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5020.5560.2490.4140.6870.5600.666

360.8740.9050.8450.8760.9320.9080.939

表6我國工業各行業產能過剩測度結果的描述性統計

行業均值標準差

煤炭開采和洗選業0.80481250.0737773

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0.53675000.1508423

黑色金屬礦采選業0.58581250.1583617

有色金屬礦采選業0.62662500.0849909

非金屬礦采選業0.64150000.1295119

農副食品加工業0.29181250.1772577

食品製造業0.54618750.0832980

飲料製造業0.50025000.1182232

煙草製品業0.05218750.0827262

紡織業0.54156250.0913228

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0.59406250.1545714

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製品業0.53468750.2870781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製品業0.51631250.1217882

家具製造業0.62093750.2033826

造紙及紙製品業0.55318750.1119281

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複製0.62718750.0558894

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0.62143750.2905971

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0.00237500.0095000

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0.36725000.2344820

醫藥製造業0.49818750.1003827

化學纖維製造業0.44337500.1217111

(續表)

行業均值標準差

橡膠製品業和塑料製品業0.59231250.1383974

非金屬礦物製品業0.68412500.0680792

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0.30506250.2759201

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0.30050000.2072158

金屬製品業0.53131250.1380602

通用設備製造業0.48418750.0891764

專用設備製造業0.58512500.1117246

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0.39293750.1302523

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0.41543750.1543524

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0.10712500.1994659

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0.42381250.1431955

工藝品及其他製造業0.23593750.2674087

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0.58393750.0962195

燃氣生產和供應業0.63962500.1534583

水的生產和供應業0.89231250.0292796

從表5和表6測度出來的工業各行業產能過剩程度結果來看,產能過剩在各工業行業中普遍存在。在測度的36個工業行業中,產能過剩率大於60%的有9個行業,占整個行業數的16.7%。這9個行業分別是煤炭開采和洗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家具製造業、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複製、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這些行業大部分都是壟斷程度很強的行業。而產能過剩率大於50%的則有22個行業,占整個行業數的61.1%。這22個行業中,不僅有強壟斷行業,也包括競爭性行業。

表7工業整體與三大類產能過剩測度結果

年份工業整體采掘業製造業電力、燃氣和水的

生產及供應業

20020.6210.6260.4380.799

20030.6120.6490.3970.789

20040.6320.6780.4060.813

20050.6960.7660.5510.771

(續表)

年份工業整體采掘業製造業電力、燃氣和水的

生產及供應業

20060.6270.6940.4700.716

20070.6350.6990.4960.711

20080.5980.6190.4750.702

20090.6050.6380.4750.702

20100.5750.6480.4530.623

20110.6030.6290.4800.701

20120.4410.4850.3390.500

20130.5500.6390.4090.604

20140.5240.4820.3490.740

20150.5610.6020.4530.629

20160.5990.6580.4200.718

根據測度的結果,將這36個工業行業分為采掘業、製造業和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三個大類,將其與工業整體產能過剩率水平進行對比(如表7)。從產能過剩率的大類行業特征來看,各工業行業的產能過剩率變動趨勢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具有很明顯的結構性特征,而且具有很大的行業差別。從行業大類來看,在三個行業大類中,產能過剩率最高的是電力、燃氣和水的生產及供應業,可能的原因在於這個行業的工業企業行政壟斷程度很強,能夠依賴政策便利吸引大量投資,而且其在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效率較低。其次,采掘業產能過剩程度也很嚴重,主要原因可能在於國家對資源開發型產業在政策上的支持和各地地方政府對資源開采型產業的偏愛,於是在政府的青睞下吸引大量投資。同時,在生產過程中缺乏及時的技術改進,導致生產環節技術效率較低。產能過剩率最低的是製造業,說明製造業的壟斷程度相對於其他大類來講較低,其市場競爭程度也相對較高,而且在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效率相對於其他兩個大類行業要高,技術損失相對較小。此外,從工業整體產能過剩率的走勢來看,我國工業行業整體產能過剩呈現周期性特征。整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2002年開始到2005年,我國工業整體的產能過剩率就開始上升,到2005年達到最高點。第二階段,從2005年到2012年,這一階段產能過剩率呈現出穩步下降的特點。第三個階段,從2012年到2016年,整個工業的產能過剩率出現全麵上升,這種上升趨勢以2012年到2013年最甚。當前,絕大部分工業行業的產能過剩率都還明顯處於上升階段,且看不出有任何下降的勢頭,治理產能過剩依舊任重而道遠。

四政企合謀影響產能過剩的實證分析

從前麵的分析來看,地方政府與企業進行合謀會導致產能過剩,因此,本文建立政企合謀影響產能過剩的計量模型來驗證這一結果。對此,本文從地區層麵和行業層麵,分別利用地區麵板數據和行業麵板數據來建立模型。從地區層麵驗證時,考慮到影響地區產能過剩的其他因素的作用,本文采用投資比重、城鎮化率、地方政府一般財政預算收入、外商直接投資比重作為控製變量。因為從地區層麵來看,影響產能過剩的因素除了政企合謀外,主要在於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而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主要體現在投資、城鎮化、財政收入、吸引外資等方麵的競爭。而從行業層麵驗證時,則采用影響行業產能過剩的因素比如行業勞動力投入量、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比重、行業債務水平、行業中外商直接投資比重作為控製變量。因為從行業層麵來看,影響產能過剩的因素除了政企合謀外,主要在於要素的投入,而要素的投入則主要包括勞動力、資本投入等,但是還應考慮到行業債務、外商投資比重的影響,因為行業債務越高,可能意味著過多的資本投入以及要素價格的扭曲,而外商的投資比重影響產能過剩則主要是由於地方政府對於外資引入的競爭行為。此外,由於缺少地方政府債務水平的具體數據,因此,本文在從地區層麵驗證時沒有加入地方政府債務水平作為控製變量引入。

1. 分地區的驗證

(1) 計量模型的構建

從地區層麵構建政企合謀影響產能過剩的基準模型,檢驗政企合謀對地區產能過剩的影響,模型構建如下:

ecuit=α+β1gjzbjit+β2investit+β3urbit+β4incomeit+β5fdiit+μit(1)

式(1)為地區麵板數據模型,其中,i表示地區,t表示時間,βi表示各解釋變量的估計係數,ecu表示地區產能過剩率,gjzbj、invest、urb、income、fdi分別表示國家資本金占工業總資產比重(政企合謀程度)、投資比重、城鎮化率、地方政府一般財政預算收入、外商直接投資比重,α為截距項,μ~N(0,σ2)表示隨機幹擾項。

(2) 變量選取及數據來源

被解釋變量。分地區實證政企合謀對產能過剩的影響時,被解釋變量為各地區產能過剩率(ecu),通過利用數據包絡分析法(DEA)將各地區的產能利用率測度出來。

核心解釋變量。本文核心解釋變量為政企合謀程度變量。因為從產業組織結構來看,我國產能過剩具有明顯的體製性特征,產能過剩的重災區往往屬於那些政府高度重視、國有程度高、審批嚴格的行業。與此同時,在我國,對國有企業的考核在很大程度上基於其控製力(主要表現為企業規模),這就激勵著非金融性國企大肆投資以擴大規模。並且,國企和地方政府天然的體製內聯係,使得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很容易勾結起來,相互支持以實現擴大投資的目的。對於測度政企合謀的指標,很多文獻都選用官員任期與更替等政治信息來衡量,但是這一方法適用於對地區層麵進行研究,本文以國家資本金占地區工業總資產或者行業總資產的比重這一指標來衡量政企合謀,不僅可以從地區層麵也可以從行業層麵進行研究。國家資本金占比越大,則意味著當地國有企業或者國家控股企業越多,而當地政府迫於政治和經濟壓力,則越有可能與這些企業合謀。其中,國家資本金與工業總資產數據均來源於2001—2014年《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

此外,為了保證分析結果的穩健性,本文還加入其他對產能過剩有影響的變量指標,如淨出口額、外商直接投資比重、投資比重、城鎮化率、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等作為控製變量。各變量選取理由及計算方法說明如下。

投資比重(invest)。投資是工業企業獲得資金的主要方式。已有研究表明,過高的投資會導致產能過剩(韓國高等,2011),並且在地方政府競爭中,加大投資是各級地方政府采取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因此,本文考慮投資對產能過剩的影響,並選取投資比重作為控製變量,采用當年價投資額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來衡量。其中當年價投資額等於當年固定資產原值減去前一年固定資產原值,數據來源於2002—2016年《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

城鎮化率(urb)。從地區層麵來講,城鎮化一方麵會帶來新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麵也會帶來新增的生產能力,並且提高城鎮化水平所新增的生產能力與其所帶來的消費需求之間的作用大小不確定,因此,城鎮化在帶來一定的社會消費需求的同時也可能會形成更強大的生產能力,造成更嚴重的產能過剩。本文采用城鎮化率即各省市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來表示,數據來源於2002—2016年《中國人口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

地方政府一般財政預算收入(income)。耿強等(2011)、江飛濤等(2012)的研究表明,我國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在於地區的補貼性競爭。地方政府一般財政預算收入代表了地方政府的消費能力,也代表了地方政府對經濟的扭曲能力,因此本文采用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來衡量政府對經濟的幹預程度,相關數據來源於2002—2016年《中國統計年鑒》。

外商直接投資比重(fdi)。外商直接投資對東道國企業具有技術溢出效應,能夠促進東道國企業在管理方式、製度創新等方麵的變革,並提高東道國企業的整體生產能力。此外,外商直接投資也能夠加劇東道國內部市場的競爭,還能影響東道國內部產品的供求關係。本文采用外商直接投資額占GDP的比重來表示,數據來源於2002—2016年《中國統計年鑒》。

(3) 相關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根據以上分析,對相關變量指標進行描述性統計,如表8所示。

表8分地區的相關變量指標的描述性統計

變量符號變量名稱(單位)觀測值N平均值標準差最大值最小值

ecu產能過剩率4350.28670.1950.8760.00

gjzbj國家資本金占比4350.3160.1680.8600.04

invest投資比重4350.5370.2162.1800.150

urb城鎮化率4350.4840.1560.9000.230

income地方政府財政一般

預算收入占GDP比重4350.1840.0840.6100.070

fdi外商投資比重4350.8800.1520.8800.01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數據整理計算所得。

(4) 實證結果及分析

根據計量模型(1),采用2002—2016年29個省、市、自治區的麵板數據(海南、西藏的數據缺失較多,因此在本文中不列入分析),實證檢驗政企合謀對產能過剩的影響。麵板數據回歸結果如表9所示。

表9分地區進行麵板數據回歸的結果

模型(1)

OLS模型(2)

隨機效應模型(3)

固定效應

gjzbj0.472***

(13.06)0.306***

(7.60)0.266***

(6.15)

invest0.283***

(7.89)0.321***

(10.93)0.319***

(10.78)

urb-0.520***

(-10.71)-0.667***

(-8.31)-0.607***

(-4.72)

income-0.0188

(-0.24)-0.368***

(-3.69)-0.537***

(-4.15)

fdi0.145***

(2.86)0.225***

(3.95)0.267***

(3.82)

_cons0.223***

(6.74)0.380***

(7.37)0.391***

(5.91)

觀測值435435435

F值185.46—18.85

Rsquare0.68370.62310.6255

注:括號內為t值,***、**、*分別表示在1%、5%、10%水平上顯著。

利用Hausman檢驗來檢驗模型是固定效應還是隨機效應,檢驗結果如表10所示。

表10隨機效應的Hausman檢驗結果

檢驗統計量自由度概率值

隨機效應檢驗12.0360.0614

從表10可以看出檢驗統計量等於12.03,其概率值為0.0614,可以認為固定效應模型的估計量要優於隨機效應模型。因此,本文選擇固定效應模型(3)作為最終回歸結果。

從模型結果來看,衡量政企合謀程度的指標國家資本金占比(gjzbj)係數顯著為正,表明政企合謀對產能過剩的影響顯著,且隨著政企合謀程度的加強,產能過剩越來越嚴重。這一點與我國產能過剩的國情是相符的。在我國,越是政府高度重視、審批嚴格、國有程度高的行業,產能過剩越嚴重。因此,各地區國家資本金占比越高,政企合謀程度越嚴重,產能過剩的程度也會越嚴重。

投資比重(invest)對產能過剩均呈現出顯著的正效應,表明過度投資依舊是導致我國現階段的產能過剩的因素。這一結果與現有研究結論——過度投資導致產能過剩是一致的

韓國高等(2011)、江飛濤等(2012)的研究均表明,過度投資是導致我國產能過剩的決定性因素。(韓國高等2011,江飛濤等2012)。並且,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對產業具有良好的前景期望,這一社會共識引致大量投資,從而產生“潮湧現象”,導致產能過剩。尤其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在現有的以GDP增長為核心的政府官員政治晉升體製下,由於投資對GDP的貢獻很大,因此地方政府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對幹預企業投資具有強烈的動機,並在財政分權的財政體製下,地方政府逐漸擁有了相對獨立的財權和事權,能夠並且有動力利用各種優惠政策招商引資,於是在市場供求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大量行業盲目擴張,從而加劇產能過剩。

城鎮化率(urb)對產能過剩有顯著的負效應。城鎮化作為經濟發展的動力,一方麵會帶來消費需求,另一方麵也會帶來新增的生產能力,對工業產能具有很強的推動和吸收能力。我國長期以來快速城鎮化帶來的新增的工業生產能力要小於其帶來的消費需求,使得城鎮化對工業生產能力的推動作用小於其對工業產能的吸收,因而,快速的城鎮化對產能過剩具有負效應,表現為城鎮化程度越高,產能過剩率則越低。因此,推動城鎮化發展,對化解產能過剩具有很大的作用。

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和地區GDP之比(income)與產能過剩率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係,表現為當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與地區GDP之比增加1%,產能過剩率就下降0.537%。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與地區GDP之比可以反映地方政府對經濟的幹預或者扭曲能力。地方政府主要通過財政補貼、土地價格、環境約束、稅收優惠等手段對企業運營加以幹預。而這些手段中,財政補貼是支出性幹預,其餘均是收入性幹預。但是,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和地區GDP的比值高低與政府對經濟的幹預能力並沒有直接的單調性的關係,即其比值高並不一定說明政府對經濟的幹預能力越大或者越小,相反,其比值的高低均可以說明地方政府對經濟幹預程度的加強。比如,各級地方政府為了在競爭中獲得更大的優勢,可以通過減稅、低價出讓土地來吸引投資刺激經濟,這時政府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與GDP的比值會下降,同時,這一措施也會導致產能過剩,當然,也有可能使得企業提高產能利用率,從而緩解產能過剩。但是,從各省、市、自治區的實際情況來看,政府往往傾向於幹預企業的投資策略,而在生產環節,企業仍然是主導,因而,政府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占GDP的比重越大,產能過剩率反而會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