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前言傳說,遠古的時候這裏曾是一片汪洋,為有名的晉陽湖,是大禹治水打開靈石口,才將這滄海桑田的演繹盡現在人們眼前。

古老的汾河曾經從東到西蜿蜒流過,支流文峪河在此與之交彙,並在這塊土地上恣意流淌,勤勞勇敢的先祖們,選擇土地豐腴且靠水的地方居住,繼而形成一個個小小的村社和村莊。於是,這裏便開始有了炊煙嫋嫋,男或耕或漁或狩獵,女或紡或織,生活就如同人間天堂一般。

文峪河古稱文水、文穀水,是汾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呂梁山脈孝文山。每年的雨季,大量的山水洪流便肆意泛濫,從而使得下遊的村莊處於汪洋水澤之中,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先祖們,他們與天鬥與地鬥,更擅長與水鬥,不屈不撓永不服輸,終於在這裏紮下了深深的根。

這是汾州大地上一個小小的村莊,不知建於哪一年,隻是在深埋於地下的一塊隋唐時期的嵌石上,與南浦村一起被記載為唐辛莊。唐辛莊後更名為唐興莊,據說是因為初唐時開挖文峪河道,村莊由此而興旺發達才特意改的。

唐興莊村位於汾陽市東北方向三十七華裏處,東鄰古賢莊,南鄰城子村,北鄰冀村,西鄰南浦村,東北與文水縣接壤,東南與平1

抗日英雄蔣三傳遙縣接壤。1940年,與百金堡、東西槽頭村、王家社、狄家社、閻家社、尹家社、裴家會、東社、李家莊、富家莊、東西九枝社、菩提莊、宋家莊、大會頭、東遙莊、東陳家莊、東河頭村、愛子村、東馬寨等村一起同屬抗日政府五區區公所管轄。

利用文峪河水澆地,始於漢興於唐。而汾陽人利用此河則是唐武德三年(620),汾州刺史肖凱引文水南流入汾。之後由於汾河的兩次改道,使得這個處於文峪河畔的小村莊,漸漸地成為當地治理水患的中心樞紐。

也許正是這古老的文峪河,才養成了當地人桀驁不馴、崇尚正義、勇於犧牲的特性,尤以仁義和睦、言而有信、認真務實、慷慨豁達、強悍尚武、重義輕利為鄰縣所稱道。

據《漢書》載:有古之遺風,凜然皆有節操,概知去就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