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1g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姚群民,餘守萍,甘培強主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8ISBN9787305189586Ⅰ.①中…Ⅱ.①姚…②餘…③甘…Ⅲ.①中國曆史-近代史-高等學校-教材②中國曆史-現代史-高等學校-教材Ⅳ.①K25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7)第162551號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出版人金鑫榮書名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主編姚群民餘守萍甘培強副主編潘小宇蔣超群責任編輯肖自強單寧吳汀編輯熱線02583597087照排南京理工大學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印刷宜興市盛世文化印刷有限公司開本787×10921/16印張22.50字數511千版次2017年8月第1版2017年8月第1次印刷ISBN9787305189586定價56.50元網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官方微信號:njuyuexue銷售谘詢熱線:(025)83594756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書“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程”編輯委員會主任:姚群民王延光王文建委員(以姓氏筆畫為序):王文建王延光朱敏許冰融餘守萍陳紅英姚群民賈學軍夏金華徐青英潘小宇主編:姚群民餘守萍甘培強副主編:潘小宇蔣超群上編綜述風雲變幻的八十年一、內容梳理,同步練習內容梳理【教學目標】使學生從總體上了解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及主要特點,明確近代中國的階級狀況,基本矛盾和麵臨的主要任務,從而對本編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總體的把握。
【教學重點】近代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和主要任務【教學難點】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教學時間】2學時【授課形式】理論教學【主要內容】1鴉片戰爭前的中國與世界11燦爛的中國古代文明12中國封建社會由昌盛到衰落13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與殖民擴張2外國資本主義入侵與近代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21鴉片戰爭:中國近代史的起點22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23社會階級關係的變動3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和曆史任務31兩對主要矛盾及其關係32兩大曆史任務及其關係同步練習(一)單項選擇題1中國封建社會產生過諸多“盛世”,出現在清代的是()A文景之治B貞觀之治C開元之治D康乾盛世書2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2中國近代史的起點是()A第一次鴉片戰爭B第二次鴉片戰爭C中日甲午戰爭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319世紀初,大肆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國家是()A美國B俄國C英國D日本4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A中法《黃埔條約》B中美《望廈條約》C中英《虎門條約》D中英《南京條約》5近代中國錯綜複雜的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A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B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C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D農民階段和地主階級的矛盾6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是()A前期是封建社會後期是半殖民地B殖民地社會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D資本主義社會7中國近現代史的主題是()A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B實踐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C了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D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8標誌著世界開始進入資本主義時代的是()A英國資產階級革命B美國資產階級革命C法國資產階級革命D俄國資產階級革命9鴉片戰爭前,中國社會占主要地位的經濟形式是()A自然經濟B計劃經濟C商品經濟D半殖民地經濟10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的標誌是()A鴉片戰爭及《南京條約》的簽訂B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簽訂C中日甲午戰爭及《馬關條約》的簽訂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辛醜條約》的簽訂11認識中國近代一切社會問題和革命問題最基本的依據是認識()A中國近代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B中國近代社會近代化的曆史過程C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質D中國近代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過程12近代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對此社會性質認識不正確的是()A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的,經濟上是半封建的B形式上獨立自主,實際上由資本主義國家間接統治C半殖民地是指完全喪失國家獨立自主主權D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資本主義上編綜述風雲變幻的八十年313毛澤東分析近代中國社會時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經濟生活中占主導地位的是()A封建剝削製度與買辦資本、高利貸資本的結合B民族資本主義經濟C封建剝削製度與民族資本、買辦資本的結合D官僚買辦資本14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未能充分發展的根本原因是()A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B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兩麵性C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低D受到近代中國社會性質的製約參考答案:1D2A3C4D5C6C7A8A9A10D11A12C13A14D(二)多項選擇題1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點有()A帝國主義操縱中國財政和經濟命脈B封建地主土地所有製依然保持著C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D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成為主要的經濟形式2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發生的兩個根本性變化是()A獨立的中國逐步變成半殖民地的中國B獨立的中國逐步變成殖民地的中國C封建的中國逐步變成半封建的中國D封建的中國逐步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3在近代中國錯綜複雜的社會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A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B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C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D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4在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殖民主義者從美洲、非洲、亞洲、大洋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攫取巨額財富的方式主要是()A奴隸販賣B欺詐性貿易C海盜式掠奪土地、財物D資本輸出5近代中國革命的對象是()A封建主義B帝國主義C官僚資本主義D資產階級61840年後,近代中國麵臨的兩大曆史任務是()A反對帝國主義B反對封建主義C爭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D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4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7隨著近代中國從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步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新產生的階級是()A工人階級B地主階級C資產階級D農民階級8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起點,這是因為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A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B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C中國逐漸開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D中國革命屬於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組成部分參考答案:1ABC2AC3BC4ABC5ABC6CD7AC8ABC(三)簡述題1為什麼說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
答案要點:(1)鴉片戰爭後,中國由一個領土完整、主權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漸演變為領土、領海、關稅、司法等主權遭到破壞、受到外國侵略者幹涉和控製的國家,開始成為喪失政治上的獨立地位的半殖民地國家;(2)鴉片戰爭後,中國由一個經濟上自給自足的封建國家逐漸演變為自然經濟解體、開始淪為資本主義世界商品市場和原料供給地的半封建國家;(3)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開始演變為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逐步發展成為最主要的社會矛盾;(4)鴉片戰爭後,中國人民開始擔負起對外反對侵略的民族革命和對內反對地主階級的民主革命的雙重曆史任務。
2怎樣認識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社會性質及基本特征?
答案要點:(1)在近代中國錯綜複雜的社會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其中占支配地位的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2)近代中國社會性質以第一次鴉片戰爭及《南京條約》的簽訂為標誌,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至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辛醜條約》簽訂,標誌著近代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徹底形成;(3)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本特征是:第一,資本—帝國主義逐步操縱中國財政經濟命脈和政治,成為支配中國的決定性力量;第二,中國的封建勢力日益衰敗並同外國侵略勢力相勾結,成為資本—帝國主義奴役中國的社會基礎和統治支柱;第三,中國自然經濟的基礎遭到破壞,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製依然保持著;第四,新興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已經產生,但發展緩慢;第五,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第六,人民日益貧困化以至大批破產。
上編綜述風雲變幻的八十年53如何理解近代中國的兩大曆史任務及其相互關係?
答案要點:(1)一是推翻帝國主義的統治、實現民族獨立,推翻封建主義的統治、實現人民解放;二是發展生產力,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
(2)前一個任務為後一個任務掃清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由於腐朽的社會製度束縛著生產力的發展,阻礙著經濟技術的進步,必須首先改變這種社會製度,爭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創造前提,開辟道路。
二、精選案例,鞏固深化精選案例1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節選)———馬克思1853年7月22日星期五於倫敦英國在印度的統治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呢?大莫臥兒的無限權力被他的總督們打倒,總督們的權力被馬拉提人打倒,馬拉提人的權力被阿富汗人打倒;而在大家這樣混戰的時候,不列顛人闖了進來,把所有的人都征服了。既然在一個國家裏,不僅存在著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對立,而且存在著部落與部落、種姓與種姓的對立;既然一個社會完全建立在它的所有成員普遍的互相排斥和與生俱來的互相隔離所造成的均勢上麵———這樣的一個國家,這樣的一個社會,難道不是注定要做侵略者的戰利品嗎?即使我們對印度斯坦過去的曆史一點都不知道,難道這樣的一個巨大的不容爭辯的事實,即英國甚至現在仍然用印度出錢豢養的印度人軍隊來奴役印度這個事實,還不夠說明問題嗎?所以,印度本來就逃不掉被征服的命運,而且它的全部曆史,如果要算做它的曆史的話,就是一次又一次被征服的曆史。印度社會根本沒有曆史,至少是沒有為人所知的曆史。我們通常所說的它的曆史,不過是一個接著一個的征服者的曆史,這些征服者就在這個一無抵抗、二無變化的社會的消極基礎上建立了他們的帝國。因此,問題並不在於英國是否有權利來征服印度,而在於印度被不列顛人征服是否要比被土耳其人、波斯人或俄國人征服好些。
英國在印度要完成雙重的使命:一個是破壞性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另一個是建設性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
相繼征服過印度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韃靼人和莫臥兒人,不久就被當地居民同化了。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他們所征服的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這是一條永恒的曆史規律。不列顛人是第一批發展程度高於印度的征服者,因此印度的文明就影響不了他們。他們破壞了本地的公社,摧毀了本地的工業,夷平了本地社會中偉大和突出的一切,從而消滅了印度的文明。英國人在印度進行統治的曆史,除破壞以外恐怕就沒有別的什麼內容了。他們的建設性的工作在這大堆大堆的廢墟裏使人很難看得出來。不過,這種建設性的工作總算已經開始做了。
……6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大不列顛的各個統治階級一向隻是偶爾地、暫時地和例外地對印度的發展問題表示一點興趣。貴族隻是想降服它,財閥隻是想掠奪它,工業巨頭隻是想用低廉商品壓倒它。
但是現在情勢改變了。工業巨頭們發現,使印度變成一個生產國對他們有很大的好處。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首先就要供給印度水利設備和內地的交通工具。現在他們正打算在印度布下一個鐵路網。他們會這樣做起來,而這樣做的後果是無法估量的。
……英國資產階級看來將被迫在印度實行的一切,既不會給人民群眾帶來自由,也不會根本改善他們的社會狀況,因為這兩者都不僅僅取決於生產力的發展,而且還取決於生產力是否歸人民所有。但是,為這兩個任務創造物質前提則是英國資產階級一定要做的事情。
難道資產階級做過更多的事情嗎?難道它不使個人和整個民族遭受流血與汙穢、窮困與屈辱就達到過什麼進步嗎?
在大不列顛本國現在的統治階級還沒有被工業無產階級推翻以前,或者在印度人自己還沒有強大到能夠完全擺脫英國的枷鎖以前,印度人民是不會收到不列顛資產階級在他們中間播下的新的社會因素所結的果實的。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可以滿懷信心地期待,在遙遠的未來,這個巨大而誘人的國家將複興起來。這個國家裏的人民文雅,用薩爾梯柯夫公爵的話來說,甚至最低階級裏的人民“都比意大利人更精細更靈巧”;這個國家裏的人民的沉靜的高貴品格甚至抵消了他們所表現的馴服性;他們看來好像天生疲遝,但他們的勇敢卻使英國的軍官們大為吃驚;他們的國家是我們的語言、我們的宗教的發源地,從他們的劄提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古代日耳曼人的原型,從他們的婆羅門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古代希臘人的原型。
當我們把自己的目光從資產階級文明的故鄉轉向殖民地的時候,資產階級文明的極端偽善和它的野蠻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現在我們麵前,因為它在故鄉還裝出一副很有體麵的樣子,而一到殖民地它就絲毫不加掩飾了。資產階級自命為財產的捍衛者,但是難道曾經有什麼革命黨發動過孟加拉、馬德拉斯和孟買那樣的土地革命嗎?當資產階級在印度單純用貪汙不能滿足自己的掠奪欲望的時候,難道不是都像大強盜克萊夫勳爵本人所說的那樣,采取凶惡的勒索手段嗎?當他們在歐洲大談國家公債神聖不可侵犯的時候,難道不是同時就在印度沒收了那些把私人積蓄投給東印度公司作股本的拉劄所應得的股息嗎?當他們以保護“我們的神聖宗教”為口實反對法國革命的時候,難道不是同時就在印度禁止宣傳基督教嗎?他們為了從朝拜奧裏薩和孟加拉的神廟的香客身上榨取錢財,難道不是把劄格納特廟裏的慘殺和賣淫變成了一種職業嗎?這就是維護“財產、秩序、家庭和宗教”的人的麵目!
印度是一個大小和歐洲相仿、幅員1.5億英畝的國家,對於這樣的一個國家,英國工業的毀滅性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而且是令人吃驚的。但是我們不應當忘記:這種作用隻是全部現存的生產製度所產生的有機的結果。這個生產是建立在資本的萬能統治上麵的。
資本的集中是資本作為獨立力量而存在所十分必需的。這種集中對於世界市場的破壞性影響,不過是在大範圍內顯示目前正在每個文明城市起著作用的政治經濟學本身的內在規律罷了。曆史中的資產階級時期負有為新世界創造物質基礎的使命:一方麵要造成以全人類互相依賴為基礎的世界交往,以及進行這種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麵要發展人的生產上編綜述風雲變幻的八十年7力,把物質生產變成在科學的幫助下對自然力的統治。資產階級的工業和商業正為新世界創造這些物質條件,正像地質變革為地球創造了表層一樣。隻有在偉大的社會革命支配了資產階級時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場和現代生產力,並且使這一切都服從於最先進的民族的共同監督的時候,人類的進步才會不再像可怕的異教神像那樣,隻有用人頭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漿。
———摘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討論理解】1如何理解“印度社會根本沒有曆史,至少是沒有為人所知的曆史”?
2英國在印度要完成的雙重使命是什麼?
3怎樣才能實現“人類的進步才會不再像可怕的異教神像那樣,隻有用人頭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漿”?
【案例點評】印度的曆史就是一次又一次被征服的曆史,緣於生產力,也緣於文明的發展程度。盡管說英國在印度要完成的雙重使命:一個是破壞性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另一個是建設性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但對於建設性使命的深入剖析,就會讓資產階級文明的極端偽善和它的野蠻本性赤裸裸地呈現在我們麵前。當英國發現使印度變成一個生產國對他們有很大的好處時,他們會對印度的建設和發展表現出興趣。但是英國資產階級在印度實行的一切,既不會給人民群眾帶來自由,也不會根本改善他們的社會狀況,因為這兩者都不僅僅決定於生產力的發展,而且還決定於生產力是否歸人民所有。所以正如馬克思所言,隻有在偉大的社會革命支配了資產階級時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場和現代生產力,並且使這一切都服從於最先進民族的共同監督的時候,人類的進步才會不再像可怕的異教神像那樣,隻有用人頭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漿。
【教學建議】此案例可以放在上篇綜述第一部分“鴉片戰爭前的中國與世界”,在介紹完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與殖民擴張之後予以介紹,幫助同學理解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外殖民擴展的必然性及可能產生的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
精選案例2中西方文明衝突的序幕———馬戛爾尼訪華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大英帝國向中國派出了由馬戛爾尼勳爵率領的龐大使團,分別乘五艘船隻,經過10個月的航行,於7月底到達天津大沽口外,9月14日在承德避暑山莊覲見了乾隆皇帝。馬戛爾尼是英國著名的外交官,曾先後任駐俄國公使、英國印度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殖民地馬德拉斯的總督。
馬戛爾尼來中國的名義是慶賀乾隆皇帝80壽辰。而實際上,是希望繞過保守的廣東地方官,直接與中國皇帝談判,要求開放通商口岸,擴大中英貿易。他帶來了英國國王給大清國皇帝的正式外交信件。
中國當時對世界還是茫然地一無所知,自以為是地認為英國人跨洋遠道而來,隻是為了觀光上國,向大清表示臣服,因而視馬戛爾尼們為“四夷”之外的“英夷”,居高臨下地以對待藩國之禮來接待。乾隆斷然拒絕了馬戛爾尼的全部要求,理由據說是因為“紅毛外夷”不肯行雙膝下跪叩頭大禮。乾隆皇帝的“聖眷隆恩”,隻是特別地施惠於馬戛爾尼使團中年齡最小的一個成員,當年隻有12歲的托馬斯·斯當東。當乾隆聽到這個小小的英國人居然會說漢語時,不禁十分驚奇。他大感興趣地把這個生著一頭金黃卷發、高鼻梁藍眼珠的西洋小師哥叫過來,讓他靠在“龍膝”上撫摸,不免心中大感驚異,世界上居然有這樣的“人”。小斯當東雖然天資聰穎,但是他對能夠靠在“龍膝”旁的“皇恩浩蕩”毫無興趣。
48年後,斯當東成為下院議員,在英國議會討論有關與中國開戰的議案時,他毫不猶豫地投了讚成票。他的理由是:中國聽不懂自由貿易的語言,隻聽得懂炮艦的語言。
英國人在嚴密的監視下離開北京前往天津,從那裏登上艦船前往杭州。馬戛爾尼離開北京時,心中異常氣憤:“我們像要飯的一樣進入北京,像囚犯一樣被監禁在那裏,而離開時簡直像是盜賊。”而乾隆皇帝這時才鬆了一口氣,但隨即派出專使日夜兼程去各地傳達他的命令:不準任何中國人接觸英夷,違者嚴懲。當馬戛爾尼到達廣州時,他們見到了一支“歡送”的軍隊。這支軍隊按照皇帝的命令向英國人展示了他們雄壯的軍威,槍戟林立、刀利弓強。英國人作為回應,也做了分列式行進。雙方都懷有戒心地互相打量。馬戛爾尼認定這支手持大刀長矛,身背強弓硬弩的軍隊不堪一擊。而中國人在向乾隆提交的奏折中說,英夷走路步履僵硬,膝蓋不易彎曲,“一旦仆地,極難起身”。
馬戛爾尼失望地走了。在這次旅行中,對中國人從滿腔的熱情轉到極端的蔑視。回到英國以後,他同斯當東爵士(就是小斯當東的爸爸,馬戛爾尼出使中國的副使)一起,用充分的時間來冷靜地考慮他的《紀實》。這本紀實直至1908年才發表,而且還是部分內容。馬戛爾尼對中國做出了評價和預言,他毫不留情地戳穿了“盛世”的神話,看出“盛世”背麵的敗亡之兆。
他說,“他們恒久不變的體製並不能證明他們的優越”,“中華帝國是一個神權專製的帝國……它翻來覆去隻是一座雄偉的廢墟”。“任何進步在那裏都無法實現”,人們“生活在最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怕挨竹板的恐懼之中”,“他們給婦女裹腳,殘殺嬰兒”,“他們膽怯,肮髒而且殘酷”,所以無可避免地“最終將重新墮落到野蠻和貧困的狀態”。“中華帝國隻是一艘破敗不堪的舊船,隻是幸運地有了幾位謹慎的船長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間沒有沉沒,它那巨大的軀殼使周圍的鄰國見了害怕。假如來了個無能之輩掌舵,那船上的紀律與安全就都完了。”但是這艘破敗不堪的舊船“將不會立刻沉沒,它將像一個殘骸那樣到處漂流,然後在海岸上撞得粉碎”,而且“它將永遠不能修複”。從而,亞洲及世界各地的貿易將受到“擾亂……各國的冒險家都將來到中國”,企圖利用中國人的衰敗來建立自己的威望。而“在他們之間將展開無情的鬥爭”。在這種對抗中,富的愈富,窮的愈窮。“英國靠著它的創業精神已成為世界上航海、貿易和政治的第一強國;從這樣的急劇變革中,上編綜述風雲變幻的八十年9它將獲得最大的利益,並將加強它的霸權地位。”———摘自《馬戛爾尼眼中的“康乾盛世”》,載《曆史教學》,2004年第2期.【討論理解】1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為什麼會失敗?
2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的真實目的是什麼?
3這場中西方文明衝突的開啟將給近代中國的發展帶來什麼影響?
4結合案例談談近代東西方曆史發展的巨大反差是如何形成的。
【案例點評】馬戛爾尼訪華成為東西方文明衝突的序幕,也被成為“禮儀衝突”、“獅子與龍的較量”,這種衝突及其結果充分體現了近代資本主義文明與古老中國的封建主義文明在世界觀、外交觀及經濟貿易觀上的巨大差異性。當時的清政府及部分官員過於沉溺於天朝上國的美夢,認為“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因此為“三叩九拜”之禮與馬戛爾尼而較勁。這其中是“華夏中心論”和“夷夏大防”文化價值觀作祟,阻礙了自身與外部世界的溝通、交流,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而與此同時,英國已經發展為西方國家中的頭號強國,在對聲明遠播的大清帝國不了解的情況下,英國審時度勢,想以外交途徑解決兩國之間的貿易問題。從結果來看,盡管馬戛爾尼使團的這一使命並沒有完成,但卻事實上深入洞察了大清國的破敗不堪,掌握了了解中國的第一手資料,有助於對中國的進一步了解及後來發動的對華戰爭。因此,馬戛爾尼訪華的失敗預示著近代中國失去與西方正常交流文化科技、吸收其先進的生產技術、發展中國經濟的有利時機,從而導致了中西方經濟發展的差距越來越大,使中國在鴉片戰爭後長期處於落後挨打的被動而屈辱的地位。
【教學建議】此案例可以放在上篇綜述第一部分“鴉片戰爭前的中國與世界”,在介紹完中國燦爛的古代文明和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與殖民擴張之後作為雙方衝突的序幕予以介紹,幫助同學理解鴉片戰爭打響的曆史背景。
三、課內實踐,注重提升實踐項目一:情景劇表演———阿美士德與拿破侖的會麵【背景資料鏈接】關於中國,阿美士德和拿破侖的看法有什麼不同?
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英國國王派遣馬戛爾尼帶著使團訪問中國,急欲打開中10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國的貿易門戶。但是他們的通商要求遭到中國乾隆皇帝的拒絕。1816年(清嘉慶十一年)2月8日,英國國王再次派阿美士德率使團來華商談貿易問題。使團團長阿美士德是英國著名的外交家,他曾擔任印度總督,所帶的使團成員不僅漢語水平挺高,而且大多是東印度公司的成員。1816年7月28日,阿美士德一行抵達天津口外。此時嘉慶皇帝對英使訪華的意圖有所了解,他直截了當地要求地方官員“勿事鋪張”“如要求開通商口岸,嚴辭駁斥,筵宴遣回,不使其入京”。1817年,不受歡迎的阿美士德踏上歸路。他準備回國後向議會和英王上書,用武力敲開中國對外通商的大門。
就在阿美士德訪問中國前後,歐洲大陸發生了重大事件。不可一世的法國皇帝拿破侖一世在1814年被歐洲反法聯軍擊敗後,東山再起,於1815年組織30萬大軍向歐洲反法聯軍發動進攻,結果在滑鐵盧遭到慘敗。6月22日,拿破侖被迫退位,不久被英國軍隊押送到遙遠的大西洋的聖赫勒拿島監禁起來。在他被監禁的第三個年頭,阿美士德垂頭喪氣地從中國返回。在回國途中,他正好經過聖赫勒拿島。當阿美士德聽說這裏正關押著名震世界的拿破侖一世時,很想見一見他,聽聽這位傳奇人物對中國問題的看法。
在征得小島總督同意後,阿美士德見到了這位昔日的皇帝。阿美士德講了自己在中國的經曆,認為隻有通過戰爭敲開中國的大門,才能使中國專製統治者明白打開國門對雙方都有好處的道理。當時,拿破侖對英國的做法充滿了蔑視,他對於英國用戰爭解決問題的提法發表評論說:“要同這個幅員廣大、物產豐富的帝國作戰是世上最大的蠢事。”他接著說:“開始你們可能會成功,你們會奪取他們的船隻,破壞他們的軍事和商業設施,但你們也會讓他們明白他們自己的力量。他們會思考;他們會建造船隻,用火炮把自己裝備起來。他們會把炮手從法國、美國甚至倫敦請來,建造一支艦隊,把你們打敗。”阿美士德反駁說:“中國在表麵強大的背後是泥足巨人,很軟弱。”但拿破侖認為,中國並不軟弱,它隻不過是一隻睡眠中的獅子。“以今天看來,獅子睡著了連蒼蠅都敢落到它的臉上叫幾聲。”拿破侖接著說:“中國一旦被驚醒,世界會為之震動。”這句話出自拿破侖之口後,產生了極強的轟動效應,“一隻睡著的獅子———中國”迅速傳遍了歐洲和世界。
———資料來源: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42410121.html【目標要求】通過情景劇表演,理解阿美士德與拿破侖對中國的不同認識,加深對近代東西方文明衝突及鴉片戰爭發生背景的理解,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對“中國威脅論”等能夠準確有力地予以回應。
【活動方案】1活動時間:課前10分鍾2活動地點:教室3組織方式:(1)以“阿美士德與拿破侖的會麵”為背景,闡釋阿美士德與拿破侖對中國的不同認識,並以評論員的身份分別進行評判。
上編綜述風雲變幻的八十年11(2)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5人為一組,並由小組選定一至兩名成員進行現場模擬表演。
4表演要求:觀點明確,並就阿美士德與拿破侖關於中國的認識分歧展開觀點交鋒。
【活動評價】序號評價項目滿分得分1小組合作及分工情況102搜集資料情況303現場表演情況304觀點交鋒情況30實踐項目二:閱史有感———觀看影片《鴉片戰爭》【目標要求】通過觀看電影,加深對近代列強侵略中國和中國人民進行奮起抗戰曆程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理解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
【活動方案】1活動時間:課前10分鍾2活動地點:教室3組織方式:同學利用課餘時間觀看電影《鴉片戰爭》,在課前邀請幾位同學談觀影感受。
4演講要求:表達清楚簡潔,理解深刻,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活動評價】序號評價項目滿分得分1觀看影片情況202背景資料掌握情況203課堂交流表達情況304有無自己的看法和見解30第一章反對外國侵略的鬥爭一、內容梳理,同步練習內容梳理【教學目標】通過本章講述,使學生認識到,帝國主義的侵略造成了中國近現代的落後,從而能夠正確認識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本質;同時使學生認識,正是中國各階層民眾的不屈不撓的反抗鬥爭和愛國主義的傳統,才使帝國主義不能滅亡中國。
【教學重點】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抵禦外國武裝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
【教學難點】反侵略戰爭的失敗與民主意識的覺醒【教學時間】2學時【授課形式】理論教學【主要內容】1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11軍事侵略12政治控製13經濟掠奪14文化滲透2抵禦外國武裝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21反抗外來侵略的鬥爭曆程22粉碎瓜分中國的圖謀3反侵略戰爭的失敗與民族意識的覺醒31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及其原因32民族意識的覺醒同步練習(一)單項選擇題119世紀末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成為殖民主義剝削的重要形式,第一章反對外國侵略的鬥爭13並出現瓜分世界的狂潮。
A商品輸出B資本輸出C販賣奴隸D掠奪土地2鴉片戰爭以清政府的失敗而告終,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A中英《南京條約》B中英《虎門條約》C中美《望廈條約》D中法《黃埔條約》3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進行()A文化滲透B經濟掠奪C軍事侵略D政治控製4造成近代中國貧窮落後的根本原因是()A中國落後的經濟製度B中國落後的政治製度C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D統治集團的腐敗5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進行文化滲透的目的是()A傳播西方文化和科學B進行傳教活動C宣揚殖民主義奴化思想,麻痹中國人民的精神,摧毀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D幹涉中國內政6利用第二次鴉片戰爭掠奪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是()A美國B英國C俄國D法國7日本迫使清政府簽訂的割讓台灣的不平等條約是()A《南京條約》B《北京條約》C《馬關條約》D《璦琿條約》8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洗劫和燒毀圓明園的是()A日本侵略軍B俄國侵略軍C英法聯軍D八國聯軍9外國侵略者控製中國政治的重要手段之一是()A賠款B把持中國海關C製造輿論D進行宗教宣傳10中國近代史上,人民群眾第一次大規模的反侵略武裝鬥爭是()A三元裏人民的抗英鬥爭B太平天國的抗擊洋槍隊鬥爭C台灣高山族人民的抗美鬥爭D義和團的抗擊八國聯軍鬥爭11指揮清軍在中越邊境取得鎮南關大捷的是()A馮子材B鄧廷楨C林則徐D李鴻章12在近代,帝國主義列強不能滅亡和瓜分中國的最根本原因是()A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和妥協B洋務派開展的“自強”、“求富”運動C民族資產階級發動的民主革命D中華民族進行的不屈不撓的反侵略鬥爭13從1840年至1919年,中國在曆次反侵略戰爭中失敗的根本原因是()A社會製度的腐朽B軍事技術的落後C西方列強的強大D經濟力量的薄弱14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14被稱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是()A林則徐B魏源C龔自珍D鄭觀應151839年組織編寫成《四洲誌》,向中國人介紹西方情況的是()A林則徐B魏源C馬建忠D鄭觀應16魏源在《海國圖誌》中提出的重要思想是()A師夷長技以製夷B中學為體、西學為用C救亡圖存和振興中華D物競天擇、適者生存17在甲午戰爭後,宣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社會進化論思想的是()A嚴複翻譯的《天演論》B鄭觀應撰寫的《盛世危言》C馮桂芬撰寫的《校頒廬抗議》D魏源編撰的《海國圖誌》18在1894年發出“振興中華”這一時代最強音的是()A梁啟超B孫中山C康有為D鄭觀應參考答案:1B2A3C4C5C6C7C8C9B10A11A12D13A14A15A16A17A18B(二)多項選擇題1英國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是()A英國資本主義擴張發展的客觀要求B英國政府蓄謀已久的政策C由中國人民的禁煙鬥爭引起的D根本目的是打開中國大門,使中國成為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2為了統治中國,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在政治上采取的主要方式是()A控製中國的內政、外交B發動侵略戰爭,劃分勢力範圍C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D扶植、收買代理人3近代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戰爭()A沉重地打擊了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的侵華野心B使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曆盡劫難、屢遭侵略而不亡C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鑄成了中華民族的民族魂D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從反麵教育了中國人民,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的思考、探索和奮起,反侵略戰爭的過程,是中華民族逐漸覺醒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