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魏宜輝高小方等編南京大學出版社書圖書在版編目(犆犐犘)數據古代漢語/魏宜輝等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8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核心課程研究導引教材/徐興無,徐雁平主編ISBN9787305222825Ⅰ.①古…Ⅱ.①魏…Ⅲ.①古漢語高等學校教材Ⅳ.①H109.2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9)第104404號敬告作者為編寫《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核心課程研究導引教材》,選編了一些優秀作品,得到許多作者的大力支持,我們表示衷心感謝!由於地址不詳等方麵的困難,未能與一些作者或譯者取得聯係,謹表歉意。敬請有著作權的作者與我們聯係,以便按國家有關規定支付稿酬並贈送樣書。

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出版人金鑫榮書名古代漢語編者魏宜輝高小方等責任編輯董慧敏馬藍婕照排南京紫藤製版印務中心印刷常州市武進第三印刷有限公司開本718×10001/16印張25.25字數413千版次2019年8月第1版2019年8月第1次印刷ISBN9787305222825定價90.00元網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微信服務號:njuyuexue銷售谘詢熱線:(025)83594756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核心課程研究導引教材顧問[學校按漢語拚音順序排列]北京大學陳曉明北京師範大學過常寶複旦大學陳引馳華東師範大學朱國華吉林大學張福貴南開大學沈立岩武漢大學塗險峰中山大學彭玉平序徐興無任何一所大學的本科課堂教學,都要隨著知識內涵和教學手段的更新而不斷地改進。課堂教學改進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在當下中國高等教育“以本為本,植根課堂”,打造“金課”的基調中,中國的高校主要在三個方麵下功夫,一是培育教學名師和優秀教學團隊;二是變革教學方式,有所謂“線下課堂”、“線上課堂”、“線上線下混合課堂”;三是打造精品教材,“精品”是一個流行詞彙,應該指有內涵、高等級的產品,包括文化產品。這三方麵的核心是提高學生的知識積累和學習能力。

但是,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培養目標,其課堂教學的三個方麵各有其規律與特點。漢語言文學是基礎性人文學科,按照英國學者托尼·比徹和保羅·特羅勒爾所著《學術部落及其領地》中形象的學科分類,屬於所謂的“純軟科學”,其知識帶有整體性和有機性的特點,關注事物的特殊性和複雜性,包含著人的主觀色彩以及價值觀與信仰,本質上是人類對世界的理解或闡釋,因而涉及的領域廣,問題分散,甚至很難有共識。上述特點,決定了人文學科的主要傳授方式就是講學與討論,古人叫做“講習”、“講論”或者“講辯”。“講”的本義,就是不同002古代漢語觀點與思想的商議,《說文解字》曰:“講,和解也。”段玉裁注曰:“不合者調騄之、紛糾者解釋之是曰講。”從孔子、蘇格拉底這些人類文明“軸心時代”的思想家開始直到現代大學的人文學科教育,無不如此,既古老,又現代,即便線上課堂也應設計討論的場域,但終究不如麵對麵,“見而知之”。這和具有普遍性、規律性、客觀性的知識傳授不同,後者主要通過驗證事實、計算推理、技能訓練等方式教學。

因此,盡管不需要很多物質條件的支撐,人文學科的教學永遠是成本最高的教學,因為它對人力資源的要求最為苛刻,所以荀子在《勸學篇》中說:“學莫便乎近其人。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這裏的人,指的是知識淵博、富有智慧而且能以人格和道德魅力影響學生的師長。人文學科的教學方式,絕不是一兩本教材、一張嘴、一支筆、一塊黑板或一個PPT、一教室的學生、一兩張考試卷子。人文學科教學的第一步,就是要真正地將“一言堂”改進為“多言堂”,由集中講授與平行小班研討共同構成課堂教學的實踐過程。隻有學會聆聽不同的聲音,才能提出問題;隻有學會與他者對話,才能克服偏見;隻有學會自我陳述,才能主動學習。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樣的理想絕不是什麼先進的教學改革理念,而是大學人文學科教學方式的“題中之義”和“應然”的狀態,隻是當下的“實然”狀態,與此相差甚遠。作為研究型大學的人文學科,如果具備師資基礎和教學投入能力,與其不斷地創新教學方式,還不如讓課堂教學回到其“應然”狀態。

隨著知識信息的網絡化和雲端化,人文學科的主要教學目標必須由獲得與掌握係統化知識或純粹的信息,轉變為培養問題意識、提升理解與闡釋能力。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水平要從講授技巧的提升轉變為講授內容的提升:集中講授講得少,講得精,講成有新意有深度的學術講座。還要求教師從一個講授者轉變為訓練者與組織者:在平行小班研討課上和助教一道,向學生拋出有啟發性的問題,提供研習材料與書目,訓練、督促學生開展閱讀、討論、報告,輔導課程論文、習題訓練,管理學生的學習環節和評價環節;既要避免漫談式的研討,又要避免小班化的“一言堂”。

傳統的中文本科專業,以通史、通論和作品選作為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序003材形式,旨在傳授係統的知識和經典作品的內容。現在看來,這些常識性的知識隻能是工具性的,起到接引和背景坐標的作用,而不是教學內容的主體。如果以問題作為教學的核心內容,就要圍繞問題設計一係列的研討活動與研究課題,這就需要有麵向“應然”的課堂教學,並為其提供示範的教材。早在2006年,南京大學就已經規劃編纂文史哲等人文學科本科專業的“大學研究型課程專業係列教材”,由周憲教授擔任總主編,並出版了其中“中國語言文學類導引係列”8種,部分教材如《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導引》、《文學理論研究導引》等已經在南京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教學中使用,受到師生們的廣泛好評,作為“中文本科專業研究型課程體係建設”的成果之一,榮獲2009年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隨著一流學科建設的開展,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教學改革逐步深化,南京大學文學院自2018年起,對漢語言文學本科和戲劇影視文學本科專業的核心課程實行全麵提升計劃,實施集中講授與平行小班研討教學,編纂了《核心課程助教手冊》,各核心課程的任課教師也編纂了《小班研討教學資料彙編》、《學生研討會論文集》等,邊實踐邊總結,積累了一些經驗。在此基礎上,我們決定對2006版“中國語言文學類導引係列”8種的內容進行改編,有的重新編纂,有的修訂三分之一以上的內容並修改體例,經過各專業一年的努力,推出這套新編的“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核心課程研究導引”教材。

這套教材的編纂思路體現在三個方麵:一、以問題建構教材的內容體係。在每門課程的知識領域內,結合本課程的教學實踐與科研成果,提煉最主要的問題集群。這些問題既是本課程的核心知識集群,又是本學科基礎性或前沿性乃至帶有方法論啟示性的科研課題。通過對問題的發現、分析和研究,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科研能力。

二、圍繞問題,選擇具有權威性、文獻性、可讀性與引導性的經典學術文獻。通過對這些典範性文獻和研究方法的解析,訓練學生把握或體會研究方法和理論。

三、設計研討、研究和課外延展學習的方案。這些方案,既可以為平004古代漢語行小班研討課程提供參考,又可以為本科生的學年論文與畢業論文寫作提供前期訓練,甚至對研究生的學習也具有參考價值。

梁啟超先生說過:“教科書死物,教員所講則活物也。”在人文學科中,任何教材都是知識或學術的“導遊圖”,在使用時,既不能指定教材,也不能“照本宣科”,絕不能將“導遊圖”當成在場的體驗。因此,我們將這套教材定義為一個開放的體係,它的目的隻是“導引”而已,老師和學生可以參考教材的體例與功能,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創造性地自行拓展問題,選擇研討文獻,設計研究方案,深化、更新教學內容。我們衷心地希望這套教材能夠幫助、啟發師生進入學術對話的場域,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探求知識,從而創新中文本科專業教材的形式。更希望廣大師生在教學實踐中對這套教材提出批評與建議。

前言“古代漢語”這門課程,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古書閱讀能力,並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人文精神,因此,這門課在綜合素質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古代漢語”的課程教學,一般是以文選為中心,以詞彙為重點,以常規語法為次重點,讓學生精讀古典文獻例文,熟悉各種語言現象,係統了解常用詞詞義、古書用字、文言詞法和句法特點以及相關常識,較好掌握音韻學、文字學、訓詁學、詞彙學、語法學的基礎知識,並能利用古代漢語語料開展初步的學術研究。

這是一個較高的教學目標。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我們認為除了課堂講授文選外,還要讓學生涉獵經典的語言學研究論著。出於這一需要,我們漢語言文字學科共同編著了《古代漢語》這本教材。

《古代漢語》這本教材以文編為主。其編寫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閱讀古書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學術興趣。針對“古代漢語”課程學習由文選閱讀階段向專題研究階段提升的具體要求,我們從諸多前輩學者、語言學家的代表性論著中精選出部分單篇論文(或專著002古代漢語的有關章節),分為“音韻”、“文字”、“訓詁”、“詞彙”、“語法”五個專題。每一專題前有“導論”,點出此章內容中的核心問題,說明本章所選文章之用意所在。每篇文章前麵有“導言”,標明本文之出處,交代寫作的背景,提示文章之精義等,以便學習者掌握。需要說明的是,編寫這部課程導引教材,既需要考慮學術的曆史和現狀,還得顧及“古代漢語”課程教學的實際需要和大多數學生的接受能力,故篇目的選定頗費心思。為了方便同學閱讀,我們對有些選文作了一些必要的處理,或刪去枝蔓,或另行編輯。參考文獻著錄格式和標點符號使用習慣盡量保留選文原貌,每篇選文內統一。

在課程教學中,《古代漢語》這本研究導引教材與王力先生的《古代漢語》教材配合使用。學生在學習“古代漢語”課程的各個知識點時,可按計劃選讀此書的有關部分,以進一步拓展學術視野,強化專業基礎。此書亦適合作為學生從事研究、撰寫論文的參考書。

初版《古代漢語研究導引》於2006年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科參加編寫的老師有:魯國堯、李開、柳士鎮、高小方、劉曉南、陳文傑、魏宜輝。新版《古代漢語》所選篇目較初版有了很大的調整和改動,五位老師參加修訂工作,具體分工如下:張玉來負責音韻學部分的導論、導言;魏宜輝負責文字學部分的導論、導言及全書的統稿;陳文傑負責訓詁學部分的導論、導言;張福通負責詞彙學部分的導論、導言;蘇婧負責語法學部分的導論、導言。

編寫這部研究導引是我們深化教學改革、努力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一項新嚐試,肯定會有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目錄第一章音韻……………………………………………………………(001)導論…………………………………………………………………(001)選文…………………………………………………………………(004)反切(王力)………………………………………………………(004)說清濁(趙元任)…………………………………………………(016)談談語音構造和語音演變的規律(丁聲樹)……………………(021)陸法言的《切韻》(李榮)…………………………………………(027)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楊耐思)…………………………………(047)延伸閱讀……………………………………………………………(059)問題與思考…………………………………………………………(059)研究實踐……………………………………………………………(060)第二章文字……………………………………………………………(061)導論…………………………………………………………………(061)選文…………………………………………………………………(064)談談古文字資料對古漢語研究的重要性(裘錫圭)……………(064)古漢字的形體結構及其發展階段(姚孝遂)……………………(074)字形曆史演變的規律(林禨)……………………………………(099)據楚簡文字說“離騷”(陳劍)……………………………………(120)002古代漢語延伸閱讀……………………………………………………………(125)問題與思考…………………………………………………………(126)研究實踐……………………………………………………………(126)第三章訓詁……………………………………………………………(128)導論…………………………………………………………………(128)選文…………………………………………………………………(130)古書疑義舉例(節選)(俞樾)……………………………………(130)訓詁雜議(洪誠)…………………………………………………(143)“盧”之字族與義類(沈兼士)……………………………………(156)論郝懿行的《爾雅義疏》(張永言)………………………………(160)訓詁學的新領域———漢魏六朝以來方俗語詞的研究(郭在貽)………………………………………………………………(185)延伸閱讀……………………………………………………………(203)問題與思考…………………………………………………………(203)研究實踐……………………………………………………………(204)第四章詞彙……………………………………………………………(205)導論…………………………………………………………………(205)選文…………………………………………………………………(206)漢語基本詞彙的形成及其發展(王力)…………………………(206)關於漢語詞彙史研究的一點思考(張永言汪維輝)…………(230)兩次分類———再談詞彙係統及其變化(蔣紹愚)………………(250)從“隱含”到“呈現”(上)———試論中古詞彙的一個本質變化(胡敕瑞)………………………………………………………………(263)延伸閱讀……………………………………………………………(283)問題與思考…………………………………………………………(283)研究實踐……………………………………………………………(284)目錄003第五章語法……………………………………………………………(285)導論…………………………………………………………………(285)選文…………………………………………………………………(288)自指和轉指———漢語名詞化標記“的、者、所、之”的語法功能和語義功能(朱德熙)…………………………………………(288)詞義演變和句法演變的相互關係(蔣紹愚)……………………(316)漢語使役與被動兼用探源(江藍生)……………………………(345)論漢語韻律的形態功能與句法演變的曆史分期(馮勝利)……(359)延伸閱讀……………………………………………………………(386)問題與思考…………………………………………………………(387)研究實踐……………………………………………………………(387)第一章音韻導論音韻學是研究漢語曆史語音的學問,包括曆史語音學的基本理論和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和等韻學等分支學科。

上古音,是指以《詩經》音為代表的周秦兩漢時期的漢語語音係統。研究上古音的學問,稱為“古音學”。傳統古音學研究,主要是進行古韻分部研究,相比之下,人們對古音聲母、聲調的研究開展得不夠。古音學的研究,導源於宋明。宋吳蒶、鄭庠開始探索古韻分部,明陳第徹底廓清唐宋“葉音”說的迷霧,明確提出古今音異的觀點,為古音學的健康發展掃清了道路。清初顧炎武離析唐韻,客觀歸納以《詩經》為代表的先秦韻文韻字,分古韻為10部,為古韻分部奠定了基礎。清段玉裁將《說文解字》的諧聲係統跟《詩經》韻部互相參證,提出“諧聲聲符相同者古韻必同部”說,創立執簡馭繁的古韻研究方法。

清戴震以等韻學原理觀察古韻結構,將古韻分為陰、陽、入3類,表現古韻的係統性。清孔廣森闡明“陰陽對轉”之理,說明古韻通轉現象。發展至近代,章太炎(炳麟)、黃季剛(侃)分別總結古韻分部考古派與審音派的研究成果,章氏由脂分出隊,定為23部,晚年又合冬於侵,改為22部;黃氏則主張陰、陽、入三分,分古韻為28部。其後,黃永鎮、錢玄同由黃侃蕭部分出覺部,王力又主張脂微分部,於是得到古韻30部。

傳統古音學關於聲母(紐)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古籍異文、又讀(異切)、讀若、聲訓、諧聲偏旁等材料,在傳統三十六字母的基礎上加以合並。清人錢大昕,近人章太炎、黃侃、曾運乾、錢玄同等各有貢獻。錢大昕證明古無輕唇、重書002古代漢語唇和舌頭、舌上的分別,其說見於《十駕齋養新錄》卷五和《潛研堂文集》中。

章太炎取錢氏“古無輕唇、古無舌上”說,又創“古音娘日二紐歸泥”說,因分古紐為五類21個。黃侃取錢、章等之說,依據等韻學原理來確定古本韻本聲,定上古聲母為19紐,即影、曉、匣、見、溪、疑、端、透、定、泥、來、精、清、從、心、幫、滂、?、明。曾運乾作《喻母古讀考》,首倡“喻三歸匣、喻四歸定”說。

錢玄同作《古音無“邪”紐證》,提出“邪紐應歸定紐”。王力提出“上古音三十二聲母”說。

關於古音聲調,明陳第觀察到《詩經》中平仄常可通葉,首先提出古人未辨四聲的主張。顧炎武又提出古音“四聲一貫”的觀點,以為古音一字可有三聲或四聲,隨意變讀。他們未能客觀分析上古調類與中古調類的出入異同,僅從中古四聲觀察上古聲調,從四聲通葉的現象,以偏概全,看法未免片麵。

段玉裁首倡“古四聲不同今韻”,並提出“古無去聲”的論斷。後來王力又提出,上古聲調分為平入兩類,每類又各分長短,即長平、短平,長入、短入,後來演變為平上去入四聲。較多學者認為上古音已具平上去入四聲。上古音聲調問題有待繼續研究。

中古音,是指以《切韻》、《廣韻》為代表的隋唐宋讀書音。研究中古音的學問,稱為“今音學”。今音學的研究成果,對於上古音和現代漢語方言的研究,具有溝通古今、折合南北的作用。由於缺乏描寫工具和科學方法,傳統音韻學未能對今音的聲母、韻母、聲調的音值進行研究和構擬。

近代音,即近代漢語語音。近代漢語北方方音(即北音)以元代周德清所編《中原音韻》語音係統為代表。研究北音的學問稱“北音學”。北音學建立於20世紀初。1918年前後,錢玄同在《文字學音篇》裏首次強調研究《中原音韻》的重要性,把北音學引進音韻學教學領域。1932年,羅常培發表《中原音韻聲類考》。同年,趙蔭棠成《中原音韻研究》一書,奠定了北音學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