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寫孔子的書難,難在難有新意。要寫一本有新意的書,它至少要有新材料;要有新的學術視域;要有一個現代與世界的眼光,才會有可觀的①
②邵耀成??孔子這個人[M]??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序Ⅲ??
邵耀成??孔子這個人[M]??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92-93??
第三章名家視點89成績。”①孔子傳記應當是一定時期孔子研究成果的集中反映,不僅反映了作者本人的研究特點,而且表現了一定時期孔子研究的整體水平。比如邵耀成的《孔子這個人》一書開宗明義,將孔子與現代接軌,對孔子做有現代意義的解讀,包括他的思想學說、心路曆程。書中對孔子所傳承的文化與思想以及孔子思想學說的分析,如以“禮”的眼睛看世界、論伏羲八卦與文王易象的意義、對“仁”“君子觀”的討論等,也大都具有獨特的見識,值得研讀。
“禮”所做的概念性探討以及對孔子“天命觀”這些傳記本身是有差異的,如李長之的《孔子的故事》是大眾普及讀物;鮑鵬山和金安平的寫作目的是還原孔子,將孔子拉下神壇,他們認為孔子既是聖人,也是凡人;邵耀成則將孔子放到現代進行解讀,解讀他的思想學說和心路曆程的現代意義。關於弟子們的傳記,比較著名的有《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和李啟謙的《孔門弟子研究》(齊魯書社,1987年)。
第二節一、哲學思想研究(一)天命觀研究《論語》思想研究關於天命觀,孔子談得不多,如“子不語怪、力、亂、神”“畏天命”,這些都是有爭議的話題,不同的學者對孔子天命觀的看法差異較大。
馮友蘭、黃子通、馬采認為孔子的宇宙觀以“天”為中心,“天”是宇宙的最高統治者。李定生認為孔子把天命、鬼神與仁、禮統一起來,融合在宗法製度中,這是唯心主義天命觀的研究。孫長江和金景芳等學者認為孔子邵耀成??孔子這個人[M]??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序Ⅱ??
①90《論語釋讀》閱讀課的“天”指自然界的常規,“命”有時指社會趨勢,有時指自然界的常規,換言之,“天”是自然,“命”是必然,“天命”就是自然規律,這是唯物著倫理的性質。他通過孔子言“天”發現其中蘊藏的社會倫理意義與特殊的社會心理因素。孔子是否把“畏天命”看作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使天命觀富有社會屬性,服從社會政治的需要?這是倫理視角的天命觀研究。
主義天命觀的研究。趙吉惠認為孔子的天命觀不僅具有自然的意義,更包含(二)中庸研究馮友蘭認為中庸既是這樣,又是那樣,貌似全麵,其實還是折中主義。
“中”就是要永遠保持統一、平衡,不發生質變。龐樸認為孔子首倡的中庸既是道德真理,又是處理各種社會問題的準則,還是主宰自然與社會的根本法則,是儒家學說的理論基石。它體現為對立同一性,被用於處理一切矛盾,構成了儒學體係的杠杆。劉蔚華認為孔子學說中沒有以肯定的態度表述過矛盾概念,“中庸”的“中”是十分確定的、絕對的、矛盾完全消除了的盧新文認為孔子的中庸具有對立統一的含義,實質是“度”。孔子的辯證法思想體現在以下幾點:“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主張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看待人和事物時要一分為二;“損益”是辯證的否定觀點;“權”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從心所欲,不逾矩”是堅持中庸而達到與自然規律合拍的自由境界。
“中”,確定“中”的標準是禮,“叩其兩端而竭”是解答疑難的具體方法。
二、教育思想研究陳來在《論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一文中圍繞“學”的觀念,以孔子為主說明了儒家的教育理想。孔子不僅重視知識性的“學文”,更強調德性的“學道”;“好學”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價值,也是一個美好的德性,貫穿人生的整個過程,體現了孔子終身學習的理念。“聖人可學”第三章名家視點91的理念強調通過學習獲得德性的發展,成為“君子儒”,以君子的人格態度來從事“學”,這一理念體現了儒家的人性論。
高尚人格旳人,塑造以德性為中心的健全人格。
唐明貴對孔子的教育思想展開了具體研究,認為孔子的教育原則是有教無類;教育目的是培養士,而士的標準是“君子”或“君子儒”,也就是道德高尚的人;教育內容是“六經”或“六藝”;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叩竭法、教學相長和言傳身教等。
“學”是一個自主的、終生的、實踐的活動。儒家的教育目標就是培養追求“為己之學”的理念強調三、仁學思想研究“仁”在《論語》中是非常重要的,它至高卻非至遠,為之由己,求之則至。馮友蘭認為《論語》中的“仁”有兩種:一種是道德概念,屬於倫理學範疇;一種是人生的一種精神境界,屬於哲學範疇。孔子從不同角度考察和規定了“仁”的相關內容和內在聯係,其中“愛人”是總體概說。它孔子在回答顏淵時所提出的“仁”與“禮”的關係。
包含兩個重要關係:孔子在回答子貢時所提出的“仁”與“聖”的關係,張岱年認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可以將“仁”和“聖”區分開來;“仁”和“聖”的同一性表現在精神境界和實踐意義上,而且實踐意義高於精神境界。如孔子盛讚管仲“如其仁,如其仁”是因為他“不以兵車”“九合諸侯”的輝煌政績,這是用實踐的最終效果來規定“仁”。
“仁”和“聖”的“愛人”具有不同的等次。“聖”之“愛人”是君臨天下,能給普天下民眾帶來幸福生活;“仁”之“愛人”是針對有教養的人,用於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係,體現為平等相愛。二者的境界和效果也不同,“聖”是“愛人”的最高境界,旨在利用聖人的崇高地位為民造福;92《論語釋讀》閱讀課“仁”偏重於自身修養,在處理個人和他人的關係時,既要提高自身修養,也要提高他人的修養,以求逐步向著“愛人”的共同目標前進。
郭振香指出《論語》中為仁之道的邏輯推演進程是:以“孝悌為本”作為邏輯起點,通過“忠恕之道”擴充展開,達到“天下歸仁”的共同歸宿。“忠”和“恕”作為行仁之道的兩條路徑,二者相輔相成:一方麵“盡無論是盡己以助人的“忠”道,還是推己及人的“恕”道,其演進路向都是由己及人地向外擴展,擴展至極便是“天下歸仁”的最終歸宿。
己”是為了“推己”,另一方麵“推己”的過程意味著“盡己”的發揮。
四、政治思想研究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形成有著深厚的曆史文化淵源,孔子繼承和發展了殷商特別是西周以來的德治思想,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係,內容十分豐富。關於孔子政治思想的研究成果很多,爭議不大。
唐明貴、劉偉認為在孔子政治思想中治國的根本在於人倫綱常,必須用仁來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基礎和首要要求是“愛人”,愛自己的家庭成員,關心人,與人為善,成人之美。而治國的前提在“修己以安人”,要求領導者必須在道德和修養上嚴於律己,否則就無法領導民眾。治國的基本方法是“為政以德”,做到德刑兼用,舉賢才,取信於民,施行“愛民”“富民”“教民”的政策。而治國的基本原則是“為國以禮”,人們要用禮來確定自己的社會角色和社會位置,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孔子的為政思想建立在孝悌人倫的基礎之上,以“仁”為核心,以“善”為標準,在以後的曆史進程中,始終顯示出其不朽的價值。特別是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裏,“為政以德”始終如同一麵鏡子,清晰地映照出各朝各代統治者製定的政策與采取的措施的優劣得失。
第三章名家視點93第三節《論語》注釋研究自兩漢時期以來,《論語》的注本眾多,此處重點介紹具有典型性的五個注本。
一、何晏《論語集解》何晏打破各家學派的界限,博采諸家訓注之善,創立了經學注釋中的集解體例。《論語集解》是漢魏時期研究《論語》的集大成之作,保存了大量的漢魏古注。何晏與漢代拘守師說的經學家不同,他既尊重傳統而又不囿於傳統,在《論語集解敘》中稱“有不安者,頗為改易”,其中“頗為改易”於引用《易經》來注《論語》。
一詞反映了何晏改變原有注經的方法,以新的義理來注釋《論語》。他還善二、皇侃《論語義疏》受佛教影響,皇侃以訓解疏通經、注文意,這是義疏體例的內在要求。
“疏”興起於南朝,不重原經文,主要是對原有的舊注做闡發和解釋。但皇侃先用簡明語言總括大意,然後分章段一一釋讀經文文句,最後疏解注文或加按語表述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其特點是經、注兼疏,更重經文文意。《論語義疏》旁征博引,內容非常翔實。受時代的影響,皇侃援引玄學注釋《論語》,表現為運用道家術語解釋《論語》和采用“得意忘形”的方法推陳出新。皇侃在疏解中,將“道”提升為形而上的天道,強調它的通性是無形無相,而又在形相之中。
三、邢昺《論語注疏》何晏的注解、皇侃的義疏大都受道家思想的影響,且對名物製度疏於考94《論語釋讀》閱讀課訂,而邢昺在勘定時注重引證典籍,詳考名物典製。他注重闡釋孔子的微旨大義。麵對前人的注釋,他不是一味地盲從,而是采取審慎的態度,先指出錯誤及其原因,再改正,對於無法斷定者,則存疑待考。
四、朱熹《論語集注》作為程朱理學的代表作,朱熹的《論語集注》注釋特點有三:第一,形式嚴謹,訓詁過程大致可以概括為:正音讀—通訓詁—闡文意—發義理。
第二,通經以求理,既重視義理,又重視訓詁,擴展其治學方法的兼容性。
朱熹注《論語》是以“理”為根本,重訓詁注疏、以傳注解經,目的是為了通經,而通經的目的則是為了求“理”。朱熹認為“理”是先於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存在,是離開事物而能獨立存在的一種東西。“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無該載了。有理,便有氣流行,發育萬物。”(朱熹《朱子語類》卷一)“理”是產生萬物的本源,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主宰。孔子所說的“天”“天命”“天道”,到朱熹處則歸結為“理”。在闡釋“天”“性”“命”“仁”“義”“禮”“道”等形而上的概念時,朱熹總是將之與“理”相溝通,將理學思想貫穿注釋經典的整個過程中。第三,以程氏之學為主,兼采時人之說,其中“集”字充分顯示此書大量引用前賢和時人注解的特點。
五、劉寶楠《論語正義》作為清代論語學的代表作,劉寶楠所撰的《論語正義》有四個主要特“悉為列點:第一,甄采眾家,取材繁富,兼收並蓄,做到“不專一家”入”“不欲分漢、宋門戶之見”。據粗略統計,《論語正義》所引用的典籍達三百七十餘種,數量之多,是此前的各種《論語》注本所不能匹敵的。引用典籍上自先秦,下迄注者當代,長達兩千餘年。且從內容來看,涉及眾多第三章名家視點95的學科門類,幾乎無所不包。第二,持論嚴謹,實事求是,糾正了錯誤的注解,很好地體現了乾嘉學派的學風。第三,重視文字的考訂及名物、禮製的考證。第四,重視義理闡發,將義理寓於考據之中。這些特點讓此書成為《論語》諸多注疏中水平最高的集大成之作。
第四章延伸導航先秦思想文化研究著作導航外部研究視點導航儒家經典著作導航延伸導航《論語》注本和研讀本導航內部研究視點導航《論語》文學研究著作導航第四章延伸導航99也可以是抽象話題的延伸;“導航”是“引導”的形象化說法;“延伸導航”就是從更深、更寬的視域引導大家去閱讀《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