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幸福共享!!!江蘇民生幸福建設研究邱誌強南京大學出版社書!!圖書在版編目\"!\"##數據!!走向幸福共享$江蘇民生幸福建設研究%邱誌強著!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走''''!#!\"邱''''!$!\"社會保障研究江蘇省!%!\"\/.-\"!$!!中國版本圖書館0&1數據核字\"\"#$%#第\"*%-+2號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社!!址!南京市漢口路\"\"號!!!!郵!編\"$##*-出版人!金鑫榮書!!名!走向幸福共享!!!江蘇民生幸福建設研究著!!者!邱誌強責任編輯!王其平!!!!!!!!編輯熱線!#\"%,-%*.*\"-照!!排!南京紫藤製版印務中心印!!刷!江蘇鳳凰數碼印務有限公司開!!本!+,+3*.#!$%$.!印張$%!字數$+%千版!!次!\"#$%年$\"月第$版!\"#$%年$\"月第$次印刷&''''()*+,+-#%$.\".\".

定!!價!-.!##元網址$4556$%%777!89:6;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序!!我們這個國家&現在正處於現代化建設的關鍵階段(何謂關鍵)意即如人之爬坡過坎&邁過了這道坎&將躍上一個新的平台&迎來的可能是一馬平川*否則&不進則退&前功盡棄&甚至會麵臨災難(這個階段的曆史任務異常艱巨&發展民生事業就是重要的曆史任務之一(民生建設千頭萬緒&說到底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這項工作不做好&現代化的大廈將會根基不穩&就會失去民心(可以說&民生建設是當前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題中應有之義&是一個國家的基本建設工程&是得民心工程(要做好這項工作非常不容易&所以&民生建設既需要實踐&更需要在實踐的過程中進行理論思考&特別是很多事情需要進行頂層設計&而理論思考是頂層設計的前提(沒有先進的理念&沒有理論上的清晰&頂層的製度設計就不可能具有實踐效果&設計出來的製度不可能在曆史的長過程中具有裏程碑意義(本書作者堅持理論聯係實際的治學理路&以民生幸福建設為主題&從經濟基礎+製度保障+發展環境三個維度展開闡述&向我們展示了他對民生幸福建設的理論思考(經\"!\"!!#走向幸福共享!!!江蘇民生幸福建設研究濟基礎+製度保障+發展環境三者可以說抓住了民生建設的要義&從這三個方麵去認識+去把握&民生建設就有了抓手和立足點&可見作者對民生建設思考的深邃(著作既有實證素材&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又有理論分析&體現了作者深厚的實踐功底和較高的理論素養(江蘇省是我國現代化建設走在前列的省份&無疑&民生建設也具有獨到的進展&係統研究江蘇民生建設的實踐顯然到時候了(作者選擇江蘇作為民生建設研究探索的樣本&可謂得天獨厚(作者曾在揚州郊區基層鄉鎮及機關部門+泰州市委辦公室+南京棲霞區政府+省級機關部門從事過群團+社會+科技+經濟等領域工作&既在最基層一線幹過&又為中央及省市相關決策服務過&具備較為豐富的實踐閱曆和開闊的理論視野(特別是在省政府辦公廳工作期間&以參與草擬江蘇省民生幸福工程等政策文件為起點&持續地關注實踐進展&係統地進行理論探索(本書就是他長期思考民生幸福的理論成果&凝聚了他多年的智慧(讀了書稿&給我強烈感受的是&字裏行間滲透著作者心係民生的責任情懷&獨立思考的理論勇氣(作者把江蘇民生幸福建設放在全國乃至世界背景下進行觀察&關注和探討其中的現實問題&深入實際展開調查研究&探索規律提出對策意見&有助於提升江蘇民生幸福建設的製度化+係統化和科學化水平&有助於進一步探索和解決中國未來民生建設中可能遇到的矛盾和問題&對於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尤其是以改革的思維+治理的視角&探討政府+市場+社會+公民在民生幸福建設中的角色序#!\"\"!#和功能&對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作為一名實踐工作者&開展係統的理論研究難能可貴&如果沒有勤奮刻苦的精神+科學務實的態度+堅持不懈的毅力&根本出不了成果(期待作者繼續進行艱苦的努力和嶄新的創造&為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多的貢獻(鄒農儉\"#$%年$#月\".日於南京師範大學目!錄序''''''''''''''''''''''''''''''''''''''''''''''''''''''''''''''''''''''''''''''''''''''''''''##$第一章!全麵小康和民生幸福$理論淵源與建設實踐''''''''##$第一節!小康思想演進與發展''''''''''''''''''''''''''''''''''''##$第二節!民生幸福理論淵源''''''''''''''''''''''''''''''''''''''''##*第三節!民生幸福的國際案例''''''''''''''''''''''''''''''''''''#\".

第四節!中國民生幸福建設實踐''''''''''''''''''''''''''''''''#-2第二章!民生幸福之江蘇實踐$實施民生幸福工程''''''''''''#2.

第一節!江蘇民生幸福建設的主要成就''''''''''''''''''''#2.

第二節!江蘇民生幸福建設的基本經驗''''''''''''''''''''#%\"第三節!江蘇民生幸福建設的實證研究''''''''''''''''''''#%.

第四節!江蘇民生幸福建設的多維分析''''''''''''''''''''#+#第三章!民生幸福之經濟基礎$居民增收''''''''''''''''''''''''''''#+,第一節!收入增長與民生幸福''''''''''''''''''''''''''''''''''''#+,第二節!江蘇居民收入增長的曆史演進''''''''''''''''''''#*#第三節!提升江蘇居民收入的路徑探討''''''''''''''''''''$#+\"!\"!!#走向幸福共享!!!江蘇民生幸福建設研究第四章!民生幸福之製度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第一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與民生幸福''''''''''''''''$\"\"第二節!江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製度基礎''''''''$\"*第三節!江蘇民生建設邁上新台階的製度方向''''''''$-*第四節!江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製度構建''''''''$%%第五章!民生幸福之發展環境$社會治理創新''''''''''''''''''''$.\"第一節!社會治理創新與民生幸福''''''''''''''''''''''''''''$.\"第二節!城鄉社區建設$夯實基層基礎''''''''''''''''''''''''$+$第三節!社會組織培育$激發社會活力''''''''''''''''''''''''$,-第四節!公共文化服務$豐富精神生活''''''''''''''''''''''''$,*第六章!民生幸福之江蘇啟迪$走幸福共享之路''''''''''''''''$*%第一節!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是基本出發點''''''''''''''''''''''''''''''''''''''''''''''''''''''''''''$*%第二節!人民共享幸福是貫穿始終的價值追求''''''''$**第三節!從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做起''''''''''''''''''''''''''''''''''''''''''''''''''''''''\"#-第四節!不斷完善民生幸福治理體係''''''''''''''''''''''''\"#.

結語!以科學的思維方式推進民生幸福共建共享''''''''''''\"$#參考文獻''''''''''''''''''''''''''''''''''''''''''''''''''''''''''''''''''''''''''''''''\"$%後記''''''''''''''''''''''''''''''''''''''''''''''''''''''''''''''''''''''''''''''''''''''''\"-$第一章全麵小康和民生幸福:理論淵源與建設實踐民生幸福既是發展藍圖,也是人類憧憬。“中國夢”是全體人民的夢,其本質內容和根本屬性就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落腳點在於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現人民幸福。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已經進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關於民生幸福的思考必須放在這個時代背景下來考量探索,這是曆史賦予我們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底視察江蘇時提出“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強調推動經濟發展、現代農業建設、文化建設、民生建設、全麵從嚴治黨五個方麵邁上新台階,為新江蘇建設描繪了幸福美好的前景。

推動民生建設邁上新台階、建設幸福新江蘇有賴於深入研究全麵小康和民生幸福的最新理論和實踐成果,使人們在逐步認識民生幸福本質的基礎上不斷獲取和實現著幸福。

第一節小康思想演進與發展小康,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民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是人民不斷奮鬥的目標。在探討人類社會發展理念以及新中國發展思想演進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現代化的曆史進程,梳理“小康社書002┃走向幸福共享———江蘇民生幸福建設研究會”的一係列豐富內容,有助於了解民生幸福建設的社會背景。

一、人類社會發展理念的演進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曆程,發展的理念(或者說發展思路)都是一定時期經濟社會客觀存在和需要在思想觀念層麵的反映。亞當·斯密曾經說過,經濟學的目的是使人們過上體麵的生活。微觀經濟學家馬歇爾也說明了經濟學家研究幸福問題的道理,即生活幸福需要一定的經濟條件作為基礎。20世紀30年代經濟學“效用”理論的發展,引發了福利經濟學的係列創新。經濟學家們從邊沁的“最大幸福”原則出發,堅持認為經濟學能夠為準確計算、分析人的快樂與痛苦提供最為準確的數據支撐。另外,從心理感受的角度出發,庇古認為福利就是對享受或滿足的心理反應。經濟學家杜森貝提出相對收入的觀點時認為,消費的決定因素是和朋友、鄰居進行比較的相對收入,而不是絕對收入。毫無疑問,經濟發展深刻地影響著人的生活,同時也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發展。反過來,社會發展也會進一步作用於經濟的發展。簡而言之,發展理念、發展觀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發展進程中對如何發展、怎樣發展的係統思考和綜合考量,它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需要而不斷更新和完善。縱觀人類社會發展曆程,人類社會發展理念大致經曆了三個階段,迄今仍處於不斷發展變化之中①:(一)經濟增長至上論自人類社會產生以來,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經曆多次社會大分工和產業革命的變遷,這一段曆史時期,追求物質發展、①人類社會發展觀的三個階段論述,參見中共四川省委黨校主辦的《理論與改革》1997年第12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哲學原理B1》1998年第2期全文轉載。

第一章全麵小康和民生幸福:理論淵源與建設實踐┃003經濟增長的發展方式始終占據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路徑。從這個角度出發,可以認為物質或者說經濟是這一曆史時期巨變的根本動力。雖然進入20世紀下半葉以來(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對傳統發展道路進行了反思和重新設計,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加注重環境保護和生態發展,但總體上看,反思後的發展模式仍是在經濟增長至上框架之下的局部補充和修正。增長是發展的基礎,沒有經濟的增長,沒有物質財富的積累,就談不上發展。但有人由此出發,片麵理解增長與發展的關係,把經濟增長等同於經濟發展,形成經濟增長至上論,主要表現在:首先,片麵追求經濟增長。其次,輕視全麵協調發展。第三,忽視可持續發展。工業革命以來,對於自然的過度改造,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導致環境的急劇惡化。這些逐漸使人類認識到片麵追求經濟發展、經濟增長的惡果,人們對傳統發展觀進行了深刻反思:第一,增長不等於發展;第二,經濟發展不等於社會進步;第三,發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第四,發展應是以人為中心的綜合發展觀。①(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論上世紀70年代以來,正是由於人類對傳統發展道路的反思,人們逐漸認識到了以經濟增長為唯一目標的局限,認識到經濟增長並不會必然帶來社會的進步,經濟(收入)增長並不必然帶來幸福感的提升。其中,聞名於世的“伊斯特林悖論”很好地展現了這一發展觀的變遷。所謂“伊斯特林悖論”,即20世紀70年代,美國南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在其著作《經濟增長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們的快樂》中提出,通常情況下,一個國家內高收入者報告的平均幸福和快樂水平①張誌堅:《科學發展觀與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初論》,碩士學位論文,西南財經大學,2005年。

004┃走向幸福共享———江蘇民生幸福建設研究高於低收入者,但跨國比較研究的結論卻表明低收入國家的幸福水平與高收入國家幾乎一樣,其中美國第一,而古巴接近美國,居第二。由此,人們逐漸摒棄唯經濟增長、唯GDP的發展方式,更加注重社會領域的同步發展,更加注重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麵的發展目標,嚐試結合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努力實現經濟與社會相協調。

(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論經濟和社會發展程度越來越高,人類對自然的索取也越來越多,結果是人類不斷遭受到來自自然的報複,各類自然災害或發展帶來的負麵影響接踵而至。生態環境的惡化,使人類逐漸認識到了經濟、社會、生態協同發展的必要性,也提升了我們的發展理念。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第一次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可持續發展是指“滿足現代人的需求以不損害後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係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後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①。2003年,我國提出的“科學發展觀”,也全麵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堅持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2015年,我國提出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要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

二、新中國我國社會發展思想的演變發展觀是對發展道路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①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

第一章全麵小康和民生幸福:理論淵源與建設實踐┃005法和根本觀點。不同社會製度和發展道路決定著不同的發展觀,發展觀體現了不同社會製度和發展道路的價值取向。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的社會發展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逐步調整、完善,具體來看其演變路徑如下:新中國成立初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提出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問題,並取得了一係列重要成果。截至1956年,在全國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製度,開展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向社會主義過渡,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期間在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上出現失誤判斷,一是忽視發展社會生產力,以階級鬥爭為綱;二是“左”傾錯誤嚴重,經濟建設出現反複和曲折,導致我國社會發展走了彎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第一次比較係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係列基本問題,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開創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以改革開放為標誌的曆史新時期。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推動著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不斷開創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麵。

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是胡錦濤在堅持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關於社會主義發展問題的一係列重要思想,總結曆史經驗和新的實踐的基礎上,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作出的進一步的回答。科學發展觀,第一要務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麵協調可持續006┃走向幸福共享———江蘇民生幸福建設研究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具體內容包括: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全麵發展觀、協調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2015年9月,習近平在聯合國總部出席聯合國發展峰會並發表題為《謀共同永續發展做合作共贏夥伴》的講話,他指出:“環顧世界,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時代兩大主題。”習近平在講話中提出了一係列科學發展理念,闡述了和平發展、合作發展、共同發展、永續發展、綠色發展的新的發展理念,包含“公平、開放、全麵、創新”四個關鍵詞的“新發展觀”,既體現了中國責任,也蘊含著中國智慧,為世界發展注入新思想。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的新理念,描繪了中國發展的新境界。

三、小康社會的演進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小康社會是思想家長久追求的社會理想,表現了普通百姓對寬裕、殷實的理想生活的向往。早在西周時候,小康一詞即已出現。《詩經》上的《大雅·民勞》中就有“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表述。在此,小康是生活比較安定的意思。儒家把比理想中“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較低級的發展階段和社會形態稱為小康。《禮記·禮運》上說:“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製度,以立田裏……是謂小康。”①改革開放後,“小康社會”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階段性目標的①《禮記·禮運》。

第一章全麵小康和民生幸福:理論淵源與建設實踐┃007特有描述。

(一)小康社會的提出1979年,鄧小平第一次提到並引入“小康”這個概念。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來訪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提出,中國現代化所要達到的是小康狀態。他曾經說:“前不久一位外賓同我會談,他問,你們那個四個現代化究竟意味著什麼?

我跟他講,到本世紀末,爭取國民生產總值每人平均達到一千美元,算個小康水平。”①之後,中國共產黨對小康社會的認識進一步深化。

(二)總體小康的實現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正式將實現小康列為“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第二步目標。1990年12月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對小康的內涵作了詳細的描述:“所謂小康水平,是指在溫飽的基礎上,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達到豐衣足食。”②1997年,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展望下個世紀,我們的目標,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三)從總體小康到全麵小康2000年,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我國進入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2002年,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進一步提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麵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2007年,胡①《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9頁。

②《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八五”計劃的建議》。

008┃走向幸福共享———江蘇民生幸福建設研究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在十六大確立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對我國發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包括五個方麵的內容:一是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二是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三是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四是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麵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四)全麵“建設”到全麵“建成”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

報告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新的階段性特征,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了更具明確政策導向、更加針對發展難題、更好順應人民意願的新要求,以確保到2020年全麵建成的小康社會,是發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全麵發展的小康社會,是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奠定堅實基礎的小康社會。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新目標的提出,是黨的十八大對小康社會理論的豐富和發展。由“建設”轉向“建成”,一字之差,內涵豐富意義深遠,體現了我們黨對小康社會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建設”是過程,“建成”是結果,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2014年12月,習近平在江蘇調研時首次正式提出要“協調推進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全麵深化改革、全麵推進依法治國、全麵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台階”。隨後,2015年2月2日,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麵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開第一章全麵小康和民生幸福:理論淵源與建設實踐┃009班儀式講話中,集中論述了“四個全麵”戰略布局的邏輯關係。

他指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是總攬全局的戰略目標,全麵深化改革、全麵依法治國、全麵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從內容上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全麵小康,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從區域來看,到2020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意味著全國各個地區都要邁入小康社會,而不是一部分地區進入小康社會,其他地區還處在貧困狀態。

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如期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推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遵循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科學發展、深化改革、依法治國、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黨的領導原則,並指出要在已經確定的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的基礎上,努力實現以下新目標,即: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各方麵製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第二節民生幸福理論淵源《左傳·宣公十二年》中的一句“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在中國曆史上首次提出了“民生”一詞。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民生一般指百姓的基本生計,隻涉及物質層麵的內容。如管子認為,“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人權保障角度下的民生是這樣定義的:民生即是保障民眾的基本生存權和發展權。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麵來理解這個定義:首先,民生的實質是民眾的權利。其次,生存權的保障是民生的基本內容。再次,發展權的保障是能促進民眾更好地生存。隻有物質條件滿010┃走向幸福共享———江蘇民生幸福建設研究足了居民需求,才能追求精神生活、幸福生活。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幸福和人的物質利益有關:“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麵得到充分保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①古往今來,關於民生和幸福的研究源遠流長,古今中外思想家、理論家、實踐家對幸福這一全人類課題付出了不懈努力和求索。從學科研究上看,哲學、倫理學、心理學以及社會學均對幸福進行了理論探討、實證分析,形成了豐富的理論成果。

這些思想、研究成果和實踐對民生幸福的理論積累與實踐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中國傳統福文化的當代價值幸福的準確內涵,因同時涉及客觀標準與主觀感受兩方麵,往往難以把握。古今中外的先哲、思想家及研究者們對幸福展開了諸多的研究和論述,不同的理論基礎、哲學觀念、研究視角、學科背景衍生出了不同的幸福內涵,百家爭鳴,卻一直撲朔迷離,沒有一個統一的解釋和定論。正如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認為:“幸福的概念是如此模糊,以致雖然人人都想到它,但是卻誰也不能對自己所決意追求或選擇的東西說得清楚、明白。”②在中國倫理思想中,對“福”的概念有深刻的見解,幸福的概念被表述為“福”、“福德”等,甲骨文中就有“福”字,意為祭祀,“兩手奉尊於示前”,表達人們的願望和祈求。中國最早關於幸福的論述出自古籍《尚書·洪範》,其中提出“福”的五個內容:“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五福”說認為長壽、富裕、健康安寧、良好的道德、善終這“五福齊①夏穎:《幸福理論及其當代解讀》,碩士學位論文,蘇州大學,2012年。

②張立民、周紅:《和諧社會視野下的幸福觀定位》,《學術論壇》2009年第7期。

第一章全麵小康和民生幸福:理論淵源與建設實踐┃011至”才是幸福。這反映出中國古人對幸福的美好憧憬和向往。

至今中國傳統春節,家家戶戶張貼“福”字,意為表達祈求“福如東海”、“福氣”的幸福觀念。同時,古代先哲們非常關注國家之根本、社稷之根基、百姓之生存,提出了豐富的民生幸福思想。

早在《尚書·五子之歌》中就有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記載。其意為,民眾才是國家之根本,百姓安定,國家才能穩固。

春秋時期齊國思想家管子更進一步把先前傳統的重民觀念概括為“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即,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決定著國家社稷的穩固、朝代的興衰存亡,曰“民無不為本”。戰國時期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孟子在《盡心章句下》中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成為後世廣泛流傳的名言,一直為人們所引用。到了封建社會,重視農業生產是曆代思想家的共識。東漢王符就認為:“夫為國者以富民為本……夫富民者以農業為本……守本離末,則民富;離本守末則民貧。”①唐太宗更是明確指出:“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②隻有“務本”,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百姓才能五穀豐登、家給人足,社會才能穩固安定。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認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和群眾的生命”,他認為民生最主要的就是衣、食、住、行四個方麵,隻有解決人民的“衣食住行四大需要”,才能實現給養人民的目的。

中國傳統福文化一直影響著人們的幸福追求。千百年來,人們孜孜以求地追尋著幸福,無數哲人學者探究著幸福,說到底都是在試圖解開關於幸福的兩個基本問題:一是什麼是幸福,何為幸福?二是如何獲得並實現幸福。

①董仲舒:《春秋繁露》第8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3頁。

②吳兢:《貞觀政要》,濟南出版社1993年版,第467頁。

012┃走向幸福共享———江蘇民生幸福建設研究(一)幸福現代漢語中,幸福是一個詞組,它由幸、福兩個漢字組成。

“幸”的基本涵義為:(1)幸福;幸運。(2)認為幸福而高興。

(3)望;希望。(4)僥幸。“福”的涵義為:幸福;福氣(跟“禍”相對)。“幸福”是個新詞,《現代漢語詞典》對“幸福”這一詞條的解讀為:(1)名詞,使人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生活,如,為人民謀幸福,今天的幸福是先烈們流血流汗得來的。(2)形容詞,(生活、境遇)稱心如意,如,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越來越幸福。①英語中的幸福多用“happiness”來表示,源自形容詞happy,其意為:(1)愉快、滿意、滿足;(2)快樂的;(3)幸運的;(4)恰如其分的、令人滿意的。但在規範化的學術研究和科學術語中,往往又多用“wellbeing”來指代幸福,釋義為“福祉、福利、康樂、幸福”。不難看出,無論是漢語,還是英語;無論是作為名詞,或是形容詞,幸福大都表示人們內心的一種感覺或狀態,是主觀色彩較為濃厚的詞彙。《中國大百科全書》直接給出了幸福的內涵並總結歸納了宗教神學、近代唯物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倫理學關於幸福的觀點,所謂幸福,就是“人們在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中,因意識到實現或接近了自己的目的與理想而引起的精神上的滿足感”。

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來看,幸福更多的是指追求幸福的過程,是指一種可以實現的生活狀態。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勞動才是創造幸福的源泉。勞動是幸福的泉源表現在:第一,勞動是人的本質性存在形式。第二,有意識的人類勞動創造自身的幸福。第三,勞動創造人與自然、人與自身、人與他人之間的和諧關係。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提出了佐證,他指出:①《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第1527頁。

第一章全麵小康和民生幸福:理論淵源與建設實踐┃013“因為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所以社會中的任何人不占有勞動產品就不能占有財富。因此,如果他自己不勞動,他就是靠別人的勞動生活,而且也是靠別人的勞動獲得自己的文化。”①幸福是什麼?如果把這一話題拋給社會大眾,不同的人一定會有不同的答案。前不久,中央電視台記者走基層采訪社會公眾對幸福的看法,在回答“你幸福嗎?你覺得什麼是幸福”時,我們聽到了社會公眾各式各樣的回答:幸福的視角可以很宏偉,有的人認為祖國強盛、社會和諧是幸福,有的人認為實現人生理想和抱負才是幸福;幸福的視角也可以很細微,有的人認為吃飽穿暖就是幸福,有的人認為多買一套房子就是幸福,也有的人認為事業有成、身體健康、家庭和睦就是幸福,等等。

可見,由於價值理念、評判標準、所處環境、知識結構以及生活經曆的不同,不同的人對幸福有著不同的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評判幸福的標準。正因為如此,幸福有大有小、多彩多姿、千姿百態,大眾的幸福並不大眾,每個人心裏都有自己的幸福標準,才會不斷地追求著屬於自己的幸福。

古今中外,思想家、研究者們給幸福下的定義不計其數,為避免陷入對幸福概念的冗繁羅列,縱觀社會各界、各維度視角對幸福的解讀,概括起來,幸福實質上就是當人們達到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之時,因為感受到自己能夠實現預定目標和理想時而引發的一種內心滿足,是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麵辯證統一的良好的生活質量和狀態。可以這樣理解,人們想要獲得幸福,首先就必須滿足基本的吃、穿、住、行、用等物質需求,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建立在物質生活不斷滿足基礎上的主觀滿意度也隨之提高,進而達到比較幸福的狀態。然①李謐:《〈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民生幸福”思想透視》,《社會主義研究》2014年第5期。

014┃走向幸福共享———江蘇民生幸福建設研究而,物質生活的滿足隻是人們獲取幸福的基本保障,物質生活的滿足並不意味著精神生活的滿足也相應實現。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物質的滿足往往並不能直接帶來人們主觀滿意度的提高,人們對幸福狀態的追求逐漸提升到更高的層次,越來越重視精神生活、情感生活、自我實現等的滿足。正如美國心理學家、社會學家馬斯洛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說的那樣,人類對幸福的追求具有普遍性且有層次之分,人們總是在滿足低層次的需求後,渴望對更高層次的需求的滿足。不難看出,人們的幸福感不僅來自於物質生活的富足,更多的來自於精神生活的豐富多彩,是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滿意度的統一。

此外,人們自身的價值觀念、對幸福的理解、對生活的期望值、生活態度以及參照對象的差異等諸多元素,也往往左右著其幸福狀態。可見,幸福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社會基礎之上,是主觀和客觀、物質和精神的統一,幸福與人們對它的看法、理念、願景以及人們對人生意義的理解、參照對象的選擇等諸多要素密不可分。

(二)幸福感幸福感首先是一種主觀的心理體驗,其基礎內容既包括對於生活狀態的事實判斷,也包括對生活意義和滿足標準的價值判斷,其外在表現是基於生活滿意度之上所產生的一種正向的心理體驗。當前,基於幸福感提升這一目標所推進的各類社會建設行為,如“城市幸福感提升”、“社區居民幸福感”等,正是希望通過各種主觀努力和客觀條件的改善,達成人們感到滿意、滿足和快樂的幸福感覺。

中國文化傳統偏重節製、適應、清靜無為的儒家與道家思想,一般情況下難以正麵回應“幸福感提升”這一課題。相比之下,西方哲學傳統中的幸福感研究更為豐富。其思路主要有兩第一章全麵小康和民生幸福:理論淵源與建設實踐┃015種:快樂主義幸福觀和完善論幸福觀。快樂主義幸福觀由古希臘哲學家、昔蘭尼學派創始人阿裏斯底波倡導,英國經驗論哲學家洛克、功利主義哲學家邊沁和穆勒等,以及德國古典哲學家費爾巴哈繼承並發揚,他們都認為幸福就是感覺到滿足,幸福是建立在感覺的基礎之上的。完善論幸福觀的代表人物是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他認為:“一切其他東西或是它(幸福)的必然附屬品,或為它的本性所需的有用的手段。”幸福感又可分為主觀幸福感和客觀幸福感,直接從字麵意義上來看,可以簡單理解成前者是人主觀的對自身幸福的感覺,後者則是由於外部環境所帶來的幸福程度的變化。兩者的理論分別可以追溯至快樂主義幸福觀和完善論幸福觀,一個極端更強調主觀性幸福,另一個極端則更強調客觀幸福。①幸福感的內涵非常豐富,如果我們把單純的愉快體驗當做幸福感的唯一內容,隻把幸福理解為快樂、高興,那麼幸福感就沒有分化,也就沒有發展。現代心理學對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有兩種取向,基於快樂論和實現論兩種不同的哲學思想,現代心理學將幸福感的概念內涵劃為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兩種研究模型和框架。

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簡稱SWB)是從快樂論發展而來的研究路徑,以Diener等人為代表,關注的是人們如何評價他們自身的生活狀況,主要由三個部分構成:生活滿意、令人愉快的感受和不愉快的感受。主觀幸福感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1)主觀性,幸福感的評價完全依賴於個體自身的判斷;(2)整體性,它是一種綜合評價,是對生活的總體滿意度;(3)相對穩定性,幸福感並不隨時間的流逝或環境的一般性改①胡俊:《公共財政支出對民生幸福指數的影響及其效益分析———基於雲南省數據的實證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雲南財經大學,2012年。

016┃走向幸福共享———江蘇民生幸福建設研究變而發生重大變化。

心理幸福感(PsychologyWellBeing,簡稱PWB)是由實現論演化而來的研究路徑,以Ryan、Deci、Ryff等為代表,是指人心理機能的良好狀態,人的潛能的充分實現,具體來說,就是重視積極的自尊、社會服務、生活目的、友好關係的普遍意義。這一視角下的幸福感的核心構成要素,與主觀幸福感的快樂體驗內涵是不同的。

(三)幸福觀幸福觀,是指人們對待幸福的根本態度、看法和觀念的總結和概括,是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反映和重要組成部分。

由於生活價值目標的不同,人們的幸福觀也就不同。

從本質上看,幸福觀是由一定的社會物質條件決定的具有內在規定性的社會意識,隨著社會物質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受到一定時代和社會曆史條件的影響和製約,社會物質條件決定著人們的幸福觀。

從曆史上看,唯心主義哲學家把道德同幸福對立起來,或以為幸福在於天國的理想,或以為追求物欲即是不道德,從而主張禁欲主義。宗教道德的幸福觀則要人們忘掉現實的痛苦去追求天國的理想。基督教神學家認為人要達到幸福的境界,隻有對上帝的沉思、崇拜,才能返歸天國,獲得真正的幸福。在中國,宋明理學認為,人們追求物質幸福是一種邪惡的“人欲”,與“天理”不相容,主張“存天理、滅人欲”。舊唯物主義思想家肯定人們追求幸福的道德意義,基本上會把幸福與道德等同起來,主張“幸福就是德性”。在歐洲文藝複興時期,一些思想家宣布,“我是凡人,我隻要凡人的幸福”,提出“幸福就在人間”的口號,把幸福從虛無飄渺的天國拉回現實的人間,具有很大的進步性。但其把幸福理解為單純的感官享受和個人需要的滿第一章全麵小康和民生幸福:理論淵源與建設實踐┃017足,則存在著嚴重的片麵性。

馬克思主義的幸福觀凝結了曆史哲學思想的精華,將共產主義作為全人類獲取幸福生活的終極目標,為人們獲得現實幸福指明了方向。馬克思主義幸福觀主要觀點如下:(1)勞動是幸福的源泉。馬克思主義認為,幸福不是自然存在的,而是由人的勞動創造出來的。人是自身幸福的創造者,鬥爭和勞動是幸福的源泉。正如馬克思所言:“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①(2)道德是幸福的前提。道德是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總和,也是調節人類行為、其他各類關係的重要手段,更是實現人生幸福的必要條件。(3)幸福要實現物質和精神的統一。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幸福是精神和物質生活的統一體,其中不僅僅來自對物質生活需要的滿足,更是來自精神生活、社會需要的滿足。(4)幸福是社會幸福基礎上的個人幸福。個人幸福的真正實現依賴於社會幸福的實現。曆史和實踐證明,社會幸福是個人幸福的基礎,社會幸福高於個人幸福,人類要想獲得幸福就要為他人著想,為他人、為社會創造幸福。

(四)幸福指數和幸福的概念一樣,幸福指數也越來越成為各地討論、實踐最多的話題之一,各類“城市幸福指數排行榜”、“幸福指數排名”、“幸福指數指標體係”屢見不鮮。幸福指數(HappinessIndex,WellBeingIndex),簡單地說就是用來衡量幸福具體感受程度的主觀測量指標數值,它反映的是一種關於幸福程度的社會事實,是人或群體在某一時期內對生活質量的主觀感受變化程度。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7—198頁。

018┃走向幸福共享———江蘇民生幸福建設研究古希臘時期的先哲柏拉圖曾提出了一個計算幸福的公式:“幸福=蜜泉+清涼劑”。意思是指,單純的情感生活是難以獲得幸福的,善的生活應該是一種“蜜泉”和“清涼劑”混合的狀態。柏拉圖用這種公式計算出,“王者的生活比獨裁者的生活快樂729倍”①。而在現代社會科學領域,最早提出幸福指數這一概念的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他給幸福設定了一個計算公式,即“幸福=效用/欲望”。也就是說,幸福是效用與欲望的比值,也就是說幸福與效用成正比,與欲望成反比,獲得的效用越大,欲望越小則越幸福。最早把幸福指數納入社會發展考核指標體係的是南亞不丹王國(被世人譽為“離世界最遠,離天堂最近”的地方)。上世紀70年代,不丹國王提出了“國民幸福總值”(GNH)的概念並用GNH代替了GDP指標,主張政府施政和管理應當關注國民幸福、改善人民生活,不再片麵強調國內生產總值(GDP)或國民生產總值(GNP),而是以追求國民幸福總值(GNH)的最大化和均衡化為發展目標,其內容包括政府善治、經濟增長、文化教育發展和環境保護等四個維度。②幾十年來,在經濟並不算富足的南亞小國不丹,國民總體生活得較幸福,人民幸福感普遍較高,由此帶來的“不丹模式”引發了全世界的關注。

近年來,世界各國紛紛展開對幸福指數的研究,不少發達國家已經開創了符合本國國情的幸福指數模式。我國也越來越重視地區幸福指數的測評和考核,幸福指數等相關指標體係已經正在成為多省市的重要的施政理念和綱領。如果說GDP、GNP是衡量國家、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標準,那麼,幸福指數就①韓希江、張子揚:《邢占軍:走在測量幸福的路上》,《大眾日報》2006年10月27日。

②金江:《主觀幸福的經濟學初探》,武漢大學,2010年。

第一章全麵小康和民生幸福:理論淵源與建設實踐┃019可以成為一個衡量百姓幸福感的標準。可以說,作為最重要的非經濟指標,它是監測社會運行狀況、反映民眾生活狀態的“晴雨表”,也是指引社會發展、關乎民心向背的“風向標”。

國內學者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研究幸福指數。邢占軍認為,幸福指數測量的是民眾的幸福感,反映的是國民主觀生活質量。而北京大學劉偉則認為,幸福指數應該是一個包括政治自由、社會機會、經濟機會、安全保障、文化價值觀、環境保護6類構成要素在內的國民幸福核算指標體係。北京市統計局認為,幸福指數測量指標體係內容應該包括:公平感、成就感、歸屬感、安全感、愉悅感、和融感、滿足感和向心感。2006年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訪美期間,在耶魯大學發表演講時首次明確提出要“關注人的價值、權益的自由,關注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①。

二、中國共產黨人的民生幸福思想馬克思主義認為,民生幸福的本質並不在於單個人的愉悅,而是存在於“類”關係之中,因而,“類”本質,才是民生幸福的真正本質。這是與人的本質相關聯的幸福原則。正如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文中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類,成為民生幸福的本質所在,這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得以展現。人的類本質,一方麵人表現為自然無機界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麵表現為人的精神的類能力,它們都屬於人①胡俊:《公共財政支出對民生幸福指數的影響及其效益分析———基於雲南省數據的實證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雲南財經大學,2012年。

020┃走向幸福共享———江蘇民生幸福建設研究的類本質的構成要素,應當成為民生幸福的本質①。90多年的風雨曆程中,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繼承並發揚了馬克思主義民生觀,把解決民生問題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在實踐中形成了豐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民生思想,並仍然在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