦極高。

同運動一樣,科學合理均衡的飲食和其他方法配合,可以使與冠心病發生有關係的肥胖、高脂血症和糖尿病得到有效的控製。通過避免得這些疾病或者改善這些疾病的病情,得冠心病的危險可以降低。

例如,對於輕度的或早期的高血壓病人來說,僅在做飯時少放鹽就可使他們的血壓下降,甚至恢複正常。麵對中、重度高血壓病人來說,做飯時少放鹽不但可以使降壓藥的療效提高,還可使服用的降壓藥劑量減少,這樣既減少了降壓藥毒副作用,也節省了藥費開支。每天少吃2.4克鹽,健康人的平均收縮壓(俗稱“高壓”)可下降2.3毫米汞柱,舒張壓(俗稱“低壓”)可降低1.4毫米汞柱;而高血壓病人的平均收縮壓可降低58毫米汞柱,舒張壓可降低2.5毫米汞柱。

再例如,多吃蔬菜水果,同時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蛋黃、肉類、動物內髒等)可有效降低血壓,是總膽固醇水平下降,使患糖尿病和發生肥胖的人減少,從而使患冠心病的人減少。研究表明:每增加一份蔬菜水果,冠心病的發病可降低4%。相反,吃得過多;喜歡吃高脂肪、高膽固醇、高糖的食品,如肥肉、洋快餐、油炸食品、動物內髒、甜食等;經常吃夜宵;大量吃零食,喝甜飲料;工作和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用於吃喝應酬;吃飯太快,狼吞虎咽;再加上運動少,不活動,吃得多消耗得少,就容易發生肥胖、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患冠心病的危險就要大得多。

酒是一種世界範圍普遍飲用的飲料,在中國酒的釀造有悠久的曆史,品種多樣。酒對中國人而言不僅是飲品,也是一種文化。《本草綱目》中提到酒的功效時說:“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禦風;痛飲則傷神耗血、損胃亡精、生痰動火”,由此可見酒並不像煙那樣一定要被封殺掉。酒中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化學名稱乙醇),一般白酒含有38%~53%的酒精,黃酒含有12%~18%的酒精,啤酒為1.5%~4.5%,但是啤酒的熱量較高,一瓶啤酒可產熱500卡,長期服用會發胖。長期大量飲酒尤其是烈性高度酒對冠心病是有害的。有研究表明冠心病病人死亡率在不飲酒者和每日飲酒大於30毫升者,分別是7.30%、22.15%。過量飲酒對心血管係統損害的主要機製是引起血壓升高,心率增快,心髒氧耗增加,這些都是導致冠心病的危險因素。所以,大量飲酒對冠心病的發生和發展都是有害無益一處。但是偶爾少量的飲酒,特別是一些果酒、啤酒,對健康還是有些益處的。在這裏我們建議飲酒應慢品而不急飲,飲前應吃些食物,這樣可以延續酒精的吸收,減少對身體的傷害。

國內曾報道一組25~64歲男性,每月飲白酒0.55~1.5kg時,HDL-C(低密度脂蛋白)含量顯著高於非飲酒組,如繼續加大酒量時,則HDL-C也不再升高,且101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隨飲酒量增加使血清總膽固醇水平升高,冠心病的死亡率增加2倍。

8.%吸煙吸煙對心血管有不良影響,被認為是冠心病的三大因素之一。

吸煙時,動脈血中一氧化碳含量升高。一般吸煙者的碳氧血紅蛋白為5%左右,吸煙多的人可高達15%。一氧化碳同血紅蛋白結合,就會減少氧同血紅蛋白的結合,從而降低組織氧供,特別是心肌的氧供,導致心肌缺氧。一氧化碳所造成的缺氧,可損傷動脈內皮,使血管內皮滲透性增強,給血小板的聚集和脂質的沉著創造條件,促進動脈硬化病變的發生。

吸煙時,煙中的尼古丁隨煙霧進入肺泡,進入血液循環。尼古丁使血中兒茶酚胺升高,增加心率和升高血壓,從而加重心髒負荷,並可損傷動脈內皮,誘發動脈痙攣、斑塊脫落和血栓形成。

有調查資料顯示,大量吸煙的人比不吸煙的人冠心病發病率高2.6倍以上,心絞痛的發生率也高3.6倍以上。國外有觀察結果表明,男性中吸煙者心血管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比不吸煙者高1.6倍。因此吸煙被認為是引起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吸煙對冠心病具有以下幾方麵的影響:消耗體內的維生素C:一項研究指出,一個每天煙吸超過20支以上的人,和不吸煙的人比較,血液中的維生素C的含量明顯減少,這是因為吸煙使體內的維生素的消耗量劇增的緣故。另一項報道顯示,當你吸一支香煙,就會消耗你身體內25毫克的維生素C。根據現代人的飲食來看,我們每天從日常飲食中攝取約100毫克的維生素C。那麼,一天隻要吸4支香煙,就已經把你一天所攝取的維生素C耗盡了!而維生素C與膽固醇代謝關係非常密切,維生素C減少,膽固醇代謝紊亂,容易引起冠心病。損傷血管壁:香煙中一氧化碳對冠狀動脈的血管壁具有毒性,並容易因其致炎性物質在受損的血管局部堆積,進而導致血管硬化。

(二)中醫對冠心病的認識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主要是由七情內傷、飲食不節、年老體衰等引起。其始於胸中陽氣不足,繼則氣滯,痰濁、瘀血內生,導致筋脈阻滯,血瘀不通。不通則痛,故出現一係列冠心病的症候。其內因是心、脾、肝、腎等髒腑的虧損,再加之外因,如情緒波動、疲勞、受寒等而誘發。髒腑虧損為本,氣滯、痰濁為標,故本病為虛實夾雜之症。

102冠心病1.%病因①七情內傷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誌變化。正常情況下,七情在人體對外界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但突然、強烈或持久的情誌刺激,超過了機體本身的調節能力,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七情之中,除喜使氣散之於外,餘皆可令心肝之氣鬱滯,血脈運行不暢,從而引起胸悶、心痛等症狀。

②飲食失節恣食膏粱厚味,或饑飽無常,日久損傷脾胃,運化失司,飲食不能生化氣血,聚濕生痰,上犯心肺清曠之區,清陽不展,氣機不暢,心脈閉阻,遂致本病。

痰濁留戀日久,則可成痰瘀交阻之症,病情轉頑。

③氣血虧虛年老體衰,勞倦內傷,或久病之後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乏源,以致心髒氣血不足。氣虛及陽,心陽鼓動血行乏力,則血滯;血虛,心脈失養,皆可引起心悸、胸悶、胸痛等冠心病的常見症狀。

④寒邪外侵寒邪是誘發冠心病心絞痛最為常見的外因。寒性收引,凝結阻滯,故寒邪侵犯人體則易傷陽,使氣血阻滯不通,又能收引血脈,心脈不通則引起心痛。《素問·舉痛論》言:“寒氣入經則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不言而通。”(三)冠心病的臨床典型症狀冠心病的臨床表現比較複雜,主要表現為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及猝死:心絞痛型冠心病:常表現為發作性胸骨體上段或中段之後出現壓榨樣或緊縮樣疼痛,可波及心前區,其發作頻率可1日多次,亦可數天或數周1次。

心肌梗死型冠心病:表現為心肌的缺血性壞死,大約有50%~81.2%病人在發病前會有周身乏力、胸部不適的症狀。也有的病人突然起病,起病的方式以新發的心絞痛或有的心絞痛突然加重為常見,有的病人以胃痛腹痛為首發症狀。

心律失常型冠心病:由於心肌的血液長期供應不足,以致纖維組織增生所致。

主要表現為自覺心慌、心悸、自己常可聽到心跳等。

心力衰竭型冠心病:常出現於心肌梗死時或心肌梗死後,也可因心肌本身的纖維組織增生而至慢性心功能不全,最終發展為心力衰竭。

猝死型冠心病:是冠心病中危害最大的一種類型。即冠心病猝死無明顯誘因103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突然因心髒驟停而死亡。通常是嚴重的心律失常所致。

1.%心絞痛冠心病性心絞痛是指發生與胸骨上段或中段後的疼痛。

疼痛程度可輕可重,是一種帶有壓迫或緊縮感的疼痛,與平滑肌痙攣引起的絞痛如膽絞痛、腎絞痛、腸絞痛等有明顯不同。發作時疼痛和不適常較輕,以後則迅速變為難受的感覺,疼痛一般並不劇烈,卻常伴有窒息的感覺,嚴重時有瀕死的恐懼感,迫使患者立即停止動作而靜下來休息,不願說話或活動。

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後,有時可稍偏左,也可較為廣泛而涉及心前區的大部分或橫貫前胸,少數病例痛在胸骨下段,甚至在上腹部。疼痛可從左肩沿左臂前麵內側,經前臂到達小指或無名指,有時則放射至頸部(大多在前頸,偶爾在後頸)、咽部及下頜部和牙齒,或向後放射至左肩胛骨部。

一般心絞痛發作持續幾分鍾,多在5分鍾以內迅速停止,經休息與安靜後或除去有關的原因後即迅速消失。夜間發作的心絞痛常在坐起後得以緩解。舌下含化硝酸甘油能使發作在2~3分鍾內消失。

心絞痛常在一定條件下發作。最常見的誘發因素是體力勞動,其次是情緒激動。患者常在走步急路、上下樓梯或上坡時發生疼痛或不適,停止動作後多可很快消失。決定發作的因素是行動的速度和勞動的強度,而與勞動的時間或總量關係較小。精神不佳或情緒不穩時也容易發生疼痛。

2.%急性心肌梗死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見與最早出現的症狀。與心絞痛不同,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疼痛有以下特點:多發生在休息時,無明顯激發因素;疼痛為壓榨性,劇烈而難以忍受,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緩解;疼痛時間長,多在1~2個小時,呈持續性,甚至數十小時至幾天;疼痛的同時常伴煩躁不安、出冷汗、恐懼,甚至有瀕死感。

心肌梗死引起的疼痛一般在胸骨後、心前區,但也有一些不典型,如位於劍突或上腹部,與胃痛、胃潰瘍穿孔或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相似,在下頜或頸部,與骨關節病相似,當仔細鑒別。

急性心肌梗死時通常還有一些其他症狀,如發熱、心動過速、白細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全身表現,惡心、嘔吐和腹痛等胃腸道症狀以及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104冠心病(四)冠心病的檢查和經驗診斷1.%心絞痛血膽固醇、甘油三酯、β脂蛋白增高,脂蛋白電泳圖異常,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且與膽固醇比值降低(正常值>0.2)。

2.%急性心肌梗死發病1周內,白細胞明顯增高,可達1~2萬\/mm3,75~90%嗜酸性粒細胞減少或消失,紅細胞沉降率快,可持續1~3周。梗死6~48小時內,肌酸磷酸激酶(CPK)、穀草轉氨酶(GDP)和乳酸脫氫酶(LDH)增高。尿紅蛋白在梗死後5~40小時開始排泄,平均持續達83小時。血清肌紅蛋白的升高出現較CPK略早,在發病後4小時左右,高峰消失較快,CPK多數24小時恢複正常。

3.%心電圖大部分心絞痛患者平時的心電圖在正常範圍內,部分可見T波改變,少數有S-T段低平或QRS電壓過低,也可出現過早搏動、心房顫動及房室或束支傳導阻滯等改變。伴高血壓者,心電圖可顯示左心室肥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特異心電圖改變是出現異常、持久的Q波或QS波(Q波>1\/4R波,Q波時限>0.04sec),並伴持續1天以上的演進性損傷電流。動態心電圖比一般心電圖檢查更可靠一些。

4.%超聲心動圖急性心肌梗死時,心肌振幅呈階段性降低,下壁梗塞常有左室後壁活動度降低,而室間隔和前壁振幅增加;前壁梗死多有室間隔和前臂活動幅度降低,而後壁振幅增加。

5.%冠狀動脈造影造影時發現冠狀動脈主支有一支以上管腔狹窄,狹窄>75%者則有確診價值。

血清酶:肯定性改變包括心肌酶濃度的變化,開始升高和隨後降低。這種變化,必須與特定的酶以及症狀發作和采取血樣的時間間隔相聯係。心髒特異性同工酶的升高亦認為是肯定性變化;不肯定改變為開始時濃度升高,但不伴有隨後的降低,不能取得酶變化的曲線。

如果出現肯定性心電圖改變(和\/或)肯定性酶學變化,即可診斷為明確的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可典型或不典型。

105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陳舊性心肌梗死:根據肯定性心電圖改變,沒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及酶變化而作出診斷。如果沒有遺留心電圖改變,可根據早先的典型心電圖改變或根據以往好i而你通過血清酶改變而診斷。

缺血性心髒病中的心力衰竭:缺血性心髒病可因多種原因而發生心力衰竭,它可以是急性心肌梗死或早先心肌梗死的並發症,或可由心絞痛發作或心律失常所誘發。在以往沒有缺血性心髒病臨床或心電圖證據的心理衰竭(排除其他原因),缺血性心髒病的診斷仍屬推測性的。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以是缺血性心髒病的唯一症狀。在這種情況下,除非進行冠狀動脈造影證明冠狀動脈阻塞,否則缺血性心髒病的診斷仍是推測性的。

我國將冠心病分為五種臨床類型:①隱匿性冠心病;②心絞痛型;③心肌梗死型;④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⑤冠心病猝死型。與世界衛生組織分型標準略有不同。

(五)中醫對冠心病的整體認識,如何辨證施治1.%辨證要點(1)辨心痛部位疼痛局限於胸部者,多為氣滯和血瘀;疼痛放射至肩臂、咽喉、脘腹,甚至前臂和手指者,多為虛損已甚,邪阻已著。

(2)辨新疼痛心痛有悶重、隱痛、刺痛、絞痛、灼痛之別,臨床上當結合伴隨症狀,辨明心痛的屬性。

悶痛:悶重而痛輕,痛無定處,兼見脅肋脹痛、善太息者,屬氣滯者多;若兼見多唾痰涎、陰天易作、苔膩者,屬痰濁為患。

隱痛:心胸隱痛,時作時休,纏綿不止,舌淡苔紅,脈沉細數,常因氣陰兩虛或心血不足。

灼痛:灼痛,伴煩躁、氣粗、舌紅苔黃、脈數,而虛象不明顯者,為邪熱犯心;灼痛陣作,伴胸悶、痰稠、苔黃膩者,為痰熱;伴心悸、眩暈、舌紅少津者,為心陰不足。

刺痛:痛處固定,舌紫暗或有瘀斑,脈澀者為血瘀。但由於引起血瘀心脈的原因很多,病因不同,心痛的性質也常有不同,故血瘀之心痛又不限於刺痛。

絞痛:疼痛如絞,遇寒則發,得冷痛劇,伴畏寒肢冷、脈澀者,為寒凝;若脈細欲絕,冷汗自出者,多為陽虛欲脫之象。

106冠心病(3)辨心痛輕重一般情況下,心痛病情輕重的判別,大致可根據以下幾個方麵:發作次數:發作頻繁者重;偶發者輕。

持續時間:瞬息即逝者輕;持續時間長者重;若持續數波時或數天不止者更重。

疼痛部位:疼痛部位固定者,病性較深、較重;不固定者,病性較淺、較輕。

證候虛實:證候屬實者較輕;證候屬虛者較重。

病程長短:一般而言,初發者較輕;遷延日久者較重。

(4)辨心痛順逆辨心痛順逆,關鍵在於防厥、防脫,辨證時注意以下幾點:無論陰虛或陽虛都可能引起厥脫,但陽虛者較陰虛者更容易發生。

神萎和煩躁是冠心病常見的精神症狀。如精神萎靡逐漸有所發展,或煩躁不安漸見加重,應引起充分注意。如出現神誌模糊不清,則病已危重。

易汗出或自汗是冠心病常見的症狀。如汗出增多,須防發生厥之變證。

劇烈的疼痛可以致厥,冠心病心絞痛尤其如此。如心疼痛劇烈,而持續不緩解者,應謹防其變。

手足溫度有逐漸下降趨勢者,或四肢厥冷過肢而青紫者表明已垂危。

2.%辨證分型(1)瘀血阻脈心疼痛較劇,如刺如絞,痛有定處,伴有胸悶,日久不愈,或可由暴怒而致心胸劇痛。苔薄,知暗紅、紫暗或有瘀斑,或舌下血脈青紫,脈弦澀或結代。血瘀停著不散,心脈不通,故疼痛如刺如絞,而疼痛固定不移。血為氣母,瘀血痹阻,則氣機不運,而見胸悶;暴怒則肝氣上逆,氣與血交阻心脈,故作猝然而痛;痛則脈弦,舌紫暗、瘀斑,均瘀血之候。

(2)痰濁閉阻痰濁閉阻細分又有痰飲、痰濁、痰火之不同。痰飲者,胸悶痛而心痛輕,遇陰天易作,咳唾痰涎,苔白膩或白滑;兼濕者,則可見口黏,惡心,納呆,倦怠,或便軟。痰濁者,胸悶而兼心痛時作,痰黏,苔白膩帶幹或淡黃膩,脈滑;若痰稠,色或黃,大便偏幹,苔膩或幹,或黃膩,則為痰熱。痰火者,胸悶,心胸時作灼痛,痰黃稠厚,心煩,口幹,大便幹或秘,苔黃膩,脈滑數。痰為陰邪,其性黏滯,停於心胸,則窒塞陽氣,絡脈阻滯,釀成是證。痰飲多兼寒,故其痰清稀,遇陰天易作;“脾為生痰之源”,脾虛運化無權,既能生痰,又多兼濕。濁者107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厚濁之意,故病痰濁者,其胸悶心痛可比痰飲者重。痰濁蘊久,則可生熱,見痰稠、便幹、苔黃膩等痰熱之象。痰之兼有鬱火或陰虛火旺者,可為痰為之證。傷於脈絡則灼痛,擾於神明則心煩,熱傷津液則口幹、便秘。此處痰之為患,也常因惱怒氣逆,而致痰濁氣結互阻於胸中,故猝然而作心胸疼痛。

(3)寒凝血脈卒然心痛如絞,形寒,天時寒冷或迎寒風則心痛易作或加劇,甚則手足不溫,冷汗出,短氣心悸,心痛徹骨,背痛徹心,脈緊,苔薄白。諸陽受阻於胸中,心陽不振,複受寒邪,以致陰寒有盛於心胸,陽氣失展,寒凝心脈,營血運行失暢,發為本證。心脈不通,則心痛徹背;寒為陰邪,本以心陽不振,感寒則陰寒越盛,故易作心痛;陽氣失展,營血運行不暢,故見心悸氣短、手足不溫、冷汗出等症,苔白脈緊為陰寒之候。

(4)氣滯心痛心痛滿悶,隱痛時作,痛無定處,時欲太息,遇心情壞心情不暢則誘發、加劇,或可兼有脘脹,得暖氣、矢氣則舒等症,苔薄或薄膩,脈細弦。情誌抑鬱,胸陽不振,血脈不通,故胸隱痛,時欲太息;氣走無著,故痛無定處;肝氣鬱結,木失條達,每易橫逆犯及中焦,故有時可兼有脾胃氣滯之症。若見口幹、心煩易怒、麵頰時紅等,為氣鬱化熱之象。

(5)火邪犯心心中灼痛,口幹,煩躁,氣粗,痰稠,或有發熱,大便不通,舌紅苔黃或糙,脈數或滑數。氣鬱化火,或濕濁日久化火,或外受炎熱,致熱結於內,火邪犯心。

熱灼津液而為痰,熱與血結而成瘀,閉阻心脈而為心中灼痛。炎熱擾心故心煩;津熱灼傷,則口幹,便秘,舌糙;熱邪內盛,則發熱,脈數。

(6)心氣不足心胸陣陣隱痛,胸悶氣短,動則氣喘,心悸且慌,倦怠乏力,或懶言,麵色蒼白,或易出汗,舌淡紅體胖,有齒痕,苔薄,脈虛細緩或結代。思慮傷神,勞心過度,勞損心氣。心氣不足,胸陽不振,則運血無力,血滯心脈,故發心痛,胸悶,氣短,喘息;心氣鼓動無力,則心悸且慌;汗為心之液,氣虛不攝,故易自汗;動則耗氣,故心氣不足諸證,易由動而誘發。

(7)心陰不足心胸疼痛時作,或灼痛,或兼胸悶,心悸怔忡,心煩不寐,頭暈,盜汗,大便不爽,或有麵紅逄火之象,舌紅少津,苔薄或剝,脈細數,或結代。素體陰虛,或思慮勞心過度,耗傷營陰,或邪熱、痰火灼傷營陰,以致心陰虧虛,心失所養,虛火內熾,營陰涸澀,心脈不暢,而心胸灼痛,心悸怔忡,脈細數或結代;陰不108冠心病斂陽,心神不寧,故心煩不寐,或有麵紅升火之象;心火灼津,則口幹,大便不爽,舌紅而剝;汗為心之液,陰虛火劫,逼液外泄而為盜汗。

(8)心陽不振心悸動而痛,胸悶,神倦畏寒,遇冷則心痛加劇,氣短,動則更甚,四肢欠溫,自汗,舌質淡體胖,苔白或膩,脈虛細遲或結代。心陽虧虛,失於溫振鼓動,故心悸動而胸悶,神倦氣短,脈虛細遲或結代;陽虛生內寒,寒凝心脈,不通則痛,故心痛,遇冷加劇;陽氣不達於四肢,不充於肌膚,故四肢欠溫而畏寒;舌質淡體胖,苔白或膩,為陽虛寒盛之象。

(9)心陽暴脫卒然胸痛,甚則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發作頻繁,四肢厥冷,大汗淋漓,麵色蒼白或青,表情淡漠,舌質淡胖苔白,脈微欲絕。本型多屬於急性心肌梗死合並心源性休克或低血壓狀態。心陽虛至極,正不敵邪,而暴脫。陽脫則固血無源,心脈嚴重瘀阻難解,故猝然劇烈心痛,胸痛徹背,背痛徹心,頻繁發作;陽脫不能溫養軀體,故見四肢厥冷;陽脫不能固陰,則大汗淋漓,且為冷汗;陽虛則麵蒼白,痛甚則青;舌脈為陽脫之象。

三、冠心病的治療方法及預防方法(一)西醫的治療方法及預防手段常用的藥物有硝酸酯類、β一受體阻滯劑和鈣離子拮抗劑。

(1)硝酸酯類。硝酸甘油是環節和終止心絞痛最有效的藥物,主要通過其擴血管效應,減低心髒的前後負荷,增加心室的順應性,是心肌供血改善,發揮其抗心絞痛作用。硝酸甘油可在短時間內使冠狀動脈充分擴張,含化2分鍾血藥濃度可達高峰。所以心絞痛病人應隨身攜帶硝酸甘油,使藥應至於外衣口袋中,以防止體溫對硝酸甘油,使藥效降低或失效,每隔半年應更換一次新藥。其他常用的硝酸酯類藥物有硝酸異山梨酯(消心痛),常用劑量10毫克,每日3次,口服。

(2)β一受體阻滯劑。或降低心率,減弱心肌收縮力,降低心肌張力,從而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急缺血、缺氧、是心絞痛得以控製。Β一受體阻滯劑不僅可縮小梗死範圍,改善病人遠期預後,急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嚴重周圍血管疾病及難以控製的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同時心率高於60次\/分,無房室傳導阻滯等存在就應盡早應用β一受體阻滯劑。常用的β一受體阻滯劑有心得安、噻嗎109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心安、氨酰心安。

(3)鈣離子拮抗劑。主要是阻滯鈣離子進入平滑肌細胞內而產生強烈的保護血管作用。此外,鈣離子拮抗劑還具有不同程度的減弱心肌收縮力的作用。因而可降低心肌耗氧量,控製心絞痛發作。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有心痛定、異搏定、硫氮唑酮。

①心痛定:其突出的作用是擴張周圍動脈,降低全身血管阻力,因而可用於治療高血壓。同時,因為該藥也可擴張冠狀動脈,所以可解除冠狀痙攣,治療心絞痛。②異搏定:可減弱心肌收縮力,抑製房室傳導的作用較強,故對急性心肌梗死後發作的陣發性心動過速,有肯定的療效。③硫氮唑酮:對周圍動脈的擴張作用較弱,但對心肌抑製作用較強,故可減慢心率,對血壓的影響較小。也可選擇性地擴張較大的冠狀動脈及側支循環血管,因而對冠脈痙攣引起的心絞痛效果最好。

鹽酸地爾硫卓:又名合心爽片。本品能擴張冠狀動脈及周圍血管,改善心肌缺血,降低血壓,還能延長房室傳導時間,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用於冠心病心絞痛、室上性心律失常及高血壓病。緩釋片劑:30毫克\/片。每次30毫克口服,每日3次。不良反應有低血壓、心動過緩、房室傳導阻滯、嚴重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及孕婦禁用。注意片劑易吞服,勿嚼碎。

鹽酸普萘洛爾:幽明心得安。本品因減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而預防及減輕心絞痛。片劑:10毫克\/片。每天3~4次,每次10毫克,可逐步增量,用到每天100毫克~200毫克。心動過緩、嚴重心功能不全、過敏性鼻炎、重度房室傳導阻滯、心源性休克及支氣管哮喘患者不宜用。若突然停藥可能誘發心肌梗死,停藥時要逐漸減量,一般於2周內停藥。

二硝酸異山梨醇:又名消心痛。消心痛主要擴張冠狀動脈,增加關冠脈血流量。可用於防治心絞痛急性發作。片劑,5毫克\/片,10毫克\/片。用5毫克~10毫克舌下含服,2分鍾~5分鍾見效,作用持續2小時~3小時,也可用噴霧劑噴入口腔,約1分鍾見效。用於預防發作,每次5~10毫克,每天3次。

亞硝酸異戊酯:為極易氣化的液體,裝於小瓶內,每瓶0.2毫升。

用時用手帕包裹敲碎,立即蓋於鼻部吸入。作用時間快而短,約10秒~15秒鍾起效,幾分鍾即消失。可用於心絞痛急救,擴張冠狀動脈。本品降血壓作用較明顯,有低血壓傾向的患者慎用。

長效硝酸甘油片劑:每次2.5毫克,可每8小時1次,口服後半小時起作用。

冠心病的一級預防針對的是沒有患冠心病的人,通過公共衛生保健,預防冠心病各種危險因素的發生,隻有一級預防才能從根本上降低冠心病的發病率,從110冠心病少年兒童就應該開始預防冠心病的危險因素以減少冠心病的發病率,因不良生活方式使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發展成為臨床表現的冠心病,至少需要5年~10年,死亡率的增高則更晚。來自流行病學和臨床試驗的證據已表明,在冠心病的成因上是多因素的。一旦危險因素已經被識別,從以明確的主要危險因素,如吸煙、血膽固醇升高、糖尿病、高血壓到新近調查的因素如同型半胱氨酸和載脂蛋白A等。

冠心病的易患因素是體力活動的減少,健康成年人(無論男性或女性)進行輕到中等量的體力活動可以減少各種原因的死亡和心血管疾病。體力活動缺乏是一個嚴重的健康問題。預防措施可以分成兩個群體,一個群體是無易患因素的。無易患因素的可以提高健康一是通用宣教活動;有易患因素的是高危人群通過健康宣教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或必要時給予一定的治療,從而減少發病率。

(4)不穩定性心絞痛如何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是指2月內新發生的心絞痛、穩定性心絞痛加重(發作頻繁和胸痛持續時間延長)及心肌梗死後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2周內發生的心絞痛)。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均應控製症狀,防止發生心肌梗死。不穩定性心絞痛長期治療目標是治療促發因素,治療冠心病的危險因素,預防反複住院,采取經濟有效的治療方案。

①常規治療:心絞痛發作時應口含硝酸甘油,心絞痛症狀嚴重時可一次含服2片,若連續含服3~4片仍不緩解,需用強鎮痛劑來緩解疼痛,並靜脈滴注硝酸甘油或硝酸異山梨酯,從小劑量開始,每5~10分鍾根據症狀調節劑量,直到心絞痛緩解或出現不良反應。較長時間應用硝酸甘油應注意避免耐藥發生。心絞痛緩解24小時後,可改為硝酸酯類藥物口服製劑。對於頻繁發作的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口服硝酸異山梨指短效藥物的療效優於服用5一單硝類的長效硝酸酪藥物,若患者反複口含硝酸甘油不能緩解症狀,常提示患者有極為嚴重的冠狀動脈阻塞病變。β受體阻滯劑,口服劑量應調整到使休息狀態時心率50~60次\/分,房室傳導阻滯、哮喘和嚴重左心功能不全者禁用。鈣拮抗劑,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的適應證:用硝酸甘油和β受體阻滯劑仍有心絞痛發作,已用β受體阻滯劑但血壓仍高,冠狀動脈痙攣。有肺水腫或左心功能不全不用鈣拮抗劑。

②抗血小板藥物:①阿司匹林仍為抑製血小板聚集的首選藥物,急性期使用的劑量應較大,3天後改為小劑量。②抵克力得和氯吡格雷抑製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比阿司匹林強,藥物起效晚,48~72小時起效,一周後作用消失。主要不良反應腹瀉、皮疹。氯吡格雷75mg\/日的劑量相當於抵克力得250mg,2次\/日的劑量。安全性和阿司匹林一樣。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療效優於單用阿司匹林。

③肝素治療:普通肝素抑製凝血酶的生成,低分子肝素抑製凝血因子Xao低111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分子肝素優於普通肝素是生物利用度高,出血少,使用方便。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療效優於單用阿司匹林。

④降脂治療:他汀類藥物快速、早期、強化降脂治療,有助於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抑製炎症反應,穩定斑塊,降低死亡率和冠心病事件。

⑤血管重建:阿司匹林、肝素和β受體阻滯劑對不穩定性心絞痛有一定的治療,但有一些患者仍發展為頑固性心絞痛需介入治療。特別是左主幹病變或左室功能不全伴三支病變者,經皮腔內冠狀動脈成形術和冠狀動脈搭橋術均能有效減輕心絞痛症狀。不穩定性心絞痛的緊急介入治療的風險一般高於擇期介入治療,除少數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外,大多數患者的介入治療,宜放在病情穩定至少48小時後進行。

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出院後仍需定期到醫院門診隨診,無論患者是否行介入治療都應1個月隨訪1次,如果病情無變化,半年隨訪1次。仍需繼續服用阿司匹林、β受體阻滯劑、降脂藥物、硝酸酯類和鈣拮抗劑等藥物。而阿司匹林和降脂藥物治療是最重要的,不主張突然減藥、停藥。對於已做了介入治療或冠狀動脈搭橋術患者,術後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減少擴血管藥物或β受體阻滯劑的用量。

還要戒煙,治療高血壓,控製血糖,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合理安排膳食,適當增加活動量,減輕體重。

四、中醫民間療法1.%湯劑療法(民間偏方)由於中草藥多數原植物,通過湯法水煎煮後,可使有效成分易於溶解,飲服後易於吸收,取效也較迅速。各類方劑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故可廣泛適用於臨床各科多種疾病,靈活性極大。不僅曆代醫家創造了大量的有效湯劑,臨床處方時還可以因人、因時、因地製宜,靈活加減,故治療疾病的針對性較強。特別在病情複雜、急、危時可用湯劑療法。

(1)茵術湯[組成]茵陳30克,蒼術15克,莪術15克,雞血藤30克。

[用法]水煎服[功用]功能蠲濁暢氣,活血止痛。主治冠心病。

[加減]陽虛加附子15克;陰虛加玄參15克。

112冠心病[療效]治療心絞痛51例,顯效13例,改善27例,基本無效11例。有效病例的療效多出現在治療後1個月,少數在半月或2個月。

(2)開封冠心方[組成]木通9克,劉寄奴9克,王不留行9克,瓦楞子15克,萊菔子9克,白芥子6克,遠誌6克。

[用法]水煎服[功用]功能化痰通脈,行瘀止痛。主治心脈瘀阻型冠心病。

[加減]兼陰虛者加生地15克、枸杞子9克、麥冬9克、女貞子9克、菊花9克、杜仲9克、生龍骨15克、生牡蠣15克;兼陽虛者加仙靈脾15克、巴戟天9克、幹薑6克、黨參15克、桂枝9克、紫河車9克。

(3)二仙湯[組成]桃仁(去眼尖)、核桃仁各等分。

[用法]二藥搗料和勻,加紅糖適量調製成膏,收貯備用。每次服10克,1日服3次,沸水送服。

[功用]活血化瘀,補腎納氣。主治高血壓性心髒病、冠狀動脈硬化性心髒病、肺源性心髒病等。

(4)強心大補湯[組成]人參20克,黃芪300克,當歸150克,川芎100克,麥冬150克,玉竹150克,五味子、桂枝各50克,仙靈脾200克,山楂、益母草各150克,茯苓、澤瀉各200克,葶藶子250克。

[用法]上藥水煎3次,取汁文火濃縮,加蜂蜜收膏收貯備用。每次服2湯匙,1日服3次。

[功用]益氣養陰,溫陽活血,強心利尿。主治心髒病慢性心功能不全。

(5)強心飲[組成]附子9~15克,黃芪15克,麥冬15克,茶樹根30克,益母草30克,仙靈脾12克,甘草6克,黨參15克,丹參15克,黃精12克。

[用法]水煎服[功用]功能溫陽益氣,活血強心。主治冠心病。

[療效]臨床應用治療冠心病數例,症狀緩解明顯,對心電圖的改善亦有一定的作用。

(6)寧心湯[組成]孩兒參9克,當歸6克,川芎3克,赤芍9克,白芍9克,生地9克,桃仁9克,紅花5克,廣木香5克,陳皮3克,甘草3克。

113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用法]水煎服。氣陰兩虛型每日1劑,每晚睡前服第一煎,次日淩晨4時服第2煎。

[功用]功能益氣養陽,活血化瘀。主治冠心病。

[加減]陽虛型加桂枝4.5克,見有浮腫可加熟附片4.5克;陰虛型加玄參9克、麥冬9克;痰濕型去生地、當歸、川芎,加蒼術9克、製半夏9克、焦山楂9克、焦神曲9克、澤瀉9克。

[療效]治療冠心病85例,對心絞痛者顯效為50.6%,改善為45、7%,基本無效3.7%,總有效率為96.3%;對心電圖改變者顯效為37.8%,改善為24.2%。

療效與療程有關,療程越長其療效越顯著,在心電圖方麵尤為突出。

(7)虻陳煎[組成]虻蟲6~12克,陳皮12克。

[用法]水煎服。30天為一療程。

[功用]功能破瘀行氣,通利脈絡。主治心絞痛。

[加減]氣虛加黨參15克;陰虛加玉竹12dq。

[療效]治療心絞痛例,對心絞痛症狀緩解,顯效12例,好轉6例,並能改善心電圖S-T段,降低T波,對室性早搏及完全性後束支傳導阻滯、房室傳導阻滯療效明顯。

(8)化死血方[組成]當歸尾15克,川芎9克,丹皮9克,蘇木9克,紅花9克,元胡9克,桂枝9克,桃仁9克,赤芍9克,降香3克,通草3克,炒麥芽6克,穿山甲9克。

[用法]水煎,入童便及酒,韭汁飲之。

[功用]功能活血化瘀,通常行氣。主治心絞痛。

[療效]臨床應用多例,對瘀血型的心絞痛療效滿意。

(9)除痰化瘀湯[組成]製半夏9克,麥冬9克,五味子9克,炒積實15克,丹參15克,北沙參15克,雲茯苓30克,大川芎12克,赤芍藥12克,絲瓜絡或小麥為引。

[用法]水煎服。重症患者每日2劑,分4次服用。30劑為1療程。

[功用]功能除痰化瘀。主治心絞痛。

[加減]血壓高加懷牛膝、夏枯草;心悸失眠加酸棗仁、柏子仁或琥珀、朱砂;心痛甚加三七粉(衝服);心氣虛加人參;心陽欲脫加人參、附子。

[療效]治療80例,顯效11例,有效61例,無效8例。

(10)補還方114冠心病[組成]黃芪30克,歸尾6克,赤芍4.5克,桃仁3克,紅花3克,地龍3克,川芎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益氣活血,理氣止痛。主治缺血性心髒病。

[療效]治療冠心病41例,其中伴有心絞痛者例,顯效5例,改善1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85.71%;心電圖改善總有效率53.36%;主要症狀改善有效率71.05%。

(11)心痛寧[組成]衛矛。

[用法]以衛矛生藥幹燥後粉碎成粗粉,加水煎煮2次,首次煎煮2小時,兩次煎得藥汁合並過濾,再濃縮至每毫升約含生藥1克。此時取藥作藥理療效試驗,合格後加入白糖及防腐劑(尼泊金乙酯),並趨熱再過濾,分裝成瓶。每次10~30毫升,飲前30分鍾口服。

[功用]功能活血化瘀。主治冠心病心絞痛。

[療效]治療100例,顯效為37.8%,總有效率為80.7%;心電圖改善總有效率為42%。

(12)心梗恢複方[組成]黃芪15克,太子參15克,麥冬10克,五味子9克,丹參15克,赤芍15克,紅花10克,仙靈脾10克,川芎15克,石菖蒲15克,三七粉(衝服)1.8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益氣強心,活血通脈。主治急性心肌梗死恢複期。

[加減]心陽不振者加刺五加15克、熟附片9克、桂枝9克、人參6克、黃精15克、白術12克;心陰不足者加玉竹15克、百合15克、女貞子15克、生地10克、白芍15克;心絞痛發作頻繁者加元胡9克、乳香9克、沒藥6克、蒲黃(包)9克、罌粟殼9克;伴心律不齊(以快速為主)加珍珠母30dq、炒棗仁15克、萬年青9克、甘鬆9克、穿山龍15克;伴高血壓者加桑寄生15克、鉤藤(後下)15克、天麻9克、生龍骨(後煎)15克、生牡蠣(先煎)15克、決明子15克。

[療效]治療64例,多有效,5年累積病死率僅1.6%。

115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2.%丸劑療法(1)冠心丹參丸[組成]參三七、丹參、降香各等份。

[用法]製成丸劑,每次3丸,每日3次。30天為1療程。

[功用]功能活血化瘀理氣。主治冠心病。

[療效]治療心絞痛55例,顯效26例,改善22例,無效7例,一般1~7天左右症狀緩解或消失;治療心律失常、早搏21例,顯效7例,改善3例,無效4例;治療竇性心動過緩6例,顯效5例,改善1例;治療高血壓30例,顯效4例,改善13例,無效13例;治療心悸72例,顯效35例,改善27例,無效10例;治療左右束支傳導阻滯10例,顯效3例,改善3例,無效4例。

(2)銀蜜丸[組成]銀耳0.125克,密環菌發酵物0.125克。

[用法]製成蜜丸(處方為每丸含量)。每次5~6丸,每日2~3次。

[功用]功能活血化瘀。主治冠心病心絞痛。

[療效]治療104例,總有效率為97%。

(3)黃楊方[組成]黃楊。

[用法]從黃楊中提取黃楊堿即環常綠楊堿,製成片劑,每片含量為0.5毫克。第1個月每次2片,每日3次;第2個月每次2片,每日2次。

[功用]功能理氣止痛,祛風濕。主治冠心病。

[療效]治療冠心病198例(合並有高血脂者126例,高血壓者55例,糖尿病者6例),伴有心絞痛98例中,顯效32例,改善49例,無效17例;伴有心電圖改變190例中,顯效41例,改善73例,無效76例。總有效率60%。

(4)雷氏通竅方[組成]生曬參0.045克,冰片0.05625克,蟾酥0.0045克,琉梅草9.375克。

[用法]上方為1日量,製成9丸,每日次,每次3丸,口服。當心絞痛發作時,可臨時服藥,咀嚼或舌下含均可。1個月為1療程。

[功用]功能益氣通竅。主治冠心病心絞痛。

[療效]治療30例,總有效率76.7%,尤以輕、中度心絞痛療效為好。

(5)豨薟健心方[組成]毛冬青根2500克,豨薟草500克,川紅花90克,丹參90克,參三七120克,降香30克,冰片6克。

[用法]研末混合,水泛為丸。每日3次,每次6克。配用毛冬青根25克、116冠心病豨薟草5克、延胡索2克、川紅花1克製成的注射液。每次2毫升,每日1~2次肌注。每周肌注6天,120毫升1療程。

[功用]功能補脾胃,益元氣,通胸痹。主治冠心病心絞痛。

[療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10例,第1療程,顯效43.5%,有效82.6%;到第3療程,顯效75.5%,有效95.9%。

臨床除選用上述藥物外,還可根據病情選用速效救心丸、心靈丸、蘇水滴丸、冠心蘇合丸等中成藥丸劑。

3.%散劑療法散劑療法是中醫傳統的獨特療法之一。所謂“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散劑治療疾病的記載。漢代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所載的五苓散、硝石礬石散等,一直沒用至今。唐朝孫思邈《備用千金要方》、王燾《外台秘要》等也載有不少散劑。及至宋代,散劑療法更日趨發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藿香正氣散、參苓白術散、失笑散、平胃散等對某些疾病均具有非常顯著的療效。在散劑的製備方法上,《名醫別錄》對其粉碎方法已有“先切細,曝燥乃搗,有各搗者,有合搗者”的論述。外用散劑以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記載最為豐富。清代醫家亦有諸多創新。由於散劑表麵積較大,具有易分散、便於吸收、奏效較快的特點,至今仍是中醫常用的治療劑型。

(1)舒心散[組成]三七1克,赤芍15克,鬱金31克,心可定45毫克。

[用法]上藥經水煎和乙醇提取,製成衝劑備用。每日服2次,每次服1包(約10克),開水衝服。

[功用]活血散瘀,通絡止痛。主治冠心病心絞痛。

[療效]治療146例,心絞痛症狀消失129例,顯著減輕98例。心電圖檢查記錄全的57例,正常3例,好轉12例,無效42例;血壓記錄全的35例,藥前血壓高者31例,藥後9例血壓降至正常,3例服藥初期有顯著降低。43例記錄完全的,41例出現療效的時間在服藥後5~7天。

(2)薤白心痛散[組成]瓜蔞實18克,薤白9克,煮半夏6克,丹參9克,歸尾5克,川芎4.5克,檀香6克(或用降香等量代)。

[用法]上藥研為粗末加水300毫升浸泡,用文火煮煎至250毫升,加白酒20毫升分衝;飲酒者以2毫升分衝為引即可。渣再煎1次服。

[功用]活血理氣,溫陽通痹。主治心絞痛。

117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3)人參三七沉香散[組成]人參三七、沉香各等分。

[用法]上藥共研極細末,貯瓶備用。每次服3~5克,每日服3次。

[功用]益氣化瘀,止痛消脹。主治心絞痛,年邁體弱,以氣虛為主,有較重度瘀血及腹脹者。

(4)活血止痛散[組成]乳香、沒藥、血竭、冰片。

[用法]上藥共研極細末,貯瓶備用。每次服6克,每日服2~3次,黃酒為引。溫開水送服。

[功用]理氣活血,通絡止痛。主治心絞痛。

(6)保心止痛散[組成]蘇合香5克,三七30克,薤白15克,桂枝、廣鬱金10克,每日服2~3次,玄胡索60克。

[用法]上藥共研極細末,貯瓶備用,勿泄氣。每次服6~10克,每日服2~3次,黃酒為引,溫開水送服。

[功用]溫陽通痹,理氣活血,通絡止痛。主治胸痹(冠心病)、心絞痛、心腹痛。

4.%中醫各種經驗特技療法(1)氣霧吸入療法氣霧吸入療法包括中藥蒸氣吸入法和霧化吸入法,是通過口鼻吸入中藥蒸氣、氣霧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本療法最初是在封閉的室內,將藥物用水煮沸,形成氣霧,使室內充滿藥蒸氣。然後患者入室,邊進行蒸氣浴,邊氣霧吸入。早在第唐代,名醫許胤宗已有用中藥蒸氣形成的氣霧,治愈中風口禁不語的記載。後來,治療方法有了改進,將藥物入有嘴的壺中和小開口的陶罐中加水煎煮,讓病人用、口鼻吸入從壺嘴或罐口中冒出的氣霧。此法在清代已經廣泛流行。如吳尚先《理瀹駢文》載:“用熱茶一壺,口含壺口呼吸之,令熱氣蒸騰於喉,使喉濕潤,外用布巾浸熱液按喉上”,以治療咽喉疼痛。由於本療法應用方便,無副作用,無痛苦,特別對口鼻、咽喉等局部性疾病,療效迅速,往往1~2次就能減輕或消除病痛,並可廣泛應用於其他多種疾病,所以一直為醫家和民間所重視,方法不斷有所改進,治療範圍漸有擴大,療效也不斷提高。

118冠心病①熱證心痛氣霧劑[組成]丹皮、川芎、冰片各等份。

[用法]氣霧劑。在舌下黏膜按壓噴霧1~3下,藥量約0.30~0.90毫升,相當於生藥0.10~0.30克。

[功用]清熱活血通脈。適用於冠心病心絞痛中醫辨證為熱證者。

[療效]全國胸痹心痛協作組臨床驗證303例、485例次,結果3分鍾止痛54.02%,3~5分鍾內止痛19.79%,總有效率73.81%,心電圖有效率36.5%。經用美國硝酸甘油片自身對照,療效相仿(P>0.3);同空白氣霧劑自身對照,療效差異非常顯著(P<0.01)。其速效止痛作用同心絞痛程度關係密切,有顯著差異(P0.05),表明其對不穩定型和變異型心絞痛同樣有效。

②寒證心痛氣霧劑[組成]肉桂、香附各等份。

[用法]氣霧劑。在舌下黏膜按壓噴霧1~3次,藥量約0.30~0.90毫升,相當於生藥0.10~0.30克。

[功用]散寒活血通脈。適用於冠心病心絞痛中醫辨證為寒證者。

[療效]據全國胸痹心痛協作組觀察,臨床驗證237例、366例次,結果3分鍾內止痛50.55%,3~5分鍾內止痛21.86%,總有效率為72.41%,心電圖有效率為28.6%。經同美國硝酸甘油片自身對照,療效相仿(P>0.3);同空白氣霧劑自身對照,療效差異非常顯著(P<0.01)。其速效止痛作用同心絞痛程度關係密切,有顯著差異(P0.05),表明對不穩定型和變異型心絞痛同樣有效。

③複方細辛氣霧劑[組成]細辛、冰片各等份。

[用法]細辛揮發油加冰片,製成氣霧劑。舌下噴霧給藥。

[功用]芳香溫通止痛。用於冠心病心絞痛急性發作。

[療效]西苑醫院用本品觀察281例次,5分鍾內止痛有效率為64.77%。

④寬胸氣霧劑[組成]蓽菝、細辛、麝香、冰片、良薑各等份。

[用法]製成氣霧劑,舌下噴用。

[功用]溫通血脈,理氣止痛。用於緩解冠心病心絞痛急性發作。

[療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總有效率可達50%~70%。寬胸氣霧劑曾經全國16家醫院臨床交叉驗證,共觀察317例、2924例次,中止冠心病心絞痛急性發作的119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有效率(3分鍾以內止痛)為47.6%~58.07%,與硝酸甘油無顯著差別。用同一組方製成寬胸酥糖及溫通滴丸口服治療心絞痛,與硝酸甘油進行對比觀察,結果緩解心絞痛作用亦相仿。

(2)體針療法體針療法,又稱“毫針療法”,是以毫針為針刺工具,通過在人體經絡上的腧穴施以一定的操作方法,以通調營衛氣血,調整經絡、髒腑功能而治療相關疾病的一種方法。體針療法,是我國傳統針刺醫術中最主要、最常用的一種療法,是針刺療法的主體。

療法一[取穴]內關[針法]刺入穴位2~2.5厘米深,快速撚轉2分鍾,使之出現酸、麻、重、脹感,並激發針感向肘、腋、胸部傳導。若針感局限於內關穴,可附加壓指手法,再次運針,誘發感傳;若針感向指端放散,提示此中正中神經,可將針體退於皮下,調整針尖方向,使之向上。待有針感後,留針30分鍾,中間行針1次。每日1次,每周6次,10次為1療程,共治3個療程。

[療效]共治本病36例,實證16例,主證全部消失;虛證20例,18例主證消失。其他心功能、血流變、血脂等檢查均有改善。

療法二[取穴]主穴:心俞(雙)、厥陰俞(雙),交替使用;內關、陽陵泉、郤門、三陰交,單側取穴,交替應用。

配穴:心絞痛加神堂、膻中;陣發性房為顫、早搏加陰郤、內關;心動過速加下俠白、手三裏;心動過緩加通裏、內關。

[針法]平補平瀉留針15分鍾。虛性病人用緊按慢提補法,刺激輕些;陣發性房顫用補法,刺激較強些,留針時間長些。每周3次,15次為1療程。

[療效]治療冠心病169例,近期心絞痛緩解率90%,心電圖好轉率69%,超聲心動圖左室功能好轉率80%。

注意事項①患者在過於饑餓、疲勞及精神緊張時,不宜立即進行針刺治療。對身體瘦弱、氣血虧虛的患者,應取臥位,針刺手法不宜過重。

②婦女懷孕3個月以內者,下腹部禁針;懷孕3個月以上者,腹部及腰骶部不宜針刺。三陰交、合穀、昆侖、至陰等穴有通經活血作用,孕婦禁針;即使在平時,婦女也應慎用;對有習慣性流產史者,尤須慎重。

120冠心病③小兒囟門未合,其所在部位的腧穴,不宜針刺。

④有皮膚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瘤的部位,不宜針刺。

⑤常有自發性出血或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針刺。

⑥在位於神經幹或神經根部位的腧穴進行針刺時,如病人出現電擊樣放射感,應立即停針或退針少許,不宜再作大幅度反複撚轉提插,以免損傷神經組織。

頭針療法頭針療法,又稱頭皮針療法、顱針療法,是根據大腦皮層的功能定位的理論,在頭皮劃分出皮層功能相應的刺激區,在有關刺激去進行持續、快速撚轉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本療法是在傳統的針灸醫學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素問·脈要精微論》指出:“頭為精明之府。”明代張介賓謂:“五髒六腑之精氣,皆上升於頭。”說明頭部與人體內的各髒腑器官的功能有密切的關係,頭麵部使經氣彙集的重要部位。

本療法1972年首見報道。經過10多年的臨床時間,醫家對頭針刺激區的定位、適應範圍和刺激方法等,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充實和發展了傳統的針灸方法,並逐漸成為一些國家臨床醫生常用的治病方法之一。

臨床應用[取穴]額旁1線:定位在額中線外兩旁直對目內眥角,發際上下各0.5寸,即自眉衝穴沿經向下針1寸,屬足太陽膀胱經。

[針法]①體位:患者取坐位或臥位。局部常規消毒。

②進針:一般選用28~30號、長1.5~2.5寸的毫針,針與頭皮呈30°左右夾角,快速將針刺入頭皮下,當針達到帽狀腱膜下層時,指下感到阻力減小,然後將針與頭皮平行繼續撚轉進針。根據不同標準線,可刺入0.5~2寸,然後運針。

③運針:術者肩、肘、腕關節及拇指固定,食指半屈曲狀,用拇指第1節的掌側麵與食指橈側麵夾持針柄,以食指的掌指關節快速連續屈伸,使針體左右旋轉,旋轉速度每分鍾應在200次左右,撚轉持續2~3分鍾,然後留針5~10分鍾,再重複撚轉。用同樣的方法再撚轉2次,即可起針。偏癱患者留針或撚轉時囑其活動肢體(重患者可作被動活動),加強患肢功能鍛煉,有助於提高療效。一般經3~5分鍾刺激後,部分患者在病變部位出現熱、麻、脹、涼、抽動等感應,這種病人的療效通常較好。也可用電針代替手撚進行治療。

④出針:刺手夾持針柄輕轉鬆動針身,拉針下無緊澀感,即可快速抽拔出針,也可緩緩出針。出針後須用消毒幹棉球按針孔片刻,以防出血。

121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注意事項①治療時需掌握適當刺激量,防止暈針。

②注意頭皮血管出血。如有出血,則應用消毒幹棉球壓迫針孔片刻,直到血止。

(3)耳壓療法耳壓療法是在耳穴表麵貼敷顆粒狀藥物或磁珠等,刺激耳廓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選用耳穴診治疾病,早在《靈樞·厥病》中就有記載:“厥頭痛,頭痛甚,耳前後脈湧有熱,瀉出其血,後取足少陽。”《靈樞·五邪》篇雲:“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曆代醫學文獻都有不少介紹用刺激耳穴方法來治療疾病、通過望觸耳郭穴位來診斷疾病的記載,說明我國利用耳穴來診治疾病的曆史已相當悠久。近年來耳壓療法又有很大的發展,臨床應用日趨廣泛。

臨床應用療法一王不留行籽耳壓法[取穴]心、冠狀動脈後(位於三角窩內側和耳輪腳末端)、小腸、前列腺後穴。

[用法]患者取坐位或臥位,用耳穴探測儀或探棒找出穴位敏感點後,取王不留行置於菱形膠布上,貼1側耳的上述穴位,囑病人每日按壓4次,每次每穴按壓40次。5天換1次,10天為1療程。

療法二白芥子耳壓法[取穴]主穴:心、小腸、交感、丘腦、前列腺。

配穴:神門、皮質下、內分泌。血壓高加降壓溝;頭暈加肝、腦點;睡眠不佳加神門、失眠穴。

[用法]每次選主穴3個,配穴2個,將白芥子用0.5cm見方的膠布貼壓耳穴處,每日按壓5~7次,每次至少5分鍾。3日更換,7次為1療程。休息3天,貼第2療程。

療法三油菜子耳壓法[取穴]心、腎、小腸、交感、胸、內分泌、神門、腎上腺、皮質下。

[用法]每次選穴3~5個,將油菜子置於0.5cm見方的膠布中心。用探針找出敏感點後,將置油菜子的膠布對準穴位貼壓,每日按壓數10次,每次每穴2分鍾。隔日1換,7日為1療程。

122冠心病療法四綠豆耳壓法[取穴]心、肝、膈、腎、皮質下、三焦、神門、交感。

[用法]每次選用3~5穴,兩耳同壓。將綠豆置於0.8cm見方的膠布中間,選出穴位敏感點後畫點為號,將置綠豆的膠布對點準確地貼壓耳穴上。3日1換,每日按壓10數次,每次2~3分鍾,10次為1療程。

注意事項①使用中應防止膠布潮濕或汙染,以免引起皮膚炎症。

②個別病人可能對膠布過敏,局部出現紅色粟粒樣丘疹並伴有癢感,可加用下屏尖穴或改用毫針治療。

③一般孕婦可以用耳壓法。

④耳郭皮膚有炎性病變、凍瘡等不宜采用。

穴位埋線療法穴位埋線療法是將羊腸埋入穴位,利用羊腸線對穴位的持續刺激作用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本療法古書中並無記載,為近人在長期臨床實踐中按照經絡原理發展起來的一種現代針灸療法。

(4)理線療法臨床應用療法一[取穴]①心俞、巨闕、郤門;②厥陰俞、膻中、內關。

[用法]①胸背部穴用穿線法。穴位局部消毒局麻後,用穿有2號腸線的三角針從上到下順經穿線,埋入腸線2厘米於穴位皮下;②上肢穴用注線法,用00號羊腸線1厘米及9號穿刺針向上斜刺1.5~2厘米,注入腸線。15~20天埋線1次,5次為1療程。

療法二[取穴]敏感穴位。陰虛型配三陰交;陽虛型配內關;氣虛配氣海;痰阻型配中脘;血瘀型配膈俞。

本病敏感穴位主要分布於胸背部及上肢部的任、督脈、足太陽和手少陰、手厥陰經脈,多在與心髒所屬脊髓節段分布區。據觀察,心絞痛患者按壓至陽陽性率達99%,約93%在靈道穴有明顯壓痛反應,內關穴亦是最常見的敏感穴位之一。

按診可發現酸脹、痛感和觸及條索狀物。其常見敏感穴位胡:足太陽經之心俞、督俞、厥陰俞、膈俞、神堂;足少陰經之至陽、神道;任脈之巨闕、膻中;足陽明經之乳根、膺窗;足少陰精之神封、靈墟、複溜、步廊;足少陽經之輒筋、丘123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墟;奇穴之心髒點(前臂屈側尺側線,肘橫紋下3寸處)、胸甲骨3~7、郤上、血壓點、心平。

[用法]先在胸背部及四肢部有關經絡上探測出最敏感的穴位各1~2個進行埋線。胸背部穴位用穿線法,埋入2號腸線3厘米,注意穿過皮下組織時,需用手捏起皮膚,將腸線穿於皮下,不能刺入過深免傷內髒;四肢穴及背脊穴用注線法,後者將針尖向脊柱方向刺入,有針感後,後退0.5厘米,注入0號腸線1厘米,餘穴埋入0~2號腸線0.5~1厘米。一般15天埋線1次,連續4~5次。

療法三[取穴]中庭透玉堂,左少海,阿是穴(左胸、左肩臂、背部痛處的壓痛點)。

[用法]用植線法。消毒局麻後,將00號羊腸線剪成4~8厘米長,折成雙折,掛於埋線針上,刺入穴內,待線頭沒入皮內0.5厘米後退出埋線針。一般穴位作垂直埋植,中庭透玉堂及阿是穴作皮下橫行埋植。1月1次。

注意事項①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感染,三角針埋線時操作要輕、準、防止斷針。

②埋線最好埋在皮下組織與肌肉之間,肌肉豐滿的地方可埋入肌層,羊腸線頭不可暴露在皮膚外麵。

③根據不同部位,掌握埋線的深度,不要傷及內髒、大血管和神經幹,以免造成功能障礙和疼痛。

④皮膚局部有感染或有潰瘍時不宜埋線,肺結核活動期、骨結核、嚴重心髒病或妊娠期等均不宜使用本療法。

⑤羊腸線用剩後,可浸泡在75%酒精中,或用新潔爾滅處理,臨用時再用生理鹽水浸泡。

⑥在一個穴位上作多次治療時,應偏離前次治療的部位。

⑦注意術後反應。一種屬於正常反應,由於刺激損傷及羊腸線刺激,在1~5天內,局部出現紅、腫、熱、痛等無菌性炎症反應。少數病例反應較重,切口處有少量滲出液,亦屬正常現象,一般不需要處理;若滲液較多凸出皮膚表麵時,可將乳白色滲液擠出,用70%酒精棉球擦去,覆蓋消毒紗布。施術後患肢局部溫度也會升高,可持續3~7天。少數病人可有全身反應,即埋線後4~24小時內體溫上升,一般約在38℃左右,蟬聯無感染現象,持續2~4天後體溫恢複正常。埋線還可有白細胞總數及中性多形粒細胞計數的增高現象,應注意觀察。

另一種則是異常反應,有以下幾種情況:①少數病人因治療中無菌操作不嚴或傷口保護不好,造成感染,一般在治療後3~4天出現局部紅腫,疼痛加劇,並可伴有發熱,應予以局部熱敷及抗感染處124冠心病理。

②個別病人對羊腸線過敏,治療後出現局部紅腫、瘙癢、發熱等反應,甚至切口處脂肪液化,羊腸線溢出,應適當作抗過敏處理。

③神經損傷。如感覺神經損傷,會出現神經分布區皮膚感覺障礙。運動神經損傷,會出現神經支配的肌肉群癱瘓。如損傷坐骨神經、腓神經,會引起足下垂和拇趾不能背屈。發生此種現象應及時抽出羊腸線,並給予適當處理。

(5)艾條灸療法艾條灸療法是用艾條或藥條點燃後,熏烤腧穴或患處,通過溫和熱力來刺激皮膚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本療法經明清醫家範培蘭、陳修園、葉天士等人倡用而流傳。最早見於文字者,當推明初朱權《壽域神方》,但其時艾條內並不摻入藥末。至李時珍《本草綱目》、楊繼洲《針灸大成》,始在艾絨中加入麝香、穿山甲、乳香等藥末。發展到現代,本療法為針灸中一種常用療法。

療法一[取穴]膻中、天井。

[用法]按艾條懸灸法施術。每次每穴10分鍾左右,以皮膚微紅為度。每日1次。

療法二[取穴]內關、膻中、心俞、關元、厥陰俞、足三裏。

[用法]按艾卷溫和灸法常規操作。每次選用2~4個穴位,每穴每次灸治15~30分鍾,每日灸治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5天。

注意事項①艾條灸療法雖屬灸法一類,但其施灸時遠離皮膚,因此即使在顏麵、五官、大血管處,也可酌情使用本療法,故臨床上使用範圍較廣。

②施灸時要注意避免燃燒後的殘灰掉落在皮膚上而導致燙傷。

③對一些皮膚感覺遲鈍的患者以及小兒患者,治療過程中要不時用手指置於施灸部位,以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便於隨時調節施灸的距離,避免燙傷。

(6)推拿療法推拿,又稱“按摩”、“按”、“喬摩”,是指在中醫基本理論(尤其是經絡腧穴學說)指導下,通過在人體體表一定的部位施用各種手法,或配合某些特定的肢體活動來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由於本療法具有疏通經絡、滑利關節、調整髒腑氣血功能、增強人體抗病能力等綜合效應,又有不受設備、器械等條件限製,不幹擾或影響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等特點,因而千百年來一直廣泛地應用於臨床125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各科疾病的防治,並發展成為一門具有獨特治療規律的學科。

推拿療法的起源,可以追溯至遠古時期。古人在生存競爭中遇到意外損傷時,由於用手按撫體表患處而感到疼痛減輕或緩解,從而逐漸發現其特殊的治療作用,並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形成了這一獨特療法。據《素問·異法方宜論》載述:按蹻之法出自我國中州地區,這是因為該地區生活安逸,環境潮濕,民眾“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的緣故。唐代王冰認為“按,謂抑按皮肉;,謂捷舉手足”,說明本療法既有在體表的按摩搓揉手法,又有舉足投手的肢體活動。

《內經》還對本療法的適應證和禁忌證作了介紹,指出各種痹症、痛症、痿症及某些急症可以探親治療,而腹部有膿腫者則應禁止施以切按手法,反映了先秦時期對本療法已有相當深入的認識。戰國時期名醫扁鵲在搶救虢太子“屍厥”暴疾時,曾成功地運用了推拿等治療不方法(《周禮注疏》),這是有關本療法醫治實例的最早文獻記載。我國第一部推拿專著《黃帝岐伯按摩》十卷(見《漢書·藝文誌》,已佚),也成書於秦漢時期。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介紹了前胸按壓搶救心跳、呼吸驟停的心肺複蘇術和膏摩治療方法;《肘後備急方》有爪掐人中治療暈厥患者的急救法。隋唐時期設立了按摩專科,有按摩博士、按摩師、按摩工等職別,並在太醫署展開了有組織的教學活動。此後各朝代均將推拿列為臨床專科,促進了推拿療法的普及和發展。明清時期,在全麵總結推拿臨床治療經驗的基礎上,發展了許多各具特色的推拿治療方法,形成了諸多不同的流派。

療法一1.%基本手法(1)患者坐或俯臥,醫者用拇指按揉心俞穴並擠推至膈俞穴,各1~3分鍾。

(2)對心絞痛劇者,加按至陽穴(背部中線,第7、8胸椎棘突之間)1~3分鍾。

(3)醫者以空掌拍打患者肩背部1分鍾,手法要輕柔適當。

(4)按揉雙側內關穴各1分鍾。

(5)患者仰臥,醫者用手掌置患者胸上部,經肩前至上肢內側做推法各10次,然後以掌在心前區做快速的揉搓3~5分鍾。

(6)拿揉上肢內側肌肉3~5次,並以食、中指點按極泉穴1分鍾。

2.%隨症加減(1)如心慌、胸悶、失眠嚴重者,基本手法加:①點按神門、通裏穴各1分鍾。②按揉膻中穴1~3分鍾,並配合掌摩法。③按揉並搓擦湧泉穴,以熱為度。

(2)如頭暈欲嘔、食欲不振者,基本手法再加:①按揉中脘穴1分鍾。②順、逆時針摩腹3~5分鍾。③按揉太陽、印堂、足三裏穴各1分鍾。

126冠心病冠心病常於夜間發作,故每睡前可輕拍心前區20~30次,點按極泉、內關穴各1~3分鍾,作為預防。

療法二1.%基本手法(1)當有胸悶,心前區悶痛,心中煩躁時,患者可自行點按膻中、內關穴。

膻中穴多為局部脹疼感,內關可有感應向手上傳導。

(2)患者取俯臥位,在脊柱兩側胸背部用液法,使局部溫熱舒適,然後用雙手大指點按心俞、厥陰俞、膈俞等,以局部酸脹為準。再擦搓整個背部,尤左胸背部,使局部透熱。最後讓患者坐起,用拿法拿胸大肌,手法不宜過重。

2.%作用:防治冠心病。

療法三蓋國才報道:靈道穴按摩治療冠心病心絞痛48例。發現約93%的本病患者左側靈道穴有明顯壓痛反應,故用本法治療並取得較好效果。用拇指指腹於靈道穴先輕揉1.5分鍾,然後重壓按摩2分鍾,最後輕揉1.5分鍾。每天1次,15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3天。醫者每周操作次,餘均由患者自己按摩,半月複查1次心電圖。結果:顯效20例,改善17例,無效10例,加重1例。治療前口服硝酸甘油者38例,治療後停者21例,心電圖改善者16例。

療法四張炳然報道:穴位按摩治療冠心病150例。取左側靈墟、屋翳、天池和心俞穴,采用掌摩法、複合震顫手法,每分鍾200圈左右,前3穴共按摩12分鍾,心俞按摩4分鍾。按摩中部分患者感到心前區發熱並逐漸延及四肢和腰背;對未出現熱傳感者宜酌情延長按摩5~10分鍾。甲組110例,每日按摩1次,酌加服擴冠藥;乙組40例,每日按摩2次,不加擴冠藥。丙組37例,單純藥物治療。均20日為1療程。結果:甲乙兩組150例中,顯效率38.5%,總有效率65.9%。甲乙組心電圖療效無顯著差異,甲丙組差異顯著,說明按摩加藥物優於單純投藥者。隨訪1~4年(平均2年8個月)者95例中,症狀療效穩定57例,心電圖療效穩定48例。

療法五藏福科報道:推拿對冠心病病人左心功能不全的影響並附9例臨床病例分析。

本組病程1~11年,均有心絞痛發作史,並多伴高血壓病。

方法:用拇指按揉法、肘推法、一指袢推法。選穴:內關、肺俞、心俞、厥陰俞、膻中及後背兩側膀胱經(胸段)。每次30分鍾,隔日1次,15次為1療程。均1療程後隨訪2個月。治療期間停服洋地黃類或其他影響心功能的藥物。

127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7)敷貼療法敷貼療法又稱外敷法,是將藥物研為細末(可與各不同的液體調製成糊劑)敷貼於體表的特定部位(穴位或患部)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是中醫常用的外治療法之一。

本療法源遠流長。在遠古時期,古人就已學會用泥土、草根、樹皮外敷傷口止血。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載有許多外敷方劑,用以治療創傷、外病等。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載用雞子白、醋、豬脂、水蜜、酒等作為外敷藥的調和劑;南北朝龔慶宣《劉涓子鬼遺方》用豬膽汁外敷治療痛腫;唐代孟詵《食療本草》用胡桃研泥外敷治療白發;宋代《太平惠民方》以地龍糞研餅敷在小兒囟門,治療小兒頭熱、鼻塞不通;明代《普濟方》用生附子研末和蔥涎為泥,敷湧泉穴,治療鼻淵等,說明本療法相沿習用甚久。清代吳尚先《理瀹駢文》集敷貼療法之大成,標誌著本療法的臨床應用達到了更為完善的水準。

療法一[取穴]心前區。

[藥物]梔子、桃仁各12克,蜂蜜30克。

[用法]將梔子、桃仁共軋成細末,加煉蜜30克(或蛋清)調成糊狀。將藥攤在心前區,敷藥範圍為右側至胸骨右緣第3~5肋間,左側達心尖波動處,其麵積約長7厘米、寬15厘米,外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開始每3天換1次,2次後7日換藥1次,6日為1療程。

[功用]活血化瘀。主治冠心病心絞痛。

療法二[取穴]膻中、內關。

[藥物]心舒散:白檀香、製乳沒、川鬱金、醋炒延胡各12克,冰片2克。

[用法]將上藥研細末,另加麝香0.1克,調勻備用。用時取少許,用二甲亞礬調成軟膏狀置膏藥(或傷濕止痛膏)中心,貼膻中、內關(雙),每日換藥1次。

[功用]行氣活血。主治氣瘀血瘀引起的心胸痛。

療法三[取穴]心俞、膻中、內關。

[藥物]麝香止痛散:降香10克,檀香10克,田七10克,冰片0.25,胡椒10克,麝香0.1克。

[用法]將上藥研末,密封備用。臨用時取藥末2克,調酒成藥餅,分成5小塊,貼於膻中、雙內關、雙心俞穴。2天換藥1次,5次為1療程。

128冠心病[功用]行氣止痛。主治心絞痛。

療法四[取穴]心俞、厥陰俞、膻中。

[藥物]通心膏:徐長卿、當歸、丹參、王不留行、雞血藤、葛根、玄胡、紅花、川芎、桃仁、薑黃、鬱金、參三七、血竭、椿皮、穿山甲、乳香、沒藥、樟腦、冰片、木香、人工麝香、硫黃鎂、透骨草各適量。

[用法]將上藥熬製成軟膏,貼敷心俞、厥陰俞或膻中。

[功用]活血化瘀。主治各種原因引起的心絞痛發作期,貼敷後可迅速止痛。

療法五[取穴]心前區。

[藥物]心絞痛寧膏:丹參、紅花各適量。

[用法]上藥依法製成流浸膏,塗於布麵上即可。心絞痛發作時,將藥膏敷貼於患者心前區,24小時更換一次,2周為1療程。

[功用]活血化瘀。主治心絞痛。

注意事項在應用過程中,如出現皮膚過敏,瘙癢潮紅,發出小水皰,應立即停用。

外敷時注意調節幹濕度,過濕容易外溢流失;若藥物變幹,須隨時更換,或加調和劑濕潤後再敷上。

某些皮膚過敏的患者貼上膏藥後,會出現皮膚紅腫、丘疹、瘙癢,甚至潰爛,須改用其他法。

(8)敷臍療法敷臍療法簡稱“臍療”,是將藥物敷置於臍眼或臍部以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

早在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中就有用鹽納臍中灸之以治療霍亂的記載。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載有用東壁土敷臍,或用蒼耳子燒灰敷臍,或用露蜂房燒灰敷臍,以治臍瘡流水不止。清代更有所發展,如吳尚先《理瀹駢文》中用本療法治病的方藥就有數百處之多。

療法一[藥物]冠心糊:山楂浸膏20克,甘草浸膏8克,葛根浸膏10克,白芍270兢,厚樸100克。

[用法]上方共研細末,加入雞矢藤揮發油6毫升,細辛揮發油1毫升,乳香、沒藥醇浸液70毫升,冰片5克,共混合,陰幹,密閉保存備用。用時每次取藥粉200毫克,用黃酒調為糊狀,放入臍內,上蓋膠布,每3天換藥1次。

129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功用]活血理氣。主治冠心病心絞痛,對控製心絞痛有顯著作用。

療法二[藥物]寧心散:川芎12克,冰片7克,硝酸甘油片10片。

[用法]上方研細粉備用。用時每次取藥粉0.5克,用丹參注射液調為糊狀。

[功用]活血止痛、擴冠。主治心絞痛。

注意事項①在治療過程中有皮膚過敏,應暫緩使用;如出現皮膚潰瘍或應用7天以上仍無效者,應停止敷臍,改用他法。

②在應用本療法加用熱敷或灸法時,要注意溫度適宜,防止燙傷。如見臍眼感染者,應立即停止,宜先控製感染。

③小兒應用本療法時,宜以繃帶紗布等固定,防止脫落。

④此法收效慢,可配合藥物內服、針灸、推拿等,以提高療效。

(9)飲食療法①所有類型的冠心病病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用下列食療方:粥類:玉米粥:玉米粉50克用冷水調和,煮成玉米粥,粥成後加入蜂蜜1匙服食。

每日2次。

葛根粥:將鮮葛根切片磨碎,加水攪拌,沉澱取粉。以葛根粉30克、粳米100克煮粥,每日早晚服食。

薤白粥:薤白10克~15克(鮮者30克~60克),蔥白2莖,白麵粉100克~150克或粳米50克~100克。將薤白洗淨切碎,與白麵粉用冷水和勻後,調入沸水中煮熟即可;或改用粳米一同煮為稀粥。每日均分2~3次溫熱服,3日~5日為一療程。

首烏粥:粳米100克,紅棗3枚~5枚,製首烏30克~60克,紅糖或冰糖適量。將製首烏煎取濃汁,去渣,與粳米、紅棗同入砂鍋內煮粥,粥將成時放入紅糖或冰糖調味,再煮沸即可。每日服1~2次,7日~10日為一療程,間隔5日再服。

桃仁:桃仁10克,粳米50克~100克。將桃仁煮熟去皮尖,取汁與粳米同煮成粥即可。

山楂30克(或鮮山楂60克),粳米100克,砂糖適量。先將山楂入砂鍋內煎取濃汁,去渣,加入粳米、冰糖各10克,煮粥。

薤蔥粥:薤白10~15克(鮮者30~60克),蔥白2根,白麵粉100~150克,調混勻後水中煮沸即可。

130冠心病檸檬玉米粥:檸檬1個,切成片,用蜂蜜3匙漬透,每次5片,加入玉米粥內服食。每日服2次。

湯類:芹菜湯:芹菜根5個,紅棗10個,水煎服,食棗飲湯。每日2次。

荷葉湯:荷葉、山楂葉各適量,水煎或開水衝浸,代茶隨飲或每日3次。

冬蟲鴨湯:冬蟲夏草10克,白公鴨1隻,用水燉熟,酌量食肉喝湯,1日2次。

木耳湯:黑木耳10克,白木耳10克,紅棗15枚。以溫水將木耳泡發洗淨後放入碗中,加水和少量冰糖,隔水蒸1小時,連湯服食,日2次。

龍眼湯:龍眼肉20個,紅糖適量,水煎湯,每晚1次。

補心薤白湯:豬心1個,薤白15克,川芎15克,橘絡6克。加水共煮,待豬心煮熟後調味。吃豬心、喝湯。

葛根木耳湯:瘦豬肉200克,木耳30克,葛根300克,木耳地透後同諸藥共煮,燉熟後食肉飲湯,不拘次數。

王不留行湯:王不留行根30克,母豬五花肉50克。將前二味同入土罐內,加入適量水煮至肉熟,連湯分服。

海帶藕片湯:海帶30湯:海帶30克,生藕片50克,冰糖20克,水煎煮熟,每日1次,連服30日為1療程。

菜肴類:兔肉陳皮丁:兔肉200克,食油100克,陳皮5克,醬油、鹽、醋、料酒、蔥、薑、幹椒、白糖、味精適量。將兔肉切做肉丁,加鹽、食油及料酒、蔥、薑等,拌勻,幹椒切絲。陳皮溫水浸泡後,切成小塊,味精、白糖、醬油加水兌成汁;鐵鍋置火上,倒入食油燒至七成熱,入幹椒絲炒成焦黃色後,放入兔肉丁炒,再加陳皮、薑、蔥,繼續炒至兔肉丁發酥後,烹汁和醋,將汁收幹,起鍋即可食用。

韭菜蛋包:馬齒莧、韭菜各等量,蔥、薑、豬油、醬油、鹽、雞蛋適量。將,馬齒莧、韭菜洗淨,陰幹2小時,切成碎末;將雞蛋炒熟弄碎,將前三味拌在一起,加上精鹽、醬油、豬油、味精、蔥、薑末為餡,和麵製成包子,蒸熟即可。

九裏光蛋:雞蛋3枚,九裏光根30克。將九裏光根洗淨搗細,打入雞蛋,共調勻後,放鍋內蒸熟分服。

木耳瘦肉片:嫩豆腐200克,小白菜50克,冬筍30克,黑木耳30克,瘦肉50克。將小白菜洗淨,放入沸水中燙一下。將豆腐塊放入砂鍋內,擺上瘦肉片,加入小白菜、木耳、冬筍、旺火煮沸,改用小火燜20分鍾,加入佐料、熟豆油131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等,再燜5分鍾~10分鍾即可。

當歸心:豬心1個,石菖蒲10克,全當歸30克。將佐料加水放入砂鍋內,燉熟,再放入蔥、薑、鹽調味,食心飲湯。

飲料類花生茶:花生葉、花生殼各適量。開水煎,當茶飲。

菊花飲:白菊花300克,將白菊花加溫水浸泡過夜,次日用砂鍋煎煮2次,每次半小時,待沉澱後,濾去沉渣,再濃縮至500毫升,每日服2次,每次25克,2個月為1療程。

楂荷飲:山楂15克,荷葉12克。水煎,代茶飲,不拘時。

菊花山藥茶:菊花20克,生山藥20克。水煎,每服1劑,代茶飲。

石榴飲:酸石榴1個,甜石榴1個。將十六切開取籽壓汁,內服,每日2次,每次10毫升~20毫升。多用於心絞痛。

靈脂茶:五靈脂(醋製)10克,生薑5克,酒適量。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

黑豆飲:黑豆30克,紅花6克,紅糖30克。將黑豆洗淨,與紅花、紅糖一同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煮沸數分鍾即可飲用。

酒類:靈丹酒:靈芝30克,丹參10克,三七5克,白酒500克。將前三味洗淨,切片,一同放入酒壇內,加入白酒,蓋上蓋,每天攪拌一次,再蓋好蓋。浸泡15天即成。根據自己酒量,每天飲一小杯。

紅花酒:紅花100克,白酒500克,紅糖適量。將紅花和紅糖裝入紗布袋內,紮緊口,放入酒罐內,將白酒倒入酒罐,蓋上蓋,浸泡七天即成。根據自己酒量,每天小飲一杯。

其他:(1)花生米、桂花適量,放入瓶中,用食醋浸泡3天,每起床、睡覺前吃10粒~15粒,飲1湯匙醋汁。

(2)山楂250克,桃肉50克。將前二味搗碎,浸在蜂蜜500克中,一周後即可食用,每日3次,每次1湯匙,開水衝服。

(3)將新鮮大蒜洗淨,放入米醋中浸泡1周後食用,每日3次,每次3瓣~5瓣。

(4)陳醋200克,雞蛋2個。將陳醋放入帶蓋的茶杯中,再將雞蛋放入醋內,蓋上杯蓋,密封4天後,將蛋殼取出,把雞蛋與醋攪勻,再蓋上密封3天後即可食用。1日3次,每次5毫升~10毫升。

132冠心病②冠心病伴高脂血症者可用哪些食療方法粥類:蒜粥:紫皮蒜30克,置沸水中煮1分鍾後撈出蒜瓣,再將粳米100克煮粥,待粥煮好後,將蒜再放入粥中略煮。可早晚食用。

海帶粥:水發海帶25克,與粳米同煮粥,加鹽、味精、麻油適量,調味服食。每日早晚服食。

海帶綠豆粥:海帶150克,綠豆150克,紅糖150克。將海帶浸泡洗淨,切塊,與綠豆共煮至豆爛,用紅糖調服。每日2次。

芝麻粥:黑芝麻60克,桑葚60克,白糖10克,大米30克。將黑芝麻、桑葚、大米分別洗淨,同放入罐中搗爛。砂鍋內加清水1000毫升,煮沸後加入白糖,待糖溶化、水再沸後,徐徐放入搗爛的三味,煮成糊狀即可。

製首烏粥:製首烏30克~60克,粳米100克,紅棗3枚~5枚,紅糖適量。

將製首烏煎取濃汁,去渣,同粳米、紅棗同入沙鍋內煮粥,粥將成時,放入紅糖少許,再煮一、二、沸即可。早晚溫熱分服。

山茱萸粥:山茱萸15克~20克,粳米100克,白糖適量。先將山茱萸洗淨去核,與粳米同入砂鍋煮粥,待粥快熟時,加入白糖稍煮即可。

湯類:海藻湯:昆布、海藻各30克,黃豆150克~200克,煮湯後加適量調味品服。

首烏湯:何首烏30克,靈芝30克,紅糖適量。煎湯早晚分服。

大棗山楂湯:大棗15枚,山楂30克,山楂葉30克,檸檬30克。煎湯,早晚分服。

山楂桃仁湯:大棗30克,山楂30克,核桃仁30克。燉湯食用,每晚1次。

鮮藕三七湯:鮮藕1段,三七粉5克,生雞蛋1個,食鹽、香油適量。將鮮藕搗碎,用紗布絞汁1小杯,加水少許,煮沸。將三七粉與雞蛋調勻,放入藕汁鍋內,加入食鹽、香油即可。

菜肴類:首烏山甲肉:何首烏30克,黑豆60克,穿山甲肉250克,油、鹽適量。將穿山甲肉洗淨切碎,放入瓦鍋內熗汁炒透,加入首烏、黑豆,再加清水約1000毫升,先用旺火,後用文火煮湯,最後加入鹽、油即可。飲湯吃肉。

山楂瘦肉條:山楂30克,豬瘦肉250克,菜油100克,生薑、蔥、花椒、紹酒、醬油、味精、白糖適量。將山楂15克加水約1000毫升,在大火上燒沸後,下入豬肉,同煮至六成熟,撈出豬肉稍晾後切成5厘米左右的粗條,加入醬油、薑片、蔥、酒、花椒、將肉條拌勻醃漬1小時,再瀝去水分。將油在鐵鍋內燒熱,133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投入肉條榨幹水分,色微黃時,即用漏勺撈起,瀝去油。將鐵鍋內油倒出,留點餘油,再置火上,放入餘下料和山楂,略炸後,將肉幹再倒入鍋內,反複翻炒,微火烘幹。裝入盤內,放入芝麻油,撒入味精、白糖、和勻即成。

洋蔥炒肉:瘦豬肉60克,洋蔥50克,醬油、植物油、味精適量。將植物油少許倒入鍋內,燒至八成熟,放入豬肉煸炒,再將洋蔥下鍋與肉同炒,入調佐料拌勻即可。

首烏羊肉片:何首烏60克,黑豆50克,羊肉250克,油適量。將羊肉切碎,放入瓦鍋內熗汁炒透,加入首烏、黑豆,再加清水約1000毫升。先用旺火燒開,後用小火煮湯,最後加鹽、油調味。可飲湯食肉,每天2次,每次1碗。

蓮子瘦肉片:蓮子40克,腐竹100克,龍須菜45克,豬瘦肉100克,鹽、味精適量。將腐竹、龍須菜水發後,切細,豬肉切片,同蓮子共入鍋中,加水適量煮湯,調入鹽、味精即可。兩天食完,連用20天~30天。

飲料類山楂菊花茶:山楂250克,菊花250克,蜂蜜250克,食用香精10%毫升。將山楂、菊花洗淨,一同放入鍋內,注入清水(15公斤)用小火燒沸,約煮30分鍾,即可起鍋,瀝出藥汁。將蜂蜜倒入幹淨的鍋內,用小火加熱,保持微沸,燒至色微黃,黏手成絲即可。將煉製過的蜂蜜緩緩倒入上麵熬成的藥汁內,攪拌均勻,待蜂蜜全部溶化後,用紗布一層過濾去渣,冷後即可食用。

山楂麥芽茶:生山楂10克,炒麥芽10克。將生山楂洗淨,切成薄片,與炒麥芽一同放入杯中,將沸水衝入杯中,蓋好蓋,泡3分鍾即可飲用。

桃仁山楂飲:核桃仁150克,白糖200克,山楂50克。將核桃仁加入適量水,浸泡30分鍾,洗淨後,重新加入少量清水,用石磨將其磨成茸(愈細愈好)茸漿裝入容器中,再加適量清水稀釋調勻(大約2000毫升),待用。將幹淨山楂拍破,放入鍋內,加入清水適量,置火上煎熬成汁(大約1000毫升)。將鍋置火上,倒入山楂汁,加入白糖攪均勻,待熔化後,再緩緩倒入核桃漿,邊倒邊攪均勻,燒至微滾,出鍋裝碗即成。

酒類:茵陳酒:茵陳蒿250克,秫米、酒曲適量。將茵陳蒿炙黃,切成1厘米長的細節,置鍋內熬成汁,每次加水適量共熬3次,去渣,合並煎液,備用。將秫米淘洗幹淨,放入藥液內,加水適量,煮成七成熟,用竹箕瀝幹水分。將煮過和秫米放入蒸鍋內蒸,待15分鍾時取出,稍晾冷,即將酒曲均勻放入秫米飯中。將秫米裝入瓷壇內,四周用棉絮等保溫,發酵5天~7天即成(夏天時間短些,冬天時間要長些)。根據自己酒量,每天飲一小杯。

134冠心病③冠心病伴高血壓者可用哪些食療方粥類:海帶粥:水發海帶25克,與粳米同煮粥,加鹽、味精、麻油適量,調味服食。每日早晚服食。

菊花粥:菊花粉末10克~15克,粳米50克~100克。先將粳米煮粥再將菊花粉末放入,再煮一、二沸即可,早晚溫熱分服。

芹菜粥:芹菜(連根)120克,大米適量。將芹菜連根洗淨,切碎不,與大米一起加水煮粥。每天1次,可常服。

葛根粥:葛根30克,粳米60克。將葛根洗淨切片,加水磨成漿,取澱粉曬幹。將粳米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煮至半熟時,加入葛根粉,繼續煮即可。

菜肴類:爆炒海帶:浸發海帶200克,香油、綿白糖、精鹽少許。將海帶放入鍋內煮透撈出,用清水洗去黏液,瀝幹水分後,把海帶切成細絲。然生在鍋內放入香油,油溫七成熱時,把海帶絲稍加煸炒,蓋上鍋蓋,略經油炸,炸海帶發硬、鬆脆時,撈出,入盤,加入綿白糖、精鹽拌勻即可食用。

菊花雞片:嫩雞肉1.5公斤,菊花瓣50克,雞蛋3個,鹽、味精、白糖、胡椒麵、料酒、豆油、麻油、薑、蔥、玉米粉、濕澱粉適量。將雞、菊花洗淨。將雞肉去皮去筋,切成薄片;雞蛋去黃留清。雞片用蛋清、鹽、料酒、胡椒麵、玉米粉調勻拌好。將鹽、白糖、味精、胡椒麵、麻油兌汁。鍋燒熱,倒入豆油2斤,待油五成熱時,放入雞片滑散滑透,撈出,瀝油。再將鍋燒熱,放入30克熱油,入蔥、薑炒,倒入雞片,烹入料酒熗鍋,再把兌好的汁倒入鍋內翻炒幾下,隨即把菊花瓣放入鍋內,翻炒均勻即可。

菊花蛋:菊花、雞蛋各適量。菊花洗淨,了;晾幹,拌雞蛋液,入鍋炸熟即可食用。

枸杞肉:豬裏脊肉500克,枸杞300克,1隻雞蛋清,麻油100克,酒、糖、鹽、味精、水澱粉適量。將豬肉切絲放入碗內,用酒、蛋清、鹽、味精上漿,旺火鍋熱,下麻油,炒到六成熟時,原鍋內留少許油,放入枸杞微炒,糖,酌加湯、味精,水澱粉著芡,倒入肉絲顛炒,淋上麻油即可。

醃泡茄子:茄子200克,味精、鹽、香油、醋、醬油醃泡半小時,再加入味精、香油拌勻即可。

天麻鯉魚頭:天麻25克,川芎10克,茯苓10克,鮮鯉魚1250克,醬油25克,紹酒45克,食鹽25克,白糖5克,味精1克,芝麻油菜5克,胡椒粉3克,水豆粉50克,生薑10克,蔥10克。將鮮鯉魚除去鱗,剖腹去內髒後,衝洗幹135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淨,從魚背宰開,每一半砍成3~4節,每節上切3~5刀,分別放在8個蒸碗內,鯉魚頭也分切成8份,分別放入碗內。將川芎、茯苓切成大片,用二泔水泡上,將天麻放入二泔水中,浸泡4小時~6小時,撈出天麻放在米飯上蒸透,趁熱切成薄片待用。將鯉魚蒸好後,揀去蔥、薑塊,把魚肉和天麻一起扣入碗肉用,原湯倒入勺內調入白糖、食鹽、味精、胡椒粉、芝麻油、水豆粉、清湯、醬油,燒沸打去浮沫,澆在各份魚肉的上麵即可食用。

(10)藥茶(飲)療法藥茶療法是指應用某些中藥或具有藥性的食物,經加工製成茶劑以及湯、飲、乳、露、汁、漿、水等飲料,用於防治相關疾病的一種方法。

“茶劑”是中國傳統的特色飲料形式,也是藥茶療法的主要劑型之一。茶劑的基本原料為茶葉。茶葉既是飲料,也是藥物,作為藥物已有數千年的曆史。距今兩千年前的《神農本草經》中就已將茶作為一味重要的藥物,認為“茶味苦,飲之使仍益思、少臥、輕身明目。”傳說神農氏嚐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代顧況在《茶賦》中總結茶葉的功效為“滋飯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膩,發當暑之輕吟,滌通宵之昏寐。”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茶最能降火。總之,曆代醫家都非常重視茶葉,認為它具有清熱解毒、止渴利尿、提神醒腦、清心明目、消食助運等功效。藥茶除用茶葉作為基本原料外,更廣泛地應用其他食物及中藥作為原料,如菊花、決明子、生薑、紫蘇、薄荷等。以複方形式製成的無時差,近代的各種減肥茶和廣東的各種涼茶等,也屬於藥茶範圍。

①菊楂決明飲[處方]菊花3克,生山楂片、草決明各15克。

[用法]將上三物放入保溫杯中,以沸水衝泡,蓋嚴,溫浸半小時即成。取汁代茶飲服。

[作用]菊花、草決明平肝、祛風、潛陽;山楂活血、祛瘀。本品具有平肝潛陽、活絡通瘀的特點。

[適應證]冠心病胸部憋悶,或疼痛,心煩易怒,頭暈頭痛,目幹澀,舌紅脈弦數。

②山楂飲[處方]新鮮山楂60克(或幹品30克)。

[用法]新鮮山楂切片,加水煮取汁,代茶喝。

[作用]鮮山楂活血通絡,止痛生津。

[適應證]冠心病胸腹痛時作時業,伴咽幹口渴、唇紫、舌暗、血壓升高等。

136冠心病③首烏飲[處方]何首烏生熟各半。

[用法]煎湯代茶,不拘時服,常飲之。

[作用]首烏滋補肝腎、潤腸。

[適應證]冠心病胸部隱痛時作,伴見頭暈、目澀、腰膝酸軟、大便幹結、咽幹口燥等。

④玉竹飲[處方]玉竹12克。

[用法]玉竹加水煮取汁,代茶頻飲。

[作用]玉竹滋陰生津。

[適應證]冠心病咽幹舌燥,納少便幹,口渴喜飲,舌紅少津。

⑤香櫞漿[處方]鮮香櫞2個,麥芽糖適量。

[用法]將香櫞切碎與麥芽糖一同放入帶蓋的碗中,隔水蒸數小時,以香櫞稀爛為度。每日分2次服。

[作用]鮮香櫞疏肝、理氣、止痛;麥芽糖疏肝、和胃。本品具有疏肝理氣、消脹的特點。

[適應證]冠心病胸肋脹痛不舒,噯氣頻頻,矢氣則緩,性情憂鬱。

⑥雙枯茶[處方]金銀花10克,夏枯草30克。

[用法]開火衝浸,待晾涼後飲之,若不欲涼飲,亦可溫飲。宜經常代茶頻頻飲之。

[作用]清熱瀉火、降壓。

[適應證]冠心病動脈硬化症,尤其是對高血壓患者效果更佳。

⑦田七丹參茶[處方]田七100克,丹參150克,白糖適量。

[用法]加工成棕黃色顆粒,每袋20克。開水衝服,每次1袋,每日3~5次,代茶緩飲。

[作用]活血擴冠。

[適應證]冠心病心絞痛。

⑧銀杏葉茶[處方]銀杏葉5克。

[用法]將上藥洗淨,切碎,置保溫杯內,用沸水悶泡半小時即成。代茶飲,137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每日1次。

[作用]活血降脂。

[適應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心絞痛、血清膽固醇過高症、痢疾、腸炎等。

⑨柿汁茶[處方]七成熟青柿子100克,蜂蜜2000克。

[用法]將青柿子洗淨去柄蒂,切碎搗爛,用消毒紗布絞汁,再將汁放入沙鍋內,先用大火後改小火煎熬至濃稠時,加入蜂蜜,再熬至黏稠,停火,冷卻,裝瓶備用。開水衝飲,每次1湯匙,日服3次。

[作用]活血、清熱。

[適應證]冠心病、動脈硬化、高血壓病等。

⑩還童茶[處方]槐角500克。

[用法]秋季采摘飽滿壯實之莢果為原料,洗淨,常溫晾幹,烘烤至深黃色,上籠蒸,出鍋後再烘幹至棕紅色,除盡水分,最後將槐角軋破,將其內黑色種子脫去,取幹燥之果皮軋碎,過篩,分袋裝,每袋10克。用白開水衝泡飲用,每次3克,每日2次。本品可連泡2次,顏色以棕紅色至淺黃色為宜。

[作用]清熱涼血。

[適應證]老年性血管硬化、冠心病、高血壓病、神經衰弱、肝炎、腸炎、痔漏出血等症。

輥輯訛菊決茶[處方]菊花3克,生山楂片、草決明各15克。

[用法]用開水浸泡,燜30分鍾後,即可代茶頻飲。

[作用]清熱、活血。

[適應證]防治冠心病,並有降壓作用,有利於軟化血管。

輥輰訛參果茶[處方]丹參、紅果片(山楂片)各10克,麥冬5克。

[用法]用沸水浸泡,燜30分鍾後,待晾溫即可飲用。代茶頻飲。

[作用]活血降脂。

[適應證]冠心病及高血壓病。

注意事項①辨證施茶。

②應長期少量飲用,不可一次大量飲用,否則有害無益。

138冠心病(11)藥酒療法藥酒療法是將藥物與酒一起經加工製成含藥的酒劑,通過內服或外用以防治有關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

酒是一種極為古老的食物和藥物。我國釀酒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

《戰國策》載稱夏禹時代(公元前兩千年)的儀狄就開始造酒。酒具有宣散藥力、溫通氣血、舒經活絡的作用,能達四肢百骸、五髒六腑。釀酒用的酒曲,具有和胃助運的功效,可以用於胃失降和、脾失健運及傷食所致的腹腔痞脹、消化不良等症,因其效果確切,故名神曲。酒變酸即成醋,古時叫醯或酢,又稱苦酒,應用廣泛。《內經》中有用醪藥(即藥酒)與按摩法合用治療經絡不通的記載。漢代的《傷寒雜兵論》已有較為豐富的藥酒療法內容,如水酒並煎的“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用酒加強其溫通血脈的療效;“栝蔞薤白白酒湯”則單用酒煎治療心痹症:“防己地黃湯”是一張藥酒方等。曆代醫藥典籍和《肘後備急方》《千金要方》《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養老奉親書》《本草綱目》等,載有大量的藥酒療法方麵的內容,留下了豐富的資料。尤其是《本草綱目》列有曲、酒、葡萄酒、燒酒、糟等酒類物品,詳述了酒的來源及釀造方法載列藥酒方數以百計,廣泛應用於避疫以及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臨床。清代《飲食辨錄》分析了藥酒的獨特功效,以及藥粥與藥酒的異同,認為:“凡可入粥者,均可入酒,入酒者均可入粥。……入血宜酒,入氣宜粥,因病而變通之可也。”意思是說“藥酒”總的功效是使藥性入血分,以增加藥物養血、補血、活血、散寒、溫通的功效。控在民間和中醫臨床各科中都廣泛地應用藥酒療法來防治疾病和積分強身,影響深遠。

①治卒得心痛酒方[處方]東引桃枝一把(切)。

[用法]以酒一升,煎半升。頓服大效。

[作用]溫通血脈。

[適應證]卒得心痛,冠心病心絞痛之初起者。

②靈脂酒[處方]五靈脂、元胡、沒藥各等分。

[用法]上藥炒,研細末,每服6克,溫酒調下。

[作用]活血通脈。

[適應證]熱氣乘心而致的心絞痛。

③桂心酒[處方]桂心末一兩,清酒六合。

139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用法]上酒溫令熱,即下桂心末調之,頻服。

[作用]溫通心脈。

[適應證]冷氣乘心而致的心絞痛。

注意事項①辨證用藥,不可過量飲用。

②凡有濕熱及陰虛陽亢者禁用。

(12)藥枕療法藥枕療法是將藥物作為枕芯裝入枕中,或自製薄型藥袋置於普通枕頭上,睡時枕用的一種治療方法。

本療法流傳很久。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中就有用蒸大豆裝枕治失眠的記載。唐宋時期始有了較大的發展,孫思邈《千金要方》載:“治頭項強不得四顧方,蒸好大豆一鬥,令變色,內囊中枕之。”李時珍《本草綱目》載:“綠豆甘寒無毒,作枕明目,治頭風頭痛。”清代劉灝《廣群芒譜》載:“決明子作枕,治頭風明目勝黑豆。”吳尚先《理瀹駢文》則記述各類藥枕的臨床應用。近年來,藥枕療法更受重視,發展很快,並出現了磁療枕、催眠枕、抗衰老枕、維康保健枕等。

療法一[藥物]芎菊藥枕:用川芎、菊花、紅花各適量。

[製法]諸藥研粉,裝入枕芯,製成藥枕。

[用法]令病人枕之。

[功用]活血通脈。主治瘀血阻脈型冠心病。

療法二[藥物]化瘀開痹枕:明礬1000克,全瓜蔞1000克,枳實500克,薤白500克,薑半夏500克,旋複花200克。

[製法]先將明礬打碎,餘藥烘幹,共研粗末,混勻,裝入枕芯,製成藥枕。

[用法]令病人側臥枕之。

[功用]通陽開結,化瘀通絡。主治痰濁阻滯型冠心病。

療法三[藥物]強真保元枕:巴戟天1000克,大附子500克,炮薑500克,黃精500克,細辛100克。

[製法]上藥分別烘幹,共研粗末,混勻,將入枕芯,製成藥枕。

[用法]令病人枕之。

[功用]通陽散寒,開痹止痛。主治陰寒阻滯型冠心病。

140冠心病療法四[藥物]丁香桂心枕:公丁香500克,肉桂心500克,大附子200克,麻黃150克,細辛100克。

[製法]上藥分別烘幹,共研粗末,混勻,將入枕芯,製成藥枕。

[用法]令病人睡時枕之。

[功用]同療法三。

療法五[藥物]黑豆磁石枕:黑豆1000克,磁石1000克。

[製法]上藥分別打碎,混勻,裝入枕芯,製成藥枕。

[用法]令病人睡時枕之。

[功用]滋陰安神,交通心腎。注意腎陰虛型冠心病。

注意事項①如有藥物過敏者停用。

②需長期應用方有效。

③急、重病應配合其他療法。

(13)醋蛋療法醋蛋療法是用醋蛋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

以雞蛋及醋為主藥配方治病,在我國有悠久的曆史,早在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中就載有以醋及雞蛋為主藥的“苦酒(醋)湯”,即以“半夏(洗、破如棗核)十四枚、雞子一枚(開孔去黃),納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劑”,用以治療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可認為是最早而最有名的醋蛋處方。醋在古代又名苦酒、酢酒等,應用醋治病在中國有數千年的曆史。曆代醫學典籍如《千金要方》《肘後備急方》《食療本草》《普濟方》《本草綱目》中都有關於醋的性能、功效、臨床應用方麵的論述,以醋組成的方劑多達上千首。而曆代醫學典籍如《千金要方》《太平聖惠方》《世醫得效方》《活幼心書》《本草綱目》等關於雞蛋的性能、功效、臨床應用方麵的論述亦甚多,用蛋治病在中國也有數千年的曆史了。

近年來,醋蛋療法在民間有很大的發展,廣泛應用於保健強身及內、外、婦、兒各科病症的治療,方便易行,深受歡迎。

注意事項①對醋和雞蛋過敏者,不宜應用本療法。

②潰瘍病和胃酸過多患者,不宜應用本療法。

141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③每日食用的醋蛋液根適度,不宜過量,過量食用反而對健康不利。

④本療法所用的醋,應選用優質食用醋;所用的蛋類應為新鮮者。

⑤配製好的醋蛋液應妥善保管,及時食用,防止變質。

142頭痛頭痛一、什麼是頭痛(概念)?

1.%頭痛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症狀之一。痛的區域泛指額、頂、顳及枕部,是傷害性刺激(致病因素)作用於機體所產生的主觀感受;也可以是痛覺傳導纖維或痛覺各級中樞或調節痛覺的陣痛結構發生病變所致。此外,麵部或頸部病變也可以引起牽涉性頭痛。

頭痛的病因十分複雜,發病率高。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70%的人曾有過頭痛,20%的人曾因頭痛而就診,一生沒有頭痛經曆的人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

有人稱頭痛是僅次於感冒的常見病。其實頭痛是一種症狀,而不是一種疾病。

2.%哪些疾病可導致頭痛?

(1)顱腦病變①感染如腦膜炎、腦膜腦炎、腦炎、腦膿腫等。

②血管病變如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出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高血壓腦病、腦供血不足、腦血管畸形、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

③占位性病變如腦腫瘤、顱內轉移瘤、顱內白血病浸潤、顱內囊蟲病或包蟲病等。

④顱腦外傷如腦震蕩、腦挫傷、硬膜下血腫、顱內血腫、腦外傷後遺症。

⑤其他如偏頭痛、叢集行頭痛、頭痛型癲癇。

(2)顱外病變①顱骨疾病如顱底凹入症、顱骨腫瘤。

②頸椎病及其他頸部疾病。

③神經痛如三叉神經、吞咽神經及枕神經痛。

④眼、耳、鼻和齒疾病所致的頭痛。

(3)全身性疾病①急性感染如流感、傷寒、肺炎等發熱性疾病。

143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②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病、心力衰竭。

③中毒如鉛、酒精、一氧化碳、有機磷、藥物(如顛茄、水楊酸類)等中毒。

④其他尿毒症、低血糖、貧血、肺源性腦病、係統性紅斑狼瘡、月經期及絕經期頭痛、中暑等。

(4)神經官能症如神經衰弱及癔症性頭痛3.%頭痛的發生機製有哪些?

頭痛的發生機製有:(1)血管因素各種原因引起的顱內外血管的收縮、擴張以及血管受牽引或伸展(顱內占位性病變對血管的牽引、擠壓);(2)腦膜受刺激或牽拉;(3)具有痛覺的顱神經(5、9、10三對顱神經)和頸神經被刺激、擠壓或牽拉;(4)頭、頸部肌肉的收縮;(5)五官和頸椎病變引起;(6)生化因素及內分泌紊亂;(7)神經功能紊亂。

二、中醫對頭痛的認識頭為“諸陽之會”、“清陽之府”,五藏精華之血,六腑清陽之氣,皆上注於頭。故凡氣血虧虛,陰陽升降失常,或外因侵襲,皆可擾亂清空導致頭痛。然頭痛病因雖多,概論不外乎外感、內傷兩類。

1.%外感六淫起居不慎,風寒濕熱之邪外侵,均可導致頭痛。《素問·太陰陽明論》雲:“傷於風者,上先受之”,故頭痛以風邪所致者最為常見。且風為百病之長,多夾時氣為患,若風寒襲表,寒凝血澀,則頭痛而惡寒戰栗;風熱上犯清空,則頭痛而身熱心煩;風濕襲表,上蒙清陽,則頭痛而重。濕邪中阻,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亦可引起頭痛。

2.%內傷不足“腦為髓之海”,主要依賴肝腎精血及脾胃運化水穀精微、輸布氣血以濡養,144頭痛故風傷頭痛,其發病與肝、脾、腎三髒關係密切。因於肝者,或肝陰不足,肝陽偏亢;或肝氣鬱滯,久鬱化火,上擾清空而為頭痛。因於脾者,或脾虛生化無權,氣血虧虛,氣虛則清陽不升,血虛則腦髓失養而致頭痛;或脾失健運,痰濁內生,以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發生頭痛。因於腎者,多由房勞過度,耗損腎精,以致髓海空虛;或腎陽衰微,寒多內生,清陽失曠;或腎陰不足,水不涵木,風陽上擾而致頭痛。凡頭痛日久不愈,其痛如錐如刺者,則因久病入絡,血瘀絡痹之故。

三、頭痛的臨床典型症狀1.%脹痛為一種鈍性疼痛,多呈持續性全頭痛,頭痛的同時常伴有頭脹大感,或伴以頭暈、頭沉。常見於神經性頭痛、普通性偏頭痛、腦積水、頭部器官疾病所致頭痛以及高血壓、慢性腦病供血不足所致頭痛等。

2.%鈍痛病勢緩慢,呈持續性,是多種疼痛的概括(如脹痛、緊壓痛),多見於慢性疾患所致頭痛,係由敏感的致病組織所致。

3.%跳痛疼痛呈規律的振動性。常見於血管性頭痛及感染、中毒、中暑及頭部血管疾患所引起的頭痛。

4.%緊壓痛頭痛伴有束緊感、壓迫感。多見於肌緊張性頭痛及頸椎性頭痛等。

5.%鑽痛、刺痛在持續性隱痛的過程中,出現的尖銳的、不連續的快速疼痛,重者如鑽,輕者如刺。多見於神經血管性頭痛、神經痛等。

6.%灼痛在尖銳疼痛的同時伴有灼熱感。見於顱神經痛、偏頭痛等。

7.%牽扯痛頭痛連及周圍組織,如有鉤牽拉,相互加重,甚至有抽動樣痛。

見於肌緊張性頭痛、占位性病變所致壓迫性頭痛等。

8.%刀割樣痛係尖銳的連續性劇痛,似刀割樣,呈持續性疼痛陣發性加劇。

見於蛛網膜下腔出血、急性腦膜炎等病之早期。

9.%電擊樣痛為短促的劇烈的銳利疼痛,持續數秒至數分不等。見於顱神經痛,如三叉神經痛、舌咽神經痛、枕大神經痛等。

10.%撞擊痛為一種不連續的、似重物敲打一樣的鈍性疼痛,較之搏動性頭痛頻率更慢,程度更重。見於高血壓性頭痛、月經期頭痛、偏頭痛等血管性頭痛。

145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四、頭痛病人的實驗室檢查有哪些項目?

臨床上對頭痛病人除需要詢問有關的頭痛病史進行常規的內科係統檢查和神經科檢查外,還必須選擇適當的實驗室檢查,以便確診頭痛是何種疾病所致。

1.%血、尿、便常規檢查,以了解病人有無感染,有無寄生蟲和腎髒疾患等。

2.%X線檢查:包括顱平片、頸椎四位片、鼻頦位片和鼻額位片,以了解病人有無顱內外骨質病變,有無頸椎病及副鼻竇病變。

3.%腦脊液檢查:頭痛病人如懷疑有顱內病變者,可做腰穿抽取腦脊液化驗,以了解有無顱壓增高和顱內出血等。

4.%腦電圖:探討有無顱內病變,並對其定性做一參考,對癲癇、顱內腫瘤、散發性腦炎有一定診斷意義。

5.%腦血流圖檢查:對顱內血流情況可作間接的了解。

6.%CT和核磁共振(MRI)檢查:對嚴重頭痛又高度可疑腦內器質性病變的患者做CT和MRI檢查十分必要,對於顱內腫瘤、寄生蟲、血腫及腦血管病變都能提供確切的診斷論據。

五、中醫對頭痛的辨證施治(一)辨證要點1.%辨外感內傷一般來說,外感頭痛起病較急,常伴有外邪束表或犯肺的症狀,應區別風、寒、濕、熱之不同。《類證治裁·頭痛》雲:“因風者惡風,因寒者惡寒,因濕者頭重,……因火者齒痛,因鬱熱者煩心,因伏暑者口幹。”內傷頭痛,其痛反複發作,時輕時重,應分辨氣虛、血虛、腎虛、肝陽、痰濁、瘀血之異。氣虛者脈大,血虛者脈芤,腎虛者腰膝酸軟,肝陽亢者筋惕肢麻,痰濁者頭眩惡心,瘀血者痛如錐刺。

146頭痛2.%辨頭痛部位頭為諸陽之會,手足三陽經均循頭麵,厥陰經亦上會於巔頂,由於髒腑經絡受邪之不同,頭痛的部位亦異。大抵太陽頭痛,多在頭後部,下連於頸;陽明頭痛,多在前額及眉棱等處;少陽頭痛,多在頭之兩側,並連及耳部;厥陰頭痛,則在巔頂部位,或連於目係。

(二)辨證分型1.%外感頭痛(1)風寒頭痛症見頭痛連及項背,惡風畏寒,常喜裹頭,苔薄白,脈浮或浮緊。太陽主一身之表,足太陽膀胱經循項背,上行巔頂。風寒外襲,邪客太陽經脈,循經上犯,故頭痛連及項背;風寒束於肌表,衛陽被遏,故惡風畏寒;寒為陰邪,得溫則減,故常喜裹頭;苔薄白,脈浮或浮緊,為風寒外襲之征。

(2)風熱頭痛症見頭痛而脹,甚則如裂,發熱或惡風,麵紅耳赤,口渴喜飲,大便不暢,溲赤,苔黃,脈浮數。熱為陽邪,其性屬火,風熱之邪外襲,上擾清竅,故頭痛而脹,甚則如裂,麵紅耳赤;風熱鬱於肌表,則發熱惡風;熱耗津液,故口渴喜飲,便秘尿赤;苔黃,脈浮數,為風熱邪盛之象。

(3)風濕頭痛症見頭重如裹,肢體困重,胸悶納呆,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苔白膩,脈濡。濕為陰邪,其性重濁,外感風濕,上蒙清竅,故頭重如裹;脾司運化而主四肢,脾為濕困,故肢體困重;濕濁中阻,故胸悶、納食減少;“濕勝則濡泄”,故大便溏薄;濕濁內蘊,陽氣不通,則小便不利;苔白膩,脈濡,為濕偏勝之象。

2.%內傷頭痛(1)肝陽頭痛症見頭痛而眩,兩側為重,心煩易怒,麵紅口幹,或兼脅痛,舌紅,苔薄黃,脈弦或弦細帶數。“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肝體不足,肝用有餘,風陽循經上擾清空,故頭痛而眩,以兩側為甚;脅為肝之分野,肝火內鬱,故見脅痛;肝膽之火偏亢,故心煩易怒,麵紅口苦;舌紅,苔薄黃,脈弦,為肝火偏亢之象。如屬肝腎陰虛,肝陽偏亢,則脈弦細帶數。

(2)氣虛頭痛症見頭痛,痛勢綿綿,時發時止,遇勞益劇,倦怠乏力,畏寒少氣,口淡乏味,胃納不佳,苔薄,脈大無力。脾虛則生化無力,中氣不足,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清竅不利,故頭痛綿綿;勞則氣耗,故遇勞而易發,痛勢更劇;中氣不足,陽氣不布,運化失司,則神疲乏力,畏寒少氣,口淡納呆;脈147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大無力,為氣虛之征。

(3)血虛頭痛症見頭痛而暈,麵色少華,心悸怔忡,舌質淡,苔薄,脈細。

血虛而腦髓失養,故頭痛而暈;血不榮於麵,故麵色少華;血虛心失所養,故心悸怔忡;舌質淡,苔薄,脈細,均為血虛之象。

(4)腎虛頭痛症見頭痛且空,每兼眩暈,畏寒肢冷,耳鳴,腰膝酸軟,遺精帶下,苔薄,脈沉細無力。腎主藏精,主髓,腦為髓海,腎虛精髓不足,髓海空虛,故頭腦空痛,眩暈耳鳴;腰為腎之府,腎虛則腰膝酸軟;腎虛,精關不固於則男子遺精,帶脈失約則女子帶下;腎陽虛,溫煦不利,故畏寒肢冷;苔薄,脈沉細無力,為腎虛之象。

(5)痰濁頭痛頭痛昏蒙,胸脘痞悶,納呆嘔惡,舌苔白膩,脈滑或弦滑。

脾失健運,聚濕失痰,痰濁中阻,故頭痛昏蒙;痰阻胸膈,故胸脘滿悶、納呆;痰濁上逆,則嘔惡;苔白膩,脈弦滑,均為痰濁內停之象。

(6)瘀血頭痛頭痛經久不愈,痛處固定不移,如錐如刺,舌有瘀斑,脈細或細澀。久痛入絡,血瘀阻絡,故頭痛固定不移,如錐如刺;舌有瘀斑,脈細澀,為瘀血內停之象。

六、頭痛的治療方法(一)西醫的治療方法難於自行緩解的頭痛頭痛發作持續時間長;頭痛發作的強度、程度嚴重,難以忍受;頭痛發作頻繁。凡此類頭痛則需應用藥物治療,以盡快緩解頭痛或減輕發作程度。如頭痛有一定誘因,避免誘因即可緩解頭痛,則不需要應用藥物治療。突然起病發作的頭痛,小兒及老年患者出現的頭痛,均需就醫、並檢查,用藥物治療。

偏頭痛的治療分為緩解期治療和發作期治療。

緩解期治療:(1)避免引起偏頭痛發作的誘因。每位患者每次偏頭痛發作的誘因可能不同。

患者可把每次發作前誘因或可能誘因進行記錄,包括每次發作前的飲食、睡眠、工作生活環境、精神狀態等,以便尋找出較為確切的誘因,在以後的生活、工作當中盡量避免。常見的誘因有:飲酒、強烈日光照射、勞動強度大、情緒激動等。

(2)心情愉快,正確麵對疾病。心理因素對頭痛及偏頭痛均有重要影響,調148頭痛整心理狀態,使心情愉快,可以減少偏頭痛發作頻次,減輕發作強度。偏頭痛發作時雖難以忍受,但發作後身體如常,對身體無本質的影響,患者朋友不必太擔心。

(3)預防性藥物治療。是否應用藥物預防治療取決於發作頻度、持續時間、發作程度及終止發作成功的程度。對具有下列條件之一者,需采用藥物預防措施:A.常規治療難於控製症狀者。B.需不斷加大藥物劑量才能控製症狀者。C.發作頻繁,每月發作超過2次者。常用藥物如下:鈣通道阻滯劑:西比靈(氟桂嗪)10mg每晚1次口服,連服1個月;尼莫地平30~40mg,每日3次,連服3個月。

抗癲癇藥物:卡馬西平0.1~0.2mg,1日3次;丙戊酸鈉600mg,1日2~3次。

抑製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攝取的藥物:阿米替林開始10mg,1日1次,以後每天可增加10mg,可增至每日100mg,分2~4次口服。阿米替林與心得安合用效果更好。

Β~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止劑:心得安,開始10mg,1日2次,可逐漸增至每天120mg,分2~3次口服。納多洛爾40~160mg,1日1次口服。美多心安50mg,1日2次口服,兩周後可增至100mg,1日2次口服。氨酰心安50mg開始,1日1次口服,反應不重可增至100mg,1日1次。

心得安、納多洛爾禁忌證為:支氣管哮喘、竇性心動過緩、糖尿病、低血糖、房室傳導阻滯、肝腎功能障礙等。氨酰心安、美多心安有竇性心動過緩等副作用,在哮喘和糖尿病患者中可用。

競爭性5-羥色胺抑製劑:二甲麥角新堿是預防偏頭痛的有效藥物。因長期應用副作用較多,應用時要謹慎。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大劑量至適量維持;餐後服用;與擴血管藥物同時應用以減少纖維化等並發症。二甲麥角新堿藥物同時應用以減少肢體發涼及跛行;每應用3~6個月,停1~2個月,以減少纖維化等並發症。二甲麥角新堿禁用於冠心病、周圍血管病、動脈硬化、高血壓、消化性潰瘍、全身炎症反應等。開始劑量0.5mg,1日1次口服,以後每日增加0.5~1mg,1周內增至每日4mg,分為1~4次口服。主要副作用為:惡心、嘔吐、腹瀉、便秘、腹痛、心慌、心絞痛、肢體發涼、間歇跛行、肌肉痛性痙攣、思睡、眩暈、失眠、焦慮、視物不清、脫發、足水腫,腹膜後、胸膜、心瓣膜纖維化。苯噻啶:開始2天,每晚服1片(0.5mg);隨後2天,每日2次,每次0.5mg;第5~14日,每日3次,每次0.5mg,連用3~6個月,間歇20~30天。其主要副作用為嗜睡、乏力、少數出現食欲增加、心慌、頭暈、惡心、嘔吐等。

發作期治療:149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發作期治療以控製症狀為目的。在發作前驅期應用藥物控製症狀為最佳,在發作期應用藥物可減輕發作頭痛的程度、縮短發作時間。

常用藥物:解熱鎮痛藥:阿司匹林600mg,1日2次口服;去痛片1日3次、每次2次口服;消炎痛每次50mg,每日3~4次口服;萘普生750mg頓服,如無效,2小時後可追加50mg。血管收縮劑:酒石酸麥角胺咖啡因片:1~2片口服,半小時後無效加1~2片。酒石酸麥角胺針劑:0.25~1mg皮下或肌肉注射。

其他方法:①甘露醇:急性發作期,應用20%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靜滴,常可減輕頭痛程度,縮短頭痛時間。對偏頭痛發作同時伴有惡心嘔吐的患者更適合。②安定:應用安定10~20mg,肌肉注射,30分鍾後無效可重複。③氯丙嗪:發作時肌肉注射,用量為每kg體重1mg,最大量為100mg。④冷敷:頭痛則冷敷,常可收縮血管,迅速緩解頭痛。⑤明格(imigran,sumatrip-tan):是20世紀90年代英國Glaxo藥廠推出的產品,是5-HT1受體激動劑,可引起腦血管收縮;頭痛時服1片,服藥後偏頭痛可在半小時內緩解;副反應為惡心、嘔吐、心悸、煩躁、焦慮等;價格昂貴,一般患者難於承受。

(4)叢集性頭痛如何治療?叢集性頭痛發作一般無規律,無預防性。發作時治療主要有如下3種方法。

①利多卡因滴鼻:患者平臥,頭向後仰40°左右,向病側轉30°~40°,以4%利多卡因1ml緩慢滴入頭痛側鼻腔,持續保持該姿勢幾分鍾,如給藥3分鍾未見緩解,可重複給藥。

②解熱鎮痛藥:阿司匹林0.5~2.0g口服,1日3次;消炎痛100mg,1日3次口服,疼痛消失後停用。

③碳酸鋰:250mg,1日3次口服,持續1~2周症狀緩解後,加服2~3周,鞏固治療。

(二)中醫民間療法(1)湯劑療法(民間偏方)湯劑相傳由商代伊尹(商代湯王的宰相)發明。他擅長烹調,中藥中又有許多藥物藥食相兼,故而積累烹調中煮“湯”的經驗,逐漸演化為中醫的湯劑。後世記載,伊尹曾編著《湯液經》,係中醫湯劑的最早典籍。晉代醫家皇甫謐在《甲乙經》中稱“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湯劑至漢代已被普遍應用。張仲景《傷寒論》載有113萬,其中93方是湯劑。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王燾的《外台秘要》,成為我國集唐以前方劑之大成的醫學類書。宋元時期的《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載方逾萬,明朝的《普濟方》記150頭痛載六萬餘首。中醫的方劑主要為湯劑,本療法也據此成為中醫之大法。

①升降湯[組成]菊花10克,薄荷10克,生石膏30克,酒大黃5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白芷10克,細辛3克,槁本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解痙止痛,活血化瘀。主治血管神經性頭痛。

[加減]口幹、舌質紅,加丹皮5克、生地10克;大便幹燥大黃加至10克,加玄明粉5克;頭痛甚者加蟬蛻10克;失眠加黃連5克、生龍骨10克;氣虛加升麻3克、黃芪10克,石膏、大黃量減半;肝氣鬱結加鬱金10克、川楝子10克;久治不愈者本方水煎,去渣後兌入白酒15毫升,另以月月紅4克、麝香0.1克,共研細末,分2次用。

[療效]治療74例,痊愈(頭痛消失,工作學習如常,追訪半年來未複發)58例,占78.4%;有效(頭痛基本消失,能夠工作和學習,但會複發,發作程度較前為輕)10例,占13.5%;無效(經治療1個月頭痛仍不見好轉)6例,占8.1%。總有效率為91.9%。

②石川白細方[組成]生石決明30克(先煎),大川芎9克,香白芷4.5克,北細辛4.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平肝鎮痛,活血散寒。主治血管神經性頭痛。

[加減]病程長的慢性病人可加枸杞子12克、青陳皮4.5克。

[療效]治療100例,近期治愈(服本方30劑以內,頭痛發作停止,並穩定3個月無複發)53例,好轉(服本方30劑以內,頭痛發作次數減少、程度減輕)46例,無效1例。

③頭痛煎劑[組成]川芎15克,羌活12克,細辛3克,白芷15克,赤芍15克,元胡10克,三七粉6克(衝服)。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祛風活血,溫經通絡。主治血管神經性頭痛。

[加減]風熱型加桑葉、薄荷;痰濕重加半夏、桔梗、竹茹;肝旺加天麻、鉤藤、菊花。

[療效]治療51例(其中偏頭痛型29例,風熱型頭痛22例,治愈率97%)。

④頭痛方[組成]151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1)炙黃芪30克,白術20克,黨參12克,升麻9克,柴胡9克,陳皮9克,生甘草9克,當歸9克,槁本15克,白芷15克,川芎15克,細辛6克,防風15克。

(2)當歸20克,川芎15克,熟地15克,白芍12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槁本15克,白芷15克,細辛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1)處方功能益氣升陽,祛風止痛;主治血管擴張性頭痛。(2)處方功能補血活血,祛風止痛;主治血管收縮性頭痛。

[療效]治療64例,其中血管擴張性頭痛34例,近期治愈(頭痛消失,隨訪1年未見複發,或頭痛等症狀消失4個月以上,腦血流圖恢複正常)26例,占76.5%;顯著好轉(頭痛顯著好轉,或頭痛偶有輕微發作)7例,占20.5%;有效(頭痛等症狀好轉)1例,占2.9%;複查腦血流圖者1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

血管收縮性頭痛30例,近期治愈13例,占43.3%;顯著好轉17例,占56.7%;複查腦血流圖者10例,有較大改善。用西藥去痛片作為對照,對照組患者的症狀及腦學流圖均無好轉趨勢。

⑤頭痛停方[組成]丹參15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川芎12克,熟地10克,雞血藤15克,夏枯草9克,珍珠母20克(先煎),細辛2克(後下),刺蒺藜10克,菊花6克,秦艽10克。

[用法]加水1000毫升煎煮後加入白糖溶化,濃縮至100毫升。每日1劑,12~15天為1療程。

[功用]功能活血化瘀,養血平肝。主治高原地區血管性頭痛。

[療效]治療30例,近期治愈(頭痛及伴隨症狀消失,腦血流圖恢複正常,觀察半年病情穩定)9例,占30%;顯效(頭痛明顯減輕,發作次數顯著減少,腦血流圖好轉)18例,占60%;無效3例,占10%。

⑥川芎石膏飲[組成]川芎6~25克,白芷6~15克,生石膏9~45克,細辛2~6克,菊花9~2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清熱降火,辛散祛風,溫經通絡。主治頭痛。

[加減]風寒頭痛者重用川芎、白芷、細辛,加羌活、防風;風熱頭痛者重用菊花、石膏,加薄荷、連翹;風濕頭痛者重用細辛、川芎、白芷,加羌活、蒼術、槁本;瘀血頭痛重用川芎,加麝香、桃仁、紅花、當歸;肝陽上亢頭痛者重用菊152頭痛花、石膏,加生地、牛膝、石決明;陰虛頭痛者加熟地、當歸、天冬;陽虛頭痛者加黃芪、黨參、白術。

[療效]治療32例,治愈18例,顯效8例,好轉2例,無效4例。

⑦通竅蜈蚣湯[組成]赤芍9克,川芎9克,桃仁9克,紅花9克,老蔥3根(切碎),鮮薑9克,紅棗9克,麝香0.5克,蜈蚣1條。

[用法]除麝香外,餘藥先用水煎成1碗,加黃酒半斤,再煎成1碗,去渣。

用紗布包裹麝香入藥汁中再煎,待麝香溶化後溫服(或用藥汁衝服麝香也可)。無麝香也可用田七6~9克搗細,分3次衝服,每日1劑。

[功用]功能活血化瘀通竅。主治瘀血頭痛。

[療效]治療25例(全部病例均有頭痛經久不愈,痛如錐刺,痛處固定不移,女性患者常伴有經前腹痛,經色紫暗有塊,舌質紫或暗紅或邊尖有瘀點,脈弦細或細澀),痊愈19例,顯效5例,無效1例。

⑧賈氏頑固性頭痛方[組成]何首烏藤30克,旋覆花10克,生赭石15克,生石膏30克,鉤藤15克,生地10克,白芍3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香附10克,木瓜10克,佩蘭10克,藕節15克,牛膝15克,石斛15克,磁石15克,天麻15克,全蠍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養血平肝,熄風止痛。主治頑固性頭痛、神經性頭痛。

[療效]臨床治療多例,一般服14~30劑後諸症消失。

注意事項①煎藥器皿製作湯藥的容器不宜用鐵、鋁鍋。中藥內含有鞣質,遇鐵則產生化學反應,會破壞藥物原有的生物活性,造成沉澱或產生對人體黏膜具有不良刺激的物質等。

中藥內含有機酸類成分,加熱至100℃時,會與鋁製品產生化學反應,釋放出鋁的化合物,若這些鋁化合物被人體吸收,會積蓄於肝、腎、腦等組織中,使人體血清無機磷水平顯著下降,發生關節疼痛、軟弱無力等症狀。因此,製作湯藥時,不宜用鐵、鋁鍋。宜采用砂鍋、搪瓷鍋。

②煎藥火候要掌握好煎煮湯藥的用火。《蘇沈良方》曰:“藥有可久煮,有不可久煮,有宜熾火,有宜溫火者。”如:解表藥則不宜久煮,取味薄汁淡為好,沸後大火煮15分鍾,即可取藥汁;滋補藥則宜久煮,取味厚汁濃為好,沸後改用小火,溫火153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煮30~40分鍾,再取藥汁。

③服藥須知a.%服藥次數:湯藥法一般每天服1劑,分2次服。高熱或病情嚴重者,可以1天服2劑,分4次服,每隔6小時服1次。某些湯藥,根據病情需要,要求煎出藥汁量大,甚至二煎共取汁600~800毫升,二煎藥汁和合後頻頻飲服,至病情減輕為止,故方名取“飲”,滋補湯藥,可1劑煎3次,1日分3次服。某些發汗、攻下湯藥,一般以得汗、瀉下為度,適可而止,不必盡劑,以免耗傷正氣。

小兒服藥計量,是成人的1\/3~1\/2。

b.%服藥時間:應根據湯藥的性能,遵醫囑。大凡補養藥在飯前服;活血舒筋藥在飯後服;瀉下、驅蟲藥空腹服;急性疾病當煎好藥後就服;瘧疾病人在發作前2小時服;鎮靜安神藥在臨睡前服。一般分早、晚2次服;慢性病、長期服湯藥者,有的可以兩天服1劑或隔天服。

c.%服藥溫度:一般以溫和適度為好。某些特殊情況,如熱性病要冷服,寒性病要熱服;還有寒性藥要熱服,熱性藥要冷服等等,這些都必須遵照醫囑。

(2)散劑療法散劑療法是中醫傳統的獨特療法之一。所謂“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散劑治療疾病的記載。漢代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所載的五苓散、硝石礬石散等,一直延用至今。唐朝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王燾《外台秘要》等也載有不少散劑。及到宋代,散劑療法更日趨發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藿香正氣散、參苓白術散、失笑散、平胃散等對某些疾病均具有非常顯著的療效。在散劑的製備方法上,《名醫別錄》對其粉碎方法已有“先切細,曝燥乃搗,有各搗者,有合搗者”的論述。外用散劑以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記載最為豐富。清代醫家亦有諸多創新。由於散劑表麵積較大,具有易分散、便於吸收、奏效較快的特點,至今仍是中醫常用的治療劑型。

①頭痛散[組成]川芎、蛇蛻各18克,綠豆500克。

[用法]先將川芎、蛇蛻黃研極細末,綠豆煮熟曬幹研細,與藥末同研細和勻,備用。上藥分3次服用,每日服1次,在晚飯後2小時服下,連服3日。

[功用]活血祛風,消炎止痛。主治偏頭痛、正頭痛或經久不愈的頑固性頭痛。

[療效]屢用特效,一般連用3日即愈。

②天麻川芎茶調散[組成]天麻、川芎各12克,防風6克,細辛2克,白芷6克,薄荷4克,154頭痛炙甘草8克,赤芍12克,蛇蛻2克。

[用法]上藥共研極細末,分作10包,備用。成人每日早、晚各服1包,飯後1小時溫茶水調下。小兒酌減量。

[功用]祛風散寒,散瘀止痛。主治偏頭痛、頑固性頭痛。

[療效]屢用皆效。

③頭痛散[組成]川芎、白芷各20克,細辛、羌活、防風各20克,鉤藤、炙全蠍各15克,丹參、地龍、僵蠶、吳茱萸各20克,石膏30克,赤芍15克,香附20克。

[用法]上藥共研極細末,貯瓶備用。每次服3克,1日3次,溫開水送下。

不發時,日服1次。

[功用]祛風活血,通絡止痛。主治偏頭痛。

[療效]治療16例,療效顯著。

④回蘇散[組成]羚羊角、犀角各1克,麝香、牛黃、冰片、龍涎香、珍珠粉各0.3克,薄荷冰0.2克,琥珀、朱砂各3克。

[用法]上藥共研成極細末,貯瓶備用。成人每次服1.5克,小兒減半。

[功用]涼肝醒腦,通絡止痛。主治暑濕初期劇烈頭痛及昏迷者。

[療效]屢用特效。

⑤加味頭風散[組成]川芎30~45克,白芷、天麻各30克,川烏20~30克,甘草30克,黃芩30~45克,珍珠母50克,全蠍12克。

[用法]上藥共研成極細粉,貯瓶備用。每次服4~5克,每日服2~3次。

[功用]活血祛風清熱,通絡止痛。主治偏正頭痛(血管性頭痛)反複發作經久不愈者。

[療效]屢用皆效。

⑥止痛散[組成]全蠍、蜈蚣各10克,僵蠶20克。

[用法]上藥共研極細末,貯瓶備用。每次服2~3克,1日服3次,溫開水送下。

[功用]熄風定驚,宣散止痛。主治頑固性頭痛(除外顱內腫瘤)。

[療效]屢用屢驗,收效頗捷。

⑦自在散155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組成]朱砂(水飛)、廣木香(研末)、甘草(研末)各500克,雄黃(水飛)、白芷(研末)各250克,細辛(研末)、大梅片、蘇合香油、樟腦、薄荷冰片各125克。

[用法]先將梅片、樟腦、薄荷冰共研細末,再將上列各藥末加入混勻,最後將蘇合香油充分溶合於前藥中為度,曬幹後研極細末,瓷瓶收貯備用,勿泄氣。

每次服1~2克,用溫開水送服。

[功用]疏風解毒,通絡止痛,清心安神。主治暑、感冒引起的頭痛、心煩、心悸、嘔惡、胸悶和納呆等證。

[療效]屢用皆效。

⑧頭風散[組成]當歸、川芎各30克,僵蠶60克,炙全蠍18克,甘鬆30克,枸杞、黨參各60克,蚤休、天麻各30克。

[用法]上藥共研極細末,貯瓶備用。每次服1.5克,1日3次,溫開水送服。

[功用]活血化瘀,滋肝益氣,祛風止痛。主治慢性頭風痛,痛在眉部者。

[療效]屢用皆驗。

⑨頭痛方[組成]炮附塊、全當歸各30克,大川芎、甘枸杞、明天麻、槁本各18克,大蜈蚣10條,炙全蠍、製半夏各18克,綿黃芪30克,炒棗仁、茯苓、生白術各18克。

[用法]上藥共研極細末,貯瓶備用。每次飯後服3克,1日3次。

[功用]活血化瘀,溫經散寒,搜風通絡,鎮痙止痛。主治慢性頭痛作輟無常,痛劇則嘔吐頻作、徹夜不寐、痛苦不可名狀者。

⑩三白頭痛散[組成]白芷30克,川芎、白芥子、白芍各15克,細辛10克,製香附、鬱金、天麻、元胡各15克,柴胡、甘草各6克。

[用法]上藥共研成極細末,貯瓶備用。每次服10~20克,1日3次,以廣東米酒、白開水各半,或單用白開水衝服。5~10天為1療程。

[功用]祛風活血,理氣化痰,通絡止痛。主治慢性頭痛、偏頭痛。

[療效]治療185例(其中偏頭痛51例),用藥1療程,痊愈105例,顯效55例,有效21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達97.84%。

輥輯訛.散偏方[組成]川芎、白芷、白芥子、白芍、香附、鬱李仁、柴胡、甘草各等份。

[用法]製成衝劑,每袋20克(每克含量相當於川芎生藥0.5克)。每日3156頭痛次,每次服1袋,溫開水衝服。5~10天為1療程。

[功用]功能活血行氣。主治偏頭痛。

[療效]治療150例,顯效(服藥後偏頭痛在2~3天內完全消除,觀察半年未再發作)45例(30%),進步(服藥後偏頭痛在2~3天內症狀改善,或半年內頭痛再發,再服藥症狀又迅速改善)81例(54%),無效24例(16%),有效率為84%。

注意事項①散劑是一種粉末狀的固體製劑,其與空氣的接觸麵很大,極易吸潮。此外,含芳香成分的散劑容易揮發損失,含樹脂類藥物多的散劑,受熱後易融結成塊,易吸潮的散劑也易互相黏附成塊,某些藥物的成分容易氧化變質。因此,其保存與貯藏時以密閉不漏心氣為原則,用瓶裝、合裝、袋裝均可,並應放在暗冷幹燥的地方。有特殊氣味的散劑應單獨貯放,以免沾染其他藥物。

②為防止口服時散劑進入氣管,一般以少量溫開水將散劑調成糊狀為宜。

③外用散劑,例如信石、輕粉一類含有毒性藥物的散劑,內服宜慎重,必須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三)各種中醫經驗特技療法(1)體針療法進入夏、商、西周及春秋時期,由於人們掌握了煉銅技術,開始出現了金屬醫針,針刺療法得以迅速發展。《靈樞》記載的“九針”形狀和用途,便是此時期的產物。1968年,河北省滿城縣出土的4根金針和5根銀針,為我們提供了古代金屬醫針的實據。正是由於針具的製作達到了精細的程度,針刺療法才得以豐富和發展。《內經》《難經》有關針刺方法的理論,為後世的針刺補瀉手法奠定了基礎。如元、明時期的《針經指南》《金針賦》《針灸聚英》《針灸大成》等有關針法的論述多是在《內》《難》理論的指導下,結合臨床實踐逐步總結成章的。

療法一[取穴]華佗夾脊5、7、9、11、14,風池。

[針法]針刺風池穴時病人取坐位,微低頭,用1.5寸毫針向對側眼球水平刺入1寸左右,得氣後施以撚轉瀉法,使針感沿少陽經脈傳至同側前額或太陽穴處,隨後起針。針刺華佗夾脊時病人采取臥位,用1.5寸毫針沿棘突下兩側刺入穴位,針尖向椎體斜刺,針身與皮膚呈75°角,刺入1寸左右,使針感沿脊柱上下傳導或沿肋骨傳導。用瀉法,留針30分鍾,隔日1次。

[療效]治療70例,痊愈34例(48.57%),顯效20例(28.57%),有效13例157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18.57%),無效3例(4.29%)。

療法二[取穴]第1組:率穀透太陽、太陽、外關、足臨泣;第2組:太陽透率穀、百會、外關、足三裏、安眠2(翳明與風池之間)。

[針法]針率穀透太陽時用5寸毫針,沿皮透刺3.5~4.5寸;針太陽用2寸毫針,刺1~1.5寸;針安眠2用2.5寸毫針,直刺1.5~2寸;針百會用1.5寸毫針,往前沿皮刺1寸;針外關、足三裏、足臨泣,針尖均偏上,令針感上傳為佳。兩組穴交替使用。

[療效]治療37例,痊愈27例,顯效5例,好轉5例。

注意事項①患者在過於饑餓、疲勞及精神緊張時,不宜立即進行針刺治療。對身體瘦弱、氣血虧虛的患者,應取臥位,針刺手法不宜過重。

②婦女懷孕3個月以內者,下腹部禁針;懷孕3個月以上者,腹部及腰部骶部不宜針刺。三陰交、合穀、昆侖、至陰等穴有通經活血作用,孕婦禁針;即使在平時,婦女也應慎用;對有習慣性流產史者,尤須慎重。

③小兒囟門未合,其所在部位的腧穴,不宜針刺。

④有皮膚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瘤的部位,不宜針刺。

⑤常有自發性出血或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針刺。

⑥對位於神經幹或神經根部位的腧穴進行針刺時,如病人出現電擊樣放射感,應立即停針或退針少許,不宜再作大幅度反複撚轉提插,以免損傷神經組織。

(2)耳針療法耳針療法是以毫針、皮內針、艾灸、激光照射等器具,通過對耳郭穴位的刺激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祖國醫學中有關運用耳郭診察和治療疾病的經驗也非常豐富。有諸內必形諸外。耳郭是體表的一部分,軀體內髒器官有病時,可以通過經絡在耳郭上出現反應,如在耳郭的相應部位出現頭痛、脫屑、變色、丘疹等。而在這些特定的敏感點上施以針刺等刺激,則可以通過調整經絡氣血來治療相應髒腑、器官或組織的疾患。這些已被前人的醫療實踐所證明。

①王不留行籽耳壓法方法一[取穴]耳尖、神門、皮質下。

[用法]將王不留行籽置於備製好的小塊菱形膠布上,貼於所選耳穴上,每穴1粒。每日自行按壓2~3次,每次每穴15分鍾,7日為1療程。

158頭痛方法二[取穴]取穴選神門、耳穴和頭穴2個(頭痛新穴;在曲鬢穴下一橫指近對耳輪下腳,在足少陽膽經循經部位;脈,在乳突中央,手少陽三焦穴)。配穴:肝、脾、腎、內分泌、皮質下。

[用法]將王不留行籽置於0.6cm見方的膠布上,貼壓穴處。每日按壓3~4次,每次約2分鍾,隔日1次,雙耳交替,10次為1療程。

方法三[取穴]主穴先耳尖、神門、皮質下、枕;配穴加肝、心、脾、腎、內分泌、胃、三焦。太陽頭痛加膀胱,陽明頭痛加額,少陽加顳,厥陰加肝。

[用法]用彈簧壓力摩擦棒找出敏感點後,將王不留行籽貼壓穴處,以有酸、麻、脹、熱等感覺為度。每日按壓2~3次,2~5日更換1次,7次為1療程,休息1~2天後再貼第2個療程。

方法四[取穴]額、太陽、腦幹、交感。

[用法]尋找敏感點,耳針上述穴位,留針半小時後,再貼壓王不留行籽,稍有痛感即行按壓。1~2日或每周1次,雙側交替貼壓。

②綠豆耳壓法方法一[取穴]神門、皮質下、心、肝、枕、太陽;配穴:內分泌、上耳根及耳尖放血。

[用法]用耳穴探測儀找出敏感點,將半個綠豆橫斷麵置於0.7cm見方的膠布上,貼壓敏感點,按壓以有熱、脹、痛感為度。每日按壓3~5次,每次1~3穴,3~7日更換。

③冰片耳壓法[取穴]主穴:神門、腦、皮質下;配穴:前額或雙鬢角痛加額、太陽;兩側或偏頭痛加太陽、肝、膽;巔頂痛加肝;枕後痛加枕、膀胱;風寒型加肺、興奮點;風熱型加扁桃體;肝陽型加肝、膽;腎虛型加腎、肝;氣血虧虛型加心、脾;痰濁型加肺、脾。主穴取2~3個,配穴取1~2個。

[用法]用廢圓珠筆尖均勻按壓耳廓穴位處,找出痛敏感點;或用耳穴探測儀找出良導點;或用肉眼觀測法發現陽性反應點(可見皮膚變色、皮疹或糜爛、脫屑等)。用廢圓珠筆尖壓出一個小凹陷,將0.2~0.4cm見方的冰片(塊型膠片狀療效好)置於0.6~0.8cm見方的膠布上,貼壓凹陷處,並用力按壓,以有酸、麻、脹、痛感為度。每日三餐後及睡前半小時按壓共4次,每次每穴用力按壓50下。

159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頭痛發作時隨之按壓1~3分鍾。外感性雙耳均貼,內傷頭痛單側貼壓,左右交替,3日更換。頑固性頭痛在神門、腦等穴的耳背對應對冰片加壓。實證手法更重,按壓角度垂直於穴位;虛證手法宜輕,既按且揉,以壓丸不滾動為度。一般1~3次見效。

④萊菔子耳壓法[取穴]主穴:皮質下。失眠加利眠、神門;急躁加肝穴。

[用法]用探棒找出穴位敏感點後,按壓2~5分鍾,將萊菔子壓於穴處,膠布固定。每日按壓數次,每次3~5分鍾。

⑤高粱籽耳壓法[取穴]主穴:神門、太陽、額、枕、皮質下、丘腦。配穴:交感、膀胱、膽、內分泌、腦幹。加減:枕部疼痛可加枕、枕小神經、腦幹;發熱加耳尖。

[用法]用火柴棒探壓穴區,找出痛敏感點,按壓2~5分鍾,將圓形高粱籽貼壓穴處,膠布固定。每日按壓4~6次,每次每穴3~5分鍾。

⑥喉症丸耳壓法[取穴]①前額部疼痛取心組,心、神門、任2、額上、皮質下。②前額正中發際處疼痛取胃(脾)組,太陽、神門、神經點、督1。③兩眉中間印堂部位疼痛取督1、命門。④額角部位疼痛取肝膽組,肝、膽、任2、額上、督2。⑤後腦枕部痛取腎組,腎、任1、任5、枕、腦幹、腦點、督3、枕或耳穴。⑦頭痛如裹者取腎組,腎、膀胱、任1、任5。⑧巔頂痛取督2、頂、任2、任4、肝、脾或胃。⑨頭部兩側痛者取脾、胃、任2、任4、神經衰弱點。

[用法]將喉症丸置於0.5cm見方的膠布中央,對準所選組穴貼壓,貼壓後用拇、食指揉按片刻,待局部有酸、麻、脹、痛感為止。並囑患者每日按壓4~6次,每次每穴3~5分鍾。

注意事項①使用中應防止膠布潮濕或汙染,以免引起皮膚炎症。

②個別病人可能對膠布過敏,局部出現紅色粟粒樣丘疹並伴有癢感,可加用下屏尖穴或改用毫針治療。

③一般孕婦可以用耳壓法。

④耳郭皮膚有炎性病變、凍瘡等不宜采用。

(3)麵部何是穴療法(麵針療法)麵針療法是針刺麵部的特定穴位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本療法是古代從麵部皮膚色澤變化來診察疾病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根據《靈樞·五色》篇記載,麵部可分成不同的區域,分別反應“五髒、六腑、肢節之160頭痛部”的病症。這是經絡學說“視其外應,以知其內髒”的內容之一。因為頭麵居於全身首要地位,“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麵而走空竅,……”通過經絡氣血的傳輸,使麵部與全身的髒腑肢節聯係為一個整體,故髒腑肢節的病理變化能在麵部的一定區域反映出來。近代人參考了古代文獻,通過臨床不斷實踐,創用了以麵針治療全身各部病症的療法,這就從麵部望診發展到針刺治療。

[取穴]①首麵點:額正中點。

②肝點:鼻骨下緣接鼻軟骨處。

③腎點:外眼角直下顴骨下緣處。

[針法]①探查穴位:用毫針針柄上端,在麵部相應區域,用一定指力按壓,當患者覺有疼痛或異常感覺時,即是所選穴位;或用經絡測定儀,通電130~180微安時,針刺點有刺疼、燒灼感,亦是所須選定的治療穴位。注意麵部皮膚要保持幹燥。

②針刺:用30~32號毫針,在選定穴位徐徐刺入,得氣後留針10~30分鍾,每隔5~10分鍾撚轉1次。亦可皮內埋針。

③療程: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10次為1個療程。

注意事項①針前要嚴格消毒,防止麵部感染。

②麵部血管豐富,起針時,注意按壓針孔,防止出血。

(4)脊背針療法脊背針療法是用特製的粗針在背部正中線及其他部位上沿皮下針刺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本療法由古代九針中的大針發展而來。《靈樞·官針》篇中記載:“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古人將針具按長短、大小、粗細及不同的形態和不同的用途而定名。本療法在我國東北民間流傳較廣,20世紀70年代有進一步發展,曾名為“赤醫針療法”。

脊背針針具有如下3種:①鋼針:用不鏽鋼製成,呈釘形,針尖不宜太銳,一般要示針柄長17毫米,針身長63毫米,針鋒長2毫米,針身直徑粗1毫米,針柄直徑粗1.2毫米。

②套管針:用直徑1~1.2毫米的不鏽鋼管製成。在針體側壁鑽3~4下小孔。

如無特製的針具,也可民用硬膜外穿刺針刺鑽鑽孔代替。此種針具的特點,主要是全球在針刺或留針過程中注入藥液。

③毫針:0.5寸及3寸的毫針,常應用於屏尖穴、後合穀穴。

161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取穴]①主穴:胸6穴(第6胸椎棘突上緣)。

②配穴:胸5穴(第5胸椎棘突上緣)、胸8穴(第8胸椎棘突上緣)、後合穀(第1、2掌骨間基底部)。

[針法]取端坐位,兩臂交叉於胸前,頭部盡量前傾,兩肩下垂,使背部皮膚緊張。醫者對準穴位,右手持什,針尖向下,與皮膚呈30°~40°角,快速刺入皮膚,順脊柱向下沿皮下刺入1.5~2寸。

注意事項①脊背針針具粗、刺激強,針刺前應讓病人有思想準備,防止暈針和意外事故。

②體位要舒適,可采取坐位或臥位針刺。坐位時可采取低頭、兩肩下垂、腰背挺直的姿勢。

③進針後沿皮下透刺,不可直刺深入內髒和脊髓。

④妊娠期及有嚴重出血傾向者,不宜采用本法。

(5)刮痧療法刮痧療法是我國民間普遍流傳使用的、行之有效的一種保健治療法,對頭痛的保健治療同樣有效。頭痛時,用銅板或瓷勺蘸熱茶油,在前額、頸後部正中凹陷處、脊柱兩側,由上而下刮,刮至皮膚出現紫紅時為止。使用此療法,治療因風寒或暑熱引起的頭痛,療效十分滿意。刮痧時要注意取單一方向,不要來回亂刮;動作要輕柔,用力要均勻,速度要均勻。

(6)氣功療法氣功是祖國醫學的一種獨特的治療保健方法,在健身防病方麵起著重要的作用。治療頭痛的氣功方法有:閉息法:修行者每天子時靜坐,先以鼻子緩緩吸氣,吸滿後即可屏息默念數字,自一至百數以上,當屏息至不能再閉時,可以緩緩吐出濁氣。

調息法:練功時間與上述方法相似,采取盤坐或平坐3式,兩手掌相疊掌心向上,拇指相扣,放於下腹部,知頭頂住上齶部。先取自然呼吸,並默念數字呼吸,由一到十,反複進行。

①站樁守竅正身直立,兩腳與肩同寬,微成內八字,雙眼微閉,懸頂直項,下頜微收,沉肩鬆胯,兩臂自然下垂,腋下不夾緊,雙手相疊,男左手在右手外,女相反,置於丹田處(關元穴)。全身放鬆,並使百會穴、丹田穴、會陰穴三點垂直於一線上。舌抵上齶,自然呼吸,入靜,排除一切雜念,意守丹田。

162頭痛②氣貫丹田入靜後,兩手從腹前向左右兩側緩慢張開,掌心向前向上,同時呼氣,然後再從兩側向腹前慢慢合攏,仍歸於丹田處(男左女右),同時呼氣,意識想象四周的自然之氣隨著兩手的慢慢歸攏而吸入腹內,貫充丹田,從而使內氣充足、鼓蕩。

均采用腹式呼吸。如此一呼一吸,氣貫丹田,做60次。

③丹田開合兩手掌背相對,從丹田處慢慢向左右兩側分開,作開門式,同時呼氣,然後轉掌,掌心相對,慢慢合攏至丹田處,作關闔式,同時吸氣。如此一開一闔,做60次。

④氣運八卦兩手相疊置於丹田處,做腹部按摩,手掌應不離丹田、動作宜輕宜慢,重在以意引氣,意想丹田真氣隨著手勢在腹內成圓八卦運行不息,先做順時針按摩,氣也成順時針運行,後做逆時針按摩,氣也成逆時針運行,如此各做36次。呼吸仍為腹式呼吸,但可不必顧及呼吸與動作的一致,使真氣在腹內循環不已地運轉即可。

⑤丹定少陰兩手掌背相對,從丹田處慢慢分開繞腰循行一周至背脊命門穴,同時吸氣,然後合掌下行至尾處,再分掌沿大腿兩側下行,同時呼氣。吸氣時,意識想象內氣從丹田沿腰腹帶脈運行一周至命門穴,然後意開命門穴,同時開始呼氣,意識想象內氣從命門穴沿脊下行至會陰穴後分兩側沿大腿過膝、過踝走至足下湧泉,定丹於少陰。

⑥湧泉呼吸法意守湧泉片刻後,開始做湧泉呼吸法,即吸氣後,意想氣由兩足湧泉穴吸入,經足踝、小腿、膝、大腿內側至會陰穴而入腹內丹田,然後,在腹內稍做一停頓,隨即意念命門穴(後丹田),同時開始呼氣,使氣從命門穴沿夾脊理行至會陰穴後,分兩條線經大腿、膝、小腿、足踝至湧泉穴呼出。如此周而複始,一呼一吸,做60次。手勢導引:吸氣時,兩手中指指端與拇指指端相扣,握成空心拳,然後從大腿內側慢慢向前上提引氣至兩腋下(以不超過膻中穴水平為宜),呼氣時,兩手拳心向下,沿腋下兩側下行至大腿兩側。如此以意引氣,使真氣循足少陰腎經川流不息。最後意想氣出湧泉入地三尺,然後吸氣,並意想氣由地下三尺上升入湧泉後返於丹田歸元,同時默想:“我要收功了。”如此做3次,即可收功。

(7)足針療法足針療法是針刺足部特定的穴位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163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十二經脈中,中三陰、足三陽與中直接聯係,而手三陰、手三陽經又間接通過陽經與足直接聯係,而手三陰、手三陽經又間接通過陽經與足有聯係,這是《內經》中早就記載著的,有人觀察到足與整體的關係好似一個胎兒平臥在足掌麵,頭部向著足跟,臀部朝著足趾,髒腑則分布於足蹠間中部。故刺激足穴可以調整人體全身功能,治療病灶病變。

臨床應用[取穴]①1號穴:足底後緣中點上1寸。

②24號穴:第二趾的第二趾關節內側赤白肉際處。

③25號穴:第三趾的第二趾關節內側赤白肉際處。

[針法]以1寸長毫針速刺穴位,深0.5寸,留30分鍾。

注意事項①足針進針較痛,刺激較強,針刺前應取得病人的合作,並采取快速無痛或微痛進針法,亦可采取穴位按摩法及艾條熏炙法。

②刺激時囑患者活動或按摩患處,以提高療效。

③針刺時避免傷及骨膜。

(8)七星療法七星療法是應用多支短針(叢針)進行淺刺、速刺而不留針的一種針刺治療方法。由於針刺僅有皮膚,所以又稱皮膚針療法。根據針數多少,可冠以不同名稱:5支針稱“梅花針”;7支針稱“七星針”;18支針稱“羅漢針”。

該療法首載於《靈樞·官針》篇。由“半刺”浮刺”“毛刺”“揚刺”發展而來。如“毛刺者,刺浮痹皮膚也;“半刺者,淺內而疾針,無針傷肉,如拔毛狀”;“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揚刺者,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博大者也”。這些刺法均具有淺刺、速刺,而不留針的特點。

摶刺為少刺而淺刺,指導書揚刺為多針而淺刺,浮刺為斜針而淺刺,半刺為淺刺而不留針,而“正內一,傍內四”(即正刺1針旁刺4針)已具有了梅花針的雛形。近代七星針是在結合古代多種基礎上所研製的一種新型的針灸工具,臨床運用相當廣泛。

[取穴]①印堂→大椎;②頭維→風門;③太陽→翳風;④神庭→率穀。

[針法]先采用三條線直行叩刺法,自印堂穴向大椎穴叩刺,自頭維穴向風門穴叩刺,自太陽穴沿耳後向耳根的翳風穴作半環形叩刺;再采用一條線橫行叩刺法,自前發際正中神庭穴向兩耳上方率穀穴橫行叩刺。每條線叩刺3遍,每日1次。叩刺強度宜輕,刺激為好。叩刺完畢,患者即感頭部輕快,一般2~3次即能164頭痛明顯見效。

注意事項①針具要保管好,並經常檢修針尖,要求平齊、無鉤毛。

②叩刺時要示針麵垂青,手腕有彈性,避免偏斜、重滯,以減少疼痛。

③叩刺應由內向外,自上而下,順序進行。

④局部皮膚有潰瘍、損傷者,不宜使用。

(9)三棱針療法三棱針療法是用特製的三棱形不鏽鋼針,刺破穴位或淺表血絡,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本療法由古代砭石刺絡法發展而來。傳說最初使用砭石治病的是伏羲氏,晉皇甫謐《帝王世紀》中提到伏羲氏“嚐百草而製九針。”《內經》所記載的九針中的“鋒針”,就是近代三棱針的雛形,“絡刺”“讚刺”“豹文刺”等法,都屬於刺絡放血法的範圍。目前臨床應用三棱針療法十分普遍。

臨床應用[取穴]①組:太陽(雙)、魚腰(雙)、印堂;②組:耳穴的枕、額、心、腎、肝;③組:耳背靜脈。

[針法]第①②組穴位常規消毒,以三棱針點刺各穴,擠出血液3~5滴,然後用消毒棉球輕按針孔即可。第③組先輕揉耳部片刻,使局部充血,血管暴露後選準刺血點作局部常規消毒後,以三棱針或手術刀片迅速高門大戶靜脈血管,放血量約5毫升,半個月1次,5次為1療程。

[療效]刺血治愈神經性頭痛40例。方法:取太陽(雙)、魚腰(雙)、印堂常規消毒後。用16號三棱針點刺各穴,擠出血液適量,然後輕按針眼即可。經1~3次刺血後,全部治愈。

注意事項①注意無菌操作,尤其是耳部切忌感染。

②刺時手法宜輕、淺、快,切勿刺傷深部大動脈,以免出血不止。

③有自發性出血傾向者,不宜使用本法。

(10)割治療法割治療法簡介割治療法,又稱“割脂療法”,是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切開皮膚,摘除少量皮下脂肪組織,並在局部旅行刺激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割治療法流傳廣泛,應用亦較廣。

165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臨床應用[取穴]掌4:第4、5掌骨間隙掌側,無名指與小指根部聯合下0.5厘米處。

[用法]①穴位常規消毒後,局部麻醉,以左手拇指緊壓割治穴位的下方,用手術刀縱行切開皮膚,隻需切開皮層,不宜過深,切口長約0.5~1厘米。

②用直血管鉗深入皮下,沿切口向左、右、上、下方向進行按摩,宜強刺激,要求患者局部出現酸、脹、麻感,並向四周擴散。

③以細絲線縫合切口,覆蓋消費消毒紗布,包紮固定。

注意事項①出血性疼痛、嚴重心髒病不宜割治。垂危病人、持續高熱病人,有局部水腫、感染者均不宜割治。

②老、弱、婦、孺等病人割治時,刺激宜輕。

③麻醉藥物用量不宜過多,注射不宜過深,以免影響割治效果。

④割治不宜過深,防止傷及血管、神經或韌帶。

⑤割治過程中注意防止暈針,如發生暈針即停止操作,立即處理。

⑥加強無菌觀念,消毒必須嚴密,以防感染。

⑦手術部位5~7天不能接觸水,否則易感染。

⑧術後應休息3天,並注意飲食、冷暖。

(11)挑治療法挑治療法,又稱“挑針療法”“截根法”,是在一定部位或特定穴位,用一棱針或縫針挑斷皮下纖維組織或挑刺擠壓出血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本療法長期流傳於民間。明代《證治準繩》記載了挑針治聞偷針(麥粒腫)的方法,“按世傳眼癤,初生小包,視其癤上即有紅點,以針刺破即瘥”。清代郭右陶《痧脹玉衡》,將民間流傳的挑刺利治等治法進行了總結;陳修園在治療痧脹急症中也介紹了針挑法、針刺法;吳尚先《理瀹駢文》則介紹了不少民間的挑治療法。

注意事項①凡有嚴重器質性病變,如糖尿病、心髒病、肝硬化腹水、血液病等忌用本療法。孕婦也禁用本療法。

②應用本療法時,病人取臥位。

③消毒必須嚴格,挑治3~5日內,局部不可用水洗,以免傷口感染。

④挑治後當日避免重勞動,不吃刺激性食物。

166頭痛(12)刺絡拔罐療法刺絡拔罐療法是運用皮膚針叩刺患處,再在局部拔火罐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本療法是現代在刺絡法和拔罐法結合而成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刺絡法在《黃帝內經》中即有記載,“毛刺”“浮刺”等即為刺絡法的雛形。拔罐法在馬王堆漢墓出土地的醫帛書《五十二病方》中也有載錄。20世紀70年代開始,本療法在臨床上應用日趨廣泛。

臨床應用①頭痛;取督脈、膀胱經有百會、上星、風池、太陽等穴。先在頭部與後項部沿督脈、膀胱經循環叩刺,並重叩上述穴位,然後,選擇大小適中的火罐,在風池與太陽穴拔罐,5分鍾後起罐。

②偏頭痛;取膽經有率穀、角孫、風池、陽陵泉等穴。在側頭部沿膽經循行叩上述穴位,然後在風池、陽陵泉穴上用大小適中的火罐拔罐,5分鍾後起罐。

注意事項①注意檢查針具,當發現針尖有鉤毛或缺損、針鋒參差不齊時,要及時更換。

②針具及針刺局部皮膚(包括穴位||)均應消毒。針具一般用75%酒精浸泡30分鍾即可使用。重刺後,局部皮膚須用酒精棉球消毒,並應注意保持針刺局部清潔,以防感染。24小時內不要沐浴。

③有皮膚潰瘍者不宜用本法。

(13)水針療法水針療法,又稱穴位注射療法,是選用藥物注入有關穴位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我國古代刺法中並無此法,它是在長期醫療實踐中結合中醫經絡、經穴特點,將肌肉注射法移植而來的一種現代針灸治療方法。

臨床應用療法一[取穴]風池、天柱、太陽、頭維、絲竹穴、陽白、攢竹。

[用法]藥物選用當歸注射液、維生素B1及B12、10%葡萄糖或生理鹽水,每次選1~2對穴位,每穴注藥0.5ml,使局部有酸脹感。

療法二[取穴]主穴:風池、太陽、阿是穴、合穀、列缺;配穴:陽白、頭維、風府、率穀、外關及隨證循經取穴。如後頭痛配風池、風府,前頭痛取太陽、陽白,偏頭痛取頭維,率穀,全頭痛或不定處痛可取風池、太陽,局部痛取阿是穴。。

167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用法]選用0.1%~1%鹽酸普魯卡因、天麻注射液、維生素B1、B12等,每穴注入0.5ml,注射次數和療程,視病情而定。

療法三[取穴]在患側乳突後緣與風池穴連線找壓痛點,大多數有脹痛和同側眼球外脹感,如壓痛點不明顯則取完骨穴,配以同側光明穴。

[用法]用2%普魯卡因2ml、維生素B1、B12、地塞米鬆1嶄,在壓痛點(或完骨穴)進針1~1.5cm,推藥2ml,光明穴直刺針2cm,推藥3ml,隔日1次。適用於偏頭痛。

療法四[取穴]和髖穴(雙)[用法]用維生素C每次雙側和髖穴各注射1~2ml,每日1次,7次為1療程。

適用於偏頭痛。

療法五[取穴]阿是穴。壓痛點不明顯時取頭痛處的局部穴位,如偏頭痛取頭維、太陽、率穀,後頭痛取風池、風府,頭頂痛取百會穴。

[用法]用1%鹽酸普魯卡因3~4ml,每次取1~2穴,每穴注藥1~2ml。適用於緊張性頭痛。

注意事項①治療時應對患者說明治療特點和注射後的正常反應,如注射後局部可能有酸脹感,4~8小時內局部有輕度不適,有時不適感持續時間較長,但一般不會超過1天。

②嚴格遵守無菌操作,防止感染,最好每注射一個穴位換一個針頭。使用前應注意藥物的有效期,並注意藥物有無沉澱變質等情況。

③注意藥物的禁忌、劑量、配伍、副作用以及過敏反應等問題,凡會引起過敏反應的藥物,均應先做皮試,陽性者不可應用,副作用較大的藥物,使用時應謹慎。

④一般藥液不宜注入關節腔、髓腔和血管內,以防引起關節紅腫熱痛等不良反應;誤入骨髓腔,則有損害骨髓的可能。

⑤胸腹部穴位注射不宜過深,以防傷及內髒。主要神經幹經過的部位作穴位注射時要注意避開神經幹,以保護其不受損害。

⑥年老體弱者,注射部位不宜過多,用藥量可酌情減少,以免暈針,孕婦的下腹部、腰骶部穴及合穀、三陰交等穴,一般不宜作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產。

168頭痛(14)穴位埋線療法穴位埋線療法是將羊腸線埋入穴位,利用羊腸線對穴位的持續刺激作用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本療法古書中並無記載,是近代人在長期臨床實踐中按照經絡原理發展起來的一種現代針灸療法。

療法一[取穴]①太陽、風池、合穀;②頭維、天柱、曲池;③印堂、天應、足三裏。

[用法]用注線法。用8~9號注射針頭作套管,用1.5寸毫針作針芯,將4\/0號羊腸線0.2厘米送入針也,局部消毒,局麻後刺入穴內。太陽、頭維、印堂穴斜刺入肌層,餘穴直刺1~2厘米。輕輕提插撚轉,以出現針感,然後注入腸線,外蓋小塊膠布。每次先1組穴埋線,交替使用,疼痛劇烈者每組穴均可加上天應穴。20天1次,3~5次為1療程。

療法二[取穴]翳風、暈聽區、阿是穴。

[用法]用注線注,翳風穴用裝有00號腸母的9號穿刺針從局麻皮丘中直刺2厘米,當針感放射至咽喉或舌根後,後退0.5厘米,注入腸線;暈聽區用00號腸線空入9號穿刺針內(去芯),從前向後沿皮下進針3厘米,固定腸線,抽針後剪去皮外腸線,提起頭皮,使線頭沒入皮內;阿是穴則用12號腰穿針裝入0號腸線1厘米,刺入皮下2厘米,注入腸線,外蓋敖料。均取患側,30天埋線1次。

療法三[取穴]太陽、印堂、頭維。

[用法]用注線法。局部消毒局麻後,用12號腰穿針沿皮下斜刺1.5厘米,注入1號腸線1厘米,外蓋敖料。太陽、頭維均取患側,20天埋線1次。

療法四[取穴]敏感穴位。

本病敏感穴位主要分布於頭及頸部的手足少陽和足太陽經上,可出現扁平結節,壓痛明顯,壓之痛減,有立時清醒之感。覺得敏感穴位有:足少陽經之懸顱、懸厘、率穀、腦空、完骨、陽折、風池、足臨泣、陽輔;手少陽經之天牖、四瀆、翳風、絲竹空、中渚、外關;足太陽經之攢竹、天柱、曲垣、通天、肝俞、膈俞;足厥陰經之太衝、行間;手厥陰經之內關;手陽明經之合穀;手太陰經之列缺;督脈之風府、神道、靈台、百會、上星、大椎;足陽明經之關維;廳穴之太陽、頸2(第2頸椎旁開2.5寸)、安眠2、頸夾脊。

169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用法]選敏感反應是明顯的穴位2~3個進行埋線。對頭部穴位:用9號穿刺針斜刺或平刺進肌層,注入00號腸線0.5厘米。頸部穴位:用12號腰穿針直刺埋入1號腸線1厘米。背部穴位:用穿線法埋1號羊腸線2厘米於穴位皮下。四肢穴位:用注線法,根據穴位深淺采用直刺或斜刺法埋0~1號腸線0.5~1厘米入穴,每15天1次。共埋5次。

注意事項①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感染,三角針埋線時操作要輕、準,防止斷針。

②埋線最好埋在皮下組織與肌肉之間,肌肉豐滿的地方可埋入肌層,羊腸線頭不可暴露在皮膚外麵。

③根據不同部位,掌握埋線的嚐試,不要傷及內髒、大血管和神經幹,以免造成功能障礙和疼痛。

④皮膚局部有感染或有潰瘍時不宜埋線,肺結核活動期、骨結核、嚴重心髒病或妊娠期等均不宜使用本療法。

⑤羊腸用剩後,可浸泡在75%酒精中,或用新潔爾滅處理,臨用時再用生理鹽水浸泡。

⑥在一個穴位上做多次治療時,應偏離前次治療的部位。

⑦注意術後反應。一種屬於正常反常,由於刺激操傷及羊腸線刺激,在1~5天內,局部出現紅、腫、熱、痛等無菌性炎症反應。少數病例反應較重,切品處有少量滲出液,亦屬正常現象,一般不需要處理;若滲液較多凸出皮膚表麵時,可將乳白色滲液擠出,用70%酒精棉球擦去,覆蓋消毒紗布。施術後患肢局部溫度也會升高,可持續3~7天。少數病人可有全身反應,即埋線後4~24小時內體溫上升,一般約在38℃左右,局部無感染現象,持續2~4天後體溫恢複正常。埋線還可有白細胞總數及中性多形粒細胞計數的增高現象,應注意觀察。

另一種則是異常反應,有以下幾種情況:①少數病人因治療中無菌操作不嚴或作品保護不好,造成感染,一般在治療後3~4天出現局部紅腫,疼痛加劇,並可伴有發熱,應予局部熱敷及抗感染處理。

②個別病人對羊腸線過敏,治療後出現局部紅腫、瘙癢、發熱等反應,甚至切口處脂肪液化,羊腸線溢出,應適當作抗過敏處理。

③神經損傷。如感覺神經損傷,會出現神經分布區皮膚感覺障礙。運動神經損傷,會出現神經支配的肌肉群癱瘓。如損傷坐骨神經、腓神經,會引起足下垂和拇趾不能背屈。此種現象應及時帛出羊腸線,並給予適當處理。

(15)拔罐療法拔罐療法是指使罐具內形成負壓而吸附於患處或穴位上,產生局部充血,從170頭痛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外治法。

拔罐療法,古稱“角法”。晉代醫家葛洪《肘後備急方》中有以製成罐頭的獸角拔膿血治療瘍膿腫的記載。唐代王燾《外台秘要》進一步闡述了解法的應用:“取三指大青竹筒,長寸半,一頭留節,無節頭削令薄似劍,煮此筒子數沸,及熱出筒,籠墨點處按之,良久,以刀彈破所角處,又煮筒子重角之,當出黃白赤水,次有濃出,……數數如此角之,令惡物出盡,乃即除,當目明身輕也。”清代醫家趙學後在《本草綱目拾遺》中,對火罐法的出處、形狀、適應病症、操作方法及使用優點等均作了詳細介紹。如“火罐,江右及閩中者皆有之,係窯戶燒售。小如大人指,兩頭微狹,使促口以受火氣。凡患一切風寒,皆用此罐。以小紙燒見焰,投入罐中,即將罐合於患處。或頭痛,則合在太陽、腦戶、巔頂;腹痛,合在臍上。罐得火氣,合入肉即牢不可脫,須待其自落。患者但覺一股暖氣,從毛孔透入,少傾火力盡,則自落。肉上起紅暈,罐中有氣水出,風寒盡出,不必服藥。治風寒頭痛及眩暈、風痹、腹痛等症。”經過漫長的曆史演變,拔罐療法的罐具從獸角、竹筒發展為金屬罐、陶瓷罐、玻璃罐,乃至近年來研製成的抽氣罐、擠壓罐等;操作從留罐發展為走罐、閃罐;配伍方法也從針刺、艾灸、按摩、中藥發展為配合電針、紅外線、石蠟等;適應範圍從吸拔膿血發展為治療風寒痹痛、虛勞喘息等外感內傷的數百種疾患。

拔罐療法不僅在我國城鄉深受群眾歡迎,而且在印度、法國、日本、希臘、前蘇聯等國也得到廣泛應用。蘇聯稱拔罐療法為“瘀血療法”,法國稱為“杯術”,日本稱為“真空淨血法”。非洲大陸至今還有不少民間醫生在沿用角法。

不同的拔罐方法具有不同的作用。如留罐法以祛寒作用為主;閃罐法以祛風作用為主;疏排法以補虛為主。拔罐療法的功能還隨拔罐的部位不同而呈現雙向調節作用。如拔關元穴則能祛寒;拔大椎穴則能清熱。另外,拔罐配合其他療法,則其效果又能有所增強。如配合灸法或紅外線照射法,能增強其祛寒作用,配合針刺、藥物、按摩等法,能增強拔罐療法的治療,並擴大了其適應範圍。

總之,拔罐療法隨罐具、操作方法、部位及使命療法等的不同,而分別具有溫經散寒、行氣活血、舒筋活絡、溫固陽氣、祛風除濕、清熱瀉火等不同。即使是用熱力(如火力、水煮、水蒸氣)排氣的拔罐法,其作用也不僅是祛寒。

拔罐療法的分類方法各不相同。按其主要特征分為火罐法、水罐法、針罐法、藥罐法、走罐法、抽氣法和擠壓罐法。

171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16)拔罐法1.%刺血拔罐法療法一[取穴]①前額痛:太陽、印堂;②偏頭痛:太陽;③頭頂及後頭痛:大椎、百會。

[用法]依疼痛的部位不同取穴。選擇所取穴位周圍顯露的靜脈血管作常規消毒,用小號三棱針刺入血管壁,使流出紫暗色瘀血,血止拔罐,約5~10分鍾去罐,然後用2%碘酒棉球消毒針孔即可。7~10天治療1次,一般3次為1療程。

[功用]本法適用於病半年以上、病勢較重的頑固性頭痛者。

療法二[取穴]太陽、印堂、頭痛處。

[用法]常規消毒後,用上肢針重叩穴位出血,爾後加拔火罐,留罐5~10分鍾。

[功用]本法適用於風邪襲絡、肝陽亢逆引起的頭痛。

療法三[取穴]大椎。

[用法]穴位常規消毒後,用消毒三棱針在大椎穴上橫劃1厘米長的痕跡,以劃破皮膚並有少許血跡滲出為度,然後迅速將火罐放在此穴上5~10分鍾。取罐時內有血液5~10毫升,用消毒幹棉球擦淨血跡,再敖蓋消毒棉球或紗布,用膠布固定,預防感染。每次治療時間可在原劃痕稍上或稍下處操作,但不宜在原劃痕上重複。一般治療1~2次即可痊愈。

[功用]本法適用於實證、熱證的頭痛。無論是肝陽上亢、肝經實熱,或是外邪上受、久而化熱等引起的頭痛,均可治療。

2.%電針、刺絡加抽氣罐法[取穴]阿是穴[用法]患者取端坐或仰臥位。術者在局部痛點和附近部位常規消毒後,用長1.5寸之毫針,采用挾持平刺法快速進針,撚轉得氣後接G6805型治療儀。通電後將頻率調到每分鍾160次左右,電流強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宜。15分鍾後快速取針,勿按針孔。若有出血,用消毒棉球輕輕擦去,直至不出血為止。然後立即在選擇部位(眉頭痛取印堂或攢竹穴,前額痛取痛點,顳部痛取同側太陽穴或耳背根部卡通下靜脈區),用三棱針快速點刺後,采用“玻璃眼藥瓶式抽氣拔罐法”迅速拔罐,吸出瘀血2毫升左右,然後取罐,用消毒棉球擦淨。每日1次,3次為1過程。

[功用]本法適用於血管神經性頭痛。

172頭痛[療法]經觀察治療10例,有效率為100%,治愈率81%。

注意事項(1)高熱、抽搐、痙攣等症,皮膚過敏或潰瘍破損處,肌肉瘦削或骨骼凹凸不平及毛發多的部位不宜使用;孕婦腰骶部及腹部均須慎用。

(2)使用火罐法和水罐法時,要避免燙傷病人皮膚。

(3)針罐並用時,須防止肌肉收縮,發生彎針,並避免將針撞壓入深處,造成操作,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4)起罐時手法要輕緩,以一手抵住罐邊皮膚,按壓一下,使氣漏入,罐子即能脫下,不可硬拉或旋動。

(5)拔罐後一般局部皮膚會呈現紅暈或紫紺色瘀血斑,此為正常現象,可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嚴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由於留罐時間過長而引起的上肢水泡,小水皰不需處理,但要防止擦破而發生感染;大水皰可用針刺破,放出皰內液體,並塗以龍膽紫藥水,覆蓋消毒敖料。

(17)推拿療法推拿,又稱“按摩”“按”“喬摩”,是指在中醫基本理論(尤其是經絡腧穴學說)指導下,通過在人體體表一定的部位施用各種手法,或配合某些特定的肢體活動來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由於本療法具有疏通經絡、滑利關節、調整髒腑氣血功能、增強人體抗病能力等綜合效應,又有不受設備、器械等條件限製,不幹擾或影響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等特點,因而千百年來一直廣泛地應用於臨床各科疾病的防治,並發展成為一門具有獨特治療規律的學科。

推拿療法的起源,可以追溯至遠古時期。古人們在生存競爭中遇到意外傷害時,由於用手按撫體表患處而感到疼痛減輕或緩解,從而逐漸發現其特殊的治療作用,並在長期實踐的過程中形成了這一種特療法。據《素部·異法方宜論》載述:按之法出自我國中州地區,這是因為該地區生活安逸,環境潮濕,民眾“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的緣故。唐代王冰認為“按,謂抑按皮肉;,謂捷舉手足”,說明本療法既有在體表的按摩搓揉手法,又有舉足投手的肢體活動。《內經》還對本療法的適應證作了介紹,指出各種痹證、痛證、痿證及某些急症可以按摩治療,而腹部有膿腫者則應禁止施以切按手法,反映了先秦時期對本療法已有相當深入的認識。戰國時期名醫扁鵲在搶救虢太子“屍厥”暴疾時,曾成功地運用了推倒等治療方法(《周禮注蔬》),這是有關本療法醫治實例的最早文獻記載。我國第一部推倒專著《黃帝岐伯按摩》十卷(見《漢書·藝文誌》已佚),也成書於秦漢時期。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促景在《金匱要略》中介紹了前胸按壓搶救心跳、呼吸驟停的心肺複蘇術和膏摩治療方法;《肘後備急方》有爪掐人173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中治聞暈厥患者的急救法。隋唐時期設立了按摩專科,有按摩博士、按摩師、按摩工等職別,並太醫署展開了有組織的教學活動。嗣後各朝代均將推拿列為臨床專科,促進了推拿療法的發展。

療法一1.%基本治法①頸項部操作取穴:風池、風府、天柱及頸部兩側膀胱經。

手法:一指禪推法、拿法、按法。

操作:患者坐勢。用一指禪推法沿頸部兩側膀胱經上下往返治療3~4分鍾,然後按風池、風府、天柱等穴。再拿兩側風池,沿頸部兩側膀胱經自上而下操作4~5遍。

②頭麵部操作取穴:印堂、頭維、太陽、魚腰、百會等穴及前額部。

手法:一指禪推法、揉法、按法、拿法。

操作:患者坐墊。用一指禪推法從印堂開始,向上沿前額發際至頭維、太陽,往返3~4遍,配合按印堂、魚腰、太陽、百會等穴。然後用五指拿法從頭頂拿至風池,最後改用三指拿法,沿膀胱經拿至大椎兩側,往返4~5次。

2.%辨證加減①風寒頭痛:①用滾法在頸部治療2~3分鍾,配合按、揉肺俞、風門。再拿兩側肩並。②直擦頸部兩側膀胱經,以透熱為度。

②風熱頭痛:①按、揉大椎、肺俞、風門等穴各1分鍾,再拿兩側肩差。②按、拿兩側曲池、合穀,以酸脹為度。③拍擊背部兩側膀胱經,以皮膚微紅為度。

③暑濕頭痛:①按、揉大椎、曲池,配合拿肩並、合穀。②拍擊背部兩側膀胱經,以皮膚微紅為度。③提捏印堂,以皮膚透紅為度。

④肝陽頭痛:①推橋弓,自上而下,每側各20餘次,兩側交替進行。②用掃散法在頭側膽經循行部自前上方向下方操作,兩側交替進行,各數十次,配合按角孫穴。③按、揉兩側太衝、行間,以酸脹為度。用擦兩側湧泉,以透熱為度。

⑤痰濁頭痛:①有一指禪推法有摩法在腹部治療,重點在中院、天樞穴。時間6~8分鍾。②按、揉脾、胃俞、大腸俞。然後在左側背部橫擦,以透熱為度。

③按、揉兩側中三裏、豐隆、內關。

⑥血虛頭痛:①摩腹6~8分鍾,以中脘、氣海、關元為重點。②橫擦左側背部及直擦背部督脈,以透熱為度。③按、揉兩側心俞、膈俞、足三裏、三陰交,174頭痛以微微酸脹為度。

(18)敷貼療法敷貼療法又稱外敷法,是將藥物研細(與各種不同的液體調製成糊劑)敷貼於體表的特定部位(穴位或患部)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是中醫常用的外治法之一。

本法曆史源遠流長。在遠古時期,古人們就已學會用泥土、草根、樹皮外敷傷口止血。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載有許多外敷方劑,用以治療創傷、外病等。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載用雞子白、醋、豬脂、水蜜、酒等作為外敷藥的調和劑;南北朝龔慶宣《劉涓子鬼遺方》用豬膽法外敷治療臃腫;唐代陣詵《食療本草》用胡桃研泥外敷治療白發;宋代《太平惠民方》以地龍糞研餅敷在小兒囟門,治療小兒頭熱、鼻塞不通;明代《普濟方》用生附子研末蔥涎為泥,敷湧泉空,治療鼻淵等,說明本療法相沿習用甚久。清代吳尚先《理瀹駢文》集敷貼療法之大成,標誌著本療法的臨床應用達到了更為完善的水準。

臨床應用療法一[取穴]太陽、列缺。

[藥物]白砒、藤黃、斑蝥、紅娘子各等份。

[用法]上藥研末,加水為丸,如梧桐子大。將1丸放膏藥中間,另用1張膏藥將藥丸合入黏住,用針刺數孔,放太陽穴列缺穴上,膠布固定。1日1換,5日1療程。

[功用]適用於偏頭痛。

療法二[取穴]湧泉。

[藥物]吳茱萸、醋各適量。

[用法]吳茱萸研末,醋調敷足心。每日換1次,7日為1療程。

[功用]治肝陽頭痛。

療法三[取穴]太陽、百會。

[藥物]川芎12克,花椒殼20克,薄荷腦6克,蔥白20克,麵粉適量。

[用法]將蔥白20克搗汁,前藥研細末,和麵粉調拌成餅,外敷於太陽穴、百會穴處。

[功用]治頭痛。

療法四[取穴]太陽。

175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藥物]冰黃散:酒製大黃100克,冰處30克。

[用法]共研細末,裝瓶備用。頭痛時用消毒藥棉蘸藥粉,塞入鼻內,亦可將藥粉用水調成膏狀,貼敷於兩個太陽穴。

[功用]治熱證頭痛。

療法五[取穴]前額部。

[藥物]蠶砂15克,生石膏30克,醋適量。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用醋調成糊狀,敷於前額。1日1次,3~5次為1療程。

[功用]治風熱頭痛。

療法六[取穴]太陽。

[藥物]全蠍21個,地龍6條,土狗(又名螻蛄)3個,五倍子15克,生南30克,生半夏30克,白附子30克,木香9克。

[用法]將上藥共研細末,加1\/2的麵粉,用酒調成餅,攤貼太陽穴,用紗布包裹固定。

[功用]治頭痛。

療法七[取穴]太陽、風池、風府。

[藥物]頭痛膏:羌活45克,獨活45克,赤芍30克,白芷20克,石菖蒲18克,蔥頭5莖。

[用法]諸藥混合粉碎過篩後,以蔥頭加水煎濃汁,入藥末調和成膏。取藥膏貼在太陽、風池、風府穴上,膠布固定,1日1換。

[功用]治頭痛,遇風痛甚。

療法八[取穴]太陽。

[藥物]生薑1塊。

[用法]生薑火內煨熱,切成4片,分貼前額及太陽穴,以手帕束之,涼則更換。每次15~20分鍾,每日2次,3~5日為1療程。

[功用]治風寒頭痛。

療法九[取穴]阿是穴(頭痛處)。

[藥物]斑蝥(去頭足)3~5個。

[用法]上藥研末布包,貼痛處。起泡後用針刺破,使水流出。

176頭痛[功用]治劇烈頭痛。

療法十[取穴]百會。

[藥物]胡椒、艾葉各等份,蛋清適量。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用雞蛋清調為糊狀,敷百會穴。每日1換,5~7日為1療程。

[功用]治風寒頭痛。

注意事項①在應用過程中,如出現皮膚過敏,瘙癢潮紅,發出小水皰,應立即停用。

②外敷時注意調節幹濕度,過濕容易外溢流失;若藥物變幹,須隨時更換,或加調和劑濕潤後再敷上。

療法十一[藥物]胡椒、蔥白、白草霜各適量。

[用法]搗丸。納臍中出汗。

[功用]用於風寒頭痛。

注意事項①在治療過程中有皮膚過敏,應暫緩使用;如出現皮膚潰瘍或應用7天以上仍無效者,應停止敷臍,改用他法。

②在應用本療法加用熱敷或炙法時,要注意溫度適宜,防止燙傷。如見臍眼感染者,應立即停止,宜先控製感染。

③小兒應用本療法時,宜以繃帶紗布等固定,防止脫落。

④此法收效慢,可配合藥物內服、針灸、推拿等,以提高療效。

(19)塞鼻療法塞鼻療法是將藥物製成適宜劑型(如湯、丸、散、膏等)塞入鼻內,通過鼻腔吸收以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

本療法在我國流傳已久。據傳扁鵲醫治產暈,就曾使用壺塞鼻療法。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治療寒濕證時,有“內藥鼻中則愈”的記載。晉朝葛洪《肘後備急方》有“以綿漬好酒中須臾,置死人鼻中”的方法救治“猝死中惡”病症的治療經驗。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以藥末塞鼻,治療鼻塞、腦冷、流清涕、小兒鼻息肉。宋代《太平聖惠方》以刺薊、生地黃、生薑,同搗取法飲,而以藥渣塞鼻,以治鼻衄不止。以後曆代醫籍多有所記載。至現代,仍廣泛應用於臨床。

177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臨床應用龍珠丹[藥物]蚯蚓、片腦、麝香、生薑汁。

[用法]於農曆5月5日,取蚯蚓不拘多少,以片腦、麝香各少許,相和同研丸如麻子在。先以生薑法塗鼻中,再在兩鼻內各塞1丸,立愈。

[功用]治頭痛目暈及喉痹、纏喉風。

華豐頭痛散[藥物]川芎、乳香、沒藥、細辛、石膏、天花粉、遠誌各6克,冰片、全蟲各3克。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裝瓶密封備用。用時水調綠豆大小丸粒,左側頭痛塞入右側鼻孔,右側頭痛塞入左側鼻孔,如全頭痛,可兩側鼻孔交叉使用,每日3次。

[功用]祛風活血,辛散通竅。治頭痛。

[療效]治療22例,治療3次臨床症狀恢複正常者12例(患病1年以上),治療6次臨床症狀基本消失5例(患病2年以內),治療6次以上症狀減輕者3例(患病3年以內),治療6次以上無效者2例。總有效率為90%以上。

頭痛塞鼻散[藥物]川芎、白芷、遠誌各50克,冰片7克。

[用法]上藥研極細末,瓶裝密貯勿泄氣。用時以綢布或的確良布一小塊,包少許藥末,塞入鼻孔,右側頭痛塞左鼻,左側頭痛塞右鼻。一般塞鼻3~5分鍾後,頭痛即逐漸消失,有的塞鼻得嚏後,自覺七竅暢通而痛止。

[功用]治偏頭痛。

頭痛外治方[藥物]川芎、紅花、全蠍各6克,白芷、冰片各5克。

[用法]將上藥研麵,用紗布包好塞鼻孔。

[功用]發散行氣,活血開竅。主治各種內傷頭痛。

瓜豆散[藥物]瓜蒂7個,赤小豆7粒,丁香3粒,細辛0.9克,冰片0.2克,麝香0.1克。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將藥末取黃豆大放入鼻內,左痛放左,右痛放右。

[功用]治偏頭痛。

注意事項①要掌握塞鼻深度,過深容易引起打噴嚏,影響藥效,且容易滑入鼻腔深部178頭痛而誤入氣道。

②塞鼻藥物刺激性較強,須用紗布包裹,以減少刺激。

③用於頭痛、牙痛、眼病等疾患,一般左側患病塞右側鼻孔,右側患病塞左側鼻孔。

④塞鼻藥物須辨證應用,熱證當用涼性塞鼻劑,寒證當用熱性塞鼻劑。

⑤本療法不宜於兒童應用,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20)嗅鼻療法嗅鼻療法,又稱“吸藥療法”,是將藥物研成極細末,吸入鼻內,使藥末直接作用於鼻黏膜而起到治療作用的一種方法。

本療法起源較早。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中已有治黃疸,以“瓜蒂、秫米、赤小豆內著鼻中,痛縮鼻,須臾,當出黃汁,或從口中出法升餘,則愈”的記述。

此後,《東垣試效方》《衛生寶鑒》《奇效良方》《本草綱目》《成病驗方大全》等醫籍均收錄不少前人的嗜鼻驗方,治療範圍也不斷擴大。

臨床應用透頂散[藥物]細辛3莖,瓜蒂7個,丁香3粒,糯米7粒,腦子、麝香各0.3克。

[用法]將腦子、麝香研極細末,前4味另研細末,然後共研令勻,用瓷罐收貯密封。用時取0.3克嗅入鼻中,左痛嗅左,右痛嗅右,良久涎出則安。

[功用]治偏下頭風、夾腦風並一切頭風,不問年深日近。

自然銅散[藥物]自然銅、黃柏各15克。細辛0.3克,胡椒49粒。

[用法]上藥為細末,每遇頭痛、頭風發時,先含水一口,後用藥0.3克嗅鼻中,左痛左嗅,右痛右嗅,罷吐去水,口咬著頭,瀝涎出為度。

[功用]治頭風疼痛至甚。

一字散[藥物]乳香、延胡素、盆硝各3克,川芎6克,雄黃9克。

[用法]上藥為末,每用少許,左痛嗅左鼻,右痛嗅右鼻。

[功用]治偏頭風疼不可忍者。

白芷散[藥物]鬱金3克,香白芷、石膏各6克,薄荷葉、芒硝各9克。

[用法]上藥為極細末,患者口含水,取藥末少許,鼻內嗅之。

[功效]治頭痛。

179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一粒金嗅鼻方[藥物]蓽45克;青黛60克,槁本、玄胡索、白芷、川芎各30克,豬膽汁適量。

[用法]蓽研末,豬膽汁拌勻,再入豬膽內懸掛陰幹。另5味研末,和入蓽末,用無根水和為丸。用時取1丸,長流水化開,嗅入鼻內。病人口咬銅錢,令涎出。

[功用]治偏頭風。

鬆蘿散[藥物]鬆蘿茶、瓜蒂末各適量。

[用法]上藥研細末和勻,嗅鼻取黃水。

[功用]治濕氣頭痛。

注意事項①嗅鼻時用藥量須適宜,太多易引起打噴嚏,影響療效。此外也可口中含茶水,以防藥物誤入氣道。

(21)吹鼻療法吹鼻療法是將藥物研為細末,以小竹管或小紙管、噴藥器把藥粉吹入鼻內經鼻黏膜吸收而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本療法起源較早。早在漢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即載有吹鼻救猝死。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已有吹鼻與吹鼻取嚏之分。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清代吳尚先《理瀹駢文》和《萬病驗方大全》等均收錄了許多頗有療效的吹鼻驗方,至今仍為醫家廣泛應用。

臨床應用三靈散[藥物]草烏、細辛各等分,黃丹少許。

[用法]上藥為極細末,每取少許,吹鼻中。

[功用]治八般頭風。

細辛冰片散[藥物]細辛6克,冰片0.3克。

[用法]上藥共為末,吹入鼻孔內,立愈。

[功用]治頭疼。

白芷細辛散[藥物]白芷、細辛、石膏、乳香(去油)、沒藥(去油)各等份。

[用法]上藥為末,吹入鼻中,左痛吹右,右痛吹左。

180頭痛[功用]治半邊頭痛因風寒而起者。

冰附散[藥物]製附子適量,冰片少許。

[用法]製附子不拘多少,研極細,再加冰片少許和勻,吹鼻內,至神至驗。

[功用]治偏風頭痛。

馬牙硝方[藥物]馬牙硝15克,蘆薈少許,瓜蒂3枚,大羊膽1枚。

[用法]前3味研末,放入羊膽內線縛,暗處陰幹,取出研細備用。用時取少許吹入鼻內,左痛吹左,右痛吹左,每日2~3次。

[功用]治腦風頭痛。

穀精草散[藥物]穀精草、銅綠各3克,消石1.5克。

[用法]上藥分研細末,和勻。每用0.4克,吹入鼻中。左痛吹左鼻,右痛吹右鼻。

[功用]治腦風頭痛。

桂幸散[藥物]桂枝、蓽、細辛各9克。

[用法]上藥搗羅為散,患者口中含溫水一口,吹藥散0.2克於鼻中,左痛吹左,右痛吹右。

[功用]治腦風頭痛。

點頭散[藥物]細辛、高良薑、瓜蒂各0.3克,消石15克。

[用法]上4味搗研為細散,令患者口中含水,取藥末0.2克入鼻中。

[功用]治腦風頭痛。

注意事項①吹藥時,令患者口含水或吹時暫時屏氣,以防藥物誤入氣道,引起嗆咳。

②吹鼻時應防止患者打噴嚏而影響療效。

③若吹鼻後鼻部感到嚴重不適應,則需停止應用。

(22)取嚏療法取嚏療法,又稱“抹入取嚏療法”,是通過藥物對鼻黏膜以刺激和吸收,使之連續不斷地打噴嚏,從而達到祛除病邪、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本療法流傳很久。早在西漢時期,淳於意即用以治療婦人產後血厥。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救猝死方載:“取皂莢豆大,吹其鼻中,嚏則氣通矣。”宋代181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醫家劉則把藥物製成丸劑,用時以乳汁或水化開滴鼻取嚏。臨床應用多用於急救,隨著曆代醫家的不斷探索和總結,其臨床診治應用範圍逐漸擴大。清代醫家吳尚先《外治醫說》載:“太凡上焦之病,以藥為末,鼻取嚏發散為第一捷法,不獨通關急救用聞藥也。”川芎芷燉魚頭[處方]鱅魚頭1個,川芎3~9克,白芷6~9克。

[用法]三味共燉。

[功用]祛風止痛。主治男女頭風痛。

杞子燉羊腦[處方]枸杞子30克,羊腦一副。

[用法]清水適量,隔水燉服,調味飲服。

[功用]補腦止痛。主治血虛頭痛。

注意事項①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者,慎用本法。

②注意服藥食忌。

(23)藥茶(飲)療法療法簡介藥茶療法是指應用某些中藥或具有藥性的食物,經加工製成茶劑以及湯、飲、露、汁、漿、水等飲料,用於防治相關疾病的一種方法。

“茶劑“是中國傳統的特色飲料形式,也是藥茶療法的主要劑型之一。茶劑的基本原料為茶葉。茶葉既是飲料,也是藥物,作為藥物已有數千年的曆史。距今兩千年前的《神農本草經》中就已將茶作為一味重要的藥物,認為“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傳說神農氏嚐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代顧況在《茶賦》中總結茶葉的功效為“滋飯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膩,發當暑之輕吟,滌通宵之昏寐”。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茶最能降火。總之,曆代醫家都非常重視茶葉,認為它具有清熱解毒、止渴利尿、提神醒腦、清心明目、消食助運等功效。藥茶除用茶葉作為基本原料外,更廣泛地應用其他食物及中藥作為原料,如菊花、決明子、生薑、紫蘇、薄荷等。以複方形式製成的午時茶,近代的各種減肥茶和廣東的各種涼茶等,也屬於藥茶範圍。

臨床應用夏枯草茶[處方]夏枯草30克。

[用法]將夏枯草用水煎服,以之代茶飲。

182頭痛[功用]清肝降火。主治肝陽頭痛、眩暈、煩躁易怒、睡眠不寧等。

菊花龍井茶[處方]菊花10克,龍井3克。

[用法]將上2味共放茶杯內,開水泡飲,1日1次。

[功用]疏散風熱,清肝明目。主治肝火頭痛、早期高血壓、眼結膜炎等症。

抗菊糖茶[處方]菊花15~30克,白糖適量。

[用法]熱開水衝泡,代茶飲服。

[功用]祛風鎮痛。主治風熱頭痛。

川芎糖茶[處方]清水一碗半煎至一碗,去渣飲用。

[功用]祛風止痛。主治風寒頭痛,血虛頭痛。

山楂荷葉茶[處方]山楂30克,茶葉12克。

[用法]加清水二碗煎至一碗,去渣飲用。

[功用]解暑止痛。主治肝火頭痛。

注意事項①辨證施茶。

②應長期少量飲用,不可一次大量飲用,否則有害無益。

(24)沐浴療法沐浴療法是將身體浸泡在水中或藥液中洗浴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本療法已流傳數千年。《禮記·曲禮》載:“頭有瘡則沐,身有瘡則浴。”《內經》也載有|”摩之浴之“的治療方法。東漢時期《金匱要略》較詳細地描述了本療法,如“百合病一月不解,變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百合一升,以水一鬥,漬之一宿,以洗身”。唐朝,本療法有一定發展,《千金翼方》記錄了治療風痹、隱疹的十餘種沐浴方法。同時,本療法也成為一種保健養生和常用方法。

衍至明清時期,則進一步得到了發展,應用範圍也有所擴大,《醫部全錄》《理瀹駢文》等收錄本療法頗為詳盡。

臨床應用祛風清上洗藥方[藥物]防風10克,川芎6克,白芷6克,薄荷3克,桑葉6克,甘菊4.5克,天麻3克。

[用法]用水熬透。洗頭。

183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25)藥枕療法藥枕療法是將藥物作為枕芯裝入枕中,或自製薄型藥袋置於普通枕頭上,睡時枕用的一種治療方法。

本療法流傳很久。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中就有用蒸大豆裝枕治失眠的記載。唐宋時期時有了較大的發展,孫思邈《千金要方》載:“治頭項強不得四顧方,蒸好大豆一鬥,令變色,內囊中枕之。”李時珍《本草綱目》載:“綠豆甘寒無毒,作枕明目,治頭風頭痛。”清代劉灝《廣群芳譜》載:“決明子做枕,治頭風明目勝黑豆。”吳尚先《理瀹駢文》則記述各類藥枕的臨床應用。近年來,藥枕療法更受重視,發展很快,並出現了磁中枕、催眠枕、抗衰老枕、維康保健枕等。

臨床應用吳萸枕[藥物]吳茱萸葉2000g。

[用法]將吳茱萸葉蒸熱,裝入枕芯,亦可將吳茱萸用棉布包裹,做成藥枕。

令病人枕之,藥枕對準風府、風池穴尤佳。

[功用]散寒止痛。主治風寒頭痛。

菊荊枕[藥物]蔓荊子100克,甘菊花100克,細辛75克,香白芷75克,川芎75克,白術50克,通草100克,槁本75克,石菖蒲100克,黑豆150克,羚羊角10克,犀角5克。

[用法]將羚羊角、犀角研成粗末,餘藥一起烘幹,研成粗末,諸藥混勻,裝入枕芯,製成藥枕。令病人側臥枕之。

清肝枕[藥物]杭菊花500克,冬桑葉500克,野菊花500克,辛荑500克,薄荷200克,紅花100克,冰片50克。

[用法]上藥除冰外,烘幹,共研細末,兌入冰片和勻,紗布包裹,裝入枕芯,製成藥枕。令病人枕之。

[功用]平肝潛陽。主治肝陽頭痛。

注意事項①如有藥物過敏者停用。

②須長期應用有效。

③急、重病配合其他療法。

(26)香佩療法香佩療法是將芳香性藥物裝入小布袋或荷包內,佩戴在身上以防治疾病的一184頭痛種方法。

本療法有悠久的曆史,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佩戴芳香性植物以防穢避邪的記載,《山海經·西山經》載:“薰草……佩之可以已疣。”從《荀子》《楚辭》的記載考察,本療法在當時已成為民間的一種傳統習俗,不僅有較好的治療作用,而且所用的蘭花、薰草等也是當時流行的飾品和芳香劑。漢代《中藏經》已有較多的治療經驗總結,如用降囊盛安息得末防治傳屍、肺痿、時氣、瘴瘧等。至明清時期,本療法更有發展,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載有用麝香做成得佩,以治療噩夢紛紜之證。據吳尚先的《理瀹駢文》記載,一些藥堂已製作專門香佩出售,供人防治疾病。現本療法仍廣泛流行,如江南地區在端午時節,習慣將芳香性藥物碾成細末,裝在精製的布袋內,佩戴在兒童胸前,或掛在床邊、童車上,以避穢防病。

臨床應用①取附子30克研末,與艾絨適量和勻,裝在布袋或瓶中,帶在身上,時時聞嗅。

②取川芎茶調散(市售)1瓶,裝入布袋內,帶在身上,經常聞嗅。

③取白胡椒30克、黑豆7粒,先研細末,與鮮薑120克、大棗(去核)7枚一起搗爛,裝入布袋。帶在身上。經常嗅聞。適用於偏頭痛。

④取蓽15克、冰片3克,共研細末,裝入布袋內,放在上衣口袋中,每天嗅聞5~8次。左邊頭痛用右鼻嗅,右邊頭痛用左鼻嗅。適用於偏頭痛。

⑤取鵝不食草揉細末粉,裝入布袋,帶在身邊,時常嗅聞。

⑥取陳艾絨一軒如雞蛋大,裝入布袋,帶在身上,時時嗅聞,以鼻出黃水為度。

注意事項①對藥物氣味過敏者,不宜使用。

②凡危急重症患者,不宜使用本療法。

③保持香佩的芳香幹燥。當藥物佩戴時間過長,氣味淡薄時,當及時更換藥物。

④製作香佩不宜用過厚過密的布,也不宜用化纖類布,宜用稀薄棉布或紗布、絹等縫製,以利散發藥物的氣味。

⑤注意佩戴部位的舒適。佩戴在頸部、頭部應鬆緊適宜,不宜過緊。

(27)梳頭療法梳頭療法是用木梳梳頭,以此防治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

梳頭早已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習慣,後逐漸被用於防治疾病。據傳宋代文學家蘇東坡,常每天早晨用手指梳頭二三百次,借以醒腦提神,保健延年。清代吳185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尚先《理瀹駢文》中指出:“梳發,疏風散火也。”臨床應用取木梳每天梳頭3次,每次10分鍾,先慢、輕,逐漸加快加力,10天為1療程。主要適用於血管神經性頭痛。

注意事項①本療法見效較慢,患者不可操之過急,要持之以恒。

②木梳不能用塑料或金屬製品,以桃木梳為最佳。

③梳頭時,開始不能用力過猛,宜先輕後重,先慢後快,以免刮破頭皮。

④凡治療頭部以下的疾病,不宜用此療法。如頭麵部有瘡癤、癰腫、潰破者,應停止本療法,等病愈後再進行。

⑤在治療的同時,可以配合用藥物、按摩、針灸、指針、點穴等,以求盡快取效。

186中風中風一、腦中風的概念我國民間俗稱的“中風”是以猝然(突然)昏厥(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伴發口角??斜、口吐白沫、語言不利、出現半身不遂等為主要症狀的一類疾病,因發病急驟,表現多端,病情變化迅速,與風之“善行數變”特點相似,故我國傳統醫學上稱“中風”。現代醫學研究發現:這類疾病是由腦部血管突然的血液循環障礙所引起的一類來勢凶猛的急性腦血管病,又叫“腦卒中”。可以是腦血管的血栓形成、腦栓塞所致,也可以是腦血管破裂產生的腦出血和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引起,在西醫學上前兩者即腦血栓和腦栓塞為“缺血性”腦血管病;後兩者即腦出血和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為“出血性”腦血管病;常常伴有突發的神經係統症狀。臨床上的高血壓、動脈硬化、腦血管畸形、腦動脈瘤等患者可在各種誘因存在時導致腦血管破裂出血形成出血性腦血管病;而風濕性心髒病、心房顫動、細菌性心內膜炎、頸動脈硬化伴斑塊等患者由於瓣膜、心腔或動脈壁上的新生物、血栓或斑塊脫落隨血液流動進入腦血管,也可以由於腦血管病自身病變形成血栓,堵塞顱內某部隊閏的血管,形成缺血性腦血管病。兩類形成的病因和誘因不同,但可引起類似的神經係統症狀,如頭暈目眩、半身不遂、口眼??斜、嘔吐等,因為急性發病,病情演變快,後果嚴重,死亡率高,需要積極預防和治療,所以中醫學上的“腦中風”實際就是西醫學上的急性腦血管病,即“腦卒中”。

187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二、中風的發病機理(一)病因1.%高血壓高血壓是本病病因,中風是結果,高血壓會使血管的張力增高,也就是將血管“鬆繃”,時間長了,血管壁的彈力纖維就會斷裂,引起血管壁的損害,使血液中的脂質物容易浸透到血管內膜中,這些都會使腦動脈降低彈性,動脈內膜受到傷害,造成動脈硬化、動脈變硬、變堅、管腔變窄。而腦動脈的外膜和中層自身就比身體其他部位動脈的外膜和中層要薄。在腦動脈硬化病變的基礎上,當病人的血壓突然升高,就很容易引起中風。

高血壓病患者:據報道血壓的高低和高血壓持續時間與腦中風的發生率成正比關係。因此,高血壓是目前公認的引起腦中風的首要危險因素。無論有無症狀,如果持續增高的血壓長期得不到控製,腦血管的病變會日益加重,將大大增加中風的發生機會。

2.%糖尿病屬於中風疾病的易患因素之一據資料統計,約有20%的腦血管病患者同時患有糖尿病,而且糖尿病患者動脈硬化的發生率較正常人要高5倍,因為糖尿病患者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不足使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紊亂,其中以糖代謝紊亂為主。胰島素不足使葡萄糖轉化為脂肪而使葡萄糖的儲存量削減,大批脂肪被合成甘油三酯和遊離脂肪酸,尤以膽固醇增添更加明顯以致形成高血脂症,加快糖尿病患者動脈硬化,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個別來講,糖尿病足患者常伴隨微血管病變和大動脈硬化兩種病變。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也是常見病和多發病,糖尿病的並發症中微血管病變是常見的,並且糖尿病會合並心腦血管疾病,從而使動脈硬化加重,增加血液黏度,使中風的發生機會明顯增加。而且一旦糖尿病患者出現中風,其恢複程度和預後較非糖尿病患者明顯差。因此,預防糖尿病非常重要。

4.%肥胖身形臨床觀察發現,肥胖者與常人相比,發生中風的概率要高40%。為何胖人容易產生中風呢?與肥胖者排泄和代謝功效的紊亂,血中膽固醇、甘油三酯增高,188中風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下降等因素有關。除此之外,胖人經常伴隨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這些都是中風的危險因素。

5.%肥胖與飲食不節者飲食習慣和體型在腦中風的發生中有重要的作用,因為高脂、高鹽、低鈣飲食對腦血管是非常不利的。食用過多膽固醇和脂肪酸將造成高血脂症,促進動脈硬化的形成,高鹽飲食可導致高血壓。近年來,人們已開始認識到,低鈣飲食不但會造成骨質疏鬆的發生,還與高血壓、動脈硬化有密切關係,所以日常生活中的飲食習慣以及肥胖均是腦中風的危險因素。

6.%吸煙與酗酒者眾所周知,吸煙的危害主要是可增加肺癌的發病率,吸煙對腦中風的致病作用也不可忽視。煙草中的成分尼古丁可導致高血壓、血液黏度增加,並使動脈硬化程度加重。同樣長期大量飲酒也是有害的。煙霧中有大量的尼古丁,尼古丁可以使人的體重減輕、食欲減退,但同時又有胰島素抵禦和皮質醇增加。

7.%中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全身血管包括腦動脈彈性會下降,發生動脈硬化,即隨著年齡的增加腦動脈硬化的發生率增加,甚至動脈斑塊和狹窄形成,所以中老年人是心腦血管病的高發人群,加上老年人活動少,同時存在類似高血脂、心髒病、糖尿病、高血壓等多種危險因素。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們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使人的壽命得以延長,社會出現老齡化,從而使腦中風的相對發生率日趨提高。

8.%有家族史或遺傳傾向的人如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等疾病均有遺傳傾向,而這些疾病是導致腦中風的危險因素,因此,有上述遺傳傾向的人,需要及時有效的控製血壓,降低血脂和控製體重,使其保持在正常範圍,以降低腦中風的發病概率。

(二)中醫對中風病的認識1.%情誌鬱怒五誌過極,心火暴甚,可引動內風而發卒中。臨床以暴怒傷肝為多,因暴怒則頃刻之間肝陽上亢,氣火俱浮,迫血上湧,則其候必發。至於憂思悲恐、情緒緊張,均為本病的誘因。

189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2.%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醇酒,脾失健運,聚濕生痰,痰鬱化熱,引動肝風,夾痰上擾,可致發病,尤以酗酒誘發最烈。

3.%勞累過度《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煩勞則張”,即指人身陽氣,若擾動太過,則亢奮不斂。本病亦可因操勞過度,形神失養,以致陰血暗耗,虛陽化風擾動為患。再則縱欲傷精,水虧於下,火旺於上,亦是發病之因。”4.%氣候變化本病一年四季皆可發生,但與季節氣候變化有關,入冬驟然變冷,寒邪入侵,可影響血循行。《素問·調經論》謂“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泳不通……”是以容易發病;或開春驟然轉暖之時,正值厥陰風木主冷,內應於肝,風陽暗動,亦可導致本病發生。

5.%風陽動越內風因髒腑陰陽失調而生,所謂:“五髒之性肝為暴,肝木橫逆則風自生,五誌之極皆生為,火焰升騰則風亦動,推之而陰虛於下,陽浮於上,則風以虛而暗煽,津傷液耗,營血為充則風以燥而猖狂。”此論明確提出熱極可以生風,血虛液燥可心動風。內風旋轉,必氣火俱浮,迫血上湧,致成中風危候。

6.%五誌化火《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說:“所以中風癱瘓者,非謂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也,亦非外中於風雨,由於將息失宜而必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製之,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拂鬱,心神昏冒,筋骨杯用,而卒倒無所知也,多因喜怒恩悲恐之五誌有所過極而卒中者,由五誌過極,皆為熱甚故也。”此闡發了“心火暴甚”和“五誌過極”可以發生卒中。

7.%痰阻脈絡痰分風痰、熱痰、濕痰。風痰係內旋動,夾痰橫竄經絡,蒙閉心竅而發病;熱痰乃談濕內鬱使然,《丹溪心法·中風》謂:“由今言之,西北兩方,亦有真為風所中者,但極少爾。東南之人,多是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濕痰則常由氣虛而生,多在中風恢複期後遺症時,因氣虛濕痰阻絡而見半身不遂、言語不190中風利之症。

8.%氣機失調對中風發病,東垣有“下氣自虛”之說。蓋氣虛既可生痰,又可因氣虛運行不利使血行阻滯;而氣虛則化火,火盛陰傷而致風動;氣逆則影響血行,若血隨氣逆上壅清竅,則使肝風動越。故凡氣虛、氣鬱、氣逆與痰濁瘀血莫不相關,而為發病之重要機理。

9.%血液瘀滯血瘀之成,或因暴怒血菀於上,或氣滯血不暢行,或因氣虛運血無力,或因感寒收引凝滯,或因熱灼陰傷,液耗血滯等。本病之病機以暴怒血菀或氣虛血滯最為常見。

(三)中風病的臨床典型症狀以及機理1.%昏迷、不省人事醫學上稱意識障礙,以出血性腦中風為多見,據報道60%~80%的腦出血病人有意識障礙。腦出血根據部位不同也不同,在腦出血中如果是腦幹和小腦出血意識障礙較嚴重,腦室出血時病人很快昏迷,而蛛網膜下腔出者較輕。在缺血性腦梗者很少有昏迷,隻有大麵積腦梗時才會有意識障礙。

2.%偏癱、半身不遂從醫學上講是指一側上下肢及同側肢體和麵部肌內運動障礙,也是腦中風的常見症狀,程度可輕可重。有不完全癱瘓和完全癱瘓之分,不完全癱是輕癱,患者可以扶牆行走;完全癱瘓時病人自己不能活動,為全癱。如果從不完全癱瘓變為完全癱瘓,說明病情加重。

3.%失語即為語言障礙,是腦中風時損害了負責語言功能大腦半球的語言中樞,可以有不同類型和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如果腦中風者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不會說話,但能理解別人講話的意思為醫學上的運動性失語;如腦中風者聽不懂別人講話的意思,但可以說話,隻不過是答非所問為醫學上的感覺性失語;如果腦中風患者即聽不懂別人說話的意思也不能自己說話者為混合性失語;還有一種腦中風191頑頑病偏方顯奇效病偏方顯奇效患者是能理解別人的意思,也能說話,還能說出物品的性質和用途,唯獨不能說出物品的名稱,這一類失語為命名性失語。

4.%頭痛是腦中風患者的常見症狀,無論是缺血性還是出血性腦中風患者,頭痛往往是首發症狀,但表現也略有區別,如蛛網膜下腔出血者為滿頭部劈裂樣疼痛;腦出血者由於血液直接刺激腦膜和腦的疼痛區,大部分病人從一側開始,逐漸隨著顱壓增高,出現全頭痛,為劇烈疼痛;缺血性腦中風的腦梗患者頭痛多較輕,大麵腦梗合並顱內壓增高時可出現劇烈疼痛。

5.%嘔吐也是腦中風的常見症狀,特別多見於出血性腦中風,腦出血時顱內壓高,引起嘔吐,蛛網膜下腔出血時常為噴射狀嘔吐,如果嘔吐物為咖啡色是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現;缺血性腦中風時嘔吐症狀不明顯,除非有大麵積腦梗並發顱內壓增高時出現嘔吐症狀。

6.%此外腦中風的症狀還有牙關緊閉或目合口張、手抖肢冷、大小便失禁等。這同樣取決於病變的部位和程度,腦中風表現眾多,且不是所有中風病人都會發生以上症狀。

不是每個患者身上都有上述表現,腦中風的部位、類型不同可有不同的表現,如腦中風發生在大腦半球,表現對側麵癱,舌癱,肢體偏癱與偏盲;發生在小腦,主要表現劇烈眩暈,站立不穩,眼球震顫等;發生在腦幹的病變臨床表現較複雜,主要為交叉性癱瘓,病灶同側嘴歪,舌斜,對側肢體偏癱,感覺減退。臨床上有經驗的專科醫生可以根據臨床的表現來診斷是否是腦中風以及大體推斷腦中風是哪一部分血管病變引起的。

當然上述任何一個或多個症狀出現時一定要及早找神經科的專科醫生來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類似症狀及早得到診斷和治療,可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

7.%腦中風的表現形式腦動脈硬化症腦動脈硬化症是指腦部血管彌漫性硬化,管腔狹窄及小血管閉塞,致使供應腦部的血流減少,腦組織長期處於慢性供氧不足狀態,神經細胞變性、壞死,最192中風後產生腦萎縮。腦動脈硬化症是中老年較常見的神經係統疾病,其臨床特點為進行性腦功能衰退,開始表現為神經衰弱症候群,逐漸發展為彌漫性器質性損害症狀,是產生腦血管閉塞或破裂的重要因素之一。

腦動脈硬化是全身動脈樣硬化的一部分,因此,腦動脈硬化時,患者往往合並有主動脈、冠狀動脈、腎動脈和周圍動脈硬化。通常腦動脈硬化較主動脈、冠動脈硬化出現晚,一旦發生腦動脈硬化,則其進展速度較主動脈、冠狀動腦硬化為快。

本病的發病年齡多在50歲以上。而65歲以下者男性多於女性,女性患者多發生在絕經期以後。有關文獻表明,從20歲開始腦動脈彈性逐漸減退,30歲起逐漸增多,40歲以後更為明顯而50歲以後則幾乎恒定存在。約90%以上的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腦動脈硬化,但並非每個人都表現腦動脈硬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