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從他們的身上反映出革命黨人怎樣的精神?

3結合案例談談今天的我們如何學習烈士們身上的革命精神?

【案例分析】同是“富二代”,現今的“富二代”,有幾人能望其項背?據史料記載,參加黃花崗起義的七十二烈士平均年齡隻有29歲,其中9人是留日學生。這些19世紀“80後”海歸均出身於鍾鳴鼎食之家,卻為了民族的自由和複興,放棄錦衣玉食,割舍萬丈柔情,用自己的生命去敲響苦難深重的古老中國的黎明鍾聲!而現如今,生活水平的豐富,“富二代”的新聞報道屢見不鮮,但形象不無負麵。這需要我們反思,生活的富足與精神的追求是否能夠相適應。中國“四個全麵”的號角已經吹響,需要我們廣大青年發奮圖強,認真學習,敢挑重擔,承擔起時代和國家賦予我們的使命!

【教學建議】此案例可以放在第三章“辛亥革命與君主專製製度的終結”,在介紹“舉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幟”時,作為認識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活動予以介紹,幫助同學理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革命勝利的必然及革命派為之付出的努力。

三、課內實踐,注重提升實踐項目一:即興演講———我心目中的孫中山【目標要求】通過搜集資料和即興演講,增加同學們對孫中山先生的認知和思考,進而能夠對孫中山先生做出正確的評價,深刻體會辛亥革命的艱辛與失敗的必然。

【活動方案】1時間:課前10分鍾第三章辛亥革命與君主專製製度的終結912活動地點:教室3組織方式:教師課前布置學生搜集關於孫中山先生的曆史資料,然後任意找幾位同學開展即興演講。

【活動評價】教師根據選手的資料掌握和即興表現,給出該實踐環節的實踐分數。

序號評價項目滿分得分1講稿內容302課堂表現303有無自己的看法和見解40實踐項目二:辯論賽———革命派與改良派的辯論【背景資料】在資產階級革命思潮廣泛傳播、革命形勢日益成熟的時候,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堅持走改良的道路,反對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統治。1905年至1907年間,圍繞中國究竟是采取革命手段還是改良方式這個問題,革命派與改良派分別以《民報》、《新民叢報》為主要輿論陣地,展開一場大論戰。論戰涉及的範圍很廣,主要有三個方麵。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良派竭力為清政府的民族和階級壓迫政策辯護,宣揚清聖祖康熙皇帝的薄稅政策不僅為“中國數千年所無,亦為地球萬國古今所未有”;聲稱在清朝統治下。“舉國人民其在法律上本已平等,無別享特權者”,因此民族革命是完全不必要的。革命派以大量事實揭露清朝統治者施行的種族壓迫、奴役及歧視政策,強調救國必先反清排滿,鏟除異族政府。他們控訴清政府賣國媚外的罪行,強調欲救中國,免除民族災難,隻有堅決推倒清朝專製政府,指出“滿洲去,則中國強”。針對改良派曲解革命派“排滿”口號是“種族複仇”的謬論,革命派申明“排滿”隻是“仇一姓”,“不仇一族”,種族革命並非盡殺滿族數百萬之眾,而是“傾覆其政府,不使少數人扼我主權,為製於上之謂也”,明確把滿族平民與滿洲貴族區分開來,將打擊矛頭指向封建統治者。

要不要推翻帝製實行共和。改良派從本階層的利益出發,反對共和革命論,鼓吹“漸進論”,說封建專製必須經過君主立憲階段才能實行民主共和;借口“民智未開”,誣蔑中國人民“既乏自治之習慣,又不識團體之公益”,根本沒有享受民主權利、當“共和國民之資格”,宣揚這種資格隻有在開明專製時代和君主立憲時代才能養成。革命派進行了有力的駁斥,指出:事物的發展總是後來居上,當世界上已經有了先進的民主製度,在革除專製建立共和國又已成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的曆史條件下,一個落後的國家在民族革命之後,必然要選取先進的民主製,無須再經過君主立憲的階段。認為:說“中國之民族,賤民族也,隻能受壓製,不能與以自由”,“吾民族萬古不能有能力,惟宜永世為牛馬為奴為隸者”雲雲,是帝國主義和民賊的語言,是對中國人民的極大誣蔑。因為“疾專製,樂自由,為人92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類之天性”,是人人具有的。而“以一人擅神聖不犯之號,以一姓專國家統治之權,以勢以情,殆皆不順”。正是這種製度把中國引向世界劣敗之林。且人民群眾的智慧是在鬥爭中發展的,在革命時代群眾民主主義覺悟的提高是十分迅速的。改良派強調中國“民智未開”,不能行共和,隻能行專製,實際是繼續販賣“君權神授”的傳統觀念,究其目的不過是為了“鞏固萬世不替之皇基”罷了。

要不要進行社會革命。改良派為維護封建土地所有製,反對“平均地權”,說中國的封建經濟製度與歐洲不同,既無貴族壓製,土地又極為平均,而且“賦稅極輕”,即使將來工業發展了,也不會造成歐美那樣的“貧富相懸”的社會現象,因此進行“社會革命”是完全不必要的。同時又說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都是由“勞動”或“節約”而來;社會經濟的發展,“實起於人類之利己心”,私有財產製度的存在,在曆史上有其必然性,不能“蔑棄”,是“現社會一切文明之源泉”。實行“平均地權”、“土地國有”,就是“掠奪人民勤勞之結果”,打擊人們從事生產的積極性,“推翻現社會之根柢”。他們聲言對其他問題尚可讓步,對改變土地製度問題,“則寸毫不能讓”。革命派雖然對封建製度缺乏本質的認識,斷言中國尚未出現歐美那樣的“貧富懸隔”的現象,卻鮮明有力地予以回擊,指出:“社會革命”的原因,是社會經濟組織的“不完全”,是“放任競爭絕對承認私有財產製”造成貧富懸隔所引起的。雖然從中國的具體狀況來看,馬上“絕滅競爭廢去私有財產製”是不現實的,但“加之製限與為相對的承認”則是必要的。有的針對改良派的指責明確地回答:“知吾國經濟現象之不足恃,而當消患未然者,則社會革命不必行之說破;知國家為大地主大資本家(指實行土地國有和節製資本),而外資無足憂者,則社會革命不可行之說破;知國有土地主義,其定價買收方法更無駁論者,則社會革命不能行之說亦破。”個別激進者甚至指出,中國的社會經濟製度並非完美無缺,而是弊病百出,其主要表現是土地集中於少數人之手,由此才造成人民的極端貧困。認為,“土地者,一國之所共有也,一國之地當散之一國之民”,否則就必然造成“地權之失平”以及“人權之失平”,所以“必盡破貴賤之級,沒豪富之田,以土地為國民所共有,斯能真合於至公”。同時進一步指出中國既然存在著這種不平等的製度,一旦采取大機器生產,就一定會產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那種“富者資本驟增,貧者日填溝壑”的現象。

為預防這種弊病的產生,就必須在進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同時,實行社會革命,具體辦法是消除私人對“天然生產力”即土地的占有,把土地收歸國有。

【目標要求】通過辯論賽的開展,擴展同學的知識麵,加強同學們的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進一步加強對革命和改良派各自觀點的了解與認識,深化課堂理論教學相關內容,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

【活動方案】1活動時間:1學時2活動地點:教室3組織方式:辯論賽的選手從班級同學內部選出,正反兩方各4人,共計8人,以自願報名為原則。主持人、計時員也從本班內部以自願報名的形式產生。

第三章辛亥革命與君主專製製度的終結934辯論主題: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製實行共和、要不要進行社會革命(任選其一)。

5活動流程:(1)主持人致開幕詞,介紹嘉賓、評委、雙方辯手。

(2)立論階段:正反兩方一辯闡述己方觀點。(各5分鍾)(3)攻辯階段:正方二辯選反方二辯或三辯進行一對一攻辯。(1分30秒)反方二辯選正方二辯或三辯進行一對一攻辯。(1分30秒)正方三辯選反方二辯或三辯進行一對一攻辯。(1分30秒)反方三辯選正方二辯或三辯進行一對一攻辯。(1分30秒)(4)自由辯論階段:正方先提問。(各5分鍾)(5)總結陳詞階段:反方四辯先總結,正方四辯後總結。(各3分鍾)(6)評委退席,評議出獲勝方和最佳辯手。

(7)主持人宣布結果,宣布辯論賽結束。

【活動評價】教師根據參賽選手的表現及觀賽學生的討論情況,給出該實踐環節的實踐分數。

序號評價項目滿分得分1小組合作及分工情況102搜集資料情況303辯詞撰寫情況304現場辯論情況30實踐項目三:閱史有感———觀看影片《辛亥革命》【目標要求】通過觀看電影,加深對辛亥革命的爆發背景、具體過程及結果的準確認識,理解辛亥革命是我國20世紀的曆史性巨變,明白資本主義共和方案不適合中國的根本原因。

【活動方案】1活動時間:課前10分鍾2活動地點:教室3組織方式:同學利用課餘時間觀看電影《辛亥革命》,在課前邀請幾位同學談觀影感受。

4演講要求:表達清楚簡潔,理解深刻,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94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活動評價】序號評價項目滿分得分1觀看影片情況302背景資料掌握情況203課堂交流表達情況204有無自己的看法和見解30四、社會實踐,學以致用實踐項目: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的困境調查及解決路徑【目標要求】通過引導學生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調查,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引導人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促進中華民族振興中的功能。在此基礎上,深入了解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麵臨的資金、管理、群眾需求多元化等方麵的困境,並積極尋求解決路徑,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活動方案】1活動時間:實踐周2活動地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製定調查方案。

4教師對學生的調查方案進行評閱,並提出修改意見及時反饋給學生。

5學生調查小組嚴格按照選題和調查方案,通過走訪和問卷調查等形式深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調查。

6在總結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困境的基礎上,提出解決路徑並形成社會調查報告。

【實踐成果】以調查報告的形式呈現實踐成果。

1字數不少於3000字,符合論文寫作規範要求。

2必須附相關圖片,圖文並茂,圖片中必須出現小組調查的過程圖片。

3必須附原始調查資料(如調查問卷、訪談記錄等)及分析結果。

4必須附小組成員的調查心得體會。

5杜絕抄襲,建議及提出的解決方案等要有新視角和建設性意見。

第三章辛亥革命與君主專製製度的終結95【活動評價】序號評價項目滿分得分1是否符合字數要求和論文寫作規範102是否在調查的基礎上總結出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的困境203是否提出創新的解決路徑204是否有照片等圖片材料和調查問卷、訪談記錄等過程材料305是否有小組成員心得體會20【優秀成果選編一】關於雨花台烈士陵園基地建設現狀的調研報告一、調研時間:2012年4月二、調研對象:雨花台烈士陵園三、調研目的:現如今,弘揚愛國主義,傳承革命精神、民族精神已經成為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和社會關注的焦點。因此,為了了解愛國主義教育的普及程度,調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的管理、環境等各方麵的情況,從而更好地促進基地的自身建設,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我們小組一行四人來到雨花台烈士陵園進行長達8小時的相關調研。

四、調研方法:通過對陵園各方麵的觀察以及對工作人員和遊客的訪問,獲得圖片、紀錄等一手資料,然後對這些資料進行整合分析,最後形成完整的調研報告。

五、撰寫調研報告:(1)本調研的結題形式是書麵調研報告。內容包括調查時間、對象、目的、方法、結果、結論、建議、相關數據統計、參考文獻以及附錄(圖片資料)。

(2)提交調查報告:書麵文本及電子文本。

六、調研正文:(1)陵園簡介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園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紀念聖地,1988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又被評為國家第一批4A級旅遊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5年入選“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成為《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的重要革命紀念遺址之一,是一個集教育、旅遊、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江蘇省級紀念性風景名勝區。雨花台位於南京市中華門城堡南,它是一座鬆柏環抱的秀麗山崗。雨花台已有3000多年的曆史。自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築“越城”起,雨花台一帶就成為江南登高攬勝之佳地。雨花台還是曆代文人墨客乃至帝王將相吟詠之地,從李白、王安石、陸遊、朱元璋、康熙、乾隆到魯迅、田漢、郭沫若、劉海粟、陳運和,都留下了吟詠雨花台的優96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美詩篇。由於雨花台是南京城南的一處製高點,成為曆代兵家必爭之地。東晉豫章太守梅頤曾在此抵抗外族入侵,南宋金兵入侵,抗金名將嶽飛在此痛擊金兵;此後的太平天國天京保衛戰,辛亥革命討伐清兵,抗日戰爭“首都保衛戰”,都曾在此掀起連天烽火,雨花台也因此逐漸荒蕪。1927年以後,雨花台淪為國民黨統治者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誌士的刑場。自1927~1949年,約有10萬革命誌士殉難於此。鄧中夏、羅登賢等烈士都在這裏英勇就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緬懷革命先烈,南京市第二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決定在此建立革命烈士陵園。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陵園包括雨花台主峰等5個山崗,以主峰為中心形成南北向中軸線,自南向北有南大門、廣場、紀念館、紀念橋、革命烈士紀念碑、北殉難處烈士大型雕像、北大門以及西殉難處烈士墓群、東殉難處烈士紀念亭等。如今的雨花台,已是一座以自然山林為依托,以紅色旅遊為主體,融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全國獨具特色的紀念性風景名勝區。

(2)我們的足跡從陵園北大門步入園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巨型烈士雕塑群像,這組群像由黨的工作者、知識分子、工人、農民、戰士、學生等九位烈士形象組成。雕像周圍鬆柏常青,象征著革命烈士的忠魂永垂不朽。沿群雕旁的大道而上,就到達矗立於雨花台頂的烈士紀念碑。該碑高42.3米,寓意為1949年4月23日南京城獲得解放。碑前立有一尊5米多高的革命誌士青銅塑像,題為“寧死不屈”。底層平台兩側立有向革命先烈肅立致敬的群眾石刻雕像。該塑像身前是一座長明燈。碑身正麵為鄧小平題寫的“雨花台烈士紀念碑”幾個大字;背麵為當代書法名家武中奇先生書寫的碑文。紀念碑前方為紀念廣場,建有倒影池、紀念橋等。紀念碑的南麵是烈士紀念館,是雨花台烈士陵園的核心建築。正門上有鄧小平親筆題寫的“雨花台烈士紀念館”。橫額的上方用花崗岩雕鑿出日月同輝的圖案,象征烈士精神與天地共存,與日月同輝。館內陳列有620件烈士遺物、450幅珍貴圖片和惲代英、鄧中夏等128位烈士的事跡和文獻資料。紀念館正前方就是忠魂亭和花鍾。忠魂亭是陵園的終端建築,由南京市30萬黨員集資建成,忠魂亭前是思源池,兩邊為忠魂頌浮雕。由於我們去的時間較晚,紀念館已經閉館,沒能看到館中珍藏的資料,但是我們仍然有不少收獲。

(3)我們的發現①環境方麵★優點:陵園的自然環境優美a雨花台是以自然山林為依托,以紅色旅遊為主體的景區,做到了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讓人賞心悅目。

b雨花台的綠地覆蓋率高,達90%以上,整個陵園蒼鬆似海、翠竹成林。雨花台景區的竹林,是南京市區最大的連片竹林。萬株翠竹,端直挺秀,疏密得體;林中一片靜謐,風雅宜人,疏風醉影,可謂“竹徑條條通幽處,遊人處處畫中行”,而竹的魅力在此得到充分體現,也是民族精神的一種體現。遊人到此觀竹態、賞竹影、聞竹聲、學竹品,給人以無限的力量、激情和雅趣。同時通往紀念碑的幽徑兩邊的高大的法國梧桐樹,直插入雲霄,枝幹粗大的兩人都合抱不過來,“他們”筆直挺立的身軀就像烈士的錚錚傲骨,剛毅不屈……c雨花台種植了多種色彩鮮麗且漂亮宜人的花朵。比如杜鵑花、桂花、虞美人,等等,而其中杜鵑花是景區特色觀賞植物,而且我們了解到這裏每年都定期舉辦盛大的杜鵑花展。

第三章辛亥革命與君主專製製度的終結97缺點:我們發現陵園的人文環境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我們欣喜的看到景區裏有很多警示牌,如禁止吸煙,還有隨處可見的垃圾桶(圖2/3)。可是吸煙、亂扔垃圾的現象還是可以看到。(圖1/6)這些嚴重影響了景區環境,也破壞了陵園莊重肅穆的氛圍。

②管理方麵★優點:a首先,我們發現雨花台烈士陵園是免費開放的(2008年4月4日起對外免費開放)。方便和吸引了大量遊客,有助於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和培養人們的愛國主義精神。

b其次,在整個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該景區各方麵的安排都井然有序。比如工作人員方麵,在各重要參觀點都有安排專門工作人員維持秩序、提供相應服務;在商鋪方麵,各大特色商鋪都整齊劃一且環境整潔;我們還欣喜地發現了多處共產黨員綠化養護責任區(圖7),體現了黨對革命先烈的緬懷和敬仰以及對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視和弘揚。

c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發現該景區內設施齊全,在一些方麵還體現了人文關懷(圖4)。比如衛生間裏還專門配備了殘疾人專用間、母嬰專用間。而且我們還發現裏麵設有方便站台,可提供遊客白開水、數碼設備充電服務。這些都將人性化的服務體現的淋漓盡致。

缺點:a內部存在收費不合理的現象。比如在烈士紀念碑後麵的鴿子供養區,我們發現遊客隻有繳納一定的費用才能接觸鴿子。我們覺得這與鴿子所體現的和平精神不相符合,鴿子應該自由地與人接觸。同時一些商鋪裏賣的雨花石價格太高,大多數遊客接受不了。

b監管力度不夠。我們發現部分工作人員沒有盡心盡責,比如在毛澤東紀念館,我們發現竟然有遊客帶著寵物入內,而工作人員沒有製止。並且該景區規定不得在園內吸煙,違者罰款300元(圖3),可我們發現仍有遊客吸煙(圖6),沒有工作人員製止,這些都是監管力度不夠的體現。

③遊客方麵:★優點:我們發現大部分遊客都是懷著莊重的心情參觀該聖地的。很多老人在導遊的組織下有秩序地參觀各景點,還能聽到他們談論著今昔的變化對比。對於經曆過那段革命抗戰時期的他們來說,今天的和平與安定是彌足珍貴的。還有很多和我們一樣的學生自行參觀該聖地,大家都懷著一種敬畏緬懷的心情來學習烈士們的愛國精神。這些現象都是我們樂於見到的,因為隻有這樣才能達到一定的教育和激發作用。

缺點:然而在有的遊客身上出現了不和諧的現象。有的在景區內追逐打鬧、嘻嘻哈哈,全然不顧氛圍;有的違反園內規定,公然吸煙、扔垃圾(圖1/5/6);有的甚至攜帶寵物入內……這些現象是我們不願見到的,這說明有的遊客的自身素質有待提高。

(4)問題集中再現:①雨花台烈士陵園的環境總體較好,令人滿意,但還有進一步提升優化的空間,存在垃圾無人及時打掃的問題(圖1)。

9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②雨花台烈士陵園的管理總體較好,但仍存在著監管力度不足和部分員工失職的問題。

③大多數遊客的表現很好,但部分遊客的自身素質有待提高。

(5)我們的建議:①針對該教育基地的環境問題,我們建議一方麵景區應安排較多的工作人員加大清掃力度和頻率;另一方麵景區應該努力采取措施提高遊客的環保意識,如通過廣播提醒遊客或多增設宣傳標語。

②針對該教育基地的管理問題,我們建議景區管理部門應該規範管理,加大對管理人員的培訓和監管力度,同時要規範收費項目,做到公正管理、嚴格管理。

③針對遊客的自身素質問題,我們建議一方麵遊客自身應增加環保意識和集體場合意識,努力提高自身素質。這方麵還需要學校的努力配合,學校應強化學生這方麵的思想教育;另一方麵景區應加大管理力度,如樹立標牌提醒遊客注意自身言行或加大懲戒力度。

(6)我們的總結:懷著無比沉重的心情,我們參觀完了雨花台烈士陵園;懷著鄭重的態度我們寫下了這份調研報告。如今我們的眼裏還清晰地刻畫著陵裏的烈士群像,“他們”無聲地向我們訴說著烈士們那不屈的精神和堅定的信念,滿目的蒼翠像是在傳達著他們精神。參觀烈士陵園是一種追憶,是一種心與心、此刻和過去的交流。在交流中我們領悟著、成長著;我們再一次無比堅定地意識到我們的使命和責任是什麼———繼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肩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我們懂得了兩個“珍惜”———珍惜和平,珍惜生命!

附件雨花台烈士陵園調研報告圖片資料(圖1)第三章辛亥革命與君主專製製度的終結99(圖2)(圖3)(圖4)100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圖5)(圖6)第三章辛亥革命與君主專製製度的終結101(圖7)【優秀成果選編二】追尋紅色足跡,踐行崇高誌向———關於南京梅園新村紀念館建設現狀的調查報告一、調查時間:2013年4—5月二、調查地點:南京梅園新村紀念館及南京曉莊學院三、調查對象:參觀梅園新村紀念館的人群以及部分在校大學生四、調查方法:1發放調查問卷45份,采用匿名記票,進行了縱向和橫向的比較,對調查內容進行了分類分析。

2和相關人員進行簡單的交流探討。

五、調查背景:1《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理論課要求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加深對課堂教學中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在實踐考察和調研中培養和鞏固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中國共產黨帶領著中國人民進行革命事業,一批批前赴後繼的勇士們,灑下了一片片赤誠的熱血。而作為新時期的大學生們,我們應該銘記這些在烽火歲月裏激蕩前行的勇士們,追尋紅色足跡,緬懷革命先烈,繼承他們的高貴品質和紅色精神,用實際行動踐行我們的崇高誌向。

六、主要內容及擬解決的關鍵問題:1中共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作為近現代曆史遺跡及革命紀念建築物,對於人們的愛國主義教育意義。

2場館設施、服務意識、現代化技術等因素使得梅園新村紀念館的教育作用並沒有充分發揮出來,致使很多人不了解其相關曆史及意義。

102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七、實施方案:1前期準備:2013年4月28日—2013年5月10日:明確調查的方向、調查形式,設計調查問卷。

2具體行動:2013年5月12日:發放調查問卷,並和其中的部分人群進行簡單的交流,記錄大概的交流內容,書寫調查心得。

3結果分析:2013年5月13日:將問卷中的問題的選項進行統計,分析其中反映的主要問題,並對其中的個別問題特別關注。

4總結階段:2013年5月15日—2013年5月20日:根據調查結果的分析寫出調查報告。

正文:一、調查目的1為了更加全麵地了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梅園新村紀念館的曆史資源及其教育價值,2進一步緬懷先輩們的英勇事跡,感受紅色革命精神和不屈的奮鬥精神,以提高和完善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我們為了更好的明天拚搏奮鬥。

3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啟迪、教育我們青年學子為國家、為社會做貢獻。借助“第二課堂”的所見所聞和潛移默化的力量,用實際行動踐行我們的崇高誌向,彰顯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二、調查基地基本情況中國共產黨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是中國革命紀念博物館,位於江蘇省南京市長江路東端的梅園新村。陳列館占地麵積2200平方米,陳列麵積1000平方米。館名由前國家主席楊尚昆題寫。這是一座富有地方特色的現代建築,采用傳統的四合院格局,周圍有頗具民族風格的老虎窗、石刻透空窗,顯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山牆上變形組合的馬蹄蓮,正麵牆上變形梅花等藝術品,象征著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處變不驚、從容機智的大將風度和傲霜鬥雪、蔑視強權的堅強意誌。西牆上現代抽象意味的浮雕式老虎窗和對當年監視、跟蹤、盯梢的特務眼睛進行藝術誇張的現代鏡麵窗,與馬路對麵鍾嵐裏國民黨軍統監視站相呼應,使人聯想到代表團當年所處的險惡環境。陳列廳正中是一座高6.5米、寬3.3米的大型漢白玉浮雕,是整個展廳的視覺中心。浮雕上鐫刻著中共代表團領導成員和部分工作人員的群像,浮雕上的風雲圖案表明他們都是曆史上叱吒風雲的人物,整個畫麵成反S形,象征著中國共產黨人走過的曲折漫長的道路和我黨事業後繼有人。

紀念館藏有文物1170件,其中一級藏品100件,內有當年周恩來、董必武、廖承誌、鄧穎超等從1942年5月一直帶在身邊閱讀的毛澤東著作《改造我們的學習》,書上有周恩來親筆簽名。還有1946年葉劍英、李克農、徐冰在北平軍調部工作時,贈送董必武的一隻刻有《蘭亭集序》的銅墨盒。紀念館以原址原貌陳列為主,並有專門介紹國共南京談判的圖片163幀、文物文獻資料90件。該館先後編纂出版了《中共代表團談判資料彙編》、《中共代表團談判大事記》等書與《中共代表團在南京》影集。

第三章辛亥革命與君主專製製度的終結103三、數據統計和分析1對不同人群的調查經過調查和數據分析,這次實踐參與大眾中女性比例大於男性,女性占60%,男性占40%;並且從整個調查問卷來看,男性對曆史資料的了解程度要高於女性,這也體現了一種傳統的思維觀念,男性對於曆史、戰爭、國家大事更加關心一些。人群分類人群分類方麵則主要以外地遊客和學生為主,南京本地人占少部分,一方麵外地遊客對於南京的愛國教育基地比本地人要更感興趣一些,另一方麵也可能是南京本地人因為交通比較方便,之前就去過,對此都比較了解。根據一天的抽樣調查,部分人群都通過不同的途徑對梅園新村教育基地有所了解。

2大眾對南京梅園新村了解程度題目6、7則側重調查大眾對梅園新村的了解程度。第6題,梅園新村豎立的銅像是誰,這是最基礎最簡單的問題,一般參觀的人員都會注意,但出乎我們意料的是居然有11%的人選擇了錯誤的答案,讓人不免有些失望,希望是填寫匆忙的問題。第7題,1946年至1947年,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同國民黨政府在梅園新村進行了多久的談判?這個問題則問的比較細,一般隻有對曆史比較了解的人才能回答正確,因此我們就降低了一下難度,並未具體其時長,隻是大概的數字,讓我們覺得欣慰的是有37%的人選對,當然其中不失有猜的成分。

梅園新村豎立的銅像是誰兩黨談判時長104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3群眾對曆史的認知度有待提高在本次調查中,我們有針對性地選取了幾個關於梅園新村曆史的史實作為調查問卷的問題,但絕大部分人並不了解梅園新村的曆史甚至完全不了解,並且在今天這個時代,熱衷於教育基地的人群也隻占極少數。比如我們在調查問卷中提問“是否了解梅園新村紀念館的相關曆史知識?A完全了解B不了解C了解一些”,統計結果顯示:A0%B56%C44%。

參觀數量大眾對梅園新村的了解程度對於這樣的結果,我們也進行了客觀的分析,可能原因如下:(1)可能較多的人是從外地來南京梅園新村教育基地的參觀者,所以對南京梅園新村教育基地的曆史所知甚少;(2)部分大眾可能隻是為了簡單地參觀,對梅園新村的曆史根本毫不關心;(3)可能由於館內展出內容無多大的吸引力,並未對參觀人群起到很大教育作用。

此項調查體現了部分人對曆史的漠視與不尊重,不管我們身在何處,作為中國人,對重大的曆史史實應該關注並了解。由此可見,我們還應該加強提高全民的基本能力和綜合素質,提高群眾的民族意識,將教育基地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4大眾對於南京梅園新村教育基地存在問題的看法及相關建議根據調查問題9大眾認為梅園新村教育作用未充分發揮出來的原因,A大眾興趣不高占21%,B基地缺乏吸引力占34%,C交通不便占29%,D其他占16%。

調查題目:您覺得如今南京梅園新村教育基地有哪些問題需要改善?

教育作用未充分發揮出來的原因第三章辛亥革命與君主專製製度的終結105群眾對於基地改善的建議在問題10中大眾從收費問題、基礎設施、教育形式單一、導遊講解不深入、服務意識不強、多借助現代技術等方麵都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四、反思和建議根據我們小組對梅園新村教育基地的實地調查和調查問卷的數據分析,梅園新村紀念館教育基地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麵:1教育基地基礎設施方麵較為簡陋、管理服務不到位的問題。基礎設施數量少,場館較小,遠遠不能滿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與廣大青少年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這些問題如不及時解決,直接影響到基地愛國主義教育作用的發揮。

2教育基地專業人員不夠穩定,創新意識不夠、服務意識不強。剛進入館內發現沒有引導人員,參館過程中發現沒有講解人員,遊客對此也不是很滿意;另外賣紀念品的人也很多,如:雨花石、雲錦等,這些紀念品一方麵並未體現紀念館的教育意義,另一方麵,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方麵來說,此現象過於商業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基地的管理、服務水平。

3教育基地內容簡單、教育形式單一,教育作用受限,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基地的展示內容與資料有待進一步挖掘和補充,內容亟需更新,教育手段需要進一步創新,環境有待優化。

4從統計數據也可看出,教育宣傳工作不到位,很多人並不了解梅園新村的相關曆史,對基地位置、基地內容和特色等都不很清楚,對一些基地正在舉行的展覽和活動也知之甚少。而事實上許多人對此還是有著濃厚興趣的。

5調查中發現,梅園新村紀念館本屬於免費開放場所,但有些外地遊客因為不了解,買了門票,直至進入館內才發現是免費開放的,對此他們表示很不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南京的形象。

當然,缺點是有的,但也有其優點。梅園新村紀念館作為近現代曆史遺跡及革命紀念建築物,多年來對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對組織來館參觀的學校優先安排,對來館舉行活動的學校、單位提供服務,給予具體指導協助,使這些活動順利進行。同時,中共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還滿腔熱情,積極做好失足青年的挽救工作,熱情周到為殘疾人服務。平時,十分重視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主動走向社會,搞好上門服務,尤其為因受各種客觀條件限製不能來館的單位和群眾、中小學生創造條件、提供服務。學校則在紀念館設“少先隊文明崗”,為紀念館及周圍地區的淨化、美化作貢獻。這樣,一方麵106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使基地借助於社會各方麵力量,加強了自身建設,另一方麵也使共建單位的愛國主義教育進一步深化。

為深入了解梅園新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教育意義,全麵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和思想道德建設,基地還可以做出一些改善。針對以上相關問題,並經我們小組討論研究,提出以下相關建議:1搞好基本陳列,發揮基地的主陣地作用。加大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的資金投入,規劃建設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使之成為規格更高,教育功能更全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基本陳列是增強基地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主要手段,是基地建設的重要內容,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資料的充實、收集、整理工作,讓基地常看常新,有新的內容,讓人想看、愛看。

2運用現代化手段,通過實物、照片、圖表、模型、繪畫、雕塑、景觀等多種形式,結合聲、光、電等科技手段,不斷改進和提高陳列和展覽水平。

3組織專業講解人員,提高服務水平。積極開展從業人員的交流活動,吸收先進基地的經驗和做法,提高隊伍的專業水平與創新意識。

4組織巡回展覽、演講團、報告團,延伸教育陣地。這種辦法既解決了基地自身場地限製問題,又解決了這些單位在組織、交通上及時間安排上容易出現的矛盾,使愛國主義教育更加普及、深入。

5對於亂收費問題,我們給出的建議是紀念館免費開放的公告牌應放於較為明顯的地方,應該加強紀念館工作人員的服務和管理意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外地遊客購買入館門票。

五、總結被譽為“十朝古都”的南京,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和革命鬥爭史跡,僅市級以上文保單位就有281處,其中國家級9處,省級77處。各基地史料豐富,曆史延續性強,這是南京較之國內大多數城市在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方麵所擁有的一大優勢。作為在南京學習的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多走出校園,在社會實踐中加深對課堂教學中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在實踐考察和調研中培養和鞏固科學的世界觀、豎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感受“第二課堂”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通過此次對梅園新村的實踐調查活動,我們更全麵地了解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梅園新村紀念館的曆史,在這個“第二課堂”的所見所聞使我們對於中國共產黨的紅色革命精神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事業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在這背後,有血紅的記憶,有熾熱的拚搏,更有一批批前赴後繼的勇士們,他們為了革命的事業,為了新中國的誕生,為了中華民族的延續,灑下了一片片赤誠的熱血,染紅了廣袤的土地,更染紅了無數人民誓死抗爭的心。

梅園新村紀念館裏許多著名紅色人物的介紹,從他們的紅色經典事跡中,了解了在動蕩年代他們為了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激情;感受到他們一心為國、無私忘我的人格魅力,以及他們堅忍不拔地為了自己的崇高理想不惜犧牲、不懈奮鬥的精神。

時代在發展,在變化,對於崇高的定義,相信也是與時俱進的。在動蕩年代,先烈們為第三章辛亥革命與君主專製製度的終結107了國家的存亡不惜犧牲一切,獻出寶貴的生命,是一種崇高的精神。但是在和平年代,我們需要做到的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和完善自身道德修養,有自己的信念與理想並能為之不斷努力奮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國家與社會做貢獻。我們不僅僅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來緬懷他們,更應該努力學習他們的高貴品質和紅色精神,然後用自己的行動實現我們的崇高誌向!

附件一關於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南京梅園新村紀念館的調查問卷為了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梅園新村紀念館的曆史資源,及其對大眾愛國主義教育意義的影響,進一步緬懷先輩們的英勇事跡,感受紅色革命精神。對此,我們特做以下調查問卷。

1您的性別?()A男B女2您是下列哪個人群?()A學生B外地遊客C本地人3您所參觀過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數量?()A從沒去過B五個以下C五到十個D十個以上4您是否了解梅園新村紀念館的相關曆史知識?()A完全了解B不了解C了解一些5您通過什麼渠道了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梅園新村?()A朋友(同學)介紹B網絡、電視等媒體宣傳C其他6你知道梅園新村豎立的銅像是誰嗎?()A毛澤東B周恩來C董必武D鄧穎超71946年至1947年,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同國民黨政府在梅園新村進行了多久的談判?()A10個月以上B9個月以上C8個月以上D6個月以上8您對所參觀過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哪些方麵最滿意()A各種展品B現代化輔助手段C生動的講解D其他9如果您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梅園新村的教育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原因是()A大眾興趣不高B基地缺乏吸引力C交通不便D其他10您覺得如今南京梅園新村教育基地有哪些問題需要改善?()A收費問題B基礎設施C教育形式單一D導遊講解不深入E服務意識不強F多借助現代技術(注:1—7單選8—10可多選)1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附件二梅園新村紀念館調查實踐的照片圖1、2南京梅園新村實地曆史資料圖片拍攝圖3小組成員和市民在進行交流第三章辛亥革命與君主專製製度的終結109圖4至8參觀人員及在校大學生填寫調查問卷中編綜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一、內容梳理,同步練習內容梳理【教學目標】通過教學,讓學生了解當時中國所處的時代和國際環境及麵臨的“三座大山”;幫助學生理解在近代中國的三種建國方案、兩個中國之命運的選擇中,為什麼中國共產黨的建國方案最終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選擇。

【教學重點】中國所處的時代和國際環境及麵臨的“三座大山”。

【教學難點】在近代中國的三種建國方案、兩個中國之命運的選擇中,為什麼中國共產黨的建國方案最終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選擇。

【教學時間】2學時【授課形式】理論教學【主要內容】1中國所處的時代和國際環境11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後的世界12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及其勝利13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後國際格局的深刻變化2“三座大山”的重壓21外國壟斷資本在中國的擴張22占優勢地位的中國封建經濟23官僚資本的急劇膨脹24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艱難處境3兩個中國之命運31三種政治力量,三種建國方案32兩種基本的選擇,兩個中國之命運中編綜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111同步練習(一)單項選擇題1五四運動是()的偉大開端。

A中國近代史B中國現代史C中華人民共和國史D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2十月革命爆發於()A1911年10月B1917年10月C1917年11月D1919年10月3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又稱為()A第一次世界大戰B第二次世界大戰C普法戰爭D甲午戰爭4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直接鬥爭目標是()A反對帝國主義B打倒國民黨反動派C推翻北洋軍閥統治D沒收地主土地5國民黨新軍閥的反動統治開始於()A1919年B1921年C1923年D1927年6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占領了()A中國東北地區B中國華北地區C南京D東南亞7四大家族官僚資本的壟斷活動首先和主要是從()開始的。

A發行法幣B發行內債C商業投機D金融業8民族資產階級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中()A屬於革命對象B屬於革命領導階級C屬於革命力量D什麼都不是9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前途是()A資本主義B社會主義C共產主義D民主社會主義10這一時期封建剝削製度對農民階級的掠奪主要表現在()A商業資本剝削B高利貸資本剝削C地租剝削D苛捐雜稅參考答案:1D2C3B4C5D6A7D8C9B10C(二)多項選擇題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是()A帝國主義B封建主義C資本主義D官僚資本主義112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21928年6月,南京政府發表修改不平等條約宣言,其主要內容是要求()A取消外國在華租界B取消外國在華駐兵特權C關稅自主D廢除領事裁判權3國民黨政權金融壟斷體係中“四行二局”中的“四行”是指()A中國銀行B交通銀行C中央銀行D中國農民銀行4以四大家族為首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蔣介石反動政權的經濟基礎,四大家族是()A蔣介石B宋子文C孔祥熙D陳立夫5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受到的主要阻礙是()A外國資本壓迫B官僚資本排擠C封建生產關係束縛D軍閥官僚政府壓榨6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的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特點是()A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小B工業資本所占比重小C以輕工業為主D工業規模小7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前的時期,中國存在的三種主要政治力量是()A地主階級和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B民族資產階級C資產階級改良派D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小資產階級8中國民主革命的基本動力和主要依靠是()A工人階級B農民階級C小資產階級D官僚資產階級9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必須實現的主要任務()A反對帝國主義,打破外國壟斷資本的控製B反對封建主義,進行土地製度的徹底改革C反對官僚資本主義,沒收官僚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D建立社會主義國家10戰後的世界政治形勢()A戰勝國英、法實力被嚴重削弱,美國成為帝國主義霸主B蘇聯成為社會主義首領C民族革命運動蓬勃興起D資本主義國家工人運動有所發展參考答案:1ABD2CD3ABCD4ABCD5ABCD6ABCD7ABD8ABC9ABC10ABC中編綜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113(三)簡述題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受到哪些阻礙?

答案要點:(1)外國資本的壓迫。由於外國資本在中國實行商品傾銷並直接投資經營企業,致使中國的市場被它們的廉價商品所占領,民族工業由於規模小,技術設備落後,其產品在市場上很難與之競爭。

(2)官僚資本的排擠。由於官僚資本在國民經濟的許多部門占據壟斷地位,它們的工業在資金、技術、設備、原材料供應等方麵都具有極大的優勢,民族工業也很難與之抗衡。

(3)封建生產關係的束縛。由於占全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仍然受到封建地主土地所有製的束縛,農村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農村購買力極其微弱,由此也就使得國內市場狹窄,輕工業原料供應不足,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限製。

(4)軍閥官僚政府的壓榨。由於反動政府征收苛重的捐稅,實行經濟統製政策和通貨膨脹政策,更使得民族工商業獲利困難而陷入嚴重危機。

2為什麼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必須把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作為對象?

答案要點: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是壓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在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中國社會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質都沒有改變,不僅封建壓迫繼續存在,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還進一步加深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必須以他們為對象。(1)反對帝國主義,打破外國資本的控製,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必須實現的首要任務;(2)反對封建主義,進行土地製度的徹底改革,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項基本任務;(3)反對官僚資本主義、沒收官僚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項重要任務。

3如何理解近代中國的三種建國方案,兩個中國之命運?為什麼中國共產黨的建國方案最終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選擇?

答案要點:(1)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存在著三種主要的政治力量:一是地主階級和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後官僚資產階級)。他們是反動勢力、民主革命的對象,其政治代表先為北洋軍閥政府,以後主要是國民黨統治集團。二是民族資產階級。他們是中間勢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三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他們是進步勢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國共產黨。

(2)三種政治力量分別提出了三種不同的建國方案:第一是地主階級和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的方案。主張繼續實行地主階級、買辦的大資產階級的軍事獨裁統治,使中國繼續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道路。第二是民族資產階級的建國方案。他們是要建立一個114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名副其實的資產階級共和國,以便使資本主義得到自由和充分的發展,使中國成為一個獨立的資本主義社會。第三是工人階級和其他進步勢力的方案。他們主張在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下,首先進行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便建立一個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即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並經過這個人民共和國,逐步達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上述建國方案擺在中國人民的麵前,由他們在自己的政治實踐中做出選擇,但是從根本上說,由於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並不具備現實性,可供中國人民選擇的方案主要是兩個:或者是繼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或者是創建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

(3)中國共產黨的建國方案最終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選擇。地主階級與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的方案由於違背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廣大人民的唾棄,他們的反動統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民族資產階級的方案由於脫離中國實際,也沒有得到中國廣大群眾的擁護,連提出這種方案的多數人最終也承認這個方案是行不通的。隻有中國共產黨提出的關於建立人民共和國的方案,逐步獲得了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乃至民族資產階級的擁護,由此成了中國最廣大群眾的共同選擇二、精選案例,鞏固深化精選案例1俄國十月革命與中國1917年11月7日(俄曆10月25日),一個劃時代的偉大革命———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在世界上領土麵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發生,領導這一革命的是以列寧為首的俄國布爾什維克黨。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的這一經典論述既指出了十月革命的劃時代意義,也揭示了十月革命與中國革命的密切聯係。這句話高度概括了真實的曆史,在中國人民的心中已經生根發芽。但是近些年來,質疑和否定十月革命的雜音時有鼓噪,產生了混淆視聽、誤導群眾的不良影響。如,有人說十月革命“僅是一次人類曆史上的大實驗,整個說來,這一實驗基本上失敗了”;有人說十月革命通過武裝鬥爭和暴力革命奪取政權的道路是錯誤的,隻有民主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等等,奇談怪論,甚囂塵上。

那麼,這一革命是怎樣發生的?它的標誌性進程及偉大意義是什麼?它對中國究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能否正確認識這些問題,關係到能否正確認識十月革命後中國人民所逐步做出的新的曆史性選擇———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本文將圍繞上述問題進行考察和梳理。

“亙古未有的大戰”與十月革命的發生眾所周知,從世界曆史看,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從自由資本主義中編綜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115階段進入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期間到19世紀末,世界已被資本主義各國瓜分完畢,於是它們為爭奪殖民地,開始了重新瓜分世界的鬥爭。在這種情況下,1914年8月,“亙古未有的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主要在同盟國(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和協約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和塞爾維亞)之間展開。這場戰爭席卷了世界上30多個國家,卷入的人口達15億,傷亡總人數逾2800萬。其前後持續了四年多,至1918年11月11日(德國正式投降)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俄國十月革命的發生密切相關。因為在這場戰爭中,作為協約國之一的沙俄,其軍隊屢遭慘敗,許多地區被德軍占領,生靈塗炭。正是在這一背景下,1917年2月25日,彼得格勒30萬左右的工人舉行政治總罷工。2月27日,布爾什維克黨中央委員會發表《告全體俄國公民書》,號召人民:推翻沙皇製度,成立工兵代表參加的臨時革命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製定保護人民權利和自由的臨時法令,鎮壓反革命;沒收皇室、教會和地主土地,實行八小時工作製;聯合各交戰國人民,立即製止帝國主義戰爭。但是,由於當時無產階級的覺悟不高和組織性不夠,由於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對資產階級奉行妥協路線,至3月初,俄國出現了兩個政權並存的錯綜複雜的局麵。一個政權是“正式的政府”———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它擁有社會中上層的支持,是資產階級專政;另一個政權是彼得格勒蘇維埃,它是革命群眾的階級組織,擁有一定的實力,行使著一定的政權職能,是工人、農民的革命民主專政。俄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決心繼續進行戰爭,這就不能不遭到人民群眾特別是工農群眾的反對。因此,二月革命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統治頻頻出現危機。7月4日,該政府在彼得格勒製造了鎮壓遊行示威工人的“七月流血事件”。隨後他們大肆迫害布爾什維克黨人,包括下令逮捕列寧等布爾什維克黨的領袖。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近四個月後,十月革命爆發。

十月革命具有偉大的意義:第一,它開辟了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新時代,建立了一條從西方無產者經過俄國革命到東方被壓迫民族的、新的反對世界帝國主義的革命戰線。第二,它擴大了民族問題的範圍。即把民族問題從歐洲反對民族壓迫的鬥爭的局部問題,變為各被壓迫民族、各殖民地及半殖民地人民從帝國主義侵略壓迫之下解放出來的總問題。第三,它給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解放事業,開辟了廣大的可能性和現實的道路,極大地促進了世界革命的進程。十月革命後,1919年3月4日,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在莫斯科成立。30個國家的共產黨或左派社會團體的代表出席了大會。共產國際建立後,積極幫助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的先進分子創建共產黨。在此期間,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聯邦共同組成了蘇聯(全稱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在此前後,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壓迫的民族解放運動或民族民主革命運動,開始進入一個新階段。

從深層次上認識十月革命對中國的影響十月革命作為人類曆史上一種嶄新的革命,它對中國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其中特別是:第一,它削弱了國際帝國主義的力量,直接援助了中國人民的反帝鬥爭。從多方麵促進和加強了中國革命與世界各國人民革命鬥爭的國際聯合,使中國革命有了前所未有的116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國際援助。十月革命的直接打擊目標是俄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而俄國資產階級是國際帝國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十月革命推翻了這個階級的統治,也就直接減輕了外國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對中國人民反帝鬥爭的壓力。特別是十月革命後,蘇俄政府對被壓迫民族采取了和平、友好的政策,它極大地鼓舞和增強了中國人民進行反帝鬥爭的信心和勇氣。

固然,十月革命後,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麵臨的最大壓迫,仍然是帝國主義的民族壓迫,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麵臨的反帝鬥爭任務仍然十分艱巨。但是,由於十月革命建立了一條新的反對世界帝國主義的革命戰線,因此,十月革命後,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就不是孤立的了,而是同世界人民反對國際帝國主義的鬥爭連在一起,這是一個十分重大的變化。

第二,十月革命促使中國產生了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他們開始學習、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這就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啟準備了最重要的條件之一。

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質,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而如果沒有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研究和宣傳,人們就難以知道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因而也就談不上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當然也就無從談起。

從十月革命後的情況看,學習、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是以李大釗、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國先進分子所著力倡導並身體力行的。期間,1919年9月,李大釗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中的相關論述,很有代表性。他指出:馬克思主義“為世界改造原動的學說”,從而肯定了馬克思主義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也正因為如此,李大釗告訴大家:“‘馬克思主義’既然隨著這世界的大變動,惹動了世人的注意,自然也招了很多的誤解。我們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研究雖然極其貧弱,而自一九一八年馬克思百年紀念以來,各國學者研究他的興味複活,批評介紹他的很多。我們把這些零碎的資料,稍加整理,乘本誌出‘馬克思研究號’的機會,把他轉介於讀者,使這為世界改造原動的學說,在我們的思辨中,有點正確的解釋,吾信這也不是絕無裨益的事。”在李大釗的大力倡導下,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通過組織社團、創辦刊物、開設課程、創辦工人夜校等,開始了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研究與宣傳。如1918年4月,毛澤東、蔡和森等在湖南長沙組織成立了新民學會,它成為我國五四運動前後影響最大的一個革命團體及湖南傳播馬克思主義和反帝反封建的中心;1919年9月,周恩來、馬駿等在天津組織的青年學生的進步社團———覺悟社,成為天津傳播馬克思主義和反帝反封建的中心;五四運動前後,惲代英、林育南等在湖北組織了互助社、利群書社和共存社等進步團體,傳播馬克思主義。從1919年起,李大釗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女高師、朝陽大學等校開設有關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課程,不遺餘力地向在校學生宣傳馬克思主義學說;1920年3月31日,李大釗在北京大學秘密發起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以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著述為主要目的。可以說,李大釗、陳獨秀等中國先進分子對學習、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倡導及其身體力行的努力,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運動指示了正確的方向,這對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長久、深遠的指導意義。

第三,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進程中,中國先進分子創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馬克思主義中編綜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117認為,工人階級政黨的產生,需要具備“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的結合”這一基本條件。十月革命後,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分子,即逐步開始運用馬克思主義觀察和分析世界的和中國的問題。

1918年11月和12月,李大釗先後寫作了《庶民的勝利》和《Bolshvism的勝利》兩文,並都發表在1919年1月的《新青年》第5卷第5號上。同月(元旦),他在《每周評論》第3號上發表了《新紀元》一文。從這三篇文章中,我們已能清晰地看出李大釗運用曆史唯物主義觀點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十月革命作出的科學分析與評介。他指出:“原來這回戰爭的真因,乃在資本主義的發展”“是資本家的政府想靠著大戰,把國家界限打破,拿自己的國家做中心,建一世界的大帝國,成一個經濟組織,為自己國內資本家一階級謀利益。”他並由此而預言:“俄國的革命,不過是使天下驚秋的一片桐葉”,“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釗還指出:俄國的Bolshvism“就是革命的社會主義”;持這一主義的Bolshviki“是奉德國社會主義經濟學家馬客士(Maxr)為宗主的;他們的目的,在把現在為社會主義的障礙的國家界限打破,把資本家獨占利益的生產製度打破”。在學習、研究、宣傳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實踐中,李大釗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日益提高。

特別是,他從多方麵論述了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一定要結合本國具體實際的問題。

他要求大家:“應該細細的研究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怎樣應用於中國今日的政治經濟情形。

詳細一點說,就是依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以研究怎樣成了中國今日政治經濟的情狀,我們應該怎樣去作民族獨立的運動,把中國從列強的壓迫之下解放出來。”在中國先進分子學習、研究、宣傳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實踐中,1919年發生的五四愛國運動,以其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對帝國主義,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對封建主義的姿態,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其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一是有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指導;二是中國工人階級第一次作為獨立了的政治力量登上曆史舞台,從而揭開了中國工人階級領導中國革命的序幕。

五四運動從思想上、幹部上直接準備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五四運動後,1919年下半年,李大釗、陳獨秀等人同胡適所宣揚的改良主義進行了有理有力的論爭,闡明了中國的問題必須從根本上尋求解決的曆史唯物主義的革命主張。1920年11月—1922年夏,陳獨秀、李大釗、李達、蔡和森等,同張東蓀、梁啟超所吹捧的“基爾特社會主義”進行了論爭,比較深刻地批駁了張、梁極力反對在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和建立無產階級政黨,而宣揚通過消極靜待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展,來使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的主張。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後,陳獨秀、李達、施存統、蔡和森、李大釗等還圍繞著革命的形式、國家的本質等問題,對無政府主義的錯誤主張進行了嚴肅的批判,從而幫助大批激進青年比較清楚地區分了馬克思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界限。

自1920年8月至1921年春,中國先進分子相繼在上海、北京、武漢、長沙、濟南、廣州等地建立了共產黨早期組織;中國留學生在日本東京和法國巴黎也建立了共產黨早期組織。在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卓有成效地進行多方麵工作的基礎上,1921年7月23—31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先在上海後移至嘉興南湖勝利召開。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毫不含糊地向世界宣示:“本黨定名為‘中國共產黨’”;本黨“承認11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無產階級專政,直到階級鬥爭結束,即直到消滅社會的階級區分”;“承認蘇維埃管理製度,把工農勞動者和士兵組織起來”等。雖然,一大綱領還很不完備,特別是未能提出適合當時中國國情需要的徹底的民主革命綱領———這一任務是一年後由中共二大完成的。但是,一大綱領的這幾點宣示,是其最核心、最本質的內容。它把中國共產黨的最高理想以及實現這一最高理想的基本途徑和方法昭示於天下,從而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根本航向。

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回首中國共產黨走過的90年和世界風雲的變幻,再看十月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我們更加信服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所寫的話:“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這段話闡明了三個重要觀點:(1)十月革命對中國產生影響的核心因素是“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2)“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是十月革命給予中國人民的最根本的幫助;(3)基於前兩點,這裏所說的“走俄國人的路”,指的是走十月革命所昭示的社會主義發展方向之路。

———選自《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鏈接: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7577821.html【討論理解】1中國人民為什麼選擇馬克思主義?

2中國人民為什麼選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3中國人民為什麼選擇走社會主義道路【案例點評】十月革命對中國革命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在十月革命之前先進的中國人已經為中國的現代化進行了多次早期探索,都以失敗而告結束。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如饑似渴地學習馬克思主義,最後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成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最終完成了推翻三座大山壓迫,建立社會主義製度與道路的曆史任務。這個過程說明了信仰馬克思主義,堅持黨的領導,走社會主義道路,這個不是外力強加給我們的,是曆史發展過程的必然選擇,除此之外,沒有第二條道路可走。

【教學建議】此案例可以放在中篇綜述第一部分“中國所處的時代和國際環境”中,介紹中國革命選擇馬克思主義的必然性。這個選擇是當時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比較了世界所有的主義後的理性選擇,並不是心血來潮,這個選擇也為後來的曆史發展證明了其正確性和合理性。這樣有助於同學理解選擇馬克思主義、黨的領導、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

中編綜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119精選案例2中國遠征軍一、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自日軍不斷南進,進入越南,威脅滇緬國際交通線以來,中國政府保持著高度警惕。

1941年11月3日,國民政府軍令部就擬定“確保滇緬路作戰計劃”。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勢如破竹,掃蕩英國在遠東的軍事存在,緬甸很快危若壘卵。1941年12月10日,英國駐華軍事代表團團長丹尼斯請求蔣介石按照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出兵緬甸。接著,英國駐華大使卡爾和丹尼斯又提出具體要求:1以全師兵力開入緬甸;2在雲南的中國軍隊中抽出1師待命,必要時開入緬甸;3命陳納德率領的空軍誌願隊參加緬甸保衛戰;4準許英國動用一部分中國留在仰光的美援物資。當時蔣介石對中、英、美軍事同盟抱有較高的熱情,滇緬路又是當時僅剩的國際交通線,所以同意保衛緬甸,並願意派出1個軍以上的部隊。但同時,他對英國經常落井下石的帝國主義作風及其軍隊極其低下的戰鬥力心存疑慮。所以要求中國軍隊入緬時單獨作戰,與英軍各劃作戰區域。對蔣介石的態度,英國大使卡爾希望中國提供慷慨幫助,而緬甸英軍統帥魏菲爾一方麵要求中國軍隊入緬,另一方麵對蔣介石派2個軍前往緬甸的建議極力排斥,認為中國派出1個師守衛泰緬邊境即可。

英國奇怪的態度實際上緣於它害怕原係緬甸宗主國的中國再次在緬甸發揮重要作用,這種患得患失的猶豫,不僅間接幫助日軍從容部署對緬甸的攻擊,而且使1941年12月23日在重慶召開的中美英聯合軍事會議陷入停頓。魏菲爾關於中國軍隊保衛緬甸是英國人的恥辱的講話,使蔣介石憤怒不已,他甚至要中國方麵與會代表提出:將中國留在緬甸的美國軍援物資退還美國,中國撤退在緬甸的人員,停止中、英、緬合作。經美國代表斡旋,會議得以繼續,但魏菲爾仍堅持中國隻需將物資交給英方即可。

在英軍出於私利而排拒中國軍隊迅速入緬的同時,1941年1月22日,日本陸海軍就緬甸作戰訂立協定,提出:以陸軍第15軍和南方軍直屬航空部隊一部、海軍南遣艦隊和聯合艦隊各一部進行作戰。先占領仰光,再占領曼德勒附近及仁安羌油田地區,在作戰中,“應努力殲滅敵軍尤其是中國軍隊”。日軍雖把中國軍隊列為戰鬥對象,但事實上,在英國在阻撓下,中國軍隊遲遲無法進入緬甸。當時英國不僅不允中國大舉增援,自身在準備緬甸作戰時也十分馬虎,僅英緬第1師、英印第17師、英國第7裝甲旅和一些緬甸地方部隊3萬餘人駐紮緬甸,這中間的印度士兵和緬甸士兵受英國多年的殖民主義壓迫,士氣低落,而英國將領拙劣的指揮能力更使緬甸局勢堪憂。1942年1月,日軍第55師團突破泰緬邊境,19日占領緬甸南方戰略要點土瓦,31日占領另一要地毛淡棉。2月4日,日軍第33師團渡過薩爾溫江,逼近仰光,英印第17師損失慘重。

在日軍進攻麵前潰不成軍的英軍見大勢不好,急忙要求中國軍隊大舉增援。2月,中國軍隊第6軍(甘麗初)、第5軍(杜聿明)先後入緬。3月,中國方麵乃以精銳的第5軍、第6軍和第66軍組成中國遠征軍,全軍10萬人,司令衛立煌(未到任,後改為羅卓英),副120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司令杜聿明。由於第5、6兩軍係蔣介石手中當時為數不多的機械化精銳部隊,蔣對其前途十分關心。3月初,他召集遠征軍將領開會,提出:“我軍此次在國外作戰,可勝不可敗;故在未作戰之前,應十分謹慎。”3月10日,史迪威出發到緬甸指揮作戰之前,蔣介石再次叮囑,“最近遣第5、6兩軍入緬之目的,原在固守仰光,今仰光淪陷,全部戰局,頓改舊觀……故調回入緬部隊,以固滇省及長江流域之防務,實為應有之考慮”,要求“能勝不能敗”。

3月8日,日軍占領仰光。3月11日,史迪威赴緬指揮。21日,他發布了中國遠征軍作戰命令,但盟國方麵在緬甸的作戰意誌並不一致。特別在指揮權問題上,英國將軍亞曆山大作為緬甸盟軍司令,本可指揮中國軍隊,但美國方麵要求由史迪威和亞曆山大雙重指揮,而實際上,中國軍隊是聽命於蔣介石的。這種複雜的指揮關係在蔣介石和史迪威之間激起強烈的矛盾,也使緬甸戰局受到影響。盟國方麵爭論未息,日軍第15軍3月15日製訂了“在曼德勒地區(包括以曼德勒為中心的中部緬甸地方)捕殲英蔣聯合軍主力,繼於緬甸境內掃蕩殘敵”的進一步作戰方針。

1942年3月22日前後,前進至同古的日軍開始與中國軍隊第200師戴安瀾部接戰。

雙方在鄂克春等陣地反複爭奪。3月25日,杜聿明曾計劃反攻仰光。27日,日軍攻入同古城,中國軍隊與之巷戰。戰鬥中,日軍化妝成英緬農民,穿紅衣黑褲,企圖擾亂中國軍隊陣地後方,中國軍隊沉著應付。日軍接著使用毒氣,並襲擊200師師部。至3月30日,200師退至葉達西東六、七公裏附近。同古戰鬥殲滅日軍4000餘人,俘虜400餘人,在國際上引起轟動。美國軍史記述道,200師“是緬甸戰役中防禦最久的部隊,後撤時也是全師而退”。

序戰失敗,史迪威與蔣介石矛盾更加尖銳。蔣介石為此赴緬甸,宣布史迪威全權指揮中國遠征軍,指出:“史迪威將軍應命令羅長官,轉而由羅長官命令其他國軍軍官。”雖然如此,鑒於英軍在緬甸戰役初期的表現,蔣介石對其深懷疑慮,果然中國軍隊在羅衣考等地浴血奮戰的時候,4月1日英軍放棄卑謬(普羅美),再放棄亞蘭謬(阿藍模),4月中旬,一路潰敗的英軍和記者、傳教士等7000餘人被日軍包圍於仁安羌。中國軍隊新38師孫立人部奉命前去解圍,占領仁安羌油田,救出包括亞曆山大在內的英軍,並從日軍手中奪得英軍丟棄的輜重100餘輛,交還英軍。

仁安羌之戰,未能扭轉緬甸戰局,中國軍隊擬在平滿納(平蠻納)組織會戰,以扭轉戰局。但英軍主力立即向印度撤退,而中國新入緬參戰的第66軍才抵達戰場,即陷入混亂,緬甸戰局迅速惡化。4月18日,日軍進攻曼德勒,中國軍隊第96師抵抗8日後放棄,期間,英軍繼續向印度狂奔。羅衣考失陷後,中國軍隊在斯瓦、馬格威、雷列姆、棠吉喬克巴黨等地的戰鬥中,雖給日軍巨大殺傷,仍先後棄守。4月下旬,日軍逼近中緬邊境重鎮臘戌,第66軍等組織混亂,未能持久抵抗。臘戌失陷,使中國軍隊物資被日軍所奪,而歸國通道也被截斷。5月3日,日軍占領中國雲南境內之畹町重鎮。接著陷八莫、龍陵,國內震動。幸虧第36師在滇西惠通橋阻止了日軍,中日軍隊對峙於怒江一線。

戰鬥不利,中國遠征軍乃各自撤退。中國遠征軍在緬甸的戰鬥和撤退,損失慘重。10萬精銳之師僅剩4萬,國人節衣縮食為其置辦的機械化裝備更是全部丟棄。究其原因,第一,英美當時確定了先歐後美的總戰略,戰略資源優先向歐洲配置,對日本的進攻重視不中編綜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121夠,直接導致緬甸戰場盟軍力量相對較弱。第二,英軍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對日軍的進攻決心估計不足,更因為擔心中國染指其殖民地,拒不接受中國及早布防的建議,失去製敵之先機;形勢危急後,注意力集中於確保印度,要求中國軍隊支援,自身卻沒有堅定長期抵抗的決心,戰鬥力低下,置中國軍隊於險境。第三,主要由於英國的自私自利,盟國之間未能就團結抗日達成一致,指揮混亂。第四,蔣介石與史迪威之間就緬甸戰場主力中國軍隊隊的指揮和作戰目的產生嚴重分歧。第五,日軍在緬甸戰役中的準確判斷和精心組織。

二、中國軍隊打通中印交通線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失敗以後,盟國方麵就開始考慮反攻緬甸,尤其是史迪威,曾經製訂以緬甸作戰為第一階段的太平洋攻勢計劃。美國方麵因擔心中國退出戰爭,加大其進行太平洋戰爭的難度,對反攻緬甸比較積極;而英國方麵囿於其愚陋的戰略眼光,更擔心中國進入其勢力範圍,始終對反攻緬甸冷漠。經過艱難的外交努力,1942年底,《中英美聯合反攻緬甸方案大綱》出台,提出反攻緬甸的4點理由,並作出兵力安排。

“大綱”製定後,實施非常困難。史迪威是緬甸作戰的積極推動者,而英國對緬甸作戰本來就不熱心,它在卡薩布蘭卡、加爾各答、魁北克、開羅等多次會議上,對中國的要求虛與委蛇,邱吉爾“決不甘心於使解放緬甸的功勞歸之於美國人或者更可能的是歸之於中國人”。

在“大綱”中應派出精銳主力的蔣介石,鑒於第一次緬甸作戰失敗的教訓和對英美的疑慮,以提高緬甸作戰前提的辦法,使堅守“先歐後亞”戰略的英美一時無法滿足他的要求,然後消極等待。這樣,史迪威的反攻緬甸計劃遲遲不能付諸實施,他的精力乃傾注在中國駐印軍的訓練上。

中國駐印軍是由第一次緬甸作戰失敗後退入印度的第66軍新38師、第5軍直屬部隊和新22師組成的,1942年8月在蘭姆伽基地正式開始接受美式訓練,1943年10月,成立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史迪威為總指揮,羅卓英副之。1943年春,中國駐印軍改組為新1軍,鄭洞國為軍長。中國駐印軍是繼30年代接受德國軍事顧問訓練之後,全麵接受西方軍事訓練的第一支中國部隊,迅速成為中國戰鬥力首屈一指的勁旅。看到新1軍的訓練成果,加上史迪威勸說,蔣介石謹慎地同意空運更多的軍隊去印度,從1943年開始,先後組織“軍委會駐滇幹訓團”、“駐滇幹訓團大理分團”等機構,接受美國教官培訓。中國駐印軍和雲南的中國遠征軍,在美、英軍支援下,擔任了打通中印交通的重任。

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向胡康(虎關)河穀進攻,拉開了反攻序幕。擔任先鋒的新38師經過5個月的激戰,向南推進200餘英裏,擊敗日軍第18師團的55、56聯隊及其直屬部隊,擊斃日軍55聯隊長籐井小五郎以下3200餘名。日軍對戰術、戰鬥力完全發生變化的中國軍隊的表現“為之愕然”。中國駐印軍隨即以新38師為左翼,以新22師為右翼,展開孟拱河穀攻略,占領日軍第18師團據守要點卡孟,摧毀其縱深達15英裏之陣地。

接著,進攻孟拱,解救英軍第3師77旅一部,打通孟拱之密支那鐵路。這期間,史迪威以新30師88團、第50師150團和重迫擊炮連,以及美軍步兵兩營和英軍一部,奇襲緬北重鎮密支那,將日軍守備部隊擊潰,直接威脅日軍第33軍之側背。

在上述戰鬥進行的同時,日軍精心策劃的英帕爾作戰因補給困難和英軍的打擊已麵臨流產的局麵,1944年6月22日,科希馬———英帕爾公路被打通,盟軍1000餘坦克和汽122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車湧入英帕爾平原。而隨著中國駐印軍戰事的展開,羅斯福不斷加大對蔣介石的壓力,要求其將雲南的遠征軍加入緬甸戰場。甚至開始停撥遠征軍物資,蔣介石隻得讓步,雲南的中國遠征軍乃在1944年5月發起進攻。這樣,緬甸日軍麵臨滅頂之災。密支那被占領後,日軍指揮陷入混亂,內部矛盾顯現出來。第33師團長被更換後,在優勢盟軍打擊下從科希馬撤退的第31師團長佐藤信德中將被撤職,並被判斷為“在激烈的戰場上精神錯亂”,緬甸方麵軍司令河邊正三與第15軍司令牟田口廉也被更換,日軍指揮機關5月間悲觀地表示,到1944年底,緬甸方麵軍的消耗可能達77000人。在此情況下,1944年10月,新1軍向八莫發起攻擊,12月15日將其完全占領,前進150英裏,擊斃日軍聯隊長原好三大佐以下2430人,中國軍隊僅傷亡1018人。中國軍隊乘勝追擊,在南坎、新維、臘戌戰鬥中連戰皆捷。1945年1月下旬,中國駐印軍與雲南中國遠征軍會師於木姐,完全打通中印交通。

中國駐印軍的作戰,得到中國遠征軍的策應。早在1944年4月,中國方麵就擬訂了“遠征軍策應駐印軍作戰指導方案”,擬以第53軍為第一線,第54軍為第二線,向固東街、江苴街之線進擊,相機占領騰衝。美國總統羅斯福逼迫蔣介石出動遠征軍後,中國方麵迅即發起騰衝戰役,至1944年9月14日,日軍藏重康美大佐以下全部被擊斃,騰衝城“屍填街巷,血滿城沿”。“青白之旗乃複飄揚邊陲重鎮。”騰衝戰役進行之時,鬆山、龍陵戰役接著打響,日軍雖表現出頑強的戰鬥力,但最終均以失敗而告終,被擊斃9000餘人,中國方麵也傷亡官兵18550人。“傷亡之重,實為抗戰八來年所僅見。”遠征軍此後橫掃芒市、遮放河和畹町,將侵入雲南境內的日軍完全驅逐。中國軍隊合力打通中印交通線,說明中國軍隊隻要有嚴格的訓練、較好的裝備和恰當的指揮,完全可以在戰場上發揮積極的戰鬥作用。特別是中國駐印軍,在人數大大少於日軍的情況下,消滅了大量的日軍有生力量,為中國贏得了世人的尊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筆。

緬甸戰役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英美同盟首次大規模的軍事合作。其悲劇性的結果,直接影響了蔣介石對同盟的態度。他憤激地寫道:“英人對我緬甸軍隊一切不顧,至邱吉爾的態度,對我國等於唾棄,以怨報德,徒有勢利而無信義……今而後知所謂同盟與互助,皆為虛妄之言。”盡管此後的事實並非如此,尤其是美國對中國抗戰給予了較多的幫助,蔣介石仍然走上了消極避戰、保存實力的歧途———引自張憲文主編《中華民國史》第三卷第二章《中國抗戰納入國際反法西斯戰爭》.【討論理解】1為什麼說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為什麼會最終形成?

3中國遠征軍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

【案例點評】中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為什麼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會和中國主動結成反法西斯同盟,最關鍵的還是他們本國的利益受到了世界法西斯的威脅。他們僅僅依靠自身的力量無法取得世界中編綜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123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需要中國的力量和他們一起作戰,才有可能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

一切國家之間並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隻有永恒的國家利益。我們中國人隻有堅持黨的領導,走社會主義道路,建設一個強大的中國,才能維護中國的利益,才能贏得世界的尊重與合作。一旦離開黨的領導,離開社會主義道路,國家的獨立和完整都談不上,更談不上國際合作和國際社會對我們的尊重。

【教學建議】此案例可以放在中篇綜述第一部分《中國所處的時代和國際環境》後,通過引導學生閱讀,讓學生通過真實的案例來理解我們所處的國際環境,理解弱國無外交,理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要意義。

三、課內實踐,注重提升實踐項目:主題演講———山東是中國的耶路撒冷【背景資料鏈接】《我的一九一九》———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的演講在我發言之前,請大家先看一樣東西。進入會場的時候,牧野先生為了討好我,爭得在中國山東省的特權,把這塊金表送給了我。

牧野男爵憤怒了!他真的憤怒了!估且就算我偷了牧野男爵的金表,那麼我倒想問問牧野男爵,你們日本,你們日本在全世界麵前偷了中國的一個山東省,山東省三千六百萬人民該不該憤怒!四萬萬中國人民該不該憤怒!請問日本的這個行為算不算偷竊?是不是無恥?是不是極端的無恥!

山東是中國文化的搖籃,中國的聖哲孔子、孟子就誕生在這片土地上,孔子,猶如西方的耶穌。山東是中國的,無論從經濟上、戰略上、還是宗教文化。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尊敬的主席閣下,尊敬的各位代表,我很高興能代表中國參加此次和會,我自感責任重大,因為我是代表了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國在這裏發言。剛才牧野先生說,中國是未出一兵一卒的戰勝國,這是無視最起碼的事實。請看……一張張戰爭期間的照片,戰爭期間,中國派往歐洲的華工就達十四萬,他們遍布戰爭的各個角落,他們和戰勝國的軍人一樣,在流血在犧牲。請看這是一張在法國犧牲的華工墓地的照片,像這樣的墓地在法國就有十幾個,而他們大多來自中國的山東省,他們為了什麼,就是為了贏得這場戰爭,換回自己家園的和平和安寧。因此中國代表團深信會議在考慮討論中國山東省問題的時候,會考慮到中國的基本合法權益,也就是主權和領土完整,否則亞洲將會有無數靈魂在哭泣,世界將不會得到安寧。

124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但是,最讓中國代表團無法相信的是,尊敬的各位代表居然作出了如此讓人無法接受的決定。

我很失望,最高委員會無視中國人民的存在,出賣了作為戰勝國的中國,我很憤怒,我很憤怒!你們憑什麼,憑什麼把中國的山東省送給日本人?中國人已經做到仁至義盡。

我想問問,我想問問這份喪權辱國的和約,誰能接受!

所以我們拒絕簽字。

【活動目標】通過主題演講,讓同學們了解巴黎和會召開的曆史背景,認識中國巴黎和會外交上的失敗是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線,深刻領會弱國無外交,激發廣大同學的愛國主義情感。

【活動方案】1活動時間:課前20分鍾2活動地點:教室3采用自薦和推薦相結合的方式,每班推舉2—3名學生做課前演講。利用課餘時間搜集資料,撰寫演講稿。

4教學要求:以“我眼中的巴黎和會”為視角,自行擬定主題,立場明確,觀點鮮明,富有感情。

【活動評價】序號評價項目滿分得分1資料搜集情況202演講稿撰寫情況203課堂演講情況60第四章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一、內容梳理,同步練習內容梳理【教學目標】通過本章教學,讓學生正確認識北洋軍閥的統治,新文化運動及五四運動的曆史意義,中國先進分子對馬克思主義的選擇,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意義,理解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社會發展和革命發展的客觀要求,是“開天辟地大事變”。【教學重點】中國先進分子為什麼會選擇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與革命新高潮的興起。

【教學難點】為什麼說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開天辟地大事變”?

【教學時間】2學時【主要內容】1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11新文化運動與思想解放的潮流12十月革命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13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2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傳播與中國共產黨誕生21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思想運動22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23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及其意義3中國革命的新局麵31製定革命綱領,發動工農運動32實行國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同步練習(一)單項選擇題1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口號是()A科學與民主B民生與科學126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C獨立與富強D民主與自由2新文化運動是從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的()開始的A《新青年》B《論衡》C《青年雜誌》D《青年文叢》3最能體現五四運動性質的口號是()A廢除“二十一條”B還我青島C外爭國權,內懲國賊D拒絕在和約上簽字4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是()A三民主義B討伐北洋軍閥C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D新三民主義5北洋軍閥反動政治武裝集團的主要社會支柱是()A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B地主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C官僚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D民族資產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61919年“五四”運動以前的新文化運動是()A農民階級民粹主義的文化運動B小資產階級無政府主義的文化運動C無產階級社會主義的文化運動D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7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導火線是()A北洋政府與日本簽訂的“二十一條”B北洋政府拒絕恢複《臨時約法》C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D華盛頓會議上中國外交的失敗8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統一戰線形成的標誌是()A中國國民黨“一大”B中國共產黨“一大”C中國國民黨“二大”D中國共產黨“二大”9在中國大地上率先舉起馬克思主義旗幟的是()A陳獨秀B李大釗C毛澤東D董必武10在中國早期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先進分子中,來自於五四愛國運動左翼骨幹的代表是()A陳獨秀B毛澤東C李大釗D董必武111920年建立的中國最早的共產黨組織是()A北京共產主義小組B上海共產主義小組C武漢共產主義小組D廣州共產主義小組12標誌著共產黨和共產主義的旗幟在中國大地上樹立起來的是()A《民報》B《新青年》C《民國日報》D《共產黨》131921年誕生的中國共產黨是()A新文化運動與中國革命相結合的產物B中國知識分子與工人階級相結合的產物C五四運動與中國革命相結合的產物D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14表明蔣介石徹底叛變革命的是()A中山艦事件B“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第四章開天辟地的大事變127C整理黨務案D“七·一五”反革命政變15標誌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開端的是()A新文化運動B中國共產黨成立C國共第一次合作D五四運動16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在()A上海B廣州C武漢D北京17中國第一個工人運動的高潮開始於()A五四運動B香港海員罷工C京漢鐵路工人罷工D安源路礦工人罷工18中國共產黨明確地提出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綱領的大會是()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遵義會議D中共“三大”19黃埔軍校同一切舊式軍校根本區別在於()A孫中山親自兼任總理B聘請蘇聯紅軍將領為軍事顧問C把政治教育提到和軍事訓練同等重要的地位D有大批黨團員和革命青年到軍校學習20同李大釗、陳獨秀多次交談,商討在中國建黨問題的共產國際代表是()A馬林B維經斯基C鮑羅廷D越飛211921年9月,中國共產黨領導成立的第一個農民協會是在()A浙江省蕭山縣B廣東省海豐縣C湖南省湘潭縣D福建省上杭縣22中國共產黨正式確立第一次國共合作方針和辦法的會議是()A中共“二大”B中共西湖會議C中共“三大”D中共瓦窯堡會議231927年,汪精衛在武漢製造的導致國共合作全麵破裂的事件是()A中山艦事件B“四·一二”反革命政變C整理黨務案D“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參考答案:1A2A3C4D5A6D7C8A9B10B11B12D13D14B15D16A17B18B19C20B21A22C23D(二)多項選擇題1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創辦的供工人閱讀的馬克思主義啟蒙教育刊物有()A《勞動界》B《勞動音》C《工人月刊》D《濟南勞動月刊》2下列對大革命的敘述,正確的是()A以國共兩黨合作,形成統一戰線形式推進大革命的發展B中共領導的工農運動蓬勃發展,工人掀起反帝愛國運動新高潮,有較好的群眾基礎12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C有正規的新式的軍隊即國民革命軍D消滅了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的封建軍閥,給帝國主義沉重打擊3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是()A北京大學B中山大學C《新青年》編輯部D《湘江評論》編輯部4五四運動在1919年6月3日後發生的重要轉變是()A運動的中心從北京轉到西安B運動的中心從北京轉到上海C運動的主力從學生轉為工人D運動的主力從工人轉為農民5五四運動具有的曆史特點是()A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B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C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D真正的群眾運動6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以黨內合作方式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關於黨內合作問題,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黨內合作形式是經共產國際決定的B黨內合作是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C黨內合作實質上是國共合並D黨內合作是中國共產黨首先提出的7下列屬於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是()A陳獨秀B孫中山C董必武D周恩來8毛澤東對斯諾說:“有三本書特別深刻地銘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這三本書是指()A《社會主義史》B《共產黨宣言》C《哲學辭典》D《階級鬥爭》9中國早期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先進分子的主要類型是()A五四愛國運動的左翼骨幹B五四以前的新文化運動精神領袖C一部分原同盟會的會員D中國產業工人中的優秀分子10中國早期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先進分子中,來自於辛亥革命時期的活動家是()A董必武B林伯渠C吳玉章D蔡和森11中國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著重進行的是()A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B到工人中開展宣傳和組織工作C建立革命統一戰線D開展關於建黨問題的討論和實際組織工作121926年蔣介石製造的旨在打擊共產黨和工農革命力量的事件是()A商團叛亂B暗殺廖仲愷C中山艦事件D整理黨務案13五四時期,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社團有()第四章開天辟地的大事變129A馬克思主義研究會B馬克思學說研究會C新民學會D工讀互助團14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成員和反馬克思主義思潮進行的主要論戰是()A同康有為關於“改良與革命”的論戰B同胡適圍繞“問題與主義”的論戰C同張東蓀等關於社會主義的論戰D同黃淩霜等無政府主義者的論戰15在中國工人運動第一個高潮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罷工鬥爭有()A安源路礦工人罷工B香港海員罷工C京漢鐵路工人罷工D開灤煤礦工人罷工161926年7月開始的北伐戰爭的主要對象是()A皖係軍閥段祺瑞B直係軍閥孫傳芳C奉係軍閥張作霖D直係軍閥吳佩孚17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實際確立的三大政策是()A聯俄B打倒軍閥C聯共D扶助農工參考答案:1ABCD2ABC3AC4BC5ABCD6AB7ACD8ABD9ABC10ABC11ABD12CD13ABC14BCD15ABCD16BCD17ACD(三)簡述題1簡析五四運動爆發的原因。

答案要點: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劃時代的事件,它是在新的時代條件和社會曆史條件下發生的。(1)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壯大,為運動的爆發準備了新的社會力量;(2)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受到這個潮流影響的年輕一代知識界,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為五四運動準備了最初的群眾隊伍和骨幹力量;(3)俄國十月革命對中國的影響;(4)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激起了各階層人民的強烈憤慨,成為五四運動的直接導火索。

2為什麼說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答案要點:(1)五四運動發生在俄國十月革命之後,發生在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時代,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2)五四運動是一次真正的群眾運動,中國工人階級已經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曆史舞台,成為運動的主力軍;(3)在五四時期,已經湧現出了一批擁護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分子,成為運動的左翼和領導力量;130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4)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

3簡述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

答案要點: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和共同綱領是新“三民主義”。(1)民族主義突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內容,強調對外爭取中華民族的獨立,同時主張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2)民權主義強調民權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應為“少數人所得而私”;(3)民生主義在“平均地權”基礎上增加了“節製資本”的原則,並提出改善工農的生活狀況。新“三民主義”與中共在民主革命時期的綱領在基本原則上是一致的,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和革命統一戰線的共同綱領。

4第一次國共合作有哪些積極的結果?簡要說明之。

答案要點:(1)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國革命前進的步伐。1924年,工人運動開始複興,農民運動也有了初步開展;(2)國共合作創辦了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為未來的革命戰爭準備了軍事力量的骨幹;(3)1925年5月,以“五卅運動”為起點,掀起了全國範圍的大革命高潮;(4)1926年7月,以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為目標的北伐戰爭開始,隨著北伐的勝利進軍,中國形成了曆史上空前廣大的人民解放運動,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統治受到了嚴重的打擊。

5簡述大革命失敗的原因。

答案要點:(1)從客觀上講是“三個由於”:由於反革命力量的強大;由於資產階級發生嚴重的動搖;由於蔣介石集團、汪精衛集團先後被帝國主義勢力和地主階級、買辦資產階級拉進反革命營壘裏。

(2)從主觀上講是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放棄了無產階級對於農民群眾、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領導權,尤其是武裝力量的領導權,使大革命遭到了失敗。

(3)大革命後期共產國際一些錯誤的指導。

6中國先進分子為什麼選擇馬克思主義?

答案要點:(1)是包括辛亥革命之前的各種救國思想均遭失敗後,中國革命需要新的強大思想武器指導的客觀必然要求;(2)新文化運動為選擇馬克思主義開辟了思想解放的通道;(3)中國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和工人運動的發展為選擇馬克思主義奠定了階級基礎;第四章開天辟地的大事變131(4)十月革命偉大勝利為選擇馬克思主義提供了有利條件;(5)五四以後,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對中國社會改造進行了多種探索與實踐,其理論指導有西方社會各種理論和主義,但均遭失敗,推動了知識分子選擇馬克思主義的進程。

7為什麼說共產黨的成立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答案要點:(1)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標誌著中國革命終於有了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2)標誌著中國革命終於有了一個科學的指導思想;(3)標誌著中國革命結束了一再失敗的局麵,開創了從此走向勝利的偉大局麵;(4)預示著中國必將結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悲慘曆史;預示著曆史和各族人民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並在黨的領導下,開始了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四)材料分析題1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1:陳獨秀在《新青年》上著文宣告:“我們現在認定隻有兩位先生(即德先生和賽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材料2:李大釗在《庶民的勝利》一文中寫道:“須知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必經一番苦痛,必冒許多危險。……這新紀元的創造,也是一樣的艱難,是進化途中所必須經過的,不要恐怕,不要逃避的。……須知這種潮流,是隻能迎,不可拒的。我們應該準備怎麼能適應這個潮流,不可抵抗這個潮流。”請回答:(1)材料1中的這兩位先生指的是什麼?

(2)材料2中的“新紀元”、“這種潮流”各指的是什麼?

(3)材料1和材料2各反映了兩位作者什麼性質的政治主張?促使前者的政治主張發展成後者的政治主張的國際因素是什麼?

答案要點:(1)指民主與科學;(2)“新紀元”指的是社會主義革命時代,“這種潮流”指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3)材料1中陳獨秀的政治主張還屬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性質,材料2中李大釗的政治主張已屬於社會主義革命性質,促使前後變化的國際因素是俄國十月革命。

2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1:孫先生以大半輩子的光陰從西方資產階級文化中尋找救國真理,結果是失望,轉而“以俄為師”,這是一個偶然的事件嗎?顯然不是。孫先生和他所代表的苦難的中國人民,一齊被“西方的影響”所激怒,下決心“聯俄聯共”,和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奮鬥和拚命,但是132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不是偶然的。

———《唯心曆史觀的破產》,《毛澤東選集》第4卷,151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材料2:因此,一九二四年國民黨改組以前的三民主義,乃是舊範疇的三民主義,乃是過時了的三民主義。如不把它發展到新三民主義,國民黨就不能前進。聰明的孫中山看到了這一點,得了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助力,把三民主義重新作了揭示,遂獲得了新的曆史特點,建立了三民主義同共產主義的統一戰線,建立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取得了全國人民的同情,舉行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

———《新民主主義論》,《毛澤東選集》第2卷,69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材料3:目前解救中國的唯一道路隻有人民組織起來,在國民革命的旗幟之下,推翻直係,解除一切軍閥的武裝,尤其要在根本上推翻外國帝國主義在中國一切既得的權利與勢力。

隻有這樣才能免除定期的殘殺與戰爭,隻有這樣才能得到永久真正的和平。全國被壓迫的人民!你們看呀:外國帝國主義剛剛構成這次內戰,同時他們在華盛頓與倫敦之間便發起(由美國發起)幹涉中國內政,采取強製號召各派勢力以和平會議的方式來亡中國。全國被壓迫的人民呀!亡國的慘禍是由這次外國帝國主義構成的內戰臨頭了!你們尚可希望軍閥給你們以“正義”,帝國主義給你們以“和平”嗎?起來!起來!

———《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對於時局的宣言》,載《向導》第82期,19240910.請回答:(1)根據材料1,說明第一次國共合作建立的曆史原因。

(2)根據材料2,說明第一次國共合作建立的政治基礎。

(3)根據材料1、2、3,說明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革命中發揮的曆史作用。

答案要點:(1)在列強的操縱下,封建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麵愈演愈烈,“打倒列強,鏟除軍閥”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共產黨認為在中國當時的政黨中,隻有國民黨算得上是真的民主派。而且孫中山及其領導的國民黨在當時人們的心中有崇高的威望。孫中山在多次革命後也認識到依靠軍閥搞革命是不行的,所以國共合作也是兩黨共同的願望,當然合作也離不開共產國際的幫助和推動。

(2)新“三民主義”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民族主義突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內容,強調對外爭取中華民族的獨立,同時主張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權主義強調民權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應為“少數人所得而私”;民生主義在“平均地權”基礎上增加了“節製資本”的原則,並提出改善工農的生活狀況。新“三民主義”與中共民主革命時期的綱領在基本原則上是一致的,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和革命統一戰線的共同綱領。

(3)政治上,中共根據曆史發展的進程提出了基本的政治綱領和政治口號。組織上,在中共的推動、幫助和組織下,建立了國共合作的革命統一戰線,把國民黨改組為各革命階級的聯盟;群眾運動方麵通過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宣傳黨的綱領,積極開展工農運動,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軍事上,在中共推動下,建立了革命的武裝、創辦了黃埔軍校,在國民革命軍中建立了政治工作製度。

第四章開天辟地的大事變133二、精選案例,鞏固深化精選案例1成就北大的“三隻兔子”對於胡適與陳獨秀性格之異同,魯迅曾有一段很有趣的文字:假如將韜略比作一間倉庫罷,獨秀先生的是外麵豎一麵大旗,大書道:“內皆武器,來者小心!”但那門卻開著的,裏麵有幾支槍,幾把刀,一目了然,用不著提防。適之先生的是緊緊的關著門,門上粘一條小紙條道:“內無武器,請勿疑慮”……胡適曾俏皮地說過:“北大是由於三隻兔子而成名的。”這“三隻兔子”分別是蔡元培、陳獨秀、胡適,因三人的個人屬相都是兔子而得名。蔡元培生於同治丁卯年(1867年),陳獨秀生於光緒己卯年(1879年),胡適生於光緒辛卯年(1891年),都是生在兔年,彼此之間相差12歲。

“老兔子”蔡元培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其教師多為翰林院腐儒。學生多出身於貴族官僚或豪門之家,上學堂的目的就是升官發財,有的學生上課還帶著聽差。上體育課時,教員要畢恭畢敬地喊“老爺向右轉,大人開步走”;有的學生則是“八大胡同”的主顧。民國成立後,京師大學堂改稱北京大學,經初步改革,學校麵貌發生了一些變化,但由於受到“老爺”式學堂傳統的影響,依然積弊甚多。

在蔡元培之前,北大這個“燙手山芋”已經在好幾位校長手裏流轉。第一任校長是頗具聲名的學者、思想家嚴複;但其難以應付棘手的日常事務,不到8個月就急流勇退。蔡元培知難而進,毅然赴任。報界當時作了這樣的報道:“蔡孑民先生於二十二日抵北京,大風雪中,來此學界泰鬥,加晦霧之時睹一顆明星也。”蔡元培改造北大的法寶,即為眾所周知的“八字方針”: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學校應保持獨立的資格,不受各派政黨或教會的影響,實行教授治校、民主管理。蔡元培對各路人才的涵容吸納,不論長幼、政治觀點、學曆背景,一律唯才是舉。一時間,北大成為大師雲集的場所,“新潮”與“國故”對壘,白話與文言相爭,流派紛呈,百家爭鳴,北大從此不再平靜。教師們的觀點常常尖銳對立,但恰恰是這些差異形成了一種創造力,在自由的空氣中每個人自由地發揮所長,“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北大顯示出她的大氣與活力。陳獨秀在《蔡孑民先生逝世後感言》中稱讚道:“這樣容納異己的雅量,尊重學術自由思想的卓見,在習於專製、好同惡異的東方人中實所罕有。”蔡元培的出現,才將北大由一所痼弊纏身的舊式學堂變為了生機勃勃的新式大學。

“中兔子”陳獨秀陳獨秀為人桀驁,個性極強,他曾有過這樣的立論:“世界文明的發源地有二:一是科134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學研究室,一是監獄。我們青年要立誌出了研究室就入監獄,出了監獄就入研究室,這才是人生最高尚的生活。”陳獨秀當年進北大,還是愛才如命的蔡元培多次延請的結果。陳獨秀被蔡元培的誠意感動,決定舉家遷往北京,出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陳獨秀當時“是一員闖將,是影響最大、也是最能打開局麵的人”。陳獨秀到任後,整頓北大文科,協助蔡元培全麵整頓北京大學,多方延聘人才。不久,北大文科就成立了以陳獨秀為首,胡適、沈尹默、章士釗、錢玄同等人參加的學製改革機構,啟動了文科改革,改變了北大文科的麵貌。

《新青年》編輯部亦隨之遷至北京北池子箭杆胡同9號(今20號)陳的家中。從此,北京大學也成為了新文化運動的核心。陳獨秀當之無愧地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和主帥,當年從箭杆胡同9號發出的聲聲呐喊震撼著整個中國。作為“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毛澤東語),陳獨秀極大地提升了北大的社會知名度與曆史地位。

陳獨秀在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舉起民主、科學兩麵大旗,對於中國近現代曆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他創辦的《新青年》雜誌,是中國近現代曆史上影響最大的刊物,教育、引導了整整一代人。

“小兔子”胡適1917年7月,胡適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學成歸國。經陳獨秀舉薦,27歲的胡適成為一名年輕的北大教授。胡適在美國時就已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等文章,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因此雖是小字輩,但到北大時已經聲名鵲起。

在北大的前幾年中,胡適著作頗豐,舉國矚目。在文學領域,他推出了第一部新詩集《嚐試集》,第一部白話戲劇《終身大事》,第一部白話翻譯外國文學作品集《短篇小說》,並率先將考證運用於古典小說研究,以《紅樓夢考證》一文影響最大。在哲學領域,出版了《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這些均為開山之作。

20世紀30年代,蔣夢麟擔任北大校長,胡適擔任北大文學院院長。胡適用他的聲望請來了孟森、錢穆、俞平伯、梁實秋、聞一多等知名人士來北大任教。內戰時期,胡適接替傅斯年為北大校長,為北大在亂世中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當年的北大,牛人太多。僅屬兔子的名教授,就有好幾位。周作人在《知堂回想錄》一書中有一篇《卯字號的名人》,文中記述了幾個屬兔的北大名人,即“兩個老兔子”和“三個小兔子”。文中未提蔡元培,也許蔡元培乃北大校長之緣故,提到的“老兔子”是陳獨秀和朱希祖,“小兔子”是胡適、劉半農和劉文典,當時三人均27歲,雖年輕但著述頗多,已是北大小有名氣的教授。

———摘自,劉繼興《成就北大的“三隻兔子”》,新華每日電訊,2013年11月22日.【討論理解】1新文化運動爆發的曆史背景是什麼?

2為什麼說蔡元培、陳獨秀和胡適是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

3如何評價新文化運動的曆史意義?

第四章開天辟地的大事變135【案例點評】新文化運動為20世紀早期中國文化界中,由一群受過西方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革新運動。1919年5月4日前夕,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德先生與賽先生),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展開。運動的基本內容是:提倡民主,反對封建專製和倫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個性解放,主張建立民主共和國;提倡科學,反對尊孔複古思想和偶像崇拜,反對迷信鬼神,要求以理性與科學判斷一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和文言文,開展文學革命和白話文運動。在這一時期,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人物,這一運動並成為五四運動的先導。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有特定的曆史背景。政治方麵:帝國主義加緊侵略,軍閥統治日趨黑暗,必須繼續進行反帝反封建鬥爭;經濟方麵:一戰期間,中國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實行民主政治,發展資本主義,這是根本原因;思想文化方麵: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北洋軍閥推行尊孔複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觀念和尊孔複古逆流勢不兩立)。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的人們對於辛亥革命失敗的反思。經過辛亥革命,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革命失敗的根源在於國民腦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識,必須從文化思想上衝擊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識,通過普及共和思想來實現真正的共和政體。

新文化運動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啟蒙運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五四”以後的新文化運動,更是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及各種社會主義的思想運動,使舊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轉變為由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的新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

【教學建議】此案例可以放在第四章“開天辟地大事變”,配合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相關內容予以介紹,幫助同學認識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曆史背景和曆史意義。

精選案例2“南陳北李,相約建黨”五四運動之後,研究和宣傳社會主義成為進步思想界的主流,中國出現了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其中,有兩個突出的代表人物———李大釗和陳獨秀。

李大釗是在中國大地上舉起社會主義旗幟的第一人。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後,李大釗經過深入觀察和思考,先後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後改名為《新青年》),掀起了一場空前的新文化運動。1917年,受聘為北大文科學長,《新青年》編輯部也遷至北京,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

1919年6月11日,為了營救在五四運動中被捕的學生,陳獨秀起草了《北京市民宣136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言》,並在北京前門外新世界遊藝場散發,遭到反動當局逮捕。陳被捕後,全國輿論一片嘩然,各界強烈譴責北洋政府。懾於輿論壓力,京師警察廳於9月16日釋放了陳獨秀,但規定陳獨秀行蹤要受警察署嚴密監視,離京必須報告。對此,陳獨秀未予理會。

應汪精衛、章士釗邀請,1920年1月29日,陳獨秀由北京去上海為西南軍政府籌辦西南大學。事成之後,他趕往武漢講學。陳獨秀的“高調”演講在武漢引起轟動,報紙上連日登載報道,這引起湖北官吏驚駭,命令陳馬上離開武漢。2月8日傍晚,陳獨秀由武漢返回北京。一回到住處,警察就登門“拜訪”。李大釗認為陳獨秀總受到警察監視騷擾,長久下去肯定不是辦法。為了幫助陳獨秀避免遭到迫害,他決定親自護送陳獨秀離開北京。

他們設計了離京路線,決定先到天津,陳獨秀再由天津去上海。據李陳二人的朋友高一涵回憶,當時正值年底北京一帶生意人往各地收賬之際,李大釗找了幾本賬簿,裝扮成賬房先生,陳獨秀找了一頂氈帽、一件油背心,裝扮成老板;兩人雇用了一輛騾車,假裝收賬的樣子,從朝陽門離京南下。由於李大釗是樂亭人,講的是北方話,沿途一切交涉,都由李大釗出麵辦理,不讓陳獨秀張口,以免露出南方口音。就這樣,二人順利到達天津,陳獨秀立馬購買外國船票,坐船前往上海。在從北京到天津的路上,二人談話的內容旁人難以知曉。但這次分手後,二人相繼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了共產黨的早期組織,確是事實。這就成就了曆史上“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佳話。

1920年8月,上海共產黨小組成立,推舉陳獨秀為書記。10月,在李大釗的領導下,北京共產黨小組成立,命名為中國共產黨北京支部,李大釗被推舉為書記。早期組織建立後,積極發展黨員,領導工農運動。1921年7月,在上海法租界望誌路108號,中國共產黨誕生,從此“中國革命的麵貌煥然一新”!

———參考《從黨章發展看中國共產黨成功之道》,載《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討論理解】1為什麼說陳獨秀、李大釗是中國共產黨的早期創始人?他們為什麼沒有出席一大?

2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對黨的創建有什麼意義?

3為什麼說中國共產黨誕生,從此“中國革命的麵貌煥然一新”?

【案例點評】1921年7月23—31日,在上海和浙江嘉興南湖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代表12人,代表全國50多名黨員。他們是:李達、李漢俊(上海)、張國燾、劉仁靜(北京)、毛澤東、何叔衡(長沙)、董必武、陳潭秋(武漢)、王盡美、鄧恩銘(濟南)、陳公博(廣州)、周佛海(日本東京)。加上包惠僧(受陳獨秀派遣)和列席會議的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尼科爾斯基,總共15人出席了“一大”。

7月30日晚,“一大”舉行第六次會議,原定議題是通過黨的綱領和決議,選舉中央機構。會議剛開始幾分鍾,法租界巡捕房密探突然闖入,這次會議被迫中斷。會議在最後一天7月31日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遊船上舉行。黨的“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和決議。綱領規定:黨的名稱是“中國共產第四章開天辟地的大事變137黨”;黨的性質是無產階級政黨;黨的奮鬥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廢除資本所有製,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中共“一大”的召開是黨的大事,為何黨的兩位最重要的創始人“南陳北李”(陳獨秀、李大釗)都沒有出席?說法不一。有說當時陳獨秀在廣州擔任廣東政府教育委員會委員長,又兼任廣東大學預科校長,為籌備學校經費而奔忙(另一說是陳獨秀花費了巨大心血籌建中國共產黨,由於外國人馬林包辦中共成立大會的錯誤傾向,陳獨秀等強烈抵製,他實為借故抵製未出席)。而李大釗缺席的原因卻有幾種說法,其中之一是李大釗當時是北大教授並兼任北大圖書館主任,正值北大學年結束,校務繁忙等原因不能抽身出席一大。

也有說鑒於陳獨秀、李大釗當時的社會地位,兩人同時離開各自的工作崗位抵達上海,容易使一大的召開消息泄漏,不利於大會任務的完成。

早期黨組織承擔著三方麵的主要工作:一是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二是到工人中去進行宣傳和組織工作;三是進行關於建黨問題的討論和實際組織工作。正如毛澤東所說的那樣,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標誌著中國革命終於有了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終於有了一個科學的指導思想,結束了一再失敗的局麵,開創了從此走向勝利的偉大局麵。

【教學建議】此案例可以放在第四章“開天辟地大事變”,配合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傳播和中國共產黨誕生予以介紹,幫助同學認識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曆史必然性及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曆史背景和意義,理解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近代中國“開天辟地大事變”。

三、課內實踐,注重提升實踐項目一:課堂討論———青年毛澤東如何成長為一名馬克思主義者【目標要求】通過搜集資料,追尋毛澤東成長的足跡,讓學生深刻感受青年毛澤東為勞苦大眾的解放而奮鬥的政治抱負和革命理想,幫助學生樹立為國家強盛、社會發展而努力學習的責任意識。同時,通過查找曆史資料,讓學生對20世紀初中國社會各方麵的情況有所了解,為理解近代中國社會命運的發展走向提供感性認識。

【活動方案】1活動時間:1學時2活動地點:教室3組織方式:(1)教師事先要求學生搜集青年毛澤東的有關資料,整理所搜集的資料,了解青年毛澤東的思想成長經曆了哪些階段,是什麼因素促成了他階段性的成長,以及每個成長階段13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的表現,最終形成一個對毛澤東如何成長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的結論性認識。

(2)學生分小組參加課堂討論會,結合自己搜集的材料和認識,談談自己關於青年毛澤東思想成長的想法。

(3)每小組派出一名代表麵向全班開展課堂交流。

(4)教師總結並適當點評。

【實踐成果】學生個人完成資料搜集和整理工作,形成結論性認識,不少於1000字,體現自己關於青年毛澤東思想成長的想法。

【活動評價】序號評價項目滿分得分1個人搜集資料情況202參與課堂小組談論情況303課堂發言情況304評價情況20【參考資料】五四運動時的毛澤東:從愛國青年到馬克思主義者在中國近現代史的進程中,五四運動不僅標誌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而且是一場意義深遠的思想解放運動。它啟迪了人們的心智,影響了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對中國出路的思考和選擇。正是在五四運動中,青年毛澤東的思想發生了巨變,他由一般的民主主義者轉變為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並最終成長為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新青年》雜誌對青年毛澤東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913年春,青年毛澤東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簡稱湖南一師)。

在湖南一師求學過程中,毛澤東目睹了洋人在中國的土地上耀武揚威,看到了軍閥、官僚和財主們的橫行霸道,更看到了窮苦人在死亡線上掙紮和呻吟。麵對這一切,毛澤東的心,一刻也無法寧靜,他常常思考和求索改變社會現實、解除人民痛苦的途徑和方法。

在這個時候,國內民主革命運動正悄然興起。1915年9月,也就是毛澤東在一師掀起“學潮”之後不久,提倡新文化、宣傳新思想的《青年雜誌》(1916年9月改名《新青年》)創刊了。它衝破軍閥的文化封鎖,傳到三湘大地,也傳到了湖南一師,喚醒了許多正在沉睡的人們。

當時,湖南一師教授楊昌濟為這個雜誌寫文章,還向學生們推薦這個雜誌。毛澤東後來曾對斯諾回憶說:“《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運動的雜誌,由陳獨秀主編。當我在師範第四章開天辟地的大事變139學校做學生的時候,我就開始讀這一本雜誌。我特別愛好胡適、陳獨秀的文章。他們代替了梁啟超和康有為,一時成了我的模範。”“有很長一段時間,每天除上課、閱報以外,看書,看《新青年》;談話,談《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問題。”1917年3月,毛澤東將自己撰寫的《體育之研究》投向《新青年》。這篇署名為“二十八畫生”的文章以暢快淋漓的文風、邏輯嚴密的章法博得了陳獨秀的讚賞,陳獨秀將這篇文章全文發表在《新青年》上。毛澤東閱讀了《新青年》以後,頭腦受到了新思潮的猛烈衝擊,觀念發生了激劇變化,他深深感到,要想救中國,就必須進行根本改造。這便是毛澤東後來在《新民學會會務報告》中所說的考慮“如何使個人及全人類的生活向上”問題的發端,也是後來成立新民學會的最初思想動因。

1918年4月14日,新民學會在湖南長沙蔡和森家中成立。新民學會在毛澤東等組織和領導下,以戰鬥的姿態登上了中國曆史舞台。此後,學會的主要會員,大都在“改造中國與世界”的革命實踐中,逐漸鍛煉成為勇猛急進的無畏戰士。如蔡和森、何叔衡、陳昌、張昆弟、羅學瓚、向警予等革命先烈,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成立新民學會,是毛澤東學生時代最重要的社會活動,是他在湖南一師求學時的“傑作”,也是他開始革命實踐的第一步。通過新民學會,毛澤東將一批誌同道合的朋友集合在自己的周圍。他們早年是毛澤東砥礪品行、切磋學術的同窗學友,後來又是從事革命活動的親密戰友,並為革命事業奉獻出自己的智慧、赤誠,直至熱血和生命。

第一次到北京,迅速朝著馬克思主義方向發展新民學會成立後不久,1918年6月,毛澤東從湖南一師畢業了。那時剛好有鼓吹留法勤工儉學的印刷物傳到了湖南。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是在法國留學過的吳玉章和蔡元培等發起的。他們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法國政府從中國招募了大批華人去法國做工,認為青年學生們也可以去法國半工半讀,於是組織了“留法勤工儉學會”,號召中國學生去法國勤工儉學。毛澤東與蔡和森等人於是在湖南大力發動、組織大批青年,先北上保定或北京預修法文,然後坐法國郵船的四等艙從上海去法國。毛澤東說:“我覺得我們要有人到外國去,看些新東西,學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學問,拿回來改造我們的國家。”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促進了湖南與北方新文化運動的聯係,而這一運動的又一成果,是後來從這些學生與工人中間產生了一批革命幹部。

8月19日,毛澤東與羅學瓚、張昆弟、李維漢、羅章龍、蕭子升等24名青年到達北京,隨即會同蔡和森以主要精力從事赴法勤工儉學的準備工作。在北京組織留法勤工儉學的工作是艱辛的,生活也是艱苦的。當時他們每人每月隻有幾塊錢的生活費,雖然毛澤東已經將自己的生活標準降到了很低,但是就這幾塊錢的生活費還是很難解決。10月間,經在北京大學當教授的楊昌濟的介紹,毛澤東認識了當時任北大圖書館主任(館長)的李大釗。李大釗安排他到圖書館當一名助理員。每天的工作除打掃衛生外,便是在第二閱覽室登記新到的報刊和前來閱覽者的姓名,管理15種中外報紙。

雖然每月薪金隻有8元,但也能夠糊口了,而且還能夠在圖書館裏讀書,毛澤東非常高興。毛澤東充分利用這裏的學習環境,工作之餘,廣泛閱讀各種書籍報刊,研究各種學140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說。更為難得的是,他和李大釗朝夕相處,從李大釗那裏借來許多馬克思主義書籍閱讀,並利用工作之便經常向李大釗請教。毛澤東正是在這時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的。

他後來回憶說:“我在李大釗手下,在國立北京大學當圖書館助理員的時候,就迅速地朝著馬克思主義的方向發展。”北京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北京大學人才薈萃,又是新文化運動的發源地。校長蔡元培遵循“自由思想、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各種思想、學術在這裏爭奇鬥豔,新文化運動漸漸進入高潮。這種氛圍,是毛澤東當時在湖南根本無法接觸到的,這讓他非常興奮。他在這裏讀到許多過去從未讀到過的書刊,接觸到許多過去從未接觸過的人物,還積極參加北京大學的兩個學術團體。一個是1918年10月14日成立的新聞學研究會,由《京報》社長邵飄萍發起組織並主講有關辦報的業務知識。這對他以後創辦《湘江評論》很有幫助。

另一個是1919年1月成立的哲學研究會,由楊昌濟、梁漱溟以及胡適、陳公博等人發起組織,它的宗旨是“研究東西諸家哲學,渝啟新知”。

毛澤東親眼見到了新文化運動中那些著名人物的活動,也結交了一些名人學者。他在湖南一師時就常讀他們的文章,這時自然不放過當麵請教的機會。他組織在京的十幾個新民學會會員在北大同蔡元培和胡適座談,“談話形式為會友提出問題,請其答複。所談多學術及人生觀問題”。對陳獨秀,毛澤東是崇拜的,認為“他是五四運動時期的總司令,整個運動實際上是他領導的”。

毛澤東的抱負和才幹得到李大釗的讚賞,他認為毛澤東是“湖南學生青年的傑出領袖”,親自介紹他加入少年中國學會、新聞學研究會和北大哲學研究會。在北大期間,毛澤東多次聆聽李大釗的講演,閱讀李大釗的文章,這對他的思想變化具有重要影響。他後來回憶說:“我對政治的興趣越來越大,思想也越來越激進。”1919年3月12日,毛澤東離開北京,途中轉道上海送別了蔡和森、蕭子升等湖南青年登船赴法。之後,他決定回湖南去。

1919年4月6日,毛澤東帶著許多剛剛學到的新思想和活動經驗回到長沙,住在修業小學。他的同班同學周世釗在這裏任教。經周世釗推薦,校方聘請毛澤東擔任曆史教員,每周上6節課。工資不高,但毛澤東覺得這樣也好,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同長沙的新民學會會員加強聯係,直接投身到社會活動之中。

五四運動中,毛澤東以《湘江評論》為平台,支援北京學生1919年4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巴黎和會上決定把戰前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交給日本,引起中國人民的強烈憤慨。4月底,北京2.5萬名學生向全國發出通電,要求收回青島,號召全國人民在5月7日舉行國恥紀念會,一致對外。1919年5月4日,北京五千名學生舉行群眾遊行示威活動。大家高呼“打倒賣國賊!”“拒絕和約簽字!”“廢止二十一條!”“誓死收回青島!”“抵製日貨!”等口號。群眾把親日派官員曹汝霖的住宅趙家樓也燒了,又把章宗祥痛打了一頓。段祺瑞執政府派出軍警彈壓,捕去32名學生。第二天,全北京的學生總罷課,表示抗議。5月6日,成立了“北京中等以上學校學生聯合會”。五四運動震動了全國各地。天津、上海、南京、武漢,以及廣東、廣西、福建、山西、第四章開天辟地的大事變141陝西、浙江、江西、湖南、四川、安徽和東北三省的學生都起來響應。他們先後罷課,發通電、傳單,作講演宣傳,查禁日貨。5月9日,長沙的報紙衝破湖南督軍張敬堯的新聞封鎖,紛紛報道了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中旬,北京學生聯合會派鄧中夏回湖南聯絡,向毛澤東、何叔衡等介紹了北京學生運動的情況,商量改組現在的湖南學生聯合會,以便發動湖南學生響應北京的愛國運動。

據新民學會會員蔣竹如回憶:“5月23日晚上,我正在一師十三班的自習室裏複習功課,忽然毛澤東同誌把我叫了出去。並告訴我:北京派來了兩個代表……現在要商量一下怎樣響應北京的學生運動。於是,他邀我和陳書農、張國基等幾個人,到一師後山操坪裏,在月光下商談了一陣。決定通過新民學會會員的活動,每個學校舉一個或兩三個代表,於25日上午到楚怡小學開會。第二天,我們便分途進行,通知各校推派代表。”5月25日,張國基、易禮容、彭璜等20餘名各校學生代表彙集楚怡小學,毛澤東向他們介紹了鄧中夏後,便由鄧中夏通報北京學運情況。會議最後決定:成立新的湖南學生聯合會,發動學生總罷課。3天後,湖南學生聯合會正式成立。6月3日,在學聯的組織下,長沙20所學校學生統一罷課,並向北京政府提出了拒絕巴黎和約、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等六項要求。學生聯合會的會址設在湖南商業專門學校,由該校學生、新民學會會員彭璜任會長。它的工作人員也大多是新民學會會員。毛澤東住的修業小學離商專很近,有時就住在商專,就近指導。

五四運動發展到6月3日以後,形勢更加高漲。全國各地各界紛紛響應,聲援北京學生。北京政府不得已於6月9日下令罷免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三人,並答應不在巴黎和約上簽字。6月28日,中國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7月9日,由湖南學聯發起,成立湖南各界聯合會。學聯在暑假期間組織講演團,演新戲。青年學生們不辭辛苦,日夜勞作,進行各種愛國反日的宣傳。長沙的工人們也組織宣傳隊,和學生們共同行動。湖南各縣的學生和各界人民也都有同樣的組織和活動。毛澤東一直站在運動的前哨,成為運動的積極組織者和領導者。他的行事作風,以重實幹聞名。參與主持少年中國學會的李璜曾回憶說,有一段時間,他“每周必與毛會晤,會見十餘次之後,深深了解到,以毛之性格而論,可能成為一個革命實行家。……(王)光祈主持‘中’(按:少年中國學會的發起人之一),即提出‘工讀互助’的一題,來要大家討論。我們在愚生家聚餐時曾討論兩三次(細節問題),議論甚多。到了第三次,毛澤東便不耐煩了!

他忽然發言,說:‘不要老是坐而論道,要幹就幹。你們諸位就把換洗衣服拿出來交與我去洗,一個銅子一件,無論大件小件,一樣價錢,三天後交貨拿錢。’後來他果真就這樣做了”。

王光祈也說,毛澤東“頗重實踐,自稱慕顏習齋之學主實行”。

為了開展湖南的革命運動,提高群眾的政治覺悟,維護他們的革命熱情,也為了發表自己的政見,湖南學生聯合會和毛澤東覺得,在長沙辦一個刊物很有必要。由此,1919年7月14日,《湘江評論》的創刊號出世了。這是和《每周評論》一樣的一個小型的四開四版的報紙。報頭旁邊寫著“發行所湖南學生聯合會”,說明這是學聯的機關刊物。在報縫中登的“本報啟事”裏說:“本報以宣傳最新思潮為主旨。”“創刊宣言”由主編毛澤東親自撰寫,用較大一號的字排印,幾乎占整個第一版的篇幅。這篇文章的立意新穎,熱情奔放。

142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在當時“世界革命”呼聲和“人類解放”運動的影響之下,毛澤東曾寫道:“世界什麼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什麼力量最強?民眾聯合的力量最強……”毛澤東在《湘江評論》上發表的最重要的文章,是長篇論文《民眾的大聯合》,連載於第二、三、四期。在這篇文章中,他第一次公開讚頌了俄國十月革命及其影響。他說:“俄羅斯打倒貴族,驅逐富人,勞農兩界合立了委辦政府,紅旗軍東馳西突,掃蕩了多少敵人,協約國為之改容,全世界為之震動。”毛澤東在這裏詳細論述人民必須聯合、團結、組織起來以和有組織的統治壓迫階級對抗的極端重要性。

6月11日,陳獨秀在北京散發傳單時被捕,全國各界立即掀起營救陳獨秀的運動。

毛澤東也加入營救行列。他在《湘江評論》創刊號發表了重要文章《陳獨秀之被捕及營救》,文章在介紹了陳獨秀被捕經過和全國營救陳獨秀、盛讚其幾年來提倡新思潮的功績後表示:“我們對於陳君,認他為思想界的明星。……陳君原自說過:出試驗室,即入監獄;出監獄,即入試驗室。又說:死是不怕的。陳君可以實驗其言了。”《湘江評論》發行後,引起社會各方麵的重視,銷路很好。第一期印2000份,當天銷完,又重印2000份。它大大地推動和加強了學生運動,推動了知識界、教育文化界走向進步、走向革命。它不僅是提倡新文化、反對封建舊禮教的宣傳者,而且是民眾運動的組織者,經常討論思想問題和社會上各種實際問題,並號召積極行動。7月21日《湘江評論》第二期出版的同時,又出了“臨時增刊”第一號。28日,出第三期。從第二期起每期印5000份。湖南各地以及武漢、廣東的青年學生,一部分中小學教員及社會進步人士都爭相搶購。

一個人思想上發生劇變,常常需要經曆一個複雜的蛻變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毛澤東在這時選擇的仍是溫和的改良道路,覺得“這派人的意思更廣、更深些”。然而軍閥統治下的現實,卻毫不“溫和”。8月中旬,《湘江評論》第五期剛剛印出,便遭到湖南督軍張敬堯的查禁,罪名是宣傳“過激主義”,被迫停辦了。湖南學聯也同時被強行解散。毛澤東和學聯的工作人員搬到嶽麓山湖南大學籌備處住下,繼續從事革命活動。

《湘江評論》被封後,毛澤東又應邀主編了一個學校學生會出的周刊《新湖南》。他標明刊物的宗旨是:批評社會,改造思想,介紹學術,討論問題。和《湘江評論》一樣,這份刊物的大部分文章是毛澤東寫的。文章有“社會主義是什麼?無政府主義是什麼?”等等。

不久,《新湖南》也被張敬堯封閉了。毛澤東此後就在長沙《大公報》等報紙上發表文章,正麵或側麵地揭露統治者的黑暗和封建製度的不合理。從辦《湘江評論》起,毛澤東在進行社會政治等實際組織活動的同時,從事著革命的新聞工作、政論工作和思想理論工作,這些工作都取得輝煌的成績,是他早期革命活動史上的重要一頁。

從愛國青年到馬克思主義者湖南學生聯合會和《湘江評論》等期刊雖然已被封禁,但一批積極分子仍然在毛澤東領導之下開展秘密活動。首先是驅張運動。1919年11月,湖南學聯發出“再組宣言”,繼續開展各種活動。這時,在北洋軍閥內部,直係和皖係起了激烈的衝突。直係的吳佩孚在進攻湖南時本是很出力而且有“功勞”的,但湖南省長兼督軍的位置卻被皖係的張敬堯占第四章開天辟地的大事變143去了。駐在常德的馮玉祥,對張敬堯也表示不滿。

毛澤東認為張敬堯已處於孤立的地位,驅逐他出湖南的時機已經成熟。現在隻要人民組織起來,行動起來,就可以達到驅張的目的。首先就是學生和教育界有組織的行動。

於是,毛澤東領導新民學會會員們立即召集學聯積極分子,商量發動全省學校總罷課,聯絡省內省外力量開展驅逐張敬堯運動。經過日夜緊張活動,全省各校學生一致罷課。全省罷課實現之後,以新民學會會員為領導核心的學生界教育界組織“驅張代表團”,分頭到北京、衡陽、常德、上海、廣州等處活動。

1920年初,直、皖兩係的鬥爭更加尖銳化了。5月下旬,吳佩孚率部由衡陽北上,經長沙去武漢。原在湖南的譚延闓、趙恒惕趁機前進,向張敬堯節節進逼。張敬堯的部隊不戰而潰,他也於6月11日從長沙倉促出逃。這是湖南人民運動的一個大勝利。毛澤東親自指揮,籌劃了這一次反軍閥的運動。他認為這個鬥爭就是許久以來大家所宣傳、發動的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軍閥官僚強權、反對賣國政府的鬥爭;就是愛國運動和改造社會運動的一項實際行動,也是對付和改造當時湖南環境的一個必要行動。

1919年12月18日,毛澤東率領驅張代表團到達北京,這是他的第二次北京之行。

為了要求撤辦張敬堯,毛澤東率領的驅張代表團在京先後進行過7次請願活動。毛澤東還作為請願代表,義正詞嚴地向國務總理靳雲鵬提出了驅張要求。毛澤東的名字頻頻出現在報上各種驅張通電和新聞裏,他的社會活動能力和政治才幹越來越引人注意。病重在床的楊昌濟特地致信當時任廣州軍政府秘書長、南北議和代表的章士釗,推薦毛澤東和蔡和森,說:吾鄭重語君,二子海內人才,前程遠大,君不言救國則已,救國必先重二子。

毛澤東還特地拜訪了他的老師李大釗,向他彙報了湖南青年運動的情況。李大釗為進一步引導毛澤東走上馬克思主義道路,特意向他推薦了一批有關共產主義和俄國十月革命的中文書籍,其中有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節譯本和柯卡普寫的《社會主義史》等。受李大釗的影響,毛澤東對布爾什維克主義有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很注意報刊上發表的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特別留心搜尋和閱讀當時能夠找到的為數不多的中文版馬克思主義書籍。那時,和毛澤東交往密切的鄧中夏、何孟雄、羅章龍等舉辦的“亢慕義齋”(“亢慕義”是德文“共產主義”的譯音),油印了劉仁靜翻譯的《共產黨宣言》。毛澤東於1920年2月間給在湖南的陶毅的信中說:“即我,曆來很懵懂,很不成材,也狠(很)少研究。這一次出遊,觀察多方麵情形,會晤得一些人,思索得一些事,覺得這幾種問題,很有研究的價值。”李大釗推薦的這些書,對毛澤東世界觀的轉變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促使他樹立起了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第一次在北京時毛澤東已經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此次赴京更建立了他對這個偉大學說的完全的信仰。從這時起,他就毫不猶豫地、大踏步地走上了馬克思主義的大道。

這一時期,毛澤東對留俄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寫信給新民學會留在長沙的朋友們,計劃組織赴俄勤工儉學。但他自己當時仍堅持暫不出國,願意在國內自己研究各種學問,特別是對中國的情形加以實地的調查、研究,並以長沙為基地。1920年4月1日,湖南改造促成會在上海成立。這是一個尋求如何改造和建設湖南的群眾性政治團144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體。由彭璜、毛澤東等新民學會會員發起,由旅滬的一些新聞界、教育界人士組成。毛澤東決定到上海,同彭璜率領的驅張代表團會合,商討下一步的行動計劃。上海之行的主要目的是商討湖南建設問題。毛澤東同彭璜等幾經討論,草擬了《湖南人民自決宣言》,在上海的《天問》周刊及《時事新報》發表。6月11日,張敬堯被逐出長沙,湖南政局發生重大變化。如何在湖南建設民治這個新問題,立刻被提到湖南人民的麵前。

14日,毛澤東在上海《申報》上發表了原先寫好的《湖南改造促成會發起宣言》。這個月內,毛澤東還接連在上海《時事新報》上發表《湖南人再進一步》、《湘人為人格而戰》、《湖南改造促成會複曾毅書》等文章,闡明他的主張。毛澤東深深感到,張敬堯走了,還會有新的張敬堯回來。根除的辦法是廢除督軍、裁減兵員,以“推倒武力”統治;以銀行民辦、教育獨立、自治建設及保障人民權利等,達到“實行民治”的目的。這樣做的先決條件,是“湖南的事,應由全體湖南人民自決之”。他認為,一省一省的問題解決了,將來合起來便可以得到全國問題的總解決。

陳獨秀這時也在上海,正同李達、李漢俊等籌組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毛澤東向陳獨秀談了“湖南改造促成會”的一些計劃,征求意見。陳獨秀同毛澤東談了很多馬克思主義的內容,並以一個共產主義者熾熱的革命情懷感染了毛澤東。從這時起,毛澤東轉變成了一位信念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十多年後他同斯諾談話時還提到了此次談話對他一生的深刻影響:“陳氏的堅決信仰深刻印在我的腦海裏,成為我一生轉變的原因。”“在我的生活中,這一個轉變時期,可以說陳獨秀對我的印象是極其深刻的。”1920年夏天,在理論上和行動上已經成為了堅決的馬克思主義者的毛澤東回到了長沙。這時,他在長沙從事革命活動的範圍一天天擴大,更加深入了。為了有一個落腳點,必需有一個社會職業。毛澤東於是受聘作了湖南一師附小的主事(即校長)。同時兼作湖南一師校友會(包括已畢業的舊同學)的會長。不久以後,他又破例被聘請為湖南一師國文教員。回長沙後,毛澤東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參加者有新民學會會員、湖南學聯幹部和個別進步教員。會員都讀《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書,研究俄國革命、第三國際狀況,等等,並結合中國和湖南的革命實際,經常開會討論。

1920年8月間,毛澤東又聯合一些同誌和教育界進步人士組織“俄羅斯研究會”,發起留俄勤工儉學運動,使湖南一些進步青年得以到蘇聯留學(其中有任弼時、蕭勁光等)。

10月,毛澤東在湖南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許多新民學會的會員入了團。此後新民學會便逐漸結束了活動。會員中間也起了分化:少數人落伍了,個別的後來成了反革命者;但大部分始終前進的分子,在毛澤東的影響與領導下,成為了共產主義者。毛澤東的這些革命活動,都為傳播馬克思主義,同時為建立共產黨做了各種準備。

1920年12月底,蕭子升從法國回國,帶來蔡和森於9月16日寫給毛澤東的長信。

蔡和森在信中詳細闡述了成立共產黨及其國際組織之必要,主張“明目張膽正式成立一個中國共產黨”。毛澤東於1921年1月21複信說:“唯物史觀是吾黨哲學的根據……你這一封信見地極當,我沒有一個字不讚成。”毛澤東給蔡和森的回複,態度鮮明地表達了他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信仰。他說這是“山窮水盡諸路皆走不通了的”最後選擇。40年後,他對英國元帥蒙哥馬利說:“革命不是哪裏想幹不想幹的問題,我最初就沒有想過幹革第四章開天辟地的大事變145命的問題。我那時當小學教員,當時也沒有共產黨,是因為形勢所逼,不能不幹。”五四運動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正如毛澤東所說的:“五四運動是在思想上和幹部上準備了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又準備了五卅運動和北伐戰爭。”毛澤東在五四運動前後的活動正為湖南成立共產黨在思想上、幹部上準備了條件。

———摘自何立波、張哲《五四運動時的毛澤東:從愛國青年到馬克思主義者》載《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實踐項目二:紀念五四主題演講【目標要求】通過主題演講,紀念五四運動,弘揚“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激發廣大同學的愛國、愛校熱情,激勵廣大青年學生勤於學習、善於創造、甘於奉獻的精神。

【活動方案】1時間:2學時2地點:學校禮堂3組織方式:(1)各位任課教師首先在班級開展選拔,按教學班級從中選拔5名同學參加年級演講比賽;(2)舉辦年級演講比賽,最終評選產生一、二、三等獎。

【活動評價】序號評價項目滿分得分1講稿內容302演講實際效果403有無自己的看法和見解30實踐項目三:閱史有感———觀看影片《建黨偉業》【目標要求】通過觀看電影,加深對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曆史背景和相關過程的認識,明確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理解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近代史上開天辟地大事變。

【活動方案】1活動時間:課前10分鍾2活動地點:教室3組織方式:同學利用課餘時間觀看電影《建黨偉業》,在課前邀請幾位同學談觀影感受。

146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4演講要求:表達清楚簡潔,理解深刻,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活動評價】序號評價項目滿分得分1觀看影片情況302背景資料掌握情況203課堂交流表達情況204有無自己的看法和見解30四、社會實踐,學以致用實踐項目:“開天辟地大事變”主題調查【目標要求】結合紀念中國共產黨誕生主題,幫助同學關注中國共產黨誕生、發展和壯大的曆史,進一步了解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曆史的認知現狀,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中國革命勝利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

【活動方案】1活動時間:實踐周2活動地點:根據選擇主題自定3本課題的調研涵蓋三方麵的視角:當代大學生對相關曆史事件的認知現狀調查;當代大學生對“開天辟地大事變”認知現狀調查;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曆史認知現狀調查。

4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實地調研、大學生問卷調查等形式選擇其中一個視角開展調研,製定調查方案。

5教師對學生的調查方案進行評閱,並提出修改意見及時反饋給學生。

6學生調查小組嚴格按照選題和調查方案開展社會調查並形成社會調查報告。

【實踐成果】以調查報告的形式呈現實踐成果。

1字數不少於3000字,符合論文寫作規範要求。

2必須附相關圖片,圖文並茂,圖片中必須出現小組調查的過程圖片。

3必須附原始調查資料(如調查問卷、訪談記錄等)及分析結果。

4必須附小組成員的調查心得體會。

5杜絕抄襲,建議及提出的解決方案等要有新視角和建設性意見。

第四章開天辟地的大事變147【活動評價】序號評價項目滿分得分1是否符合字數要求及論文寫作規範202是否完整、如實反映出大學生的認知現狀303是否有照片等圖片材料和調查問卷、訪談記錄等過程材料304是否有小組成員心得體會20【優秀成果選編一】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曆史認知狀況調查報告內容摘要:中國共產黨的曆史是一部生動豐富的教科書。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應當對黨史有充分的了解與把握。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經濟轉型,思想觀念革新,為了解當代大學生能否在時代的洪流中把握住黨的思想脈搏,對黨史有深刻的認知與理解,為此,我們展開了這項社會調研。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探究大學生對黨史實際認知程度,分析調查數據,並就一些關鍵問題提出建議與對策,以進一步明確加強對大學生黨史教育的意義。並借此機會,提升自身的政治素養。

一、概述: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曆史認知現狀中共黨史就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奮鬥史,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我國實際相結合,不斷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光輝史。自1921年7月建黨以來,中國共產黨員已從50多人發展成一支由七千多萬黨員組成的強大隊伍,黨在近百年的奮鬥中不斷地發展、成熟、壯大,展現出勃勃生機。黨的曆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書。

對黨史有充分的認知,是對當代大學生政治素養的基本要求。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的騰飛,全球化浪潮的席卷,整個社會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然而,這也給社會注入了浮躁的氣息。娛樂業旅遊業的發展,網絡與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更多的年輕人追求快節奏、輕閱讀的享樂主義,漸漸對黨的時政不再關心,更別說去主動了解黨史。大學生對黨的曆史正呈現出一種淡忘的狀態,對黨史的印象還停留在高中的教科書中,對黨的建立、曆史轉折等重大事件也模糊不清,相比較黨的曆史,大學生們更願意投入到自身的學業或是娛樂中去,這是一種令人擔憂的現象,沒有共產黨就沒有現在煥然一新的中國,共產黨的曆史對當今社會有著不可磨滅的意義與啟示。

鑒於此,我們圍繞“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曆史認知狀況”展開了社會調查,問卷中涉及黨史的基本知識,同時考察了大學生對學習黨史的態度,下麵將回收的問卷結果以統計圖表和文字描述的形式,進行分析。

14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二、數據與分析本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50份。問卷共設有12個問題。

(一)性別與年級本次問卷調查主要針對身邊的在讀大學生,男女比例較為均衡,年級主要集中在大二年級,但大一大三大四的學生也有參與。

(二)對中國共產黨基本史實的了解程度1請問您知道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時間是什麼時候嗎?

分析:黨建立的時間為1921年7月,有70%的大學生選對,可見大多數同學都知道這個最基本的時間,對黨史有初步的了解。但是仍有30%的同學答錯,這是極不應該的,說明他們沒有認真地學習黨史,或者是學習之後沒有放在心上,很快忘記。

2中國共產黨的最早組織是在哪裏建立的?

分析:中國共產黨的最早組織是在上海建立的,但是多數人回答武昌,從比例來看,也不排除答案中存在偶然性,可見同學們整體對這個問題感到很陌生。這也反映出來大學生對黨史的了解不夠全麵,一些細節不能把握,不能追本溯源。

3標誌著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和創建人民軍隊的事件是下列哪一件?

從圖表可知,有58%的同學能正確回答為南昌起義,但是有38%的同學填寫秋收起義,說明這部分同學對中共曆史掌握得很模糊,又或者是從學習起就沒有弄清各次起義的意義。這也從側麵反映了教材仍有待改進之處,據個人經驗而談,教材中談及秋收起義的部分很少,而南昌起義也隻是總結性的一句話概括。

第四章開天辟地的大事變1494請問您知道是以下哪一事件從組織上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為建立一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新型人民軍隊奠定了基礎嗎?

5請問你對黨的性質、宗旨、目標、基本路線等相關政策與製度了解程度如何?

(三)關於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態度1請問您平時是否主動了解共產黨的發展進程?

分析:這個問題反映出大部分的大學生平時隻是偶爾關注黨,僅14%的學生會主動的跟進了解,仍有28%的學生根本不會去主動了解黨的相關信息。

150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2您認為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意義有?(多選)3請問您在大學期間有沒有入黨的打算?

分析:半數同學對入黨的積極性不高,持中立態度。22%的同學對入黨的決心很堅定,而仍有小部分同學對入黨沒有想法。此時參與問卷調查的同學不乏有的已經成為積極分子或是預備黨員,但結果仍呈現出這種態勢,這說明當前高校學生的入黨積極性總體上不算積極,入黨教育仍需繼續推進。

第四章開天辟地的大事變151三、影響當代大學生對黨史認知現狀因素分析1個人興趣的因素一個人的興趣與愛好往往決定著一個人的思想與行為。有些人喜歡鑽研文學古史,有些人喜歡邏輯推理性強一些的理工學科,而有些人則喜歡沉溺於娛樂的世界。因此,往往隨著個人對曆史黨史的喜惡興趣不同,有些人願意了解、研讀黨史,而有些人則隻滿足於從課本上學到的隻字片語。

2普遍應試教育的因素隨著當今社會教育競爭越來越大,各個學校為了提升自己的升學率、學生為了能在高考中脫穎而出,應試教育的現象廣泛存在。大部分在校學生能夠接觸了解黨史的機會都是在課堂上、在課本中。而應試教育則使老師在課堂上的授課講求考試重點,同學幾門功課同步學習,為減少壓力,也就隻學習老師課上所講的所謂的重點,無法做到全麵深入地了解黨史。

3時代變遷的因素當今的時代,已經從過去的那個戰爭動蕩的年代演變為和平發展的時代,戰爭的年代與當今大學生的生活越行越遠。有些人居安思危,會選擇銘記曆史,不忘前師。但當代大學生從出生就被熏陶著崇尚和平,也會有人隨遇而安,他們會覺得那種動蕩不安的年代不會再出現,因此也不必去了解。

4社會宣傳方式不當的因素影視作品也是當代大學生了解黨史的重要來源之一。但是,隨著影視作品不斷的翻拍,關於黨史題材的電視劇越來越泛濫,而距離史實也越來越遠。現今的影視作品一味地追求高收視,惡意迎合觀眾喜好,出現篡改甚至惡搞曆史的現象,其所講述的曆史越來越浮誇,側重點也有所偏離。這就會導致許多人對曆史的認知有所偏差。

四、提升當代大學生黨史教育實效的途徑1改革黨史教育方式現今的大學課堂,老師采取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師應該避免這種教育方式,創新教學方式,可以利用網絡、影視等融入教學,吸引學生的興趣,使其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提高學生學習黨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加大宣傳力度,優化媒體環境當今社會是一個網絡媒體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互聯網信息成為當代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但正因為網絡媒體信息的發展迅速,導致泥沙俱下,越來越多的史實被扭曲、曆史人物被惡搞。因此,首先要優化媒體環境,改善、剔除其中不良的惡搞現象。然後利用這巨大的網絡媒體平台,大力宣傳紅色文化。

3貼近實踐並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黨史教育中主渠道作用對於開展黨史教育,應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指導,堅持實事求是和不斷創新的曆史教育方法。一是將中國近現代黨史紛繁複雜的內容和線索進行有效的梳理,實現專152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題教學內容的有機合理整合及優化;二是教師應有效回答學生關心的重大黨史問題,實現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有機統一,使學生了解黨史、黨情,為進一步學習和研究中國共產黨曆史奠定紮實的基礎。

五、當代大學生學習中國共產黨曆史的意義1學習中共黨史是對過去經驗的總結,是汲取曆史智慧的需要。

中國共產黨的曆史是一部豐富生動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可以總結曆史經驗。黨的實踐經驗將進一步指導我們當今時代的建設,真正的精華不會過時。

2學習黨史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需要,能鞏固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黨的智慧結晶,學習黨史有助於我們理解黨的核心思想,更好的落實於實踐,發揮黨的優良傳統,建設和諧社會。

3學習中共黨史可以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從而使大學生自覺肩負起自身的使命。

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壓迫,建成了新中國。從中共艱苦卓絕的曆史中,可以感受到濃濃的愛國熱情,並從中獲取力量,擔負起建設新社會的責任。

4學習黨史可以讓大學生在學習革命黨人的優良作風、革命精神中自覺提升自身素養。

中國共產黨的史詩中有太多可歌可泣的精神,如長征精神、延安精神,隻有牢牢把握黨史,才能更為深刻地體會到這些精神的內涵與意義,從而提升自身的政治素養。

參考文獻[1]劉欣竾,劉奕蓮:《淺論加強當代大學生中共黨史教育》[J].經濟研究導刊.2012.05.[2]張嘉友,楊喜惠:《當代高校大學生應加強中共黨史教育》[J].黑龍江史誌.2013.11.[3]劉欣竾,劉奕蓮:《淺論加強當代大學生中共黨史教育》[J].經濟研究導刊.2012.05.[4]劉欣竾,劉奕蓮:《淺論加強當代大學生中共黨史教育》[J].經濟研究導刊.2012.05.附件一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曆史認知現狀調查親愛的同學:你好!希望您能抽出幾分鍾的時間填寫一下問卷。本次調查采取匿名的方式,您所提供的一切信息都將為您保密,希望您可以按照實際情況填寫,感謝您的配合!

1您的性別第四章開天辟地的大事變153A男B女2您的年級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3請問您知道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時間是什麼時候嗎?

A1911B1919C1921D19314請問您知道中國共產黨的最早組織是在哪裏建立的嗎?

A武昌B武漢C上海D南京5請問標誌著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和創建人民軍隊的事件是以下哪一件?

A秋收起義B廣州起義C南昌起義D百色起義6請問您知道是以下哪一事件從組織上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為建立一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新型人民軍隊奠定了基礎嗎?

A井岡山會師B工農武裝割據C三灣改編D中共六大7請問遵義會議後,中共中央決定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為哪三人?【多選】A毛澤東B周恩來C王稼祥D朱德E陳8請問你對黨的性質、宗旨、目標、基本路線等相關政策與製度了解程度如何?

A很熟悉、很全麵B有所了解C不太全麵,比較模糊D完全不了解9請問您平時是否主動了解共產黨的發展進程?

A是B偶爾C否10您認為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意義有【多選】A它給災難深重的人民帶來光明和希望B適應了近代以來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客觀要求C它的成立,標誌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D從一開始就擁有馬克思主義這種最先進的思想武器,因而能為中國革命指明前進的方向11請問您在大學期間有沒有入黨的打算A有,而且很堅定B想過,但不是非入不可C沒想過D無所謂12請問您平時從哪些途徑了解過共產黨A課堂教學B報紙、雜誌C電視、網絡D黨校、黨課E周圍同學和家人的耳濡目染154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優秀成果選編二】關於當代大學生對五四運動認知情況調查報告———以南曉商學院二年級學生為例內容摘要: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的那場學生反帝愛國運動,迅速席卷全國。

這次運動是在新文化運動背景下爆發的學生愛國主義運動,在中國的革命史上有著巨大的意義。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又對“五四運動”知識知道多少呢?五四精神是否有現實的新意義呢?因此,本次調查旨在剖析當代大學生對五四運動的認知情況,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五四運動認知情況前言: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的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但是在當下,許多大學生不重視曆史知識,對這一偉大反帝愛國運動缺乏了解。就此,我們小組針對當代大學生對五四運動的認知情況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調查。本課題研究的意義就在於通過調查分析本校商學院二年級學生對五四運動的認知情況,尋找大學生忽視曆史知識的原因,並進一步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商學院是南京曉莊學院的二級學院,現有經濟學和管理學兩大學科,設有經濟學(國際貿易)、經濟學(金融與投資)、財務管理、物流管理、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資源)六個專業及方向。本次調查對象是商學院二年級的11個班級。

第一部分:簡介1調查背景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五四運動的導火線是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所謂的“和平會議”,中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之一,參加了會議。中國代表在和會上提出廢除外國在中國的勢力範圍、撤退外國在中國的軍隊和取消“二十一條”等正義要求,但巴黎和會不顧中國也是戰勝國之一,拒絕了中國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此消息傳到中國後,北京學生群情激憤,學生、工商業者、教育界和許多愛國團體紛紛通電,斥責日本的無恥行徑,並且要求中國政府堅持國家主權。在這種情況下,和會代表提交了關於山東問題的說帖,要求歸還中國在山東的德租界和膠濟鐵路主權,以及要求廢除《二十一條》等不合法條約。但結果,北洋政府屈服於帝國主義的壓力,居然準備在《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上簽字。最終,英、美、法、日、意等國不顧中國民眾呼聲,在1919年6月28日還是簽訂了《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仍然將德國在山東的權利轉送日本。在巴黎第四章開天辟地的大事變155和會中,中國政府的外交失敗,直接引發了中國民眾的強烈不滿,從而引發了五四運動,在這樣強大的壓力下,中國代表最終沒有出席巴黎和會的簽字儀式。其根本原因是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

五四運動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黨史一般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並以此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五四運動是一次自覺發動的愛國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幹部上作了準備。在新中國成立後,紀念五四運動的活動很多,尤其在黨的活動中被視為重要紀念日,各級黨組織、共青團組織、學校、機關對其形式非常重視,每年都有大型的紀念活動。而當代大學生對五四運動的重視卻日趨淡化,為此,我們將作出有關當代大學生對五四運動認知情況的調查報告。

商學院是南京曉莊學院的二級學院,現有經濟學和管理學兩大學科,設有經濟學(國際貿易)、經濟學(金融與投資)、財務管理、物流管理、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資源)六個專業及方向。本次調查對象是商學院二年級的11個班級。分別是:13財務管理1(文)、13財務管理2(理)、13財務管理3(理)、13財務管理4(單招)、13物流管理、13經濟學1(文)、13經濟學2(理)、13行政管理、行13財務管理、行13經濟學(金融)、行13物流管理。

2調查目的(1)通過調查研究了解商學院二年級學生對五四運動認知情況;(2)調查研究商學院二年級學生對五四運動了解不足的原因,並提出建議;(3)為今後學校五四紀念活動的更好展開提供參考。

3調查範圍與內容(1)調查總體定位在南京曉莊學院商學院這個群體,主要以商學院二年級學生為對象。

(2)調查內容本調查主要針對商學院二年級學生對五四運動認知情況、對“五四運動”了解不足的原因以及如何看待五四青年節等幾個方麵實施調研。

4調查方式(1)上網查找關於五四運動曆史背景的相關資料;(2)網上聊天,與網友、同學討論當代大學生對五四運動認知情況;(3)利用課餘時間,在商學院二年級的11個班級分發調查問卷;(4)實地訪談,走訪商學院二年級學生部分宿舍,與學生麵對麵交流,了解其對五四運動認知情況;(5)訪問商學院二年級輔導員以及商學院團委負責老師,以進一步了解商學院及學校對五四運動開展的有關紀念活動。

5樣本來源統計共發放問卷55份,商學院13財務管理1(文)發放5份,13財務管理2(理)發放5份,13財務管理3(理)發放5份,13財務管理4(單招)發放5份,13物流管理發放5份,13經濟學1(文)發放5份,13經濟學2(理)發放5份,13行政管理發放5份,行13財務管理發156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放5份,行13經濟學(金融)發放5份,行13物流管理發放5份。在這11個班級中,收回有效問卷共計55份,有效率達到100%。並通過大量的實地訪談,與商學院二年級學生麵對麵交流,了解到許多涉及調查問卷以外的問題。

第二部分:統計分析1五四愛國運動爆發時間上圖反映商學院二年級學生認為五四運動爆發時間的分布情況。95%的學生都是正確的,認為五四運動爆發時間是1919年,然而還有5%的學生認為五四運動爆發時間是1920年。由此可見,有部分大學生對五四運動的基本知識不是十分了解。

2五四運動的性質上圖反映商學院二年級學生認為五四運動的性質的分布情況。89%的學生是正確的,認為五四運動是反帝愛國運動,但11%的大學生對五四運動的性質了解上存在誤區,第四章開天辟地的大事變157認為五四運動是改革維新運動。

3五四運動的兩麵大旗上圖反映商學院二年級學生認為五四運動的兩麵旗幟的分布情況。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正確,認為五四運動的兩麵大旗是民主與科學,但有5%學生的認知存在誤區。

4五四運動爆發的根本原因上圖反映商學院二年級學生對五四運動爆發的根本原因的看法。61%的學生認為五四運動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14%的學生認為是反對在和約上簽字,13%的學生認為是反帝反封建的要求,隻有12%的學生的認知清晰正確,認為北洋政府接受“二十一條”。1919年中國外交失敗雖然是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線,但是導致外交失敗的根源卻在於北洋政府的腐朽統治———他們與日本間的肮髒交易。由此可見,對五四運動深層次原因的了解的同學少之又少。

15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5學生們提出的五四運動中心口號上圖反映商學院二年級學生對學生們提出的五四運動的中心口號的看法。33%和25%的學生認為學生主要提出了“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和“取消二十一條”,隻有少部分學生認為“拒絕和約簽字”和“誅賣國賊”也是學生們提出的五四運動口號。

6巴黎和會上代表中國談判的人上圖反映商學院二年級認為巴黎和會上代表中國談判的人的分布情況。54%的學生認為章宗祥是巴黎和會上代表中國談判的人,31%的學生認為是李大釗,還有2%的學生認為是毛澤東,隻有13%的學生的觀點正確,認為巴黎和會上是中國代表顧維鈞與日本代表談判。由此可見,商學院二年級學生對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沒有進一步的了解與探究。

第四章開天辟地的大事變1597當代大學生對五四青年節重視程度看法上圖反映商學院二年級學生對當代大學生對五四青年節重視程度看法的分布情況。

64%的學生認為隻有少數大學生重視五四青年節,隻有30%的學生認為有大多數大學生重視五四青年節,還有6%的學生認為沒人重視五四青年節。由此可見,現在大學生對五四青年節的重視程度不高。

8和平時期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必要性上圖反映商學院二年級學生對和平時期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必要性的看法分布情況。95%的學生認為和平時期,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還是有必要的。

由此可見,商學院二年級學生對接受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迫切希望。

160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9最初了解五四運動的途徑上圖反映商學院二年級學生最初了解五四運動的途徑的分布情況。91%的學生最初是通過曆史課本了解到五四運動,由此可見,曆史課對學生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10對五四運動了解不足的原因上圖反映商學院二年級學生對五四運動了解不足的原因的分布情況。41%的學生自身對五四運動不感興趣,26%的學生認為學校的宣傳力度不夠,24%的學生認為是學校教育不夠。由此可見,學校對學生的教育和宣傳力度需要加強。

第四章開天辟地的大事變16111對五四青年節的看法上圖反映商學院二年級學生認為當代大學生對五四青年節的看法分布情況。22%的學生認為忘記五四青年節的學生越來越多,23%的學生認為現在大學生不知道在五四青年節那天幹什麼,16%的學生認為現在感興趣的活動太少,分別有13%的學生認為參加五四紀念活動的大學生越來越少,五一黃金周漸漸地衝淡了五四青年節。由此可見,大學生對五四青年節沒有加以重視,也說明學校開展的五四紀念活動較少。

12今年度過五四青年節的方式上圖反映商學院二年級學生今年度過五四青年節的方式分布情況。一半的學生今年在五四青年節那天休息娛樂,26%的學生照常工作或學習,14%的學生參加或組織活動,隻有10%的學生忘記了五四青年節。由此可見。五四青年節對當代大學生的生活的影響較小。

162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13對今後五四紀念活動更好開展的建議上圖反映商學院二年級學生對今後五四紀念活動更好開展的建議分布情況。36%的學生認為通過觀看五四晚會來進一步開展五四運動,21%學生認為通過觀看與五四運動有關的圖片視頻,11%的學生認為通過征文比賽和海報宣傳來進一步開展五四運動。由此可見,大學生認為可以豐富五四運動紀念活動來進一步開展五四紀念活動。

14對當代大學生需要何種精神品質的看法上圖反映商學院學生對當代大學生需要何種品質的看法的分布情況。20%的學生認為當代大學生需要理性愛國主義、集體意識與責任,19%的學生認為當代大學生需要堅毅品質和獨立人格,15%的學生認為當代大學生需要不懈追求與拚搏,部分學生認為當代大學生需要創新精神和相互關懷。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應注重培養愛國、民主、科學、創新、奮鬥精神。

第四章開天辟地的大事變163第三部分:原因分析1從調查問卷的前6道曆史知識考查題可以看出,南曉商學院二年級學生對最基本的與五四運動有關的曆史知識不是十分了解,前三題大家做的還可以,但是第6題做的不是很好。從這個問題可以發現,有部分在校大學生對五四運動的背景知識了解不全麵,對五四運動所包含的意義無法理解。需要加強對五四運動進一步的學習及了解。關於巴黎和會上代表中國談判的人有13%的學生選擇了顧維鈞,54%的學生選擇了章宗祥。大家對這個細節有認識上的錯誤,事實上章宗祥隻是巴黎和會上的一個插曲,緣由是美國背信開脫時找的借口。即1918年中日關於山東問題的換文,該換文是在日本的壓力和“善意”下,基本按照日本意思承認了日本對膠州鐵路的權利,而代表中方簽字的是章宗祥,在換文中有例行的“欣然同意”字樣,而代表中國出席巴黎和會是以顧維鈞為首的首席代表團,最後顧維鈞拒絕簽字。

2在調查時,對現在和平時期你認為還需要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時,有95%認為需要,隻有5%的學生認為不需要或者無所謂;在針對你覺得當今社會人們對五四青年節的重視程度進行調查時,卻發現有大多數人不重視,隻有少數人重視。從該問題中可看出現在的大學生對這樣的紀念日不太感冒,關注程度遠遠低於其他節日,可以從某個側麵反映學生對於五四青年節的漠不關心,對傳統節日或者說對曆史不感興趣。這也是曆史在社會進程中發展必然遇到的困難。長此以往,五四青年節將慢慢成為一個無人問津的節日。其曆史意義也將隨著人們對節日的忽略而被人忘記。但是,仍然有很多大學生覺得我們應該在和平時期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

3問卷涉及你對五四運動了解不足的原因時,24%的學生認為是學校教育不夠,41%的學生認為是自身不感興趣,26%的學生認為是社會宣傳力度不夠,另有9%的學生說與自己沒有關係。達91%的學生了解到五四運動是從曆史課本上。從該問題可以看出,現在很多大學生了解的曆史知識大多是上初中高中學曆史時留下來的記憶。對於像五四運動等很多的曆史事件,大學生也都隻有在近代史這樣的課上學習和了解到。很多大學生覺得那個年代距離自己已經很遠了,孰不知五四運動是一次偉大的愛國救亡運動。

走在五四運動前列、起著先鋒作用的是青年學生。所以,我們對這段曆史以及這個偉大的曆史事件的了解必須由自己做起。

4在今年五四青年節商學院二年級學生如何度過的問題上,有14%的學生表示自己組織或參加一些五四紀念活動,一半的學生在休閑娛樂中度過,但也有26%的同學選擇工作或者學習。也就是說有很大一部分人選擇在工作或學習中度過。從該問題可以看出,現實的生活壓力大,每個人都在學習與工作的重壓下生活。既然是節日就應該輕輕鬆鬆的度過,包括五四這樣的紀念日。

5在當代大學生對五四青年節的看法上,22%的商學院二年級學生認為忘記五四青年節的學生越來越多,23%的學生認為現在大學生不知道在五四青年節那天幹什麼,16%的學生認為現在感興趣的活動太少,26%的學生認為參加五四紀念活動的大學生越來越少或五一黃金周漸漸地衝淡了五四青年節。從該問題可以看出,大學生對五四青年節沒有加以重視,也間接說明了學校開展的五四紀念活動較少。

164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6在對今後五四紀念活動更好開展的建議問題上,36%的學生認為通過觀看五四晚會來進一步開展五四運動,21%學生認為通過觀看與五四運動有關的圖片視頻,11%的學生認為通過征文比賽和海報宣傳來進一步開展五四運動。從該問題可以看出,大學生希望通過豐富的文化藝術載體來進一步了解曆史,傳承五四運動精神。

7最後,我們調查當代大學生更需要什麼樣的精神品質時,學生對每個選項的比率都差不多等同。根據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先進分子的言論和行動,我把廣義的五四運動概括為愛國精神、民主精神、科學精神、創造精神和奮鬥精神。所以,當代大學生更需要的精神品質應以這些精神為根基。

第四部分:我們的建議1進行曆史教育和再認識。

2在學校開展關於重大曆史事件的專題講座或專題活動,重點是在初中與高中開展,培養青年對於學習曆史的積極性。

3每逢重大曆史事件紀念日,學校應該組織學生開展紀念活動,讓學生們了解到學習曆史的重要性,深刻理解曆史教訓與意義。

4小學、初中和高中均可以舉辦以“五四精神”為主題的黑板報,激勵和引導廣大團員青年牢牢把握發展機遇,進一步弘揚“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

5學校每年除了舉辦“五四”表彰大會,頒發“青年五四獎章”之外,應該和其他高校合作舉辦大型“五四”青年節交流活動,以“發展友誼,奏響青春之歌”為主題,宣揚“五四”精神和青年的共同使命,可以學校操場上進行多項文化體驗活動,也可以積極舉辦“中國夢、創業夢、曉莊行”創意創業文化節,集中展示學生創意創業成果。

6各高校應該在每年5月組織開展以“我們的中國夢·五月的鮮花”為主題的係列文藝活動,活動立足大學自身的文化特色,以育人為本,意在通過豐富的文化藝術載體,凝練優秀大學生文藝成果,培育學生的審美情趣、藝術修養和文化素質,傳承五四運動精神,進而引導學生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複興、人民幸福的偉大“中國夢”而發奮學習、不懈奮鬥。

7各高校應積極組織和指導開展男子籃球、足球和女子拔河比賽,以“團結、協作”理念吸引、教育團員,增強團組織凝聚力和戰鬥力。

8各高校應該積極舉辦“校園之春·歌手大賽”,圍繞“青春夢想創新未來”主題,用大學生昂揚的歌聲謳歌青春、讚美祖國,為青年們獻上一場精彩的音樂盛宴,盡顯新時期大學生的生機與活力。

9國家應該將某些重大曆史事件紀念日指定為公眾節假日,並在各電視台、電台和其他媒體中定時播放宣傳短片和講座,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曆史,從而提高全民對於曆史的修養。

參考文獻[1]五四運動[J/OL]baike.baidu.com,.2015/05/09.第四章開天辟地的大事變165[2]黨政領導幹部公開選拔考試讀本第二部分第十章http://www.ynpxrz.com/n88794c1215.aspx[J/OL],2010/09/24.[3]劉永明: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J].黨校論壇,1992(9).附件一當代大學生對五四運動認知情況的調查問卷1五四愛國運動爆發於()年?

A1920年B1919年C1917年2您了解的五四運動是一場什麼樣的運動?()A改革維新運動B反帝愛國運動3五四運動有兩麵大旗,是哪兩個?()()A民主B愛國C科學D革命4五四運動爆發的根本原因()A反對在和約上簽字B北洋政府接受日本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C反帝反封建的要求D巴黎和會上中國的合理要求遭到拒絕5五四運動中,學生們提出的中心口號是()【可多選】A外爭主權、內除國賊”B“拒絕和約簽字”C“取消二十一條”D“誅賣國賊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6巴黎和會上代表中國談判的人是()A顧維鈞B章宗祥C李大釗D毛澤東7您覺得當代大學生對五四青年節的重視程度如何?()A大多數人重視B少數人重視C沒人重視8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是特定時代的需要,你認為現在和平時期還需要嗎?

()A需要B不需要C無所謂9你最早從哪裏了解到五四運動的?()A曆史課本B親朋好友C網上D其他10你認為你對五四運動了解不足的原因是?()A學校教育不夠B自身不感興趣C社會宣傳力度不夠D知道不知道不影響,與我沒關係11你和你身邊的同學如何看待五四青年節?()【可多選】A忘記過青年節的大學生越來越多了B積極參加團組織誌願活動的大學生越來越多了166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C大學生越來越不知道青年節該幹什麼了D讓大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太少了E青年節的活動越來越豐富了,可選的活動太多了F以往的五一黃金周把青年節的味道都衝淡了G有組織的活動少了,自發的青年活動多了12今年的五四青年節你是怎麼過的?()A休閑娛樂B參加或組織一些五四紀念活動C工作或學習D忘記了13對於今後的五四紀念活動,用哪種方式舉行更能吸引你()【可多選】A圖片展視頻插放類教育B征文比賽和海報宣傳C參觀五四教育基地D觀看五四晚會E其他14你認為當代青年更需要什麼樣的精神品質?()【可多選】A集體意識與責任B理性的愛國主義C堅毅品質與獨立人格D創新精神E相互關懷意識F不懈追求與拚搏附件二相關圖片資料第四章開天辟地的大事變167第五章中國革命的新道路一、內容梳理,同步練習內容梳理【教學目標】通過學習大革命的失敗、土地革命的開展,深入理解中國共產黨開展工農武裝割據的必然性;通過學習長征的過程和意義,了解中國共產黨堅韌不拔的革命精神;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提出的曆史背景和意義,使學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一個能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結合起來的政黨,是能夠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政黨。

【教學重點】對革命新道路探索的成功與挫折、工農武裝割據的形成【教學難點】為什麼說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的開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典範?

【教學時間】2學時【主要內容】1對革命新道路的艱苦探索11國民黨在全國統治的建立12土地革命戰爭的興起13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2中國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進21土地革命戰爭的發展及其挫折22中國革命的曆史性轉折23總結曆史經驗,迎接全國性的抗日戰爭同步練習(一)單項選擇題11927年南昌起義的最大意義在於()A開始與國民黨反動派武裝對抗B確立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C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革命政權D開創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道路第五章中國革命的新道路1692在五四運動至新中國成立前這一時期,中國的社會性質是()A封建主義社會B半殖民地社會C資本主義社會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31928年12月,在東北宣布“改旗易幟”、服從國民黨南京國民政府的是()A馮玉祥B張學良C張作霖D馮國璋4從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轉折是()A遵義會議B楊家溝會議C八七會議D中共六大5中共八七會議確立的總方針是()A推翻北洋軍閥黑暗統治B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C建立工農民主統一戰線D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6遵義會議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A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B政治路線和黨的作風C組織問題和軍事問題D組織問題和思想路線720世紀20年代後期至30年代前中期,中國共產黨內連續出現“左”傾錯誤的最主要原因是()A黨內一直存在著濃厚的“左”傾情緒B共產國際的瞎指揮C還不善於把馬列主義與中國實際結合起來D王明等人的主觀錯誤8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創建的農村革命根據地是()A閩浙贛革命根據地B湘鄂西革命根據地C左右江革命根據地D井岡山革命根據地91930年5月,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提出的重要思想是()A槍杆子裏麵出政權B兵民是勝利之本C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D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10毛澤東明確提出“中國革命鬥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誌了解中國情況”的著作是()A《井岡山的鬥爭》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D《反對本本主義》11中國革命曆史上製定的第一個土地法是()A《興國土地法》B《井岡山土地法》C《中國土地法大綱》D《關於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170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121929年,毛澤東主持製定的提出“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的土地法是()A《興國土地法》B《井岡山土地法》C《中國土地法大綱》D《關於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13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最重要的經驗教訓是()A必須堅持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B必須建立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C必須從城市轉入農村D必須克服右傾投降主義錯誤14確定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領導地位的是()A遵義會議B“八七”會議C中共“一大”D瓦窯堡會議15挽救了黨和紅軍,成為中共曆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的會議是()A“八七”會議B中共“七大”C遵義會議D中共七屆二中全會16毛澤東指出“以後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杆子中取得的”是在()A“八七”會議B中共“六大”C中共“五大”D古田會議17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第一槍的是()A武昌起義B南昌起義C秋收起義D廣州起義18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錯誤的特征是()A主觀主義B教條主義C經驗主義D機會主義19“修銅一帶不停留,便向平瀏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雲沉,霹靂一聲暴動。”以上描寫反映的事件是()A南昌起義B秋收起義C廣州起義D“八七”會議20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不同時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點是()①體現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②消滅封建剝削製度③維護農民基本利益④促進社會經濟發展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21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結束了長征。會師地點是在()A四川懋功B陝北吳起鎮C甘肅會寧D陝北直羅鎮22井岡山時期,毛澤東提出紅色政權存在與發展必須堅持()A武裝鬥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B黨的建設、武裝鬥爭、土地革命C黨的建設、武裝鬥爭、統一戰線D武裝鬥爭、土地革命、統一戰線231931年11月,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瑞金召開的重要會議是()A中共六屆六中全會B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C紅四軍第九次黨代表大會D中共六屆五中全會241931年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的是()第五章中國革命的新道路171A毛澤東B周恩來C張國燾D王稼祥251931年至1935年,中國共產黨內發生的對中國革命造成極其嚴重危害的錯誤是()A“左”傾盲動主義B“左”傾教條主義C“左”傾冒險主義D“左”傾經驗主義參考答案:1A2D3B4C5D6C7C8D9C10D11B12A13C14A15C16A17B18B19B20C21C22A23B24A25B(二)多項選擇題1毛澤東提出的“工農武裝割據”的基本內容是()A統一戰線B土地革命C武裝鬥爭D農村根據地建設21928年2月南京國民政府改組後,蔣介石建立國民黨一黨專政軍事獨裁統治的措施是()A厲行文化專製主義B建立龐大的軍隊C建立龐大的全國性特務係統D推行保甲製度3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必須回答的兩個根本性問題是()A敢不敢堅持革命B怎樣堅持革命C要不要建立統一戰線D怎樣建立統一戰線41927年,中國共產黨發動的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起義有()A南昌起義B秋收起義C廣州起義D百色起義5毛澤東《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毛澤東為什麼會發出“三軍過後盡開顏”的感慨?()A長征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圍剿”紅軍、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B紅軍衝破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保存了黨和紅軍的精華。

C長征勝利後,蘇聯紅軍進入中國西北地區,接應中央紅軍。

D長征勝利後,紅軍進入抗日的前沿,為後來的抗戰乃至整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6下列毛澤東的著作屬於井岡山時期的是()A《改造我們的學習》B《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C《井岡山的鬥爭》D《整頓黨的作風》71930年10月到1931年7月,紅軍連續粉碎敵人三次“圍剿”的原因是()A土地革命在根據地的開展172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B貫徹了積極防禦的方針C實行“誘敵深入”、“避敵主力、打其虛弱”等一整套戰術D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正確領導8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建立的深遠曆史意義有()A促進“城市中心”道路的持續深入B引領中國革命實現偉大戰略轉變C開始了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向城市的轉移D它開辟了在革命低潮形勢下重新聚集力量,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道路9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先後在中共中央領導機構取得統治地位的“左”傾錯誤包括()A“左”傾盲動主義B“左”傾教條主義C“左”傾冒險主義D“左”傾經驗主義10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在軍事鬥爭問題上的主要錯誤是實行()A作戰中的自由主義B進攻中的冒險主義C防禦中的保守主義D退卻中的逃跑主義111935年10月,在陝北吳起鎮勝利會師的紅軍部隊是()A紅二方麵軍B紅四方麵軍C中央紅軍陝甘支隊D紅十五軍團121936年10月,在甘肅會寧、靜寧將台堡勝利會師的紅軍三大主力是()A紅一方麵軍B紅二方麵軍C紅十五軍團D紅四方麵軍參考答案:1BCD2ABCD3AB4ABC5ABD6BC7ABC8BD9ABC10BCD11CD12ABD(三)簡述題1遵義會議的主要內容和曆史意義是什麼?

答案要點:(1)內容:集中全力糾正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左”傾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

(2)曆史意義: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問題,妥善地處理了黨內長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誌。這次會議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黨的曆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第五章中國革命的新道路1732同樣是依靠中國農民,為什麼洪秀全的太平天國失敗了,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卻勝利了?

答案要點:(1)太平天國缺乏先進理論的指導,擺脫不了封建皇權主義老路,解決不了隊伍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而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有馬克思主義先進理論的指導,能夠及時糾正和解決革命隊伍中出現的政治、思想和組織等問題。

(2)太平天國的綱領性文件《天朝田畝製度》具有絕對平均主義的空想性和落後性,實際上是行不通的;而中國共產黨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綱領和土地政策是深入人心和切實可行的。

(3)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采取的是沒有根據地的流寇主義作戰方針,最後孤守都城,四麵楚歌,難逃失敗厄運;而中國共產黨則是在敵人統治的薄弱環節建立根據地,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由點到線,由線到麵,形成農村對城市的包圍,最後奪取城市勝利。

3簡述中共八七會議的主要內容。

答案要點:(1)清算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2)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鬥爭方針。

(3)選舉以瞿秋白為書記的中央臨時政治局。

4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是如何探索和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的?

答案要點:(1)實踐探索:三大起義餘部皆轉移到了農村;(2)理論總結:1929年9月中共中央給新四軍前委的指示信、毛澤東的四部著作《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反對本本主義》。

520世紀20年代後期至30年代前中期,中國共產黨內為什麼連續出現“左”傾錯誤?

答案要點:(1)八七會議以後黨內存在的濃厚的“左”傾情緒始終沒有得到認真的清理。

(2)共產國際對中國共產黨內部事務的錯誤幹預和瞎指揮。

(3)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準備不足,理論素養不高,實踐經驗也很缺乏。

6簡述紅軍長征勝利的曆史意義。

答案要點:(1)翻開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新篇章;(2)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麵;(3)培育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革命精神;174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4)具有更深遠的意義是形成了中國革命成熟的堅強的領導核心。

(四)材料分析題1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1:凡田分九等:其田一畝,早晚二季可出一千二百斤者為尚尚田,可出一千一百斤者為尚中田,可出一千斤者為尚下田,可出九百斤者為中尚田,可出八百斤者為中中田,可出七百斤者為中下田,可出六百斤者為下尚田,可出五百斤者為下中田,可出四百斤者為下下田。尚尚田一畝,當尚中田一畝一分,當尚下田一畝二分,當中尚田一畝三分五厘,當中中田一畝五分,當中下田一畝七分五厘,當下尚田二畝,當下中田二畝四分,當下下田三畝。

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婦,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則分多,人寡則分寡,雜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醜田,好醜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處不足,則遷彼處,彼處不足,則遷此處。凡天下田,豐荒相通,此處荒,則移彼豐處以販此荒處,彼處荒,則移此豐處以販彼荒處。務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飯同食。

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也。凡男婦。每一人自十六歲以尚受田,多逾十五歲以下一半。如十六歲以尚分尚尚田一畝。則十五歲以下減其半分尚尚田五分;又如十六歲以尚分下下田三畝,則十五歲以下減其半分下下田一畝五分。

———節選自《天朝田畝製度》(1853年)材料2:餘維歐美之進化,凡以三大主義:曰民族,曰民權,曰民生。羅馬之亡,民族主義興,而歐洲各國以獨立。洎自帝其國,威行專製,在下者不堪其苦,則民權主義起。十八世紀之末,十九世紀之初,專製仆而立憲政體殖焉。世界開化,人智益蒸,物質發舒,百年銳於千載,經濟問題繼政治問題之後,則民生主義躍躍然動,二十世紀不得不為民生主義之擅揚時代也。是三大主義皆基本於民,遞嬗變易,而歐美之人種胥冶化焉。其他旋維於小己大群之間而成為故說者,皆此三者之充滿發揮而旁及者耳。

———節選自孫中山:《〈民報〉發刊詞》(1905年10月20日)材料3:(一)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用下列三種方法分配之:(1)分配農民個別耕種;(2)分配農民共同耕種;(3)有蘇維埃政府組織模範農場耕種。

以上三種方法,以第一種為主體,與特別情形或蘇維埃政府有力時,兼用二三兩種。

(二)一切土地,經蘇維埃政府沒收並分配後,禁止買賣。

(三)分配土地之後,除老幼疾病沒有耕種能力及服公眾勤務者以外,其餘的人均須強製勞動。

(四)分配土地的數量標準:(1)以人口為標準,男女老幼平均分配;(2)以勞動力為標準,能勞動者比不能勞動者多分土地一倍。

———節選《井岡山土地法》(1928年12月)第五章中國革命的新道路175請回答:(1)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革命派提出解決土地問題的主張是什麼?為什麼行不通?

(2)192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一個土地法製定於井岡山,其基本內容是什麼?1929年4月毛澤東在興國主持的第二個土地法對此有何修改?

(3)這些材料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答案要點:(1)農民階級確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實際上是起義農民提出的一個以解決土地問題為中心的比較完整的社會改革方案。不過,它並沒有超出農民小生產者的狹隘眼界。它所描繪的理想天國,仍然是閉塞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同時又是一個沒有商品交換的和絕對平均的社會。這種社會理想,具有不切實際的空想性質。正因為如此,《天朝田畝製度》在太平軍占領地區從未實行過,也不可能實行。資產階級革命派確立“民生主義”的土地主張。民生主義在當時指的是“平均地權”,也就是孫中山所說的社會革命。但是孫中山的“平均地權”主張,沒有正麵觸及封建土地所有製,不能滿足廣大農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難以成為發動廣大工農群眾的理論武器。

(2)《井岡山土地法》,主要內容是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買賣。

雖然它肯定了廣大農民以革命手段獲得土地的權利,但這個土地法行為不免過激,並不適合中國農村的實際。1929年毛澤東在興國主持的第二個土地法,將“沒收一切土地”改為“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這保證了中農的利益不受侵犯,調動其積極性。

(3)啟示:土地問題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重要問題。從太平天國起義始,中國社會各個階層都對此作出了積極探索,但鑒於階級利益不同,各個階層解決土地問題的方式千差萬別。即使同一階層亦要根據時代要求不斷調適土地政策。任何土地政策的提出都要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照顧廣大人民的利益。

2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1:你對某個問題沒有調查,就停止你對於某個問題的發言權。這不太野蠻了嗎?一點也不野蠻,你對那個問題的現實情況和曆史情況既然沒有調查,不知底裏,對那個問題的發言便一定是瞎說一頓。

材料2:你對於那個問題不能解決嗎?那末,你就去調查那個問題的現狀和它的曆史吧!你完完全全地調查明白了,你對那個問題就有解決的辦法了。一切結論產生於調查情況的末尾,而不在它的先頭。

材料3:不謂共產黨內討論問題,也還有人開口閉口“拿本本來”。我們說上級領導機關的指示是正確的,決不單是因為它出於“上級領導機關”,而是因為它的內容是適合於鬥爭中客觀和主觀情勢的,是鬥爭所需要的。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討論和審察,一味盲目執行,這種單純建立在“上級”觀念上的形式主義的態度是很不對的。

———《反對本本主義》摘自《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請回答:(1)這篇文章寫作的曆史背景是什麼?

(2)毛澤東在這裏表達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176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答案要點:(1)在這篇文章中,毛澤東針對當時黨內盛行的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聖化的錯誤傾向進行了堅決的鬥爭。

(2)毛澤東堅持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路線即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提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調查就是解決問題”、“反對本本主義”、“中國革命鬥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誌了解中國情況”等主要觀點。

3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1:“弘揚偉大長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長征路,是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麵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偉大長征精神,是黨和人民付出巨大代價、進行偉大鬥爭獲得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世世代代都要牢記偉大長征精神、學習偉大長征精神、弘揚偉大長征精神,使之成為我們黨、我們國家、我們人民、我們軍隊、我們民族不斷走向未來的強大精神動力。”材料2:“麵對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從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麵軍和第二十五軍進行了偉大的長征。我們黨領導紅軍,以非凡的智慧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戰勝千難萬險,付出巨大犧牲,勝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冊的長征,宣告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圖謀徹底失敗,宣告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肩負著民族希望勝利實現了北上抗日的戰略轉移,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事業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中國共產黨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鬥爭的新的偉大進軍。”———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6年10月21日.請回答:(1)長征勝利的偉大意義是什麼?

(2)長征精神的內涵是什麼?當代大學生如何進一步弘揚長征精神?

答案要點:(1)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圍剿”紅軍、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紅軍衝破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險阻,戰勝黨內分裂的危機,最後到達陝北不足三萬人。但這是經過千錘百煉保存下來的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精華。它們構成了以後領導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骨幹力量;在長征途中,中國共產黨宣傳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廣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種。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次大規模的轉移是曆史上最盛大的武裝巡回宣傳。

(2)內涵: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鬥的精神。

第五章中國革命的新道路177二、精選案例,鞏固深化精選案例1秋收起義,毛澤東為啥要當“山大王”?

1927年9月9日,毛澤東親自領導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並率領部隊向井岡山進軍,建立了第一支工農武裝,創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嶄新道路。秋收起義前夕毛澤東為何與中央發生激烈爭論?毛澤東為什麼要當“山大王”?

“霹靂一聲暴動”1927年9月9日,在毛澤東的親自領導下,震動全國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爆發了!

參加秋收起義的軍事骨幹力量,主要有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麵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平江、瀏陽農軍和安源的工人武裝。

秋收起義如驚天動地的春雷,喚醒了千百萬工農群眾拿起武器同國民黨反動派開展新的鬥爭。在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的同時,湖北、江西、廣東、江蘇、河南等地也紛紛舉行了武裝暴動。麵對轟轟烈烈的暴動高潮,毛澤東激情難抑,揮筆寫下了《西江月·秋收起義》。

當時全國的革命形勢已走向低潮,反動軍事力量在各處都大大超過革命力量。再加上湘贛邊界的群眾沒有充分發動起來,本來就很薄弱的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又兵分三路各自為戰,行動也不統一,進攻的目標卻是湖南的中心城市長沙,這個計劃事實上是難以實現的。

9月15日晚,中共湖南省委決定停止原準備在第二天發動的長沙暴動。毛澤東清醒地對客觀形勢作出準確判斷,他認為敵我力量懸殊,單靠工農革命軍現有力量不可能攻占國民黨軍隊強固設防的長沙,最終隻會導致全軍覆沒。毛澤東主張放棄進攻長沙,把起義軍向南轉移到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山區尋找落腳點,保存革命力量,再圖發展。

那麼,到什麼地方比較適宜呢?毛澤東指著一張地圖說:“這裏像眉毛一樣的地方,是羅霄山脈的中段,適宜作我們的落腳點。”羅霄山脈地處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四省的交界處,其中段地勢險要,峭壁聳立,進可以攻,退可以守,遠離大城市,群眾基礎較好,敵人力量比較薄弱,而聲勢可以直接影響到湘贛兩省的下遊,有很大的戰略優勢與政治意義。提出這個主張,在當時是需要極大勇氣的。會議經過激烈爭論,前敵委員會接受了毛澤東的建議,“議決退往湘南”。

而就在前敵委員會作出向湘南撤退決定的同一天,中共中央根據共產國際駐長沙代表的報告,再次作出要湖南省委進攻長沙的決議。然而,當這一決議送到湖南時,秋收起義軍已開拔南下了。

9月20日清晨,工農革命軍第一師1500餘官兵在裏仁學校操場上整齊列隊,毛澤東17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宣布改變行動方向的決定。他滿懷信心地指出:“這次秋收暴動,雖然受了點挫折,但這算不了什麼!常言道:勝敗是兵家常事。我們當前的力量還小,還不能去攻打敵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應當先到敵人統治薄弱的農村,去保存力量,發動農民革命。我們現在好比一塊小石頭,蔣介石反動派好比一口大水缸,但總有一天,我們這塊小石頭,一定要打爛蔣介石那口大水缸,勝利一定屬於我們。”毛澤東的講話,大大鼓舞了剛受到嚴重挫折的起義軍的士氣。

南下路途充滿險情秋收起義爆發後,國民黨反動當局立即“通令各軍,如獲毛逆者,賞洋5000元”。國民黨軍隊的前堵後追,給工農革命軍的轉移造成了極大的困難,使南下路途充滿了險情。

這時,工農革命軍領導層內部發生了嚴重問題。擔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師長的餘灑度,並沒有把毛澤東真正放在眼裏。前委通知他率第一團到銅鼓和第三團會合進攻瀏陽,他不予理睬,擅自下令進攻平江,結果遭受嚴重損失。到文家市後,他又主張經瀏陽進攻長沙,同毛澤東發生激烈爭執。

部隊進入蓮花縣城後,在餘灑度召集的軍事會議上,毛澤東剛介紹完情況,餘灑度立即表示反對:“前番說去湘南,一本正經決議下來,這會兒又說要去寧岡,簡直是朝秦暮楚,讓人無所適從!”毛澤東平靜地說:“這並不是朝秦暮楚,而是適應形勢的變化。中央有明確規定,前委到了哪個省,就要受哪個省委的節製。現在江西省委發來指示信,要求我們到寧岡去,那兒又叫井岡山,是個囤積糧草兵馬的好去處。”“那你為什麼不早講出來?”蘇先俊以挑釁和責難的語氣發問。

毛澤東耐心地解釋說:“俗活說,打鐵沒樣,邊打邊像。我也不是卜前知後的算命先生。軍事上的進退,不是一成不變的。《水滸傳》裏有個水泊梁山,朝廷的千軍萬馬拿他們沒得辦法。我們到了井岡山這樣的地方,反動派也奈何不了我們,我們就是到那兒去當紅色‘山大王’!”在毛澤東的堅持下,前委會議決定放棄去湘南的計劃,向寧岡進軍。

紅色“山大王”9月26日,工農革命軍離開蓮花縣城,向永新方向前進。部隊自轉兵南下以來,一路上連續作戰,戰鬥力大大減弱,少數傷病員因缺醫少藥而犧牲,有些人因為怕艱苦不辭而別。毛澤東為此內心焦灼,他清楚地知道,如果不馬上解決這些問題,部隊就很難繼續前進。9月29日,部隊來到永新縣三灣村。當晚,毛澤東召開中共前敵委員會擴大會議,討論部隊現狀及解決的措施,決定對部隊實行整頓和改編,這就是我軍曆史上著名的“三灣改編”。

毛澤東親自對剛剛進行了整編的部隊作動員。針對少數人的悲觀情緒,毛澤東鼓動說:“敵人隻是在我們後麵放冷槍,這有什麼了不起?大家都是娘生的,敵人他有兩隻腳,我們也有兩隻腳。賀龍同誌兩把菜刀起家,現在帶了一軍人。我們現在還不止兩把菜刀,我們有兩營人,還怕幹不起來嗎?你們都是起義出來的,一個可以當十個,十個可以當他一百。我們現在打這樣幾百人的隊伍,還怕什麼?沒有挫折和失敗,就不能有成功。”隨後,毛澤東宣布了行軍紀律:說話要和氣,買賣要公平,不拿群眾一個紅薯。工農革第五章中國革命的新道路179命軍以嶄新的麵貌,士氣高昂地踏上了新的征途。

10月3日下午,工農革命軍到達寧岡縣古城。

位於湖南酃縣和江西寧岡、遂川、永新四縣交界處的井岡山,過去長期有“山大王”,現在被袁文才、王佐兩支綠林式的農民武裝所占據。工農革命軍要在井岡山落腳,不得到袁文才、王佐的同意和支持是根本不可能的。然而,袁文才、王佐雖然經受過大革命的洗禮,但對工農革命軍並沒有多少了解,擔心這支比他們力量大得多的部隊上山會“火並山寨”,搶占他們的地盤。

在前敵委員會擴大會議上,有人認為袁、王的隊伍實際上是“土匪部隊”,主張“他們那幾十支槍,一包圍繳械就完了”。

毛澤東嚴厲批評了這種意見,說:“你們太狹隘了,度量太小啦!我們不能采取大魚吃小魚的吞並政策,曆史上有哪個能把三山五嶽的土匪消滅掉?聯合起來就是大隊伍。”毛澤東在與袁文才派來的代表談話時了解到,袁文才、王佐等人非常看重武器,他們有160多人,隻有60支槍。於是,毛澤東向前委提議,送袁文才100支槍。對於毛澤東這個大膽的提議,不少人表示懷疑,毛澤東反複說明,才得以通過。

10月6日,毛澤東親自約見袁文才。見麵後,毛澤東充分肯定了他與王佐“劫富濟貧”的革命性,雙方談得非常投機。毛澤東當場宣布贈送袁文才100支槍,這大大出乎袁文才的意料,袁文才馬上回贈給工農革命軍600塊大洋,並答應工農革命軍在茅坪建立後方醫院和留守處。這樣,工農革命軍和袁文才、王佐部隊的關係一天天密切起來10月22日清晨,部隊在遂川縣大汾鎮,突然遭到地主武裝靖衛團的襲擊,因為人地生疏,毛澤東與特務連連長曾士峨、黨代表羅榮桓迅速撤退,一路上隻收容起三四十人。

毛澤東率領這支小部隊繼續向井岡山轉移。從文家市到茨坪,曆時一個多月,行程1000多裏,工農革命軍在毛澤東領導下,經過秋收暴動和艱苦轉戰,終於將紅旗插上了井岡山。

———摘自張福興:《中國1927———解密80年前中國政局的曆史謎團》,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年版.【討論理解】1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建立的曆史意義是什麼?

2毛澤東為啥要當“山大王”?

3中國共產黨是如何探索中國革命新道路的?

【案例點評】國民革命失敗後,全國範圍的革命運動由高潮轉入低潮,國民黨新軍閥控製了中心城市,在全國範圍內實行恐怖統治。這些情況表明,中國共產黨必須轉移到國民黨統治的薄弱環節,到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開展革命鬥爭。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創建了中國革命的第一個紅色政權,鍛造了一支體現無產階級性質的新型人民軍隊,也成功探索出了農村包圍城市、工農武裝割據的中國革命新道路。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領導湘贛邊軍民開創的中國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其創建是中國共產黨人180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程和井岡山軍民集體奮鬥的結果。毛澤東在根據地的創建過程中,貢獻尤為突出。體現在:一是毛澤東領導文家市退兵,點燃了井岡山鬥爭的“聖火”;二是毛澤東領導改造袁文才、王佐部隊,確立了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決策;三是毛澤東領導創建了邊界三縣紅色政權,奠定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堅實基礎;四是毛澤東創造性地解決了根據地建設中的一係列重大問題,確保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沿著正確的航道健康發展。

【教學建議】此案例可以放在第五章“中國革命的新道路”,在介紹“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時予以介紹,幫助同學正確認識中國革命新道路的內涵及成功開辟的過程,理解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新道路探索的艱辛,堅定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中國革命勝利的信念。

精選案例2遵義會議上“關鍵的一票”王稼祥(1906—1974),安徽省徑縣人,中國共產黨傑出領導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1931年4月起,他開始擔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紅軍總政治部主任,長征途中,他參加了三人軍事指揮小組,協助毛澤東指揮全軍,勝利實現了紅軍的戰略轉移。

1938年後的一個時期,他是黨中央領導核心的成員之一,繼續擔任總政治部主任等要職,主持中央軍委的常務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是首任駐蘇大使,外交部副部長和對外聯絡部部長。王稼祥一生對革命貢獻甚多,在一些關鍵性的曆史階段裏,發揮了重大作用,功績卓著。

在遵義會議上投了“關鍵的一票”1935年1月15日,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這時,我黨和紅軍的命運正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由於“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遭到嚴重失敗,於1934年10月被迫開始長征。長征途中,“左”傾錯誤的領導人博古、李德又犯了逃跑主義錯誤,在突破敵人的湘江封鎖線時,紅軍由出發時的8萬多銳減到3萬多名,損失慘重,士氣十分低落,領導集團分歧嚴重,而敵人已調集40萬軍隊,準備圍殲向湘西轉移的紅軍,形勢十分嚴峻。12月紅軍進入湖南通道縣,中央在這裏舉行了軍委擴大會議,討論紅軍的戰略行動方針間題。毛澤東提出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以避免全軍覆沒的危險。這個主張得到王稼祥、周恩來、張聞天等人的讚成。於是,紅軍立即由湖南進入貴州黎平縣,在這裏,中央政治局召開了會議,采納了毛澤東提出的新的行動方針,放棄到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並確定適當時候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以便審查黎平會議的決定和總結五次反“圍剿”及長征以來的軍事指揮上的經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