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破浣溪沙(1 / 2)

納蘭容若

林下荒苔道韞家,生憐玉骨委塵沙。愁向風前無說處,數歸鴉。

半世浮萍隨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魂是柳綿吹欲碎,繞天涯。

有詠絮之才的女子長眠地下,怎不讓人憐惜她如何忍受著風沙。這種情愫無法向人言說,隻能立在風中細數暮歸的群鴉。

三十華年就像浮萍隨水而去,一夜的風雨就埋葬了鮮花。我的魂魄就像柳絮一樣快要被風吹碎了,漫山遍野飄落天涯。

“林下”,張九齡《感遇十二首》第一首:“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這裏是“林下美人”的出處,納蘭容若、曹雪芹、高啟皆有詩句。詩用比興手法,不求人知。

謝道韞(349—409),東晉著名才女。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有“金陵十二釵正冊判詞”雲:“可歎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裏埋。”其中“詠絮才”用的是東晉才女謝道韞的故事。據《晉書·王凝之妻謝氏傳》:“王凝之妻謝道韞,聰明有才辯,嚐內集,雪驟下,叔謝安曰:‘何所擬也?’安兄子朗曰:‘撒鹽空中差可擬。’道韞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安大悅,眾承許之。”後世常稱讚能詩善文的女子為“詠絮才”。

謝道韞有“林下之風”,不是閨房之秀。初,同郡張玄妹亦有才質,適於顧氏,玄每稱之,以敵道韞。有濟尼者,遊於二家,或問之,濟尼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風氣。顧家婦清心玉映,自是閨房之秀。”謝道韞是東晉才女,出身名門望族,一代名將謝安之侄女,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媳,才學過人,聰慧高雅,且臨危不亂。“舊時王謝堂前燕”,詩中所說的“王”、“謝”兩大家族正是她的婆家和娘家。

“葬花”,如“葬花天氣”,“黛玉葬花”源自容若的詩並不是沒有根據的。《紅樓夢》裏多次提到“葬花”。有一次,寶玉攜了一套《會真記》,坐在桃花樹下的石頭上,正看到“落紅成陣”,隻見一陣風過,把樹頭上桃花吹下一大半來,落得滿身滿書滿地皆是。寶玉要抖將下來,恐怕腳步踐踏了,隻得兜了那花瓣,來至池邊,抖在池內。此時,林黛玉肩上擔著花鋤,鋤上掛著花囊,手內拿著花帚。告訴寶玉:“撂在水裏不好。你看這裏的水幹淨,隻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髒的臭的混倒,仍舊把花糟蹋了。那犄角上我有一個花塚,如今把他掃了,裝在這絹袋裏,拿土埋上,日久不過隨土化了,豈不幹淨。”後來林黛玉還作了《葬花詞》:“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閨中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在與史湘雲聯句時,林黛玉也以“冷月葬花魂”來對“寒塘渡鶴影。”

“浮萍”,古人認為楊花入水化為浮萍。“風絮飄殘已化萍”,風中飄殘的柳絮,已經化作水麵的浮萍。“風中柳絮水中萍,聚散兩無情。”兩者都是飄零之物。

“半世”,這個薄命的女子隻活了三十歲。這首詩大約是他三十歲時作的。古製六十歲為一甲子,三十歲算是“半世”。

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出生於1655年1月19日(陰曆1654年12月12日)。

納蘭是武英殿大學士明珠長子。年少聰穎過人,文武全才,天分中自有一段癡情:“自是天下癡情種,不是人間富貴花。”(《塞上詠雪花》)

康熙十五年(1676)二十二歲時中丙辰科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後授三等侍衛,循進一等,武官正三品。作為康熙禦前一等侍衛,常常扈從康熙外出、遠征,領略過“萬裏西風瀚海沙”的大漠風光。

納蘭身居高位,卻愛結交漢族布衣文人,如朱彝尊、陳維崧、顧貞觀、薑宸英、嚴繩孫等,其居淥水亭經常成為他們的雅聚之所。納蘭一生著作頗豐:《通誌堂集》二十卷,編選《今詞初集》、《名家絕句鈔》、《全唐詩選》等書。

納蘭的主要成就在詞,存三百四十九首,刊印為《側帽》、《飲水》集,後多稱《納蘭詞》。風格清新雋秀,哀感頑豔,有南唐後主遺風。王國維有評:“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人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