⑥盜:盜賊。
⑦萑(hu?n)苻:蘆葦叢生的沼澤地。
⑧及:等到,發展到。
⑨徒兵:步兵。
⑩止:收斂。
累民慢:百姓傲慢不遜。
累民殘:百姓受到殘害。
累殘則施之以寬:在百姓受到殘害的情況下,再用寬緩的刑法加以糾正。
累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語出《詩經?大雅?民勞》。止,語氣詞。汔,差不多。小康,稍微安定喘息。惠,仁愛、恩惠。中國,指西周王朝統治區域,即京畿一帶地方。綏,安撫。四方,指四方諸侯國。
累毋從詭隨:毋,勿,不要。詭隨,不顧是非而妄隨人者。
累謹:約束。
累式遏(?)寇虐:式,助動詞,應當。遏,製止。虐,殘暴狠毒。
031“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法治之源累明:嚴明的刑法。
累能:與“柔”同義,安撫。
【文意疏通】鄭國的子產有病,對子太叔說:“我死以後,你必定執政。
隻有有德行的人能夠用寬大的刑法來使百姓服從,其次就莫如嚴厲的刑法。火勢猛烈,百姓遠遠看著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於火。水性懦弱,百姓輕視並玩弄它,很多人就死在水中。
所以寬大不容易。”子產病了幾個月就死去了。
子太叔執政,不忍心嚴厲,奉行寬大的刑法。鄭國盜賊很多,聚集在蘆葦塘裏。太叔後悔,說:“我早點聽從他老人家的話,就不至於到這一步。”發兵攻打藏在蘆葦叢生的湖澤裏的盜賊,全部殺死他們,盜賊稍稍收斂了一些。
孔子說:“好啊!政事寬大百姓就怠慢,怠慢就用嚴明的刑法來糾正。使用嚴刑峻法百姓就會受到傷害,百姓受到傷害以後,就改為實施寬大的刑法。用寬大調節嚴厲,用嚴厲調節寬大,因此政事調和。《詩經》說,‘百姓已經很辛勞,應該讓他們稍稍安定。賜恩給京師地區,用以安定四方諸國’,這是實施寬大。‘不要放縱隨聲附和的人,以約束不善良的人。應當製止侵奪殘暴的人,他們從來不怕法度’,這是用嚴厲來糾正。‘安撫邊遠,柔服近邦,用來安定我君王的天下’,這是用和平來安定國家。又說,‘不爭強不急躁,不剛猛不柔弱。施政平和寬裕,各種福祿都聚集’,這是和諧的頂點。”等到子產死去,孔子聽到這消息,流著眼淚,說:“他的仁032“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法治之源第二章仁德禮法愛,是古人流傳下來的遺風啊。”【義理揭示】孔子主張用道德教化民眾,但他並沒有否定刑罰的功用,當民眾對國家政令沒有敬畏之心並違法犯罪時,他主張用刑罰製裁。但他反對“苛政”,也反對濫用刑殺,主張“寬猛相濟”。
七徒法不能以自行【原文選讀】孟子曰:“離婁①之明,公輸子②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③之聰,不以六律④,不能正五音⑤;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⑥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詩》雲:‘不愆⑦不忘,率由舊章⑧。’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聖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⑨準繩,以為方員平直,不可勝用也;既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勝用也。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上無道揆⑩也,下無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累,君子犯累義,小人犯刑累,國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累,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田野不辟,貨財不聚,非國之害也;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詩》雲:‘天之方蹶累,無033“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法治之源然泄泄累。’”(選自《孟子?離婁上》)注釋:①離婁:人名,古代一個視力極好的人,相傳是黃帝時人,能於百步之外見秋毫之末。
②公輸子:名般(或作“班”),魯國人,所以又叫魯班。春秋末年著名的木匠。
③師曠:春秋時代的著名音樂家,魯平公的太師,天生目盲,但善辨音樂。
④六律:黃鍾、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
⑤五音:宮、商、角、徵(zhǐ)、羽。
⑥聞:聲譽。
⑦愆(qiān):過失、毛病。
⑧率由舊章:率,遵循。舊章,指先王的法度規章。
⑨規矩:古代圓是規,方是矩。
⑩揆(ku?):估量。
累度:計量長短的標準。
累犯:觸犯。
累刑:刑法。
累完:牢固。
累蹶(ju?):動,指動亂不安。
累泄泄:吵鬧附和。
【文意疏通】孟子說:“即使有離婁那樣敏銳的視力,有公輸班那樣精巧的手藝,如果不使用圓規和曲尺,也畫不出方形和圓形。即使034“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法治之源第二章仁德禮法有師曠那樣的聽力,如果不根據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堯、舜那樣的管理之道,如果不施行愛民的政策,也不能把天下治理好。現在有些國君雖有仁愛之心、仁愛之譽,但百姓卻未能受到恩惠,他也未能被後世效法,就是因為不實行先王之道的緣故。所以說,僅有善心不足以治理國政,僅有法度不能使之自行實施。《詩經》上說:‘無過失也無遺忘,一切都遵循先王的典章。’遵守先王的典章而犯錯誤,這是從來沒有的事。聖人既已竭盡了目力測視,接著用圓規、曲尺、水準、墨線來製作方、圓、平、直的東西,這些東西是用之不盡的;既已竭盡了耳力辨音,再加以六律來校正五音,這些音階也是運用無窮的;既已竭盡了心思考慮政務,再加以憐憫百姓的政策,因此就可以使仁愛覆蓋天下。所以說,建高台一定要憑借丘陵,挖深池一定要憑借沼澤,治理國政如果不依照先王之道,怎能說得上有智慧呢?因此隻有愛民者適宜處在領導地位。不愛民者處在領導地位,就等於把他的惡行散播給大眾。
在上者沒有道義準則,在下者就沒有法則可以遵守;朝廷不相信道義,百工不相信尺度,官員觸犯義理,百姓觸犯刑法,而國家還能生存的,那是僥幸。所以說,城牆不堅固,兵器甲胄不充足,並不是國家的災難;土地沒有開墾,財物沒有積聚,也不是國家的禍害。在上者不講禮義,在下者就不學禮義,壞人橫行,國家離滅亡就不遠了。《詩經》上說:‘上天將要動亂時,不要多嘴多言妄加議論。’”【義理揭示】孟子在對人性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他的“性善論”,進而提035“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法治之源出他的“仁政”學說,發展了孔子的仁學和德治方麵的思想。
但孟子也認為“規範”很重要,“準則”很重要,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有了善心和法度之後,還必須要能實施。
八法不能獨立【原文選讀】有亂君,無亂國;有治人,無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猶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獨立,類①不能自行;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遍矣;無君子,則法雖具②,失先後之施,不能應事之變,足以亂矣。不知法之義而正法之數③者,雖博,臨事必亂。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④主急得其勢⑤。急得其人,則身佚⑥而國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勢,則身勞而國亂,功廢而名辱,社稷必危。故君人者,勞於索之,而休於使之。《書》曰:“惟文王敬忌⑦,一人以擇。”此之謂也。
(選自《荀子?君道第十二》)注釋:①類:條例、律例。
②具:具備。
③正法之數:定法的條文。正,定。數,指法律條文。
④暗:這裏指昏庸。
⑤勢:勢力。
036“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法治之源第二章仁德禮法⑥佚:通“逸”,安逸。
⑦敬忌:謹慎。
【文意疏通】有搞亂國家的君主,沒有自行混亂的國家;有治理國家的人才,沒有自行治理的法製。後羿的射箭方法並沒有失傳,但後羿並不能使世世代代的人都百發百中;大禹的法製仍然存在,但夏後世並不能世世代代稱王天下。所以法製不可能單獨有所建樹,律例不可能自動被實行。得到了善於治國的人才,那麼法製就存在;失去了這樣的人才,那麼法製也就滅亡了。
法製,是政治的開頭;君子,是法製的本原。所以有了君子,法律即使簡略,也足夠在各個方麵實施了;如果沒有君子,法律即使完備,也會失去先後的實施次序,不能應付事情的各種變化,最後還是形成混亂。不懂得法治的道理而隻是去定法律條文的人,即使了解得很多,碰到具體事情也一定會混亂。所以,英明的君主急於得到治國的人才,而愚昧的君主急於取得權勢。急於得到治國的人才,就會自身安逸而國家安定,功績偉大而名聲美好,上可以稱王天下,下可以稱霸諸侯;不急於得到治國的人才,而急於取得權勢,就會自身勞苦而國家混亂,功業敗壞而聲名狼藉,國家政權必然危險。所以統治人民的君主,在尋覓人才時勞累,而在使用他以後就安逸了。《尚書》說:“要想想文王的恭敬戒懼,親自去選擇人才。”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啊。
【義理揭示】在人與法的關係問題上,荀子特別強調人的決定性作用,037“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法治之源他在法的產生、法的適用、法的作用等問題上都強調人治的思想。沒有人才,僅急於攫取權勢,其結果是危險的。
九明禮義,起法正,重刑罰【原文選讀】故古者聖人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故為之立君上之勢①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於治,合於善也。是聖王之治,而禮義之化也。今當②試去君上之勢,無禮義之化,去法正之治,無刑罰之禁,倚③而觀天下民人之相與也。若是,則夫強者害弱而奪之,眾者暴寡而嘩之,天下之悖亂而相亡不待頃④矣。
(選自《荀子?性惡第二十三》)注釋:①勢:勢力。
②當:通“倘”。
③倚:靠近,這裏用作旁觀。
④頃:須臾,少頃。
【文意疏通】因此,古時的聖人因為人的本性是惡的,認為人是偏邪險惡不端正,違背社會秩序而不安定的,因而建立君主的權勢來統治他們,彰明禮義來教化他們,興起法度來管理他們,加重刑罰來禁止他們違法亂紀,使天下人都達到安定而有秩序,合038“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法治之源第二章仁德禮法乎善良。這就是聖王的治理與禮義的教化。如今倘若試一試,如果去掉君主的權勢,不用禮義的教化,舍棄法製的治理,不用刑罰的製約,就此觀察天下百姓之間的關係,那麼強者就會傷害弱者,多數人就會欺負少數人,不久天下人就會悖逆作亂而互相殘害。
【義理揭示】在荀子的思想體係中,禮居於核心的地位,他非常強調禮義教化的作用,但他對有罪的人則主張嚴格依照刑法懲處,認為如此才能保障弱者的利益,導民趨善。
十禮義生而製法度【原文選讀】故聖人化①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製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聖人之所生也。故聖人之所以同於眾,其不異於眾者,性也;所以異而過眾者,偽也。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假之有弟兄資財而分者,且順情性,好利而欲得,若是則兄弟相拂奪②矣;且化禮義之文理,若是則讓乎國人矣。故順情性則弟兄爭矣,化禮義則讓乎國人矣。
(選自《荀子?性惡第二十三》)注釋:①化:變化。
②拂奪:爭奪。
039“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法治之源【文意疏通】因此,聖人改變了邪惡的本性而做出人為的努力,人為努力的結果就產生了禮義規範,禮義規範產生後就製定法度。禮義和法度這些東西都是聖人所創製的。所以,聖人和普通人相同的就是本性,聖人和普通人不同並超過普通人的地方,就是聖人後天人為的努力。喜好私利並希望得到,這是人的本性。
假如弟兄間分財產,如果順應人的本性,就都喜好私利而且希望得到,那麼兄弟之間就會互相爭奪;如果受到禮義規範的教化去分配,那麼就能互相推讓。所以,順應人的本性,兄弟之間就會爭奪;接受禮義規範的教化,人們就會相互推讓。
【義理揭示】在荀子看來,人生來就有欲望,有了欲望就會有追求,如果沒有一定的規則限製,就會發生爭奪,聖人厭惡社會出現混亂,便製定禮義和法度來確定人們的身份地位,節製人們的欲望。荀子認為,禮與法的作用就在於矯正、化導人的本性。
十一聖王在上,分義行乎下【原文選讀】聖王在上,分義行乎下,則士大夫無流淫之行,百吏官人無怠慢之事,眾庶百姓無奸怪之俗,無盜賊之罪,莫敢犯上①之大禁,天下曉然皆知夫盜竊之不可以為富也,皆知夫賊害之不040“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法治之源第二章仁德禮法可以為壽②也,皆知夫犯上之禁不可以為安也。由其道③,則人得其所好焉;不由其道,則必遇其所惡焉,是故刑罰綦④省而威行如流。世曉然皆知夫為奸則雖隱竄逃亡之由不足以免也,故莫不服罪而請⑤。《書》曰:“凡人自得罪。”此之謂也。
故刑當罪則威,不當罪則侮;爵當賢則貴,不當賢則賤。
古者刑不過罪,爵不踰德。故殺其父而臣其子,殺其兄而臣其弟。刑罰不怒⑥罪,爵賞不踰德,分然各以其誠通。是以為善者勸,為不善者沮;刑罰綦省而威行如流,政令致明而化易如神。傳曰:“一人有慶,兆民賴之。”此之謂也。
亂世則不然,刑罰怒罪,爵賞踰德,以族論罪,以世舉賢。故一人有罪而三族皆夷⑦,德雖如舜,不免刑均,是以族論罪也。先祖當賢,後子孫必顯,行雖如桀、紂,列從必尊,此以世舉賢也。以族論罪,以世舉賢,雖欲無亂,得乎哉!《詩》曰:“百川沸騰,山塚崒崩;高岸為穀,深穀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懲!”此之謂也。
(選自《荀子?君子第二十四》)注釋:①上:君主。
②壽:活得歲數大,長壽。
③道:政令。
④綦(q?):極。
⑤請:即自請刑戮。
⑥怒:盈溢,這裏指超過。
⑦三族皆夷:三族,父、母、妻族。夷,滅。
041“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法治之源【文意疏通】聖明的帝王在上,名分道義在民眾中推行,那麼士大夫就沒有放肆過分的行為,各級官吏就不會有懈怠傲慢的事情,廣大百姓就不會有邪惡怪僻的習俗,就不會有偷盜的罪行,就沒有人敢觸犯君主的禁令。天下的人都清楚地知道,盜竊不可能發家致富,搶劫殺人不可能獲得長壽,觸犯君主的禁令不可能得到安寧。遵循聖王的正道,就能得到他所喜歡的獎賞;不遵循聖王的正道,就會遭到他所厭惡的懲罰。這樣,刑罰很簡略,而威力卻像流水一樣通行,無處不在,人們都知道如果為非作歹,即使躲藏逃亡也不能夠免受懲罰,所以沒有不伏法認罪而請求懲處的。《尚書》說:“所有的罪罰都是自願取得的。”這句話說的就是上述情況。
因此,罪與罰相匹配,刑罰就有威力,罪與罰不相匹配,刑罰就會受到輕視;位與德相匹配,在位的人就會受人尊重,相反則會被人輕視。古代刑罰不超過犯人的罪行,官爵不超過為官者的德行,所以殺了父親而任用兒子,殺了哥哥而任用弟弟。刑律的處罰不超過犯人的罪行,官爵的獎賞不超過為官者的德行,刑賞區分得很清楚。以此勉勵做好事的人,指責做壞事的人。刑罰極少用而威力無處不在,政策法令極明確而教化四方。古書上說:“天子有了美好的德行,億萬人民都倚仗他。”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混亂的時代就不是這樣。刑罰超過了犯人的罪行,官爵的獎賞超過了為官者的德行,按照親屬關係來判罪,根據世係來舉用賢人。一人有罪就誅滅父、母、妻三族,即使德行像舜一樣,也042“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法治之源第二章仁德禮法不免受到同樣的刑罰,這是按照宗族來判罪。祖先曾經賢能,子孫就能顯貴,即使行為如同夏桀、商紂,也必然列在尊位,這是根據世係來舉用賢人。按照宗族親屬關係判罪,根據世係舉用賢人,即使想沒有禍亂,能做到嗎?《詩經》上說:“江河沸騰了,山峰碎裂了,高高的山崖變成深穀,深深的峽穀變成山陵。可是當今的執政者,為什麼還不知道警惕啊!”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義理揭示】荀子主張對有罪者必須處以刑罰,但所處的刑罰應當與其所犯的罪行相稱。刑罰與罪行相稱就有威力,與罪行不相稱就會受到輕視。與此相應,一個人的社會地位也應該與他的德行相稱。賞罰皆合度,才能避免社會混亂。
十二明德慎罰【原文選讀】治之經①,禮與刑,君子以修百姓寧。明德慎罰,國家既治四海平。
(選自《荀子?成相第二十五》)注釋:①經:常規,原則。
043“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法治之源【文意疏通】治理國家的根本原則在於禮法和刑罰,君子以此修身並使百姓安寧。弘揚道德,對刑罰采取審慎的態度,國家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理,實現天下太平。
【義理揭示】荀子在把禮作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準則看待的同時,也十分注重刑法的作用,實際上,荀子是把刑法作為推行禮製的主要手段看待的。
十三法令者,治之具【原文選讀】孔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老氏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製治清濁之原也。昔天下之網嚐密矣,然奸偽愈起,其極也,上下相遁①,至於不振。當是之時,吏治若救火揚沸,非武健嚴酷,惡能勝其任而偷快乎?言道德者,溺②其職矣。故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下士聞道大笑之。”非虛言也。
(選自《漢書?酷吏列傳》)注釋:①遁,逃避。
044“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法治之源第二章仁德禮法②溺:喪失。
【文意疏通】孔子說:“用政令來引導百姓,用刑罰來整頓百姓,百姓隻是暫時地免於犯罪,卻沒有廉恥之心;如果用道德來勸導百姓,用禮教來教化百姓,百姓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人心歸服。”老子說:“上德合乎自然,是真正的有德;下德(表麵上勤於人事)看上去沒有失去道德,其實是無德。”“法令繁多則巧詐就會不斷滋長,盜賊就會日益增多。”這真是至理名言啊!
法令是統治的工具,但並不是統治好壞的根源。從前天下法網嚴密,盜賊卻越來越多,發展到極點,造成了君臣官民之間互相躲避,以致國家衰落,不可挽救。在那個時候,地方的統治紛紛告急,若不使用勇武剛健的官吏和嚴酷的刑罰手段,又能以什麼方法維護統治,暫且實現安定呢?在這種情況下,那些一味講道德的人便要失職了。所以孔子說:“審理訴訟,我同別人差不多,所不同的是一定要使訴訟的事件完全消滅才好!”老子也說:“庸人不明大道,才妄加恥笑。”這都不是虛言。
【義理揭示】法令隻是維護統治的工具,卻並不是保障統治的靈丹妙藥。司馬遷深刻地認識到,法網嚴密有時並不能解決問題,最根本的還是要從人心入手,明“大道”,才能做到真正的“有德”,才能讓國家長治久安。
045“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法治之源十四先德教而後刑罰【原文選讀】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強者之政,脅①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為貴矣。夫化之不變而後威之,威之不變而後脅之,脅之不變而後刑之;夫至於刑者,則非王者之所得已也。是以聖王先德教而後刑罰,立榮恥而明防禁,崇禮義之節以示之,賤貨利之弊以變之。修近理內,政橛機②之禮,壹妃匹之際③,則莫不慕義禮之榮,而惡貪亂之恥。其所由致之者,化使然也。
季孫④問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風,必偃。”言明其化而已矣。
治國有二機⑤,刑德是也。王者尚其德而希其刑,霸者刑德並湊⑥,強國先其刑而後其德。夫刑德者,化之所由興也。德者,養善而進闕者也;刑者,懲惡而禁後者也。故德化之崇者至於賞,刑罰之甚者至於誅。夫誅賞者,所以別賢不肖,而列有功與無功也。故誅賞不可以繆⑦,誅賞繆則善惡亂矣。夫有功而不賞,則善不勸,有過而不誅,則惡不懼,善不勸而能以行化乎天下者,未嚐聞也。書曰:“畢協賞罰。”此之謂也。
(選自《說苑?政理第七》)注釋:①脅:以威力脅迫人。
②橛(ju?)機:門內,也指內室。
③壹妃匹之際:與後宮妃嬪的會合要專一。
④季孫:名肥,諡康,魯哀公時為相。
046“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法治之源第二章仁德禮法⑤機:關鍵。
⑥湊:聚集。
⑦繆(mi?):錯誤。
【文意疏通】為政有三個等級,推行王道的君主為政主張以仁德教化百姓,推行霸道的君主為政主張靠武力震懾百姓,而那些暴君治理國家則是靠刑罰來威脅百姓。這三種政治主張各有自己施行的情形,其中以靠教化來感化百姓的做法最高明。靠教化來感化百姓而沒有效果,然後就要用武力來威懾百姓,用武力來威懾而沒有改善,就要用刑罰來懲罰百姓。事情發展到一定要用刑罰才能處理的程度,這並不是靠王道統治國家的聖君所應該崇尚的。因此,聖明的君主先用仁德來教化百姓,然後再考慮刑罰。確立榮辱的觀念,明確哪些是應該禁止的,崇尚禮儀從而給老百姓做出表率,看輕給國家政治帶來各種弊端的名與利,改變人民的風俗,與鄰國修好,管理好內政,肅正宮內的禮節,與後宮的關係要專一。這麼做了以後,天下的百姓就一定會崇敬仰慕禮義並以此為榮,並且討厭那些貪腐作亂的行為。想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就在於施行仁義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