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信息

書名:學前兒童語言教育

作者:鄭慧俐,季燕主編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07

ISBN:978-7-305-18990-6

第一章

學前兒童語言教育概述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們進行溝通、交流的各種表達符號。《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社會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麵的發展密切相關。”《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強調:“幼兒語言的發展貫穿於各個領域,也對其他領域的學習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幼兒在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同時,也在發展著人際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斷交往情境的能力、組織自己思想的能力。通過語言獲取信息,幼兒的學習逐步超越個體的直接感知。”隨著這些文件精神的貫徹執行,學前兒童語言教育作為課程領域之一已被提升到很高的地位。學前兒童正處於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內獲得良好的語言教育對兒童日後的發展至關重要。

第一節

學前兒童語言教育的意義

兒童獲得語言,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兒童社會化發展曆程中的一個裏程碑,對兒童身心健康及其全麵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學前兒童語言教育有以下五個方麵的重要意義。

一、學前期是人類語言發展的關鍵期

兒童心理的研究成果和長期的教育實踐已經證明,嬰幼兒期是人的一生中掌握語言最迅速的時期,也是最關鍵的時期,我們將之稱為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期”。關鍵期是指個體發展過程中環境影響能起最大作用的時期。在關鍵期中,機體對環境影響極為敏感,對細微刺激即能發生反應。在適宜的環境影響下,行為習得特別容易,發展特別迅速。但這時如果缺乏適宜的環境影響,也可能引起病態反應,甚至阻礙日後的正常發展。在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內,嬰幼兒的聽覺和言語器官的發育逐漸完善,正確發出全部語音的條件已經具備,三四歲時發音機製已開始定型,發音係統逐漸形成比較穩定的神經通路,以後要改變就非常困難。一個人在嬰幼兒期如果沒有掌握正確的發音,以後進行補償教育就會非常困難。如果嬰幼兒在發展語言的關鍵期,沒有條件學習口語,以後就不可能真正學會說話。

印度“狼孩”卡瑪拉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卡瑪拉經過7年的教育,才掌握四五個詞,勉強地學幾句話。她死時估計已有16歲左右,但其智力隻相當於三四歲的孩子。這個實例說明,長期脫離人類社會環境且錯過語言發展關鍵期的幼童,就不會產生人所具有的腦的功能,也不可能產生與語言相聯係的抽象思維和人的意識。嬰幼兒語言的發展如果錯過了時機是難以彌補的。因此,學前期的語言教育在家庭和幼兒園中應該處於舉足輕重的位置,其成果對人一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二、學前期語言教育促進兒童思維能力的發展

關於思維,一般把它定義為“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和事物之間內在聯係的規律性所作出的間接與概括的反映”。語言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多方麵地影響並製約思維。語言的發展是一種社會現象,它遵循著一定的發展規律。人類首先具備發音的生理係統和組織、整合能力的大腦中樞係統,隨後是口語的運用、文字符號的創造、詞句的產生和語法結構的發展。我們可以通過嬰幼兒的語言發展,從側麵看到人類掌握語言的發展規律與思維的關係。

(一)前言語活動的發音階段

由於呼吸作用與發音器官有關係,新生兒時期能自動發出“ei”、“ou”、“o”等元音聲音,這些斷續的、經常出現的發音,代表著嬰兒的某些機體狀態、感覺狀態和情緒狀態,反映著嬰兒的感受。這些發音是言語發展的前提和組織者,“咿呀學語”是在嬰兒與成人之間日益頻繁的交往和互相呼應中產生的,嬰兒以發出語聲的方式同成人在感情和行為上發生聯係。這個階段的發音除了生理因素外,也與嬰兒的語音分辨有關。研究表明:出生4天的嬰兒已經能夠分辨不同長度的語言音節,能區分母語和非母語;2月齡的嬰兒能夠區分音素;4月齡嬰兒已經表現出對語言刺激的偏好;6月齡嬰兒開始學會保留母語而放棄非母語的語音。發音階段是語言發展的基礎,對語言的正確感知是嬰兒發展正常的口語理解與表達能力的重要基礎。

(二)言語的早期發展——詞彙的理解和掌握

人類的語言是以詞為基本單位的,對詞彙理解和掌握的不斷發展,有助於嬰兒語言的具體發展。人們在進行思維活動、認識事物的內在聯係時,總是以第二信號係統的某種語言的詞作為其刺激物(如聲音、符號、體語、文字等),隻有通過語言活動“說出”的詞,才會有效地激活第二信號係統進行思維活動。一個人在與他人進行交流、溝通的過程中,時刻需要通過他人的語言來理解對方的思想、推測對方的意圖,理解和推測的過程就是思維的過程作用。第一批詞彙的產生是嬰兒言語產生的標誌。發音階段的語音是自發式的、無具體意義的表達,而一旦詞彙產生,嬰兒的言語發展就進入了一個實質性的進程。人們在掌握語言的詞的過程中,先是從單詞開始的,然後發展到掌握複合詞和句子。詞彙的內容在這個時期也不斷擴大,隨著年齡的增長,從掌握與日常生活直接相關的詞彙到與日常生活距離稍遠的詞,從具體的詞彙到抽象性、概括性比較高的詞。比如,兒童剛開始掌握的詞中較多的是“人稱類”、“動物類”以及“日常生活用品類”,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掌握了關於社會現象、工農業生產、技術、工具等方麵的詞。這個階段,兒童對詞義的理解逐漸得到確切和加深的發展。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逐漸克服了詞義擴張和詞義縮小,能夠正確理解並使用詞。如“蘋果”與“梨”、“老虎”與“獅子”的區別等,基本上能用比較準確的詞分別進行表述。

(三)詞語組合成句的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階段

15個月時,嬰兒一般能說出20個以上的詞語,2歲嬰兒已學會使用100個甚至幾百個詞,經常出現兩個字的組合,所以這個階段又稱為雙字句階段。雙字句是嬰兒語言表達的主要方式。能說出詞是嬰兒語言發展質變的標誌。到1歲半時,語言發展較早的嬰兒能說出少量的簡單句子。這個階段的句子似乎是以主題和主題的作用組織的,基本上符合主、謂、賓語的基本語法結構,這表明兒童已掌握了某些語法和某些語義。兒童使用詞語組合,一方麵是模仿成人的語句,一方麵是自覺的行為,是與成人進行溝通的直接、有效的方式。這表明,兒童基本上能夠用他們自己所能說出的詞句來表達自己的意思,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為其語言發展奠定了基礎。

(四)口語的進一步發展階段

人類語言包括口語語言、書麵文字語言等形式。口語語言在人類語言發展進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也是人類進行交流和聯係的重要手段之一。嬰兒晚期和兒童早期的語言都是以口語為主的,並借此與成人進行溝通和交流。研究表明:兒童在3歲時已基本上掌握了本民族口語。這個階段,兒童能說出完整的簡單句,並逐步出現複合句,不但使用名詞、動詞、形容詞,而且學著使用連接詞、介詞等。兒童到4~6歲已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應用詞彙以及各種詞類和句型,即掌握了語言的基礎部分。但在兒童階段的語言水平基本上屬於情境性語言,並與活動直接聯係著。在兒童期,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不管是順序性、完整性和邏輯性的發展,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漸趨完善。兒童具有獨特的、獲得語法結構和自動應用組詞成句的規則,並大致按照如下趨勢發展:從單句到複合句的發展,從陳述句到各種形式句子的發展,從不完整句到完整句的發展,從簡單句到語句修飾和精確化的發展,從自言自語發展到能連貫地說話、書麵文字語言的萌芽階段。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人類語言的發展的基本過程和規律,而在語言的發展過程中,人類的思維是與之相適應發展的。在由直接地感知,表象進入分析、綜合、判斷、推理、概括等抽象思維的過程中,語言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如果語言不能發展,思維的內容將不會得到有效的表述,思維的內容也會貧乏,缺少多樣化。兒童的思維內容,隻能用他們所掌握的語言進行表述,不可能用成年人的語言表述。因此,語言的發展推動著思維的發展。

三、學前期語言教育促進兒童個性的發展

個性通常是指個人具有的比較穩定的、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包括氣質、性格、動機、興趣、意誌、理想等。個性心理特征調整著個體心理過程的進行,影響人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因此個性是心理及行為的動力來源。

學前期語言教育與兒童個性發展之間的關係主要表現為以下三點:首先,學前兒童自我意識的萌芽狀態出現於2歲左右,其進一步發展與兒童有關自我詞彙的掌握密切相關。其次,學前兒童語言的發展使其得到巨大的個人樂趣和滿足,從而導致其個人或社會的良好調節,對其性格形成和發展帶來積極影響。語言的發展,使兒童有可能與成人直接進行語言交往。兒童通過觀察周圍其他人對事物的態度、行為方式和成人強化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學習為人處世的方式,獲得有關“什麼是禮貌的行為”、“什麼叫誠實”等經驗。再次,兒童通過閱讀故事作品來了解故事中人物好與壞、是與非,結合自己進行對照,在老師的引導教育下,開始進行自我認識,逐漸學會評價自己、了解自己的特點,從而增強自信心和自尊心。

四、學前期語言教育促進兒童社會化行為的發展

兒童社會化是兒童在一定的條件下逐漸獨立地掌握社會規範,正確處理人際關係,從而客觀地適應社會生活的心理發展過程。兒童社會性發展的特征表現為:他們大都不甘寂寞,喜歡與同伴一起玩,遊戲的關係從比較疏鬆的撮合發展到比較協調的、有規則約束的結合,社會化程度大大提高。影響兒童社會化的條件有社會環境係統、生物因素和心理工具,其中,心理工具指兒童的符號係統,主要是語言。語言的發展幫助兒童逐步發展對外部世界、他人和自己的認識,使兒童社會性發展得以正常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