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鼓樓模式。該模式主要特點是:厘清社區運行關係,實178┃走向幸福共享———江蘇民生幸福建設研究現社區治理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建設街道社區綜合服務中心,上收下沉社區的公共服務和行政事務事項,簡化居民服務辦事程序和環節,保留社區居委會對特殊困難群眾的代理代辦服務,社區整合出來的辦公用房空間全部用於居民活動和服務,進一步強化社區自治管理和服務職能。試點一站多居,按若幹社區設置社區管理服務站,集中辦理周邊若幹社區行政事務,逐步實現“政社分離”。集中設置的社區管理服務站承接區機關部門下派的相關工作。這兩種體製試點,強調社區治理從偏重行政到服務和自治的轉變,強化社區的服務和自治意識,降低治理成本,有利於增加社區治理的社會資本。同時,針對社區居委會人力有限和專業能力不足的實際,鼓樓區實施了社區睦鄰中心建設計劃。社區睦鄰中心是以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方式,在社區層麵設置的從事社區福利服務的新型社區服務實體,由社會組織運營,服務半徑為步行15分鍾服務圈範圍,為老年人、殘疾人、青少年、婦女兒童、特殊人群等提供多樣化個性化服務。社區睦鄰中心拓展社區服務內容,彌補公共服務及社會公益不足,帶動社區服務專業化、實體化,推動社區工作社會化,促進了社區治理機製的完善。

3.蘇州相城模式。該模式主要特點是優先規劃“五個中心”、“兩個場所”社區功能布局,大力推行“一站式”服務。“五個中心”是指服務中心、文體中心、教育中心、健康中心、平安中心;“兩個場所”是指社區宣傳和戶外活動場所。在各個社區具體功能布局時,強調根據實際突出各自特色。社區普遍開辟了百姓講壇,建了自己的網站,及時反映社情民意。該區重視社區公共服務。區政府於2006年6月開通了968895便民服務熱線,全方位、多角度地為社區居民提供服務。居民不出社區、不出家門,拿起電話就能享受服務。服務內容不斷拓展,目前有第五章民生幸福之發展環境:社會治理創新┃17916類168項,服務半徑覆蓋3個街道、1個開發區,服務人口21.52萬人,居民群眾的滿意率達98.3%,被老百姓稱為“電波傳遞的政府服務”。

4.南通崇川模式。該模式主要特點在於精細化社區治理空間、治理力量下沉、有效動員社區參與。南通市崇川區對社區治理空間進行重構,以距離和人口為標準設置若幹個鄰裏空間,將以往的社區空間治理轉為鄰裏空間治理;同時在動員機製上設置若幹個鄰裏居民參與型社會組織,由其承載鄰裏治理的主導型角色。鄰裏作為社區內空間更小的單元,在設置原則上,以暢通與群眾聯係和服務群眾的最後500米為目標,以現有小區為基礎,以居民共同居住空間和習慣為要素,按照“地域相近、樓幢相連、資源相通”的原則進行設置。組織架構上,在社區“一委一居一站一辦”基礎上,設置了“一心一會三組九大員”體係。其中,“一心”為鄰裏黨支部,以1—2幢樓為單位設置若幹樓幢黨小組,鄰裏黨支部書記和委員由黨員大會選舉產生,與社區黨委一起構成社區黨委—鄰裏黨支部—鄰裏黨小組縱向結構。“一會”為鄰裏和諧促進會,每個鄰裏成立由理事長和理事組成的鄰裏和諧促進會,理事長、理事由每個鄰裏自己推選產生,同時每個社區幹部作為幹事,負責一個鄰裏。“三組九大員”是以居民、社會組織、轄區單位為主體的共同參與的服務力量,包括共管服務組、專業服務組、誌願服務組等,配齊信息、保潔、保安、調解、巡防、宣傳、評議、秩序、幫扶等九類服務人員。該區同時通過社區各類組織形式和載體如社區居民代表會議、鄰裏議事會、鄰裏評議會等打造了社區基層協商、治理的綜合型平台。

三、江蘇以擴大社區參與夯實民生幸福基礎群眾參與、社區發展以及民生幸福三者密切相關。從社區180┃走向幸福共享———江蘇民生幸福建設研究發展的角度來看,社區居民的廣泛參與是社區建設的動力和源泉,也是社區建設的生命線,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社區改革的成敗。從民生幸福的角度來看,廣大群眾對自身的所需所求最為關注也最為了解,隻有“人人參與”和“人人盡力”,才能更好地實現“人人共享”;隻有通過廣泛的社區參與,才能夠更好地保障自身權益,實現民生幸福。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政府的積極號召和大力支持下,社區參與的範圍和參與的程度在不斷提高,但總的來說,大多數社區還存在著群眾參與還處於比較被動的狀態,存在著積極性不夠、參與率不高的問題。為此,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提升社區參與的程度:首先,切實增強社區參與意識。居民參與是社區歸屬感和認同度的體現,更是社區精神的重要詮釋。要通過培育居民社區參與意識,重塑歸屬感和凝聚力強的社區精神。在培養居民參與意識的過程中,固然需要大力宣傳和廣泛動員,需要群眾認知的進一步提升,但也要看到宣傳教育並不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式,盲目而無意義的說教並不能起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真正提高居民對社區認同感、歸屬感和參與意識的方法是實現居民利益的社區化。市場化、社會化的進程造就了社區居民利益的複雜化,但在複雜的利益格局背後,社區居民依然有著社區環境、社區治安、社區文化、社區服務等方麵的共同利益。隻有居民感受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同社區整體利益息息相關,並把社區整體利益的實現作為個體利益實現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時,居民社區參與才會被充分激發。因此,政府部門應當特別重視社區中群眾共同利益特別是民生權益的實現,讓社區居民深切地感受到社區發展進步與他們是息息相關的,從而有效調動社區居民參與的積極性。

第五章民生幸福之發展環境:社會治理創新┃181其次,逐步完善社區參與機製。從法律規範的角度來看,擴大居民參與必須要賦予居民全麵、具體的權利和義務。我國現行的條文賦予了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相關權利,如《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相關條文規定:“居民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由本居住地區有選舉權的居民選舉產生”,“涉及全體居民利益的重要問題,居民委員會必須提請居民會議討論決定”①等等。但問題在於這些直接的居民自治權利和間接的居民自治權利不僅數量少而且不夠具體,無法適應當前各地開展的“完善基層自治製度,深入開展以居民會議、議事協商、民主聽證為主要形式的民主決策實踐,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為主要目的的民主管理實踐;以居務公開、民主評議為主要內容的民主監督實踐”②。為此,應通過“公眾充權”的方式來落實社區居民的表達權、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在參與權方麵,明確如何成為自治體成員並參加活動等權利;在選舉權方麵,明確選舉和被選舉成為決策機構、協商機構、監督機構組成人員的權利;在決定權方麵,明確討論並表決相關機構工作報告,討論並表決社區公約、自治章程、工作規劃等方麵的權利;在知情權方麵,明確了解經費收支使用狀況,相關文件查詢的權利;在監督權方麵,明確提出社區相關機構組成人員不稱職動議的權利以及提出撤換相關機構組成人員動議的權利。

除了法律規範以外,相關職能部門還應根據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在法律的框架內及時製定相關規範性文件,進一步明確居民參與的權利、義務和責任,規定和完善居民參與的內容、方式和程序,參與條件和獎勵措施等,確保社區參與的廣泛性、規範性和實效性。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

②李立國:《創新基層社會管理》,《決策》2012年第2期。

182┃走向幸福共享———江蘇民生幸福建設研究再次,不斷拓寬社區參與渠道。社區參與渠道不暢,會導致社區居民對社區事務缺乏了解,甚至無法正常行使正當的自治權利,是影響群眾社區參與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一方麵,要不斷拓展社區參與的載體,除了讓居民參與到社區黨支部、社區居民代表大會、社區協商議事委員會、社區居委會、社區工作站等機構外,還應培育發展一些諸如福利委員會、老人婦女自治組織、誌願者與誌趣性組織等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社區民間組織。社區民間組織作為政府與居民溝通的橋梁,是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重要途徑,而政府通過政策的扶持和引導,能夠促進社區社會組織健康發展,能夠提高社區居民參與的積極性和有效性。因此,政府要通過加大宣傳社區社會組織力度,讓社區居民信任和接納;要按照活動類、慈善類、維權類等分類標準對社區社會組織區別對待,分類管理,采取不同的扶持引導政策;要為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提供製度性的平台,建立健全委托授權機製、合作聯動機製、監督評估機製,為社區社會組織在社區事務中的作用發揮提供製度性的平台。另一方麵,要不斷拓展社區參與的方式。在參與方式上,要做到製度內的參與方式與製度外的參與方式相結合,傳統的參與方式與現代的參與方式相結合,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社會參與體係。也就是說在堅持參與社區正式機構的活動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聞發布會、聽證會、社區論壇、居民回音壁、居民評議社區服務等方式;在堅持傳統的現場參與、電話參與、書麵參與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網絡參與的方式,善於運用大數據驅動將社區的重大事項特別是涉及居民權益、民生利益的內容納入信息係統,讓社區居民通過社區網站、社區微博、社區微信公眾號、移動APP智慧社區平台等方式,交互式、全方位、立體化地了解和參與社區事務,加強政府民生部門間的數據共享,讓數據多跑動,居民第五章民生幸福之發展環境:社會治理創新┃183少跑路,為社區居民更好享受社區服務、有效參與社區事務提供便捷的渠道平台。

第三節社會組織培育:激發社會活力社會組織的培育和發展,是當前社會治理創新的著力點和重要突破口,也是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重要外部條件。

社會組織作為社會治理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重要力量,其角色正在逐步從接受管理者走向參與治理者的轉變,並將在社會治理中、在民生幸福建設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一、江蘇社會組織活力不斷增強社會組織,又稱“民間組織”、“第三部門”或“非政府組織(NGO)”,是指那些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由各個不同社會階層的公民自發成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營利性、非政府性和社會性特征的各種組織形式及其網絡形態。①從其屬性上分析,目前較為權威的研究成果認為,社會組織的本質屬性有“六大特征”:正規性、民間性、非營利性、自治性、誌願性和公益性。②按照組織形式劃分,社會組織可以分為社會團體、基金會和民辦非企業三類。③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將社會組織劃分為12①王名:《走向公民社會———我國社會組織發展的曆史及趨勢》,《吉林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

②[美]萊斯特·賽拉蒙:《非營利領域及其存在的原因》,載李亞平、於海主編《第三域的興起》,複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3—35頁。

③此三類社會組織均在民政部門注冊登記並獲得法律地位,實踐中還有數量龐大的未登記但以社會組織名義活動的特殊社團。這些社會組織在其發展趨向和組織功能定位上與此三類組織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也屬於廣義的社會組織。

184┃走向幸福共享———江蘇民生幸福建設研究個大類26個小類,其中12個大類主要是:文化和娛樂、教育和研究、衛生保健、社會服務、環境、發展和住宅、法律倡導和政治、慈善中介和誌願促進、國際、宗教、商業和職業協會、工會以及其他組織。①近年來,國家民政部出台了社會組織新的分類標準,將社會組織分為經濟、科學研究、社會事業、慈善、綜合等5大類,工商服務業、農業及農村發展、科學研究、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生態環境、社會服務、法律、宗教、職業及從業者組織、國際及涉外組織和其他等14個小類,實現了與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以及聯合國推薦的非營利組織分類標準的銜接。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協調發展問題受到了充分重視。在這個階段,社會組織的作用得以認識和顯現,社會組織得到了蓬勃發展,特別是一大批與市場經濟發展和政府職能轉變相適應的社會組織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1998年我國先後頒布了《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2004年又頒布了《基金會管理條例》,社會組織的數量呈現出爆炸式增長的趨勢。根據民政部《2014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截至2014年底,全國共有社會組織60.6萬個,其中,社會團體31.0萬個,比上年增長7.2%;基金會4117個,比上年增長16.0%;民辦非企業單位29.2萬個。②江蘇的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實踐,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其主要特色表現如下:一是降低登記門檻。2013年,江蘇在全省範圍試行對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直接登記,江蘇省民政廳專門製定出台《江蘇省四①[美]萊斯特·賽拉蒙:《全球公民社會非營利部門視界》,賈西津、魏玉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第390—395頁。

②民政部:《2014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

第五章民生幸福之發展環境:社會治理創新┃185類社會組織直接登記管理暫行辦法》,並於2014年11月1日實施。降低登記門檻後,僅2014年就增加社會組織14567個,年增長率達26%。其中,直接登記的社會組織占全省登記總量的19.1%,占同期登記數量的57.2%。截至2015年,江蘇省注冊登記的社會組織數已達71571個,登記總量居全國第一位。二是率先政社脫鉤。江蘇率先力推“政社脫鉤”,推進社會組織特別是行業協會商會在機構、人員、財務等方麵與行政機關脫鉤,南京、無錫、蘇州、常州等地陸續出台政策,推行行業協會與行政機關在人員、財產、機構、職能等方麵的“四脫鉤”改革,取得了明顯實效;嚴格限製黨政機關領導幹部擔任社會組織負責人;有序推進社會組織年檢並逐步推行網上年檢,抽查審計中,活動不正常、運作能力弱、社會認可度低的社會組織將實行有序退出。三是強化“造血”功能。到2015年底,90%的縣(市、區)都建立了社會組織培育孵化基地;江蘇製定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事項目錄,把政府能夠交給社會組織做的事情清單化、目錄化並根據情況動態調整,由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提升社會組織的運行效能。目前,江蘇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領域已經廣泛涉及社會養老、助殘幫困、青少年服務、社區服務等諸多方麵。

二、進一步培育引導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近年來,江蘇社會組織的發展與培育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社會組織成長空間不斷擴大,發展態勢良好,但社會領域對於社會組織的功能尚缺乏科學的認識。其次,社會組織日益發展,但其社會公信力問題也越來越凸顯,尤其表現在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領域。第三,社會組織越來越多地參與社會治理,但也麵臨著能動性和186┃走向幸福共享———江蘇民生幸福建設研究行動力不足的困境,與一些研究者所認為的,社會組織是政府管理的“減肥劑”、政府與社會的“黏合劑”、弱勢群體的“保護傘”功能相距較遠。為此,隻有進一步轉變管理理念,加大培育力度,加強監督管理,完善政策體係,更好地推動社會組織良性發展,促進社會組織自覺有序地參與社會治理,才能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

第一,轉變理念,引導社會組織參與民生建設。治理和善治的興起與發展為政府與社會的關係分析提供了一種新的理論分析框架。治理理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強調治理主體的多元性。治理理論主張,雖然政府在分配社會資源、維護社會秩序和保障公民權益等方麵仍然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政府已不再是社會治理的唯一主體,基層自治組織、行業組織、社團組織等社會組織也應參與到治理活動中去。在公共服務領域,政府單一供給模式容易帶來低效率而導致公眾不滿,應改革傳統的管理理念,弱化審批權限,轉移部分職能,打破政府壟斷,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民生領域中的重要作用。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按照政社分開的原則,尋求基層社會組織管理和服務民生事業的新途徑,不斷強化民生領域的社會自治和自我服務功能。

第二,注重培育,提升社會組織公共服務能力。當前,社會組織特別是草根社會組織的發展麵臨著人才匱乏、項目短缺、經費不夠等諸多挑戰。為有效解決社會組織麵臨的各種困難,政府應從資金、場地、人力資源等各方麵扶持社會組織,發展壯大社會組織,為社會組織更好地參與民生服務奠定良好的基礎。其中,資金缺乏和人才欠缺是製約社會組織發展的兩個主要因素。針對人才瓶頸,政府應當積極探索適應社會組織員工和誌願者的薪酬保障、社會保險、專業資格評聘等職業保障政第五章民生幸福之發展環境:社會治理創新┃187策,穩定、鼓勵和吸引更多的人才從事社會組織管理服務工作,為民生事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人力資源保障。針對資金瓶頸,應創新模式,多措並舉,為社會組織的發展壯大提供資金支持。

要健全完善稅收減免政策,形成一套齊全的社會組織公益減免稅政策,對公益性、救濟性捐贈行為,製定更加有力的鼓勵和推動政策;要推動發展基金籌集,積極鼓勵社會捐贈,通過多方籌資建立社會組織發展專項基金,並在辦公場所、場地使用、設施配備等方麵給予扶持和政策傾斜,以保障社會組織自身的生存和業務活動的正常開展;要強化政府的財政支持,借鑒西方國家較成熟的政府委托經營、政府購買服務、政府補貼服務模式,使得社會組織不斷地獲得政府財政上的支持,從而更好地發揮社會組織在技術和服務上的優勢,為社會和群眾提供優質的民生服務。

第三,加強監管,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成長。政府部門職能的轉移和讓渡,並不意味著政府對相關事務的完全放棄,而是轉換了工作角色,擔負起了監督者的職責。為了切實提高對社會組織介入民生事業的監督管理,必須不斷創新監管的手段和方法。首先,要積極引入社會評估,實現監督管理的社會化。可以通過聘請專家或者組建相對獨立並具有一定學術權威的評估機構,依托一係列完整、科學的社會組織評估指標體係,對社會組織在民生服務領域內的行為和成效進行評估,從而增強評估的公正性和科學性。同時,還可以培養一批能夠擔任起部分監管職能的社會組織,探索“社會組織管理社會組織”的管理模式,將政府的部分職能讓渡給社會,加強社會組織的內部監督和自我監督。其次,要推動社會組織的規範化運作,建立較為完善的信息披露、報告和失信懲罰機製,增強社會組織運作的公開性和透明度,改進社會組織與社會公眾間的信任188┃走向幸福共享———江蘇民生幸福建設研究關係,提升社會組織的誠信度和公信力。最後,要理順監管關係,建立協調統一、相對集權的社會組織行政監管體製。可以借鑒英國慈善委員會的經驗①,在現行民政部門社會組織管理係統的基礎上,籌建統一的、全國性的、相對獨立的社會組織監管委員會,將業務主管單位及其他各相關部門行使的對於社會組織的監管職能,逐步統一於社會組織監管委員會。

第四,創新體製,為社會組織提供廣闊發展空間。國外經驗教訓表明,政策法律等製度因素的完善,是社會組織興起的必要條件;不健全的製度環境,是社會組織發展的製約因素。

對於我國而言,健全和完善社會組織的製度環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其一是要改革現有的登記製度。現行的社會組織身份取得,實行的是嚴格的注冊製度。在社會建設日益深入的背景下,這種登記製度的弊端和不適應性已經愈發凸顯。改革現行社會組織登記製度,要求降低準入門檻,努力構建建立在科學分類和分層基礎上、包括備案注冊———登記許可———公益認定形成的三級社會組織準入製度,一方麵盡可能拓寬社會組織的準入範圍,賦予社會組織以合法性,另一方麵又鮮明地表明政府的政策導向,為公益性社會組織的發展創造更好的製度環境。②其二是要完善現有的法律製度。當前,我國關於社會組織的立法主要體現在《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等行政法規之中,尚無規範統一的《社會組織法》和與之配套的規章製度,難以適應社會組織的發展需要。

因此,應在現有行政法規的基礎上,積極推動製定規範統一的社①王名、劉求實:《中國非政府組織發展的製度分析》,《中國非營利評論》2007年第1期。

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民間組織發展與建設和諧社會》,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頁。

第五章民生幸福之發展環境:社會治理創新┃189會組織基本法律和專門的法規製度,建立健全社會組織法律法規體係,進一步規範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和參與社會治理行為。

第四節公共文化服務:豐富精神生活民生建設不僅包括物質生活建設,也包括精神文化生活建設。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凸顯,精神生活的“富裕與貧窮”,直接影響著人們的幸福感。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增強人民群眾的精神力量已然成為民生建設的重要內容。“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大眾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等方麵不斷提升精神文化生活,有助於促進人的全麵發展,推動社會和諧進步。”①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時期,民生建設要格外重視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堅守前進方向、堅守理想信念、堅守正義良知”,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人們的共有精神家園。

一、精神生活及其民生意蘊豐富多彩的人類生活主要體現在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物質生活是體現在外在的人們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要,而精神生活則是人們內在的對更高層次、對更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和價值升華。

精神生活是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否享受精神生活,直接關係到人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直接影響著人們的幸福感。人的幸福感的獲取和滿足是建立在物質生活基礎上的,①劉洪森:《民生建設要重視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前線》2013年第8期。

190┃走向幸福共享———江蘇民生幸福建設研究但在更大程度上依賴於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內容的豐富和層次的提高。精神文化的落後與貧乏,必定會使人們感到精神渙散、思想迷茫、力量匱乏,這直接威脅到人的生存與發展。而人的精神文化世界的富足,則可以鼓舞人心、激發鬥誌,給人正確的價值引導、更高的道德規範、真摯的情感關懷,從而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人的幸福感。①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同時,更大限度地追求精神生活,精神生活也在不同方麵影響著人們。精神生活對人們有重要的影響,豐富的精神生活能夠使人們挖掘潛能和智力,促進學習進步②等。因此精神生活對人們的生活意義重大,如果人們隻滿足於物質生活而忽略精神生活,勢必導致生活毫無生機,隻有注重精神生活,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才會充滿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生活才會幸福。

從民生建設的角度來看,精神生活(文化建設)應關注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本節在論述精神生活與民生幸福時也主要從公共文化服務的視角展開分析。

二、江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主要進展當今世界,人們精神文化消費的層次越來越豐富,對文化產品內容和形式的要求越來越多樣,對公共文化服務越來越要求以新的內涵來提升、以新的形式來表現、以新的手段來傳播。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要達到的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正是公共文化服務追求的最高目標。向人①劉洪森:《民生建設要重視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前線》2013年第8期。

②S.E.Koohbananietal.,“TheRelationshipBetweenSpiritualIntelligenceandEmotionalIntelligencewithLifeSatisfactionAmongBirjandGiftedFemaleHighSchoolStudents”,犛狅犮犻犪犾犪狀犱犅犲犺犪狏犻狅狉犪犾犛犮犻犲狀犮犲狊,2013(84):314320.第五章民生幸福之發展環境:社會治理創新┃191民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是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和路徑選擇。完善公共服務,就是要建成覆蓋城鄉、實用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係,高效利用公共文化資源,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與標準化程度,提升人民群眾的參與度和滿意度。

近年來,江蘇省以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為主攻方向,全省公共文化建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

一是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基本建成。江蘇省覆蓋城鄉的五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係已基本形成,在全國率先實現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率先完成鄉鎮文化站和村文化室達標建設任務。全省國家一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總數居全國第一,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麵積1500平方米。形成了“省有四館、市有三館、縣有兩館、鄉有一站、村有一室”的五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係,全省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覆蓋率達90%以上,數量和質量均領先全國,公共文化設施均等化水平也得到明顯提高。如,南京江寧區的201個社區(村)基本都建起12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活動室,每萬人擁有綜合性多功能室內文化活動場所麵積近700平方米,實現了“村村建有文化活動室”的工作目標。無錫的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全麵達標,“農家書屋”行政村全覆蓋,文化氛圍濃烈。泰州市建成10個宣傳文化中心,每個文化中心的麵積均不少於3000平方米,涵蓋了教育、輔導培訓、休閑娛樂、圖書閱覽、居民活動等多方麵的功能。

即便是江蘇省7個重點貧困縣之一的宿遷泗洪縣,不但縣級層麵設有文化館、圖書館和博物館,而且全縣23個鄉鎮均建起了綜合文化站。

二是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創建走在全國前列。江蘇省蘇州、192┃走向幸福共享———江蘇民生幸福建設研究無錫、南京、南通等示範項目進入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創建名單;在第一、二批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示範區創建中,4個省轄市、22個縣市區以及210個鄉鎮街道被命名為省級文化服務體係示範區。蘇州張家港市“網格化”公共文化服務模式被文化部在全國推廣。無錫結合地方曆史,開展了傳統錫劇表演、吳文化專題沙龍等特色活動。泰州薑堰市溱潼鎮被評為全國文化藝術之鄉,垛田鎮的農民畫、周莊鎮的民樂、茅山鎮的民歌被評為江蘇省特色文化之鄉等。

三是基層群眾文化活動蓬勃開展。近年來,江蘇省各地廣泛開展了“精彩江蘇———文化民生基層文藝巡演”、“百場公益演出廣場行”等活動。江蘇省體育中心在南京各社區開展“金陵健步走”活動,鼓勵市民積極參與運動,強身健體。無錫以“激情周末”廣場文藝演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係列活動、“書海拾貝”百科知識問答等多種形式展開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同時,全省“三送”活動全麵定期開展,南京江寧區農村放映電影全年平均每個行政村(社區)放映17場次;泰州的農村地區電影放映工程則已實現了製度化,不但配備了專門的人員和設備,每年還對電影放映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檢查,以作為資金撥付的主要依據。這一係列以群眾、百姓需求為導向、廣接地氣的群眾性文化活動,為群眾自我參與、自我展示、自我服務搭建了平台載體,激發了基層群眾的文化創造力,促進了基層公共文化產品的自我供給和流通。

三、江蘇須用文化打造民生軟環境社會文明程度高是民生發展的綜合體現,也是民生建設邁上新台階的重要目標。今後幾年是江蘇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的關鍵時期,要堅持政府主導,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第五章民生幸福之發展環境:社會治理創新┃193性、便利性”要求,以公共財政為支撐、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幹、全體人民為服務對象,以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為主要內容,以創建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示範區為引導,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切實為民生幸福建設打造文化“軟環境”。尤其要通過文化引領,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大限度彙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通過深化精神文明創建,讓文明之花開遍江蘇城鄉大地;通過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雙輪驅動,不斷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基本文化需求;通過實施網絡內容建設工程,發展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傳播社會正能量;通過倡導人文關懷,更加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更加關心人的精神文化層麵的需要,更加努力滿足人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需要。①重點推進以下四個方麵的工作:一是進一步完善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網絡。文化設施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基礎和平台,線上和線下網絡則是極具開發潛力的資源和手段。一個地方開發的新產品通過網絡化傳遞傳播,可以實現全省甚至是全國共享,全省的特色活動累加起來,將是一個龐大的公共文化服務數據庫。下一步要通過硬件提升、服務改善、機製優化,推動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注重運用互聯網和現代科技提升,擴大和延伸公共文化服務,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幫塊力度,推進更多優質文化為基層服務,打造和完善覆蓋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網絡。

二是加快推進城鄉文化發展一體化。江蘇省城市化發展迅速,但是城鄉在教育、文化、衛生一體化等方麵仍存在差異,政府和相關部門應該建立以城帶鄉聯動機製,合理配置城鄉資源,推動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重點是以文化惠民工程為①曹衛星:《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唯實》,2014年6月。

194┃走向幸福共享———江蘇民生幸福建設研究抓手,擴大公共文化的城鄉覆蓋,消除堵點盲點,提高標準質量,改進管理服務。

三是抓好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示範區創建。應認真做好國家級和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示範區、示範項目創建工作,努力培育一批帶動性、導向性強的公共文化服務創新典型。例如江北新區作為江蘇省首個國家級新區,其在依托南京市高校資源、豐富江北新區居民的精神生活方麵大有可為。

四是積極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機製與模式。江蘇省在大力發展扶持社會組織、統籌資源推動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發展上具備較好的基礎,今後仍需抓住增強文化發展動力活力這個關鍵,鼓勵各地大膽探索,先行先試,通過體製機製創新,提升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水平,進一步豐富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製,在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不斷提升精神層麵的幸福指數,逐步構建起一個崇文尚德、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

第六章民生幸福之江蘇啟迪:走幸福共享之路自改革開放以來,江蘇從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高度出發,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教育、衛生、就業等各項民生建設工作均取得了顯著成就。進入新世紀,江蘇注重將民生建設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推進理念提升,不斷采取新的政策舉措,以實際行動踐行著“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最高準則。2015年,江蘇根據發展新理念和發展階段新變化,對原有發展戰略進行了豐富完善,對戰略內涵進行了深化拓展,在民生建設領域實施民生共享戰略。從最具普遍意義的角度看,江蘇正在探索的走人民幸福共享之路,至少有如下四個方麵值得探討。

第一節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是基本出發點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永恒主題是為人民謀福祉。階段性特征是曆史發展的結果,是在不同政策的導向下形成的,因此關注和分析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理應成為考慮問題的基本出發點,這對於製定社會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縱觀世界民生發展模式,大致有民生先導於經濟的高福利模式、民196┃走向幸福共享———江蘇民生幸福建設研究生滯後於經濟的追趕模式、民生協同於經濟的共享模式三種。

我國正處於逐漸擺脫滯後模式、邁向共享模式的跨越階段,想問題、辦實事、建製度都必須考慮這個實際。

從全國來看,國家是以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作為製定政策的出發點,不斷分析現狀,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采取更有意義的、針對性的措施。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開始對實施第三步戰略部署進行前瞻性的戰略思考。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提出到2010年、建黨100年和新中國成立100年的目標,即21世紀的頭10年、第二個10年和前50年的奮鬥目標,從而具體化第三步戰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