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蘇
格蘭
文學
經典
導羅伯特·彭斯:動蕩時代的詩歌全才織襪子、談閑天,津津有味,人人都笑逐顏開,這些事不待細表,最後我們敞開了胸懷,引吭高歌真逍遙!①但值得注意的是彭斯並不僅僅記錄鄉村生活,他通常會讓想象力馳騁於日常經驗之上。例如,彭斯有一位朋友叫托馬斯·薩姆森(犜犺狅犿犪狊犛犪犿狊狅狀),熱愛打獵與運動。有一次,薩姆森說死後希望被埋葬在他時常狩獵的荒野上。以此為契機,彭斯創作了一首模仿哀歌的作品《塔姆·薩姆森挽歌》(“犜犪犿犛犪犿狊狅狀狊犈犾犲犵狔”)。彭斯讚頌了薩姆森高超的運動技巧(例如,第五詩節簡短而生動地描繪了他的冰壺技藝),但是通①《致犑.拉布雷克》,王佐良譯,《彭斯詩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年,第229頁。
34詩人與社群常在挽歌傳統中大自然會加入哀悼的行列,彭斯卻反轉了這一傳統,轉而去描寫那些即將落入薩姆森之手的動物如何幸運地得以逃脫:鮭魚閑逸地起航逃脫,鱒魚如暗紅的冰雹掉落,鰻魚,因搖曳的尾巴大名遠播,狗魚出名靠貪婪無忌,因為我們在死神黑暗的魚簍中唉聲訴說,塔姆·薩姆森已死!
歡慶吧,爾等山鶉乘風飛高,兩腿絨絨的雷鳥,歡聲鳴叫,野兔把短尾向上一翹從此再無懼意;爾等之宿敵如今蹤跡已杳:塔姆·薩姆森已死!
但是,這個超然的旁觀者與那個熱情的參與者所發出35蘇
格蘭
文學
經典
導讀
羅伯特·彭斯:動蕩時代的詩歌全才的聲音漸漸開始在彭斯的詩歌與書信中爭奪主導地位。例如,在《幻象》(“犜犺犲犞犻狊犻狅狀”)一詩中,彭斯將詩人表現為一位社群生活的旁觀者,也因此而超然物外。在早先的一封信中(1783年1月15日),彭斯向約翰·默多克(犑狅犺狀犕狌狉犱狅犮犺)寫道,“我心之所悅乃社群的過程。他的詩友大衛·西勒(犇犪狏犻犱犛犻犾犾犪狉)對‘研究人,查其行為舉止與處世之道’”[《書信》,卷一,第17頁;此句引用了薄柏的《一月與五月》(“犑犪狀狌犪狉狔犪狀犱犕犪狔”)]。旁觀者必然無法同時成為參與者。
彭斯作為諷刺作家的才能進一步加速了他遠離彭斯的諷刺才能所導致的矛盾態度做出了如下評價:在我認識他之前,彭斯先生就時常住在塔博爾頓(犜犪狉犫狅犾狋狅狀)教區。他天性愛交際,因此易於與人結交;但他具有所有天才詩人都多少沾染的諷刺的辛辣味,當他的詼諧使一群鄉下人哄然大笑時,這未嚐不引起另一種後果———疑懼。我記得曾聽他的鄰居們說過,彭斯總能說出很多話為自己辯解,而他們懷疑他的操守。他是教區中唯36詩人與社群一一個紮頭發的人;在教堂裏,他的毛呢格子披肩顏色與眾不同,我想是褐色,而且他以一種特別的方式把披肩裹在肩上。①由此可見,彭斯意識到他的詩才使其鶴立雞群,而他的穿著和外表又進一步強化了這種由他的才能和行動所創造的詩人身份。正如西勒的記錄所暗示的,彭斯的處境充滿了矛盾。彭斯是個合群的人,而且據大家所說,他是一位風趣的同伴。但對於與他同時代的人而言,“疑懼”之心往往與對彭斯才能的讚賞相伴而生,懼怕自己會成為他筆下的下一個犧牲品。同樣的,“諷刺的辛辣味”也容易使詩人陷入窘境。瑪利亞·裏德爾注意到“[彭斯]諷刺之銳利”成為了“一種危險的才能”,此外“他的機智……常常是其判斷力的①原注犠犻犾犾犻犪犿犠犪犾犾犪犮犲,犜犺犲犔犻犳犲犪狀犱犠狅狉犽狊狅犳犚狅犫犲狉狋犅狌狉狀狊,犲犱.犚.犆犺犪犿犫犲狉狊,4狏狅犾狊.(犈犱犻狀犫狌狉犵犺犪狀犱犔狅狀犱狅狀,1896),犐,6869.37蘇
格蘭
文學
經典
導讀
羅伯特·彭斯:動蕩時代的詩歌全才起點”。①彭斯從當地的生活經曆出發進行諷刺的才能體現在《致好得出奇者》②一詩中。此詩題詞出自聖經,指出人類兼有善與惡、智慧與愚蠢,這也指向了彭斯在這首詩中關心的問題———他質疑一個人是否有權力對他人進行審判。彭斯對這一問題表現出極大的關切。在其1784年3月的《劄記一》(犉犻狉狊狋犆狅犿犿狅狀狆犾犪犮犲犅狅狅犽)中,一條記錄這樣寫道:我常常注意到……每個人,即使是最無良者,也多少有良善之處……讓我們中任何一個對言行要求最為嚴格之人不帶偏見地自我審視,看看他的美德有多少來源於天性與教育;看看他從未過犯的那些罪惡有多少不是因為顧慮與警覺,原注犇狅狀犪犾犱犃.犔狅狑(犲犱.),犚狅犫犲狉狋犅狌狉狀狊:犜犺犲犆狉犻狋①犻犮犪犾犎犲狉犻狋犪犵犲(犔狅狀犱狅狀:犚狅狌狋犾犲犱犵犲,1974).狆.103.《致好得出奇者,即古板的正經人》,王佐良譯,《彭斯②詩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年,第124—131頁。
38詩人與社群而是因為缺乏機會……看看他在世上所擁有的好名聲多大程度上是因為世人未將他看透;我想說,任何一個人如果能這樣想,他就能從同胞的角度審視種種過失,特別是身邊人的錯失與罪行。①彭斯在這首詩中所針對的是那些對他人動輒譴責而缺乏同理心之人,“好得出奇者”(狌狀犮狅犵狌犻犱)就是自命不凡的典型。在第一詩節中,詩人展現出這群沾沾自喜之人自命虔誠地過著他們的生活。第二詩節,詩人語調一轉,假裝禮敬,稱他們為“年高德昭的諸公”,然後以律師的身份為那些選擇“輕佻的愚蠢之門”的“凡夫俗子”辯護。這一詩節中,情感真摯的方言語調與冰冷的正式英語形成對比,表明彭斯所同情的是受到指控之人,而非法官。第三詩節,詩人請“好得出奇者”思考他們的優越感到底有無正當理由,並替他們做出了回答:二者之間的唯一區別僅在於他們更善於①原注,轉引自犓犻狀狊犾犲狔,犘狅犲犿狊犪狀犱犛狅狀犵狊,犐犐犐,1030.39蘇
格蘭
文學
經典
導讀
羅伯特·彭斯:動蕩時代的詩歌全才隱藏過錯。第三至第六行的正式措辭與第七至第八行的口語與方言體所形成的對比反映出他們的自傲不過是虛有其表,同時也將這優越感徹底推翻。
高超地將語言當作價值觀的指針。膨脹的語言模擬第四至第六詩節極鮮明地展現出彭斯如何技藝“古板的正經人”膨脹的身份意識;口語體或者說蘇格蘭方言則展現了一種接地氣的觀察視角,並通過這一視角戳破了正經人的自我膨脹。彭斯擅於通過切換語言風格達到貶抑的效果。“想想你們雖把七情六欲壓住”———緊接著裝模作樣的姿態被顛覆———“也不免常有放縱”(犌犻犲狊狀狅狑犪狀犱狋犺犲狀犪狑犪犾犾狅狆)(通過使用隨意的“犵犻犲狊”和聽上去具有喜感的“狑犪犾犾狅狆”摧毀了殘存的虛偽)。與此類似,擬人化的“社交和娛樂”變成了“淫蕩和貪杯”,這一變化通過“轉變”(狋狉犪狀狊犿狌犵狉犻犳犱)一詞實現,這一源自拉丁語的浮誇之詞在此處被喜劇性地蘇格蘭語化。在第六詩節,“你們這些講道德的高貴女士,/衣服緊扣,道貌岸然”這一正式的呼語引向了這樣的警告:40詩人與社群且慢把可憐的失足者責罵,先來設身處地,把她扮演:來了心愛的人,碰上方便的機會,按捺不住,起了邪心———然後,說話人在指出這種可能之後,又排除了這種可能:“不過,讓我低聲附耳說一句,/也許你們挑不起這等感情”。詩人對語調的掌控出神入化,前一句透露出親密與關切,後一句則用無情的真相摧毀了一切。
詩中的說話者指出“好得出奇者”動輒譴責他人,正是這一錯誤傾向的典型,然後他懇請人們相互理解,而非斥責人性的弱點(詩行中間“掃描/同胞”以及“犯過/差錯”押韻,有助於創造出這溫和甚至是憐憫的語調①)。這首詩所涉及的核心衝突一方是社會規範和行為準則,另一方是人的本能和衝動。彭斯暗示,如果此衝突存在於社會這一宏觀世界中,那麼它亦存在於個人這一微觀世界中(即使“講道德的高貴①原文狊犮犪狀/犿犪狀,犵犪狀犵/狑狉犪狀犵押韻。
41蘇
格蘭
文學
經典
導讀
羅伯特·彭斯:動蕩時代的詩歌全才女士”也有欲求,如果有足夠隱秘的機會出現,她們也會滿足這種需要)。如果人的存在就是一種內在衝突,那麼本能將無可避免地逃脫判斷力的控製,行動將擺脫理性。如果是這樣,那麼我們需要同情並理解人類的局限性,而不是進行譴責。這首詩的最終目的通過對“好得出奇者”進行演說,彭斯從這一具體情境中歸結出一條普遍真理:假如人性將同時反抗約束力是認可情感與本能乃是天性;相比之下,判斷力不是人生而具有的權利,而是屬於“創造了情感”的上帝。
和理解力,那麼正當的道德觀應該是天然的同情心,而不是道德判斷。
很顯然,彭斯寫下這首詩是出於一位諷刺作家對其同胞的關懷。諷刺作家陷於一種本質上矛盾的境地:他既處於社會之中,體會到社會的不公,同時也遊蕩在社會邊緣,表達著他的關切。諷刺作為一種媒介充滿了悖論:如果諷刺當真有效,那麼它就沒有存在的必要;還有一種風險是諷刺作家“向皈依者布道”,而諷刺的對象則依然對批評毫無察覺;總而言之,諷刺作家麵對的風險是他會因為其發揮的作用而被邊42詩人與社群緣化。在彭斯的例子中就能看出這種後果———諷刺作家的社會關懷促使他設計出種種冷嘲熱諷的花招,但這必定會使其疏離於他所屬的社群。
諷刺作家屬於人民,但又不同於人民。彭斯正是如此,而且他對這一事實心中了然。在《書劄一》的前言筆記中他寫道:“……命運將我置於一群人之中,於他們而言,我的想法隻會是無意義的廢話”。但他同時表明:“……我的首要理想以及最強烈的願望是取悅我的同胞,也就是那些住在村莊裏的鄉下人”(《書信》,卷一,第88頁),盡管他此處的語言風格反映出這並不是寫給“村裏人”看的,而是寫給居住在倫敦的愛爾蘭醫生和作家約翰·摩爾(犑狅犺狀犕狅狅狉犲)。①這樣一種表達方式就隱含著某種程度的疏離。
彭斯的偉大成就之一就是寫下了眾多能在至少兩個層麵產生意義的詩作。在《老農夫在新年一早向①犑狅犺狀犕狅狅狉犲(1729—1802):蘇格蘭醫生、作家,曾與彭斯通信,1787年,彭斯寫了一封著名的自傳式書信寄給摩爾醫生,這封信成為之後的所有彭斯傳記的基礎,原件現存大英博物館。
43蘇
格蘭
文學
經典
導讀
羅伯特·彭斯:動蕩時代的詩歌全才他的老馬麥琪致以問候》(“犜犺犲犃狌犾犱犉犪狉犿犲狉狊犖犲狑犢犲犪狉犕狅狉狀犻狀犵犛犪犾狌狋犪狋犻狅狀狋狅犺犻狊犃狌犾犱犕犪狉犲,犕犪犵犵犻犲”)中,彭斯創造了一個對他的“同胞”(“犮狅犿狆犲犲狉狊”)而言真實可信的聲音,訴說一位老農回顧自己操勞的一生。值得注意的是,這位農夫從未想去質疑他的人生為何如此艱辛。獨白令人信服地展現了一位農夫的視角,但也正因如此,彭斯呼籲如果啟蒙和進步真的有意義,那麼它們必須觸及此類普通人的生活。
彭斯能夠巧妙地設計出一種方式將其知識的廣度與深度結合到對鄉村生活的刻畫中。《可憐的麥莉的死亡與彌留之言》(“犜犺犲犇犲犪狋犺犪狀犱犇狔犻狀犵犠狅狉犱狊狅犳犘狅狅狉犕犪犻犾犻犲”)看似源於動物寓言以及“最後的彌留之言”(“犾犪狊狋犱狔犻狀犵狑狅狉犱狊”)傳統。在一個層麵上,此詩以幽默的筆觸描繪了一個常見的鄉村場景以娛樂大眾———一頭羊跌倒後無法再重新站起。其中的喜劇效果很大程度上源於一種反諷性的對比,一方是現場那個啞口無言的人類哈格霍克(犎狌犵犺狅犮),另一方是那頭據說即將死去的綿羊口齒伶俐地發表長篇演說。
通過她的演講,麥莉展現出鮮明的個性特征,她博覽群書,她對主人的訓誡顯示出她熟知盧梭所宣揚的自44詩人與社群然教育:告訴他,如果存夠銀兩下次再買一頭綿羊———叫他別再將其束縛用毛紡或麻編的邪惡繩索,要放它們入牧場或山丘,任其隨意自在漫遊。
她對實際的經濟狀況亦有清晰的認識,這顯示出她或許熟知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犃犱犪犿犛犿犻狋犺狊犜犺犲犠犲犪犾狋犺狅犳犖犪狋犻狅狀狊)①:“願他的羊群繁衍,增長/為眾多小羊,以及一捆捆羊毛!”放養對於綿羊(不用擔心①犃犱犪犿犛犿犻狋犺(1723—1790):出生於蘇格蘭,經濟學家、哲學家、作家,被稱為“現代經濟學之父”,其所著《國富論》(1776)認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追求個人利益是人民從事經濟活動的唯一動力。同時人又是理性的,作為理性的經濟人,人們能在個人的經濟活動中獲得最大的個人利益。如果這種經濟活動不會受到幹預,那麼,經由價格機製這隻“看不見的手”引導,人們不僅會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還會推進公共利益。
45蘇
格蘭
文學
經典
導讀
羅伯特·彭斯:動蕩時代的詩歌全才像麥莉那樣絆倒在頸繩上)與農場主(不受束縛的羊群會更為蓬勃地繁衍)均有益處。
但是,麥莉在彌留之際對其子孫後代的期盼與她憂,關心兒子能否以合適的方式被撫養長大:所持有的原則多少有些矛盾。在這裏,她表達了擔我可憐的小公羊,我的兒子與後代,哦,請小心將他撫養長大!如果他長成一頭野獸,請讓他在規矩前俯首!告誡他———恕我不直言———和家中的母羊言笑晏晏;不要撒開四蹄,縱情狂奔,像那些粗魯無禮的畜生。
他遠不能像盧梭所提倡的那樣自由馳騁,他必須遠離放蕩的女人,避免在鎮上過夜。同樣地,她的女兒得躲開“那該死的來自荒野的公羊”,“和那些像你一樣清白的綿羊”交往。這隻垂死的母羊此刻表現得像一46詩人與社群位文雅的主婦,關心她的家人是否能為其帶來讚譽。
通過一隻出身良好、博覽群書的綿羊,彭斯以一種反諷性的疏離姿態強調了人類說一套做一套的普遍傾向。盧梭所秉持的不受束縛的自然教育在理論上令人稱道,但麥莉卻絲毫不想讓她的孩子接受這樣的教育;理論是留給別人的,而不是給我們自己。在使“村裏人”高興的同時,彭斯也找到一種方式將他關於人性的洞察融入詩中,另外也將自己對當下思想傾向的感受帶入詩中。他沒有通過自己的聲音說一句話,卻實現了所有這些目的。
47諷刺與情感熱情,激情,責任,彭斯將這些看作詩人不可或缺的品質。在一封信中,他描述道自己擁有“一位詩人心中喧囂的熱情”(《書信》,卷一,第155頁)。在另一封信中,他讚揚加文·漢密爾頓(犌犪狏犻狀犎犪犿犻犾狋狅狀)①的兄弟懷有“一顆使詩人胸懷增色的心……這於我而言就是全部”(《書信》,卷一,第152頁)。熱情以及充滿激情的責任感滲透於彭斯的愛情詩與社會諷刺詩之中。
①犌犪狏犻狀犎犪犿犻犾狋狅狀(1751—1805):蘇格蘭律師、作家,1783年與彭斯相識,鼓勵彭斯出版詩集,彭斯把他的首部詩集《詩歌,主要以蘇格蘭方言》(犘狅犲犿,犆犺犻犲犳犾狔犻狀狋犺犲犛犮狅狋狋犻狊犺犇犻犪犾犲犮狋,1786)———一般稱為基爾馬諾克版(狋犺犲犓犻犾犿犪狉狀狅犮犽犈犱犻狋犻狅狀)———獻給了漢密爾頓。
48諷刺與情感彭斯天生便擁有這些品質。不過,在彭斯的時代,它們也是思想界普遍讚賞的品質,特別是像大衛·休謨(犇犪狏犻犱犎狌犿犲)和亞當·斯密這樣的蘇格蘭哲學家,對他們而言,感受力是道德感的標誌[斯密的《道德情操論》(犜犺犲狅狉狔狅犳犕狅狉犪犾犛犲狀狋犻犿犲狀狋狊)一書標題就鮮明地傳達出這一點]。彭斯同樣會發現,在那些吸引他的想象性文學作品中,情感的價值尤為突出。23歲時,彭斯給他之前的老師約翰·默多克的信中寫道:我最愛的作家是多愁善感的那一類,譬如申斯通,特別是他的哀歌,湯姆森(犜犺狅犿狊狅狀)①,《重情者》(犜犺犲犕犪狀狅犳犉犲犲犾犻狀犵),這在我眼中是僅次於《聖經》的一本書,《飽經世故之人》(犜犺犲犕犪狀狅犳狋犺犲犠狅狉犾犱)②,斯特恩(犛狋犲狉狀犲),特別是他的《情①
犌犲狅狉犵犲犜犺狅犿狊狅狀(1757—1851):彭斯之友,致力於收集並出版蘇格蘭音樂。
亨利·麥肯齊(犎犲狀狉狔犕犪犮犽犲狀狕犻犲)1771年匿名發表小②說《重情者》之後,1777年以自己的名字發表了另一本小說《飽經世故之人》。
49蘇
格蘭
文學
經典
導讀
羅伯特·彭斯:動蕩時代的詩歌全才感之旅》(犛犲狀狋犻犿犲狀狋犪犾犼狅狌狉狀犲狔)①,麥克弗森(犕犮狆犺犲狉狊狅狀)的《奧西恩》(犗狊狊犻犪狀)②,等等。這些都是我努力追隨的光輝典範。(《書信》,卷一,第17頁)感傷文學對彭斯的影響程度在同一封信中體現出來,他將自己的形象描述為“一個人,被神聖的火焰所照亮的情感使他的心靈發出幽光———他的心中充滿了對全人類的善意”;緊接著,他回到一種更為現實的對自身境況的認識,並呼喊道:“哦,榮耀的勝利使我心膨脹!我忘了自己隻是個可憐而無足輕重的家夥”。
但這樣一個充滿感情之人的形象依然引人注目,彭斯①
犔犪狌狉犲狀犮犲犛狋犲狉狀犲(1713—1768):愛爾蘭小說家,最著名的小說為《項狄傳》,小說《情感之旅》全名《穿越法國和意大利的情感之旅》(犃犛犲狀狋犻犿犲狀狋犪犾犑狅狌狉狀犲狔犜犺狉狅狌犵犺犉狉犪狀犮犲犪狀犱犐狋犪犾狔),發表於1768年。
②犑犪犿犲狊犕犮狆犺犲狉狊狅狀(1736—1796):蘇格蘭詩人,奧西恩是傳說中的愛爾蘭戰士和詩人,麥克弗森的《奧西恩之詩》(“犜犺犲犘狅犲犿狊狅犳犗狊狊犻犪狀”)出版於十八世紀六十年代,麥克弗森稱此詩譯自一份他所發現的蓋爾語手稿,但這份手稿是否存在從未被證實。
50諷刺與情感會將其運用到寫作中,有些時候也體現在行動中。
在亨利·麥肯齊的散文體小說《重情者》(1771年)中,主人公哈利(犎犪狉犾犲狔)幫助他人解除了種種不幸所引發的痛苦,在他的感受與行動中,情感的價值得到彰顯。自發的仁慈之行受到推崇並不僅僅在於其能為受苦者造福,也在於其能為造福者帶來聲譽,當造福者把自己想象成這樣一種角色時能夠從中獲得滿足。
《重情者》一書突出了感傷的仁慈中一個核心概念———“自我讚許之喜悅”(狊犲犾犳犪狆狆狉狅狏犻狀犵犼狅狔)。這種喜悅具有雙重含義:通過同情心所帶來的認同感,造福者能夠分享受難者的悲傷,並因此間接體驗到憂傷的愉悅;不過,作為造福者,他也能通過展現和回顧自己的致誠無私而獲得滿足。
彭斯對其讀過的許多書中所蘊含的情感表示出讚賞,這其中大有深意:這證實了他本人天生富於熱情;這使他能夠在詩中扮演一個象征慈善與同情的角色,以便與一個殘酷無情的世界形成對照,這對於一位諷刺作家而言是方便的做法;這也促使他采取一些方式使感受力獲得最大重視。
51蘇
格蘭
文學
經典
導讀
羅伯特·彭斯:動蕩時代的詩歌全才重返自然的呼聲中不可或缺的是一種信念,即相信人的原始狀態是擁有一種自然的情感;與此同時,對於自然世界的沉思又會引發自然的情感作為回應。
再加上感傷小說中造福者關注不幸之人並報以憐憫之情的典型寫法,我們能夠從中看到彭斯創作《寫給小鼠》(“犜狅犪犕狅狌狊犲”)、《致虱子》(“犜狅犪犔狅狌狊犲”)以及在《寫給小鼠》中,彭斯一上來就對著這隻小東西《致山中雛菊》的文學背景。
說話,所用的語言混合著蘇格蘭式英語和蘇格蘭方言:嗬,光滑、膽怯、怕事的小東西,多少恐懼藏在你的心裏!
你大可不必這樣匆忙,一味向前亂闖!
我哪會忍心拖著凶惡的鐵犁在後緊緊追你!①①王佐良譯,《彭斯詩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年,第153頁,稍有改動。
52諷刺與情感這樣的用詞顯示出說話者的共情能力:寥寥兩行,他就描繪出了那隻老鼠的樣子———小,光滑,恐慌。它一開始被展現為一隻受到驚嚇的小家夥,但是說話人使其相信它出於正常反應的逃跑行為眼下沒有必要。
這意味著說話人也被迅速賦予了某種個性特征:他不同尋常,一方麵是因為他有閑情逸致和一隻小鼠說話,說話的方式也顯示出對其遭遇的理解,另一方麵也因為他無意追捕小鼠。說話人以這樣的方式使自己與大眾的“正常”反應保持距離。通過用富於情感與關懷的詞語親切地稱呼小鼠(“小”,“膽怯”,“怕事”,以及愛稱“小東西”,“小家夥”),他和小鼠站在了同一條戰線。這對於他在下一詩節中做出的對比至關重要:我真抱憾人這個霸道的東西,破壞了自然界彼此的友誼,於是得了一個惡名,連我也叫你吃驚。可是我嗬,你可憐的友伴,土生土長,53蘇
格蘭
文學
經典
導讀
羅伯特·彭斯:動蕩時代的詩歌全才同是生物本一樣。
這裏,說話者似乎指出人類與自然界的生物之間曾經了上天的賜福。
它剛剛建好巢穴抵禦嚴冬的侵襲,轉眼間又發現自己存在著天然的和諧。他對和諧的淪喪表示遺憾,並致力於將其重建,至少在他本人與這隻小鼠之間。第二詩節用正式英語寫成,表明了說話人哲學信條的核心,但之後他又轉回方言闡釋這個特別的案例。他運用親切的鄉村社群語言,例如“一串麥穗裏撿幾顆”,其效果是使小鼠合情合理地成為鄉村社群的一員,在這個社群中,說話人樂於包容小鼠偷竊求生的行為,也樂於將24捆麥穗中掉落的那一穗留給小鼠,因為剩餘的麥穗和付出善行的滿足感將使他感到自己獲得在第四至第六詩節,說話人思考了小鼠的困境,無家可歸。說話人的語言再次表現出親密的姿態,同時傳達出他深情的關懷:“可憐你那小小的房屋被摧毀,/破牆哪經得大風來回地吹!”在第五和第六詩節,彭斯用聲音效果強化感覺,令人印象深刻:即將降臨54諷刺與情感的嚴冬(“你早見寂寞的田野已荒蕪,/快到的冬天漫長又艱苦”①)反映在黯淡的音節中,“漫長的冬天”(狑犲犪狉狔狑犻狀狋犲狉)中的頭韻強化了季節的無情更替,“舒舒服服”(犆狅狕犻犲)傳達出對安逸的期盼,而現在卻化為烏有,正如句式的中斷:“嚓的一聲!殘忍的犁頭過處/就叫你家園全遭殃”(頭韻在此暗示著不可抗拒的力量)②。同樣,在第六詩節中———“這小小一堆樹葉和枯枝/費了你多少疲倦的日子!”③———音效和意義共同呈現出的景象是一種微不足道但來之不易的安穩,而富有表現力的粗糲音節(“趕出了安樂洞!/無家無糧,就憑孤身去抵擋/漫天風雪,遍地冰霜”④)則強調了即將到來的嚴峻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