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00՟Z�`表5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各類型數量類
型世界級非遺數量國家級非遺數量省級非遺數量民間文學———3
12傳統音樂1
936傳統舞蹈———7
29傳統戲劇1
2239曲
藝———7
13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5
25傳統美術1
1326傳統技藝2
23106傳統醫藥———5
11民
俗1
2566數據來源:本研究整理。
從表5可以看出,在非遺的十大類別中,有6項世界級非遺項目,其中傳統技藝類非遺有2項,在國家級非遺項目中,傳統技藝的數量最多,達到23項,在省級非遺項目中,傳統技藝類非遺達到106項,是其他類別非遺無法比擬的,表現了福建地區人們手工勞動的智慧。其中比較代表性的有德化瓷雕塑燒製技藝、武夷岩茶、軟木畫、壽山石雕。
二、福建手工非遺保護與傳承的現狀分析作為非遺資源大省的福建,其非遺保護工作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087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利用、繼承發展為指導方針,實行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明確職責、形成合力”為原則,在近年來國內非遺保護工作中越發具有標杆性和示範性。從內在的機製體製創新,到外在的展覽,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先行先試到非遺助推對外文化交流,福建的非遺保護工作不斷推進。
(一)福建手工非遺保護的現狀目前,福建對非遺的保護處於多方參與、多麵交流、資源共享的局麵,逐步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專家、企業、民眾共同參與的保護格局。
1.福建手工非遺保護機構建設2015年11月6日,中國非遺資源管理評價研究委員會成立,使中國非遺傳承進入科學化、係統化軌道。福建省非遺保護中心,有機構設置、項目申報、政策法規等條目,內容豐富,比較全麵反映了目前福建非遺的現狀。廈門、泉州、漳州等城市已經建立起自己的非遺檔案館和數據庫資料。各個市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特別是廈門、漳州、泉州地區的非遺保護中心,有非常翔實的政策法規介紹、傳承項目介紹。目前,泉州建有1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根據地方特色展示相應文化,例如惠安石雕、惠安女服飾。
2.福建手工非遺數字化保護2006年6月9日,首個國家級門戶網站“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開通,該網站包括組織機構、法規文件、申報指南、國家名錄、保護工程、遺產選粹、新聞動態、專題報道等多個欄目,內容豐富。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網站,全麵細致地介紹了目前手工非遺的動態。福建現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備的檔案資料,不僅有每項非遺的曆史淵源,還有圖片及視頻資料。
3.福建手工非遺學術研究隨著對非遺的發掘,學者對非遺的研究越來越多。2008年6月,福建省文化廳主編的《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出版,這是全國第一部雙語版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圖典》出版。2015年,《文化的種子———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少兒讀本》麵世,將非遺更加詳實地088福建手工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展現在公眾麵前。另外,不少學者編寫專著,在報紙、期刊上發表論文,加強對非遺的研究,為福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智力支持。
4.福建手工非遺傳播分析(1)非遺進校園。福建非遺資源豐富,形成從小學生到大學生廣泛參與的局麵。學生是文化的傳播者,為發揮青少年在傳播非遺文化中的紐帶和橋梁作用,2010年,福州市88所學校成為非遺教學與活動基地,2016年“非遺進校園———林則徐小學小小講解員”培訓班在林則徐小學開班,結合實例深入淺出的解讀非遺文化,帶領孩子們走進非遺知識的大門。2013年,非遺進校園活動由中小學向高校延伸,同年,福州大學在福建省高校中首個設立非遺傳承教育基地。通過這種方式不斷提高師生對非遺的認知度,吸引更多師生自覺參與非遺的研究保護中,既增強了廣大師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又形成保護、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積極的、自覺的行為模式。
(2)非遺進社區。非遺進社區,將原屬於民眾的非遺重新帶入民眾中去,實現社會資源的社會共享。2012年12月22日,“非遺進社區·鄉村”係列展演活動在福州軍門社區展開,福州軟木畫、廈門漆線雕、柘榮剪紙等非遺技藝傳承人亮相社區,吸引許多居民圍觀。工藝美術大師吳傳福認為:“這次帶到社區展示,希望大家對福州傳統工藝的了解能得到加強,繼而更加重視非遺的傳承和保護。”①2014年6月14日,借助“文化遺產日”,來自福建的600多位非遺傳承人和演職人員在福建多地同時上演各類展演,為民眾帶來全新的視覺享受和文化體驗。閩台非遺習俗展演、“敦宗睦族、蔚然深秀———閩台宗祠楹聯書法展”、龍岩非遺專題展、福州非遺廟會、福建非遺出版成果展、福建非遺主題攝影展……精彩紛呈的非遺展演極大豐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市民對非遺的認知。
(3)國內外展演。積極參與國內外展演,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促進中外文化交流。2014年10月18—21日,在“2014世界工藝文化節”之“第十五屆①陳薪宇.福建開展“非遺進社區”活動豐富展演體現非遺魅力[EB\/OL].(2012-10-1)[2016-07-10].http:\/\/wwwf.jsen.com\/yc\/2012-12\/22\/content_10170628.htm.
089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期間,福建展區展出了福州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莆田木雕,仙遊古典家具,惠安石雕,德化白瓷,廈門漆線雕等多個品種的傳統工藝精品;2016年6月1—16日,“錦繡絲路———中國精品刺繡藝術展”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展演,體現了中國刺繡藝術的豐厚曆史積澱和與時俱進的創新思維。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博覽會到目前為止已經舉辦八屆,2015年內設中華工藝精品獎展示區促進非遺傳播。“東亞文化之都·泉州”舉辦“首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等係列活動。海峽工藝品博覽會為海峽兩岸的工藝品交易搭建了交易平台,有力地推動了工藝美術產業的發展。
(二)福建手工非遺保護的模式手工類非遺保護的核心是技藝,其技術含量、價值通過技藝蘊含在物品的具體形態中,展示特定時代,特定地域的人們的生活習俗。目前,福建有50個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示範點、示範園區,200多個非遺傳習基地和展示點,科學有效的非遺保護傳承機製的施行讓不少非遺項目煥發生機,形成富有特色的保護模式。
1.展示性保護展示性保護借助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非遺保護中心等機構或其他文化空間,對非遺進行收藏、保護、研究、展示。這種展示宣傳,是非遺傳播的有效途徑。福建省非遺博覽苑自2009年11月成立以來,相繼舉辦“馮久和祖孫三代壽山石雕作品展”“建窯建盞燒製技藝展”“佘族銀器製作技藝成果展”等多個專題展,通過政府支持,促進了人們對非遺的認識,實現了對非遺的靜態保護。2014年9月16日,“慶祝建國六十五周年·同圓中國夢———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在國家大劇院舉行。①2015年12月3日,福建省非遺博覽苑舉行的“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對福州壽山石雕、福州脫胎漆器、德化瓷器、廈門漆線雕等20多項非遺門類進行展示。2016年國家非遺佘族①吳旭濤.福建非遺精品展在北京舉辦[N].福建日報,2014-9-17(7).
090福建手工非遺的保護與傳承銀雕作品展在福建省海峽民間藝術館展出,是研究佘族傳統文化的珍貴資料。
2016年5月8日,漳州刺繡、漆線雕等12項非遺首次集體在第十二屆海峽旅遊博覽會非遺展示區亮相。
2.搶救性保護受都市化、外來文化的衝擊,文化重構愈加明顯,為了不使瀕危的非遺項目淹沒在曆史浪潮中,必須進行搶救性保護。福州軟木畫的涅槃重生是一個範例。在20世紀90年代,由於產品質量下滑、缺乏創新導致產品滯銷,大批軟木畫工廠相繼倒閉,許多匠師為了生計轉行。因此,組織搶救整理軟木畫的發明史實和藝人技藝、資料等顯得更加迫切。2008年,“福州軟木畫雕刻製作工藝”作為傳統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福州市政府開始對該工藝進行搶救和保護工作,成立了福州西園軟木畫協會與福州西園軟木畫研究技術發展中心。2010年9月,由蔡宗福等企業家投資組建了福州市傳承軟木畫有限公司,專業從事軟木畫研究、設計、創作、生產、培訓和傳承,在短短八個月時間裏就恢複了福州軟木畫的創作生產流程。在2011年的深圳文化產業博覽會上批量接受境外訂單,還在福州的三坊七巷內設有專門展廳,向海內外遊客推廣福州軟木畫,重獲生機,這是瀕危非遺保護的有效方式。
3.生產性保護生產性保護,主要是在傳統技藝類非遺領域,“在具有生產性質的實踐過程中,以保持非遺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以有效傳承非遺技藝為前提,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手段,將非遺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的保護方式”①,有利於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對於生產性保護,福建已經進行了有效探索。2011年福建省已對外公布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有廈門惟藝漆線雕藝術有限公司、福州傳統脫胎漆器保護基地、柘榮剪紙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德化縣宏益陶瓷雕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文化部關於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意見[EB\/OL].(2012-10-1)[2016-04-15].http:\/\/zwgk.mcprc.gov.cn\/auto255\/201202\/t20120214_28183.html.
091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塑、武夷山葉啟桐武夷岩茶(大紅袍)傳統技藝製作研究中心等,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為非遺的保護提供新的發展動力。據不完全統計,在福建現有的353項省級非遺項目中,近20%的項目已探索出適合市場規律的經營模式,但主要集中在傳統手工技藝等門類。①廈門醬油古法釀造技藝是廈門市第三批市級非遺,針對醬油製作技藝,廈門漢記食品有限公司開發了醬文化園,每天接待上千人,已形成示範性基地。廈門古龍食品有限公司的生產性保護,通過產品的銷售,讓非遺更好地得到傳承,“他們的原則是能走向市場的,予以引導和支持,但要求其注重保護傳統的工藝和藝術特色;而對於那些不可能進入市場的非遺項目,政府則責無旁貸地在資金和政策等方麵予以傾斜和支持,並不盲目將其推向市場”②。
4.整體性保護一直極具珍視和傳承傳統文化意識的福建,也是最早提出並開展非遺整體性、生態性保護的省分③。非遺的保護依賴於特定的原生環境,整體性保護的不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麵,不僅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環境,也全麵保護包括語言、風俗、信仰在內的文化。閩南生態文化保護實驗區是整體性保護的典範,該實驗區是2007年文化部設立的我國首個文化生態保護區,目的在於“對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的、具有突出特色和價值的閩南文化進行整體性保護”④。福建省文化廳於2008年、2010年先後確定兩批共50個實驗區示範點(園區),如八寶印泥保護示範點、漳州片仔癀製作技藝保護示範點、潭密傳統製作技藝保護示範點、惠安石雕、安溪烏龍茶鐵觀音製作技藝、廈門漆線雕、潭浦剪紙等項目,形成《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示範點(示範園區)建設方案》《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示範點(示範園區)管理辦法》等工作文件。
福建文化藝術之鄉的設立也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目前被列為民間工藝類的文化藝術之鄉有8個,分別是德化中國民間文化藝術①譚雪剛.福建:非遺畫卷徐徐展開[N].中國文化報,2012-8-3(7).
②譚雪剛.福建:非遺畫卷徐徐展開[N].中國文化報,2012-8-3(7).
③焦雯.福建非遺保護的那些“金點子”[N].中國文化報,2011-12-05(3).
④陳華文.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創新意義及價值[N].中國文化報.2014-12-26(5).
092福建手工非遺的保護與傳承(陶瓷)之鄉、建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根雕)之鄉、泉州鯉城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竹編)之鄉、泉州鯉城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木偶頭雕刻技藝)之鄉、福州晉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壽山石雕)之鄉,為手工技藝的整體性保護提供了原生態的環境。
(三)福建手工非遺的傳承現狀分析1.傳承人的保護政策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由國家、省、市根據自身的非遺項目以及傳承人自己的申報來進行認定。2008年,文化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各級文化行政部門應對開展傳習活動確有困難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予以支持,支持方式主要有:“(一)資助傳承人的授徒傳藝或教育培訓活動;(二)提供必要的傳習活動場所……”近幾年,福建不斷加大對傳承人的經費扶持力度。自2008年開始,中央財政開始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予以補助,補助標準為每人每年0.8萬元,從2011年開始,省財政對60歲以上的省級傳承人給予一定的經費扶持,2011年補助標準提高至1萬元。各地也依據具體情況,對傳承人予以生活補助。2015年起,泉州重點對傳承人進行政府行為的生活補助,特別是經濟困難者。60歲以上的市級傳承人一年給予2000元補助,省級傳承人一年3000元,國家級傳承人不限年齡,一年能得到1萬元補助。①自2016年開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補助標準提高至2萬元②,為非遺傳承人進行傳習活動提供財政支持。
2.傳承人培養分析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養過程中,為適應口傳心授,一般會設立傳習所,以師帶徒,手把手教學。另外,職業教育模式正處於探索中,將成為傳習所①潘珊菊.福建泉州為非遺傳承人設補助最多每年1萬[N],京華時報.2015-2-20(3).②周瑋.文化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傳習活動補助提高至每人每年2萬元[EB\/OL].
(2016-3-31)[2016-06-1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3\/30\/c_1118492025.htm.
093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的有力補充。
福州市成立福州漆藝保護基地,沈錦麗成為“福建漆藝”項目的傳承人,成立漆線雕研究所,帶徒弟傳授技藝。2008年5月,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正式成立。非遺傳承人王文禮、魏月德通過成立烏龍茶製作技藝傳習所,帶徒授藝逾千人,帶動周邊農戶9000多戶,培養了數千個烏龍茶製作藝人。在泉州各個大街小巷設有10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每個傳習所都有非遺傳承人,通過帶徒弟,開培訓班等方式,讓非遺得到很好的傳播。
職業教育模式是進行傳承人培養的重要途徑。福建在非遺傳承上積極推動校企合作,建立以科研機構、學校和企業聯合辦學的人才培養模式。王文章說:“青年技術人才到企業去,到大師身邊去,學習非遺技能,對非遺保護傳承和職業教育模式都是種創新。”①福建藝術職業學院莆田藝校與莆田5家企業簽訂合作辦學協議,把學校辦到工藝美術企業中去,工藝美術企業既當課堂又當實習場所,工藝美術大師親自為學生授課。這樣既能擴大傳承人的範圍,又打破了父子、師徒製度的局限,是傳承人培養模式的有益探索。
3.手工非遺的產業化分析手工非遺雖然是非物質的,但仍然要依賴物質載體,不少人或企業開始對手工藝非遺進行各種各樣的開發。對於柘榮剪紙這一非遺項目來說,目前發展勢頭迅猛。2013年,幽蘭文化公司成立後,專注於技術和藝術雙向創新,成為柘榮首個主打剪紙產品的公司。2014年,研發出植絨靜電膜技術,使產品在保持傳統剪紙風味的同時,由原來單層薄膜變為立體,更有質感,產品類型借此也擴展到了掛件、擺件、剪紙宮燈等②,為柘榮剪紙帶來新的活力。2016年5月6—8日廈門旅遊博覽會上,茉莉花茶、軟木畫、油紙傘、漆線雕、影雕畫、紙織畫、福船等大部分非遺作品均入選2016“福建好禮”百佳旅遊商品,促進了非遺在旅遊領域的產業化開發。
①沈惠瓊.福建非遺傳承人堅守“傳幫帶”,不讓文化傳承斷代[EB\/OL].(2016-6-9)[2016-07-20].http:\/\/fujian.people.com.cn\/GB\/n\/2013\/0609\/c181466-18842679.html.
②吳旭濤.當柘榮剪紙遇上互聯網[N].福建日報.2016-2-26(7).
094福建手工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三、福建手工非遺保護與傳承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福建手工非遺的保護與傳承,雖然卓有成效,走在許多省份的前麵,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一)傳承體係不健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係,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這是全麵改善非遺保護工作的新契機。傳承人是技藝的擁有者,對傳承人的保護是重中之重。福建目前有鄭多金、陳芳財、鄭多雄、劉細秀、劉朝為五位世界級傳統技藝類非遺傳承人。
表6世界級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情況一覽表姓名性別出生日期項目名稱地區鄭多金男
1929年
01月
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寧德陳芳財男
1948年
09月
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泉州鄭多雄男
1953年
05月
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寧德劉細秀男
1957年
08月
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寧德劉朝為男
1973年
12月
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寧德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7國家級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情況一覽表姓名性別出生日期項目名稱地區鄭多金男
1929年
01月
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寧德鄭益坤男
1936年
10月
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福州蔡水況男
1939年
12月
廈門漆線雕技藝廈門吳學寶男
1940年
03月
福州軟木畫福州蘇清河男
1941年
06月
德化瓷燒製技藝泉州095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續表姓名性別出生日期項目名稱地區陳德華男
1941年08月
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南平葉啟桐男
1945年11月
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南平王世猛男
1947年
03月
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泉州陳芳財男
1948年
09月
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泉州羅世偉男
1949年
09月
聚春園佛跳牆製作技藝福州徐鬆生男
1953年
08月
客家土樓營造技藝龍岩林仕元男
1955年
02月
佘族銀器製作技藝寧德魏月德男
1964年
07月
鐵觀音製作技藝泉州王文禮男
1970年
07月
鐵觀音製作技藝泉州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8福建省級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情況一覽表姓名性別出生日期項目名稱地區程壽芳男
1935年
06月
福州羅源角梳製作工藝福州黃平水男
1941年
11月
泉州十音銅鑼鍛製技藝泉州鄧麗娣女
1942年
06月
永安貢席製作工藝三明林學善男
1945年11月
福州木雕(象園)福州謝玉章男
1945年
08月
延寧宮媽祖蔗塔傳統製作工藝莆田蘇玉峰男
1946年
10月
德化瓷燒製技藝泉州陳官唱男
1946年
03月
屏南紅曲黃酒釀造技藝寧德蘭連珠女
1946年
07月
佘族苧布織染縫紉技藝福州張旺金男
1947年
11月
將樂民間龍池古硯製作工藝三明淩文彬男
1947年
02月
泉州傳統竹編工藝泉州鄭祥霖男
1947年
09月
福州南後街花燈製作工藝福州林家鏞男
1947年
09月
福州鼎鼎肉鬆製作技藝福州汪天亮男
1950年
11月
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福州096福建手工非遺的保護與傳承續表姓名性別出生日期項目名稱地區王勝德男
1950年
08月
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福州黃炯然男
1951年
05月
安溪藍印花布泉州羅顯光男
1951年
06月
明溪肉脯幹製作工藝三明鄭多雄男
1953年
05月
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寧德陳君凡男
1954年
08月
福州同利肉燕製作技藝福州張國天男
1956年
12月
福州漆箸製作工藝福州謝少藝男
1956年
02月
東山黃金漆畫技藝漳州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從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出,世界級、國家級、省級認定的傳承人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1.非遺傳承人數量少非遺傳承人數量少,以男性為主。世界級、國家級福建手工非遺全部是男性傳承人,隻有省級傳統技藝類非遺有兩位女性傳承人。福建國家級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有23項,但是傳承人隻有14個,福建省級非遺123項,傳承人目前隻有20人,還有很多手工非遺項目沒有傳承人,這就為非遺的傳承增加了難度。
2.傳承人老齡化嚴重福建世界級手工非遺項目中,年齡最大的鄭多金已經87歲,最小的也已經71歲。在福建省的國家級手工類非遺中,年齡最大的已經87歲,年齡最小的已經46歲,平均年齡為64歲,60歲以上占85%。福建省級手工類非遺有20位傳承人,最年輕的已經60歲。老齡化很容易造成思維固化,在創作上麵比較保守,不利於創作,也容易造成“人走茶涼”的局麵。年輕人很少參與非遺傳承人的審定中,長期下去會出現後繼乏人的現象。
3.手工類非遺傳承後繼乏人目前,非遺的傳承多是傳統的口傳心授,側重於家庭式傳承。從上述幾個表中可以看出,像花茶製作技藝、閩東佘族烏飯製作技藝(蕉城、霞浦),雖是省097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級非遺,但是目前沒有相應的傳承人,這類手工非遺的傳承就變得更加困難。另外,年輕人功利化傾向比較明顯。雖然對非遺的認知度不斷提高,思想覺悟不斷提高,可以去欣賞,可以有興趣,但是手工類非遺這種古老的技藝很難讓現代適應都市生活的年輕人慢下來,去用某項傳統技藝製作工藝品;再加上這項手工藝品不能帶來經濟收入,年輕人缺乏真正投入的動力。比如漳州木偶頭雕刻技藝,到了當代,老藝人的後代大多不願學木偶雕刻,因為這項技藝費時費力,卻沒有好的收益,許多老藝人隻得改行。現在,徐竹初父子還一直在摸索更好地延續這項民間藝術。怎樣讓年輕人對手工非遺的喜愛不停留在表麵,而吸引他們願意真正投入,這也是社會各界人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二)過度產業化傾向文化產業發展迅速,已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年銷售額在500萬元以上的超過20家,開發產品種類在100種以上的近30家。根據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巡檢獲得的數據,文化部命名的91家從事創意設計產品、衍生品和工藝品等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生產的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2014年總經營收入超過330億元,總利潤62.8億元,納稅總額18.3億元。”①手工類非遺的生產應更加注重人文情懷,而不是大批量機械化複製。但是剪紙、年畫、刺繡等傳統手工技藝已經逐漸被先進技術過度包裝、加工和美化,優美的構圖與精湛的工藝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其承載的民眾信仰、文化底蘊卻微乎其微,喪失了文化韻味。晉江是國內最大的外牆磚生產基地,目前有陶瓷企業500多家②,為了轉型,部分陶瓷企業加大科研攻關和技術引進力度。從2015年年初開始,當地的丹豪、華泰、美勝等多家陶瓷龍頭企業大規模引進3D噴墨打印機器,試圖通過技術變革實現企業轉型,①曲曉燕.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迎來重大利好[N].中國文化報.2016-4-29(7).
②何金.晉江陶瓷:搶占“3D”風頭,打響優勢保衛戰[N].福建日報.2016-3-25(7).
098福建手工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不過,新技術的更新換代越來越快,這種試圖通過使用先進技術而勝出的做法徒有其表,隻有從陶瓷自身的內容出發,進行差異化發展才是正途。
四、對福建手工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思考福建一直在探索科學合理的非遺保護與傳承機製。本文結合對福建手工非遺的理解,從以下三個方麵對福建手工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提出建議。
(一)完善社會參與機製政府是非遺保護與傳承的重要參與者,深化以政府為主導,多方參與的格局,建立非遺管理評估體係,實現對非遺的全麵管理。建立動態的非遺管理模式,對於重申報輕保護的非遺傳承人,取消其資格。大力支持傳承人的人才培養機製,鼓勵更多的人參與非遺保護與傳承。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常態化、製度化的扶持和投入。
手工技藝者,是手工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核心。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提升消費品品質”時,強調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理念就是從容獨立、踏實務實;摒棄浮躁、寧靜致遠;精致精細,執著專一①,這就要求手工技藝者要耐住寂寞,守得住初心。但不少藝人和匠人未經長期的打磨和堅守,尚未出師或一知半解就急於在市場上販賣產品,導致以次充好,藝術品缺少雋永的美感和價值。其實,對於手工非遺而言,保護傳承的是工匠精神,更是對鄉愁的堅守。
全民參與,樹立人人都是非遺的保護者,人人都是非遺的傳承者的意識,形成對非遺保護的強烈的社會認同感,進而形成文化自覺,最後對社會形成無形的滲透,增強地方的文化軟實力。
①耿銀平.“中國製造”亟待“工匠精神”[EB\/OL].(2014-10-1)[2016-05-17].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6\/0309\/c1003-28186125.html.
099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二)形成適度的產業化傳承機製在產業化開發中,要把握好度,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合理利用,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精神價值和文化內涵①,不能為了經濟利益而喪失基本的保護原則。
非遺雖可以適度開發,但仍要以保護為核心要義。這就要求產業化過程中追求多元主體的協調。在非遺保護與開發中,各種行為主體的動機不一樣。對於企業而言,盈利是目的,對於政府而言,追求社會文化環境;對傳承人而言,追求工藝精致,文化內涵深厚。各方的目的不同,單憑某一個主體,無法使其發揮整體效應。多元的行為主體需要機製和平台來整合才能發揮協同效應。所以,福建省可以構建既符合經濟目標,社會目標,又符合環境目標的非遺保護與開發平台,可以對非遺的適度開發進行整體規製。
產業化開發要有創意,進行文化創新。2016年5月文化部等部門發布《關於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幹意見》,挖掘文化事業的活力和潛力。譬如曾經的海上霸主福船,如今可大可小,大的可陳列在博物館,小的可擺放書桌案頭,甚至化身為瓷器、茶具,“福船”正在成為福建文化創意產業裏重要的創作靈感。②壽山石雕大師黃麗娟在題材和石材上實現雙突破,用別人棄之不用的“粗石”雕刻具有民族特色的婦女、兒童作品,引起外國友人的關注。這是一種敢想敢做不畏艱難的精神,更是對藝術的探索。
非遺的產業化開發應該是有層次的。由傳承人手工製作的精品作為收藏,注重技藝的保護。由機械化製作出來的產品作為一般的紀念品,注重增強文化與科技融合,發揮創意,讓一般的老百姓也有機會接觸非遺產品。開發相關的衍生產品,就自身而發展自身是現階段的發展狀態,未來應努力開發多樣的衍生產品。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文化部部長在非遺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上的講話[EB\/OL].(2010-11-25)[2016-05-12].http:\/\/www.gov.cn\/gzdt\/2010-11\/25\/content_1753164.htm.②萬玉航.走進清新福建見證非遺傳承的力量[EB\/OL].(2015-10-2)[2016-04-12].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5-11\/26\/c_128470352.htm.
100福建手工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三)積極開展手工非遺品牌建設手工藝類非遺要實現活態傳承,樹立獨特的工藝特色和品牌形象,是發展的有效路徑。品牌能夠有效增強手工非遺的傳播力度,加大文化影響力。福建省要充分發揮閩文化,特別是閩南文化的精髓,打造閩南文化的非遺區域品牌。
手工非遺的品牌形象要凸顯其技藝及文化內涵的附加值,以表現品牌的特殊性與文化價值。福建手工非遺帶有鮮明的地域色彩,不少手工非遺已經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知名品牌。2015年,德化成為“世界陶瓷之都”,成功實現品牌的國際化。福建木雕以莆田木雕最負盛名,是福建木雕中最具代表性的木雕種類。2013年,工藝美術大師鄭春輝曆時近四年創作的大型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圖》獲得“世界上最長的木雕”榮譽,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這些都在強化福建手工非遺的品牌形象。除此之外,福建還有漆線雕、木偶頭雕刻技藝等更多的手工非遺亟待人們發掘其品牌價值,改善品牌形象,成為地方文化的“形象代言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人人有責,福建非遺資源的社會參與、資源共享的局麵正在逐步形成。對於福建手工非遺的傳承,正在逐步形成以傳承人為核心,以徒弟或者接班人為外圍層,以學生、群眾為相關層的培養機製。福建非遺目前的發展須從以政府為主導,演變成以政府為引導,以政策、資金的扶持為輔,強化非遺傳承內源性動力,倡導傳承者充分發揮自己的力量。在文化產業的背景下,手工非遺的保護是第一要義,要充分培育手藝人的工匠精神,手工非遺的產業化開發始終要堅持適度原則,積極推動非遺的傳播,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在國家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契機下,福建手工非遺的保護與傳承要積極抓住機遇,塑造非遺在城市品牌建設中的形象,推動福建非遺區域品牌化建設,增強文化軟實力,大力推動福建非遺與世界的交流。
101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福建傳統手工老字號的現狀與發展摘要:關鍵詞:
吳珞*傳統手工藝品是民間藝人就地取材,以手工勞動為基礎生產出來的工藝美術品,兼具審美價值與實用價值,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福建是全國工藝美術四大重點產區之一,近年來,工藝美術產業一直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配套設施與服務體係日益完善。福州、泉州、莆田、廈門、漳州都是省內傳統工藝美術主要產區,這些城市彙集了不少傳統手工“老字號”,其企業規模與產值均居全省前列。但是,隨著新產業、新科技的發展,高科技產品逐漸取代手工產品而獲得人們的青睞。當代變化了的審美情趣,製約著手工藝品消費人群的擴大。福建傳統手工老字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衝擊。本文采用文獻研究法,梳理最新信息,從代表性產品、行業規模、行業生態、手工藝保護與推廣經驗、存在的問題等多個角度,討論福建傳統手工老字號的現狀、保護與日後發展。
傳統手工;老字號;行業分布;市場;企業一、福建省傳統手工老字號概況我國的傳統手工藝有幾千年的曆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所在和“活化石”。據國家統計局2016年公布的數字,2015年我國民間手工藝品行業產值*吳珞,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教師,英國倫敦大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產業管理。
102福建傳統手工老字號的現狀與發展約為5560億元①,近幾年我國民間手工藝品行業產值增長情況如下圖所示:圖12009—2015年中國民間手工藝品行業產值情況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2011—2015年手工藝品行業市場運營態勢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EB\/OL].(2016-1-5)[2016-04-25].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604\/408514.html.
福建省是國內民間手工藝術品生產企業密集的省份之一,省內許多地方傳統手工曆史悠久,為大眾廣泛接受,行業發展較好,企業眾多。例如福州軟木畫、廈門龜印、漳浦剪紙。調查數據顯示,國內民間手工藝品行業規模較大的企業占比非常少,由於民間手工藝品產業化還遠遠不夠,中小型企業數量占據傳統手工行業的96.9%②。
在探討福建手工老字號的現狀與發展狀況以前,本文先界定“手工”和“老字號”這兩個概念。“手工”的“手”指以手工勞動為基礎,適當借助工具或機械。
“工”指技能、技術,產品不僅有實用價值,而且具“盡物之美”與“得物之趣”的高雅藝術。例如,福建泉州的“永春漆籃”,施以複雜的手工工序,能達到“竹籃打水水不空”的奇妙效果。一百多斤重的人站在籃蓋上,籃蓋竟能“秋毫無損”,堪稱①智研谘詢.2011—2015年手工藝品行業市場運營態勢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EB\/OL].(2016-1-5)[2016-04-25].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604\/408514.html.
②智研谘詢.2011—2015年手工藝品行業市場運營態勢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EB\/OL].(2016-1-5)[2016-04-25].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604\/408514.html.
103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力學奇跡。在追求個性化的今天,這一傳統手工產品仍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現代漢語詞典》對“老字號”一詞的解釋是“開設年代久的商店”。根據商務部發布的《中華老字號認定規範(試行)》,“中華老字號”指“曆史悠久,擁有世代相承的產品、技藝或服務,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取得社會廣泛認同,形成良好信譽的品牌”①。第一個定義突出“店鋪”,第二個定義則強調“品牌”。老字號行業具有如下特征:悠久的曆史、馳名的品牌;蘊藏傳統商業文化,通過極具特色的產品成為某一地區民俗文化的組成部分;有成功的經營管理實踐;有高素質的技師以及生生不息的技藝傳承;在廣大消費者中有良好口碑。綜上所述,“老字號”既是有形財富,又是無形資產,能承受時光過濾和市場檢驗。
商務部於2006年和2011年分兩批公布“中華老字號”企業,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的名義授予牌匾和證書。第一批公布時,福建省有10家企業入選。第二批公布時,福建省有24家企業入選。此外,福建省也公布了一批“福建老字號”。截至2016年,福建省共有“中華老字號”34家、“福建老字號”68家。筆者梳理了“中華老字號”中的福建省企業,形成以下表格,從中可以看到,福建省的“中華老字號”企業大多分布於食品加工、餐飲行業,與手工業有關的企業總共隻有5家。
表1“中華老字號”名單中34家福建企業的地域分布城市入選“中華老字號”的福建企業數量廈門12福州10泉州6
莆田2
三明2
漳州2
數據來源:本研究整理。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流通發展司.中華老字號認定規範(試行)[EB\/OL].(2012-10-1)[2016-5-20].http:\/\/ltfzs.mofcom.gov.cn\/article\/aw\/201209\/20120908348719.shtml.
104福建傳統手工老字號的現狀與發展表2“中華老字號”名單中34家福建企業的行業分布行
業入選“中華老字號”的福建企業數量手工業5
食品加工業12餐飲業8
藥業
5酒
業3
茶業
1數據來源:本研究整理。
福建省入選“中華老字號”的手工業企業有廈門惟藝漆線雕藝術有限公司、漳州市八寶印泥廠、福建省將樂縣民間龍池古硯作坊、福州台江老天華樂器行、莆田市華昌首飾有限公司。上述五家與手工業有關的“中華老字號”中,與傳統手工關聯度最高的是漆線雕,是中國漆藝文化的瑰寶,閩南地區的漢族傳統工藝。
2015年5月,福建老字號集體亮相於天津舉辦的中華老字號精品博覽會。參展的23家福建老字號企業,就包括廈門惟藝漆線雕藝術有限公司等“中華老字號”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是個文化大省,福建民間傳統手工藝術品種眾多,技藝精湛。被列入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工藝也不在少數,下表僅列舉其中一些:表3福建省傳統手工藝術的地域分布城市傳統手工藝術的名稱福州壽山石雕、軟木畫、脫胎漆器莆田木雕,剪紙廈門彩塑、漆線雕、珠繡漳州木偶頭平潭貝雕數據來源:本研究整理。
105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廈門市地處閩南地區,聚集了福建省最多的“老字號”,但與傳統手工業有關的老字號卻相當之少。截至2016年,廈門獲得各級“老字號”稱號的企業共有80家,由“中華老字號”“福建省老字號”“廈門老字號”的入選企業構成。但是,與手工藝有關的企業僅有3家。2016年2月,廈門市開展以“挖掘、保護、傳承、創新”為主題的第二屆“廈門老字號”評審活動,公示的入選企業共有39家,同樣,與手工藝有關企業僅有2家。
廈門商業聯合會對80家老字號企業的調查顯示:約60%的“老字號”企業營業利潤正向增長,25%的企業營業利潤為負向增長。總的來說,2013—2016年,廈門的12家“中華老字號”企業增長率較低,經營狀況堪憂①,而這在傳統手工業老字號中表現得更為突出。目前,福建省大部分傳統手工老字號都是中小微企業,相當一部分仍是“前店後廠”式的手工業作坊,多數生產環節需要高強度的手工操作,生產規模小。一些手藝因招不到學習者而瀕臨失傳。
二、福建省傳統手工老字號SWOT分析近年來,傳統手工藝行業日益商業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這些古老行當及相關企業麵臨機遇與挑戰。為了更好地認清傳統手工老字號工的發展態勢,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從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四個角度分析福建省傳統手工業老字號企業的情況。
(一)優勢(Strength)1.行業內部經濟發展優勢近幾年,福建傳統手工藝行業發展態勢整體良好,已成為福建省GDP、財政收入高速發展的重要支撐。
2.名人效應優勢福建擁有一批國家級、省級的高級工藝美術大師,當傳統手工藝行業從家①施思,鍾瑜.讓市場決定廈門老字號[N].中國商報,2016-5-22(5).
106福建傳統手工老字號的現狀與發展庭小作坊向企業、工廠轉型時,理念超前的大師一直引領時尚。
3.區域品牌優勢福建省內的許多城市擁有因傳承傳統手工藝而獲得的榮譽稱號,如福州西園村被譽為“軟木畫之鄉”。莆田榮獲“中國木雕之城”和“中國銀飾之鄉”等殊榮,是全國榮獲工藝美術區域品牌最多的城市。寧德的“中國剪紙”被列為世界級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2016年,在四川成都舉行的中國工藝美術行業年會上,福州正式獲得“中國壽山石文化之都”榮譽。
4.特殊區位優勢福建位於中國東南沿海,與台灣隔海相望。台灣商人對福建傳統手工藝十分感興趣,紛紛投資這一領域。傳統手工藝品文化不僅可以拉動一般消費,而且可以促進海峽兩岸交流,增強民族認同感。
(二)劣勢(Weakness)1.福建傳統手工藝創新能力較弱絕大多數相關企業為中小微企業或個人手工作坊,自主創新意識不足,技術創新缺乏前瞻性、意願和研發能力,在市場競爭中常處於被動地位。一些老字號企業“重材輕藝”,部分商人把注意力集中在名貴材料的經營上,忽視傳統工藝方與時俱進的革新。
2.人才流失,人才斷層一些行當出現“人亡藝絕”的危機,人力資源嚴重不足,掌握高水平傳統技藝的多為60歲以上的老人。一旦老一代大師離世,其手藝往往難以傳承。年輕從業者技術方麵尚未成熟,導致產品的藝術品質降低,地方特色喪失。
3.扶持力度不足福建省對傳統手工業的挖掘與保護工作還有存在不足,特別是對瀕臨失傳的傳統手工,扶持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根據對近五年來相關文獻資料和媒體報道的搜集、鑒別與梳理發現,壽山石雕、莆田木雕的生存發展狀況相對較好,脫胎漆器、軟木畫等傳統工藝麵臨品牌意識薄弱、資金缺乏、人才斷層的危機。
107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三)機會(Opportunity)1.中央、省、市各級政府的政策扶持近年來,國務院通過《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福建省政府提出《關於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意見》,高度重視工藝美術產業的發展,把它作為產業集群進行重點培育扶持,給予優惠政策,提供資金幫扶。2016年,廈門市擬立法保護老字號。
2.人脈與高端資源福建商業文化濃厚,許多成功人士在外地經商,客戶分布全國各地及海外,其中不乏高端客戶,台灣同胞以及海外僑胞也是潛在的高端客戶資源。
(四)威脅(Threat)1.市場潮流帶來的壓力市場潮流的不確定性和消費者審美情趣的改變,給手工產品的銷售帶來壓力。一些年輕消費者傾向購買由機器生產的高科技產品,傳統手工行業麵臨的技術競爭壓力將進一步加大。
2.周邊省份手工藝產業的強有力競爭浙江、廣東的傳統手工藝發展勢頭迅猛,對福建省雕刻工藝產業構成嚴重挑戰。和浙江、廣東等省相比,福建省經濟總量偏小,資本、技術、人才等重要的創新要素外流問題短期內還難以避免,外地創新要素的引入落地比較困難。
表4對福建省傳統手工“老字號”企業生存環境的SWOT分析優勢()
劣勢()
S1StrengthW1Weakness行業內部的經濟發展優勢福建傳統手工藝創新能力較弱S2名人效應優勢W2人才流失、人才斷層S3區域品牌優勢W3對傳統手工的政策與資金扶持力度不夠S4特殊區位優勢機會()
威脅()
OpportunityThreatO1中央、省、市各級政府的重視與扶持T1市場潮流的不確定性和消費者審美情趣O2T2的改變,高科技替代產品的出現人脈與高端客戶資源周邊省份手工藝產業的強有力競爭108福建傳統手工老字號的現狀與發展三、福建省主要傳統手工行業狀況分析以福州的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莆田木雕為案例,從代表性產品、行業規模與行業生態、政府的扶持政策、保護與推廣經驗,存在問題以及今後發展思路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對福建傳統手工老字號的走向進行探討。
(一)行業規模壽山石雕因產於福州市北郊的壽山鄉而得名。石雕藝人因勢造型,雕刻人物山水、花鳥魚蟲等作品,近年來,在傳統技法的基礎上,發展出透雕、鏤空雕等新技法。目前,產品共有1000多個品種,企業生產者和個體從業人員約10萬人,僅福州一地的雕刻技工就多達數萬人。既有自立門戶、分散於各地的“個體戶”,也有福州雕刻工藝品總廠、藏天園公司等龍頭企業,還擁有研究所、技術創新中心、鑒定中心等行業配套服務機構。壽山石雕行業已成為福州市文化產業的支柱。在藝術品交易市場上,壽山石行業以平均20%以上的年增長幅度吸引著收藏愛好者。
福州脫胎漆器是在中國傳統漆器製作基礎上,生產出的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手工藝品,產品可分為藝術品和實用品兩大類,有3000多個品種。目前大多實行作坊式生產,已形成從原材料加工到設計研發、生產創作、銷售、收藏、文化研究於一體的較為完善的產業鏈。企業和家庭作坊上千家,從業人員5萬多人,年產值20多億元,其中日用漆器年出口交貨值達10億多元,銷售市場遠涉5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博物館、技術創新中心、高校實訓基地、保護基地一係列行業公共服務平台。
福州軟木畫是“雕”與“畫”結合的手工藝品,以“無聲的詩”和“立體的畫”美譽聞名於世。福州西園村是福州軟木畫的主要生產地,被稱為“軟木畫之鄉”。
20世紀80年代是軟木畫發展的黃金時期,僅西園村從事軟木畫製作的109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就達3000多人,出口產值高達5000多萬元,曾經是福建省創彙率最高的手工藝產品。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福州軟木畫開始衰退,企業相繼關閉,許多從業者棄藝改行。在省、市政府的重視和扶持下,2006年起,福州軟木畫行業進入複興階段,現有全市軟木畫生產企業包括個人作坊8家(其中注冊登記3家)。然而,現狀仍然不容樂觀。根據媒體的最新估計,當前全省從事軟木畫的從業人員可能已不足百人,堅守在行業製作最前沿的藝術“最年輕”的也年過半百,年紀最大的近80歲。
莆田是“中國四大木雕”之一,近年來,莆田木雕產業化發展步伐迅速,榮獲“中國木雕之城”這一全國性的專業榮譽,成為全國最大的木雕工藝品、佛像和家具的集散地。莆田木雕工藝品的生產加工中的許多工藝都是“作坊式加工”。這種作坊一般麵積在40平方米左右,六七個工人便可運作,效率很高。工人多來自莆田本地,做陳設品等立體圓雕工藝的工人月薪一般4000~6000元,學成需要兩到三年,一般跟隨師傅從學徒做起,一部分人會到莆田學院工藝美術學院進修,隨後到各個公司工作。
(二)政府的扶持措施福建省、市各級政府對傳統手工行業都采取了扶持措施,一是政策傾斜,二是資金投入,三是把其中曆史悠久的傳統手工藝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單,作為重點保護對象。
2016年3月,福建省發出《關於2016年度福建省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申報工作的通知》,其中第五項提到,支持脫胎漆器、銀飾鍛製、陶瓷、壽山石等傳統技藝向現代文化產品轉化,支持特色文化品牌推廣。2016年6月,廈門市人大常委會聽取關於《廈門市老字號品牌保護發展促進辦法(草案)》的說明。廈門將立法保護老字號品牌,冒牌老字號將依法受到處罰。其中規定,廈門老字號品牌企業應當是連續經營15年以上,取得營業執照,商號、字號或商標已經注冊,具有獨特的本土化企業文化並為社會認可的知名企業。截至目前,廈門市商務局等單位認定的“廈門老字號”企業80家。對已經取得廈門老字號稱號的企業進行專利、馳名商標申請,財政或將給予110福建傳統手工老字號的現狀與發展補貼。①福州市先後製定和實施《福州市加快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意見》《福州保護發展傳統工藝美術的實施意見》等產業政策,運用稅收、財政等手段加大對傳統手工業的扶持力度。市級財政設立福州傳統工藝美術保護發展專項資金,通過貸款貼息、項目補助、資助和獎勵等方式,扶持龍頭企業、促進傳統工藝美術保護和發展等。
根據福州市《保護和發展傳統工藝美術實施意見》第五條規定:“對脫胎漆器、軟木畫等重點保護的傳統工藝美術以及瀕臨滅絕的傳統民間工藝實行工藝美術大師、名藝人、傳人帶徒(含子女)津貼製度。對師徒雙方簽訂兩年以上學藝協議,按月給予一定數額的帶徒津貼。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每帶1名學徒每月發給津貼500元,省級工藝美術大師每帶1名學徒每月發給津貼300元,市一級以上名藝人和傳統民間工藝傳人每帶1名學徒每月分別給予200元津貼。”②遺憾的是:這個規定隻有對師傅的補貼方式,而無學徒的工資待遇以及學成後的去向安排。從補貼的數額來看,幫助力度有限。
(三)“老字號”麵臨的主要問題2015年2月,廈門網得到授權發布《廈門老字號企業發展狀況報告》,其中提到:廈門對老字號企業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對調查表進行分析後發現,影響製約廈門老字號發展的主要問題包括山寨老字號、老字號文化挖掘不足、老字號缺乏技術和營銷方式創新等問題。六成以上老字號企業認為自己的知名度一般,僅在廈門市範圍內發展,被廈門群眾認知,在外地和遊客中的宣傳還不夠,與老字號品牌不對應。這其中,40%以上的老字號企業認為,廈門老字號的發展缺乏政府政策的關注扶持,行業間的交流也較少,希望通過協會抱①蔡櫻柳.廈門將立法保護老字號品牌[N].海西晨報.2016-7-10(7).
②福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福州市保護發展傳統工藝美術的實施意見的通知[EB\/OL].(2016-1-5)[2016-8-20].http:\/\/govinfo.nlc.gov.cn\/fjsfz\/xxgk\/fjs\/201209\/t20120904_2562431.shtml?classid=443.
111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團取暖,加強老字號企業間的交流,通過宣傳增加對老字號的關注,用“老字號一條街”等方式推動品牌營銷,推動老字號的健康發展①。
文獻研究表明,廈門老字號企業麵臨的困難與問題,在福建傳統工藝老字號企業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具體有以下兩點。
1.手工藝人流失與斷層手工藝人流失與人才斷層的現象,在軟木畫行業尤為嚴重。以軟木畫工藝大師吳學寶為例,他的6個助手都已年過半百。據吳學寶介紹,目前省內軟木畫高級技術人員隻有3人。這三人當中,除吳學寶尚能繼續從事軟木畫製作外,其餘兩個人因身體原因已無法動手。福州傳承軟木畫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胡麗娟對中國網表示:“目前最大的困難就是現在的從業人員年齡都偏大,公司最年輕的藝術家也有66歲,最大的更是達到73歲,整個行業從業人員不到100人。另外,由於要從事這個行業需要大量的時間去學習,所以目前年輕人對該行業也沒有太大熱情。”中國軟木畫工藝大師福建軟木畫之鄉負責人吳傳耀表示:“軟木畫行業後繼人才斷層是許多企業所麵臨的共同問題。”②以下是筆者根據媒體報道整理的福建部分傳統手工藝傳承人今年的年齡。這些年齡數據顯示,擁有高級手工藝的老藝人普遍年齡偏大。能完全掌握傳統工藝的人越來越少。
表5福建手工“老字號”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部分傳承人的年齡(至2016年)傳承人項目年齡地區馮久和壽山石雕88福州林享雲壽山石雕86福州徐竹初漳州木偶頭78漳州①廈門老字號協會.廈門老字號企業狀況發展報告[EB\/OL].(2015-10-2)[2016-7-23].http:\/\/news.xmnn.cn\/a\/qwfb\/201502\/t20150203_4342959.htm.
②佚名.福州軟木畫技藝傳承遇阻從業不足百人[EB\/OL].(2013-5-7)[2016-5-22].http:\/\/fj.china.com.cn\/2013-10\/28\/content_6408491.htm.
112福建傳統手工老字號的現狀與發展續表傳承人項目年齡地區閔國霖莆田木雕74莆田李福生壽山石雕68福州劉愛珠壽山石雕68福州數據來源:本研究整理。
脫胎漆器行業同樣存在後繼乏人的現象。目前脫胎漆器以家庭式小作坊生產為主,實行傳統的以師帶徒或原脫胎漆器廠的傳習製。從業者有許多是當年工廠的下崗工人,其銷售收入僅能勉強糊口。盡管中央美術學院等學校開設了漆器專業,但很少用傳統技法授課,大專院校的學生普遍不願意學習相關技術。
2.品牌意識薄弱,交易形式落後許多作坊式的手工個體戶坐在家裏等訂單,其主要客戶局限於地域性的“小圈子”內。交易形式原始落後,缺乏經紀人製度和現代化的商業運作模式。傳統手工成本高、周期長,利潤低。例如,福州脫胎漆器以家庭式小作坊為主,規模很小,人員多則三五人,少則一人。由於條件所限,無法“規模經營”,產品知名度低、輻射能力弱。一些老字號不堪慘淡經營的狀況,被迫轉產其他產品來維持基本生存,副業壓倒主業,致使一些傳統老字號品牌銷聲匿跡。
3.行業規範缺失由於“老字號”普遍缺乏有約束力的行業規範,以次充好,偷工減料,縮減工序,假冒正品的“冒牌老字號”衝擊了正宗的老字號。例如,中華老字號由國家商務部等單位頒發的,無法就近管理,一些商家隨意就掛上老字號牌子吸引遊客。曾有報道稱,廈門輪渡周邊有20家打出各種老字號招牌的商家,隻有4家是真的。
113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圖2多數老字號企業被山寨仿冒影響品牌發展數據來源:廈門老字號協會.廈門老字號企業狀況發展報告.(2015-10-2)[2016-7-23].http:\/\/news.xmnn.cn\/a\/qwfb\/201502\/t20150203_4342959.htm.
結論與建議綜上所述,福建省的傳統手工老字號在發展中存在一些問題,可以嚐試從以下五個方麵進行改善。
(一)培養傳承人才,緩解人才斷層問題從省、市各級政府到傳統手工業老字號企業內部,都應加大力度培養傳統手工藝的傳承人才,解決人才斷層的問題。
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傳統手工藝,是通過“口傳心授”傳承的古老藝術。身懷絕技的能工巧匠傳承本行業的規則、情感和審美標準。例如,漆線雕是廈門民間藝術的一大特色,蔡氏漆線雕更是被評為中華老字號和國家級非物質114福建傳統手工老字號的現狀與發展文化遺產。漆線雕技藝很複雜,包括製線、盤結、安金、敷彩在內,有近十道的工藝。過去,漆線雕技藝都秘而不宣,現在,蔡氏家族逐步將幾百年的家傳秘技向社會傳授。在蔡氏漆線雕製作車間裏,可以看到許多年輕的漆線雕師傅。
(二)扶持困難企業,加強整體保護政府應組織對現有傳統手工藝老字號企業狀況進行全麵調查,對生存困難的企業,應給予資金和政策傾斜,改善傳統手工老字號的生產經營條件。
在幫扶過程中,政府應堅持對傳統手工業老字號進行整體性保護,而不僅僅是對個別代表作和個別享譽國內外的大師級人物進行“圈護”。因為那樣做可能在保護某個文化片段的同時,忽略、遺棄更多重要環節,使得個別圈護變得蒼白無力。
(三)加強行業規範,確保產品品質政府應製定手工老字號的保護與發展規劃,提出行業規範,鼓勵誠信經商,確保產品品質,防止“劣幣驅逐良幣”。
老字號之所以昌盛繁榮,在於擁有獨到的商業倫理,堅守祖業,保持正宗特色和高品質。傳統手工業老字號複興的關鍵,應是鼓勵行業內部製定切實可行的規則,維護品牌,不賣假貨和次品。例如,2016年,廈門市發布《廈門市老字號品牌保護發展促進辦法(草案)》,其中涉及老字號維護、生態保護、文化遺產保護、技改創新、經營創新、宣傳報道、人才發展。規定對利用“老字號”稱號,粗製濫造、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的行為進行處罰。
(四)保持創新潛力,重視技術革新如今,機器生產的有高科技含量的替代品層出不窮,使老字號手工產品麵臨嚴重威脅。老字號應在維護原有技術基礎上,根據市場需求研發新產品。例如,蔡氏漆線雕董事長張學平在2016年接受記者采訪時稱漆線雕是一個“演變和創新的代表作”。漆線雕技術在新一代藝人手中發生第三次變革,這種改變不僅是對傳統藝術式樣的豐富,更是一種蛻變,符合當下時代需要。
115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五)加大對傳統手工藝老字號品牌與企業形象的媒體宣傳當代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應通過大眾傳媒麵向全社會宣傳、展示、推介老字號特有的物質、精神和文化。可以定期舉辦展覽、工藝品展銷和製作表演,將老字號手工文化內涵向全社會進行傳播,吸引購物者和投資者。
116福建手工藝產業發展報告福建手工藝產業發展報告黃玉妹*摘要:福建手工藝產業品種齊全,共十三大類一百多個品種。這些富有地域特色的手工藝品,起著弘揚福建傳統文化和宣揚福建的作用。福建手工藝產業有過輝煌的曆史,在市場經濟充分發展、營銷手段層出不窮的今天,遭遇困境。要科學選擇產業發展模式,走品牌化發展道路,注重工藝及營銷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福建;手工藝;產業發展美是看不見的競爭力。中國傳統手工藝走過幾千年的光陰歲月,被公認為是活態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基所在,其蘊藏深厚的文化價值。
福建省是我國傳統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的重要產區,製作曆史悠久,品種繁多。福建工藝美術品種齊全,共100多個品種,有雕塑漆藝、美術陶瓷、工藝花畫、竹草藤編、樹脂工藝品等。傳統手工藝品中,既有精湛的收藏型藝術精品,滿足了社會和廣大消費者對文化藝術高層次的需求,也有大眾化的實用工藝品。具有地方烙印和曆史傳承意義的還有福州的脫胎漆器、軟木畫,廈門漆線胎,莆田木雕,仙遊古典家具,惠安石雕,安溪的藍印花布。這些富有地域特色的手工藝品,起著弘揚福建傳統文化,宣傳福建,介紹福建的作用。
*黃玉妹,經濟學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文化產業及會展經濟。感謝福建省文聯張宇、林蔚文和鍾紅英調研小組的《福建民間傳統工藝生存與發展狀況調研報告》為本書提供大量資料。
117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一、福建手工藝產業發展現狀福建民間傳統工藝曆史悠久,品類繁多,技藝精湛,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是我國優秀民族文化藝術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脫胎漆器、油紙傘、牛角梳乃“福州三寶”,壽山石雕、軟木畫、脫胎漆器被讚為“榕城三絕”。許多工藝品精美絕倫,享譽中外。近十多年來,由於各種原因,除壽山石、漆線雕、木雕、石雕等產業的生存狀況較好外,脫胎漆器、軟木畫和手工飾品等傳統工藝正行走在“消亡”的邊緣。
(一)壽山石壽山石,因其產於福州市北郊的壽山鄉而得名。壽山石雕是福建雕刻藝術的奇葩,在福建乃至海內外的石雕工藝中久負盛名。壽山石種類很多,若以挖掘地來劃分,大致有田坑、水坑、山坑三大類。田坑石因極稀少且石質最佳而成為名貴珍品。
現代壽山石雕以福州地區的雕刻藝人為主體,省市各級的工藝美術公司和其他有關機構集中了許多優秀的雕刻藝術家,一些雕刻藝人獨自操刀,自立門戶。他們的作品廣泛散存於海內外各地,在社會各界產生很大影響。現代福建省市各工藝美術研究所、公司、省市博物館、美術館和文物商店等機構以及民間藝術界、收藏家等收藏有數以千計的壽山石雕優秀作品。還有許多精品,或藏於故宮博物院、人民大會堂等國家級收藏單位,或被重金收買而流向海外。許多優秀作品在海內外的博覽會等活動中屢獲大獎,為福建民間傳統工藝爭得榮譽。如今壽山石雕已經成為獨特和高雅的民間藝術,在海內外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近年來,隨著連續五年“國石”的推選和壽山石雕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著壽山石成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特許產品,壽山石熱愈演愈烈。據統計,目前福州和全省壽山石雕廠的生產者和個體從業人員多達十餘萬人,單單在福州的雕刻人員就達數萬,銷售壽山石雕藝術品118福建手工藝產業發展報告的商家大大小小有數千家,已經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麵,壽山石雕藝術品成為有識之士家居陳設、藝術欣賞、摩挲把玩、禮品饋贈、收藏增值的首選。
壽山石的藝術理論研究也非常豐富,海峽兩岸、香港、新加坡,甚至日本,頻頻推出壽山石專著,介紹、傳播壽山石的書刊近百本,名列全國之最,重要的有潘主蘭的《壽山石史話》,方宗珪的《壽山石誌》《壽山石全書》,陳石的《壽山石圖鑒》,陳錫銘、鄭宗坦、王一帆的《壽山石欣賞》,林蔚文的《福建石雕藝術》,新加坡興藝公司發行的《壽山石珍品選》、英文版《壽山石雕藝術》,台灣黃君陽編著的《印石集珍》,香港陳維棋編著的《八閩瑰寶》《賣石翁百話》。諸多書法、繪畫、詩詞、文學作品對壽山石的描繪、吟誦等,也極大擴展了壽山石的文化內涵和傳播渠道,我國許多著名書畫家,如劉海粟、趙樸初、潘主蘭、範曾、華君武、關山月,都為壽山石留下題詞和詩篇。
(二)脫胎漆器脫胎漆器肇始於福州,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曆史,它是在中國傳統漆器製作基礎上創造出的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手工藝品,其創始人為清代福州髹漆名匠沈紹安。近代以來,脫胎漆器的製作方法大致沿襲傳統做法,即先以膏泥等製成器物的外坯,然後在坯胎上逐層裱褙上數道麻布之類的織物。待陰幹後,敲碎膏泥取出原胎,僅留下漆布裱褙形成的器形,再經過上灰地、打磨、髹漆、研磨,施以各種裝飾紋樣,使之成為光亮絢麗的脫胎漆器。清代以來,福州脫胎漆器與北京景泰藍、江西景德鎮瓷器,被譽為中國傳統工藝的“三寶”,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當代脫胎漆器的製作方法又分為脫胎和木胎兩種。
脫胎漆器的產品大致可分為藝術品和實用品兩大類,藝術品有脫胎人物、動物、陳設品(包括圈屏、掛聯、掛框、盤架、插屏、器座)等;實用品有瓶、盒、盤、盆和各種食具、煙具、文具、家具等,兩大類共有3000餘個品種。脫胎漆器不但輕巧、美觀耐用,還具有耐熱、耐酸、耐堿、絕緣等優點。脫胎漆器材質很輕,卻非常堅固。造型古樸大方、色澤鮮豔、圖案精致的脫胎漆器,還有耐摔耐碰、119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不掉漆、不褪色等優點。其質地輕巧而器身堅固,裝飾技法豐富多變,具有獨特的民族文化風格和濃鬱的地方特色。
近年,隨著脫胎漆器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脫胎漆器的保護和發展,不但在原第二脫胎漆器廠設立漆藝保護基地,還在2006年市政府第29次常務會議上專題研究福州市傳統工藝美術保護和發展的問題,通過《福州市保護和發展傳統工藝美術實施意見》,將脫胎漆器等二十八種傳統工藝品列入保護範圍。福州市相關部門還申報全國脫胎漆器之都。目前,福州加工生產脫胎漆器的大多是作坊式生產,主要集中在福州城鄉周邊地區,據統計,福州全市有30多家脫胎漆器小型企業和小作坊,從業人員近千人,年創產值600多萬元。與此同時,福州地區的民營、鄉鎮、個體漆器企業興起發展迅速,目前已有500多家,從業人員近萬。可以說,脫胎漆器迎來“小陽春”氣候。
(三)木雕福建省共有家具企業幾千家,從業人員50萬人,主要集中在漳州市、閩侯縣、仙遊縣等傳統家具生產基地。三地各有強項,是福建傳統手工業傳承的集中地區。古典工藝家具在歸類上屬於傳統手工藝品的範疇,雕刻是傳統家具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雕刻具有高品位的審美體驗,有助於使家具更有藝術感和藝術價值。
紅木家具生產基地———仙遊縣是中國著名的木雕之城,也是中國最大的古典家具及木雕生產基地,最有名的產品是紫檀木、黃花梨、酸枝、金絲楠等高檔家具的生產基地,目前擁有生產企業上千家。
仙遊縣的家具業以製造紅木家具、紅木雕刻為主。主產品有樟木雕刻、紫檀木雕刻、根雕,采用多年珍藏的酸枝木、花梨木等珍貴紅木材料製作的明清風格紅木家具。
雕刻是仙遊的強項,但是,仙遊的家具業在與現代家具生產工藝相結合方麵有所欠缺。從現代家具的發展趨勢看,傳統硬木家具的保值和收藏功能呈下降趨勢,舒適性越來越受到消費者青睞。仙遊家具可借鑒廣東紅木家具的120福建手工藝產業發展報告經驗,結合紅木家具與現代軟件,不僅追求保值價值、工藝價值、收藏價值,還追求紅木家具的舒適性。
(四)金屬家具最近幾年,漳州市以出口為主的金屬家具(尤其是鋼木家具)企業日益增加,在全市形成較完善的家具產業鏈。漳州市手工打製金屬家具擁有個性和特色,以生產中檔產品為主。漳州市的金屬家具在產品研發、設計上仍然具有向更高目標拓展的空間,尤其是龍頭企業應該向世界最先進的金屬家具研發、生產水平靠攏。龍頭企業可以嚐試提高產品檔次,走高檔金屬家具品牌之路。漳州家具企業在穩固國內市場的同時,發揮品牌優勢,瞄準國際市場,紛紛走出國門,參加國際性的博覽會和專業展覽會,廣泛宣傳和推介漳州家具產品,擴大產業對外影響力。部分企業先後到巴西、拉美及中東等地拓展國際市場,增加搶占新興市場的份額。
(五)手工藝品基地閩侯縣主要是以竹、藤、鐵為材料的手工藝品,其傳統手工藝品出口勢頭強勁。閩侯縣共有460多家家具飾品、工藝品企業,會員企業超過200家。主要生產與家具配套的裝飾品、工藝品,如小金櫃、鏡框、臥室小角櫃、化妝櫃。閩侯的工藝品長期以來就是福建傳統的出口優勢產品,可從以下方麵進行開拓創新———建立新的營銷渠道,結合歐美文化特征,進行產品研發創新,豐富產品種類。
(六)軟木畫福州軟木畫是在傳統木雕手工藝基礎上創新的獨特的工藝美術。軟木畫以輕軟、富有彈性的栓樹皮為材料,以薄利快刀精雕巧縷,然後粘結成形態各異的花草樹木、亭台樓閣和人物動物,或用通草做成白鶴、孔雀等鳥獸,配製成立體鏤雕的畫麵,方寸之中可辨千裏之秀;構圖別致,層次分明,色調純樸,形象逼真,工藝精湛,風格獨特,被譽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
121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二、福建手工藝產業的發展困境福建手工藝產業擁有特殊的生存空間和發展遠景,但在近幾年的發展中也存在一些難以逾越的鴻溝。
(一)品牌意識不夠,產品質量不過關,以次充好現象嚴重其一,手工藝產業品牌意識不夠,部分產品質量不過關,以次充好現象嚴重。這主要受經濟利益的驅使,一些個體戶不顧行業的整體發展,隻盯住眼前利益,偷工減料。這問題不但在目前較疲弱的脫胎漆器、軟木畫行業存在,就是在十分景氣的壽山石雕行業中也很普遍。據統計,目前假冒田黃的石頭就有20多種,以次充好的不在統計之內。這種行為不但欺騙消費者,還砸碎行業的“品牌”形象,對整個行業的發展十分不利。
脫胎漆器、軟木畫從輝煌走向衰弱的過程就可看出“品牌”意識有多麼重要。比如脫胎漆器,早在1860年前後,福州的脫胎漆器店鋪一下子多了起來,這其中大部分是從沈家出去的徒弟開的,這些店鋪大都集中在功名街、倉前、泛船浦、土地廟等地,出現許多與沈紹安同音的“勝紹安”“新紹安”“錦紹安”等新店名,魚目混珠。一些雜家漆器店競爭不過,就拋出“豬血”打底代替生漆灰打底的“豬血貨”,以功名街最多,後來,功名街成為劣質漆器“豬血貨”的代名詞。
到20世紀90年代後,這一現象再次出現,不少不正統或相對粗製的脫胎漆器又進入市場。外行人從外觀很難辨別其中真偽,常常花大價錢買不到正宗產品。這給傳統精工細作的脫胎漆器帶來很大衝擊,這個事例十分值得警醒。據脫胎漆器大師黃時中介紹,在閩侯上街、閩清等地,都有一些流水線規模化生產脫胎漆器的工廠,這些工廠偷工減料,成本低廉,批量生產,有時一個月就有兩個集裝箱外銷,賺取十分豐厚的利潤,它們都打著福州脫胎漆器的牌子將產品運銷國外,這對維護傳統品牌形象十分不利。這些現象也與政府部門管理的不規範有關,對假冒偽劣貨品的打擊力度仍不夠,缺少行業標準。
122福建手工藝產業發展報告(二)資金扶持不到位,行業難以重振雄風脫胎漆器、軟木畫的從業者,大多是工廠的下崗工人,以開小作坊為生計,產量不大,訂單不多,隻能養家糊口。加上這兩個行業,成本高、製作周期長,經濟利潤自然也低,靠個體的資金積累振興行業的機會微乎其微。目前,雖然政府已有扶持措施,但落實不到位,力度也不夠。據福建省文聯調研小組對軟木畫的考察發現,像吳學寶這樣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目前的工資每月加起來也僅800多元,其每年看病所需費用(不包大病)高達上萬。由於軟木畫需用手工,十分精密,製作一件中型作品,幾個人通力合作也需花至少半個月時間。即使是大師的作品,也僅值1000元左右。脫胎漆器同樣有這樣的問題,脫胎漆器製作周期性長,一人一年僅可製作兩三件作品,除去成本,利潤所剩無幾。可以說,待遇問題跟不上,資金扶持跟不上,肯定會影響從業人員的積極性,影響行業的發展前景。
(三)從業者整體文化素質不高,人才斷層現象嚴重在目前比較薄弱的脫胎漆器、軟木畫等行業,這一現象嚴重。這兩個行業成本高,周期長,利潤低,許多老藝人已經離世,掌握中高級技術的人紛紛轉行,年輕人對藝術品的價值認識不夠不願意學,致使傳統工藝麵臨失傳。吳學寶主持的軟木畫創作室,僅有的六名助手均年過半百。木畫老藝人都七八十歲高齡,稍年輕的藝人也不願回到利潤差的木畫行業中來,木畫藝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2006年,陳莊去世後,目前軟木畫高級技術人員隻有三人———趙權、郭木俤和吳學寶。除吳學寶尚能繼續從事軟木畫製作外,其餘兩個人因身體原因已無法動手。吳學寶今年雖然才67歲,但身體狀況也不容樂觀。掌握一定技術能力的技術骨幹隻有十多人,人才斷層現象已到十分嚴重的地步。
福州市政府出台《福州市保護和發展傳統工藝美術實施意見》,采取了措施,如國家大師帶徒一個補500元,省級大師帶一個徒弟補300元,高、中級技師帶一個徒弟補200元。這個規定實際操作起來仍有許多局限性,比如它雖123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規定了師傅的補給方式,但學徒的工資、待遇以及學成後的出路問題都沒有明確的規定。在當今社會顯然仍不足以吸引年輕人來學藝。總之,整體文化素質的提高,對於行業的長遠發展,十分緊要。
(四)理論研究十分薄弱福建工藝美術研究(院)是福建地區漆工藝理論研究的樞紐,一直支撐著福州乃至福建地區漆工藝產品的交流、技法實驗和理論的創新。但因客觀因素,福建工藝美術研究院(所)越來越不景氣,院內的漆藝研究專家由鼎盛時期的十幾人銳減到目前僅一人掛靠,且因製漆材料、觀念及漆工製作等問題的限製,幾乎再無力生產和研究新的漆工藝品種。現在擺放在研究院展銷部的漆器,均為研究院聘請散落的漆工藝人翻製的古代漆器,已無多大的新意。從福州或全國的情況來看,從事漆器行業生產的藝人文化水平不高,他們擁有的僅僅是技術,很難把其轉化為文字的形式流傳給後人。研究工藝美術的學者都把目光放在瓷器、青銅器、金銀器等方麵,關注漆器的微乎其微。將行業與藝術理論相結合,隻有壽山石雕相對做得好。脫胎漆器雖有幾百年的傳承,但藝術理論研究至今隻出了一本書,即明黃成所著的《髹飾錄》,關於漆器製造技術。至於軟木畫,幾乎沒有人在做理論研究。
(五)資源管理不到位如壽山石雕,盡管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仍然存在許多現實問題。一是資源麵臨枯竭。壽山石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壽山石年產幾十噸壽山石毛坯,其中品質比較好的石頭,隻有幾百公斤。晶瑩剔透的荔枝洞石已經開采枯竭,有兩三年都未見到。最名貴的田黃石每年隻能零星撿到幾塊小顆粒,礦脈瀕於枯竭。二是偷采現象仍十分嚴重。盡管政府已出台文件保護礦產資源,但在高價的誘惑下,盜挖現象禁而不止,盜寶者除盯上福州市晉安區壽山村最後兩畝田黃地外,還把黑手伸向晉安區宦溪鎮月洋山的芙蓉石主產地。據當地村民說,在宦溪鎮月洋山一帶,目前有證開采的石礦洞隻有八個,無證的礦洞達二三十個。三是急功近利式采石嚴重損壞礦石的品質。據介紹,目前有124福建手工藝產業發展報告一些地方采石為追求高回報,急功近利用炸藥開采。爆炸造成石脈被震碎,采出的石頭除了塊頭小,還常常布滿裂痕。這種殺雞取卵式的開采嚴重損壞礦石品質。
(六)交易形式原始落後,缺乏經紀人製度和現代的商業運作模式目前福建省傳統工藝產業普遍出現“藝術家兼商人”,坐在家裏等訂單,這種運作模式亟需改變。目前除壽山石雕成立國際壽山石協會並進行有益的國際化試驗外,其餘均局限於地域性的“小圈子”裏。讓傳統工藝突破“地域性”的概念,走出“小圈子”範疇,這是亟需解決的另一個問題。
另外,不重雕刻技巧,導致資源浪費,也是嚴重的問題。壽山石是不可再生資源,好的原石落到低劣的雕工手裏,從本質上說就是嚴重的浪費。
三、福建手工藝產業發展路徑傳統手工藝的文化價值應重新審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基所在,傳統手工藝的保護傳承十分必要,也必須。懷抱對傳統工藝美術的崇敬之心,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續”與“創新”,才是傳承傳統手工藝的最好態度,這也是傳播生活美學的題中之義。
(一)充分發揮政府作用政府應在充分聽取企業界、學術界及民間藝術家的意見的基礎上,通過研究,借鑒工藝美術強省的經驗,製定產業政策和產業發展規劃,引導福建手工藝產業前進。福建省已出台《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產業發展綱要》等指導性文件,接下來應將政策細化並落到實處。2015年5月,福建省發布《關於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十條措施的通知》,重點提及支持婦女圍繞傳承民族文化從事手工業創業,開發民族、民間手工藝新作品,推動傳統手工業的發展。
建議福建省各級政府主管部門進一步重視傳統民間工藝的文化藝術價125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值,在原有相關政策的基礎上製定更詳細、更具有實際操作性的實施辦法,比如福州市政府曾製定《福州市壽山石資源保護管理辦法》,對壽山石資源的保護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於壽山石是不可再生資源,礦脈能否支撐一二十年,不得而知。因此,對壽山石雕的保護,不僅要重視礦脈資源,還要重視整理、挖掘、保存現有資源,使壽山石雕文化能得以傳承並持續發展。這一措施,對其他民間傳統工藝同樣重要。比如軟木畫,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既無圖像資料,也無文字記載,這對行業的文化研究,無疑是很大的缺憾。另外,福州脫胎漆器,目前雖設有漆藝基地,由於宣傳不到位,市場冷冷落落,“酒香也怕巷子深”,商品銷售自然好不到哪裏去。同時,漆藝基地的管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僅有的幾位國家級大師也因各種各樣的原因並未進駐,寧願守著簡陋的工作室從事漆藝。因而,對傳統工藝品的整理、保護、宣傳、包裝,政府有關部門仍需加大力度,除給予政策支持外,還應組織力量,增加投入,加大宣傳,加強管理,並盡快落實。
此外,政府應加強市場監管,打擊假冒、偽劣、低俗工藝美術產品,淨化市場環境。政府應為福建工藝美術行業協會開展工作創造便利條件,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知識產權保護,產品價值提高,打擊假冒偽劣等方麵的重要作用。政府應主動為企業提供服務,建立健全重點企業聯係製度,將相關政策和形勢變化及時告知企業,了解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協調解決生產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各地政府可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設立工藝美術博物館和工藝美術營銷中心,發揮它們在工藝美術品收集、收藏、鑒賞、鑒定、展覽演示、培訓、交流、購物訂貨、旅遊觀光等方麵的功能。
(二)科學選擇產業發展模式應根據工藝美術各個門類的特性,有針對性地選擇產業發展模式。陶瓷、樹脂、木雕等工藝品適合大規模生產,應堅持以工業園區、龍頭企業為發展重點,做大做強。這類工藝品可走“工藝品日用化、日用品工藝化”的路子,致力於開發實用型工藝品,不斷開拓國內外市場,引導普通大眾的審美情趣,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壽山石雕、珍稀木製家具等受到資源限製的產品,則不能追126福建手工藝產業發展報告求產量,應走高端、精品發展道路,做優做特,讓有限的資源帶來最大的經濟收益。那些瀕臨失傳或市場還未打開的工藝美術門類,不能盲目發展。
福建的傳統手工藝品種繁多,在發展某個項目之前,需要對各地類似的或者接近的項目進行深入的考察和比對,思考本地區的項目是否具有優勢,市場容量、市場發展速度是否足夠大。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不能盲目上馬,而應以文化傳承和保護為主。與市場接軌,成立經紀人代理製度。完善的藝術品代理製度,是國際藝術品市場的基礎環節之一。運用專業知識和專業人才,打通國際藝術品市場渠道,對於民間傳統工藝的發展十分重要。
(三)全方位培養工藝美術人才傳統的工藝術大師通過師徒製培養,單純的師徒製已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因此,應深化校企聯合機製,共同培養人才。
為解決人才後繼問題,提高人才的整體文化素質,增強文化認同感,提高藝術品的文化品味,建議有關主管部門製定更加確實可行的扶持政策,比如在福州市政府《福州市保護和發展傳統工藝美術實施意見》中對師“帶徒補貼製”的基礎上,增加學徒的補助製,安排好學徒學成後的出路。鑒於民間傳統工藝從業人員整體文化素質不高,建議與技校聯合,給予招生指標,設立專業,培養專門的技術人才和理論研究隊伍,提高行業的文化內涵。
將工藝美術引入基礎教育,讓孩子們從小接觸手工藝,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為工藝美術產業培養接班人。可借鑒蘇州高新區東渚和鎮湖的經驗,鎮湖是刺繡生產基地,當地在中小學都開設興趣班,從小培養孩子們對刺繡的感情,還自編各種民間工藝教材,在中小學普及。福建省也可成立專家組,編寫深入淺出、寓教於樂的工藝美術教材,在幼兒園和中小學的興趣班、課外活動小組或美術課中采用。
工藝美術專業院校可以為大師候選人提供係統的理論支持,幫助他們了解國際先進理念企業;為大師候選人提供實踐場所,通過產品的市場反應檢驗其技藝。基層操作人員可由企業根據自身要求自行培訓,主要依托職業技術學校培養,如德化陶瓷職業技術學院、福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校等。有條件127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的企業也可自辦學校,使“學員”成為“職員”的後備力量,緩解用工荒。應將物理、化學、機械、工程等方麵的專業人才引入工藝美術行業,通過材料及工藝創新,完善工藝美術產品功能,豐富工藝美術產品種類,提高生產效率,實現成本控製。享譽世界的意大利彩色玻璃製品,就是通過不斷引入新技術、新材料使得產品的配方和工藝不斷改善,牢牢占據全球玻璃製品的製高點①。
加大對優秀工藝大師的照顧和保護的力度。目前福建省傳統工藝美術界的國家級大師為數不多,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年邁體弱,需要照顧。如中國軟木畫工藝大師吳學寶,每月退休金僅800多元,目前還不享受全免的醫療待遇。這些實際問題的解決並不難,它不但可以解決傳統工藝優秀人才的實際困難;還可以起到扶植傳統藝術,促進優秀傳統工藝順利傳承等作用,建議有關部門盡快予以落實。
(四)加強產業聯合,形成合力現代產業的發展需要不斷延伸產業鏈,工藝美術產業應切實加強與建築業、旅遊業、服務業的聯合,拓展銷售渠道。在海西經濟建設中,建築業一年一個台階,成為“富民產業”“支柱產業”,工藝美術產業與建築業結合,將帶來兩個產業的共同發展。福建省旅遊資源豐富,隨著交通設施日益完善、宣傳力度逐步加大及景區建設日益規範,旅遊業得到長足發展,如《福建省“十三五”旅遊業發展專項規劃》將工藝產業定為特色的旅遊產業鏈。
福建手工藝產業可從兩個方麵入手,加強與旅遊業的結合,借力旅遊業進行發展。一是根據市場需要,與景區特色相結合,大力開發出多品種、小批量、價位合理、做工好、包裝精致的旅遊紀念品,改變目前各景區紀念品千篇一律、低檔、粗糙的狀況。二是將工藝美術產成為“職員”的後備力量,緩解民工荒的壓力。
①莊貝妮,陸曉倩.福建工藝美術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15.
128福建手工藝產業發展報告(五)打響品牌,拓展渠道品牌是給擁有者帶來溢價、產生增值的無形資產,是用於識別產品(品類)的代碼、記號,是創造差異,幫助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製勝的利器①。工藝美術產品是文化產品,塑造品牌的關鍵是賦予品牌獨特的文化內涵,沒有鮮明個性的品牌不易識別,沒有文化內涵就缺少韻味。除了開發視覺識別係統、打廣告之外,品牌還要苦練內功。質量是品牌的基礎,企業應嚴把質量關。服務是品牌的重要支撐,是商品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市場競爭的焦點。企業應從客戶需求出發,不斷改善售前、售中和售後服務。
企業聲譽與品牌共生共榮,應恪守企業倫理,積極投身公益,妥善處理危機事件。大力拓展銷售渠道,除了依托國內外知名的工藝品經銷商打開市場外,企業還可到省外大中城市建立工藝品連鎖店、工藝品專櫃,機場、星級賓館、高檔會所都是可行的選擇。
有條件的企業還可走出國門,在國外設立銷售中心。企業應充分利用電子商務開展業務,可單獨設立網站,可與同行企業聯合建設網站,也可通過電子商務平台進行銷售。企業還應積極與政府部門、大型企事業單位聯係,為他們提供慶典、會議、促銷等禮品。
總之,福建手工藝產業的發展,不能完全適用經濟產業的發展模式。手工藝產業背後還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續和傳承,政府、社會應給予更多的關注,扶持、培育該產業的發展。
①莊貝妮、陸曉倩.福建工藝美術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12.
129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守護傳統手藝留住漳台鄉愁———漳州傳統手工藝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摘要:關鍵詞:
顏莉虹*漳台傳統手工藝同根同源,寄托著包括眾多台灣人在內的漳州籍鄉親濃濃的鄉愁記憶。漳州傳統手工藝有的依靠政府保護、市場開拓存活下來;有的依靠傳承人自身的熱情與責任感堅持傳承;有的已經處於瀕臨消失的邊緣。未來應通過保護與傳統手工藝相關的文化,保護和支持傳統手工藝傳承人,形成培養傳承體係、開拓傳統手工藝市場等路徑保護、傳承並發展漳州傳統手工藝。
漳州傳統手工藝;發展現狀;漳台淵源;路徑傳統手工藝是人們在漫長的生產與生活過程中,為提高生命質量和生活質量而創造的技術與藝術,體現地區住民獨特的審美體驗、審美形式與價值觀。傳統手工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①漳州位於福建省最南端,與廈門和廣東接壤,與台灣隔海相望,是閩南金三角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漳州有著1300多年的曆史,擁有豐富的、底蘊深厚的文化遺產,漳州傳統手工藝就是其中重要的門類。漳*顏莉虹,副教授,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兩岸文化產業、兩岸服務業合作。該論文為廈門理工高層次人才項目“新常態下兩岸服務業合作相關問題研究”(YSK16002R);“文化產業發展與文化生態保護互動研究———以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為例”(YSK14006R)的階段性成果。
①郭藝.留住手藝[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15:3.
130守護傳統手藝留住漳台鄉愁州傳統手工藝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豐富人民精神生活的,如漳州木偶頭雕刻、剪紙、木版年畫、漳州瓷、漳繡、剪瓷雕、傳統製鼓、醮燈;一類是與老漳州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如蓑衣、葭苴、藤器、竹器、畚箕、鬥笠、米篩、飯籬、扁擔。漳州傳統手工藝發源於中原文化,大部分曆史悠久,蓑衣、鬥笠等在《詩經》中已有記載———“何蓑何笠,或負其餱”,木偶頭雕刻、剪紙則起源於唐代。
漳州是台灣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台灣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伴隨著曆史上漳州人的數次大遷台,漳州的傳統手工藝也傳往台灣。漳州傳統手工藝不僅是漳州深厚曆史文化的見證,也寄托著包括眾多台灣人在內的漳州籍鄉親濃濃的鄉愁記憶。
一、漳州主要傳統手工藝簡介及其生存現狀分析漳州的傳統手工藝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政府的保護力量有限,其保護價值也有爭議,漳州的傳統手工藝僅有少量列入國家、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其餘大部分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漳州傳統手工藝有的依靠政府保護、市場開拓存活下來,如木偶頭雕刻、剪紙、傳統製鼓、剪瓷雕、漳繡;有的依靠傳承人自身的熱情與責任感堅持傳承,如醮燈、蓑衣;有的已經處於瀕臨消失的邊緣,如漳州綢緞、日用傳統手工藝。
(一)主要依靠政府保護、兼顧市場發展的漳州傳統手工藝依靠政府保護的漳州傳統手藝一般為國家級或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漳州木偶頭雕刻、漳浦剪紙,這些精湛的手藝在民間也有較大的市場需求。
1.漳州木偶頭雕刻漳州木偶頭雕刻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受到較好的保護。木偶頭,從用途上區分,主要分為表演類和陳列類,即專門為布袋木偶戲表演和為藝術品陳列而雕刻的木偶頭。1951年,漳州市成立國有的專業木偶劇131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團,集中了一批優秀的民間木偶表演藝術家和木偶雕刻藝術家,形成一套較完整的傳承保護體係。這一階段,主要發展表演類的木偶頭雕刻。改革開放後,專業木偶劇團中的部分木偶頭雕刻藝術家看到商機,走向市場,發展陳列類的木偶雕刻藝術品。在家族傳承和專業劇團雙重培養下成長起來的徐竹初成為漳州最具代表性的木偶頭雕刻大師。徐竹初成立漳州竹初木偶藝術館和福建徐竹初文化產業有限公司,走藝術與市場結合的發展道路。2013年,福建徐竹初文化產業有限公司被評為福建省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取得成功。其作品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中國美術館收藏,應邀參加2010年中國上海、2012年韓國麗水、2015年意大利米蘭世界博覽會和2016年美國紐約國際藝術展覽會。
漳州布袋木偶頭雕刻目前的傳承分為國家培養和家族傳承兩種主要傳承方式,徐竹初木偶藝術主要由其兒子徐強傳承,國有漳州木偶劇團也培養了以楊君煒為代表的一批木偶頭雕刻師。
圖1作者與木偶雕刻大師徐竹初(右)合影圖片來源:筆者拍攝(2008年9月)。
132守護傳統手藝留住漳台鄉愁圖2徐竹初代表作品《笑醜》圖3徐竹初代表作品《孔明》圖片來源:漳州徐竹初木偶藝術館(2016年6月)。
2.漳浦剪紙漳浦剪紙也是漳州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國剪紙”的子項成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宋時,漳浦剪紙作為刺繡底樣出現,隨著民間民俗活動的盛行和受北方貼“窗花”等中原文化的影響,應用於結婚、祭拜等活動。人們剪各種豬腳花、餅花貼於禮品、祭品上,寄托美好的心願。①明清時期,漳浦剪紙逐漸脫離刺繡,發展成獨立的藝術形式。
漳浦縣民間傳承剪紙藝術的熱情極為濃厚,擁有老、中、青、少近千人的剪紙隊伍,是閩南民間藝術陶冶民情民風的典型範例。陳金、黃素、林桃、陳匏來合稱為“閩南四大神剪”,其中林桃被稱為“中國民間畢加索”。為推動漳浦剪紙產業化,漳浦縣專門成立剪紙藝術中心,該中心與時俱進,開設網店通過電子商務平台銷售剪紙作品,簽約藝人根據市場訂單進行剪紙製作。在政府的支持下,陳秋日、張崢嶸、高少蘋、歐陽豔君等藝術家成立剪紙工作室,培養年輕藝人,這些工作室成為發展傳承漳浦剪紙藝術的重要窗口。
①李豫閩.閩南民間工藝[M].廈門:鷺江出版社,2009:54.
133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二)依靠市場發展得以延續的漳州傳統手工藝有些漳州傳統手藝如傳統製鼓、剪瓷雕、刺繡,民間市場需求旺盛,像傳統製鼓、剪瓷雕不僅盛傳內地,也遠銷東南亞地區。漳繡則通過形成“甘棠刺繡村”,創立“古城繡莊”等品牌走上規模化、品牌化道路。
1.漳州傳統製鼓漳州傳統製鼓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但其傳承發展主要依靠開拓市場。漳州傳統製鼓以蔡福美鼓鋪最有名,一枝獨秀,蔡福美鼓鋪創立於乾隆初年(1740年左右),在清代中葉蔡家鼓就已經暢銷閩、粵、台。經過子孫十三代的傳承發展,如今在福建、廣東、台灣及東南亞一帶享有很高的聲譽。蔡福美鼓鋪曾在1949年以後並入漳州樂器社,改革開放後第十一代掌門人蔡龍潭帶著兒孫重振祖業,為鼓鋪注冊“蔡福美”商標,逐步把傳統製鼓產業化,產品遠銷台灣,出口日本、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成為漳州傳統手工業的出口創彙單位。蔡氏製鼓工藝至今仍完整保留並遵循祖上留下來的幾十道製鼓工序,龍船鼓、劇鼓、廟鼓、獅鼓、腰鼓、紅鼓等種類齊全。蔡氏製鼓經過近300年的歲月與風雨後仍然經久不衰,遠近聞名,成為閩台傳統手工藝的一個傳奇。
2.剪瓷雕漳州剪瓷雕流傳於薌城、龍海、東山、詔安一帶,以東山、詔安剪瓷雕較具代表性,當地人稱其為“黏碗料”。剪瓷雕手工藝者選取多種顏色的彩碗等彩色瓷器剪成形狀各異、大小不一的小瓷片,將之拚貼成人物、動物、花卉、山水等造型,用來裝飾古建築上的屋脊、翹角、門樓等。
相傳剪瓷雕起源於宋代,明代在漳州盛行並得以代代傳承,國家級保護文物東山關帝廟的剪瓷雕成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由於民間信仰和宗族文化的傳播,東山剪瓷雕手工藝者被邀請前往台灣、東南亞等地建設廟宇宗祠,剪瓷雕技術也隨之傳播。孫齊家和林少丹被稱為東山剪瓷雕“雙傑”,是剪瓷雕的代表性人物。孫齊家擅長雕花鳥、飛禽走獸和古代戲曲人物,林少丹擅長雕“雙龍戲珠”和“丹鳳朝陽”。林少丹後來轉行成為國畫名家,以擅長畫鍾馗著134守護傳統手藝留住漳台鄉愁稱於世,林氏剪瓷雕也隨之失傳。孫齊家之子孫麗強如今是東山剪瓷雕唯一傳承人,從業30多年修複製作近200座剪瓷雕作品。剪瓷雕在詔安還有非遺傳承人沈振祥、沈振澤、沈振南三兄弟。東山剪瓷雕的創作與製作大多不打底稿,不做底樣,主要憑腹稿創作。詔安剪瓷雕則堅持用白描繪製圖樣,根據圖樣進行製作,白描圖樣代代相傳。剪瓷雕部分工作在戶外屋頂上完成,風吹日曬,十分辛苦,年輕人具有一定藝術基礎又願意克服勞作之苦的人極少,近年來剪瓷雕市場萎縮,剪瓷雕的傳承成為一大難題。值得慶幸的是,沈振澤的兒子願意繼承剪瓷雕技藝,已成為新一代傳承人。
3.漳州刺繡漳州刺繡簡稱“漳繡”,起源於明代。刺繡的內容大多以吉祥圖案為主,寄托人們對生活的祈願。其紋飾圖樣可分為花草紋,如牡丹、梅、蘭、竹、菊;字行紋,如財、子、壽;線形紋,如波浪紋、如意雲頭紋,這些紋飾皆有驅邪祈福的寓意。①起初漳繡並不是獨立的藝術樣式,而廣泛運用於漳州歌仔戲戲服、布袋木偶戲戲服、廟宇活動旌旗上的紋樣刺繡上,其特色繡法是金線繡、打隻繡、雙麵繡,有浮雕的效果。明清時期,漳州刺繡被列為朝廷貢品,作為著名訂製商品出口海外,日本人尤其喜愛漳繡。近幾十年,漳州刺繡主要以農村刺繡加工作坊的形式存在,根據訂製方提供紋樣和絲綢進行刺繡和批量化生產,形成薌城區甘棠刺繡村等專業化的刺繡村,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村副業。漳州刺繡的延續主要與歌仔戲、布袋木偶戲、廟宇活動的生命力密切相關,後者的生存狀態決定漳州刺繡的發展狀況。不過,部分較為年輕的漳繡藝人認識到漳州刺繡依托式發展的局限性,正著力發展創作性的漳州刺繡藝術作品,創立“古城繡莊”等新的漳繡品牌,其高檔繡品單件售價已達近萬元。
①李豫閩.閩南民間工藝[M].廈門:鷺江出版社,2009:28.
135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圖4漳繡作品圖片來源:筆者拍攝(2016年6月)。
(三)主要依靠傳承人熱情而勉強延續的漳州傳統手工藝醮燈、蓑衣等小眾化的漳州傳統手藝主要依靠傳承人的熱情而勉強延續,傳承人的熱情不再,傳承和保護也麵臨挑戰。
1.醮燈掛在廟宇、宗祠前的燈籠就是醮燈,是宗教法器。早期的醮燈裏麵點上蠟燭照明,現改為用電燈照明。醮燈發出的光,按宗教的定義,具有上照天庭,神佑世人的功用。①漳州的甘協源燈鋪海內外聞名,甘亞江係第四代醮燈製作藝人。傳統醮燈製作質量的好壞主要體現在燈架製作和手繪圖樣,藝人必須擅長畫各種精美圖樣,寫得一手好字。甘協源燈鋪早已關閉,20世紀80年代,甘亞江利用業餘時間製作醮燈補貼家用。如今,甘亞江有著穩定的退休金收入,子女均有自己的職業,他堅持帶領祖孫幾代學習醮燈製作,為了讓這一祖傳民間工藝代代相傳。
2.蓑衣蓑衣是勞動者用不易腐爛的草(蓑草)或棕草編織成厚厚的、像衣服一樣①羅培新.漳州民間傳統醮燈守住那遙遠古樸的燈光[N].閩南日報.2016-6-21(7).
136守護傳統手藝留住漳台鄉愁能穿在身上的雨具。20世紀70年代,化纖品出現,蓑衣退出曆史舞台。
漳州民間蓑衣製作人洪阿戶幾代傳承蓑衣製作,他14歲學習蓑衣製作,後從事其他行業。退休後洪阿戶重操舊業,決心恢複祖傳技藝,開發出以棕蓑為材料的蓑筆、蓑墊、蓑枕、蓑對聯等工藝品。然而,洪阿戶的兒子卻不願意跟隨他學習,洪阿戶需要為蓑衣傳承尋找新的出路。
(四)瀕臨消失的漳州傳統手工藝隨著科技的發展、傳承人的流失,有些漳州傳統手藝如漳緞、日用傳統手工藝品則瀕臨消失。
1.漳州綢緞漳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城市,漳州古時就盛產絲綢,稱為“漳綢”,明末轉為生產漳絨,其技藝傳入蘇杭一帶。蘇州絲綢織造高手在學習漳絨製作的基礎上創新出既是貢緞地子又起絨花、風格獨特的絲絨產品,出於對發祥地漳州及漳絨製作技藝的尊重,命名為“漳緞”。
2014年,APEC會議在北京召開時,各成員經濟體領導人、代表及配偶穿著的特色中式服裝引起關注,其采用的獨具特色且精致華貴的麵料———漳緞,成為媒體追尋漳緞起源地的熱門新聞話題。遺憾的是,漳緞在發祥地漳州早已難覓蹤影。在蘇州,也僅有絲綢博物館內一台漳緞機仍在生產,每天隻生產6厘米漳緞,熟悉織造技藝的傳承人屈指可數。發揚漳緞織造技藝並使之廣泛運用,是蘇州與漳州共同關心的問題。
2.日用傳統手工藝由於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漳州日用的傳統手工藝迅速被新興產品所取代,迅速走向沒落。如藤椅、竹椅被沙發取代,葭苴(一種草編袋子)被塑料袋、手提包等取代,蓑衣被塑料雨衣取代等。由於這些傳統手工藝產品的日用、民用和價格低廉的特性,其保護一直未得到重視,大多處於瀕臨消失的狀態。開發這些日用傳統手工藝在當代的價值並使之得以延續,需要政界、學界和業界共同探討並製定相關措施予以保護。
137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圖5漳州日用傳統手工製品圖片來源:筆者拍攝(2016年6月)。
二、漳州傳統手工藝與台灣文化的密切淵源文化遺產都具有區域文化價值。①根據台灣學者研究,明清兩代從漳、泉兩府經台灣海峽來台的移民,占漢人來台總數的80%以上。②由於漳州與台灣具有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等密切的淵源關係,漳台之間的民間信仰、宗族傳承、傳統曲藝、民風習俗等文化極為相似。漳台傳統手工藝亦同根同源,成為閩台次區域文化漳台文化的代表性文化符號之一,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麵。
①劉芝鳳.閩台傳統手工技藝文化遺產資源調查[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4:6.
②李豫閩.閩南民間工藝[M].廈門:鷺江出版社,2009:24.
138守護傳統手藝留住漳台鄉愁(一)與戲劇相關的傳統手工藝起源於漳州的布袋木偶戲和木偶頭雕刻在台灣戲劇和台灣民眾心目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被稱為“台灣意象”,其木偶頭雕刻隨著木偶戲風格的改變也有很大創新發展,已大部分轉型為動漫形象的霹靂、金光木偶頭雕刻。相比之下,漳州布袋木偶戲和布袋木偶頭雕刻更加注重傳統,與傳統戲劇聯係更加緊密,更具有深厚傳統意蘊和底蘊。台灣的布袋木偶頭雕刻由於追求動漫形象和時尚元素,更容易得到年輕人的喜愛。在漳州與台灣,與戲劇相關的傳統手工藝如歌仔戲、潮劇、布袋戲的戲服、戲帽和道具製作等也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
(二)與傳統民樂相關的傳統手工藝漳台之間傳統民樂一脈相承,衍生出大鼓、大管弦等傳統樂器製作。為拓展台灣市場,蔡福美鼓鋪的傳人之一蔡心匏於清光緒年間赴台灣開設蔡福美鼓鋪台灣分店(正福美行),據台北師範學院陳怡君論文《台灣的鼓類樂器研究》中的研究成果,以蔡心匏為代表的蔡家鼓成為台灣的兩大傳統製鼓傳承脈絡之一①。蔡家傳統製鼓技藝在台灣改變了同宗傳承的特征,後由王阿塗創辦的台灣“響仁和鍾鼓廠”傳承並改良,在台灣很有影響力。但仍有許多台灣人仰慕祖地漳州的優良傳統製鼓技藝,專程到漳州蔡福美鼓鋪訂製傳統大鼓,蔡福美鼓鋪生產的大鼓至今仍然聲震台灣。
(三)與民間信仰、宗族文化相關的傳統手工藝據統計,大約有36%的台灣同胞祖地在漳州,台灣的許多民間信仰源自漳州②,因此,漳州廟宇、宗祠建築及其文化、民俗活動也相應地傳到台灣,這當中就包括許多源自漳州的傳統手工藝,如漳台廟宇宗祠建築上最具代①陳穎.漳州民間手工藝———蔡福美傳統製鼓[N].閩南日報,2013-10-23(8).②沈元坤.漳州民間信仰[M].福州:海風出版社,2005:1.
139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表性的剪瓷雕裝飾,廟宇宗祠民俗活動中的旌旗製作以及旌旗上的漳州刺繡,廟宇宗祠前懸掛的醮燈,民俗踩街活動中用於花燈、彩車、彩棚製作的彩紮技藝等。
(四)與日常勞作、生活相關的傳統手工藝日常生活中的藤器、竹器、畚箕、鬥笠、米篩、飯籬、扁擔、蓑衣等,都體現漳台傳統手工藝一脈相承的特征。如蓑衣製作最早由大陸傳往台灣,後經台灣改良以後又傳回大陸。漳州民間蓑衣製作人洪阿戶的祖父洪文祿年輕時去台灣學做蓑衣,後回到漳州廈門路開了“忠興蓑衣店”,其手藝家傳至今。
綜上,漳台傳統手工藝的文化價值,主要在於它體現漳台地區從古至今的曆史發展過程,反映這一地區隨著曆史發展、先民智慧開發而創造、發明的手工製作技術和成果,展現了漳台人民獨特的審美體驗、審美形式與價值觀,有助於人們認識“漳台”乃至“閩台”這一特殊區域文化。
三、漳州傳統手工藝保護與傳承發展的路徑傳統手工藝融彙時代的、民族的、地域的文化訊息和意蘊,成為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①,這些手工藝如何保護、傳承與發展,使其集生產性、生活性、生態性和文化性於一體?如上文提及的,漳州傳統手工藝保護與傳承發展麵臨諸多挑戰,如受現代科技的衝擊、市場空間小、經濟效益低、傳承人越來越少,其保護與傳承發展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任重道遠,既需要政府方麵的支持,又需要業界的堅守,本研究認為可通過以下四條路徑來達成。
(一)保護與傳統手工藝相關的傳統文化漳州傳統手工藝中有一大部分依托於各種漳台傳統文化習俗,它們之間唇齒相依。如木偶頭雕刻依托於漳州布袋木偶戲,漳繡依托於歌仔戲、布袋戲①吳秀梅.傳統手工藝文化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12.
140守護傳統手藝留住漳台鄉愁戲服戲帽以及民俗絲綢類紋樣製作,彩紮技藝依托於各類大型民俗踩街活動,剪瓷雕依托於古廟宇、宗祠修複和重建。因此,保護傳統手工藝,首先應保護好與之密切相關的傳統文化。據中新網報道,福建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於2015年6月正式啟動傳統瀕危行業保護項目,對傳統瀕危行業進行資料收集,從可查的68個老行當中進行篩選,挑選出具備申遺條件的老行當、老手工藝加以保護。①此舉標誌著漳州著力拓展非遺保護範圍,在保護具有漳台地方特色的傳統瀕危行業和手工藝邁出實質性的第一步。今後,政府可通過出台相關政策和法令、加強宣傳等路徑加以保護傳統文化。傳統手工藝業界配合政府宣傳手工藝背後的文化淵源、舉辦手工藝品展覽等途徑普及傳統文化,增強社會大眾保護傳統文化的自覺性。學界可以通過收集整理手工藝資料、研究並出版相關研究成果,舉辦相關文化講座等途徑促進人們認識傳統手工藝的文化價值。
(二)保護和支持傳統手工藝傳承人傳統手工藝傳承人的個體技藝水平及其發展意識、政府社會為其提供的發展環境決定了傳統手工藝發展的水平與質量。如,徐竹初在木偶藝術與木偶產業上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外,離不開政府的保護和支持;漳州木版年畫原來保護狀況不佳,由於各方呼籲引起政府重視並采取措施保護傳承人利益,漳州木版年畫的保護狀況有了明顯好轉。因此,政府可通過確立傳統手工藝傳承人地位,為其評選各種國家級榮譽提供支持,為其參與各類全國和國際展覽推廣提供機會,為其提供用地和資金支持、加強宣傳引發民間收藏熱等途徑,較好地保護和支持傳統手工藝傳承人,激發其傳承積極性。
(三)形成培養傳承體係建立並形成傳統手工藝的培養傳承體係是發展傳統手工藝的基石。傳統①餘丹,鄭德鴻.福建漳州啟動傳統瀕危行業保護項目[EB\/OL].(2015-06-30)[2016-07-01].http:\/\/www.chinanews.com\/df\/2015\/06-30\/7375509.shtml.
141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手工藝很多都是家族傳承,發展好的時候傳承不成問題,一旦沒落傳承就會立刻出現問題。傳統手工藝的培養傳承僅僅依靠家族傳承人的個體自覺性遠遠不夠,必須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培養傳承體係,使傳統手藝得以較好發展。在這一點上,可以借鑒漳州布袋木偶戲表演的傳承體係:在漳州的小學開設布袋戲表演興趣班,在漳州藝校開設專業表演班,在專業團體中由老藝術家進行實踐中的“傳幫帶”,這種做法使得原來各自為陣的表演派係在專業團體中互相融合,互為借鑒,不斷提高表演技藝,逐漸放棄門戶之見,走向社會化傳承。因此,推動原來小眾化傳承的傳統手工藝走向大眾社會化的傳承,是形成傳統手工藝培養傳承體係的關鍵。當然,對於那些生存狀況較好並仍然願意堅持家族傳承的傳統手工藝者,也應予以充分尊重,為之提供較好的發展條件。
(四)開拓傳統手工藝品市場傳統手工藝品沒有市場,其傳承就會出現問題,技藝就會漸漸消亡。要將這些傳統技藝進行傳承並創新發展,最主要的出路就是開拓市場。有了市場需求,就有了活水源頭,技藝就能展現其應用價值,就能傳承發展下去。本研究認為,開拓傳統手工藝品市場可從以下三方麵來努力。
1.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人們的審美觀念隨著時代發展而變化,欣賞品味進而改變,因此,從業者應積極轉型升級,傳統手工藝品必須從材質、造型和裝飾等方麵進行改革發展,力求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生產出適銷對路的傳統手工藝品。
2.開辟網絡市場筆者在一家傳統手工藝店調研時意外發現,原來銷路很少的葭苴(一種草編袋子)通過店主子女在網絡推廣後,竟然成為年輕人追捧的時尚用品,銷量日增。當前,各地政府積極發展“互聯網+產業”,在這過程中可以製定借助電子商務平台扶持和發展傳統手工藝的鼓勵政策,為傳統手工藝開拓新的市場銷售空間。
3.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扶持開拓傳統手工藝市場,除了需要業者樹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精神並142守護傳統手藝留住漳台鄉愁積極開辟拓展市場外,也需要政府從更高站位予以引導和扶持。漳州近兩年在古街區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一條街”,開設非遺展示館,展示木偶頭、木版年畫、漳州刺繡、剪紙等,推動非遺文化發展。這種思路可以繼續延伸拓展,使更多傳統手工藝得到保護和發展。以蓑衣為例,台北將蓑衣作為產業,形成“蓑衣工藝品一條街”,進而到漳州尋找蓑衣製作者,訂製物美價廉的袖珍蓑衣製品到台北銷售。漳州民間蓑衣製作人洪阿戶也開發了一係列蓑衣製品,隻是苦於當地缺乏成熟的銷售平台和可以支持規模化生產的蓑衣製作從業者。
結語漳州傳統手工藝自身的保護與傳承發展,其與台灣手工藝的特殊關係和跨越兩岸的傳承故事,成為研究閩台手工業文化之間曆史淵源及發展變遷的活化石,成為研究中華民族傳統手工藝如何在海峽兩岸之間起到文化交流、交融作用的生動見證。因此,找到有效的保護路徑,保護好漳州傳統手工藝,等於保護住了一座中國曆史文化名城和台灣同胞祖地、台灣文化發祥地的文化內涵,保護住了漳台人共同的精神家園,留住了那一個個珍貴的、無可替代的鄉愁記憶。
143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福建現代手工創意產業發展探析摘要:關鍵詞:
沈淑琦*文化、創意和科技的緊密融合推動了現代手工創意產業的發展。近年來,福建現代手工創意產業發展迅速。本文通過探討福建現代手工創意產業政策,分析福建現代手工創意產業發展的現狀,以漳州市唯一的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龍人古琴文化村”為個案進行探討,提出全麵建立福建文化品牌,平衡“東重西輕”和“集群化”發展策略,借用台灣成功的現代手工創意產業模式經驗,建立閩台兩岸手工創意文化交流的合作模式及培養人才方式等發展趨勢,希望有助於把握福建手工創意產業的發展。
福建現代手工創意產業;福建工藝美術產業;龍人古琴文化村一、福建政策下的現代手工創意產業2004—2012年,因為互聯網、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1)和借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統計框架(2009)》分類方法製訂的《國家統計局關於印發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也有所變化。①*沈淑琦,博士,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師,世新大學舍我紀念館協同研究員。主要研究近現代美術史、藝術產業。本文係漳州市課題“龍人古琴文化村文化品牌市場營銷策略研究”成果之一。
①國家統計局設管司.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R\/OL](2012-07-31)[2016-05-10].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201207\/t20120731_8672.html.
144福建現代手工創意產業發展探析現代手工文化創意產業歸屬文化產業類別,且擴大範圍,新增“園林、陳設藝術及其他陶瓷製品製造”和“珠寶首飾零售”,取消“教學用模型及教具製造”及“手工紙製造”類別下的油墨及類似產品製造、顏料製造等類別。其中又以第七項工藝美術品占最大宗,說明如下。
表1文化產業中現代手工文化創意產業之相關產業類別名稱()\/—類別名稱()\/—簡要GBT4754GBT4754說明2012201120042002三、文化藝術服務(三)文化遺產保護服務文物及8740文物及文化保護9040更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七、工藝美術品的生產(一)工藝美術品的製造雕塑工藝品製造2431雕塑工藝品製造4211金屬工藝品製造2432金屬工藝品製造4212漆器工藝品製造2433漆器工藝品製造4213花畫工藝品製造2434花畫工藝品製造4214天然植物纖維編織工藝品製造2435天然植物纖維編織工4215藝品製造抽紗刺繡工藝品製造2436抽紗刺繡工藝品製造4216地毯、掛毯製造2437地毯、掛毯製造4217珠寶首飾及有關物品製造2438珠寶首飾及有關物品4218的製造其他工藝美術品製造2439其他工藝美術品製造4219(二)園林、陳設藝術及其他陶瓷製品的製造園林、陳設藝術及其他陶瓷製*
3079新增“”品製造*行業(三)工藝美術品的銷售首飾、工藝品及收藏品批發5146首飾、工藝品及收藏6346品批發珠寶首飾零售5245新增行業145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續表類別名稱()
\/—
類別名稱()\/—簡要GBT4754GBT4754說明2012201120042002工藝美術品及收藏品零售5246工藝美術品及收藏品6547零售九、文化用品的生產(一)辦公用品的製造文具製造2411文具製造2411筆的製造2412筆的製造2412教學用模型及教具製2413取消行業造
墨水、墨汁製造2414墨水、墨汁製造2414(二)樂器的製造中樂器製造2421中樂器製造2431西樂器製造2422西樂器製造2432(三)玩具的製造玩具製造2450玩具製造2440(七)文化用紙的製造手工紙製造2222手工紙製造*2222*
取消“”(八)文化用油墨顏料的製造油墨及類似產品製造2642新增行業顏料製造2643新增“”行業*
.
ROL.2012-07-312016-05-10.http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設管司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
\/_
www.stats.gov.cntjsjtjbz201207t201207318672.html.
手工創意產業,顧名思義,就是以發揚“手工勞動精神”為依歸的創意產業文化類型,它和造型藝術的交集就是手工藝美術產業,是福建重要的出口貿易產業①。2006年,《福建文化強省建設綱要》提出推動福建省文化發展的目①李硯祖.物質與非物質: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與發展[J].文藝研究.2006(12):109-168.
146福建現代手工創意產業發展探析標———進入全國前十位。2009年,在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出台政策中,福建立下“2020年全省工藝美術品製造業工業總產值達到1500億以上,成為全國工藝美術強省”的目標,推動工藝美術品產業與現代旅遊業結合,加強和擴大工藝美術品專業市場建設,健全工藝美術品產業市場體係,定期舉辦各類工藝美術精品展,開展省工藝美術大師評選活動。
工藝美術,是生活的藝術,也是生活文化“活化石”,最貼近生活美學的藝術品。福建向來重視工藝美術推廣,例如,2014年,由廈門市海峽文化藝術品保護基金會出版《八閩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合集》,此書采用田野調查,網羅福建重點工藝美術品項,例如,壽山石雕、(福州、泉州、莆田、惠安)木雕、(福州、廈門)漆藝、(德化)瓷塑、(佘族)銀雕五大品項,收錄自第一屆(1979)到第六屆(2012)被全國評選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三十七位閩籍工藝大師①———過去30年,曆屆閩籍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數量占全國總數十分之一,此書也輯錄台灣漆藝、竹編、木雕、陶瓷、錫藝等九位工藝美術大師的情況。②根據2010年發布的《福建省工藝美術產業2010—2012年發展規劃》,福建工藝美術共有雕塑(包括石雕、木雕、根藝)、珠寶玉飾、漆藝、工藝陶瓷、工藝花畫、工藝編織、金屬工藝品、古典工藝家具、抽紗刺繡、戲裝道具、民間工藝品、油畫框業等14個產業,多達100多個品種,包含菁英文化收藏型的藝術精品及大眾文化類實用工藝品。自2009年以來,福建工藝美術產業總產值達562億元,比2006年增長60.6%;工業總產值為425.1億元,比2006年增長61%;出口交貨值220.4億元,比2006年增長29.7%;利稅總額24.3億元,比2006年增長50.5%;工藝美術企業1萬多家,從業人員40多萬人③。蓬勃的工藝美術氛圍,促進“清新福建”旅遊事業的漸進發展。
①楊敬亭.八閩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合集[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4:219.
②楊敬亭.八閩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合集[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4:219.
③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福建省工藝美術產業2010—2012年發展規劃[EB\/OL].
(2010-04-26)[2016-5-25].http:\/\/wwwf.jdpc.gov.cn\/show.aspx?id=47020.
147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圖12006—2009福建省工藝美術產值等增長百分比資料來源: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福建省工藝美術產業2010—2012年發展規劃[EB\/OL].(2010-04-26)[2016-5-25].http:\/\/wwwf.jdpc.gov.cn\/show.aspx?id=47020.
2015年,北京大學出版《中國文化產業年度發展報告2015》,預測今後兩年,文化產業將繼續快速增長,達10%以上。文化產業發展的主流,將是互聯網文化產業,預計占文化產業整體市場價值的70%;傳統媒體文化產業,藝術品與工藝美術、娛樂設備等和體驗娛樂和主題公園、設計三個產業將各占10%。整體大致形成7∶1∶1∶1的格局。①福建手工創意產業的發展,結合手工創意與旅遊,帶動陶瓷、漆器、工藝畫等傳統工藝美術產業的傳承發展,表2列出福建省各縣市工藝美術產業的分布情況,以莆田木雕、惠安石雕、德化陶藝、(漳浦、柘榮、浦城)剪紙發展為主,促成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和旅遊產業融合模式,擴大工藝美術影響力。
①葉朗.中國文化產業年度發展報告(2015)[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15.
148福建現代手工創意產業發展探析表2福建省各縣市工藝美術產業分布一覽表政府單位工藝美術產業工藝美術工藝美術產業工藝美術產業基地建設項目產業保護園區建設項目園區、美術專業村安溪縣政府安溪竹藤鐵工藝安溪竹藤鐵工安溪竹藤鐵工藝安溪尚卿鄉尤俊村藝
產業園區德化縣政府德化陶瓷德化陶瓷藝術德化陶瓷工藝產業園區福安市政府福安銀雕福州市政府福州漆藝福州漆藝福州市政府福州木雕壽山石雕福州鼓山壽山石雕專業村建甌縣政府建甌徐墩根雕專業村華安縣政府華安玉雕華安玉石雕產業園區惠安縣政府惠安石雕惠安石雕惠安崇武石雕惠安洛陽石雕、產業園區()崇武五峰專業村鎮建甌市政府建甌根雕建甌根雕產業園區閩侯縣政府閩侯竹草編閩侯竹草編工藝閩侯上街木雕產業園區專業村莆田市政府莆田上塘銀飾莆田上塘珠寶產業園區莆田市政府莆田“中國政務莆田工藝美術莆田荔城區後洋商務禮品特色產加工產業園區玉雕專業村業基地”莆田黃石井後石莆田市政府莆田木雕莆田木雕莆田工藝美術雕、工藝美術專業加工產業園區街、下鄭竹草編專業村莆田市政府莆田、邵武油畫框業產業園泉州市政府泉州鯉城民間泉州錦繡莊工藝民間藝術園149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續表政府單位工藝美術產業工藝美術工藝美術產業工藝美術產業基地建設項目產業保護園區建設項目園區、美術專業村壽寧縣政府壽寧陶藝篆刻鬆溪傳統工藝鬆溪縣政府“三寶”(鬆溪版鬆溪傳統特色莆田工藝美術加畫、九龍窯、湛廬工藝工產業園區寶劍)仙遊縣政府仙遊古典工藝家仙遊古典工藝度尾李耕故裏、仙遊壩下木雕古典具
家具藝雕產業園區家具專業村仙遊縣政府仙遊寶泉古典工仙遊東橋銅雕藝家具產業園區專業村柘榮縣政府柘榮民間剪紙永春縣政府永春蘇坑陶瓷專永春蘇坑陶瓷業村(鎮)專業村(鎮)漳州市政府歐式古典藝術家漳瓷、歐式古典藝術具工業園區克拉克瓷家具工業園區霞浦縣政府霞浦竹木工藝品專業村烏石浦油畫村、廈門市政府海滄油畫框業一條街屏南上洋頭竹木屏南縣政府工藝品專業村資料來源: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福建省工藝美術產業2010—2012年發展規劃[EB\/OL].(2010-04-26)[2016-5-25].http:\/\/wwwf.jdpc.gov.cn\/show.aspx?id=47020.
二、福建現代手工創意產業發展現狀文化產業學者JohnHarley等以簡單數學公式說明文化產業的三大要素的加總,以“新意”為主:“經濟+文化+科技=新奇(Economy+Culture+Technology=Newness),“文化”成為創新源源不絕的來源;文化150福建現代手工創意產業發展探析驅動了產業和科技的進步。①文化,在創意產業(creativeindustries)到創意經濟(creativeeconomy)占有核心位置,文化產業需求競爭力,和文化產業供給競爭力,體現文化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即地區文化產業的產品和服務在市場中表現出的滿足市場需求、擴張市場份額的能力,文化產業資源競爭力和文化產業研創競爭力,體現文化產業的潛在競爭力,決定地區文化產業成長與可持續發展的潛在影響力,對競爭力具有持久和根本的影響②。
(一)福建手工創意產業搭建現代化文化產業園區福建文化產業競爭力,以原有手工藝產業和其他以手工為基礎的創意產業為軟件,搭建現代化的文化產業園區,成為硬件載體。近五年來,福建省每年舉辦“福建省文化產業十大重點項目”“福建省文化企業十強”等評選,選出各縣市具文化代表性的文化產業園,其中有許多是以手工創意產業為主,例如:蒲田市集友藝術框業(2011、2012福建十強;2012重點上市);仙遊工藝產業(2012文化產業十大重點項目);華昌珠寶(2012重點上市、2013文化十強);閩東民俗文化工藝博覽城(2013十大重點、2014文化產業十大重點項目)。福建省的現在文化品牌,卻多有“東重西輕”和“集群化”發展的趨勢。
文化部公布2015—2016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中,全國352家企業,福建省隻有16家,其中和手工創意產業直接相關的有3家———福建泉州順美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閩侯閩興編織品有限公司和福建省點石工藝有限公司。在手工創意產業的出口貿易上,福建省仍有擴展的空間。
①JohnHartley.WenWenandHenrySilingLi,CreativeEconomyandCulture[M].
LosAngles:SagePublicationLtd.2010:1-15.
②江振娜.福建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研究[J].福建金融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0(2):29-33.
151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圖2福建省手工創意產業占2015—2016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比例圖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2015—2016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目錄[EB\/OL].(2016-05-18)[2016-07-16].http:\/\/www.mcprc.gov.cn\/whzx\/bnsjdt\/whcys\/201605\/t20160518_461873.html.
(二)福建現代手工創意產業麵臨人才培養斷層危機福建省2015年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以擁有10家省級創意產業園區(基地)為目標,近期重點推動建設,例如,武夷山創意產業園、福州時代華奧文化創意產業園、福州海峽工藝精品城、福州閩侯工藝美術基地、福建瑞達工業設計園、泉州“中國智造”創意產業園、莆田九華文化創意產業園、海峽(永泰)影視基地、閩台(漳州)文化影視城、永安文化創意產業園、海西柘榮剪紙基地等。政府鼓勵創意企業在新增長區域聚集發展,著手規劃建設集影視製作傳播、動漫動畫製作、設計創意、藝術創作、旅遊休閑娛樂等為一體、主題突出、功能完備的大型綜合創意主題公園,加上原本已建設完成、已招商入駐的文化產業,硬件設施已漸趨完備。
文化創意產業的特殊性之一,在活化創意活動上,體現人的知識、智慧和創造,是典型的人力資本形式。文化創意人才依靠智力創造財富,實現社會價值,文化創意產業的性質決定文化創意人才獨特性,因此,創意人才是創造力152福建現代手工創意產業發展探析的重要源泉,它成為重要的生產力要素,它通過知識生產形成創造價值。①在發展手工創意產業方麵,福建省現在麵臨專業人才短缺的問題,缺乏手工文化創意人才、藝術經紀和創意文化營銷人才、複合型和整合型文化產業管理人才、知識產權保護及應用人才。
文化創意產業屬於跨領域學科,文化產業管理的專業人才培訓屬於交叉學科鏈結的綜合型培訓模式,它涵蓋藝術、財務、法律、工業管理、信息科技等學科,應借用台灣成功的文化創意產業模式培養人才。
(三)個案研究———龍人古琴文化村2012年出台的《國家統計局關於印發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的通知》(國統字(2012)63號)列出文化產業,進一步和現代手工文化創意產業結合,表1列出文化產業中現代手工文化創意產業之相關產業的第九項是傳統樂器製造,福建省漳州市唯一的國家級示範園區“龍人古琴文化村”就以製造、推廣和宣傳傳統樂器著稱。2012年出台《關於進一步推動福建省文化產業發展若幹政策》指出,福建省在推行文化產業時需保存非申遺文化,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工作,對省內設區的市級及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加強生產性保護,投資達到一定數額的,采取貸款貼息、項目補貼、配套資助、獎勵等方式給予扶持。漳州市就設立了以保存非遺文化遺產為主的“龍人古琴文化村”。
中國古琴,自2003年11月7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就使用古琴展示中華五千年璀璨文明,中國的古琴藝術為世人所知曉。“龍人古琴”成立於2003年,是專業古琴文化推廣機構,它以經典古琴文化傳承作為根本目標。2010年,龍人古琴文化投資(長泰)有限公司成立,注冊資金2000萬元人民幣,斥資12億元,興建中國龍人古琴文化村。
①張勝冰,李兆翔,林玟伶.兩岸文化創意產業概論[M].台北:師大書苑出版社,2012:163-165;151-174.
153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龍人古琴文化村”坐落於福建省漳州市長泰縣馬洋溪生態旅遊區的後坊村內,占地1800畝,2012年,龍人古琴被廈門市、漳州市作為兩地古琴非遺的保護單位。2011年,它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評為省級文化產業重點園區,被文化廳評為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2013年,被文化部列入中國重點文化產業項目;2014年被文化部評為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2013年出台的《福建省文化廳福建省文化改革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於推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工程的實施方案》中,將“龍人古琴文化村”列入重點項目。它以古琴文化為脈絡,實踐福建省手工文化創意產業,有許多交叉產業,例如建設以影視演藝、培訓交流、製造展示、休閑體驗為主要業態的文化旅遊景觀;建成“中國古琴文化傳播示範基地”,成立“中國琴學院”,培訓古琴人才;建成大型經典文化演藝基地,組建古琴藝術團,常年舉辦以古琴元素為主的展演活動;建成海峽兩岸古琴文化交流平台,推動培育日、韓、東南亞地區的古琴文化旅遊客戶,打造中國古琴藝術旅遊節品牌。
圖3“龍人古琴文化村”事業結構體“龍人古琴文化村”立誌打造中國古琴藝術旅遊節品牌,其事業體分為九大項目———龍人書院、萬琴堂、大師紀念館、音樂廳、藏書閣、斫琴教學坊、演藝教學坊、琴家山莊,建設集古琴製作、古琴藝術品開發、文化藝術教育、中式家具製作、文化旅遊會展、影視演藝、酒店服務等為一體的綜合文化創意產業基154福建現代手工創意產業發展探析地,吸納各界藝術家、學者、社會菁英進入“龍人古琴文化村“,進行創作、講演、生活等,“龍人古琴文化村”以經典古琴文化為核心,以非物遺文化遺產的古琴文化為基礎,發展出創新的文化產業園區的運營模式。
(1)以生產經營古琴文化產品,提供古琴文化及相關配套服務為主。推進古琴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工藝品研發融合。
(2)以音樂活動帶動文化產業,每年舉辦古琴文化節。在全國各地,舉辦古琴文化活動達百場以上,定期邀請國內知名古琴家進行交流、學術研討,2008年成功舉辦“龍人琴韻·首屆福建古琴年會”“龍人琴韻·首屆中國廈門古琴文化周”,推動福建的古琴文化。
(3)發揚古琴文化培訓產業。以古琴師資、古琴文化愛好者的學習培訓教育為基礎,從事古琴學術研究與出版,促進海內外古琴資源聚合及交流。2010年11月27日,承辦“海峽兩岸首屆高端國學論壇———琴學專題論壇”,舉辦首屆海峽兩岸琴家研討會,該會認定“龍人古琴文化村”為“中國民族器樂學會國際古琴藝術中心”“中國民族器樂學會國際古琴藝術培訓基地”。
(4)以古琴文化為主題,提供長泰縣馬洋溪生態旅遊區後坊村旅遊服務,打造古琴文化旅遊產業、影視演藝文化。
(5)活用“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模式,拉動以古琴文化為基礎的各種交流。
“請進來”———舉辦“龍人古琴文化節”,號召外國對中國古琴愛好者前往“龍人古琴文化村”。2011年7月,舉辦第一屆“龍人古琴文化藝術旅遊節”,來自中國、加拿大、英國、美國等國家的500多名琴家相聚“龍人古琴文化村”,古琴盛會促進文化交流。
“走出去”———2013年,龍人古琴參與韓國慶熙大學孔子學院中國文化節活動,進行古琴藝術專題講座,琴曲賞析等活動。2015年5—11月,代表中國傳統音樂藝術,入選中國國家館,赴意大利米蘭參與第41屆世界博覽會,展示中國傳統文化。①(6)活用社會資源和高校校企合作模式。2013年5月,與同濟大學國①黃啟才.福建文化“走出去”的優勢及策略探討[J].發展研究,2014(7):91-94.
155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際文化交流學院、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簽署合作協議,為其提供古琴教學資源,開辦龍人古琴課堂。2014年,與漳州閩南師範大學開展合作,建立龍人古琴課堂,雙方共同努力,以實現文學傳統的複歸。2015年12月,召開閩粵台部分高校文學院院長會議,研討古琴教材編寫及人才培養等問題。
(7)善用科技創新技術,改善手工製造古琴文化的傳統。龍人古琴也製琴,使用高新材料,研製出龍人冰弦。這一產品由高強度的合成纖維外包尼龍絲製作而成,是鋼弦、絲弦之後全的另一選擇,繼承了絲弦和鋼弦的優點,改變傳統古琴琴弦行業的格局與製造標準。
圖4龍人古琴圖圖5龍人冰弦漳州市並不是以工藝美術聚散地為亮點的城市,龍人古琴文化村以聯合國的非遺遺產———中國古琴文化為基礎,打造“音樂文創、旅遊文創、影視演藝、培訓交流、手工製琴及展示”的文創平台,是國內手工藝文化發展成文化產業園區的創新模式。龍人古琴文化村以產業聯動優化投資環境,促進漳州市的木製工藝、藝術裝潢裝飾業同步發展,帶動古琴銷售收藏市場,加快國際性古琴藝術品集散中心的形成,將給漳州市帶來可觀的旅遊收入並改善投資環境。①①課題組.文化產業的融資困境與融資製度重構———以長泰龍人古琴文化村調研為藍本[J].福建論壇,2013(6):33-37.
156福建現代手工創意產業發展探析三、福建省現代手工創意產業的發展趨勢福建省現代手工創意產業的發展趨勢,在區域發展上,呈現偏重沿海地區的現象,促成“集群化”的發展。以上述漳州市的龍人古琴文化創意產業園為例,手工業創意產業將結合創意、手工和科技實踐,以閩台的地理優勢,借鏡於台灣成功的手工創意產業經驗,發展出接地氣的手工創意產業模式,以下分四點說明。
(一)全麵建立福建省文化品牌,平衡“東重西輕”,促成“集群化”發展JohnHarley認為,從創意產業到創意經濟要經曆四階段:創意聚集—創意服務—創意市民—創意城市,這一過程較為複雜,有幾個環節要重點把握。第一個環節是要設立封閉式的創新渠道,第二個環節是要在創意服務前提下找出非創意元素的加值經濟,第三個環節是設立超越公司和專業人士的開放性創新網絡。第四個環節是妥善解決成熟期的產業、經濟和文化中的矛盾,例如智財權分享時利益衝突。
以福建省而言,從2002年以來,福建省文化產業中的文化品牌集中於文化用品、文化旅遊和工藝美術等傳統優勢行業,這些傳統品牌數占全省文化品牌的80%,相對來說,新興產業動漫、遊戲和會展等領域仍有發展文化品牌空間和潛力。福建省文化品牌的空間分布,目前呈現“東重西輕”和“集群化”發展的基本格局,文化類馳名商標、著名商標、福建名牌、中國文化品牌四類文化品牌,主要集中在福州、廈門、漳州、泉州等沿海地區,四市文化品牌數量占全省文化品牌總數的70%左右,閩西、閩北和閩東地區文化品牌數量僅占30%左右。①上述四階段中,沿海四城市正在進入第三階段的創意市民和第四階段的創意城市,應該適時重視開放創新網絡和智財權分享時的侵權問題。
①楊登超.對福建文化品牌建設與發展的若幹思考[J].學術評論,2015(5):46-49.
157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在平衡全省的經濟發展時,可將東部文化產業發展較成熟的經驗,移植、分享給西部地帶,兼顧平衡發展,一則可鼓勵培養孵化西部的微型文化創業工作室,以平衡大型企業的“集群化”趨勢,二則扶持內陸城市的手工創意產業,結合旅遊景區、休閑觀光產業,以發揮地方文化傳統特色。
(二)實施以創意為本,以手工為源,以科技為實踐手段的發展策略工藝美術具有行業分散、師徒傳承、手工操作、工藝保密等特點①,手工創意產業也有類似特質。在“互聯網+”的年代,人工智能高速發展,常關注“信息”和“知識”的傳播,現代手工文化創意產業要以“創意為根本”、以“手工為源頭”和以“高新科技為實踐手段”,共創三贏策略。
“創意+手工+科技”的具體實踐方式有五種:(1)增強手工創意設計人才的計算機運算能力。(2)引進工業使用的3D打印技術數字化的製造技藝,降低傳統作品打樣時原型製造成本,縮短從圖紙到實物時間。(3)加強高新技術和陶瓷、漆器、織造、印染、雕刻等中國傳統工藝的有機組合。(4)運用“互聯網+”的高新信息技術,建立手工創意產業文化的專業網站,開設運營公眾微信號、微博,建立手工藝、手工創意產業和上下遊相關業者、設計者、愛好者和粉絲團,建立相關業者、學界能交換最新高新技術的公眾平台,例如,建立傳統手工創意產業數字化圖文知識網站,以保存福建省各縣市瀕臨失傳的傳統手工業作品。(5)建造可視化三維手工創意產業商品模組數據庫,搜集海峽兩岸曆年來現代手工創意產業的設計得獎作品、熱銷產品和相關信息,供學界研究、同業討論和民眾學習觀摩。
(三)借用台灣成功的現代手工創意產業模式經驗可借用台灣成功的現代手工創意產業模式經驗,建立閩台兩岸手工創意文化交流的合作模式及培養人才方式。
對於福建省現代手工創意產業麵臨人才短缺問題,可參考台灣成功文化①鄭爽.探尋當代工藝美術創意產業市場[J].美術市場,2013(30):10,9-20.
158福建現代手工創意產業發展探析創意產業模式,例如,台北“故宮博物院”發揮領頭羊的角色,在官網上設有文化創意產業的專屬網站———文創資源網,整合博物館產業的複合角色。一則活化並宣傳台北“故宮博物院”固有館藏品;二則積極開展文化創意人才培訓工作,開設文化創意研習營、工作坊,搭建起博物館、文化產業界和高校學界的共同平台。
自2009年,台北“故宮博物院”提出“成為全球文化創意產業應用重鎮”計劃以來,2009—2013年,辦理過五屆文創產業發展研習營,共培訓72家文創產業團隊,300多名學員,為視覺藝術產業、工藝產業、出版產業、產品設計產業、視覺傳達設計產業、設計品牌時尚產業、建築設計產業、數字內容產業、創意生活產業等輸送了許多人才,這些人才後來成為台灣的文化創意界的生力軍。①福建省應該善用海西地緣關係,借用台灣培訓文化產業專業人才經驗:(1)借重大學高校的文化創意產業科係、公部門人才培訓計劃。(2)整合型人才培訓。(3)透過全民美學的推廣,達到較廣泛和深入人才教育效果。②除此之外,福建省政府可積極開展省內各級博物館的“閩台”文化交流短期實踐類課程,向台北“故宮博物院”學習規劃短期課程、三階段目標學習:美學與感知;文物傳習(12周);設計與創作(4周)。設立閩台博物館,定期(每季或每月)舉辦文創方麵研習活動,培養兩岸設計、財務、營銷、企劃和研發等專業型和複合型人才,促進兩岸博物館和手工創意產業結合的文化交流。
在推廣手工文化創意產業,福建省還可參考台灣宣傳節慶活動模式,一方麵,此活動能發揮少數民族特色。台灣定期舉辦賽夏人矮靈祭等,帶來觀光效益。台灣還多年舉辦“台灣燈會”,曾被知名的美國電視頻道Discovery推選①徐孝德.文化創意新體驗:“故宮博物館”文創產業發展研習營專輯[M].台北:台北“故宮博物院”出版社,2014:8-11.
②王俐容.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政策評述.羅昌智,林詠能.兩岸創意經濟研究報告(2014)[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228-232;220-232。張勝冰,李兆翔,林玟伶,林文旦.兩岸文化創意產業概論[M].台北:師大書苑出版社,2012:151-174.
159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為全球最佳節慶之一,2014年時參觀人次達700萬人次;吸引3萬名國際旅客。2015年,台中市舉辦“台灣燈會”,帶動台灣中部周邊經濟效益、外圍建設。“台灣燈會”從中國的年節慶典文化出發,展現台灣傳統燈會藝術文化和多元族群文化,也提高台灣城市的國際形象和知名度①,催生創意城市。因此,福建省可關注佘族或其他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的手工創意產業,舉辦相關民間節慶活動,選擇和國內重大民俗節慶相結合,打造“清新福建”地方特色的節日活動。
(四)發展福建“接地氣”的手工創意產業模式發展“接地氣”地方手工創意產業模式,探索閩南、客家、媽祖和佘族文化手工創意產業的發展模式,使其“接地氣”,要和閩南傳統文化緊緊扣合,在“北福州、南廈、漳、泉同城化”的南北縱線上製造文化產業的亮點。
繼續推動閩台文化交流合作工程,在手工文化創意產業方麵深入挖掘閩南文化的傳統精神、客家文化、媽祖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加強閩南、客家、媽祖、佘族等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例如,客家產業包括客家特色商品、客家文化美食、客家影音戲曲、客家文化園區、客家文化觀光(福建龍岩永定、漳州南靖的客家土樓)等。②以漢族海洋文化代表的“媽祖文化”為例,2009年“媽祖信仰”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可見“媽祖信仰”的重要性,泉州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強調媽祖精神,莆田也開展媽祖文化項目等,福建省應整合全省不同區城的媽祖文化產業資源,鼓勵福建省手工創意產業,以媽祖文化為創作靈感,製作一係列相關的文化創意產業的衍生品,製作視頻、微電影、影音媒體等視頻宣傳節目,打響福建省“海上女神———媽祖”這一文化品牌,增強兩岸共有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①陳惠美,塗洪明.台灣農村節慶活動推展[M]∥.丁智才,林義斌,宋西順.2015閩台發展報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5:118-126;114-133.
②俞龍通.亮點客家台灣客家文化創意產業之路:創新、整合、國際化三部曲[M].台北:師大書苑出版社,2012:15-17.
160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台灣花東地區“原住民”手工文化摘要:關鍵詞:
王怡惠*台灣東部的太魯閣人、撒奇萊雅人、阿美人、噶瑪蘭人、卑南人、排灣人及台東蘭嶼島上的雅美人長期居住在地理條件獨特的區域,其手工文化擁有獨特的樣貌。本文首先關注台灣花東地區“原住民”社會中族群的手工實踐狀態,探究其與在地自然環境的材料知識、成型技術的關係,探究人與社群的關係,將手工文化納入族群的價值體係中,以此為基礎,檢視現代化社會中“原住民”手工藝麵臨的困境。傳統祭儀中的手工工藝對象,與現代市場需求的工藝品對象,截然不同,對應社會的形態變遷與族群文化延續,“原住民”手工文化過渡性美學特征。“原住民”手工文化特色以族群當代藝術的表現最顯著,本文最終以台灣當代“原住民”藝術表現的手工特色,彰顯“原住民”手工文化的獨特性,透過作品的現狀,印證為尋求族群認同、自我意識及部落再生的嶄新路徑。
台灣花東地區;手工文化;族群認同*王怡惠,台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係助理教授;專長為陶藝與“原住民”文化研究。
162台灣花東地區“原住民”手工文化前言16世紀以前,台灣這塊美麗的島嶼是南島語族的源生家園①,透過相異的體質、多元的語言及豐富的文化現象,呈現南島語族多樣的族群相貌。南島語族擁有旺盛的活動力,其中,台灣“原住民”泛指17世紀中國大陸沿海居民移居台灣前已住在台灣本島或周邊島嶼的人民,目前“原住民”約有53萬人,占台灣總人口數的2%,族群的分類上有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卑南人、魯凱人、鄒人、賽夏人、雅美人、邵人、噶瑪蘭人、太魯閣人、撒奇萊雅人、賽德克人、拉阿魯哇人、卡那卡那富人等16種②。台灣地區“原住民”因為所在地理環境與區域差異,生成完全不同的語言係統、使用工藝材料的專長、傳統祭儀反應的族群結構等,尤其以位處海洋及山脈間的花東地區最具代表性。其中,太魯閣人、撒奇萊雅人、阿美人、噶瑪蘭人、卑南人、排灣人及台東蘭嶼島上的雅美人等長期居住在地理條件獨特的台灣花蓮及台東地區,擁有獨一無二的價值體係,狹長的山脈與縱穀限製了現代化交通的發展與文明的快速進入,台灣花東地區的“原住民”得以保存族群信仰的內涵與傳統。深入了解台灣花東地區“原住民”的音樂、舞蹈、身體裝飾、雕刻、建築及風俗表現,不難發現其根植於土地、群體與區域的特質。由於傳統手工文化涉及材料,製作手工必須掌握的知識包含物理性、化學性、結構性等,因此在曆史發展中,科技與工藝的發展具有等同的意義,最終體現在材料的掌握上。本文試圖分析“原住民”當代工藝與藝術表現,揭示手工文化涉及的價值體係,透過描述台灣花東地區部落工藝美學及審視當代藝術,論述自然材料、身體勞作與族群認同的對應關係,揭示台灣花東地區“原住民”手工文化的發展與麵貌,檢視部落如何透過傳統手作文化的承襲,持續書寫“原住民”文化生態的曆史。
①王嵩山.“原住民”人族的文化旅程[M].台北: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24-25.
②林建成.台灣“原住民”藝術田野筆記[M].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12:29-30.
163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一、曆史與花東族群的範圍人類遷移的曆史中,東南亞地區是古老亞洲人種移動的交彙點,聯係亞洲陸塊與太平洋島群間的族群關係。北起中國東南沿海、菲律賓,南迄北婆羅洲,學者普遍通稱為東南亞文化係統或文化圈①。近幾年的族群研究更顯示,數千年來台灣的“原住民”與南洋群島間有頻繁的交流,由於台灣的“原住民族”都使用南島語言,人類學統稱為“台灣南島語族”,“南島語族”是居住亞洲大陸南方島嶼使用南島語言的民族。此外,從南島語係民族的農作方式及豐富的手工文化,可以觀察高架住屋的構築形式、集體編織樣貌以及豐富的雕刻器儀等,關聯起多數人類學者對於台灣與南島文化關係性的推論。②台灣的“原住民”,清朝時稱為“番族”,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泛稱“高砂族”,1945年以後,“原住民”的族群分類為“山地同胞與平地同胞”,為消除稱呼與族群認識的歧見,1994年將山胞改稱“原住民”。本文討論的台灣花東地區“原住民”位於最北邊的是太魯閣人,分布起於花蓮縣和平溪至紅葉及太平溪一代的山麓,現稱秀林鄉及萬榮鄉。花蓮古稱“奇萊”,“奇萊”二字即為薩奇萊雅人的諧音,族群世居花蓮奇萊平原,即今日的花蓮縣,過往因爭戰隱身阿美人之中,2007年正式正名。阿美人人數為台灣“原住民”族群中最多的,多達19.6萬人,其族群分布在台灣中央山脈東側,立霧溪以南,太平洋沿岸的花東縱穀平地及東海岸平原。噶瑪蘭人族群意識強烈,文化特質鮮明。其族群原居蘭陽平原,因為故地遭漢人占據而向花蓮移民,目前遷居花蓮東海岸,與阿美人隔鄰而居。卑南人位於中央山脈以東,卑南溪以南的海岸地區及台東縱穀的平原上,其起源傳說有石生源說的知本係統與竹生源說的南王係統,分布於現今台東縣卑南鄉的八個社。排灣人以台灣東南部為主要活動區域,北起①王嵩山.台灣當代“原住民”的藝術[M].台北:台灣藝術教育館,2011:28.
②劉其偉.台灣“原住民”文化藝術[M].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28.
164台灣花東地區“原住民”手工文化大武山,南到恒春,西自隘寮,東到太麻裏以南海岸及海拔1000米以下山區。
台灣花東地區,除此六個族群外,台東外海的蘭嶼島上有台灣唯一的一支海洋族群———雅美人,自稱“達悟”,即“人”的意思,蘭嶼島為麵積45平方公裏的火山島,目前有達悟人口約4300人。
早期,“原住民”的文化借助非文字形態進行傳播,手工製作成為部族傳統裏人人必備的能力,對於“原住民”而言,編織、雕刻、彩繪皆是與生活日常息息相關的活動。“原住民”部落透過親族的結構,將生活中所有祭儀、狩獵、造船、建屋、日常烹煮等活動,以合作及交換勞力的方式,形成緊密的部族結構與關係性,長期衍生出族群抽象的情感凝聚力,持續傳承有助於加強部落生活的認同感。“原住民”遵守祖訓,以血緣、共約、共祭為基礎發展而成,族人經常聚會舉行感念祖先、創生起源的“祖靈崇拜”儀式,祭師建構宗教祭儀的思維,成為族群信仰與曆史傳說的詮釋者,進而理解族群的宇宙觀及其生命基調。因此,文化人類學家餘德慧認為手工藝是“原住民族群”曾經存在且根深蒂固的“曆史的興趣”,產出對象的過程既不需要老師也不需要引導,而受來自內心的“召喚”,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存在,或是結合神話與祭儀,再現族群生命史的本質。①族群認同發生在耆老牽起年輕人的雙手織布的那一刻,人們口中的吟唱和纖維織造的圖案就發揮著文字的作用,將部落曆史及價值體係推衍到社會、經濟與文化諸多層麵。
二、手工文化的族群意涵曆史留存的各種物質,成為人類學家探索先民生活的重要根據,也是人類為適應環境或作為其生命經驗記錄過程的意義表達途徑,所有透過手工而特意製造的工具,是人類無窮創造力與勞力活動的結果,在現今台灣地區“原住民”手工文化研究中,成為極重要的對象物。從演化論的觀點看人類手工文化的變化,物質開發的程度表征社會文化進展的程度。法國學者牟斯認為,人與①林建成.台灣“原住民”藝術田野筆記[M].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12:115.
165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物不可分,就是基於這一觀察。台灣“原住民”部落文化傳統沒有文字,口傳神話成為傳遞的重要途徑,除此之外,意義也經由雕刻、身體毀飾(主要有紋身、拔牙及穿耳等)或編織符號來傳播。以排灣人著名的“編織”為例,織布與其表麵圖案因帶有力量與靈力,使織造衣飾隱含部落及部落邊界的意涵,乃至於標記社會階級。
本文關注台灣花東地區“原住民”的手工實踐狀態,關注其與在地環境的材料及采用技術之間的關係,從手工對象探究身體與社群的關係。回溯學者田野調查的研究及人類學的應用,從在地居民的生活深入歸納其共通點,了解日常運作邏輯,揭示源自居民的觀點。進行這樣的揭示需要長時間深入部落,借助田野考察路徑,成為部落耆老的學徒,了解如何經由手工藝製作了解並獲取知識,此田野考察過程耗時很長,使研究者自身以非血緣性的狀態,納入“原住民”社會的相對位置之中,以非“原住民”的身份融入部落的過程極其困難,需經由深入生活逐步建構學徒關係的過程,長期而完全的部落生活,提供非表象的田野訪查結果。成為部落的一員,透過部落生活了解手工文化在生成過程中的脈絡性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