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3)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晉源記憶\/%董雲飛主編.%———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2015.5(晉之源曆史文化叢書)ISBN%978-7-5378-4434-5%%%%%%%%%%%%Ⅰ.%①晉…Ⅱ.%①董…Ⅲ.%①區(城市)-地方史-史料-太原市Ⅳ.%①K292.51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5)第126213號書名晉源記憶主編董雲飛責任編輯孫茜裝幀設計閻宏睿出版發行山西出版傳媒集團·北嶽文藝出版社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並州南路57號郵編030012電話0351-5628698%(太原發行部)010-57571328%(北京發行部)0351-5628688%(總編辦)傳真0351-5628680網址http:\/\/www.bywy.comE%%-%%mail%%%%[email protected]經銷商新華書店承印者太原市海泉印刷有限公司開本787mm×1092mm%%%1\/16字數1550千字印張72.5版次2015年8月第1版印次2015年8月山西第1次印刷書號ISBN%978-7-5378-4434-5定價168.00元(全五冊)《晉之源曆史文化叢書》編輯委員會主任董雲飛副主任次文英高誌文張青貴靳玉琴王衝鋒委員(按姓氏筆劃為序)王忠武王春生牛明仙李合李海清張德一陳澤吳鵬程聶振宇郭永安郝妙海姚富生魏金山霍潤農主編董雲飛執行主編張青貴副主編牛明仙本冊編撰馬榮興牛明仙總序太原市晉源區是省城太原六城區之一,地處太原市西南,西依呂梁山脈,東臨汾河水域,區域麵積290平方公裏,現有人口23萬,轄3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95個行政村、24個城市社區。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們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以建設“時尚都市樂居區、文化生態旅遊區、現代產業集聚區”為總目標,凝心聚力,敢於擔當,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狠抓產業轉型和結構調整,工業新型化步伐加快,農業生產提質增效,現代服務業不斷壯大,生態建設成績斐然,社會保障事業穩步推進,各項工作保持了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晉源區有著悠久的曆史和厚重的文化,是晉陽古城所在地,是中華兒女張氏、王氏的根祖之地。戰國時期曾為趙國初都,之後相繼成為北齊別都、盛唐北都,孕育了“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兩大盛世,留下了漢文帝劉恒治代、唐太宗李世民起兵晉陽等英雄豪傑和白居易、王昌齡、王之渙等曆史文化名人的印記。現存各類文物古跡233處,非物質文化遺產24項。其中有全國最大的祠堂式古典園林晉祠、被譽為中國“龐貝城”的晉陽古城遺址、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典範天龍山石窟、世界最早的摩崖石刻蒙山大佛、中國曆史文化名村店頭古堡以及曾參加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民間文藝展演的晉陽風火流星,這些豐富而獨特的文化資源,無不散發著“唐風晉韻”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魅力,成為建設“文化生態旅遊區”的重要支撐。我1

們把文化與旅遊的融合發展作為轉型發展的支柱產業,大力實施了晉祠環境綜合整治、太山龍泉寺擴建、蒙山大佛景區建設、店頭古村落保護、明太原縣城修複等重點工程,農業觀光、休閑度假等新型旅遊產業發展方興未艾。

充分依托曆史文化資源優勢,發展壯大文化旅遊產業,全力塑造“晉之源”文化旅遊品牌形象。曆史文化是建設“文化生態旅遊區”的主線和核心,我們在保護文化遺產資源、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市場化運作步伐的同時,也清醒地看到景區宣傳、文化研究展示等方麵略顯乏力。晉源是曆史文化的“富礦”,曆史文化是文化旅遊的魅力所在,也是文化建設的特色所在,必須造就一群素養深厚的文化學者,必須形成一個文化研究的社會氛圍,必須製作一批高雅精致的文化產品,這樣才能為“三區”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萬民之業,乘眾誌乃興”。晉源區在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文化旅遊業產業發展中,政協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次由區政協編輯出版的《晉之源曆史文化叢書》,進一步挖掘整理晉源曆史文化資源,實乃文化建設中的一件盛事。叢書既是對以前文史資料工作的傳承和創新,又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麵反映了晉源獨特的曆史文化,對於進一步研究晉源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相信該叢書的出版一定能夠起到引領示範作用,進而激發更多的文化學者和文史愛好者聚焦晉源曆史文化研究,不斷推動晉源區文化建設更上一層樓。

在今後的工作中,希望區政協能夠繼續團結全區上下社會各界人士,集智聚力,建言獻策,還要廣泛聯係所有關心、支持晉源發展的省內外、國內外有識之士來晉源創業、投資、發展,共同為繁榮發展美麗晉源一起努力。

最後,讓我們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政協2015年新年茶話會上的一句話作為結語共勉之:“我們的目標越偉大,我們的使命越艱巨,就越需要所有人擰成一股繩去幹事創業。”中共晉源區委書記2015年3月2

目錄總序1第三章生產紀事107第四章教育春秋191第一章建置沿革1集體農業109舊式教育193第二章生活印記17農業技術142小學教育194幸福家庭19多種經營163中學教育213時代留痕37農機器械169幼兒教育229往昔瞬間73農業模範184教苑英才2323

第五章軍旅生涯237第六章知青歲月271第八章藝苑群芳309宣傳發動239下鄉插隊273太原秧歌311建立支部242勞動鍛煉281傳統晉劇316浴血奮戰245業餘生活287民間社火329抗美援朝254第七章民兵風采291後記336參軍入伍260魚水情深293跋338軍事訓練295勞武結合3034

晉源區有著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是古代山西政治、經濟、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三晉文化的搖籃。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隨著朝代的更替,建置沿革屢有變化。晉陽古城自春秋末期始築至宋初焚毀,期間1500餘年一直是中國北方政治軍事重鎮,曾是好幾個朝代的發祥地、都城、別都。明朝洪武八年(1375)在晉陽古城遺址南部建太原縣城,直至1942年6月均沿襲“太原縣”名。日偽政權一度改“太原縣”為“晉泉縣”。抗戰勝利後複名為“太原縣”。1947年閻錫山政權改“太原縣”為“晉源縣”。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政權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晉源區劃和名稱曾多次發生變化。

21948年,晉源縣解放,太原縣人民政府進駐晉源縣城。1949年,太原縣人民政府改稱晉源縣人民政府,隸屬太原第二專區。同年9月,太原第二專區更名為汾陽專區,晉源縣人民政府歸汾陽專區管轄。

·1950年春節晉源縣第一區幹部合影(選自《晉祠記事》)3

1951年4月1日,汾陽專區撤銷,晉源縣歸屬太原市。同年8月,撤銷晉源縣建製,以汾河為界,原晉源縣所轄汾河以西地區劃為太原市第六區,區址在晉源。1953年,太原市郊區126個行政村重新劃分為4鎮70鄉,第六區下轄晉祠、晉源兩鎮,南峪、姚村、棗元頭、窯頭、王郭、東莊營、花塔、北瓦窯、黃冶、古城營、西寨、古寨、冶峪、羅城14鄉。

·1952年8月太原市第六區武家莊行政村慶祝八一建軍節暨速成識字班開學典禮(郭世興提供)4

1954年1月2日,太原市撤銷第四區建置,將其所轄自然村分別劃歸三區和七區;原第七區改為第四區。6月4日,市區一、二區更名為南、北城區,郊區三、四、五、六區分別更名為新城、小店、萬柏林和晉源區。

·1955年9月太原市晉源區全體小學校長合影(王健提供)5

1957年3月12日,太原市撤銷新城、小店、萬柏林和晉源區4區建置,成立太原市郊區人民委員會(俗稱大郊區),區址在新建路,晉源區劃入太原市郊區。

·1958年7月太原市郊區武家莊小學四年級畢業留念(郝妙海提供)6

1959年3月3日,太原市撤銷太原市郊區建置,將原郊區所轄人民公社分別劃入南、北城區和河西區,姚村、晉祠、晉源、金勝4個公社歸屬河西區。

·1959年6月太原市河西區晉源小學高二十一班畢業留念(王利英提供)7

1960年3月5日,太原市郊區建置恢複,同年6月20日撤銷南城區、北城區、河西區、郊區人民委員會,成立柳巷、雙塔、巨輪、尖草坪、向陽、萬柏林、和平、義井、西山9個人民公社和118個管理區。

·1960年7月太原市義井公社武家莊小學高五班畢業留念(郝妙海提供)8

1961年5月18日,太原市晉源區成立,轄劉家堡、小店、北格、西溫莊、姚村、晉祠、晉源7個人民公社。

·1963年1月晉源區會訓班晉祠組留影(高繼業提供)9

1963年4月1日,撤銷晉源區建置,其轄區與南城區、北城區、河西區所轄農業地區合並成立太原市郊區。

·1964年7月太原市郊區北瓦窯小學高十二班畢業留念(牛耐斤提供)101970年3月21日,太原市撤銷郊區革命委員會建置,成立南、北郊區革命委員會,南郊區共轄13個人民公社。姚村、晉祠、晉源、金勝4個公社歸屬南郊區。

·上世紀70年代太原市南郊區晉祠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幹部在公社樓前的合影(晉祠鎮檔案室提供)11·姚村公社參加區衛生係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代表會議留念(張玉開提供)1977年12月南郊區召開了衛生係統先進集體、先進個人代表會議。

姚村公社參加這次會議的人員有黨委副書記、大隊支委、貧協主席及衛生係統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代表。

12·1979年1月晉祠公社出席南郊區第二次婦代會全體代表合影(董壯娥提供)·1977年5月南郊區第一屆農業學大寨群英會金勝公社全體代表(寺底村提供)131980年5月9日,南郊區根據《關於政社分開建立鄉人民政府的工作方案》,將原13個公社改製為晉祠、晉源、小店、北格4鎮和姚村、劉家堡、金勝、親賢、西溫莊、孟家井、黃陵、郝莊、楊家峪9鄉。

·1985年3月金勝鄉出席南郊區勞模大會代表合影(寺底村提供)14·1986年9月晉祠鎮出席中共南郊區第三屆黨代會全體代表合影(郭永安提供)151998年1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太原市調整行政區劃,將南城區、北城區、河西區、南郊區、北郊區5個轄區調整為小店區、迎澤區、杏花嶺區、尖草坪區、萬柏林區、晉源區6個城鄉一體混合區。晉源區轄姚村鄉、晉祠鎮、晉源鎮、金勝鄉、羅城街辦、義井街辦。

·1998年1月,太原市晉源區成立揭牌儀式(晉源區檔案局提供)16晉源區所在的晉陽大地,東望太行,西倚呂梁,汾水沿境由北向南流過,山川秀麗、資源豐富、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泉流戛玉清盈耳,禾稻連雲綠滿疇”,素有“北國江南”之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千百年來,受自然、地理、曆史、政治、經濟、人文等條件以及社會環境影響,晉源人民逐漸形成勤勞節儉、敦厚善良、崇尚禮義、淳樸好客、謙恭溫和、熱愛故土、務本力耕、忍讓為先的民情民性。

受社會變革、時代變遷的影響,各種運動的滌蕩,傳統習俗發生巨大變化,移風易俗取得令人歡欣鼓舞的成效,我區人民在精神生活、物質生活等方麵無不留下深深的時代印記。

18幸福家庭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任何一個人都在一個具體的家庭裏成長和成熟,他的人格形成與所處的家庭環境密切相關。千百年來,繁衍生息於晉陽大地上的一代代人、一個個家庭逐漸形成了謙虛禮讓、勤勞儉樸、子孝孫賢、尊老愛幼的傳統風尚和德行傳承。家風的建設、傳承,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一個家庭的現狀和未來、一個民族的傳統與創新。一個家庭,有著正確的良好的風氣和規矩,家庭關係才會和諧與正常維持,事業才會興旺與發達。上世紀初直到改革開放前,拍攝照片對於尋常家庭來說還是件奢侈的事情,但從一幀幀生辰壽誕、婚禮慶典、佳節歡聚合影中,我們依稀可見這一個個幸福家庭兄友弟恭、夫義妻賢、團結和睦的良好氛圍。

19·1915年古城營村張聯唐(左一)與母親、大哥合影(張德一提供)20·1922年吳家堡村李惠(右二)家庭合影(李世賢提供)21·1926年古寨村孟氏家族妯娌合影(孟文柱提供)22·1928年南堰村崔宸英家人合影(崔霆鈞提供)·上世紀30年代王郭村寧紹武任太穀廣盛義貿易公司大掌櫃時與妻女合影(張佗壽提供)23·1934年武家莊村郝大明奶奶八十大壽全家合影(郝妙海提供)·1938年南堰村張聚林(右二)家庭合影(張傑提供)24·1940年晉源東街陳畏三74歲壽辰全家合影(陳澤提供)·1946年南堰村崔宸英家人在四川劍閣合影(崔霆鈞提供)25·1949年古寨村李世貞(右一)姐妹家庭合影(李世賢提供)·1953年3月晉源南街李合家庭合影(李合提供)26·1953年晉祠村王健全家合影(王健提供)27·1954年正月晉源西街賈舜花結婚時全家合影(王健提供)28·1957年古城營村張德一(左一)兄妹合影(張德一提供)·1958年武家莊村雷俊文家庭合影(雷海泉提供)29·1960年古寨村孟述貞家庭合影(孟二明提供)·1961年木廠頭村範開華(左一)家人合影(範開華提供)30·1962年南城角村張榮家庭合影(牛晉芳提供)·1963年黃貝莊村馬三貨全家合影(馬榮興提供)31·1964年晉祠村王健家庭合影(王健提供)32·1968年晉源南街任全根結婚時全家合影(任富生提供)33·1969年古寨村武喜林家庭合影(張常青提供)34·1969年春節晉源北街王改鳳姐妹合影(王晉鳳提供)·1969年晉源東街陳守矩全家合影(陳澤提供)35·1973年春節高家堡村高愛蓮全家合影(王會守提供)·1986年晉源南街李合全家合影(李合提供)36時代留痕崢嶸歲月稠。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憶苦思甜、學毛選、背語錄、學唱樣板戲等等是人們生產勞動之餘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那一段曆史,現在看來可能很不可思議,但仍值得我們去回味;有一些故事對現在年輕人來講,雖然近乎杜撰,但足可警示後人;有一些圖片,雖然已模糊泛黃,但仍那麼震撼我們的心靈;而照片上的那些人,雖然一輩子平淡無奇,默默無聞,但他們的經曆卻讓我們噓唏不已……37·花塔大隊社員畢臘全憶苦思甜(何建平提供)·花塔大隊社員崔全棟在大槐樹下講述日本侵略者的殘酷暴行(何建平提供)38·花塔大隊白誌珍在控訴萬惡的舊社會(何建平提供)39·1977年4月姚村公社參加南郊區組織的《毛澤東選集》(第五卷)讀書班留念(張玉開提供)1977年4月,《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出版發行。太原市南郊區委在區委黨校(地址在原姚村中學)舉辦了為期一周的學習毛選五卷讀書活動。照片中為姚村公社首批參加學習的學員,他們是來自各大隊的優秀返鄉知識青年和插隊知識青年。學習後,他們作為全公社的理論骨幹,分赴各大隊進行宣講。

40·金勝大隊組織社員學習《毛澤東選集》(閻銘提供)41·花塔大隊社員勞動之餘在地頭學習《毛主席語錄》(何建平提供)42·金勝大隊共產黨員董富林組織全家學毛選(閻銘提供)43·1967年王改鳳參加國慶遊行後留影(王改鳳提供)44·兄妹合影(義井街辦提供)·1968年王改鳳、範開華夫妻學毛選(範開華提供)45·家庭合影(李金蘭提供)·姐妹們學毛選(張佗壽提供)46·赤橋村青年參軍前與家人合影(高繼業提供)·戎裝照(焦美榮提供)47·赤橋大隊磨坊工作人員合影(高繼業提供)·王誌文、王成文(後排左起)歡送好友入伍留念(王利英提供)48·文藝宣傳·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晉源地區到處活躍著一支支業餘文藝宣傳隊。他們抽晚上或星期天時間組織訓練,定期或不定期參加義務彙演、調演或巡回演出。他們大唱革命歌曲,罷演古裝戲、推陳出新排演現代戲,編排演出《毛主席語錄係列歌曲》《社會主義好》《大海航行靠舵手》《北京的金山上》《學習雷鋒好榜樣》《打靶歸來》《農業學大寨》等百餘首革命歌曲;排演的《白毛女》《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紅燈記》《奇襲白虎團》等八個革命樣板戲,風靡一時。此外,文藝宣傳隊編排演出的《爭參軍》《戰天鬥地園田化》《老兩口學毛選》《飛雪迎春》等劇目也備受村民觀眾誇讚。

49·1965年晉源東街大隊宣傳隊員表演舞蹈《女民兵》(陳澤提供)1963年12月,《毛澤東詩詞·為女民兵題照》一詩發表:“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中華兒女多奇誌,不愛紅裝愛武裝。”以東街大隊基幹民兵、鐵姑娘隊員為主的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員排演了舞蹈《女民兵》。表演中,舞蹈演員手中緊握的全是基幹民兵的步槍。

演出人員為:左起銀變仙、劉改改、梁玉蓮(蹲者)、段愛英、韓玉梅、張玉娥、張桂蘭、張喜林、張計蘭、段杏花、宋愛花、蘆冬梅。

50·1965年金勝公社參加南郊區組織的文藝訓練班人員合影(張常青提供)51·1966年古城營大隊文化中心俱樂部文娛組合影(選自《古城營村誌》)·1966年古寨大隊宣傳隊人員(孟二明提供)·1967年晉源公社(時稱永紅公社)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員演出後的留影(魏金山提供)52·晉源供銷社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員徒步前往外地搞宣傳(段保生提供)53·晉源東街社員在大隊院跳“忠字舞”(段保生提供)54·武家莊大隊的宣傳隊員在葦場為社員表演(郝妙海提供)·古寨學校宣傳隊員在表演舞蹈《草原讚歌》(蘇福玲提供)55·晉祠小學文藝宣傳隊在稻田表演三句半(晉祠鎮檔案室提供)·晉祠公社的文藝宣傳隊員(晉祠鎮檔案室提供)561979年南郊區代表隊出席太原市農村業餘文藝創作彙演合影(王金蘭提供)·1979年春節金勝大隊參加南郊區文藝彙演後的合影(閻銘提供)57·全民籃球運動·籃球運動是境內群眾喜愛的一項體育活動,新中國成立前籃球運動僅限於晉源、晉祠等幾所高小,20世紀50年代後逐漸普及。當時,晉祠公社三家村的“光頭農民籃球隊”在市郊頗有名氣。60年代,許多公社、大隊和廠礦都建起籃球場。

從1970年起,部分生產大隊籃球場增加了燈光設備,各生產小隊也普遍組建籃球隊,籃球體育運動達到高潮。古城營生產大隊的第二到第十生產小隊的九個籃球隊有近百名隊員,各個球隊經常與外村、駐地單位、下鄉插隊的知青籃球隊進行友誼比賽。金勝大隊不僅有男子籃球隊、教工籃球隊,還在1971年組建了女子籃球隊,隊員們刻苦訓練,均取得了不俗的比賽成績。晉祠公社從索村、牛家口、小站營、青陽河、王郭村的知青中挑選優秀籃球運動員,組建了知青籃球隊並進行專門的訓練,知青籃球隊經常與農民籃球隊在勞動之餘進行比賽。當時,各個公社每年都組織一次籃球比賽。南郊區多次組織職工籃球賽、農民籃球賽和中小學生籃球賽。

58·1953年晉祠小學的經緯教師籃球隊(王健提供)·1958年古寨村孟二明(後排右二)參加太原一中籃球賽後與隊員合影(孟二明提供)59·1959年王郭大隊衛星隊全體籃球隊員(張佗壽提供)上世紀50年代,王郭村籃球隊主力隊員是王十元、張會保、張來小、任同福、孟三禿等。王郭村籃球打得很一般,而三家村“光頭農民籃球隊”打得最好,經常代表郊區農民出外比賽。對此,王郭村很不服氣,決心要訓練一批人,打出大村大隊的氣魄。於1958年成立了“衛星隊”,隊長張四玉選拔隊員的條件是長得高的,力氣大的,村中身高1.8米以上的李計漢、索三三、索天蠻等都進入了衛星隊。衛星隊在完成生產隊指定生產任務的同時,專門訓練打籃球。同時村裏在外工作的籃球愛好者,星期天也經常回來指導籃球隊員球技。可惜當時處於大躍進時期,時間不長衛星隊就解散了。

60·1965年春節古寨男子籃球隊友誼賽後合影(孟起仁提供)·古寨籃球隊員正在訓練(孟起仁提供)61·1973年7月古寨學校的籃球隊員(蘇福玲提供)古寨村1952年在村小學建成簡易籃球場,調來體育老師李唐,召集本村孟貴保、張林祥、武文俊、石清正、石林、張俊麒、孟反金、孟福小、武天龍等青年組建了籃球隊。隨著籃球隊員的逐漸增多及籃球場地的改建,籃球隊經常外出進行友誼比賽,外村的籃球隊員也常來該村比賽,最遠的有北郊區北張村籃球隊。1971年,古寨村又組建了女子籃球隊,該隊1974年參加南郊區組織的籃球賽中榮獲冠軍,部分隊員還被選調到區籃球隊參加太原市農民運動會。

62·1971年金勝大隊男女籃球隊員代表金勝公社參加南郊區籃球比賽後在大隊舞台院的合影(閻銘提供)·1973年6月金勝學校籃球隊全體隊員(閻銘提供)63·1973年晉源學校籃球隊在參加公社籃球比賽獲獎後的留影(王晉鳳提供)64·1979年10月金勝公社教工女子籃球隊參加南郊區女子籃球賽榮獲第一名(蘇福玲提供)65·橫渡晉祠南湖遊泳比賽·1966年8月18日,太原市郊區為慶祝毛主席暢遊長江,響應毛主席“遊泳是同大自然作鬥爭的一種運動,你們應該到大江大海去鍛煉”的偉大號召,舉辦了聲勢浩大的橫渡晉祠南湖的群眾性遊泳比賽。各個公社都積極報名,派出代表隊參加比賽。此次比賽由太原市郊區革委會主辦,晉祠公社具體承辦,王郭大隊民兵營負責現場秩序維持和安全保障工作。各公社派出的運動員共計300餘人,前來助陣觀看的群眾1000餘人,比賽前20名的獎品是紅本《毛主席語錄》,晉源東街大隊58歲農民王天明獲得比賽冠軍。

·1966年8月首屆橫渡晉祠南湖遊泳比賽開幕式66·遊泳比賽主席台·開幕式上的各參賽隊67·前來觀看比賽的群眾·遊泳比賽前安全保障工作68·參賽選手起跳·選手們奮力拚搏69·參賽選手入水瞬間·參加比賽的女選手70·選手們向終點衝刺·獲得冠軍的58歲晉源東街大隊社員王天明(66%—71頁圖片由魏金山提供)71·參加首屆橫渡晉祠南湖遊泳比賽的金勝民兵營(閻銘提供)1966年8月18日,金勝大隊民兵營代表金勝公社參加了橫渡晉祠南湖遊泳比賽,民兵營營長劉陸、副營長王反元擔任領隊,在比賽中隊員們奮力拚搏,取得了優異成績,獲得了許多紅本《毛主席語錄》,在當時這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

72往昔瞬間進入20世紀,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運動對晉源區域內的傳統生活習俗產生過深刻的影響,但是受傳統文化和思想觀念的作用,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習俗變化不是很大。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巨大變革,人民群眾的傳統生活習俗以及思想觀念也發生了深層次的變化。改革開放後,帶著豐富的傳統色彩和鮮明的時代特色的民俗民風,大量地出現在社會生活之中。

點滴之中見生活,生活之中見曆史。服裝發飾、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等都作為一種文化形態貫穿於各個曆史時期。從清末男士的長袍馬褂到新中國成立後的中山服、列寧服、軍幹服;女性發型由“女辮婦髻”到新中國成立後的剪發頭、兩條辮、燙發染發。從清末步行、乘轎出行到新中國成立後騎自行車、乘坐汽車外出。從清末男女婚姻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新中國成立後的自由戀愛、自由結婚。諸如此類的變化中可以看到晉源曆史的變遷、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

73·1909年晉源南街張桂題(前排右二)任四川省成都市寶源隆分號副經理時與同仁合影(張淑花提供)74·20世紀30年代太原縣城晉和商號的掌櫃們,左三為高家堡村高德榮(高文恩提供)75·1935年田村張尚良(中)在祁縣一家雜貨店當店員時與好友的合影(李振亮提供)76·上世紀40年代初太原縣商會會長康成林(中)與部分會員合影(姚富生提供)太原縣商會位於縣城南街一所清代風格的四合院內,因西廳供財神,百姓俗稱財神廟。清代至民國時期,太原縣商會是商業、手工業、零售業的管理機構,是本縣商號、商鋪進行集會、議事活動的主要場所。商會會長由德高望重的老板或掌櫃來擔任。康成林、武英、牛吉五、田潤芳、李貫林、朱榮基等人曾先後擔任商會會長。

77·上世紀20年代一對新人在晉祠金人台合影(晉祠博物館提供)78·1936年春,時任運城鹽場場長、鹽運使秘書的南堰村崔宸英回鄉探親時在晉祠留影(崔霆鈞提供)79·上世紀40年代在晉祠周柏前合影的青年學生(晉祠博物館提供)80·1927年南堰村李氏於太原府麗興照相館攝影(崔霆鈞提供)·晉源南街張俊珍在清末時的生活照(張淑花提供)81·1940年晉源東街陳家媳婦合影(陳澤提供)82·1942年晉祠北堡鄭重富與外婆、母親及兩個哥哥在院中的合影(鄭重富提供)83·1947年8月王利英與母親的合影照(王利英提供)84·1941年晉源南街劉近篸結婚照(姚富生提供)85·1948年吳家堡村李世忠夫妻合影(李因提供)·1950年古寨村孟文會夫妻合影(孟起仁提供)86·1961年吳家堡村李世賢結婚照(李世賢提供)87·1945年的竹童車(王利英提供)·1954年的小夥伴們(王利英提供)88·上世紀50年代小夥伴坦克情境照(郭永安提供)·1977年的兒童三輪車(王利英提供)89·我是小紅軍(王利英提供)90·我是紅小兵(王利英提供)91·1950年冬南堰小學李世賢(前右·1952年吳家堡村李世賢(右)一)與同學合影(李世賢提供)與山西省女師同學合影(李世賢提供)·上世紀50年代的女孩子們(姚村鎮提供)92·1953年身著列寧服的山西省女子師範學校學生(李世賢提供)·1976年春節王晉鳳(前排左一)與好友合影(王晉鳳提供)93·1959年10月吳家堡管區的文藝隊員(李建軍提供)·上世紀60年代吳家堡大隊幹部合影(李建軍提供)94·上世紀60年代,晉祠村王利英“學工、學農、學軍”照(王利英提供)95·上世紀70年代的高中女生發型(高繼業提供)·上世紀70年代末農村婦女發型(李金蘭提供)·上世紀80年代的新式發型(李金蘭提供)96·晉祠七月初二廟會·農曆七月初二晉祠廟會由來已久,是由祭祀聖母形成的祀神、演劇酬神和賽會交易的傳統廟會。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每逢晉祠七月初二廟會,附近廠礦、企業、大隊都要給人們開資放假,晉祠當地家家戶戶會置備酒飯,招待親朋,方圓百裏的人們都會聚集於此。廟會曆時數天,品種繁多的商品會提前源源不斷地從各地運來擺攤設點,當地還會搭台唱戲,每天前來趕會、遊玩的人多達幾萬甚至十幾萬人,可謂人山人海,一派繁榮景象。“七月初二”廟會成了晉祠附近百姓一年一度的城鄉物資交流、商品交易、觀看戲劇演出、社火表演及走親訪友的盛會。

·來晉祠趕會、遊玩的人群(郭永安提供)97·上世紀70年代,農曆七月初二的晉祠廟會上,遊人如織,商賈如雲,熱鬧非凡(狄森提供)98·1975年,外國遊客在晉祠廟會上買冰棍(晉祠博物館提供)99·1961年祖孫遊晉祠在文昌宮留影(王會守提供)·1960年,好友們遊晉祠後在聖母殿前合影(王會守提供)·1962年,一家人同遊晉祠在難老泉不係舟留影(郭永安提供)100·1968年,遊玩的女青年在晉祠舍利生生塔前留影(王利英提供)·上世紀70年代晉祠造紙廠職工在晉祠廟門前留影(王會守提供)101·1963年天龍山遊玩照(王會守提供)102·上世紀70年代一家人在太原五一廣場留影(高繼業提供)·上世紀70年代金勝大隊組織村民前往劉胡蘭烈士陵園參觀(閻銘提供)103·上世紀80年代錄音機逐漸在農村普及(董壯娥提供)104·上世紀80年代的好友合影(義井街辦提供)105·上世紀80年代的小康之家(王金蘭提供)106晉源區地處太原市西南,地理位置優越,資源豐富,山川秀麗,氣候溫和,土質肥沃,灌溉條件良好,《太原縣誌》稱“山環水繞,原隰寬平”,“水陸之產,雖無珍奇,備物致用,猶稱沃野”。在解放前,區域內農業生產一直沿襲舊有的粗放耕作方法,主要靠人畜力手工勞動,農業生產發展緩慢。

新中國成立後,晉源區農業生產隨著全國農業生產開始了探索前行的步伐,先後經曆了土地改革、農業生產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人民公社等土地集體化農業經濟階段。在此期間,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生產條件和耕作技術水平不斷改善和提高,興修水利,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廣泛使用新型農機器具,推廣優良品種和農業新技術,糧食產量大幅提高。

108集體農業1950年春,境內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野莊互助組成立。1952年3月,太原市郊區委員會在南城角組織成立了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進行試點。其特點是:土地入股、勞力分紅,統一規劃,合理經營。

1954年12月,境內第一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北瓦窯高級社成立。1957年,全區參加高級社的農戶占農業總戶數的82.7%,參加人數占農業總人口的87.9%,基本完成了農村的社會主義改造任務。

1958年8月中旬,境內第一個人民公社———晉祠人民公社成立。人民公社實行“一大二公”,生產資料公有化,勞動力統一管理,搞“大兵團作戰”,對生產隊的財產、勞力無償調用,社員轉入公社,交出自留地,個人私有牲畜、林木,甚至房屋均轉為公有。

109·1950年晉源縣農民在分得的土地上精耕細作(選自《太原圖誌》)·1956年1月,金光社高級訓練班全體幹部合影(閻銘提供)1956年1月1日,金勝大隊由原來的金光社、明勝社、電光社三社合一,成立了由全體社員參加的金光社,完成了由初級社向高級社的轉變。這張照片是大隊幹部參加上級組織的高級社幹部培訓後的留影。

110·1958年春節金光社先進模範合影(閻銘提供)111·1958年7月紅光社(吳家堡村)第五隊全體隊務委員合影(李建軍提供)·1972年12月,太原市郊區金勝大隊農業一組合影(閻銘提供)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金勝大隊每年年末都要對各單位或小組的勞動力進行重新調配。為此,聚餐、留影便成為各單位、小組年底的一項固定活動內容。這張照片是農業一組全體組員騎自行車赴太原市鍾樓街“認一力”餃子館聚餐後在開明照相館的合影。

112·農業學大寨·1975年第一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在山西省昔陽縣召開,全國範圍內的“普及大寨縣”運動拉開帷幕。“農業學大寨”“全黨動員,大辦農業,為普及大寨縣而奮鬥”等標語遍及每個村莊,全區上下以奮起直追、迎頭趕上的決心,改天換地、重新安排河山的衝天幹勁,投入到生產勞動當中,一個“普及大寨縣”的熱潮迅速在全區形成。

1976年12月10日,第二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在北京召開,規模遠遠超過第一次。晉源地區隨之再次掀起“農業學大寨”運動新高潮,全區普遍動員群眾,實行專業隊員和大會戰相結合,改造坡、旱、澇、堿等低產田,大搞投工少、見效快的小型水利工程。

·農機改革小組深入田間不斷進行農具調試(何建平提供)113·上世紀70年代的晉祠公社西鎮大隊(晉祠鎮檔案室提供)114·花塔大隊婦女參加“農業學大寨”勞動(何建平提供)115·花塔大隊張萬根組織社員在田間地頭學習(何建平提供)·王郭大隊掀起“農業學大寨”熱潮,民兵營長張改明在給社員鼓幹勁(張佗壽提供)116·花塔大隊熱烈慶祝第二次“農業學大寨”會議勝利召開(何建平提供)117·寺底大隊“全黨動員,大辦農業,為普及大寨縣奮鬥”(寺底村提供)·三家村大隊“舉旗抓綱學大寨,躍馬加鞭趕昔陽”(殷玉鳳提供)118·晉祠公社社員勞動間隙加強政治學習(晉祠鎮檔案室提供)·晉祠公社社員勞動之餘自娛自樂(晉祠鎮檔案室提供)119·“決戰七五年,畝產過長江”,晉祠公社社員們在做勞動前的安排部署(晉祠鎮檔案室提供)·晉祠公社掀起“大批促大幹,大幹促大變”的普及大寨縣勞動熱潮(晉祠鎮檔案室提供)120·春耕翻糞(段保生提供)·田間施肥(晉祠鎮檔案室提供)121·晉祠公社積極響應毛主席“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大搞梯田建設(晉祠鎮檔案室提供)·晉祠公社在牛家口全麵展開治理二坡地的勞動(晉祠鎮檔案室提供)122·晉祠公社組織社員農閑時間深翻土地(晉祠鎮檔案室提供)123·花塔大隊社員深翻土地(何建平提供)124·農田基本建設·農田基本建設是貫穿“農業學大寨”運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全區製定了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的全麵規劃,以改土、治水為中心,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各個公社和大隊相繼統一組織,互助互利,協同合作,頂風雪,冒嚴寒,相繼開展田地深翻平整、修築大寨田、改良鹽堿地以及興修小型水利工程、園田化建設工程。在此期間,晉祠公社王郭生產大隊把全村旱地從南到北建成每塊長100米、寬66米的高標準化園田,把全部稻地建設成每畦長寬各15米的方田,同時配套建設村北到村南東西向共八條灌溉水渠。西寨生產大隊曆經奮戰修起近500米的紅旗壩和3800畝的高標準園田化,把堰北荒灘改造成產糧田。此外,還開展了治理汾河工程,到1975年10月底,修築起兩條高5.5米、寬14.5米的河堤,將汾河水控製在30米寬的河槽內,並在兩岸植樹、造田。

125·王郭大隊在明秀寺旁平田整地,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張佗壽提供)126·王郭大隊民兵營長王命有與社員們參加勞動(趙乃銘提供)·王郭大隊婦聯主任牛彩英組織社員在田間地頭學習報紙要聞(張佗壽提供)127·古寨大隊女社員們平整田地(張常青提供)128·古寨社員在地頭吃午飯(張常青提供)·古寨大隊孟四娃組織社員在勞動間隙學習(張常青提供)129·冬閑變冬忙,晉祠公社組織社員參加農田基本建設(晉祠鎮檔案室提供)·參加勞動的男社員(晉祠鎮檔案室提供)130·花塔大隊農田基本建設的勞動現場(何建平提供)·花塔大隊原潤英帶領婦女參加勞動(何建平提供)131·運用大型工程機械進行農田基本建設(何建平提供)132·修築下石水庫·上世紀70年代,晉祠公社邊山一帶幹旱缺水,莊稼下種用水需人工擔挑。為了解決該地區的農田用水,公社決定在柳子溝下石村修築蓄水庫。修築水庫是全公社的重點工程,公社幹部與各大隊選派的勞力開展大會戰,他們就地取材、開山采石,用車推、人背等方法,終於建成一個能解決周邊農田灌溉的大水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