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決了位移現象的動機、方式、位移現象的著陸點(landingsite)99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以及運算基本操作的基礎上,英漢語中的話題結構可以得到以下的句法分析。

英語中的話題結構隻存在話題化話題結構和左偏置話題結構,如:(54)a.John,Idontlikeverymuch.b.John,Ilikehimverymuch.話題化話題結構的生成過程如下:(55)根據動詞短語內主語假說,主語I也是在輕動詞短語vP處生成。

為了核查I具有不可解特征[Case],I在詞庫中得以存活,John因為它的[Top]特征也得以存活。當NegP這一投射得以構建時,已經存活的I和John分別在NegP指定語位置再次進行合並。①此時的中心語Neg不具有與[Case]和[Top]特征相關的任何特征,因而I和John在詞庫中①John[Top]↑中的↑指John在詞庫中進行存活,然後以合並的方式再次進入句法結構的操作,從而體現與移位或者內部合並所不同的性質和內容。

100第三章非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繼續得以存活。當TP投射生成時,I和John再次在TP的指定語位置進行合並。此時的中心語T的時態特征[Tns]具有核查I中[Case]的能力。一旦I具有的這個不可解特征獲得賦值和核查,I將無法在詞庫中繼續存活,而處於句法操作完結的狀態。但是此時John具有的[Top]特征仍然無法被T所核查,John在詞庫中繼續存活並激發合並操作。隻有在John合並到TopP指定語位置時,John的[Top]特征可以被中心語Top所核查,從而處於蟄伏狀態。在ForceP獲得投射後,所有不可解特征都已經獲得核查,推導宣告結束。①需要指出的是,在這個推導過程中,有些句法投射的指定語上有多個成分。換句話說,這些句法投射具有多重指定語。管約論遵循X界標原則,任何句法投射的指定語位置隻能有一個成分占據。Chomsky(1995)提出的最簡方案擯棄了表征層麵,X界標不再是語法係統中的必要模組,多重指定語從而成為可能。在分析wh問句時,Chomsky(2001,2008)也使用了多重指定語的方式。②推導過程結束後,John和I在不同的句法位置出現了複本。PF這一接口層麵不可能拚讀所有的複本,因而需要進行選擇和處理。拚讀的機製將在第六章加以詳細論述。這裏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的複本在一般情況下,應該在其不可解特征獲得核查的句法位置進行拚讀,其他位置的複本在PF中都要刪除。這樣,對John進行拚讀的位置應該是TopP的指定語位置,對I進行拚讀的位置為TP的指定語位置。在do和not進行形態合並後,最後形成John,Idontlikeverymuch的合格語序。

左偏置話題結構也采用類似的推導過程,所不同的是評述部分沒有留有語缺,而出現了一個複述代詞him。Hornstein(2001)提出不同位置上句法成分的依存關係應該盡可能使用移位操作加以闡述,複述代詞應當分析為語法構形成分(grammaticalformatives)。也就是說,複①因為與本研究論述相關性不大,這裏暫時不涉及否定詞not和do進行推導的過程,也不涉及副詞verymuch的生成過程。

②在具體語言中,能否允準多重指定語的出現也可能呈現參數化差異,因而這隻是一種被當前理論框架所允準的邏輯可能。

101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述代詞可以作為某些成分拚讀的語音表征。如果位於vP內部的John也獲得語音表征,就會形成John,IdontlikeJohnverymuch這一不合格的語序。因為根據循環線性化理論,在該句中會出現John>John這一線性序列要求,而這一自相矛盾的線性化要求在PF層麵中是無法進行拚讀的。如果將vP中的John拚讀成複述代詞him,此時線性序列要求則變成John>him,這樣的拚讀要求則不存在問題,因而可以進行。

需要指出此時的拚讀方式是否違反了包含條件的要求。這一條件要求句法運算過程中不能加入詞庫中詞彙所不具有的特征和內容。此時將名詞John拚讀成語法構形成分him這一PF操作並沒有在運算過程中加入任何詞彙項所沒有的內容,因而並沒有違反包含條件。另外,這一拚讀模式隻是對已有句法成分進行的語音轉換,整個過程並沒有加入新的成分,從這個角度來說在PF層麵這一條件也沒有被違反。

此時的一個問題是,為何要將vP層麵的John進行轉換拚讀,而沒有將句首位置的John進行語音拚讀。進行拚讀的John與轉換拚讀後形成的him具有相同的語義指稱,因而隻有在John具有完整特征集的情況下才能進行這一PF操作。位於句首的John已經核查了它的[Top]特征,其特征矩陣已經不再具有完整性,這一非完整性決定了句首的John缺乏轉換拚讀的能力,因而不會生成“Him,IdontlikeJohnverymuch”這一不合格的線性語序。

漢語中的話題化話題結構和左偏置話題結構具有與英語相同的生成方式,如:(56)a.小張,我很喜歡。

b.小張,我很喜歡他。

(56a)具有下圖所表征的生成過程:102第三章非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57)話題成分“小張”具有不可解的特征[Top]需要核查,因而在詞庫中得以存活,並獲得再次進行合並操作的能力。無論是將“小張”合並到TP的指定語位置還是FinP的指定語位置,中心語T和Fin都不具有與[Top]相吻合的特征,因而無法對之進行核查。隻有在TopP指定語的位置上,中心語Top才具有核查“小張”[Top]特征的能力。一旦“小張”的[Top]特征得以核查,句法結構中就不存在尚未核查的句法特征,在ForceP獲得投射後,整個句法推導過程得以成功彙聚(converge)。①因為“小張”的[Top]在TopP指定語的位置獲得核查,“小張”也在這個位置獲得語音拚讀,從而形成“小張,我很喜歡”的話題化話題結構。如果對vP中“小張”的複本進行轉換拚讀,就會形成“小張,我很喜歡他”的左偏置話題結構。

最後是漢語中的懸垂話題結構,如:(58)鮮花,我喜歡玫瑰。

①有些學者,如胡建華(2007,2010)等,認為漢語屬於無格的語言,漢語中的名詞短語無需格位。這裏不涉及漢語中格位的討論,出於普遍語法視角的考慮,本研究采用與英語相同的格位核查策略。

103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懸垂話題結構中位於句首的話題無法在評述部分找到可以重構的位置,因而與話題化話題結構和左偏置話題結構具有不同的生成過程:在vP投射中,“我”因為[Case]特征在詞庫中得以存活,並通過合並的操作在TP指定語位置獲得該特征的核查。核查的位置在TP指定語位置,因而“我”也在此位置獲得拚讀。與話題化話題結構和左偏置話題結構不同,vP中的名詞短語“玫瑰”並沒有[Top]特征,因而“玫瑰”無法在詞庫中進行存活和合並操作,這也就決定了“玫瑰”隻能在vP中進行語音拚讀。①在TopP這一投射得以生成時,詞庫中的名詞短語“鮮花”合並到TopP的指定語位置,“鮮花”作為話題成分,它的[Top]特征在這個位置可以得到核查。在ForceP進行投射後,句法推導成功完成。

在TopP生成之前,所有的句法位置都已經被實體成分和空成分所占據,①假如“玫瑰”具有[Top]特征,就會生成話題化話題結構和左偏置話題結構。為了核查“玫瑰”的不可解話題特征,也無需從詞庫中提取懸垂話題進行合並操作,因而無論采取何種策略,都會生成合格的話題結構。

104第三章非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鮮花”無法找到合並的位置。隻有在TopP生成後才提供了話題成分“鮮花”所需的句法位置。從推導的過程來看,可以說漢語中的懸垂話題句是通過基礎生成的,而基礎生成的方式可以認為是通過直接合並生成的。

以上的分析說明,漢語中的話題結構存在存活合並生成和直接合並生成兩種類型。話題化話題結構和左偏置話題結構通過存活合並生成,而懸垂話題結構通過直接合並生成。兩種生成模式的差別在於話題成分能否在TopP投射之下的句法結構中找到可以合並的位置。換句話說,兩種生成模式的差別在於TopP投射之下的句法結構中是否存在具有[Top]特征的句法成分。如果找不到這一句法成分,句法係統就會生成懸垂話題結構。如果存在這一句法成分,就會生成話題化話題結構和左偏置話題結構。另外,如果采用存活合並和轉換拚讀的句法操作,就會生成左偏置話題結構。如果隻采用存活合並操作,那麼就會生成話題化話題結構。

從英漢對比的視角來看,英漢語中的話題結構都是通過合並生成的,兩種語言中的話題結構都是詞庫、運算係統、PF層和LF層共同作用下的結果。本研究的分析法統一了英漢語中話題結構的生成方式,合並是所有話題結構生成的核心操作,從而體現了普遍語法研究中高度統一的要求。同時本研究采用了一個統一的句法模式來解釋不同類別的話題結構,體現了最簡方案的最簡精神。兩種語言中話題結構的不同在於英語采用話題成分首先進入vP投射的方式進行,而漢語則采用話題成分首先進入vP投射和句首TopP投射的雙重方式進行。因此,英語中話題成分的起始位置在vP這一個位置,而漢語中話題成分的起始位置在vP和TopP這兩個位置。話題成分起始位置的不同導致了英漢語話題結構的差別。

與英語話題成分單一的起始位置相比,漢語中采用了兩個不同的起始位置,這樣必然會造成漢語中的話題結構要比英語中的話題結構更為豐富的結果。

英漢語話題結構生成的異同可以通過下表加以展示:105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話題類別句法手段起始位置英語漢語話題化話題結構存活合並vP投射√√左偏置話題結構存活合並+轉換拚讀vP投射√√懸垂話題結構直接合並TopP投射×√移位分析法認為漢語話題結構由移位生成的證據之一是漢語話題句遵循句法孤島限製和鄰接條件,如上文中已經提到的語料:(60)a.張三,我很喜歡t唱歌的聲音。

b.張三,我念了不少t寫的書。(Huang1984)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孤島條件在漢語話題結構中可以被違反,同樣上文中已經提到的語料重複如下:(61)a.[這個問題]j,[IP我從來沒遇到過[IPti能回答tj]的人i]b.[這本書]j,[IP[ti讀過tj]的人i不多]。

Ning(1993)以及Shi(2000)提出,孤島條件可以被違反的前提是產生移位的話題為非生命的事物。漢語中表示非生命事物的話題在其語缺部分,即tj位置存在一個空複述代詞(nullresumptivepronoun)。這樣這兩個話題句為左偏置話題結構,而非話題化話題結構。這樣的論述可以維持移位分析法在分析話題化話題結構中的正確性。

但是實際語料說明,話題有無生命的語義特征,並不會對於話題結構的孤島限製產生作用,如:(62)那個壞蛋i,我沒見到過一個tj敢管ti的人i。(胡建華、潘海華2002)在該例中,雖然此時的話題為有生命的人,但是這個話題句同樣可以違反孤島效應和鄰接條件。由此來看,從話題的語義特征出發並不能106第三章非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解釋漢語話題結構中的孤島效應。

Xu&Langendeon(1985)指出,當包含話題語缺的複雜名詞短語為確指或者定指信息時,生成的話題結構會不自然,可接受程度也比較低。

如果這一複雜名詞短語為非定指或者確指的內容時,生成的話題結構就可以接受。如:(63)a.這本書,我想讀過的人來了。

b.這本書,我想讀過的人不多。

在第一句中,謂詞“來了”說明這一動作的發出者為一個確定的人物,因而屬於確指的內容。在第二句中,謂詞“不多”說明主語隻是強調“讀過這本書的人”的數量,而不確指具體的人物。確指和非確指的差別造成了這兩句合格性的差別。根據這一思路可以推斷,話題結構中孤島條件能否被違反的決定性條件應該是定指條件或者確指條件。如果包含話題語缺的複雜名詞短語表達確指和定指的意義,那麼該話題結構就不合格;如果包含話題語缺的複雜名詞短語表達非確指和非定指的意義,那麼該話題結構就是合格的。(61)中兩個話題句都是合格的,其原因在於包含話題語缺的複雜名詞短語“能回答的人”和“讀過的人”都是非確指和非定指的內容。如果加入一些修飾成分,將表非確指和非定指信息的名詞短語轉換成表確指和定指的名詞短語時,此時的話題結構將不再合格,如:(64)a.[這個問題]j,[IP我從來沒遇到過[IP那個ti能回答tj]的人i]b.[這本書]j,[IP[ti那些讀過tj]的人i我不認識]。

通過加上“那個”和“那些”,包含語缺的兩個複雜名詞短語“那個能回答的人”和“那些讀過的人”都變成了確指和有定的內容,此時生成的話題結構就不合格。

這樣的定指效應很難在其他句法框架中得以解釋,本研究所采用的107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框架則可以對這一現象做出解釋。以(63)中的兩則語料為例,首先看合格句子“這本書,我想讀過的人不多”的生成。

(65)a.這本書i,[IP我想[NP[Definite,Specific]tj讀過ti的人j]不多]。①b.這本書i,[IP我想[NP[+Definite,+Specific]tj讀過ti的人j]來了]。

當“這本書”為話題時,它具有的[Top]特征需要核查。按照話題結構的存活式推導模式,“這本書”需要在每一個最大投射進行構建時,移位到該最大投射的指定語位置,從而形成以最大投射為局域單位的結果。當句中NP進行建構時,“這本書”將移位到該NP的指定語位置以便核查話題成分“這本書”的[Top]特征。上文已經論述話題具有有定、確指和通指的特征,在(65a)中,NP所具有的[Definite,Specific]特征與話題的特征不相匹配,因而話題成分“這本書”可以在詞庫中得以繼續存活,最後使得句子成功生成。但是在(65b)中,“這本書”與NP具有的[+Definite,+Specific]特征是吻合的,這樣話題成分“這本書”就無法獲得在詞庫中進行存活的動機,因而句子的推導過程在此時就已經無法繼續進行,從而導致推導失敗。將局域單位設定為最大投射的存活式推導法可以較好地解釋話題結構中孤島條件和鄰接條件的製約作用。

這一效應不僅在漢語中存在,英語中也存在非論元移位的定指效應和確指效應,如:(66)a.Whichpoemdidyouhearthoserecitalsoflastnight?

b.Whichpoemdidyougotoheararecitaloflastnight?

c.Whodidyouhearanorationabout?(Adger2003)當包含疑問詞短語語缺的複雜名詞短語使用了限定詞those而成為定指成分時,所生成的特指問句不合格。當這一複雜名詞短語使用了不定冠詞a和an,從而使得該名詞短語變成非定指成分時,所生成的特指①這裏暫時不考慮名詞短語為NP投射還是DP投射的問題。

108第三章非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問句則是合格的。這說明定指效應也適用於英語wh疑問句的分析,而本研究的推導方法也同樣可以為這些語料的合格性提供簡明而有力的解釋。定指效應可能是英漢語非論元移位所普遍遵循的限製條件,孤島限製本身並不具有原始地位,它可以被解構為其他句法限製條件的製約。按照我們的分析,孤島條件的出現源自於運算係統中進行合並操作的兩個成分之間特征的匹配。從概念必要性的運算過程來解釋孤島條件符合最簡方案的要求,同時這也為孤島條件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①由此來看,本研究所提出的局域推導理論不僅可以分析英漢語中不同類別的話題結構,還可以解釋話題結構和wh問句中孤島條件的違反情況,具有較好的語料涵蓋範圍。另外,這些語料也間接地說明最大投射不應該是語段,也不應該是反局域理論中的能產域,而應該是每一個最大投射。

另外,當話題的語缺在附加語中時,所生成的話題結構總是不合格的,如:(67)a.小王i,小李[為了ti沒來]正發火呢。

b.爸爸i,[當ti不在家時],孩子偷看了電視。

c.孩子i,爸爸[在ti常玩的地方]等他。

在上述三句中,包含話題語缺的附加語從句分別表示原因、時間和地點,但是生成的話題結構都不合格。本研究的分析也可以為這樣的語料提供解釋。Stepanov(2001,2007)以及Chomsky(2008)都提出附加語在句子的生成過程中可以通過非循環性的方式,即後期附加(lateadjunction)的方式進入句法結構,也就是說,附加語可以在整個句子成功建構後再附加到某個句法成分上。當包含了這些話題語缺的附加語在所有句法投射生成之後附加到句式結構中時,就會出現TopP已經構建,而附加語還尚未進入句法結構的情況。根據上文的分析,如果TopP①孤島條件存在多種不同的類型,這裏隻是涉及了部分孤島條件。這一理念能否使用到所有孤島條件的分析當中,還需要更多的驗證和研究。

109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已經構建,而在評述部分找不到話題成分的語缺,此時隻能從詞庫中提取包含[Top]特征的句法成分從而生成懸垂話題句。但是此時的詞庫中也沒有這樣的句法成分,因而推導將無法進行,最終隻能導致推導的失敗。即使此時詞庫中存在含有[Top]特征的句法成分,語法係統所生成的話題結構也隻能是懸垂話題句。當附加語進入到句法結構當中時,句首的懸垂話題也無法在評述部分找到語缺,因此也無法生成合格的句子。

英漢語中還存在一類特征的話題結構。在該類話題句中,話題可以允準寄生語缺(parasiticgap),如:(68)a.Thisbooki,IdiscussedtiwithoutreadingtPG.b.這本書i,我們沒讀過ti就討論了tPG。(Kuong2006)在這兩個句子當中,位於附加語小句中的寄生語缺要受到句首話題成分的允許。同時寄生語缺能夠存在的條件是允準性話題和寄生語缺之間還要出現一個空語類成分。Chomsky(1982,1986)指出中間的空語類無法成分統製寄生語缺,因而不能出現寄生語缺到該空位的移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Saito(1991)提出附加語外置的分析法,從而規避空語類和寄生語缺的成分統製關係。戴曼純、崔剛(2002)、戴曼純(2003)則使用了廣義左向合並模式和語段理論對寄生語缺進行分析,他們指出寄生語缺句中存在空算子成分的移位。

本研究的分析模式則可以對包含寄生語缺的話題結構提出簡單而明晰的分析。寄生語缺具有[Case]和[Top]這兩個特征需要核查。因為寄生語缺位於從句當中,該成分無法獲得格位。為了核查這兩個特征,寄生語缺成分需要在詞庫中進行存活,當該寄生語缺合並到主句ti位置時,其[Case]得以核查。但是[Top]特征則繼續驅使該寄生語缺的存活和合並操作。當該寄生語缺合並到句首TopP投射指定語位置時,[Top]也得以核查。當所有不可解特征得以核查後,推導宣告結束。在PF層麵中,寄生語缺在最後一個特征,即[Top]特征得以核查的位置進行拚讀,從而形成寄生語缺句的線性排序。

110第三章非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存活推導模式強調一個句法成分進行存活和再次合並操作的動機來源於該句法成分的不可解特征。隻要存在不可解特征,該成分就可以在詞庫中進行存活,並在下一個最大投射構建成功時,繼續進行合並操作。這種存活式合並模式沒有使用移位的概念,因而無需考慮移位的成分統製要求,從而可以成功解釋該類結構中寄生語缺與空位成分ti和句首話題具有完全同指的意義關係。同時,也無需設定空算子或者限定附加語的句法位置,因而更為經濟地解釋了包含寄生語缺的話題結構的生成問題。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研究提出的存活式合並分析法可以成功解釋英漢語中不同類別話題結構的生成,同時為不同類別話題結構的異同提供理據支撐。更為重要的是,該分析法無需設定額外製約條件或者借用其他句法工具就可以成功解釋話題結構中孤島條件出現和消失的句法現象,還可以解釋寄生語缺在話題結構中的句法允準問題。這說明本研究的分析模式不僅具有概念必要性,從而符合理論建構的經濟性條件,同時還具有較好的語料覆蓋範圍,較為成功地解決了句法分析中描寫充分性和解釋充分性的張力問題。

3.4.2局域理論下的焦點結構非論元移位另一種代表性的語料來自焦點化操作。本節將比較英漢語中的焦點結構,並采用基於合並操作的存活推導模式分析兩種語言中焦點結構的異同。

首先看英語中的焦點化結構。以一組典型的焦點化句子為例:(69)a.IhateJOHNverymuch,(notTom).b.JOHNIhateverymuch,(notTom).這兩個句子是英語中具有代表性的焦點結構。在這兩個句子中,John與Tom形成對比,這種直接的對比導致John成為句子的焦點。所不同的是,(69a)中的句子采用了“在位”焦點的標記策略,因而焦點化的句法成分不出現句法位移現象,而(69b)中的句子采用了“移位”焦點的111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標記策略,焦點化的John發生至句首的位移現象,從而體現與話題成分類似的句法分布。

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在位”焦點,還是“移位”焦點,獲得焦點標注的句法成分都要接受焦點重音,成為接受句子主要重音的成分,從而達到強調和對比的目的。“在位”焦點不產生句法位移現象,因而其焦點標注是在PF和LF這兩個接口層麵進行的。PF層麵賦予焦點化成分的重音模式和發音策略,而LF層麵則負責焦點化成分的語義解釋。因為接口層麵不涉及狹義句法中的運算係統,不參與句法運算過程,因而焦點成分在詞庫中被賦予的應該是[Foc]這一可解特征。這一特征無需運算過程的核查,直接通過PF和LF接口層麵的語音包裝和意義表達得以允準,因而無需通過移位操作就可以實現焦點化的操作。英語中一些標注焦點的邏輯算子,如only和even等起到的作用就是通過句法手段為接口層麵的焦點標注提供線索,使得焦點化的句法成分可以在接口層麵快速獲得標注,從而提高焦點句的生成效率。①英語中一些句式結構也具有相同的功能,如分裂結構(cleftconstruction)和假分裂結構(pseudocleftconstruction),例句如下:(70)a.ItisJOHNthatIhateverymuch.b.WhatIhateisJOHN.這說明狹義句法可以通過一些句法手段為接口層麵的操作提供輔助手段,從而實現整個句法係統的高效運算,這也體現了狹義句法在整個句法係統中的主導地位。

與之不同,“移位”焦點采用了在詞庫中對焦點化的句法成分進行[Foc]特征標注的模式。這一不可解特征必須通過運算係統進行核查,否則就無法生成合格的焦點結構,而核查這一不可解特征的方法就是采用句法位移的策略。JohnIhateverymuch具有如下的生成過程:①需要指出的是,加上only和even等焦點算子的句法成分也可以進行位移操作,如OnlyJOHNIhatethismuch。這說明采用附加焦點邏輯算子的方法對於“在位”焦點和“移位”焦點都具有適用性。

112第三章非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71)在該句的vP投射中,主語I具有[Case]特征需要核查,賓語John具有[Foc]特征需要核查。這兩個不可解特征決定了I和John要在詞庫中進行存活。當TP投射成功時,I和John再次進行合並操作至TP的指定語位置。在該位置,I的[Case]特征得以核查,從而無需在詞庫中再次存活,I也無需再次參加以後的句法操作。John因為在這一位置無法核查它的[Foc]特征,因而必須在詞庫中再次存活。當FinP獲得投射時,John再次合並到FinP的指定語位置,但是這一投射的中心語Fin所擁有的特征集與[Foc]無任何關聯,因而無法核查John的[Foc]特征,John在詞庫中再次存活。當FocP獲得投射時,John再次合並到FocP的指定語位置。此時該焦點短語的中心語Foc與John的[Foc]特征完全匹配,因而可以核查這一特征。當John的[Foc]被核查後,句法結構中沒有尚未核查的特征,當ForceP投射完成時,句法推導過程也宣告結束。整個推導過程生成了多個John和I的複本,在PF層麵中,John和I分別在進行特征核查的句法位置進行拚讀,從而最終出現JohnIhateverymuch的正確語序。

以上的生成過程說明位移性焦點結構與話題化話題結構具有相似的生成過程。兩種結構中的焦點和話題都是在詞庫中進行特征的標注,113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不可解特征[Foc]和[Top]是驅動焦點成分和話題成分進行位移操作的動因。所不同的隻是不可解內容的不同,以及句法投射中功能範疇的差異。當一個句子中隻有焦點化操作時,可以認為該句中隻生成對應的FocP功能投射,話題短語TopP無需生成。同樣,隻有話題化現象的句法結構中也無需生成FocP投射。這體現了話題和焦點在句法範疇中的靈活性,也符合生成語法中經濟性原則的作用。

焦點化結構中有時候會出現助動詞提升的現象,如:(72)a.NeveragainwouldIallowthisbehavior.b.Undernocircumstancesshouldyouacceptit.以NeveragainwouldIallowthisbehavior為例,其生成過程如下圖所示:(73)在該句中,neveragain采用了詞庫標注的方式獲得焦點意義。為了核查它的[Foc]特征,該焦點成分通過存活的手段,發生至vP以上每個最大投射指定語位置的合並操作,並在FocP指定語的位置實現[Foc]特征的核查。與一般焦點化結構不同,這裏的助動詞would也要發生移位,從中心語T的位置移位至中心語Foc的位置。按照Travis(1984)提114第三章非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出的中心語移位製約條件(HeadMovementConstraint),would在移位的過程中經過T和Foc之間的每個中心語位置,在該句中,would采取T至Fin的移位,然後再通過Fin至Foc的移位以滿足中心語移位製約條件,從而實現句法移位的連續循環性,並滿足局域製約條件的要求。

問題是,為何在有的焦點化結構中會出現助動詞移位現象,而在另外一些焦點化結構中,助動詞並不會出現移位的現象呢?出於一致性的考慮,我們認為助動詞移位的動因不是來自焦點化操作,而是某些疑問算子的特殊句法要求。觀察以上的句子,可以發現出現助動詞提升的焦點化結構中,焦點成分都分別包含了否定成分never和no。這兩個否定算子需要特定中心語的允準,在焦點化結構中,助動詞發生到Foc中心語的移位,其目的就是通過與否定成分形成局域分布的方式允準這些否定算子。從這個分析來看,助動詞移位與焦點化操作無關。來自wh疑問句的語料也可以為這種分析提供證據,如:(74)a.Whatcolorwouldyouprefer?

b.Howmuchdoyouhateit?

Wh疑問詞在很多分析當中也被認為是焦點化成分(Li&Thomspon1981;Rizzi1997;Radford2009;張伯江、方梅1996;石毓智2001等)。當非主語的wh疑問詞進行移位時,就需要出現助動詞的提升。其原因是wh疑問詞中也存在疑問算子。助動詞通過位移的方式與wh疑問詞形成局域分布,其目的就是為了允準疑問算子,而與wh疑問詞的焦點化操作無關。

漢語中的焦點化結構同樣存在在位焦點和移位焦點兩種類型,如:(75)a.我喜歡老王,(不是老李)。

b.老王我喜歡,(老李我不喜歡)。

與英語中的焦點化結構相同,漢語中焦點也可以采取詞庫標注[Foc]特征或者[Foc]特征這兩種方式進行。如果采用詞庫標注[Foc]特115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征和接口允準的方式,焦點成分則無法出現顯性句法移位。漢語中同樣也采用了一些句法操作為接口的[Foc]特征標準提供線索,如加入焦點標識詞“是”以及采用“是……的”強調結構:(76)a.我是昨天買了新房,(不是今天)。

b.我昨天買的是新房,(不是二手房)。

需要指出的是英漢語的焦點算子only和漢語中的“是”存在一定的不對稱性。首先,only和“是”具有不同的附加對象,如:(77)a.Iboughtacarinthisplaceyesterday.b.OnlyIboughtacarinthisplaceyesterday.c.Ionlyboughtacarinthisplaceyesterday.d.Iboughtonlyacarinthisplaceyesterday.e.Iboughtacaronlyinthisplaceyesterday.f.Iboughtacarinthisplaceonlyyesterday.(78)a.我昨天在這裏買了輛車。

b.是我昨天在這裏買了輛車。

c.我是昨天在這裏買了輛車。

d.我昨天是在這裏買了輛車。

e.我昨天在這裏是買了輛車。

f.我昨天在這裏買了是輛車。

由這兩組語料可以看出,焦點算子only的使用較為靈活,它可以附加到句中的任何成分使之成為焦點。而“是”隻能附加到句中動詞和動詞之前的句法成分,而不能附加到動詞後的賓語之上。這說明“是”的使用更為局限,這可能與“是”的詞法特性有關,而與句法位置關係不大,通過“是……的”就可以對賓語位置成分進行附加,如:(79)我昨天在這裏買的是輛車。

116第三章非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其次,附加only和“是”的焦點化成分具有不同的句法分布,如:(80)a.OnlyyesterdayIboughtacar.b.Ionlyyesterdayboughtacar.c.是小王叫蛇咬了。

d.我是愛你才這麼說的。(張伯江、方梅1996)附加了only的焦點成分隻能移位至句首成分,而不能位於主語和謂詞之間的位置。附加了“是”的焦點化成分可以在兩個位置出現。因此,從句法結構來看,“是”具有更廣的應用範圍,這說明漢語中焦點位置更為靈活。漢語在不同的句法位置都可以對信息結構的內容進行表征,這也為漢語中信息結構表達較為豐富的說法提供了證據。

漢語同樣可以采用詞庫標注[Foc]的方式對焦點進行標注。該標注方式需要焦點化成分在狹義句法中采用位移操作實現[Foc]這一不可解特征的核查,以“老王我喜歡”為例,其生成過程如下:(81)由此來看,英漢語中焦點結構具有相同的位移激發機製,也具有相117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同的位移方式。兩種語言中焦點結構的生成過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漢語中的焦點結構不會帶來助動詞的提升,即使在某些包含否定詞的焦點結構中,助動詞也不會提升,如:(82)a.老王我會喜歡,(不是老李)。

b.老王會我喜歡,(不是老李)。

c.沒有一種情況我可以違背原則。

d.沒有一種情況可以我違背原則。

這樣的例句從跨語言的角度證明了助動詞提升不是焦點化操作帶來的結果,也不是焦點結構必需的句法操作。助動詞提升是某些英語中邏輯算子進行句法允準的需要,它們在漢語中也找不到對應的成分。

漢語中的焦點化結構有時候也可以在wh問句中出現,如:(83)a.你最害怕什麼?

b.什麼你最害怕?

c.你什麼最害怕?

漢語屬於wh非移位性語言,要表達疑問的意義,wh疑問詞無需移位。但是在(83b)和(83c)中,wh疑問詞“什麼”出現了至句首位置和句間位置的移位。其動機肯定不是wh疑問詞[Wh]特征的核查,而隻能是wh疑問詞做焦點成分時焦點化操作的結果。①(83b)的生成過程可以表述為:(84)[ForceP[FocP什麼[FinP什麼[TP什麼你[vP你最害怕什麼]]]]]?

①漢語屬於wh疑問詞在位語言,在生成wh問句時,wh疑問詞無需發生顯性移位。但是漢語中同樣存在發生顯性移位的wh問句。出於一致性的考慮,這種疑問應該不是wh問句生成過程產生的結果,而是源自其他類別的句法操作,焦點化操作則可以為此現象提供一個較好的解釋。

118第三章非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什麼”的[Foc]特征驅使“什麼”在詞庫中的存活和合並操作,直至該特征在FocP指定語位置上的成功核查。有意思的是,漢語中焦點成分“什麼”也可以出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的位置,即出現在TP和vP之間的位置(Paul2002;Belletti2004),其生成過程如下:(85)[ForceP[FinP[TP你[FocP你什麼[vP你最害怕什麼]]]]]?

在該句中,“你”和“什麼”因為[Case]和[Foc]特征得以存活,從而激發再次的合並操作。與句首焦點結構不同的是,在句間焦點結構中,焦點成分“什麼”要先於代詞“你”完成特征核查,從而出現“你>什麼”的詞序,最終出現句間焦點結構“你什麼最害怕”。因為句中已經出現FocP,且“什麼”的焦點特征已經得以核查,在TP之上就無需再次出現FocP投射,這也是句法理論中經濟性原則作用下的結果。

如果根據反局域理論,話語域隻能出現在IP之上,即TP之上的位置,而不能位於TP之下。這一理論將無法生成句間焦點結構。同樣,根據語段理論,vP和CP作為語段是局域的單位,焦點成分“什麼”隻能出現在vP和CP的邊界,而不能在TP之下的投射中出現,因而也無法生成句間焦點結構。這充分說明了存活式推導模式的解釋力。

英漢語中焦點結構的主要異同可以簡單表述如下:①焦點類別詞庫標注句法手段接口標注英語漢語在位焦點結構[Foc]特征無是√√移位焦點結構[Foc]特征存活+合並是√√本節在厘清位移現象的位置、動機以及位移方式的基礎上,采用基於合並的存活式推導模式分析了英漢語中的話題結構和焦點結構。話題結構的三種類型,即話題化話題結構、左偏置話題結構以及懸垂話題結構都可以通過這一推導模式加以成功分析。三種話題結構的區別在①從該表來看,焦點結構比話題結構體現更多的一致性,在英漢語中的表現也更為齊整,這可能是話題結構獲得更多注意力的原因之一。

119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於基本句法操作和句法成分起始位置的不同,而合並操作可以實現不同話題結構的統一。英漢語中的焦點結構也可以通過這一推導模式加以分析。焦點標注方法的不同,生成的焦點結構類型也就不同。詞庫標注[Foc]特征生成“移位”焦點結構,而詞庫標注[Foc]特征則生成“在位”焦點結構。英漢語中的焦點結構體現出較高程度的一致性。本研究所使用的存活式推導模式還可以對移位操作進行解構,精簡運算係統的基本操作,還可以分析和解釋話題結構中孤島條件和寄生語缺現象以及焦點結構中的句間焦點位置分布,體現了較好的理論優勢和語料優勢。

3.5賓語前置結構漢語的基本語序為SVO(Huang1982;Sun&Givon1985;Huang,Li&Li2009)。①但是漢語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語序的靈活性,漢語中同樣存在大量SOV型的句子,而英語中則無此靈活的語序,如:(86)a.老王那場電影看完了。

b.小李抽煙最討厭。

c.Johnthatmoviesaw.d.Marysmokinghatesthemost.呂叔湘(1948)、黎錦熙(1992)等認為在這些句子中,主語後的名詞性成分仍然與句子中的謂詞存在論元選擇的關係,承載“受事”或者“目標”的題元角色,這些前置的名詞短語仍然為句子的賓語成分。所不同的是,賓語的位置發生了變化,因而這樣的賓語被稱為前置賓語,這樣的結構被稱為賓語前置結構。除此之外,漢語中還可以出現OV成分並列的句式,從而出現並列式賓語前置結構,英語中同樣也無法出現該類賓語前置結構,如:①也有學者,如Li&Thompson(1976)認為,在現代漢語中SOV基本語序占有優勢,但是SVO作為基本語序的觀點被更多學者接受。

120第三章非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87)a.老王這場電影看過,那場電影沒看過。

b.小李抽煙喜歡,喝酒不喜歡。

c.Johnthismoviesaw,thatmoviedidntsaw.d.Marysmokinglikes,drinkingdoesntlike.英語中無法出現單一式和並列式前置結構,這可能與英語中話語信息投射的句法位置相關。與漢語相比,英語中話語信息投射的句法位置通常在句首位置,而較少在句間出現,因此本節將主要關注漢語中賓語前置結構的句法分析。以往的研究一般將賓語前置結構分析為話題結構或者焦點結構,爭論的核心集中在前置賓語的話語屬性歸屬上。本節將首先回顧傳統文獻,然後采用存活式句法模式對此結構做出分析。

3.5.1賓語前置結構的分析回顧先前對於前置賓語的研究可以分為三類:話題分析法、焦點分析法、話題和焦點分析法。

首先是話題分析法,持該觀點的主要有Xu&Langendoen(1985)、Lin(1992)、Paul(2002,2005)、劉丹青、徐烈炯(1998)、曹逢甫(2005)、徐烈炯、劉丹青(2007)等。以曹逢甫(2005)為例,他指出前置賓語緊隨句首的基本話題,具有將語義延伸到多個子句中的功能,從而形成話題鏈,如:(88)a.老李文件看完,就傳給我了。

b.老李i文件j看完,titj就傳給我了。

除此之外,前置賓語與話題具有相同的特征,如必須為有定成分,可以加入“啊、呀”等語氣助詞,這些證據充分說明了前置賓語的話題屬性。①①從測試手段的可靠性來看,能夠形成話題鏈的特點可能比能夠加入語氣助詞這一特點更能證明賓語前置結構的話題屬性。

121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就具體的句法操作而言,Xu&Langendoen(1985)以及Lin(1992)等認為在賓語前置結構中發生了雙重話題化現象,前置賓語和主語同時進行話題化操作,同時前置賓語通過附加操作附著到IP之上。以“老王電影看完了”為例,其結構應該為:(89)[TopP老王[TP老王[IP電影[IP看完了電影]]]]。

這兩點分析都存在問題。首先是句首的“老王”不一定必須要進行話題化操作。老王作為動詞“看完”的論元,是通過句法操作進入TP的指定語位置,這一位置為典型的主語位置。如果“老王”不再發生至TopP指定語位置的進一步操作,該句同樣合格,因而句首名詞為主語還是話題要取決於它在句法結構中的位置,話題化並非必須的操作。其次是IP附加分析法。如果前置賓語為附加性成分,那麼根據附加語的特征,該附加操作可以多次進行,也就預示著可以出現多個前置賓語共現的情況,實際語料並非如此,如:(90)a.老王這本小說那本小說看完了。

b.小李電影動作片最喜歡。

石毓智(2001)也認為前置賓語發生了次話題化現象,同時他指出前置的賓語多用於比較,且話題化的名詞性成分表通指,而不能為定指內容。如上文所述,“比較”並非前置賓語的核心特征,一旦涉及比較,可能出現的不再是話題,而是焦點。另外,在“老王那場電影看完了”中,“那場電影”不是通指成分,而為定指,因而前置賓語的語義特點並非如此受限。

其次是焦點分析法,Ernst&Wang(1995)批駁了話題分析法。首先,話題化操作一般可以是長距離的,從而跨越小句,但是前置賓語則需要受到當前小句的限製,如:(91)a.[TopP那場電影,[TP小李以為[CP[TP小王看完了那場電122第三章非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影]]]]。

b.[CP[IP小李[那場電影]以為[CP[TP小王看完了那場電影]]]]。

另外,在關係小句中,話題化操作一般不能接受,而賓語前置結構則可以進入,如:(92)a.請在[[電影我看完]的時候]來找我。

b.請在[[我電影看完]的時候]來找我。

Shyu(1995,2001)也提出前置賓語與一般話題的一點區別。句首話題可以多個共現,而前置賓語一般隻能出現一個,(90)中的兩個語料說明了這點區別。同時,她認為前置賓語為焦點化成分,與“連”字具有相同的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他們提出的反駁證據隻是說明了句首話題和前置賓語成分的不同,而並沒有明確給出前置賓語不是話題的證據,從而無法徹底反駁話題分析法。另外,不能通過“連”字結構的類比來確定前置賓語的話語屬性,因為這兩種結構具有較多相同的句法分布,但是屬於不同的結構類型。隻有明確前置賓語的焦點屬性,才能論證前置賓語結構屬於焦點結構,而非話題結構。但是他們並沒有給出有力的證據。

最後是話題和焦點分析法。Hsu(2012)提出,前置賓語可以為話題,也可以為焦點。Hsu的分析有如下兩條證據。首先是前置賓語的省略,如:(93)a.你作業寫完了嗎?

b.我[作業]Top寫完了。

c.我[pro]Top寫完了。

(94)a.你什麼寫完了?

b.我[作業]Foc寫完了。

c.我[pro]Foc寫完了。

123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在(93)中,b句和c句都可以是a問句的合格回答;而在(94)中,隻有b才能回答a類問題,c不是合格的回答。其原因是在(93)中的前置賓語為話題,而在(94)中的前置賓語為焦點。話題具有可省略性,而焦點不可省略,從而造成上述語料的差別。

其次是焦點標記的使用,如:(95)a.你什麼寫完了?

b.我[是作業]Foc寫完了。

(96)a.你作業寫完了嗎?

b.對,我[是作業]Top寫完了。

當前置賓語為焦點時,它可以受到焦點標記詞“是”的修飾。如果前置賓語為話題,加上“是”的句子則不合格。這說明前置賓語既可以是焦點,也可以是話題。

需要指出的是,Hsu的分析法是采用了提供語境的方式進行的。句法學研究不同於語用學,其研究的對象是脫離語境的句子,其研究的話題和焦點概念也應該是句法範疇內的內容。隻要提供適當的語境,任何句法成分都可能成為話題或者焦點。與之不同,句法研究需要在脫離語境的情況下對於前置賓語的屬性做出判斷。我們認為達到這一結果的方法來自於形式化測試方法的設定和應用,而非具體語境的提供。

3.5.2話題與焦點的判定要明確前置賓語的話語屬性,首先要製定話題和焦點的區分標準。

話題屬於評述部分談論的對象,具有框架設定的功能,並總是帶有有定、確指,或者通指的特征,因而一般為非突出的內容。而焦點具有的核心特征為強調和對比,因而一般具有突出的特征。話題和焦點在突出和非突出方麵體現出不相容性,因而屬於不同的概念,必須加以甄別。

根據話題和焦點的特征區別,可以使用如下六種不同的方法對話題和焦點進行區分。

第一,話題具有有定、確指,或者泛指的特征,而焦點則可能為不定124第三章非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指的內容,因而是否具有[+Definite]、[+Specific]、[+Generic]特征是判定話題和焦點的依據之一。如:(97)a.那個小孩,我很不喜歡。

b.我喜歡的是一個小孩。

第二,話題是整個句子繼續開展的框架,受到句內成分或者語境知識的允準,在使用時無需強調,從而保留了較強的話語特征,並因此具有焦點所不具有的特點,即可省略性。而焦點屬於強調的內容,在句中不可省略,如:(98)a.那個小孩,我很不喜歡。我很不喜歡。

b.我喜歡的是一個小孩。我喜歡的(是)第三,焦點具有對比的特征,而話題則是評述討論的對象,因而不具有對比的特征,如:(99)a.香蕉樹,葉子很大。

b.我喜歡的是香蕉。

在第一句中,“香蕉樹”是話題,是“葉子很大”這一評述的對象。這一句不存在直接或者間接的對比,而是將討論的中心放在話題之上。與之不同,第二句中的“香蕉”暗含與其他水果的對比,整句蘊含“我喜歡的是香蕉,不是其他水果”的意義。因而是否具有對比應該是區別話題和焦點的有效手段之一。

第四,話題是話語層麵的概念,在進入句法層麵後仍然保留了一定的話語性質。如上文所述,話題位於句首的話題句不能進入從句。而焦點的位置具有比話題更大的靈活性,因而可以自由進入從句。因此,能否進入從句也是區分話題和焦點的重要標準之一,如:125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100)a.我幹完了活。

b.活我幹完了。

c.請在活我幹完的時候來。

d.你喜歡我是為了慶祝生日給你買的禮物嗎?

第五,在特定的語言中,焦點可以通過不同的邏輯算子加以標識,如英語中可以使用only和even,而漢語中則可以使用“是”和“連”(張伯江、方梅2001;Hole2012),而話題則不能使用這些焦點標記詞加以標識,如:(101)a.Ilikeonlyyou.b.我相信的是你。

c.是水果,我喜歡香蕉。

第六,焦點可以通過疑問詞加以提問,而話題則不具有這一特點,如:(102)a.那個孩子,我老是看見。

b.誰,我老是看見?

c.我老是看見的是一個孩子。

d.你老是看見的是什麼?

根據如上的判斷標準,我們可以對單一賓語前置結構和並列賓語前置的話語屬性做出判斷。①第一是前置賓語中有定和無定特征的選擇。

(103)a.我這本書看完了。

b.我一本書看完了。

①在某些結構當中,可能無法使用每一個具體的測試標準。隻要符合大部分的測試標準,就可以判定該結構的話題屬性或者焦點屬性。這體現了認知語言學中類典型(prototype)概念的作用。

126第三章非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c.我一本書可以看完,兩本書就看不完了。

單一式前置賓語必須為定指成分,而不能為無定內容。但是並列的前置賓語中則可以出現無定性成分。這說明單一式前置賓語為話題,而並列式前置賓語為焦點。

第二是前置賓語的可刪除性。

(104)a.老王這部電影看完了。

b.老王看完了。

c.老王這部電影看完了,那部電影沒看完。

d.老王看完了,沒看完。

e.老王這部電影看完了,沒看完。

f.老王看完了,那部電影沒看完。

這些語料說明單一的前置賓語可以省略,而一旦省略並列的前置賓語,其句子則不合格。同時,即使是保留並列前置賓語的一個,句子仍然不合格。這也說明單一式前置賓語為話題,而並列式前置賓語為焦點。

第三是對比的有無。

(105)a.小王書讀完了。

b.小王這本書讀完了,那本沒有讀完。

如果是單一的前置賓語,很難說前置賓語存在對比。(105a)中“書”是“讀完”的對象,單從這一句子來看,此時很難找到“書”的對比對象。因而對比性並非單一前置賓語的核心特征。而在並列性的前置賓語必然存在比較。這一點也說明了單一前置賓語為話題而並列前置賓語為焦點。假如前置賓語可以隱含對比信息,那麼此時的前置賓語則必然為焦點,這說明了前置賓語如果進入從句,必然包含對比的意義,如:127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106)a.請在我那本書看完的時候來。

b.請不要在我這本書看完那本書沒看完的時候打擾我。

在此句中,“那本書”因為暗含與其他書的對比,從而可以允準前置賓語在從句中的出現,而並列性的前置賓語因為明確表示對比的內容,因而更容易進入從句。因此第四條標準仍然能夠支持單一式前置賓語為話題而並列式前置賓語為焦點的分析。①第五是焦點標記詞的使用。

(107)a.小王書看完了。

b.小王連這本書也看完了。

c.他連黃酒也喝,連肥肉也吃。

如果加上“連”字,前置的賓語成分依然合格,但是此時的結構為“連”字結構,而非賓語前置結構。前者沒有對比,而後者則明顯包含對比的意義,兩者具有顯著的差異。值得注意的是,並列的前置賓語一旦使用“連”字,對比的核心概念仍然存在,因而其焦點屬性得以保留。

最後是能否使用疑問詞進行提問。

(108)a.老王書看完了。

b.老王什麼看完了?

c.小李牛肉吃過,馬肉沒吃過。

d.小李什麼吃過,什麼沒吃過?

當單一前置賓語作為話題出現時,前置的賓語“書”屬於已經信息,這樣就與表征新信息的疑問詞“什麼”產生矛盾,因而無法與之共現。而並列性的前置賓語因為屬於焦點而沒有這一限製。

以上的六個測試標準都說明在無標記的情況下,單一性的前置賓語①如果提供特定的條件,單一性賓語前置結構也可以呈現對比的意義,因而體現焦點的特征。但這屬於標記性的情況,出現的頻率較低。這種現象也體現了漢語語法靈活性的特點。

128第三章非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具有較強的話題屬性,而並列的前置賓語則具有較強的焦點屬性。如果給予適當的語境,單一性的前置賓語也可以做焦點,但這屬於標記性的結果。與之不同,無論給予何種語境,並列的前置賓語隻能是焦點,而不能是話題,其原因在於並列的前置賓語必然包含對比的概念,因而隻能為焦點。

3.5.3前置賓語的句法位置要分析賓語前置結構的生成,首先要解決前置賓語的位置問題。通過與否定詞、情態動詞、副詞等成分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前置賓語在句法結構中的具體位置。

一般而言,前置的賓語在結構上要高於否定詞,如“沒有”的。但是並列性前置賓語既可以在“沒有”之前,也可以在“沒有”之後,如:(109)a.李四(沒有)那本書(沒有)看過。

b.李四沒有這本書看過,那本書也看過。

c.李四這本書沒有看過,那本書看過。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否定詞在並列賓語前置之前,那麼否定的是所有的前置子句。第二個例子的語義為“李四沒有看過這本書,同時也沒有看過那本書”,而不能表示“李四沒有看過這本書,但是看過那本書”。

這是因為單一的前置賓語成分是不能在否定成分之後的,從而進一步證明了兩種賓語前置結構的差別。

情態動詞一般可以出現在前置賓語的後麵,而不能位於其後,如:(110)李四(會)這個問題(會)解決。

但是在並列前置賓語結構中,情態動詞就可以出現在前置賓語的前麵或者後麵,如:(111)a.你這本書可以買,那本書也可以買。

129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b.你可以這本書買,那本書不買。

按照Li&Thompson(1981)的論述,漢語中的副詞可以分為移位性(movable)副詞和非移位性(nonmovable)副詞。移位性副詞是可以出現在主語之前、也可以出現在主語與情態動詞之間的副詞,包括“好像”、“突然”、“顯然”等。非移位性副詞隻能出現在主語之後,包括“已經”、“一直”、“常常”等。移位性副詞可以附加到TP或者vP之上,這樣它的位置一般可以在前置賓語之前,也可以在前置賓語之後,這是由移位性副詞靈活的允準位置所造成的,如:(112)a.李四昨天那本書看完了。

b.李四那本書昨天看完了。

(113)a.我昨天論文寫好了,答辯做完了。

b.我論文昨天寫好了,答辯做完了。

非移位性副詞一般是由附接到vP上,由vP允準。但是單一前置的賓語一般要在非移位性副詞之前,這說明前置的賓語移出了vP投射,如:(114)李四(已經)那本書(已經)買了。

在並列式賓語前置結構中,非移位副詞的位置一般也要在前置的賓語之前,如:(115)a.我論文已經寫好了,答辯已經做完了。

b.我已經論文寫好了,答辯做完了。

一般認為在限定性的子句中,前置的賓語是受當前子句約束的,即與話題不同,前置的賓語不可以移位到當前子句之外。但是如果該子句屬於非限定性的,那麼單一的前置賓語必須移位到當前子句的外麵,遺130第三章非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留在當前子句內的移位則是不合格的(Ernst&Wang1995),如:(116)a.王五逼李四[PRO[那本書]i讀完ti了]b.王五[那本書]i逼李四[PRO讀完ti了]但是如果出現並列的賓語前置,那麼前置賓語可以留在非限定性的子句之內,也可以移位到子句之外,如:(117)a.王五逼李四[PRO飯i要吃ti,水j也要喝tj]b.王五[飯]i逼[PRO李四吃ti],[水]j逼[PRO李四喝tj]話題成分這一特殊的分布要求進一步說明了話題屬於篇章的概念,它隻能存在句法表征,因而隻能出現在句子,而不能出現在子句中。而焦點則無此限製,它是句法和音係共同作用下的結果,因而可以自由在子句和句子中存在。

綜合以上前置賓語與其他成分的位置對比,可以看出單一式前置賓語的位置比較固定,它必須在否定詞之前,在情態動詞之前,在非移位性副詞之前,以及非限定性子句之外。而並列式賓語前置結構與之不同,它的位置則更為靈活。這充分說明了賓語前置結構不是一個統一的構式,按照是否存在比較,或者說是根據話題和焦點的不同,做出兩種具體類型的劃分。可以肯定的是,就相對位置而言,無論是做焦點還是做話題,前置的賓語都是在TP和vP之間的投射之中。也就是說,此時的前置賓語處在位於TP和vP之間TopP或者FocP的指定語位置之上。

3.5.4賓語前置結構的生成在明確了前置賓語的位置後,再看賓語前置結構的具體生成過程,以“老王這部電影看了”為例,其生成過程如下:131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在vP投射中,“老王”和“這部電影”分別因為不可解的格位特征和話題特征在詞庫中得以存活。當上一級的TopP投射構建成功時,“老王”和“這部電影”分別從詞庫中存活,再次合並到TopP的指定語位置。TopP的中心語Top具有核查“這部電影”[Top]特征的能力,但是無法核查“老王”的[Case]特征。因而“老王”繼續在詞庫中存活。

隻有當“老王”合並到TP指定語位置時,它的[Case]特征才得以核查,因此“老王”在此處獲得拚讀。此時所有的特征均得以核查,推導宣告結束。

“這部電影”的[Top]特征是在詞庫中賦予的,存活、合並,以及特征核查等句法操作都是為了核查這一不可解特征。假如“這部電影”在詞庫中沒有被賦予[Top]特征,那麼“這部電影”就無需在詞庫中存活,它也無需合並到TopP指定的位置並在那個位置進行拚讀,從而生成的句子應該是“老王看了這部電影”。這樣就解釋了賓語前置和賓語後置的兩種句法分布。

並列式前置賓語結構具有相同的生成機製,所不同的是,此時在詞庫中賦予前置賓語的特征為[Foc]。以“老王這部電影看了,那部電影132第三章非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沒看”為例,其前一個賓語前置部分“老王這部電影看了”的生成過程如下:①可以看出,該句的生成結構與話題性的賓語前置結構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這部電影”存活的依據是[Foc]特征,而非[Top]特征。這說明單一式賓語前置結構和並列式賓語前置結構具有不同的話語屬性,但是它們具有相同的句法機製,從而體現了本研究中分析的優勢。

本研究的另外一個優勢體現在一些特殊的賓語前置結構中,如:(120)a.老王水果喜歡哈密瓜。

b.他那件事還沒做決定。

c.他英語考了一百分。

在這些結構當中,位於句首名詞短語後的話題屬於懸垂話題,無法重構到原句的vP投射中。按照存活式推導模式,這些語料可以得以解釋。懸垂話題在詞庫中獲得[Top]特征的標注,它們通過詞庫中提取然①這裏暫時不考慮並列式前置賓語結構中兩個OV成分之間的句法關係。可以初步認定兩個OV之間構成並列短語ConjP。而主語“老王”由構成兩個OV成分的vP短語中共同提取,因而屬於跨越小句的移位(acrosstheboardmovement)。

133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後直接合並到句中TopP指定語位置上的方式進行生成,因而無需也無法在vP中找到可以重構的位置。

假如句中位置出現了懸垂話題,那麼動詞短語中的單一賓語就無法發生前置,但是如果出現並列的前置賓語,那麼句子仍然是合格的,如:(121)a.老王水果哈密瓜喜歡。

b.老王水果哈密瓜喜歡,蘋果不喜歡。

c.小李電影動作片愛看。

d.小李電影動作片愛看,愛情片不愛看。

如果單一的賓語進行前置,那麼它將在詞庫中存活,並再次合並到TP之下TopP的指定語位置,並在該位置進行特征的核查。一旦這個位置被占據,懸垂話題的[Top]將無法找到合並的句法位置,也就無法進行特征核查,從而導致推導失敗。但是在並列賓語前置結構中,前置的賓語進行存活和合並操作的激發機製是[Foc]特征的核查。它們占據的是TP之下FocP的指定語位置。此時如果懸垂話題可以合並到FocP之上TopP的指定語位置,從而進行懸垂話題的特征核查。焦點化的前置賓語和懸垂話題分別具有各自獨立的合並位置,並核查不同的特征,因而最終生成合格的句子。這些語料不僅說明了合並式存活推導模式的解釋力,同時也間接說明了單一式前置賓語為話題,而並列式前置賓語為焦點這一論述的正確性。

本節在回顧傳統文獻的基礎上,通過製定話題和焦點的形式化區分依據,將單一式賓語前置結構分析為話題結構,將並列式賓語前置結構分析為焦點結構,並使用了基於合並操作的存活式推導模式對這兩種賓語前置結構的生成過程進行分析。存活式推導模式可以簡約的方式對兩種賓語前置結構做出分析,同時可以涵蓋懸垂話題式賓語前置結構。

另外,本研究采用的分析法可以避免移位分析法的缺陷,並解釋懸垂話題不可重構的原因。與傳統分析法相比,體現出了較好的理論優勢和語料覆蓋範圍。

134第三章非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3.6“連”字結構“連”字結構是漢語中一種比較特殊的句式。“連”字後一般需要一個“都”或者“也”來成句。“連”字成分可出現在主語之後,也可出現在主語之前,即可以出現在句間和句前的兩個位置,而英語中受even修飾的名詞短語隻能在句首出現,而不能在句間出現,如:(122)a.他連我的話也聽不懂。

b.連我的話他也聽不懂。

c.Heevenmywordscannotunderstand.d.Evenmywordshecannotunderstand.英語中受even修飾的名詞短語與前置賓語相同不能在句間位置出現,這說明它同樣受到英語話語信息投射句法位置的限製。在漢語中,保留“連”字而省略“都”或者“也”的句子不合語法,而省略“連”字而保留“都”和“也”的句子往往可以接受,而英語中出現even修飾名詞短語的句子則缺乏“都”和“也”對應的句法成分,如:(123)a.她連數學都/也喜歡。

b.她連數學喜歡。

c.她數學都/也喜歡。

這說明漢語中的“連”字結構具有特定的構式意義,屬於一種特殊的句法結構。英語中even修飾名詞隻能出現在一般焦點結構中,本身不具有獨立的句法地位,因此本節的討論將不涉及英語中帶even修飾語的焦點結構。學界對於“連”字句性質的界定存在諸多爭論。Shyu(1995)以及張伯江、方梅(1996)等將“連”字成分分析為焦點。而曹逢甫(2005)則認為“連”字成分為話題或者次話題。劉丹青、徐烈炯(1998)以135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及徐烈炯、劉丹青(2007)采取了折中的分析法,他們認為“連”字成分屬於焦點的性質,但是同時具有話題的特征,因而屬於話題焦點。本節將對此結構做出再分析。首先,本節討論“連”字的語類歸屬。之後,對“連”字成分在句中的分布進行較為完整的描寫。本節的重點是對“連”字句焦點和話題屬性的判定和具體推導過程的分析。最後將對“連”字句中出現的阻隔效應做出分析。

3.6.1“連”字的語類歸屬朱德熙(1982)等將“連”字界定為介詞,但介詞說不斷受到挑戰。

“連”字不屬於介詞的證據如下:首先,一般的介詞短語都是在否定詞和情態動詞之後,而“連”字句隻能在否定詞與情態動詞之前,因而表現出與介詞短語不同的分布特征,如:(124)a.張三沒有/應該向李四借錢。

b.張三向李四沒有/應該借錢。

(125)a.張三沒有/必須連家庭作業都寫完。

b.張三連家庭作業都沒有/必須寫完。

其次,使用並列測試法(coordinationtest)可以看出兩個普通的介詞短語由於性質相同,可以並列使用。而當“連”字短語和一個普通介詞短語共用時,得到的句子不合語法。這說明“連”字成分不屬於介詞短語成分,如:(126)a.他從銀行還是從親戚那借的錢?

b.他替親戚還是連朋友貸了款。

最後,“連”字成分一般都可以重構到句子的邏輯賓語位置,但此時重構的位置卻不可以加上“連”字:(127)a.在這兒,連《人民日報》都看不到。

136第三章非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b.在這兒,都看不到(連)《人民日報》。

由此可見,賓語“《人民日報》”是由動詞短語“看不到”所選擇的,而不是“連”字,“連”字作為介詞的說法不能成立。

另外一種說法是將“連”字作為一個功能投射的中心語,此功能投射LianP選擇一個DouP共同構建“連”字句的意義。這一說法同樣很難成立。“連”字句中的“連”字可以省略,按照功能投射的說法,也就是說一個短語的中心語可以省略,這顯然較難接受。同時一個“連”字可以選擇多個“都”字短語,且“連”字成分和“都”字成分之間可以插入主語成分,如:(128)a.他在外連電話都不往家裏打一個,信都不寫一封。

b.出門在外連電話他都不往家裏打一個。

也就是說一個“連”字可以選擇多個“都”字成分,且被LianP短語選擇的DouP短語可以出現間隔,這些語料都對功能投射分析法提出挑戰,“連”很難被認定為一個功能投射的中心語。

張伯江、方梅(1996)將“連”字分析為焦點標記詞(focalizer)。這一說法同樣存在問題。①首先,“連”字的可省略性說明將“連”字分析為焦點標記詞的不足。其次,Paris(1979)指出焦點標記詞不允許出現一個與焦點成分共指的代詞成分。而在“連”字句中,出現此類性質的代詞可以接受,如:(129)連落花傷感之人都替它們感到難受。

焦點標記詞的另一個特點是當此標記詞被刪除時,句子的意義就會發生改變,但是“連”字句中“連”的刪除並不會對句子意義產生太大的影響。由此可見,將“連”字分析為焦點標記詞的說法也較難成立。

①需要承認的是“連”確實具有標記焦點的功能,但是句法功能不能與句法屬性混為一談,兩者應該區別對待。

137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Paris(1979)將“連”字成分分析為似量化成分(quasiquantifier),把“連”字句中的“都/也”成分分析為量化詞。兩者的共同作用帶來“連”字句中“甚至”的意義。似量化成分的提法首先沒有一個清楚的界定,它與量化詞“都/也”的關係也很難進行界定,因此似量化成分的說法也不具有較好的解釋性。

Shyu(1995)分析了“連”字的性質,她指出“連”字後成分可以為名詞短語,動詞短語或者子句,如:(130)a.張三連一分鍾都不休息。

b.張三連打飯都不忘背單詞。

c.張三連她去外地出差都不放在心上。

據此她認為應該將“連”字分析為形容詞或者副詞,這樣的說法同樣存在問題。首先,“連”字後的成分可以為形容詞或者副詞成分:(131)她連漂亮都談不上,更不用說驚豔了。

也就是說,形容詞或者副詞可以修飾形容詞和副詞,這樣的說法無法成立。同時某些介詞短語也可以出現在“連”字之後,如:(132)他連從地下錢莊都借了不少錢,更不用說親戚朋友了。

如果把“連”分析為形容詞或者副詞,就會出現形容詞和副詞修飾介詞短語的狀況,這也較難成立。Paris(1979)提出“連”字後不可以出現方式和原因副詞,但實際上它們是可以接受的,如:(133)a.張三連很小心都會犯很多錯誤,更不用說不小心了。

b.他為了朋友什麼事都可以做,更不用說父母了。

由此可見“連”後的成分非常多元化,隻要是被強調了的內容都可以138第三章非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進入到“連”字成分當中。因此,曹逢甫(2005)將“連”字後所有的成分分析為名詞化成分的做法也無法成立,因為很難說介詞短語以及副詞成分可以進行名詞化操作。鑒於“連”字後可接受成分的多樣化,我們將“連”字分析為轄域標記詞(scopemarker),它的功能是標記“連”字句中焦點信息的內容,即“都/也”量化的對象。從形態學的角度考慮,由於“連”字隻可能出現在“連”字句當中充當轄域標記的功能,“連”字同時為一個粘著語素(boundmorpheme),它可以附著在任何充當焦點的短語之後,而不具有獨立的句法地位。這樣的分析法可以克服以上分析的諸多不足,同時可以解釋“連”字後成分的多樣性,因為粘著語素粘著對象是多樣性的,“連”字可省略的現象也可以得到解釋。這樣的粘著成分是一個形態成分,整個“連”字句的意義並非由“連”字單獨決定。

3.6.2“連”字成分的句法位置本節所考慮的主要是“連”字成分和情態動詞、否定成分以及副詞之間的分布關係。

情態動詞可以分為認識情態詞(epistemicmodal)和義務情態詞(deonticmodal)。認識情態詞主要是針對命題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做出的判斷,如“應該”、“會”、“可能”等。而義務情態詞主要用來標識允準、義務、能力和傾向,如“肯”、“敢”等。一般認為認識情態詞屬於提升動詞(raisingverbs),它最後占據的是TP的中心語位置(Huang1988);義務情態詞一般被認為占據的是情態詞短語MP的中心語位置。從結構上來講,認識情態詞應該高於義務情態詞。首先看句間“連”字句與兩類情態詞的先後位置關係。由於認識情態屬於提升動詞,它可以在句間“連”字句和句首“連”字句的多個位置出現:(134)a.可能張三連借給李四一塊錢都不願意。

b.張三可能連借給李四一塊錢都不願意。

c.張三連借給李四一塊錢可能都不願意。

(135)a.可能連借給李四一塊錢張三都不願意。

b.連借給李四一塊錢可能張三都不願意。

139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c.連借給李四一塊錢張三可能都不願意。

對於句間“連”字句而言,認識情態詞可以出現在主語之前、主語和“連”字成分之間,以及“連”字成分之後。而對於句首“連”字句而言,認識情態同樣可以出現在“連”字成分之前、“連”字成分和主語之間,以及主語之後。與之相比,義務情態詞的分布相較而言就略為受限:(136)a.敢李四連鬼故事都聽。

b.李四敢連鬼故事都聽。

c.李四連鬼故事都敢聽。

(137)a.敢連鬼故事李四都聽。

b.連鬼故事敢李四都聽。

c.連鬼故事李四都敢聽。

對於句間“連”字句而言,義務情態詞隻能在“都”成分之後,而不能在它之前。對於句首“連”字句而言,義務情態同樣也隻能在“都”成分之後,而不能先於句中的“都”。

Shyu(1995)指出否定詞“沒有”應該在“連”字成分與“都”成分的後麵。對於句首“連”字句而言,這一論述是正確的,如:(138)a.沒有連張三都看完課文。

b.連張三沒有都看完課文。

c.連張三都沒有看完課文。

對於句間“連”字成分而言,“沒有”不僅可以出現在“都”之後,也可以出現在“連”字成分之前,但不可以出現在連字成分與“都”之間:(139)a.張三連課文都沒有看完。

b.張三沒有連課文都看完。

c.張三連課文沒有都看完。

140第三章非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出現在“連”字成分之前的“沒有”可以接受,它的意義為“張三看了一些書,但是課文沒有看”,說明“張三”處於“完全沒有看書”和“連課文等全部的書都看了”這兩個極端的中間狀態。

對於句首“連”字句而言,移位性副詞隻能在“連”字成分之前,而不能位於其後。

(140)a.顯然連電影張三都不看。

b.連電影顯然張三都不看。

c.連電影張三顯然都不看。

對於句間“連”字句而言,移位性副詞可以出現主語之前,也可以出現在主語和“連”字成分之間,而不能出現在“連”字成分之後:(141)a.顯然張三連電影都不看。

b.張三顯然連電影都不看。

c.張三連電影顯然都不看。

對於非移位性副詞而言,它可以出現在“連”字成分與“都”之間,或者“都”之後,但是不可以出現在其他位置:(142)a.已經連碗張三都洗好了。

b.連碗已經張三都洗好了。

c.連碗張三都已經洗好了。

對於移位性副詞而言,它可以出現在主語與“連”字成分之間,也可以出現在“都”之後:(143)a.已經張三連碗都洗好了。

b.張三已經連碗都洗好了。

c.張三連碗都已經洗好了。

141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由以上論述可以看出,句間“連”字成分與句首“連”字成分同情態動詞、否定詞以及副詞在句中的分布存在相同和相異之處。就相對句法位置而言,可以肯定句間“連”字成分一般位於TP和vP之間,而句首“連”字成分則在TP之上。

3.6.3“連”字成分的焦點屬性運用上文提到的六個形式化標準,可以發現無論是句間“連”字成分還是句首“連”字成分都是焦點而非話題。

第一是有定和無定成分的使用,如:(144)a.小王連一個孩子都帶不好。

b.連一個孩子小王都帶不好。

c.這個項目連一個人都拿得下。

d.連一個人這個項目都拿得下。

這兩個例子說明無定成分完全可以進入“連”字結構,因此“連”字成分隻能為焦點,而不能為話題。

(145)a.小王都帶不好。

b.這個項目都拿得下。

第二是看“連”字成分的可省略性。如果省略了“連”字成分,得到的句子就會出現信息不全的情況,因而較難成句。這說明“連”字成分一般不能省略,因而不能為話題。

(146)a.小李連小孩子都帶不好。

b.連小孩子小李都帶不好。

c.小李連一個孩子都帶不好。

d.連一個孩子小李都帶不好。

142第三章非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第三是看對比信息的有無。如上例所示,如果“連”字後出現通指成分,該句對比的是與孩子相對的內容,暗含“幹別的事都幹不好”的對比意義。如果“連”字後出現非定指成分,該句暗含“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孩子更帶不好”的意義。因此,無論是有定還是無定成分,“連”字句中必然包含對比。劉丹青(2005)認為“連”字句中包含說話人的主觀預設,“連”字成分處於一個可能等級尺度的極端,表示與該尺度中其他成員相比來說最不可能出現的意義。從這一點來說,“連”字結構中必然包含對比,“連”字成分應該為焦點而非話題。

第四是看能否進入從句,“連”字結構完全可以進入從句,如:(147)a.他老是在我連功課都沒做好的時候打擾我。

b.請在作業我們做好的時候再看電視。

第五是看能否加入焦點標記詞。按照張伯江、方梅(1996)的分析,“連”字成分就是焦點標記詞,因而可以認定“連”字成分的焦點屬性。即使排除“連”字的功能,某些“連”字成分仍然可以與焦點標記詞“是”連用,如:①(148)a.小王是連孩子都帶不好。

b.小李是連蘋果都不吃。

最後是看能否使用疑問詞提問,如:(149)a.小王連什麼都不吃?

b.連什麼小王都不吃?

通過以上六個測試法的使用,可以發現無論是句間“連”字成分還是①需要指出的是,“連”字本身就具有標識焦點的功能。因而在某些條件下,重複焦點標識詞的做法並不能接受。如果句首“連”字成分加上焦點標記詞“是”,其合格性程度還是比較低的,但這不會影響“連”字成分的焦點屬性。

143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句首“連”字成分都體現出焦點成分具有的各類特征,而與話題的各個特征相左。因而“連”字成分隻能是焦點,而不能為話題,“連”字結構隻能是焦點結構,而非話題結構。

3.6.4“連”字結構的生成以上的分析說明了“連”字成分的焦點屬性,同時上文也說明了“連”字成分不能被分析為介詞、焦點標記成分,或者似量化成分,也不可以做功能範疇的中心語。對於這類結構,袁毓林(2005,2007)以及黃瓚輝、石定栩(2011)等都傾向於研究“連”字成分後“都”對於整個句子的語義功能和量化條件。也就是說,“都”才具有賦予“連”字成分焦點屬性的能力。基於這樣的分析,可以將“都”分析為“連”字結構中焦點投射FocP的中心語,而“連”字成分作為焦點內容則位於FocP的指定語位置,從而獲得中心語“都”的允準,實現焦點的意義表達。從這一點來看,雖然“連”可以省略,但是作為焦點的轄域標記詞,它和“都”共同實現“連”字結構的構式意義。換句話說,雖然“都”是焦點投射的中心語,但是“連”字在“連”字結構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結構意義。

以“小王連爛蘋果都吃”為例,其生成過程如下:(150)主語“小王”因為其[Case]特征在詞庫中進行存活,並最終在TP指144第三章非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定語位置完成該特征的核查,並進行語音拚讀。這裏需要說明賓語“爛蘋果”的核查過程。“爛蘋果”因為它的[Foc]特征尚未核查而需要在詞庫中進行存活,然後再次合並到FocP的指定語位置。此時,作為中心語的“都”就可以為“爛蘋果”賦予焦點屬性,從而核查“爛蘋果”的[Foc]特征,並在此位置獲得語音拚讀。作為粘著語素的“連”字不可能在vP中就存在,因為加上“連”字,這樣的vP結構都不合法。因此我們認為“連”字進行形態合並操作的位置是在FocP的指定語位置上進行的,屬於句法操作,從而體現出與一般詞彙在詞庫中進行派生操作的不同。這一分析的重要證據在於“連”的可省略性。因為它是在句法結構中生成的,因而可以進行省略的句法操作。與之不同,在詞庫中生成的任何詞彙都必須作為一個整體進入句法結構,因而其構成語素都不具有可省略性。

“連”字結構的另外一種變體是“連”字成分位於句首,以“連爛蘋果小王都吃”為例,該句的生成過程如下:①(151)與句間“連”字結構不同的是,此時存在上層FocP和下層FocP這兩①出於論述的需要,這裏暫時不考慮CP投射的分裂情況,ForceP和FinP進入句法結構的過程將不再討論。

145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個焦點投射。與句間“連”字結構相同的是,“都”仍然是這一投射的中心語,不過其位置在下層FocP的Foc上。為了核查[Foc]特征,“爛蘋果”在詞庫中存活,並再次合並到下層FocP投射的指定語位置,但是該FocP的中心語不具有核查“爛蘋果”[Foc]特征的能力,因而“爛蘋果”需要在詞庫中繼續存活,當“爛蘋果”合並到上層FocP的指定語位置時,此時的中心語Foc具有核查“爛蘋果”不可解焦點特征的能力,並進行“連”字的形態合並操作,並在該位置獲得語音拚讀,從而最終形成“爛蘋果小王都吃”的句首“連”字結構。

需要回答的是為何下層FocP的中心語不具有核查焦點成分不可解特征[Foc]的能力。徐傑(2001)提出“單一強勢焦點原則”,其內容是一個句子中可以存在多個焦點,但是各個焦點成分的重要性存在區別,隻有一個焦點成分屬於最重要的焦點信息,承載強勢焦點的內容。換句話說,此時下層FocP投射屬於弱勢焦點投射,因而不具有核查不可解焦點特征的能力。而上層FocP作為強勢焦點投射,因而具備核查焦點特征的能力。雖然下層FocP投射的中心語由“都”占據,但是仍然缺乏核查焦點特征的能力,這也說明了“連”字結構中“連”和“都”的共同作用才能保證“連”字結構的意義表達,單純的“都”字或者“連”字都無法完成這一任務。

有沒有可能不存在下層FocP投射,而隻保留上層FocP投射的可能?理論上來看,如果隻保留上層FocP投射,“爛蘋果”的不可解焦點特征依然可得以核查。我們認為下層FocP投射必須存在,其原因有三。

首先是“都”的句法位置。如果下層FocP投射不存在,“都”將不會在此處獲得句法位置。作為FocP的中心語,它隻能出現在上層FocP的中心語位置,這樣就會形成“連爛蘋果都小王吃”這一不合格的句子。其次是基於語法原則的考慮。句間“連”字結構中出現了TP下的FocP投射,在句首“連”字結構中最好也能保證這一位置上Foc投射的出現。這是一致性條件的要求,體現普遍語法共通的製約原則。從製圖模式(Cartographicapproach)來看,在句間“連”字結構中下層FocP的出現具有語料支撐,在分析其他類型的“連”字結構時,最好也能標注這一投射,從而表征所有可能的句法投射,實現製圖理論的形式化要求。最後是出146第三章非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於局域理論的需要。一旦設定了下層FocP投射,在vP中的焦點成分“爛蘋果”就可以通過局域推導的方式合並到上層FocP的指定語位置,從而體現連續循環的句法生成方式,符合經濟性條件的要求。從這三點來看,下層FocP投射屬於必要的句法投射,在句法結構中不可或缺。

基於合並操作的存活式推導模式體現的一個重要優勢在於對不可重構性的“連”字結構的分析之上。一般“連”字結構中的焦點成分都可以發生重構,放置於動詞後的位置,但是某些“連”字結構中的焦點成分無法發生重構,如:(152)a.小王連笑都笑不出來。

b.連笑小王都笑不出來。

c.小李連大氣都不敢喘一口。

d.連大氣小李都不敢喘一口。

在這四個“連”字中,焦點成分“笑”和“大氣”在vP中無法找到可以重構的句法位置,因而無法發生重構。任何基於移位分析的操作都無法對此類語料做出解釋。本研究所采用的存活式推導模式則可以對此做出分析,“笑”和“大氣”是從詞庫中直接提取並直接合並到FocP的指定語位置,並進行不可解焦點特征的核查。這樣來看,這類不可重構的“連”字結構也可以通過我們的推導模式得以分析。

存活式推導模式的另外一個優勢體現在對於“連”字結構中阻隔效應的分析之上。

(153)a.連他們在前年都回了老家。

b.連他們在北京都工作。

Kuno(1987)指出副詞可以分為兩類:主題性(thematic)副詞和非主題性(nonthematic)副詞。主題性副詞在句中一般是作為背景信息呈現的,因而不能做焦點,而非主題性副詞則標識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和地點,屬於新信息的內容,具有焦點屬性。(153a)中的介詞短語“在前年”147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為主題性副詞,因而可以出現在“連”字結構中,而在(153b)中的副詞“在北京”則為非主題性副詞,屬於焦點信息,因而不能進入“連”字結構。根據上文的分析,這一分布特征可以得以簡單的解釋。如果“在北京”為焦點信息,那麼它將占據上層FocP的指定語位置,其焦點特征得到Foc中心語的核查。Foc在核查“在北京”的焦點特征後,不再具有核查其他句法成分焦點特征的能力,因此“連”字焦點成分的焦點特征將無法得到核查。一旦這一特征無法得以核查,推導就會宣告失敗,從而生成不合格的句子。(153a)中的“在前年”為主題性副詞,它因為不具有焦點屬性而不會占據FocP的指定語位置,不會阻隔“連他們”這一焦點成分的特征核查,因而屬於合格的句子。

如果此時在“在前年”之前加上焦點標記詞“是”,就會產生不合格的句子,如:(154)連他們是在前年都回了老家。

該句不合格的原因是加上焦點標記詞“是”後,“在前年”變成了非主題性的副詞,承載焦點的信息,從而占據了上層FocP的指定語位置,進而阻隔了“連他們”焦點特征的核查,從而導致不合格句子的出現。

本節在回顧“連”字結構傳統分析的基礎之上,將“連”字結構的結構意義歸結於“連”字成分和“都”的共同作用。“連”作為焦點的轄域標記成分與“都”共同標識“連”字句的構式意義。無論是句間“連”字結構還是句首“連”字結構,都可以通過基於合並的存活式推導模式加以分析。

另外,本研究的推導模式還可以涵蓋不可重構的“連”字結構,並可以解釋“連”字結構中出現的阻隔效應,因而具有較好的語料覆蓋範圍和解釋力。

3.7結語非論元移位是位移現象的一種重要體現方式。通過本章的分析可148第三章非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以發現,本研究所采用的存活式推導方式完全可以對英漢語中的非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做出分析。無論是話題結構還是焦點結構,存活式推導模式都可以簡單而明晰地對之做出分析,同時解釋大量相關的句法現象。如本章所示,英漢語中的話題句和焦點句存在諸多不同,但是其生成機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存活式推導模式可以揭示這種一致性的句法生成過程,從而體現普遍語法的要求,發現人類語言所共同遵循的句法原則。除此之外,存活式推導模式還可以分析漢語中的賓語前置結構和“連”字結構。因此,無論是從理論構建還是現實語料的角度來看,存活式推導模式都體現出了較好的優勢。

149第四章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4.1引言第三章的內容說明存活式推導模式可以對非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做出較好的分析和解釋,本章將通過對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的分析體現該推導模式的優勢。使用論元移位操作的代表性結構有被動句、提升句等。在管約論中,控製結構並不是通過論元移位生成的。但是在最簡方案下,控製的移位理論(MovementTheoryofControl,MTC)則將控製結構分析為論元移位的結果。使用存活式推導模式分析控製結構則更能體現出存活式推導模式的解釋力。本章將在解決控製結構移位分析不足的基礎上,通過存活和合並操作生成各種類型的控製結構,並比較英漢語中控製結構的異同。

4.2控製結構4.2.1控製的內容管約論采用模組式的理論模型,整個係統由多個理論模塊組成。其中一個重要的模塊為控製理論,其研究對象就是控製現象。Bresnan(1982)將控製定義為隱性主語和控製成分(controller)之間指稱內容的依存關係,被控成分(controllee)(即隱性主語)的指稱特征由控製成分決定。例句如下:①①Chomsky(1965)和Chomsky&Lasnik(1977)中就已經提出了控製的概念。到了管約論的發展階段控製才被提高到了理論構件的層麵,並作為一個語法理論的子係統成為研究的熱點課題之一。

151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1)a.Johnisreluctant[PROtohelpher].(控製結構)b.BillpersuadedBill[PROtolikethemovie].(控製結構)c.Billseemed[tolikethemovie].(提升結構)在(1a)和(1b)中,句子的謂語bereluctant和persuaded選擇了非限定的補語從句以滿足其子語類化(subcategorization)的要求,從而形成合格的句子。在上述兩個例句中的不定式從句中,同樣存在謂語help和like。根據題元理論,這兩個謂語動詞屬於二元謂詞,也分別需要一個名詞性成分作它們的外論元。另外,根據擴充的投射原則(ExtendedProjectionPrinciple,EPP),這兩個不定式也需要一個名詞短語做從句的主語。此時句首的John和Bill已經是主句謂語bereluctant和persuaded的外論元和主句的主語,因而無法承擔從句中外論元和主語的角色。為了滿足題元理論和EPP的要求,生成語法提出從句主語的位置由一個空語類(emptycategory)占據,而這個空語類就是大代語PRO。

PRO的指稱內容具有依存性,它需要受到其他句法成分的控製,因而這樣的結構被稱為控製結構。在(1a)和(1b)中,John和Bill分別決定各自句中PRO的指稱內容,因而它們被稱為控製成分,PRO則被稱為被控成分。謂語bereluctant和persuaded因選擇了控製子句而被稱為控製謂語(controlpredicate)。①這類做補語的控製結構被稱為補語控製句。同時,根據控製成分為主句的主語和賓語的不同,控製句還可以進一步分類為主語控製句和賓語控製句。當然,在有的控製句中控製成分可以不在主句中出現,但是通過語境等信息也可以找到控製成分。

與控製結構不同,(1c)中主句謂語seemed無法指派外論元,因而其主語位置上的Bill通過子句中主語的位置移位而來,Bill在子句中可以滿足子句中題元理論和EPP的要求,因而在該類子句中不存在空語類,Bill屬於從子句中提升到主句中的句法成分,因而這類結構被稱為提升結構。

PRO可以出現在不同的句法位置。除了不定式子句外,它還可以出現在ing子句和小句(smallclause)當中(溫賓利2002),如:①控製謂語一般由形容詞謂語和動詞謂語構成。研究者一般選擇動詞謂語來研究控製結構的屬性,因而控製謂語的特點一般是通過研究控製動詞的特點加以總結的。

152第四章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2)a.Johnstayedon[PROhopingforhertoappear].b.Johnlefttheoffice[PROangry].這三個句法位置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PRO出現的句法位置都是在非限定的子句當中,非限定性對於控製結構而言屬於定義性的特征。以下的語料說明這一分析是正確的:(3)a.PROiswaitingforyou.b.JohnishelpingPRO.PRO不能在限定性子句的主語和賓語位置出現,其原因就是限定性特征阻隔了PRO的出現,因而控製子句中的屈折成分I具有的時態特征和一致特征應該具有缺損性。任何同時實現時態和一致特征的屈折成分I都無法提供能夠允準PRO出現的句法位置。

除了補語從句的位置,PRO還可以出現在主語從句和附加語從句當中,如:(4)a.[PROToabandontheinvestigation]wouldberegrettable.b.Thedetectiveabandonedtheinvestigation[withoutPROgivinganexplanation].如果PRO出現在主語從句中,該類句子就被稱為主語控製句。如果PRO出現在附加語從句中,那麼該類句子則被稱為附加語控製句。

(4a)作為主語控製句,句中PRO的指稱內容沒有在句中出現,而由具體語境所決定,因而這類控製現象被稱為非強製控製(nonobligatorycontrol)。與補語控製句相同,附加語控製句中的PRO一般可以在主句中找到控製成分,因而這兩類能夠找到控製成分的控製現象被稱為強製控製(obligatorycontrol)(Manzini1983;Landau2001,2013)。能否在主句中找到顯性控製成分成為區分強製控製和非強製控製的核心區別。

需要指出的是,並不是任何在主句中出現的名詞短語都可以做PRO153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的控製成分,如:(5)a.Johnismotherjtried[PROi/jtohelpher].b.JohnipersuadedMaryj[PROi/jtohelpthepoorpeople].①在(5a)中,PRO的控製成分隻能是Johnsmother,而不能是John。

其原因在於Johnsmother成分統製PRO,而John無法成分統製PRO,因此控製成分和被控成分之間的成分統製關係是強製控製現象出現的第一個條件。

在(5b)中,PRO選擇的控製成分隻能是離它更近的Mary,而不是較遠的John,Rosenbaum(1967)將這一條件總結為最小距離原則(MinimalDistancePrinciple,MDP)。最小距離原則成為強製控製必須滿足的第二個條件。在最簡方案下,成分統製關係可以通過推導生成(Epsteinetal.1998),而最小距離原則則可以重新闡述為最近吸引原則ACP,這也就為控製的移位理論的提出奠定了基礎。

宋國明(2008)指出控製句中存在控製成分不對稱的現象,如:(6)a.[IPJohni[VP[VPsawMaryj[CPPROi/jcrossingthestreet]]]].b.[IP[CPPROi/jcrossingthestreet][IPJohni[VPsawMaryj]]].這兩句都屬於附加語控製句,所不同的是,當附加語控製小句出現在句末時,PRO的控製成分可以是主句中的主語John或者賓語Mary。

當附加語控製小句出現在句首時,PRO的控製成分則隻能是主語John而不能為賓語Mary。這種不對稱現象可以通過成分統製條件加以解釋。在(6a)中,控製小句附加到主句V的位置上,因而PRO同時受到①有些控製動詞,如promise所選擇的控製結構中會出現最小距離原則MDP被違反的情況。Larson(1991)使用了VP嵌套(VPshell)的分析法提出,雖然在S結構中MDP被違反,但是在D結構中MDP還是存在作用的。移位分析法的一個重要著力點和困境就是要對此經濟性原則的違反做出解釋。

154第四章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John和Mary的成分統製,因此控製成分可以是John或者Mary。①在(6b)中,附加語控製小句附加到I的位置上,此時隻有主語John才能成分統製PRO,而Mary則無法成分統製PRO,因此隻有John能做PRO的控製成分。主賓不對稱現象在控製結構中的出現再次說明了成分統製對於控製成分和被控成分建立約束關係的重要性。

在管約論中,PRO並不是作為原始單位出現的,它的特征矩陣為[+Anaphor,+Pronominal]。Anaphor和Pronominal這兩個特征是在約束理論中提出的,照應語Anaphor要求在管轄範圍(governingdomain)內受到前置詞的約束,而代詞Pronominal則要求在管轄範圍內不受前置詞的約束。這兩個完全相悖的要求導致PRO必須缺乏管轄範圍。具體來說,PRO通過缺乏管轄語的方式來滿足特征矩陣[+Anaphor,+Pronominal]的要求。以Johntriedtohelpher為例,其句法結構為:①在該句中,如果John做PRO的控製成分,那麼該結構就違反了最小距離原則。後文的分析可以說明存活式推導模式可以對此現象做出解釋。

155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此時的PRO無法受到子句中I的管轄,因為該位置由不定式to占據,而不定式to作為非限定性成分不具有做管轄語的能力。同時PRO也無法受到主句中動詞tried的管轄,因為雖然tried可以做管轄語,但是tried和PRO之間出現了CP投射。作為最大投射的CP屬於管轄障礙(barrier),從而阻隔了tried和PRO之間的管轄關係。這樣,PRO就無法找到管轄語,因而無法建立管轄範圍,從而可以滿足[+Anaphor,+Pronominal]這一特征矩陣的要求。為了阻斷主句動詞和PRO之間的管轄關係,控製子句中除了IP投射之外還需要存在CP投射。這也是控製句和例外授格(ExceptionalCaseMarking,ECM)句的重要區別之一,後者子句中一般隻存在IP投射,而無CP投射。PRO不能受到管轄是控製理論的核心內容,這一內容被稱為PRO定理(PROTheorem)(Haegeman1994;溫賓利2002)。

需要注意的是,PRO並不能在所有非限定結構中出現,如:(8)a.Johnpreferred[forPROtogoaway].b.[ForPROtogoway]isnoteasy.這說明PRO的句法位置上不能出現顯性成分for,兩者呈互補分布的狀態。同時,能夠出現PRO的位置一般也無法允準顯性名詞短語的出現,如:(9)a.JohntriedMarytoleave.b.Billtoleaveisnoteasy.鑒於限定性子句中主賓語位置上也不能出現PRO的這一現象,可以斷定PRO和顯性名詞短語也處於互補分布的狀態。這些PRO無法出現的位置擁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被指派了格位。因而PRO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隻能出現在無格位的句法位置。換句話說,PRO無法獲得格位。

管約論對於PRO的分析通過管轄和約束的概念解釋了PRO的句156第四章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法分布和語義詮釋,體現了語法原則交互條件下特定句法現象的產生,具有較好的合理性。PRO定理要求PRO不能受到管轄,也就意味著PRO缺乏管轄語,因而PRO無法找到管轄域,從而解釋了PRO隻能出現在不定式子句主語位置的句法分布。同時不受管轄的要求也決定了PRO無格位的現象,從而解釋了PRO必須為空語類,而不能為顯性句法成分的語言事實。①但是管約論下的分析法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PRO具有的特征矩陣為[+Anaphor,+Pronominal],也就是說,PRO同時具有照應語和代詞的特征。實際語料則為:(10)a.ItwasexpectedPROtoshavehimself.b.JohnithinksthatitwasexpectedPROitoshavehimself.c.JohniscampaignexpectsPROitoshavehimself.(11)a.ItisillegalPROtoparkhere.b.JohnithinksthatMarysaidthatPROishavinghimselfisvital.c.JohnisfriendsbelievethatPROikeepinghimselfundercontrolisvitalifheistosucceed.(10)中的語料說明,PRO需要一個實義控製成分,PRO和控製成分之間必須遵循局域性條件,PRO必須受到控製成分的成分統製。這些都說明了PRO作為照應語時所體現的特征。而在(11)中,上述三個條件都可以被違反,因而體現了PRO作為代詞的特征。PRO可以體現照應語或者代詞的特征,但是PRO不能同時體現代詞和照應語的特征(Boeckx,Hornstein&Nunes2010)。在某個特定的控製句中,PRO要麼為照應語,要麼為代詞,但不可同時為照應語和代詞。這說明PRO並不具有合取[+Anaphor,+Pronominal]這兩個特征的能力,而隻能析①格位理論要求一個顯性的名詞短語必須獲得格位。PRO無格位的要求,因而它隻能以隱性成分的形式出現。

157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取其中的一個特征。①這樣PRO定理就無法成立,PRO的句法分布也就無法得到解釋。

其次,為了涵蓋更多語言中的語料,約束理論下管轄域的概念也在發生變化。管轄域不僅要考慮管轄和管轄語的概念,Lasnik&Uriagereka(1988)以及Haegeman(1994)還提到了可及性主語(accessiblesubject)的概念。一旦這一概念進入到管轄域的定義中,管轄語的有無可能無法成為定義PRO特征的唯一條件。這樣來看,原先的解釋就需要進行重新審視,PRO理論的優勢也就不複存在,PRO的句法特點也因此需要一個新的解釋。

最後,PRO的管約論分析法采用了管轄和約束的概念,體現一定的進步性。但是在最簡方案下,分析的工具和理論構件必須具有概念必要性和原始性特征(Chomsky1995)。管轄和約束並不具有原始性特征,而可以進一步分析為成分統製等基礎概念的作用。另外,最簡方案擯棄了管轄和約束等這些理論內部的內容,轉而使用更為原始的句法操作,如合並等來解釋句子的生成。因此,從最簡方案的視角來看,PRO的管約論分析法失去了其存在的理論工具和優勢,這也意味著控製現象需要一個新的最簡解釋。

漢語中是否存在控製現象是一個有較多爭議的話題,而爭議的焦點又落實在漢語中是否存在限定和非限定的區分之上。PRO一般出現在非限定子句中的主語位置,如果認為漢語中存在非限製性表達,那麼PRO就有其存在的句法環境。如果漢語中無限定和非限定之分,PRO就無從出現,漢語中也就不存在控製結構。

認為漢語中沒有限定和非限定之區分的研究主要有朱德熙(1985)、徐烈炯(1994,1999)、Huang(1994),以及Hu,Pan&Xu(2001)等,而承認漢語中有限定和非限定之分的學者主要有Huang(1982,1984,1987)、Li(1985,1990)、Paul(2002)、Lin(2011)等。

朱德熙(1985)從英漢對比的角度提出漢語中不存在限定和非限定之分。英語中的謂語動詞具有限定性表達。如果動詞要做主賓語成分,①合取(conjunction)和析取(disjunction)是邏輯學中的概念。合取指的是並列關係,而析取為選擇關係。

158第四章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那麼它們必須轉變成不定式形式或者分詞形式,即非限定形式。漢語中的動詞或者形容詞無論是做謂語還是做主賓語成分並沒有出現形式上的變化,也不存在動詞名詞化以便做主語的轉換操作,動詞和形容詞在承載不同的語法功能時其性質並沒有發生改變。根據這點不同,可以得出漢語中不存在限定和非限定的表達。

石毓智(2001,2010)在回顧多種限定和非限定定義的基礎上,提出限定和非限定的定義存在狹義和廣義的區別。狹義上的限定和非限定隻局限於動詞上的形態表征,以表現時態和一致特征(agreementfeatures)的變化。從這個角度來看,缺乏形態變化的漢語自然沒有限定和非限定之分。但是廣義上的限定和非限定則可以通過其他語法手段,如通過添加副詞或者重疊等操作加以實現。從這一點來看,漢語必然存在限定和非限定的區別。英漢語的不同不在於是否存在限定和非限定之分,而在於體現限定和非限定區別的手段之上。

石毓智(2001)提出漢語中限定性成分可以帶體標記“了”和“過”以及可以存在表示小時間量的重疊語法形式,而非限定性成分則無此特點。英漢語在區分限定和非限定方麵也體現出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如:(12)a.Hefinishedthejobtwodaysago.b.Tofinish/Finishingthejobischallenging.c.我洗了/過衣服(了)。

d.洗衣服很累人。

e.洗了/過衣服很累人。

f.洗洗衣服很累人。

(13)a.Johnwatched/haswatched/willwatchMarycleantheroom.b.JohnwatchedMarycleaned/havecleaned/willcleantheroom.c.小王看過小李洗衣服。

d.小李看小李洗過衣服。

159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上例說明,英語中做主語和賓語的動詞短語必須采用非限定形式,而不能體現限定性的語法特征。因此做主語和賓語的動詞短語必須采用不定式形式或者動名詞形式,而不能使用體現時態和體貌特征的句法表達。與英語相同,如果動詞短語做主語和賓語,該動詞短語不能加體標記,也不能進行動詞重疊,這說明漢語中同樣存在限定和非限定的表達。

從普遍語法的角度來看,限定和非限定的區別屬於一種句法現象。

句法現象存在普遍性,在一種語言中可能以顯性方式存在,在另一種語言中則可能以隱性方式存在;也可能在一種語言中以一種語法手段實現,而在另一種語言中以不同的語法手段實現。實現方式的不同造成語言中的參數化差別,而特定句法現象則有可能存在普遍性,是人類語言所共有的特點。漢語中雖然不存在與英語完全相同的表示非限定性的語法機製,但是漢語可以通過加上體標記和采用句法重疊的方式進行體現。如果假設漢語中存在限定和非限定的區別,那麼就可以體現英漢語在表達限定性和非限定性方麵體現的一致性,在理論構建方麵具有更大的優勢。

除了理論構建方麵的優勢,是否存在限定和非限定的區分還需要接受語言事實的檢驗。如果不承認漢語中存在限定和非限定之分,上述語料則很難得以解釋。承認漢語中存在限定和非限定之分,則可以對上述語料做出較為合理的分析和解釋。因此,從現實語料的角度來看,承認漢語中存在限定和非限定之分也具有更大的優勢。事實上,是否同意接受特定的語料和測試方法為持兩種相反觀點的學者所爭論的焦點。

Huang(1982)以及Li(1985,1990)認為漢語中非限定子句有兩個重要特點:不可以出現情態動詞以及不可以出現體標記,例句如下:(14)a.我預料[他明天會來]。

b.我準備[他明天來]。

b.我準備[明天會來]。

(15)a.我勸張三[買著這本書]。

b.我勸張三[買過這本書]。

160第四章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謂語動詞“預料”所選擇的子句中可以出現情態動詞“會”,也能出現顯性主語“他”,因而“預料”選擇的是限定性子句。“準備”選擇的子句中不能出現情態動詞“會”,也不能出現顯性主語“他”,因而“準備”選擇非限定性子句。謂語動詞“勸”選擇的小句中不能出現體標記“著”和“過”,因而該小句也為非限定小句。

Xu(19851986)以及徐烈炯(1999)則認為上述兩個特點並不可靠,如:(16)a.我準備[明天要來]。

b.我勸[張三買了這本書]。

這兩句中的謂語動詞都是Huang所承認的控製動詞,因而選擇非限定子句,但是在子句中出現了情態動詞“要”和體標記“了”,這說明該類子句並不具有非限定性特征。

“準備”選擇的子句中可以出現情態動詞“要”,這說明該子句可能不具有非限定性,但是該子句不能允準情態動詞“會”的特點則無法得以解釋。可能這隻是“準備”類動詞的特殊之處,即它可以選擇限定從句或者非限定從句。①即使否認“準備”選擇非限定子句的能力,這也不能證明漢語中不存在限定和非限定之分。另外,“了”屬於由動詞“了”虛化了的體標記,在現代漢語中這一虛化過程尚未完結,“了”也可以做動詞使用。

在(16b)中“了”完全可以做表示動作完結和結果的補語成分,而不承載體標記的功能(Sybesma1997)。這樣的分析說明(16b)並不能作為反對限定和非限定之分的反例。

湯廷池(2000)提出漢語中的時態具有[±Tense]特征的區別,而[+Tense]中又存在[±Finite]特征的區分。漢語中存在非限定的時製語素,其特征矩陣為[+Tense,-Finite],該時製語素選擇非限定性的小①後文將說明“準備”類動詞後麵可以接限定性小句,但是該小句的主語仍然屬於無法賦格的位置,因而該類結構屬於限定性控製(finitecontrol)。漢語中的控製結構可以分為兩大類型,除了與英語相似的非限定控製之外,還存在限定控製這一特殊類型。

161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句,從而允準控製結構。①同時,漢語中還存在主語控製動詞,如“想(要)”、“希望”、“能”等,以及賓語控製動詞,如“要(求)”、“逼(迫)”、“強迫”等。李京廉、劉娟(2005)提出能否接受時間狀語“已經”、“正在”、“將要”的修飾可以作為區分限定和非限定的標準。利用這一標準,他們指出漢語中的兼語結構、動補結構、動詞主語結構以及連動結構都屬於非限定小句。楊亦鳴、蔡冰(2011)從神經語言學和兒童語言習得研究的角度出發,通過實驗證明漢語中存在抽象限定和非限定的表達。這些研究說明,雖然非限定性小句存在一定的反麵語料,但是承認限定和非限定之分則可以涵蓋更多的語言事實,同時為諸多語言現象的合格性和非合格性提供較好的解釋。不論是從理論構建、語料分析,還是從實證研究的角度來看,承認漢語中限定和非限定的區分對於漢語語法研究的開展具有更大的價值和優勢。

如果承認漢語中存在限定和非限定的區別,那麼漢語中就可以存在控製動詞和控製現象,如:(17)a.我希望[PRO學漢語]。

b.我希望[PRO將要學漢語]。

c.我希望[PRO學了漢語]。

d.我希望[我學漢語]。②(18)a.他們選我[PRO當班長]。

b.他們選我[PRO將要當班長]。

c.他們選我[PRO當過班長]。

d.他們選我[我當班長]。

①按照Trask等人的定義,限定性和非限定性可能要與時態以及一致性特征聯係起來。

將限定性歸結為時態特征下的小類也許不能解釋一致性特征的存在。但這個問題不會影響對於漢語控製結構的理解。

②“希望”所選擇的子句中有時候也可以出現情態動詞,如“我希望他能來”。這說明此時的“希望”選擇的是限定性小句,而不是控製小句。英語中want類型的動詞也具有雙重選擇的能力。句子Iwanttogo為控製結構,而Iwanthimtoleave則是例外授格句(ECMsentence)。

因此,同一謂詞選擇不同的子句類型是完全可能的。

162第四章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希望”和“選”屬於控製動詞,它們選擇的子句中不能出現情態動詞,不能出現體標記,也無法允準顯性名詞短語,這些都體現了非限定性特征。(17a)中的PRO與主語“我”同指,因而該句為主語控製句。

(18a)中的PRO與賓語“我”同指,因而該句為賓語控製句。英漢語中的控製結構此時體現出了較高程度的一致性,所不同的是,英語通過形態手段表征非限定性特征,而漢語選擇的是句法手段。這樣的分析真正體現了英漢語控製結構的共性和個性。

4.2.2控製的特征和分類在管約論中,控製和提升屬於兩種完全不同的句法操作,控製結構的特征也大都是從與提升結構比較的基礎上得出的(Davies&Dubinsky2004;李京廉、劉娟2007)。

第一是題元角色的區別。

(19)a.Johnseemedtoappreciatethedilemma.b.Marytriedtoappreciatethedilemma.控製與提升最大的區別在於主句動詞是否具有賦予外論元題元角色的能力。提升結構中的seem不具有為外論元指派題元角色的能力,因而外論元John隻能從子句appreciate處獲得題元角色。控製結構中的主句謂詞tried對Mary指派題元角色,因而子句謂詞appreciate的外論元不能還是Mary,而隻能是PRO。

第二是被動化操作的區別。

(20)a.Johnseemedtohavefinishedtheproject.b.TheprojectedseemedtohavefinishedbyJohn.c.JohntriedtoloveMary.d.MarytriedtobelovedbyJohn.在提升結構中,如果將子句中的賓語移位至句首以構成被動句,其163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語義闡釋並不會發生變化。在控製結構中,如果子句中的賓語發生至句首的移位,其語義闡釋就會出現區別。(20c)的意義為“約翰嚐試去愛瑪麗”,嚐試者是“約翰”。(20c)的意義是“瑪麗嚐試讓約翰愛”,嚐試者為“瑪麗”。這兩句具有完全不同的論元結構和意義表達。同時,如果非生命性的名詞短語作控製結構主句中的主語,其結構也不合法。這樣的句法分布是由提升動詞seemed和控製動詞tried所決定的。提升動詞seemed不對外論元指派題元角色,因而句子意義不會發生改變。而tried屬於控製控製,需要對外論元分派題元角色,因而外論元的不同會造成句子意義的差異。

第三是主語的選擇區別。

(21)a.Thebookseemstobedifficult.b.Thebookseemstosleepallday.c.Thebooktriedtobedifficult.d.Thebooktriedtosleepallday.提升結構中主句主語為子句謂詞所選擇的外論元,因而能否在主語位置出現取決於該成分是否具有承擔子句謂詞外論元的能力。(21a)和(21b)具有不同的合格性,其原因在於thebook可以是子句中difficult的外論元,但是不能做子句中sleep的外論元。在控製結構中,主語成分為主句謂詞所選擇的論元,因而該位置的句法成分需要具有成為控製動詞外論元的能力。謂詞tried選擇是一個具有生命性的外論元,而thebook不具備這一特征,因而(21c)和(21d)都不合格。

第四是虛位主語(pleonasticsubject)的允準。

(22)a.Itseemstoberaining.b.Thereseemstobehorseintheyard.c.Ittriedtoberaining.①①要注意區分it做虛位成分和代詞的區別。如果it做代詞,在某些情況下,生成的句子也是合法的,如Ittriedtofetchthenut。此時的代詞It可以指代有生命的動物,因而可以做tried的外論元。

164第四章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d.Theretriedtobeahorseintheyard.該特征具有與主語的選擇相類似的機製。提升動詞不指派外論元,因而主語位置上成分的出現是EPP特征的要求,虛位成分it和there可以進入提升結構。控製動詞對外論元指派題元角色,因而主語位置的句法成分必須擁有做論元成分的能力,虛位成分因為無法做外論元,也無法承載題元角色,因而不能在控製結構的主語位置出現。

第五是成語意義的有無。

(23)a.Thecatseemedtobeoutofthebag.b.Thecattriedtobeoutofthebag.成語Thecatisoutofthebag具有雙重意義,字麵意義為“貓逃出袋子”,而成語意義為“泄露秘密”。在提升結構中,Thecat由子句中提升到主句主語的位置,因而成語意義得以保留,(23a)因此具有字麵意義和成語意義雙重的意義詮釋。在控製結構中,thecat不是由從句中提升的成分,因而thecat和beoutofthebag處於不同的子句當中,這就導致了成語義的缺失。因此(23b)不具有歧義解讀,隻保留了字麵意義而無成語意義。

Landau(2013)還談到了第六點區別,即提升結構和控製結構在轄域(scope)上的不同,如:(24)a.Twosoldiersarelikelytodietoday.b.Twosoldiersareafraidtodietoday.(24a)具有兩種意義解讀,可以是“今天可能有兩個士兵(不確指)要死”,也可以是“今天兩個士兵(確指)可能要死”。而(24b)中隻保留了第二種具有確指意義的解讀。兩者的區別在於提升結構和控製結構的差別。提升結構中的主語由子句中的位置提升而來,因而存在twosoldiers成分統製謂語arelikely和謂語arelikely成分統製twosoldiers165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這兩種結構可能,也就是說twosoldiers的轄域可以高於,也可以低於謂語arelikely,而這兩種轄域的差別導致了歧義的出現。在控製結構中,主語twosoldiers隻能成分統製謂語areafraid,而謂語無法成分統製主語,因此隻能出現主語的轄域大於謂語轄域的情況,因而隻存在一種解讀可能。

通過與提升結構的對比,控製體現了六大特征。而這六大特征出現的根本原因在於控製動詞選擇外論元的要求以及對外論元指派題元角色的能力。這一特點決定了控製結構中的主語必須受到控製動詞的在句法成分方麵和語義詮釋方麵的限製,從而導致上述六點特征的出現。

根據不同的標準,控製結構可以出現不同的分類。按照控製成分的有無,控製一般可以分為強製控製和非強製控製(Williams1980;Boeckx&Hornstein2007;Landau2013)。Landau(1999)則對強製控製和非強製控製的類別做了進一步的分類。按照他的觀點,強製控製可以進一步分為窮盡控製和部分控製兩個次類,而非強製控製則可以分為長距離控製和任意控製兩個次類,如下表所示:控製類別控製次類窮盡控製()強製控製exhaustivecontrol部分控製(partialcontrol)長距離控製()非強製控製longdistancecontrol任意控製(arbitrarycontrol)窮盡控製指的是PRO的指稱內容與控製成分完全相同,而部分控製指的是PRO隻有部分指稱內容受到控製成分的約束。長距離控製指的是控製成分和控製不定式不在同一個子句當中,而任意控製指的是PRO缺乏一個確指的控製成分。窮盡控製、部分控製以及任意控製考察的是控製成分和PRO之間的指稱關係,而長距離控製考察的是控製成分和PRO之間的位置和距離關係,因而它們屬於不同標準之下的分類。這樣的分類缺乏統一的標準,因而並不合理。另外,長距離控製的166第四章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定義也較難給出嚴格的界定,因此本研究將不考慮這種控製類型。前三類控製結構的例句如下:(25)a.MaryitriedPROitogo.(強製控製)b.ThepresidentidecidedPROi+tomeettomorrow.(部分控製)c.ItsharmfulPROarbtosmokehere.(任意控製)①Wurmbrand(2002)還補充了另外三種控製類型:隱含控製(implicitcontrol)、分裂控製(splitcontrol)以及變量控製(variablecontrol)。隱含控製指的是PRO的控製成分受到句中成分的允準,但是沒有顯性句法的實現。分裂控製指的是PRO的指稱內容由主句的主語和賓語共同決定。變量控製也被稱為控製轉移現象(controlshift),此時的PRO可以指主語,也可以指賓語,但不能共指主語和賓語。例句如下:(26)a.Itwasdifficult(foryou)PROimptogo.(隱含控製)b.JohnipersuadeMaryjPROi+jtogotogether.(分裂控製)c.JohnipromisedMaryjPROi/jtobetested.(變量控製)任意控製和隱含控製的最大區別在於PRO的指稱內容和謂詞的關係上。在任意控製中,PRO可以是任何語境信息所允準的成分,而在隱含控製中,PRO的內容必須受到句中某個省略成分的約束。因而任意控製可以被認為是語境控製的一種類別,與變量控製屬於同一大類。隱含控製因為存在一個句法位置上的控製成分,與窮盡控製具有相同的特征,可以歸類為強製控製的類別。在分裂控製中,PRO的指稱內容由主語和賓語共同決定,PRO的指稱內容隻能由主語或者賓語部分決定,因而也屬於部分控製的內容。這樣來看,控製應該存在如下的分類:①符號i+的意思是除了與chair同指之外,被控成分PRO還需要包括其他成分。Arb的意思是任意控製。

167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控製大類控製小類控製特點窮盡控製控製成分全部顯現強製控製隱含控製控製成分全部隱現部分控製控製成分部分顯現部分控製分裂控製控製成分全部顯現任意控製控製成分全部隱現語境控製變量控製控製成分全部顯現上述分類的依據是控製成分和被控成分PRO之間的指稱關係以及控製成分的句法實現方式。根據控製成分和PRO之間的拚讀方式,控製還可以分為前向控製(forwardcontrol)、後向控製(backwardcontrol)以及複製控製(copycontrol)。前向控製是最為普遍的控製現象,此時控製成分出現顯性拚讀,而被控成分PRO無語音實現。後向控製指的是控製成分不進行拚讀,而PRO出現了語音實現的情況。複製控製指的是控製成分和PRO同時進行語音拚讀的情況。後向控製和複製控製的例句如下:(27)a.ChelswukaYenghiklul[Yenghikkahakkyolulttenatolok]seltukhayssta.ChelswuNOMYenghiACCschoolACCquitCOMPpersuaded‘ChelswupersuadedYenghitoquitschool.’b.ChelswukaYenghiklul[Yenghikkahakkyolulttenatolok]seltukhayssta.ChelswuNOMYenghiNOMschoolACCquitCOMPpersuaded‘ChelswupersuadedYenghitoquitschool.’(Polinksy&Potsdam2006)(28)a.RcazGyeeihllygauhGyeeihllybxaadyHAB.wantMikeIRR.eatMikegrasshopper168第四章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Mikewantstoeatgrasshopper.’b.BquùillybxuuhahzGyeeihllychiiaGyeeihllyscweelPERF.persuadepriestMikeIRR.goMikeschool‘ThepriestpersuadedMiketogotoschool.’(Lee2003)(27)中的語料來自朝鮮語。第一句為前向控製,子句中的PRO無顯性語音實現,因而屬於前向控製,第二句中的控製成分沒有語音實現,而PRO的位置則有顯性句法成分占據,因而屬於後向控製。(28)中的語料來自聖盧卡斯薩巴特克語言(SanLucasQuiaviníZapotec),無論是控製成分還是被控成分,此時都進行了語音拚讀,而且兩者具有完全相同的語音形式,因此這兩句都屬於複製控製。

本研究將會涵蓋上述各種類型的控製結構,本章將主要分析強製控製、部分控製和語境控製這三種類型的生成和特點。前向控製、後向控製、複製控製屬於采用不同拚讀策略而生成的結構,將放在第六章予以討論。

4.3控製結構的研究除了管轄論下的特征矩陣分析法外,在最簡方案下,對於控製結構的研究還存在多種不同的分析模式。本節將回顧和評析具有代表性的四種分析模式:空格分析法、一致分析法、語義分析法,以及移位分析法。

4.3.1空格分析法Chomsky&Lasnik(1993)在指出使用管轄和約束概念分析控製結構不足的基礎上,提出了空格分析模式。他們針對的語料為:(29)a.Johnhoped[PROtobeelectedPRO].b.Johnhoped[PROtoappeartoPRO[thatBillwasinnocent]].169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上述兩句中都出現了PRO的移位,且移位的起始位置分別為動詞elected和介詞to後的補語位置,因而都屬於受到管轄的位置,但是兩句具有不同的合格性,這說明PRO定理並不能對控製結構做出合理的解釋。根據格位理論,一個顯性名詞短語必須獲得格位。另外,句法移位操作也無法從一個獲得格位的位置移位到另外一個獲取格位的位置。

在(29)中,elected不具有賦格的能力,而介詞to則可以為to後的PRO賦格。因此,他們認為PRO與顯性名詞短語相同,也具有獲取格位的能力。這種格位由不定式to賦予,所獲取的格位被稱為空格(nullcase)。

空格分析法可以解釋上述語料的對立,同時也可以解釋PRO不能在限定子句主賓語位置出現的句法分布,因為這兩個位置不具有獲取空格的能力。

這一分析的問題在於提升結構和例外授格結構中也存在不定式to,而這兩種結構顯然不能具有賦予空格的能力,否則控製結構將無法同提升結構和例外授格結構區分開來。Martin(1996,2001)提出控製結構中不定式to具有[+Tense]特征,而提升結構和例外授格結構中的to具有[-Tense]特征。隻有具有[+Tense]特征的to才能具有賦予空格的能力,從而實現對這兩種不定式to的區分。根據Martin的測試標準,控製性to與非控製性to的區別在於:第一,控製性to具有與事件謂詞(eventivepredicates)共現的能力,非控製性to無此能力;第二,控製性to具有將來時態的解讀,非控製性to無此解讀;第三,控製性to具有非現實性意義(irrealisinterpretation),非控製性to無此意義;最後,控製性to允準動詞短語省略,而非控製性to無此能力。但是根據Boeckx,Hornstein&Nunes(2010)提供的語料,上述區別在很多控製結構和非控製結構中並不存在。這樣控製性to以及提升結構和例外授格句中的to就無法區分開來,空格分析法也就失去了價值。

空格分析法的另外一個主要問題是無法解釋ing形式不定式中的控製現象,該類控製結構中無法找到不定式to,因而這一分析隻能涵蓋部分語料。另外,空格的概念過於特殊,很難在其他結構中找到空格可以出現的環境,或者與空格對應的內容。最後,這一說法也無法得到語言事實,特別是形態學方麵的證據支撐,因而隻是屬於規定性170第四章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stipulative)的內容,並不具有解釋性。

4.3.2一致分析法Landau(2000,2004,2006,2007)提出一致分析法以分析控製結構。

一致指的是探針和目標之間的匹配關係(Chomsky2000,2001)。控製結構中做探針的功能範疇I和C與做目標的PRO進行一致操作,同時這一操作遵循句法孤島條件的限製。特征[+T]體現補語成分中的語義時態,而[+Agr]體現顯性的形態一致操作。I具有[±T]和[±Agr]這兩種特征組合的能力,C則具有與I相同的特征內容。①同時Landau區分了指稱獨立(referentiallyindependent)的句法成分和指稱依存(referentiallyindependent)的句法成分,兩者的特征分別標記為[+R]和[-R]。②PRO的特征為[-R],而顯性名詞短語和小代語pro的特征為[+R]。指稱特征的賦予過程遵循下述規則:(30)a.[+T,+Agr]→[+T,+Agr,+R]b.[αT,βAgr]→[αT,βAgr,-R],其中至少α或者β的取值為“-”當I和C中的[T,Agr]特征都取正值時,子句的主語通過與I和C的一致操作就可以獲取[+R]特征,因而該位置隻能出現顯性句法成分或者小代語pro。如果I和C的特征矩陣中至少有一個特征取負值時,即I和C的特征矩陣為[+T,-Agr]、[-T,+Agr],或者[-T,-Agr]時,子句主語位置通過與I和C的一致操作獲取[-R]特征,從而可以在該位置出現控製成分PRO。一致操作無法跨越語段,因而可以解釋控製結構中控製成分和PRO之間遵循的局部性條件。

一致分析法采用了最簡方案下具有代表性的一致操作分析控製結①根據語段理論(Chomsky2000,2001,2008),T的不可解釋特征是從語段中心語C繼承而來的,因此T(管約論時期的I)一般具有與C對應的特征內容。

②符號R表示獨立性指稱。[+R]指的是具有獨立性指稱,[-R]則指的是不具有獨立性指稱。

171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構,具有較好的理論背景。該分析法明確指出了控製出現的句法環境,即I和C的特征矩陣為[+T,-Agr]、[-T,+Agr],或者[-T,-Agr]。當T取正值時,就會出現限定表達。當T取負值時,就會出現非限定表達。也就是說,當I和C的特征矩陣為[+T,-Agr]時,出現的是限定控製;當I和C的特征矩陣為[-T,+Agr]或者[-T,-Agr]時,出現的則是非限定控製。限定控製的出現為解決漢語中是否存在限定和非限定區分的爭議提供了一個較好的解決手段。但是,無論是限定控製,還是非限定控製,位於子句主語的位置屬於無格位的句法位置,從而實現了控製環境的統一。

這一分析法的問題在於使用了大量特征和特征組配的概念,而這些內容較難獲取形態方麵的支持,因而隻是理論內部的內容。另外,從語料方麵來看,這一分析法采用遵循句法孤島條件的一致操作,因而無法分析附加語位置出現的控製現象。①另外,它也無法分析後向控製、複製控製以及分裂控製等多種具體控製類型。最後,這一分析法隻說明了控製出現的條件,而沒有對於控製的特點和約束機製做出說明,因而無法解釋控製結構的生成過程和句法特征。因此這一分析模式隻能描述控製體現的部分特點,而不能涵蓋所有的控製語料和控製特征。

4.3.3語義分析法Culicover&Jackendoff(2001,2006)認為在控製結構中,主句謂詞的題元結構可以決定控製成分的內容,指派相同題元角色的控製動詞一般具有相同的語義關係。因此,對於控製結構的分析應該考慮控製動詞的語義,控製結構也應該納入到詞彙語義學的範疇內加以分析,通過句法語義接口的層麵加以實現。

從語義學的角度來看,控製體現了子句主語和控製成分之間的語義約束關係,而這一關係由主句謂詞的題元屬性決定。研究不同基本語義謂詞(basicsemanticpredicates)的語義內容,就可以分析不同類型的控製結構。以代表性基本語義謂詞INTEND(意願)和OBLIGATED(責①根據第二章關於孤島條件的說明,可以發現附加語屬於較為典型的句法孤島。

172第四章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任)為例,它們的語義結構如下:①(31)a.XαINTEND[αACT]b.XαOBLIGATED[αACT]toY在(31a)中,基本語義謂詞為“意願”(INTEND),具體動詞包括persuade,decide等。該類謂詞為二元謂詞,選擇的兩個論元中,一個必須是具有生命性特征的物體X,即意願者(intender),另一個必須是動作act。該動作的實施者(actor)作為被控成分總是受到控製成分,即意願者的約束,這樣就可以解釋控製結構中控製成分同被控成分之間語義共指的現象。在(31b)中,基本語義謂詞為“責任”(OBLIGATED),具體動詞包括pledge,vow,instruct等。該類謂詞選擇三個論元:要求實施義務的個體X、被要求實施義務的個體Y以及動作act。同樣,動作act的實施者actor必須受到X的約束,從而實現被控成分和控製成分之間的約束關係。

語義分析法通過分析基本語義謂詞的論元結構和意義關係來分析控製現象,具有一定的歸納性。其問題在於基本語義謂詞的歸納屬於較為棘手的工作,如果不指定一個有效的分類標準,則很難統計出所有代表性的基本語義謂詞。基本語義謂詞的具體數量很難加以明確,因此這樣的研究具有非窮盡性的特點,較難涵蓋所有的語料。同時,基本語義謂詞中具體動詞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也較為繁瑣,且在分類的過程中可能存在較大爭議性。另外,這樣的分析法無法涵蓋具體的控製類型,因此隻能從抽象的角度分析控製關係,從而無法具體涉及不同的控製特征和控製關係。最後,這樣的分析也是停留在描寫階段,無法解釋控製關係的生成過程和具體特點。

4.3.4移位分析法Bowers(1981)以及ONeil(1997)曾經提出控製結構可以使用移位①這裏的兩個基本語義謂詞的每個字母都大寫,說明這些不是具體的謂詞,而是表示類別的集合性抽象謂詞。

173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的方式加以分析,Hornstein(1999)正式提出控製結構的移位分析模式。

控製結構與提升結構相同,兩者都是論元移位的結果。Hornstein(2001,2003)、Boeckx&Hornstein(2003,2004,2006)、Boeckx,Hornstein&Nunes(2010)、Hornstein&Polinksy(2010)等論述了控製的移位分析法,並補充說明了該分析法可能出現的問題和不足。

在管約論條件下,D結構作為一個重要的表征層麵參與句法操作,題元角色和句法位置存在一一對應的關係。題元角色必須在此結構中進行賦予,之後在S結構中才能進行句法移位,而不可能出現移位操作先於題元角色賦予的情況。在最簡方案中,D結構和S結構不再具有理論意義,其功能被接口或者詞庫層麵的操作所代替,因而無需在題元角色完全賦予後再進行移位操作,題元賦予和移位操作因此可以交替進行。另外,管約論下的題元準則(ThetaCriterion)認為一個論元隻能被指派一個題元角色,一個題元角色隻能指派給一個論元。在最簡方案下,這一準則也不複存在,因而移位操作可以將一個句法成分從一個題元位置移位到另一個題元位置。在移位的過程中,某個句法成分也可以獲取多個題元角色。

在這樣的理論背景下,控製可以通過移位操作加以分析。以賓語控製句和附加語控製句為例,如:(32)a.[TPJohn[vPJohnhopes[TPJohnto[vPJohnhelpMary]]]].b.[TPJohn[vPJohnheardMary][PPAdjunctwithout[IPJohn[vPJohnenteringtheroom]]]].例(32a)為賓語控製句。首先,John與helpMary合並,以滿足子句動詞help指派題元角色的要求,即題元特征核查的要求,並在此處獲得一個題元角色。然後John移位至子句TP的指定語位置,以滿足子句T的EPP特征。之後,John移位至主句vP的指定語位置,以滿足主句動詞hopes指派題元角色的要求,即題元特征核查的要求,並獲得另外一個題元角色。最後,John移位到主句TP的指定語位置,以滿足子句T的EPP特征。John將在主句的指定語位置獲得拚讀,從而形成合格的174第四章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控製結構和正確的語音排列順序。這樣來看,控製結構與提升結構具有相同的生成機製,兩者都是論元移位的結果。所不同的是,在提升結構中,句首的名詞短語隻從提升結構中獲得一個題元角色,而在控製結構中,句首的名詞短語獲得了兩個不同的題元角色。

例(32b)為附加語控製句。首先,John和enteringtheroom合並,從動詞entering處獲得一個題元角色。然後,John移位至附加語小句TP的指定語位置,以核查T的EPP特征。之後,John通過側向移位(sidewardmovement)(Nunes2001,2004)的方式與主句中的heardMary合並,從heard處獲取另外一個題元角色。最後,John移位到主句TP的指定語位置,核查T的EPP特征。與補語控製句相同,John最後選擇在主句TP的指定語位置進行拚讀。

這一分析法采用移位操作分析控製結構,因而被稱為控製的移位理論。需要指出的是,移位分析法隻能對強製控製提出分析。對於非強製性控製,該理論認為移位操作無法進行,因而屬於句法孤島。控製子句中被控成分隻能是小代語pro,而不能是論元移位後刪除的複本。小代語插入的操作是在移位操作無法進行的情況下采用的,與英語中的do支撐(dosupport)現象(Radford2004)相同,屬於無奈之舉。

移位分析法的優勢在於該分析法可以解釋強製控製結構所體現的各種結構性特征和語義闡釋性特征,這些主要特征為(Boeckx,Hornstein&Nunes2010):①(33)a.強製PRO需要一個先行詞ItiwashopedPROitoshavehimself.b.該先行詞必須成分統製PROJohniscampaignhopesPROitoshavehimself.c.該先行詞與PRO需要滿足局域條件JohnithinksthatitwashopedPROitoshavehimself.①在以下的論述中,PRO仍然被使用。但是需要指出的是PRO不再具有原始的句法地位。在移位分析法中,它是論元移位遺留的複本。在存活式推導模式中,它是存活後進行合並操作的句法成分。

175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d.強製性PRO不能在有格位的位置出現JohnisaidthatPROiwilltraveltomorrow.e.在省略結構中出現鬆散解釋(sloppyinterpretation)JohniwantsPROitowinandBilldoestoo.Billdoestoo=Billwantshimselftowin/BillwantsJohntowin.f.強製性PRO不能有分裂前置詞JohniaskedBilljPROi+jtoshavethemselves.g.隻允準涉己(dese)解讀[Theunfortunate]iexpectsPROitogetamedal.(#althoughhedoesntexpecthimselftogetamedal)h.出現only修飾的名詞短語時,隻能出現受約束的解讀[OnlyChurchill]iremembersPROigivingtheBSTspeech.(‘OnlyChurchillissuchthatheremembershimselfgivingtheBSTspeech’/‘NobodyelseremembersthatChurchillgavetheBSTspeech’)在這8個特征當中,前4個特征為結構性特征,後4個為語義闡釋性特征。PRO如果由移位生成,那麼PRO會獲取兩個題元角色。如果句首出現虛位代詞,PRO就無法得以允準,因為虛位代詞不具備獲取題元角色的能力(33a)。成分統製(33b)和局域性條件(33c)都是移位操作所必須遵循的句法限製。論元移位的一個重要條件是移位的起始位置不能是獲取格位的位置(33d)。PRO不能在此位置出現,這也說明了論元移位操作的可行性。由於強製控製結構遵循移位的局域性條件,在省略結構中的PRO隻能移位到最近的可能句法位置,因而在(33e)中控製成分隻能是最近的Bill,而不能是較遠的John。移位成分所占據的位置具有唯一性,如果出現分裂前置詞,John和Bill則會占據同一個句法位置(33f),這會導致不合格句子的出現。在(33g)中,PRO隻能與theunfortunate同指,從而出現“不幸的人”(theunfortunate)知道“不幸的176第四章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人”指稱對象為自己的解讀。在(33h)中,PRO的內容隻能是onlyChurchill,從而可以出現“其他人(除了Churchill)也記得”的語義解讀。

移位分析法具有一定的優勢。首先,PRO不複存在,原先的PRO被分析為論元移位的語跡(trace)或者複本,控製結構和提升結構實現了統一,整個語法係統變得更為精簡。其次,取消了控製模組在語法體係中的作用,控製由論元移位生成。控製現象是派生性的,因而不具備獨立的語法地位。最後,該分析法解釋了PRO為何無法出現語音拚讀的現象。論元移位產生論元語鏈,一般情況下,鏈首(chainhead)位置的複本獲得拚讀,而鏈尾(chaintail)位置的複本則不會接受拚讀,這與PRO的拚讀情況完全吻合。

移位分析法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一個名詞短語可以獲取多個題元角色的分析違反了題元準則的要求,而違反的理據缺乏明確可信的說明。其次,控製結構獲得與提升結構相同的生成機製,與提升結構比較而得出的控製特征將較難得到解釋。再次,Bowers(2008)指出題元角色屬於語義信息,為LF接口層麵的內容。名詞短語獲取多個題元角色的動機在於核查動詞的題元角色,這樣的做法將句法運算係統和接口層麵混為一談,不利於句法理論的構建。最後,對於論元移位產生的不同移位複本,該分析法沒有提出一個合理的線性化機製,因而無法解釋控製結構中的語音拚讀問題。

另外,從實際語料來看,移位分析法隻能對強製控製的部分語料做出分析,而無法涵蓋其他類型的控製結構,如分裂控製、變量控製、後向控製以及複製控製等。有些控製結構中還會出現違反最小距離原則的控製現象,如promise類型的控製句。這些語料都是移位分析法所無法解決的。這些問題說明疑問分析法不是控製結構的最優解釋,其生成模式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4.4局域理論下的控製結構無論是管約論時期的特征矩陣分析法,還是最簡方案時期的空格分177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析法、一致分析法、語義分析法以及移位分析法都無法對控製結構提出較為滿意的分析和解釋。本節將使用存活式推導模式來分析各類控製結構的生成,並解釋控製結構的各種特征。

4.4.1控製的句法分析同樣,以補語控製句和附加語控製句為例:(34)a.Johntriedtogo.b.JohnsawMaryaftereatinglunch.(34a)為補語控製句,其生成過程如下:(35)在結構上,移位分析法認為控製子句的結構為TP,而我們認為控製子句的結構為CP,從而與管約論下的研究結果保持一致。另外,英漢語178第四章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中還存在CP層麵中出現句法顯性成分的控製結構,如:(36)a.Maryknowswhentocome.b.老王不知道什麼時候走。

Wh疑問詞一般占據CP投射的指定語位置,因而該類控製句中也應該存在CP投射。出於一致性考慮,將控製結構分析為CP控製子句的做法更加具有概括性。

與移位分析法的另外一個不同是,我們認為John的生成過程不是在顯性句法過程中進行移位操作形成的,而是在核查不可解釋性特征的驅動下通過在詞庫中存活,然後以多次從詞庫中提取並合並到句法結構中的方式進行。根據Landau的研究,PRO出現的句法環境是功能範疇C和T具有[+T,-Agr]、[-T,+Agr],或者[-T,-Agr]的特征組合,而不能是[+T,+Agr]。也就是說,PRO出現的句法環境是功能範疇T和C具有缺損性(defective)特征。而這些缺損性特征組合的共同點是,具有這些特征組合的功能範疇中心語無法對位於這類功能範疇投射指定語位置上的名詞短語成分進行賦格操作。因此,我們認為控製結構中進行存活和合並操作的激發機製是不可解特征[-Case]的核查。

移位分析法認為激發名詞論元移位的動機是動詞的題元特征,但是移位的機製還同時解決了移位名詞短語的格位問題。這樣來看,移位分析法就要麵臨兩個動因激發同一個移位操作的結果。從最簡方案來看,這顯然是不經濟的。摒棄爭議性較大的題元特征而保留格位特征的做法屬於合理的選擇。

該句的生成過程如下。首先是John與go合並,獲得一個題元角色,John因為它的[-Case]特征在詞庫中獲得存活。為了核查這個不可解特征,John需要在下一個最大投射構建成功時合並到該最大投射的指定語位置,以便嚐試核查格位特征。因此,John在子句TP、CP和主句VP、vP的指定語位置進行合並,但是TP、CP和vP的中心語都不具有核查格位特征的能力,而VP的中心語V隻能核查賓格的格位,與John需要主格格位的要求不符,因此John在詞庫中繼續存活。隻有在John合179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並到主句TP的指定語位置時,此時的中心語T具有限定性特征,因而可以核查John的[-Case]特征。除此之外,動詞tried因為需要功能範疇的允準而存活,從而合並到vP中v中心語的位置,並在該位置獲得功能範疇v的允準。當CP獲得投射後,推導也宣告結束。推導完成的結構式經過移交操作至PF接口處進行拚讀。多個John複本具有相同的語音特征和語義特征,因此可以構建語鏈,並需要進行線性化操作。

John在主句TP指定語位置進行[-Case]特征的核查,因而John在該位置獲得拚讀,從而形成Johntriedtogo這一正確的線性語序。

值得注意的是,當John從詞庫中提取並合並到主句VP指定語位置時,John從動詞tried獲得另外一個題元角色。①但是在主句VP和子句VP中的兩個John是從詞庫中分別進行提取的句法成分,兩者隻是具有相同的語音表征,而不是同一個句法成分。這樣,題元準則得到了滿足,從而體現出比移位分析法更好的理論優勢。兩個John獲取兩個題元角色是最大投射作為局域單位和存活式生成模式的必然結果,因而屬於局域理論派生性的結果。移位分析法將題元角色的核查作為論元移位的激發機製,顯然顛倒了前提和結果的關係,因而無法找到控製結構中賦予兩個題元角色的原因。本研究則可以從局域理論出發對此現象做出解釋。另外,存活分析法滿足了題元準則的要求,也沒有將題元角色作為特征,從而避免了將題元角色作為特征的爭議性操作,也因此厘清了接口層麵和運算係統的關係。同時,進行多次合並的句法成分以格位核查的位置獲得語音拚讀,因而確立了一個有效的線性化機製。這些內容都是移位分析法所不具有的理論優勢。

(34b)為附加語控製句,其生成過程如下:②①有研究認為外論元的題元角色不是由動詞賦予的,而是由包含內論元的動詞短語賦予的。這裏出於行文的需要,暫不涉及指派題元角色的句法單位。

②出於論述的需要,這裏暫時不考慮VP上層vP投射的內容。以下的分析采用相同的做法,隻要不涉及vP投射的特殊作用,都不考慮該層投射的生成過程。

180第四章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37)首先是saw和Mary合並。Mary從動詞saw獲得題元角色並核查了它的格位特征。Mary沒有任何不可解特征需要核查,因此無需存活。

在附加語PP中John與eatinglunch合並後獲得一個題元角色,但是因為[-Case]沒有得以核查而具有了存活和再次合並操作的能力。根據局域理論的要求,當PP獲得投射後,從詞庫中再次提取的John合並到PP的指定語位置。此時after隻能為名詞短語賦予賓格,如果after和John進行特征核查,John將獲得賓格的格位。這與John需要一個主格格位的要求相悖,隻能導致推導失敗,因此John無法核查它的格位特征,並需要再次存活。之後,John合並到VP的指定語位置,並在該位置從動詞saw處獲得另外一個題元角色。最後,當John合並到TP指定語位置時,John成功核查了[-Case]特征,John也因此在該位置進行拚讀,從而形成合格的附加語控製句。

附加語控製句的一個特點是主賓語的不對稱現象,即控製子句中的空語類隻能是主語John,而不能是賓語Mary(Rosenbaum1970)。

Boeckx,Hornstein&Nunes(2010)認為主賓語不對稱是合並優於移位原則(MergeoverMove)(Chomsky1995,2000)的結果。首先是saw和Mary合並,然後是eating和lunch合並。此時與eatinglunch進行合並181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的名詞短語可以是從sawMary中移位的Mary,也可以是詞庫中提取並直接進行合並的John。根據合並優於移位的原則,John與eatinglunch合並,從而出現主賓語不對稱現象。

從結構上來看,afterJohneatinglunch為VP的附加語,是V的姊妹節點。應該是在V構建成功之後再進行生成的。Boeckx,Hornstein&Nunes(2010)認為首先生成的應該是附加語,而不是V結構,這已經違反了生成語法自下而上(bottomup)的生成過程要求。另外,合並優於移位的原則受到眾多學者的質疑(Shima2000;Castillo,Drury&Grohmann2009),因而並不具有普遍性。這樣來看,移位分析法的解釋並不可靠。

存活式生成模式則可以對主賓不對稱現象做出解釋。Saw與Mary首先進行合並,Mary已經核查了它的格位特征,也獲得了題元角色,因而Mary不再具有任何不可解特征以驅使它進行存活和再次合並操作。

在構建附加語控製子句時,能夠與eatinglunch合並的隻能是從詞庫中提取的名詞短語John,而不可能是Mary。存活式生成模式決定了隻有主語John才能進入附加語小句,從而體現了主賓不對稱現象。這種解釋遵循了自下而上的生成程序,也無需合並優於移位這一具有爭議性的原則,而是從推導的過程體現主賓不對稱現象,具有更好的解釋效果。

附加語控製句的另外一個重要問題是附加語作為句法孤島,原則上應該不具有內部句法成分進行部分提取的能力。上一章節的內容已經說明孤島條件不具有原始句法地位,它的出現是運算係統中進行合並操作的兩個成分之間特征匹配的結果。從特征內容來看,John的[-Case]特征無法在附加語子句中找到具有可以匹配的特征或者具有匹配特征的中心語,因而John可以進行部分提取,從而生成附加語控製結構。

強製控製的另外一種類型為隱含控製。該類控製中被控成分受到句中某個控製成分的約束,但是該控製成分可以不出現,如:(38)a.ItwasdifficultforyouPROimptogo.b.ItwasdifficultPROimptogo.182第四章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在(38)中,被控成分PROimp的控製語為介詞短語foryou中的you。

移位分析法無法對該類控製結果做出分析,因為在句法關係上,you無法成分統製被控成分,因而you無法發生從控製子句到主句中的移位。存活式生成模式則無此困擾。代詞you與go合並,獲得一個題元角色,但是you的[-Case]特征仍然沒有得以核查,因此you需要在詞庫中進行存活。當for與再次合並到句法結構中的you合並時,for可以核查you的[-Case]特征,並使you獲得賓格的格位。you的格位特征已經獲得核查,you將無法在詞庫中繼續存活,因而隻能在該位置進行語音拚讀,從而形成(38a)的結構。(38b)的結構是在(38a)的基礎上刪除介詞短語foryou的結果。這樣就生成了兩種代表性的隱含控製結構。

語境控製可以分為兩大類型,即任意控製和變量控製,如:(39)a.ItsharmfulPROarbtosmokehere.(任意控製)b.JohniakedBilljPROi/jtosmokeacigarette.(變量控製)任意控製中的被控成分可以是任何與子句中謂語搭配的名詞短語,而且該名詞短語在主句中找不到任何顯性成分或者隱性成分做它的控製成分,因而這類控製結構的生成主要是由控製句具體使用的語境所決定,屬於語用學的研究範疇,本研究將不涉及該類控製結構。①變量控製句中可以出現控製成分,因而可以在句法學範疇內加以分析。

(39b)中的變量控製句有兩種解讀,可以解讀為“約翰要求比爾,讓比爾抽煙”,也可以解讀為“約翰要求比爾,讓約翰抽煙”。兩種解讀通過兩個不同的生成過程得出,即:(40)a.[CP[TPJohn[VPaskedBill[CPBill[TPBillto[VPBill[smokeacigarette]]]]]]].b.[CP[TPJohn[VPJohnaskedBill[CPJohn[TPJohnto[VPJohn①移位分析法認為該類控製結構中的空範疇為小代語pro,但是pro具有代詞性特征,一般隻能在限定結構中出現。控製小句屬於非限定結構,pro在此位置出現則違反了pro的句法環境要求。

183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smokeacigarette]]]]]]].句子(40a)屬於賓語控製句,當smokeacigarette合並成功後,smoke需要一個名詞短語以分配外論元。此時在詞庫中有兩個名詞短語John和Bill,兩者都具有與接受外論元的能力。賓語控製句選擇的是Bill,此時Bill獲得一個題元角色,但是因為[-Case]特征得以存活。

Bill之後分別合並到子句TP、CP的指定語位置以核查這一特征,但是都因為特征的不匹配而繼續在詞庫中存活。當Bill與動詞asked合並時,Bill獲得另外一個題元角色,同時格位特征得以核查,實現賓格的格位,並在該位置進行語音拚讀。①當John和C合並成功後,賓語控製句的生成宣告完成。和賓語控製句不同,(40b)為主語控製句,在子句中與smokeacigarette合並的是John,而不是Bill。Bill同樣需要在詞庫中存活,並合並到子句TP、CP、主句VP的指定語位置,但都因為特征的不匹配而繼續在詞庫中存活。最後,John合並到主句TP的指定語位置,此時中心語T可以核查John的[-Case]特征,使得John獲得主格的格位,並在該位置進行John的語音拚讀,從而形成主語控製句。移位分析法可以生成賓語控製結構,但是無法生成主語控製結構。因為移位操作需要遵循最小距離原則的製約,賓語控製結構遵循了這一原則,但是在主語控製結構中賓語Bill的存在對於主語的控製形成阻隔,從而違反了最小距離原則。跨域賓語的主語控製結構無法生成,移位分析法也因此無法對變量控製現象進行分析。

Culicover&Jackendoff(2001,2006)提出,移位分析法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在於無法解釋promise類型控製結構的生成。在promise類型的控製結構中,控製成分和被控成分之間可以出現阻隔成分,如:(41)JohnipromisedMaryjtoPROi/jshavehimself/herself.在該句中,被控成分隻能是John,從而做himself的先行詞。但是因①有研究認為賦予賓格的中心語是功能中心語v,而不是實義中心語V。這裏不介入賦格內容的討論。即使是v,本研究采用的推導模式也同樣適用。

184第四章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為Mary的阻隔,John無法從子句移位到主語當中,因而移位分析法無法對之做出分析。Boeckx&Hornstein(2003)以及吳益民、謝建華(2009)提出該類控製結構中存在一個隱性介詞,因而與vow和commit為控製動詞的控製結構具有相同的句法形式,即:(42)a.Johnpromised[PPtoMary][toJohnshavehimself].b.Johnvowed/promised[toMary][Johntowashhimself].如果出現了介詞to,Mary將不再成分統製子句中的John,因而也無法成為John從子句移位到主句中移位操作的阻隔成分。最小距離原則得以遵循,promise類型控製結構可以通過移位操作得以生成。

隱性介詞分析法的證據為:(43)a.JohngaveapresenttoMary.b.JohngaveMaryapresent.(44)a.Johnspromiseto/ofMarytoleave.b.Mypromisingto/ofMarytoleave.c.IdidntpromisethistoMary.(43)中的語料說明,英語中的與格結構(dativeconstruction)可以轉化為雙賓結構(doubleobjectconstruction),從而出現介詞省略的情況,promise類型控製句中to的省略也具有相同的動因。問題是promise類型控製句與與格結構到雙賓結構的轉變並不對應,前者中隻是出現了介詞省略,而在後者中除了介詞省略外,還出現了直接賓語和間接賓語換位的句法操作。如果沒有這一位置變換操作,生成的句子仍然不合格。這說明promise類型的控製句與雙賓結構並不具有可比性。

另外,根據何曉煒(2003,2008)的研究,與格結構和雙賓結構並不存在轉換關係,因而雙賓結構中也不會存在介詞省略的操作。這樣來看,promise類型控製句中介詞省略的分析法並不可靠。

介詞省略分析法的第二條證據為來自(44)中的語料,名物化185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nominalized)後的promise結構隻能選擇介詞to,而不能選擇介詞of,這說明promise控製句中可能省略了to。另外,promise中介詞短語toMary還可以出現在句尾,這也說明to在promise類型結構中的作用。

我們認為這些證據也不可靠,名物化後使用介詞to可能的目的是為Mary賦格,而不是動詞promise句必有的成分。另外,(44c)中的語料也不是控製結構,因而不具有可比性。

介詞省略分析法的最大問題在於他們無法解釋to省略的動因。從句法功能來看,如果加入介詞,toMary就成為附加語。英語中的附加語具有靈活的位置,可以處於句首或者句尾,toMary可以位於句首,但不能位於句尾。假如省略了介詞to,Mary應該仍然為附加語,但是Mary既不能位於句首,也不能位於句尾,如:(45)a.ToMaryJohnpromisedtoshavehimself.b.JohnpromisedtoshavehimselftoMary.c.MaryJohnpromisedtoshavehimself.d.JohnpromisedtoshavehimselfMary.這說明介詞省略的分析法並不能解釋promise類型的控製結構。

除此之外,promise類型的控製結構還可以出現變量控製的可能,如:(46)JohnipromisedMaryjPROi/jtobetested.如果接受空介詞分析法,Mary將無法成分統製控製子句中的空語類,因而子句中的被控成分將不能為Mary,而隻能為John。這顯然與上述句子的解讀不符,因而空介詞的分析法無法解釋promised類型的控製結構。與之不同,存活式生成模式則可以對promise類型做出解釋。

Promise類型的控製結構擁有與變量控製中主語控製解讀相同的生成過程,而(46)則屬於變量控製的語料,因而也完全可以通過存活式生成模式加以分析。

上文所討論的控製現象在漢語中也存在對應的控製結構,兩種語言186第四章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中的控製結構也基本對應,這說明控製現象更好地體現了英漢語的共性和普遍語法的特征。漢語中同樣存在主語控製、賓語控製以及附加語控製三種類型,如:(47)a.老王願意老王幫她。

b.老王勸老李老李幫她。

c.小王退學了小王沒有給任何原因。

以主語控製句為例,其生成過程如下:首先,動詞“幫”和賓語“她”合並,構成動詞短語。之後,“老王”與“幫她”合並,“老王”獲得一個題元角色,但是無法核查自身的[-Case]特征,因而“老王”需要在詞庫中存活,並參與下一個最大投射的句法操作,直至該特征的成功核查。“老王”在子句TP、CP及主句VP的指定語位置進行合並,但是這些投射的中心語都不具有核查“老王”格位特征的能力。在VP指定語位置,從詞庫中提取的“老王”複本從動詞“願意”處獲得一個題元角色。最後,當“老王”合並到TP的指定語位置時,[-Case]特征得以核查,“老王”也在此位置進行語音拚讀。當CP投射成功後,推導過程宣告完成。由生成的步驟來看,漢語中的控製結構與英語中控製結構具有相同的生成過程,兩種語言中的控製結構體現了較好的一致性,這說明了存活式推導模式在分析英漢控製結構中的實用價值。

另外,漢語中也存在三大類和六小類控製結構,如:(48)a.老王答應老王幫你忙。(窮盡控製)b.長官命令(士兵)士兵執行任務。(隱含控製)c.老板決定老板+明天開會。(部分控製)d.小王勸小李一塊小王+小李去上班。(分裂控製)e.小李反對某人抽煙。(任意控製)f.小王保證小李小王/小李拿獎學金。(變量控製)這些控製結構也完全可以通過存活式推導方式加以分析。以變量187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控製句為例,兩種解讀的意義通過以下兩種方式生成:(49)a.[CP[TP小王[VP保證小李[CP小李[TP小李[VP小李拿獎學金]]]]]]。

b.[CP[TP小王[VP小王保證小李[CP小王[TP小王[VP小王拿獎學金]]]]]]。

當“拿”和“獎學金”合並後,詞庫中存在的兩個名詞短語“小李”和“小王”都可以滿足動詞“拿”指派外論元的要求。如果選擇的是“小李”,“小李”獲得題元角色,並因為[-Case]特征在詞庫中存活。之後,“小李”合並到子句TP、CP的指定語位置,以滿足局域理論的要求。但是這兩個投射的中心語T和C都不具有核查[-Case]特征的能力,因而“小李”在詞庫中繼續存活。當“小李”與“保證”合並時,另外一個複本“小李”獲得題元角色,並由動詞核查它的[-Case]特征,並在該位置進行拚讀,從而出現賓語控製的解讀。如果與“拿獎學金”合並的是“小王”,那麼“小王”就因為[-Case]特征而在詞庫中得以存活。合並到子句TP、CP及主句VP指定語位置的“小王”都無法核查它的格位特征。當“小王”合並到主句TP指定語位置時,中心語T具有核查“小王”[-Case]特征的能力。“小王”的格位特征得以核查,並在該位置得以拚讀,從而出現主語控製的解讀。需要注意的是,可以與主句動詞“保證”合並的內論元位置可以是從詞庫中提取的“小李”,也可以是仍然需要特征核查的“小王”。如果選擇“小王”的話,句子的生成過程仍然合格,隻不過生成的將是賓語控製的解讀,而不是主語控製。

Huang(1994)提出漢語中存在長距離控製現象,如:(50)學生答應老師學生明天交作業。

在該例中“老師”成為“學生”移位的阻隔成分,因而移位法無法對此類控製結果做出分析。“老師”前不能加入任何介詞,“老師”也不能進行顯性移位,如:188第四章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51)a.學生答應給老師學生明天交作業。

b.老師學生答應學生明天交作業。

c.學生答應學生明天交作業老師。

“答應”類控製結構與promise類型控製結構不同的是,promise類型的控製結構中加入介詞to,生成的控製結構依然合格。漢語中“答應”類控製結構中則無法出現補充介詞的句法位置,這說明漢語中控製結構的句法要求更為嚴格。同時,這些語料說明空介詞分析法也無法分析漢語中的長距離控製現象,因而隻能采用本文使用的存活式生成模式加以分析。

漢語中的控製與英語中的控製並非完全保持一致。英語中控製子句出現的環境都是非限定性的,缺乏時態和一致性特征表達,因此英語中控製子句C和T功能範疇的特征矩陣應該為[-T,-Agr]。也就是說,英語中出現的控製都是非限定控製。在漢語中,副詞修飾、情態動詞及體標記手段可以標注時態特征,因此按照能否接受副詞修飾以及情態動詞、體標記等測試手段,漢語中時態特征可以選擇實現為[+T]或者[-T]。同樣,漢語中無人稱和數的形態表達,但是根據能否允準空語類可以將[Agr]特征實現為[+Agr]或者[-Agr]。如果可以出現顯性名詞短語,那麼出現的則是[+Agr]。如果隻能接受空語類,那麼出現的則是[-Agr]。①這樣來看,控製主句中句首主語一般可以出現,因此C和T的特征矩陣應該為[+T,+Agr],從而可以允準主格的格位。但是控製子句主語位置一般不能出現顯性名詞成分,但是有可能接受副詞修飾、也有可能通過情態動詞和體標記測試,因此控製子句中C和T的特征矩陣應該為[+T,-Agr]或者[-T,-Agr]。②如果是前者,出現的則是限定控製;如果是後者,出現的則是非限定控製。兩者的共同特征是子句主語都是無格的位置。限定控製並非漢語所獨有的現象,在波斯①一致性特征的主要功能是實現功能範疇T和TP指定語位置上名詞短語的一致性特征核查。如果存在顯性名詞短語,一致性核查就要出現,T的一致性特征就實現為[+Agr]。如果隻能為空語類,那麼T的一致性特征就為[-Agr]。

②可以看出,漢語中考慮限定和非限定時並沒有關注一致性特征的實現問題。通過時態特征的取值就可以決定限定和非限定在漢語中的實現。

189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語(Persian)(Darzi2008)、巴西葡萄牙語(BrazilianPortuguese)及希伯來語(Hebrew)(Boeckx,Hornstein&Nunes2010)中都有所體現。限定控製的出現可以解釋在漢語某些控製結構中可以體標記和情態動詞的情況,因而可以解釋徐烈炯等人提出的反例,強化控製結構在漢語語法中的地位。漢語中可以出現限定控製和非限定控製,而在英語中隻能出現非限定控製,這是英漢語控製結構的重要區別之一。在第五章中,我們將論述漢語中限定控製的實例。

特征[T]和[Agr]進行組合的可能特征矩陣及其特點可以總結如下:限定特征能否賦格是否存在控製例證[+T,+Agr]限定能否英漢語中的簡單句[+T,-Agr]限定否是(限定控製)漢語中的控製句[-T,+Agr]非限定否是(非限定控製)巴爾幹語中的虛擬式[-T,-Agr]非限定否是(非限定控製)英漢語中的控製句漢語中其他類型的控製結構也可以通過與英語中相同的推導機製加以生成。從生成過程來看,英漢語中的控製結構體現了較高程度的一致性。英漢語中各種不同類型的控製結構都可以通過基於合並操作的存活式推導模式加以分析和解釋,與移位分析法相比,無論是在理論構建上還是在現實語料方麵都具有更好的優勢。

4.4.2控製特征的反思Rooryck(2007)認為控製結構在被動化操作方麵具有不對稱性的特征。主語控製句不能進行被動化操作,而賓語控製句則可以進行,因而具有與例外授格句相同的句法分布,如:(52)a.JohnwastriedtokissMary.b.JohnwaspersuadedtokissMary.c.JohnwasexpectedtokissMary.190第四章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Bresnan(1982)就已經討論了這一現象,並稱之為Visser定律(Vissersgeneralization)。Rooryck認為,如果控製結構與提升結構具有相同的論元移位性質,那麼控製結構也應該具有相同的被動化能力。

被動化操作在主語控製句和賓語控製句的不同分布說明控製結構並非論元移位生成的結果,因此移位分析法不能用來分析控製結構。

這一分析混淆了控製結構與其他論元移位生成的句法結構。控製結構與提升結構以及被動句具有相同的生成機製,即論元移位,但不能說控製結構就是提升結構或者被動結構,這些結構本身還具有生成過程中的限製機製和定義性特征。主語控製句和賓語控製句作為控製結構的子類,自然也應具有各自的結構特點。不能因為它們具有各自的特點而否定控製結構的分類,更不能否定該結構的生成過程。我們所要做的應該是找到這些結構的特點,並解釋被動化操作允準與否的原因。

Nunes(2010)以及Boeckx,Hornstein&Nunes(2010)從移位的激發機製角度分析了兩種控製句的差別。首先是賓語控製結構,其生成過程如下:(53)[PplePen[VPJohnpersuadedθ[CPC[TPJohnto[VPJohnkissMary]]]]].根據Chomsky(2008)的觀點,一致性特征(features)為標句詞C的特征,T通過繼承的方式獲得這些特征,並在該位置進行一致特征的核查。John發生了從子句TP到主句VP的移位,其動機是題元特征(θfeature)的核查。子句中CP的中心語C中具有的特征為一致性特征,而非題元特征,因而CP不會成為這一移位操作的阻隔成分。①在VP中的John然後可以和分詞小句(participlephrase,PpleP)中的分詞-en進行一致性操作,從而完成一致性特征的核查。提升結構和例外授格句中同樣存在論元移位,其激發機製也是一致性特征的核查,如:①能否形成阻隔效應不僅要看出現了什麼功能範疇,還要看該功能範疇具有什麼特征內容。這種思想基本接近於本研究所采用的存活式推導方法。

191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54)a.[TPJohnT[VPseems[TPJohntoloveMary]]].b.[PplePJohnen[VPexpected[TPJohntokissMary]]].與控製結構不同,提升結構和例外授格句的子句為TP,而沒有擴展為CP。①因此,John發生的移位雖然也是一致性特征核查的驅動,但是因為沒有CP這一阻隔成分,這一論元移位方式同樣合法。

與提升結構和例外授格句相同,主語控製句中發生被動化操作的激發機製也是一致性特征的核查,如:()[PpleP[VP[CP[TP]]]]②帿帿帿帿帿帿帿帿帿帿帿55entriedCJo帿hntokissMary.帿在這一結構中,TP中的John如果要與PpleP中的-en形成一致性關係,就要跨越子句中的CP。CP作為最大投射,同時中心語C也具有一致性特征,從而成為John和-en進行一致性操作的阻隔成分。這一操作也就無法得到允準,從而導致主句控製句中被動化操作的失敗。

這一分析法還可以解釋以下的語料:(56)a.[Johntried[Johntowin]].b.[Johnisimportant[Johntowin]].c.[Johnislikely[Johntowin]].(56a)為控製結構,因而其子句為CP投射,且C中包含一致性特征。

John發生移位的激發機製為題元特征的核查,因而CP不會阻隔John①TP雖然也是最大投射,但是TP中心語T的一致性特征來源於TP之上CP投射的中心語C。如果沒有CP投射,T也就無法繼承到一致性特征,從而不會對主句和子句中成分的一致性操作產生阻隔效應。

②點狀線條表明一致關係不可建立。

192第四章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的論元移位操作。(56b)也是控製結構,此時John發生移位的激發機製則是一致性特征的核查,此時子句CP則必然成為這一核查的阻隔成分,因而John無法進行移位,從而導致該句不合法。(56c)為提升結構,John移位的激發機製也是一致性特征的核查,但是因為提升結構中子句的最大投射為TP而非CP,因而不會對於John的論元移位形成阻隔,從而允準主語的提升。

這一分析模式與存活式推導模式具有相同的理據,因而也可以轉換成存活式推導模式進行分析。在賓語控製句(53)中,John進行存活的動因是題元特征的核查。當John合並到子句CP指定語位置時,C具有的一致性特征和John的題元特征並不匹配,因而John將繼續存活。在VP指定語進行合並時,John核查了它的題元特征。然後John和-en發生一致性操作,並完成句法推導,從而實現被動化操作。在主語控製句(55)中,John進行存活的動因是一致性特征的核查,當John合並到子句CP的指定語位置時,C也具有一致性特征,從而形成C和John特征的匹配,使得John在該位置核查一致性特征,進而導致John無法擁有在詞庫中繼續存活的能力,之後的推導過程也就無法繼續進行。存活式推導模式在分析主語控製句時,在子句CP推導的階段就已經診斷出推導過程中的問題,從而及時終結不合格的句法運算。而移位分析法則必須要在整個句子完全構建後才能確定推導的不合格性。在強調語言生物屬性(Chomsky2005)的最簡方案下,存活式推導模式具有更好的運算效率,因而更能反映最簡方案的要求,較好地體現最簡精神。

由此來看,移位分析法可以對主語控製句和賓語控製句中被動化操作的差別做出解釋。但是這一解釋並不理想。按照他們的分析,主語控製句中論元移位的激發機製是一致性特征,而賓語控製句中論元移位的激發機製是題元特征。兩者並不具有一致性,這並不利於句法理論的構建。同時,這兩個激發機製的設定也缺乏理據性的說明,因而隻能是規定性的內容。另外,按照移位分析法的要求,論元移位的激發機製應該隻能是題元特征,而不能是一致性特征。加入一致性特征的做法會混淆控製結構中論元移位的激發機製,因而使得控製的移位分析法失去理據支撐。

我們認為主語控製句和賓語控製句中被動化操作提取差別的原因193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來源於題元理論。當動詞進行被動化操作時,在主語位置的名詞短語隻能是動詞的內論元而不能是外論元。在(53)中,賓語控製動詞persuade進行被動化操作後,其主語位置占據的是內論元John,因而該句合格。

在(55)中,主語控製動詞try的論元結構說明John隻有一個外論元,而沒有內論元,因而無法允準被動化操作。當try進行被動化操作後,在主語位置的名詞短語還是外論元John,而無法出現內論元,其論元結構實現的方式也不能被允準,因而句子不合格。這一現象再次說明try這類動詞根本不具有被動化的能力。在(56a)中,動詞try沒有進行被動化操作,因而主語位置的句法成分就是動詞的外論元John,因此該句合格。

在(56b)中,形容詞important為一元謂詞,隻能選擇一個論元。而該句中John和Johntowin都具有做論元的能力,因而該句中兩個論元的出現導致該句的不合格。在(56c)中,形容詞likely並不指派題元角色,因此在句首的John並不會從likely獲得題元角色,因此這樣的結構是合格的。

由此來看,隻要使用題元理論就可以對被動化操作在主語控製句和賓語控製句中的分布做出解釋。移位分析法提出論元移位的動機是題元特征的核查。在推導的過程中,一個名詞短語可以獲得多個題元角色。為了保證該分析法的正確性,就必須放棄題元理論。因此雖然題元理論可以簡單地解釋上述語料的差別,移位分析法卻無法使用。與之不同,存活式推導模式認為獲得兩個題元角色的不是同一個句法成分,而是從詞庫中提取的不同成分,從而維護了題元理論的地位,因此可以使用題元理論對上述語料做出簡明的分析。從上述語料來看,在控製結構中,控製動詞的論元結構和題元結構對於控製結構的合格性會產生重要的作用。如果忽略了它們的作用,就較難解釋控製結構中不同句法操作的可接受性程度,也就無法發現控製結構更多的句法特征。

移位分析法認為強製控製具有四個結構性特征和四個語義闡釋性特征。語義闡釋性特征屬於意義闡釋的範疇,因而不會存在太大的爭議。①在存活式推導模式的框架下,需要對結構性特征進行反思。首先是①語義闡釋性特征中的一條為強製性PRO不能有分裂先行詞,即主語和賓語不能同時做強製PRO的控製成分。這條特征雖然可以應用到強製控製結構中,但不是控製結構所共有的。

下文將指出分裂控製屬於部分控製的一個子類,而分裂先行詞則是分裂控製的闡釋性特點。

194第四章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強製特征需要先行詞。對於窮盡控製而言,這是必需的。對於隱含控製而言,該先行詞可以省略,但是也可以在原句中找到句法位置。因此,不僅要強調強製PRO需要先行詞,還需要指出先行詞具有顯性表征和隱性表征的選擇性。其次是該先行詞必需成分統製PRO。在窮盡控製中,一般控製成分要成分統製PRO。但是在隱含控製中,這並不是必須的結構性條件。加入成分統製的條件,隻能縮小強製控製結構的語料涵蓋範圍,從而忽略重要的強製控製類型。第三是先行詞與PRO需要滿足局域條件。這點特征並不是強製控製必需的特點,promise類型的句子已經說明局域條件並不是通過先行詞和PRO的結構性關係體現的,而是通過以最大句法投射作為局域單位的方法加以實現。最後,強製PRO不能在有格位的位置出現,這一點是強製控製的重要特點。總結以上內容可以發現,強製控製的特征應該為:首先,被控成分不能在可以賦格的句法位置出現;其次,被控成分需要一個顯性或者隱性控製成分的允準。

這兩條特征才應該是強製控製必有的定義性特征。

除了強製控製的特征之外,如上文所述,控製結構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特征,且這些特征是在與提升結構對比的基礎上得出的。控製的六大特征重複如下:(57)a.題元角色的區別b.被動化操作的區別c.主語的選擇區別d.允準虛位主語的區別f.成語意義的有無g.轄域的區別這六大特征都可以通過本研究采用的推導模式加以解釋。第一,控製和提升具有題元角色的差別。通過推導方式可以發現,進行論元移位的名詞短語在詞庫中進行存活,從而使得詞庫中兩次提取的名詞短語分別在子句VP和主句VP的指定語位置進行合並,從而分別獲得題元角色。提升結構的推導也是通過存活和再合並進行,但是在主句VP指定195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語位置的名詞短語複本無法從主句動詞處獲得題元角色,因此提升動詞不具有賦予外論元題元角色的能力。這樣的區別導致了控製和提升結構在題元結構和論元實現方式上的差別,而兩種結構出現差別的根本原因在於控製動詞和提升動詞賦予題元角色能力的不同。

第二點被動化提取的差別上文已經說明。第三點特征和第四點特征都是關於主句中主語的要求。控製結構中主語位置上的成分受到嚴格的限定,而提升結構中主語位置上成分較為靈活,甚至可以出現虛位主語。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控製結構主語位置上的成分是在子句VP和主句VP指定語位置合並後才在主語位置進行再次合並的,因而該主語需要滿足主句動詞和子句動詞題元角色賦予的要求。在提升結構中,主句動詞不能賦予題元角色,因此提升結構的主語隻需要滿足子句動詞題元角色賦予的要求即可。這種雙重要求和單一要求的差別導致了控製結構和提升結構主語位置上句法成分內容的差別。

第五是成語意義的有無。提升結構中隻有一次題元賦予操作,主語隻從子句動詞處獲得題元角色,因而保留了成語中主語和謂語之間的關係,並保留了字麵意義和成語意義的雙重識解。在控製結構中存在兩次題元角色賦予操作,成語的主語複本還要從控製動詞處獲得另外一個題元角色,從而破壞了成語中主語和謂語的關係,進而導致成語意義的消失。

最後是轄域上的區別。控製結構中主語位置上的成分從主句謂語獲得外部題元角色,因而出現的主語成分隻能是確指成分。在提升結構中,主語不從主句謂語獲得題元角色,而是從子句謂語處獲得題元角色,因而主語可以為確指或者非確指成分。這種差別導致了在控製結構中隻能存在一種語義解讀,而在提升結構中可以存在兩種語義解讀的特點。

由此來看,使用存活式推導模式,不僅可以保留題元理論在控製結構中的製約作用,還可以解釋控製和提升的對立,從而解釋控製結構體現的句法特征。更為重要的是,使用存活式推導模式可以解釋控製結構的論元移位性質,從而可以實現控製和提升的統一,並體現控製結構和提升結構的個性和共性特點。

196第四章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4.5部分控製句部分控製是控製結構的一大重要類型。按照本研究的內容,部分控製還可以分類為傳統分析中的部分控製和分裂控製,例句如下:(58)a.[Thechairperson]idecidedPROi+tomeettoday.b.BillipersuadedJanejPROi+jtojointheprojecttogether.(58a)為典型的部分控製句,被控成分的指稱內容包含控製成分thechairman,但是至少還要包括一個其他成員。(58b)為分裂控製句,被控成分的指稱為主句主語和賓語的集合。此時無論是主語還是賓語做控製成分,控製成分隻能部分決定被控成分的指稱內容,因此分裂控製也屬於部分控製。與強製控製不同,在部分控製中,控製成分隻能決定被控成分的部分指稱內容。從這個角度來看,部分控製屬於介於強製控製和語境控製的一種特殊控製類型,因此具有較為特殊的地位。本節將專門論述部分控製結構的生成過程和句法特點,並就英漢語中的部分控製現象做出對比分析。

4.5.1部分控製的傳統分析早期的研究一般將控製分類為強製控製和非強製控製。移位分析法認為強製控製可以使用論元移位的句法操作加以分析,從而提出了控製的移位分析法。強製結構中控製成分和被控成分之間具有完全相同的指稱內容,因而可以采用移位的分析方法。在部分控製中,控製成分和被控成分指稱內容的差異決定了移位法不能用來分析這一特殊控製類型。

Hornstein(1999,2001)以及Boeckx&Hornstein(2003,2004)認為非強製控製屬於強製控製的其他案例(elsewherecase),是移位分析法所無法分析的例外情況。占據非限定子句主語位置的句法成分為小代語pro,而不是論元移位遺留的複本。小代語pro的內容由語境決定,從而可以出現部分控197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製的解讀。問題是小代語與大代語PRO不同,一般隻能出現在限定子句中的主語位置,從而受到限定性時態中心語T的允準。如果認為部分控製子句中也有pro,這勢必會違反pro的句法分布要求。另外,Radford(2004,2009)以及徐烈炯(2009)等明確指出,英語這類語言中無法出現允準pro的句法環境,這樣的結果與小代語分析法也存在明顯矛盾。

Hornstein(2003)提出部分控製的解讀來源於控製動詞所決定的意義假定(Meaningpostulate),其內容為如果控製動詞允準,被控成分的解讀可以包括控製成分以及由語境所決定的其他成分。這種分析將部分控製的解讀解釋為控製動詞的作用,但是如後文所述,控製動詞隻是決定部分控製的一部分因素,部分控製的產生更需要控製子句的參與和作用。另外,意義假定的分析法隻是描寫了部分控製產生的現象,而沒有給出部分解讀意義產生的理據,因而不具有解釋力。

Landau(1999,2013)采用了一致分析法來分析部分控製。Landau提出控製子句中的C和T具有時態性的特征,且該特征具有正負取值的可能,即該特征可以為[+Tensed],也可以是[-Tensed]。如果特征為[-Tensed]時,在控製結構中,PRO就可以直接和主句中的F發生一致關係,即:(59)[FP[F[VPDP[V’V[CPC[TPPRO[T’T[VPPRO…]]]]]]]]在這一結構中,PRO通過VP中的主語位置移位到TP的指定語位置。F為功能範疇,如果是主語控製,F就是TP投射中的中心語T;如果是賓語控製,F就是vP投射中的中心語v。PRO和F直接發生一致關係,從而導致窮盡控製的出現。

如果C和T具有的特征為[+Tensed]時,T就需要發生至C的移位,從而出現T和C並置(conflate)(Hale&Keyser2002)的現象,即:(60)[FP[F[VPDP[V’V[CPT+C[TPPRO[T’T[VPPRO…]]]]]]]]198第四章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Landau指出如果T移位到C的位置,PRO就無法與F直接建立一致關係。首先,PRO需要與C位置上的T建立一致關係。然後,T再與F建立一致關係。這樣PRO和F之間的一致關係就需要通過兩次一致操作的方式間接建立,而這種間接性一致關係導致了部分控製的出現。

這樣的分析法可以對窮盡控製和部分控製的出現做出理據性的分析。但是為何窮盡控製和部分控製子句中的T具有兩種取值可能,其原因和動機作者沒有給予說明。另外,作者也較難解釋為何在部分控製句中T要發生至C的移位。最後,雖然PRO和F之間通過間接方式建立一致關係,但通過C位置上T這一中介成分,理論上PRO還是可以和F出現匹配的一致關係,即可以具有相同的特征內容,因而不一定會出現部分控製現象。這樣來看,一致分析法也存在較多問題,不是部分控製結構的最佳分析方案。

4.5.2部分控製的存活式推導Hornstein(2003)提出的意義假設認為,隻要控製動詞允準,就可以出現部分控製。也就是說,強製控製可以具有轉變為部分控製的可能。

Barrie&Pittman(2004)則提出強製控製必須存在部分控製的解讀。如果這種解讀不存在,那麼該句則不是控製結構,而屬於例外授格句。以require動詞句為例:(61)a.JohnrequiresMarytogotothemovietogether.b.Johnrequirestheretobemoreinformationforthepresident.c.Johnexpectstheretobemoreinformationforthepresident.d.Johnpersuadedtheretobemoreinformationforthepresident.句子(61a)一般被認為是控製句。但是在子句中出現了副詞199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together,這一副詞要求子句中的主語必須具有複數特征,也就是要求主句中的主語或者賓語隻能部分指稱子句主語的內容。也就是說,該句需要出現部分控製的解讀。該句並不合法,說明require類型的句子並不能允準部分控製,因而它不是控製結構。這也說明決定部分控製的不僅僅是控製動詞本身,控製子句中的句法成分往往具有更為重要的作用,它們才是出現部分控製解讀的決定性因素。Require動詞句不是控製句的證據之一是,(61b)中的名詞短語可以是虛位成分there,從而體現出與例外授格句,如expect動詞句(61c)相同的句法分布。而在控製句中,如persuade做控製動詞的句子(61d)則不可以出現虛位成分。這說明require動詞句與persuade動詞句不同,不能作為控製句。它應該與expect動詞句具有相同的句式歸屬,即屬於例外授格句。

Require動詞句為例外授格句的第二個證據來源於被動化操作,如:(62)a.BillrequiresJanetocleantheroom.b.Billrequirestheroomtobecleaned(byJane).c.Billexpectstheroomtobecleaned(byJane).d.Billpersuadedtheroomtobecleaned(byJane).這三個句子說明require動詞句和expect動詞句在子句部分具有相同的被動化能力,而在persuade做控製動詞的子句中則不能出現被動化操作。這也說明require動詞句為例外授格句,而非控製句。以上兩個證據說明require類型的句子不能允準部分控製的解讀,因而不能作為控製句。能否出現部分控製的解讀成為決定強製控製結構的重要條件之一。如上文所述,強製控製的特征是被控成分不能在有格的句法位置出現,同時被控成分需要得到顯性或者隱性控製成分的允準。部分控製完全符合這些特征要求,因而兩者具有相容性。部分控製句也完全可以采用強製控製的分析模式加以研究。

Landau(1999)指出窮盡控製動詞具有隱含性(implicative)、體貌性(aspectual)或者情態性(modal)特征,而部分控製動詞具有事實性(factive)、命題性(propositional)、需要性(desiderative),或者疑問性200第四章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interrogative)特征,如:(63)a.Johnmanagedtosolvetheproblem.(隱含性)b.Johnbegantosolvetheproblem.(體貌性)c.Johnhadtosolvetheproblem.(情態性)(64)a.Johnhatedtosolvetheproblem.(事實性)b.Johnclaimedtohavesolvedtheproblem.(命題性)c.Johnhopedtosolvetheproblem.(需要性)d.Johnwonderedhowtosolvetheproblem.(疑問性)(64)中的語料一般都可以在控製子句中加入副詞together,因此可以解讀為部分控製,同時也保留了強製控製的解讀可能,因而體現了強製控製和部分控製的相容性。問題是(63)中的語料一般很難出現部分控製的解讀。Wurmbrand(2002)認為這類結構不屬於控製結構,而是屬於重構動詞句(restructuringverbconstruction)。在這些句中,主句動詞和非限定性子句構成複雜謂語,即:(65)a.John[VPmanagedtosolvetheproblemtogether].(隱含性)b.John[VPbegantosolvetheproblemtogether].(體貌性)c.John[VPhadtosolvetheproblemtogether].(情態性)這些句子不合格是複雜謂語和主語之間的語義衝突所導致的,並不是控製結構本身的原因。這樣的分析可以維護強製控製保留部分控製解讀的可能性,並為采用句法手段分析部分控製奠定了基礎。

如果強製控製具有部分控製的解讀,那麼部分控製也可以通過強製控製的分析工具進行研究。存活式推導模式也完全可以用來分析部分控製結構,以Thechairpersondecidedtomeettoday為例,其生成過程如下:201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66)與強製控製相同,部分控製句具有相同的生成機製。首先,thechairperson與meet合並,thechairperson因為它的[-Case]特征在詞庫中得以存活。為了核查這一特征,thechairperson分別合並到子句TP、CP和主句VP的指定語位置。這些投射的中心語都不具有核查格位特征的能力,因而thechairperson繼續在詞庫中存活。當thechairperson合並到主句TP指定語位置時,該名詞短語的格位特征得以核查,它也因此在該位置獲得語音拚讀,從而生成合格的部分控製句。

從推導的過程來看,部分控製句和強製控製具有幾乎完全相同的步驟和內容。部分控製句產生的原因是子句中動詞或者副詞的作用。如果這些句法成分允準多個論元的參與,就有可能出現被控成分指稱內容大於控製成分的情況,即出現部分控製。為何強製控製可以具有部分控製的解讀?我們認為其原因在於從詞庫中提取的存活複本從子句動詞和主句動詞分別獲得一個題元角色。兩個題元角色的獲得決定了存活的複本必須受到兩個動詞的約束,而子句和主句中兩個不同的動詞可能在論元結構方麵存在不同的要求,從而出現論元選擇的差異,而這種差異正是出現強製控製和部分控製兩種語義解讀的根本原因。如果存活的複本隻從一個動詞處獲得一個題元角色,可以設想部分控製的解讀也202第四章論元移位型位移現象就不會出現,這也解釋了為何隻有在控製結構中才能出現具有相同語音表征的論元複本被賦予兩個題元角色的情況。

部分控製的另外一種重要類型為分裂控製,如:(67)BillipersuadedJanejPROi+jtojointheprojecttogether.這類部分控製結構的特點是控製成分在句中都已出現,分別是主句的主語和賓語。也就是說,該類型控製句的控製成分分為兩個部分,分別占據主句主語和賓語的位置。句(67)的生成過程如下:(68)分裂控製句的一大特點是主句主語和賓語共同承擔控製成分的角色。在vP中Bill和Jane與動詞合並,並形成動詞短語Bill,Janejointheprojecttogether。此時的Bill和Jane具有平級的語法地位,以並列結構的方式出現。無論是Bill和Jane都無法在此位置核查它們的格位203英漢位移現象的句法研究特征,因而兩者在詞庫中都得以存活。然後,Bill和Jane分別合並到子句TP和CP的指定語位置,但都因為無法核查格位特征而繼續存活。

當主句VP構建成功時,Bill和Jane再次合並到VP的指定語位置,V此時具有賦予格位的能力,因而Jane的格位特征得以核查,實現賓格的形態表征。因為V隻能具有一次賦格的能力,當Jane獲得格位特征核查後,V將處於蟄伏狀態,不再擁有繼續為Bill核查格位特征的能力,Bill得以繼續存活。①之後,Bill在vP的指定語位置合並,此時仍然無法核查格位特征。最後,Bill合並到主句TP的指定語位置,格位特征得以核查。動詞persuaded因為需要功能範疇的允準而存活,並通過在v中心語位置的合並操作而獲得功能範疇的允準。Jane和Bill分別在格位特征得以核查的位置進行拚讀,從而最終生成合格的分裂控製句。

4.5.3漢語中的部分控製呂叔湘(1984)指出在漢語中,某些子句中的空語類可以具有不同的指稱可能,如:(69)a.他答應e另寫一篇。

b.他同意e另寫一篇。

這兩個句子的子句中不能出現情態動詞“能”或者“要”等,不能在子句動詞後加上體標記“了”或者“著”等,也不能進行子句動詞的重疊。這些特點都說明這兩個句子應該屬於控製結構。呂叔湘指出(69a)中的空範疇e指稱的是主語“他”,因而屬於強製控製。(69b)中的空範疇可以指主語“他”,也可以指其他人,因而屬於強製控製或者語境控製。仔細觀察(69a)中的強製控製句可以發現,此時的空語類不僅可以指主語“他”,從而出現強製控製,也可以指“他”和“他的合作作者”,因而出現部分控製的解讀。(69b)中的控製句中,“另寫一篇”的施事(agent)可以是“他”,也可以是“他和合作作者”。也就是說,該句也可以是部分控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