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技術創新與資本市場 : 馬克思相對剩餘價值理論再

研究 \/ 朱斌著. 南京 :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9.4

(東華湖馬克思主義文本研究係列叢書 \/ 朱進東主

編)

ISBN9787305217890

Ⅰ. ①技… Ⅱ. ①朱… Ⅲ. ①馬克思主義-相對剩餘

價值-理論研究 Ⅳ. ①A811.66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9)第047407號

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

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

出版人金鑫榮

叢書名東華湖馬克思主義文本研究係列叢書

書名技術創新與資本市場:馬克思相對剩餘價值理論再研究

著者朱斌

責任編輯張婧妤編輯熱線02583592409

照排南京南琳圖文製作有限公司

印刷江蘇鳳凰數碼印務有限公司

開本652×9601/16印張 1325字數 160 千

版次2019年4月第1版2019年4月第1次印刷

ISBN9787305217890

定價7800元

網址: http:\/\/www.njupco.com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njupco

官方微信號: njupress

銷售谘詢熱線: (025) 83594756

*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 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

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

00

技術創新與資本市場|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語境下的沉思(代總序)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語境下的沉思

(代總序)

朱進東朱進東,哲學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哲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江蘇省“333”工程。美國埃默裏大學哲學係訪問學者。國家級精品課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核心主講人。著有《馬克思和蒲魯東》、《黑格爾哲學譯述集》、《〈大綱〉研究》、《政治傳播學》、《自選集之我學故我在》。譯著有《黑格爾》、《20世紀思想史》、《黑格爾傳》、《理性的主張》、《政治創新與概念變革》、《人際傳播新論》、《杜威全集卷一》、《欲望與利益》、《先鋒派散論》。

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明確地指出,共產主義是追求實際目的的最實際的運動,建立共產主義實質上有著經濟上的性質。當前不能僅僅去數世界上還存在多少社會主義國家,而更重要的是要正視實際發生著的國際無產階級運動。自馬克思等人創立第一國際以來,馬克思主義(從古典馬克思主義到正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始終是和國際無產階級或工人階級的現實命運聯係在一起的,從第一國際到第五國際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就證明了這一點。自2006年第五國際(無產階級聯盟)或第五國際聯盟的麵世,針對帝國主義在全球統治造成的種種災難,主張反對帝國主義,發動社會主義革命,對全球資本主義做毫不妥協的鬥爭;主張以階級鬥爭和暴力革命的手段來推翻帝國主義的統治,建立真正的自由民主的國家;主張保護生態環境。不管第五國際聯盟是不是舉著馬克思主義這麵旗幟,其內容實質上都是與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的。而當今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握有馬克思主義學說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最大話語權。

曆史上幾個時間節點帶給人們啟迪。1905年孫中山創立同盟會,同年,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1910年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1911年中國發生辛亥革命。1640年發生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16年清王朝建立。16世紀歐洲盛行文藝複興運動,1919年中國才爆發五四新文化運動。人類無法使曆史言說,而曆史自身卻在言說。人類究竟應該在曆史深處看到什麼呢?有些東西確實是用血與火寫進人類編年史的,縱使曆史中夾雜著謊言,但謊言終究無法完全代表曆史。對於某些現象,首先要認同它們是曆史的,而後才可對它們加以解析。德意誌大哲人黑格爾曾經說過,人類應該從曆史中吸取的最大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也沒有從曆史中吸取教訓。上麵對比曆史上的具體時間,意在表明我們的國家雖然在不斷向前發展,但不管具有何種特殊的國情,皆不是發展得慢或貽誤發展戰略機遇的理由。我們眼下應該參與和利用好世界範圍內的科學技術革命。無論是善意的批評者,還是打著人權幌子幹預中國內政的帝國主義,他們諒必不可能看不到,從1921到2013年這近百年間裏,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用了不到30年時間完成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接著用了64年(到2013年)時間建設新中國,改革開放是自1978年以來的事情,中國人隻用了30多年就走完了別人兩三百年才走完的路。穩步前進不等於保守徘徊,國家事業越向高端發展,越要盡量避免犯急性病,越要準備克服前進道路上的艱難險阻,雖知“高處不勝寒”,卻也要勇於登攀。

當今的中華民族是理性的、成熟的民族,飽經苦難的磨礪,誌向更加堅定。民族品格決定了我們善於知己知彼。在古代以科技發明著稱的我們正麵臨世界範圍內新的科技革命。每個民族都有它自己的東西,這自己的東西就是民族的根本之物。每個民族都應該做出自己的選擇,這一定是自覺自願的選擇,因為唯此才有可能使它在世界上爭得一席之地。中華民族是個理性、成熟的而非強權、霸道的民族。理所當然地,我們拒絕別人強加的意識形態或價值觀念,但是我們同樣善於借鑒和吸收別民族的成功經驗,當代中國人已告別夜郎自大、閉關鎖國的天朝迷夢。我們已經是獨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具有我們自己的主心骨,能夠做到臨危不懼、處亂不驚、“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我們的民族精神告訴我們,作為正在和平崛起的中華民族,我們心裏非常清楚自己對人類世界的責任和擔當。

“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 中國共產黨領導,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實現振興中華文明的中國夢,此三者構成我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奮鬥的思想基礎。這就決定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大智慧的出場成為必然。摒棄冷戰思維的老套路勢在必行,所以力主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這標誌著當代中國政治家準確地把握時代的走勢;徹底摒棄零和思維,坦誠表露中國對世界應有的擔當,相信世界必會對中國做出應有的尊重。新絲綢之路的開辟,進行第二次改革,破除特定群體利益固化,進一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所有這些都需要用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政治哲學大智慧來引領。

中國奇跡背後的沉思。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各個方麵(如政治經濟、教育科技、軍事外交)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進步。我們有過成功的喜悅,也接受失敗的教訓,但我們始終在挺胸闊步、勇往直前。改革開放使我國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正能量的釋放引起世人極大的關注。在這期間,我們經曆了撥亂反正、正本清源思想領域的矯正,經曆了對西方文化抉擇的認同,經曆了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實踐上的艱辛探索,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這一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引下,我國經濟社會的建設在充滿機遇和挑戰的過程中穩步發展,現在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所有這些都堪稱中國奇跡,而這奇跡背後的東西非常值得我們去細心思考。

從曆史上看,中國不乏鼎盛時期,如漢唐兩代(甚至唐代思想文化對異域的影響至今還脈脈可感)。然而,每當關乎民族國家命運的關鍵時刻,當代中國人所表現出的萬眾一心、眾誌成城是古人所無法比擬的。不管是我們的思想一次次解放,辯證地接納西方科學技術,理性地認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客觀、公允地對待作為“社會主動輪”的資本,還是圓滿地完成抗洪搶險,群策群力抗擊“非典”,成功地主辦奧運,取得抗震救災的勝利,周密地處理複雜多變的外交事宜,我們的國家都表現出大國應有的風範,這些都證明我們的民族是理性的、成熟的民族。從廣義上說,所有這些都可稱作中國奇跡。這其中當然包括30多年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這一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跡。每逢關鍵時刻,“解放軍”、“共產黨員”這兩個詞變成了晶瑩剔透的符號,絕對堪稱生命精神的澄明。恐怕單用中國傳統文明的複興解釋不了這樣的奇跡。從民族性格角度看,中華民族自古就具有“和”的理念。如果這能夠解釋中國奇跡,魯迅先生就不會蒸出“人血饅頭”。誠然,在民族性格方麵,何止中國人有著醜陋的一麵。大和民族、美利堅民族性格中難道都是陽光的東西?更不能從人的本能和貧富這兩個方麵來解釋這樣的奇跡,因為“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的問題從古至今爭論不休,斯世“拔一毛為天下而不為者”大有人在。

那麼,出現中國奇跡這種現象到底應該做出何種解釋呢?或者說中國奇跡背後的支撐物是什麼呢?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闖過激流險灘,每逢大是大非的關鍵時刻都能做到人心穩定、萬眾一心、臨危不懼、處亂不驚、化險為夷。我們以為,這與我國長期宣傳馬克思主義,用馬克思主義來引領主流意識形態,使國民心靈深處形成穩定的思想根基結構有關。在我國,之所以能夠產生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與把高校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主要宣傳陣地是分不開的。毋庸置疑,我黨的領袖人物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也應該看到,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受眾首先是廣大青年學生(從中學生到研究生這個群體)。與此同時,有一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宣傳家,半個多世紀以來,在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馬克思主義在國民中普及,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文化中占有核心地位方麵,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完全應該編撰一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我國高校的教學史。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構成了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現代化征程中凝心聚力的精神支柱,從而使國民在心理層麵達成識大體、顧大局、樂於奉獻、自我犧牲、他人勝過自我的精神上的高尚的共識。

如果單就中國經濟30多年奇跡般發展的原因來說,除去可以歸結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全國人民齊心合力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外,還與馬克思的巨著《資本論》在中國學界得到深透的研究有關。當今的現實狀況是,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金磚國家的引領者,振興世界經濟的巨大引擎。應該說,這是我國人民以大智慧克服了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眾多問題,甚至極其棘手的難題,才把有特色的中國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的,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契合中國現實的經濟學理論,而且相應的政治理論或哲學、倫理學、文學、法律領域都要與之齊頭並進。30多年的改革開放實踐證明了我國的理論家們確實做到了這些。那麼,中國為何從改革開放起,就能夠拿出一係列高妙的經濟學理論呢?它們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拍腦袋拍出來的,或理論家們一時心血來潮的產物,而可以說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是有著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較高的理論起點的,那就是早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學界就對馬克思的《資本論》有著全方位的深度研究,特別是對《資本論》第一卷幾乎做到了逐字逐句的解析。經濟學家們遊曆了馬克思經濟學研究的心路曆程,他們在經濟學上的起點非常高,具有更加開闊的理論視野,擁有了犀利的經濟學解剖分析刀,因此,他們可以對中國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問題給予快刀斬亂麻式的解決。完全可以這樣斷言,大凡當代中國有見地的經濟學家,幾乎都是從《資本論》出發的,無論他們是讚同《資本論》還是批評《資本論》。所以,中國經濟30多年奇跡般的發展,不管其中有多少原因,對馬克思《資本論》深度的解讀和研究肯定構成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說我們的民族表現出的是一個理性、成熟的民族,意味著這個民族不會動輒頭腦發熱,而能夠做到方圓互化,得失進退平衡,分寸拿捏得當,未雨綢繆,居安思危。我們黨始終對中國社會未來的發展保持清醒的認識。我們深知,雖然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經濟發展已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我國已在金磚國家中扮演著主導者的角色,但是,我們的確應該看到打造我國經濟轉型升級也勢在必行,由於我國經濟運行中不確定因素的增加而使遇到風險的概率增大。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我國在處理國際事務方麵顯得有理、有利、有節、大氣坦蕩,而非小肚雞腸。我們完全能夠利用當代中國的政治大智慧極大地減少腐敗;腐敗現象著實令人觸目驚心,而整治腐敗卻也使我們的人民對我們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加充滿信心。必須說的是,要想把一百年前還沒有民主和科學概念的國度建成世界強國,這就要求我黨在領導我國人民完成這項前無古人的偉業過程中絕不能犯急性病;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去完成更為艱巨的任務,所以我們需要兩個一百年,但這絕不能構成被他人用做對我國說三道四甚至威脅我國的借口。

我們的民族心理上具有更強的承受力,正在和將要繼續勇敢地接受內生環境和外生環境的不斷挑戰。改革開放為何在中國取得成功,為何在同時期的伊斯蘭世界沒有產生這樣的改革開放,其中的重要原因在於當時的中國具備了相當的物質基礎和思想基礎。試想,在到處布滿荊棘般封建藩籬甚至原始圖騰般東西的國度,是絕不可能具有改革開放的清潔的思想根基的,而沒有這樣的根基,則西方的文明不容易被接納,縱使接納了也活不了多久,因為至少資本主義的文明與封建文明是格格不入的。誠然,以開放包容的心態認同西方文明,不能連糟粕也一起接受了,拿來主義不是包羅萬象,什麼都要,就像振興中華文明不能連糟粕也一起振興一樣。那麼,怎麼到了我國開始改革開放時期,我們就擁有現代意識的思想基礎了呢?我們封建文明古國給今人留下許許多多舊的東西,那新思想、新風俗、新文化、新習慣是如何建立的呢?國人不能不去思考這個問題,更不能掩耳盜鈴式地回避這個問題。曆史是由一個個時段組成的,不能要這個時段而舍掉另一個時段。共和國不同時期的領袖用以使人民獲得自由、民主、平等的手段不同,而無論是采用何種方式(如階級鬥爭或改革開放和法律手段),其所想要達到的目的整體上是相同的。

對待馬克思主義這一學說的態度的沉思。

馬克思主義不是離開人類文明大道以外的東西,像查爾斯·泰勒將黑格爾哲學看作一種文明那樣,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當屬人類文明之列。馬克思主義是彙入人類文明的東西,因此,它難以用使用時間去量度。這就證偽了所謂“過時論”。凡是文明皆具有通約性、共享性和合類性。不能說《易經》過時了,《奧義書》過時了,《資本論》過時了。在講究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時,我們還崇尚政治文明、生態文明。人類文明(包括馬克思主義)在闡釋中不斷綿延發展。政治不是文明的附庸,它本身就屬於文明的元素。無論是將馬克思主義當作一種意識形態看待,還是當作純粹政治的東西看待,都是對馬克思主義學說做出的有悖於曆史和現實的誤讀。馬克思主義引領意識形態,但它本身不是意識形態,因此不能把馬克思主義弄成意識形態之類的東西。這裏不是擔心意識形態具有虛假性,意識形態的虛假性是在“表麵的”意義上說的,它背後的東西即為經濟的決定作用;強調經濟因素的決定作用,絕不可由此得出馬克思主義是經濟決定論,否則,傳統習俗這類規範性的東西真的就喪失它們自己應有的地位。從這個角度上講,意識形態是類似柏拉圖意義上的“影子”。毋庸置疑,這裏的虛假已不是日常生活中的真假的假。早在20世紀60年代,法國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薩特就承認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這個時代所無法超越的,後來法國後馬克思主義者德裏達在《馬克思的幽靈》中主張用馬克思的思想去解決當代資本主義全球化過程中的某些問題。一種文明紮根於世界且生機盎然的重要的標誌在於能夠接受來自他方的挑戰,馬克思主義從它誕生那天起,就在應對種種挑戰中顯示出自身的勃勃生機。

中國近代史表明,我國選擇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成了執政黨,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為我國人民的指導思想,這首先是曆史的時代的事實,而不是首先需從理論上闡釋其必然性;隻要大家麵對曆史事實,就能夠認同這樣的選擇。理論來源於社會實踐,而絕不意味著社會現實都要從理論上予以闡明。中國近代史告訴人們,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曆史舞台上先後出現了100多個黨派,最終國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五四運動前後中國出現過不少主義,曆史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這些都是不爭的曆史事實,不是玄而又玄的理論問題,更不能人為地將其上升為高深莫測的理論問題。若想要去說清這類選擇具有合理性和客觀必然性,首要的是,不能上來就高談闊論而必須直麵曆史事實。如果人為地將事實提升為理論,那麼就將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了。這樣就會越說越糊塗,以致使人如墜煙海,茫茫然不知所雲。我們學理上曾犯過這樣低級的錯誤。

作為一種文明,馬克思主義是超越時間維度的。縱使某種文明不在場,那也無法借此否定它曾經的存在。江河文明、海洋文明均屬於人類文明之列。時間不會對文明作為人類精神化的東西起到束縛的作用。文明呈現在特定的曆史時段中,又構成曆史的在場的東西。從邏輯上說,馬克思主義既然有它自己的出場路徑,那麼,它本身就不會是永無收場的時候。如果說世上有永世長存的東西,那就是黑格爾所說的“惡無限”(或“壞的無限”)。所以,恩格斯才從黑格爾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現實的和凡是現實的都是合理的”命題中得出“凡是現存的都是應該滅亡的”這個革命的結論。曆史地、辯證地看待馬克思主義是符合馬克思主義自身的本質精神的。作為一種文明,馬克思主義必須被看作曆史的而非永恒的,否則我們就複歸黑格爾對待自己哲學的看法。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是來自社會生活的活生生的政治智慧。

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過時論”實質上是教條主義的懶漢思想的翻版。曆史表明,教條主義是唯書唯上。作為一種頑症,教條主義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是產生“過時論”的溫床和土壤。中國共產黨黨史表明,教條主義思想路線曾給我黨帶來慘痛的經驗教訓。教條地對待馬克思主義,懶漢式地抱住馬克思主義的“本本”不放,使馬克思主義變成空中樓閣,不接地氣,這樣難免就會犯刻舟求劍、削足適履之類的錯誤。說穿了這是一種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懶漢式的態度,是將馬克思主義變成包醫百病的口頭禪式的“靈丹妙藥”。在我們黨的曆史上,曾用馬列主義老太太來形容某些對馬克思主義誇誇其談的人們,這些人說的是一套而做的是另一套,當麵一套而背後是另一套,對人一套而對己是另一套。“過時論”本質上屬於“本本主義”。“照鏡子,正衣冠”首先是正自己的衣冠。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但是有人把它弄成教條主義的東西。“過時論”在於硬要將馬克思主義不具有的功能強加給馬克思主義,這就會使其陷入十分尷尬的境地(我們對反馬克思主義者如波普、曼海姆、福山等應做出回應)。教條主義形式上是將馬克思主義神化,實際上不是敬畏馬克思主義而是糟蹋馬克思主義,甚至讓馬克思主義變得庸俗化。說到底,教條主義或“本本主義”是思想上的、實踐上的懶漢,表麵上神話馬克思主義,實質上是在敗壞和糟蹋馬克思主義。啟用古典馬克思主義這一概念,絕不等於使馬克思主義不在場或失去話語權或沉默。

0

和任何一門科學一樣,馬克思主義也具有它自己的科學功能。馬克思主義具有嚴密、完整的思想體係域或理論場域;它的主要內容表現為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世界觀、是智慧、是方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地分析人類社會生活;科學社會主義是給人類社會發展定向。馬克思主義分析人類生活中的經濟生活現象,而又不是純經濟式的分析;所以,當代國際政治與經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必須關注的。政治從來都是附著經濟生活的,經濟現象也都反映著某種政治價值取向的。資本主義社會在馬克思那裏被視為人類社會的前史,這就拋棄了曆史循環論;人類社會的本真狀態就是它的原生態的社會狀態,就是意味著要朝著人類的終極目標所指方向邁進。馬克思主義有著自身的功能,不能期望馬克思主義具有一種它原本就不具有的功能;如果期望馬克思主義具有它自身不具有的功能,那麼就會令人大失所望,因為這不是將馬克思主義功能泛化或放大,就是縮小了馬克思主義功能。強調馬克思主義是曆史的而非永恒的,不能僅僅停留在認識上和理論上,而更應該在現實生活中將馬克思主義當作曆史的東西來對待,從而避免使馬克思主義神學化,從而避免將馬克思主義變為蒙昧主義。

不管是把馬克思主義當作永恒的,還是期待馬克思主義擁有它原本不具有的功能,都是將馬克思主義非馬克思主義化。而某些人打著思想解放的旗號,搬弄西方哲學話語範疇,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別出心裁的解讀和闡釋,從而把馬克思主義弄得不倫不類,變成隻有闡釋者自鳴得意而使受眾莫名其妙的東西。如果是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的精英們在做這樣的事情,那麼後果將是更加可怕的。在作為馬克思主義主要接受群體的青年學生中,這樣的精英們因碩果累累而成為莘莘學子心目中崇高的學術偶像,作為偶像的精英們一顰一笑皆直接影響著青年學子的思想世界。思想理論領域的精英們搬弄馬克思主義名詞術語,將馬克思主義弄得不倫不類,沉醉於馬克思早期帶著德國古典哲學家的話語範疇,從學理上恣意闡釋馬克思主義,這些恰恰是與馬克思主義格格不入的。誠然,穿越受眾心理底線時會給精英們帶來一種遊刃有餘的快感,而帶給青年人精神世界的卻是些杯盤狼藉的東西。

在馬克思那裏,崇尚的是曆史的東西,而永恒的東西在他看來充其量隻不過是文學上的誇張。早在資本主義社會形態處於繁榮階段,馬克思就曾明確斷言,資本主義是曆史形態的東西或資本主義是曆史的而非永恒的。對於馬克思主義本身來說,它也是一種曆史的而非永恒的東西。這就意味著馬克思主義也經曆一個孕育、產生、發展和將完成其曆史使命的過程。它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是從來就有的,不是空穴來風,不是人們拍腦袋拍出來的。永恒的非曆史的東西最終都是神學的東西,而神學是無法從曆史發生學的角度解讀的。然而,現實生活中,人們對馬克思主義將會完成它自己的曆史使命這個問題似乎是避而不談的。在我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天經地義的,而隻要從曆史的觀點看,也是可以超越的,隻是現在的中國還沒有出現一個比中國共產黨更卓越的政黨(盡管有著許多黨派)。放眼世界,美國不也就是共和黨和民主黨輪流執政;按某些人的邏輯,美國不應該隻是由兩黨交換統治,但這就是美國政黨執政方麵的現實狀況。而中國是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如果哪一天中國出現了多黨輪流執政或聯合執政,那一定是中國政黨史上的開天辟地的大事件。這樣看待和前瞻我們黨的發展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

現實生活中,有人還會將馬克思主義當作超曆史的東西看待,譬如,他們往往將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當作是永恒的、終極的東西,似乎沒有什麼東西能夠超越共產主義社會。這實際上不是在捍衛馬克思主義學說,而是將馬克思主義庸俗化和神學化,割斷了馬克思主義與曆史的聯係,而且這與資產階級辯護士們將資本主義社會形態說成是曆史的終結本質上毫無二致。這實際上是將馬克思主義非馬克思主義化了,是打著馬克思主義旗號卻肢解甚至閹割馬克思主義。事實上,有些馬克思主義的闡釋者隻是與馬克思主義攀親結緣,急功近利式地將馬克思主義變成他們自己的敲門磚。解讀馬克思主義確實有多種模式,但不管采用哪種解讀模式,都必須尊重馬克思主義應有的穩定的語境,因為馬克思主義不是任人煎炸的麵團;反對實用主義地對待馬克思主義,因為這樣會將馬克思主義變成“非魚非肉”的東西。解讀馬克思主義文本不能沒有底線,不能關起門來解讀,而要了解和研究西方學者對馬克思主義的闡釋。因此,對馬克思主義的解讀和闡釋,要和國際馬克思主義學界接軌。不能試圖用中國文化來溶解馬克思主義;如果這樣,就類似於給馬克思主義洗硫酸澡,過分膨脹地強調中國文化的特質,這勢必會在表麵上造成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水土不服。

對“古典馬克思主義”概念的沉思。

馬克思主義這個概念傳入中國,已經超過一個世紀了。沒有哪一個概念能夠像馬克思主義這個概念一樣對中國社會產生如此空前巨大的影響。在我國改革進入深水區的今天,不應忌諱“正統馬克思主義”這一概念,更重要的是,我們鄭重主張啟用“古典馬克思主義”這一概念。在西方學界,通常將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稱之為“古典馬克思主義”,也就是馬克思、恩格斯所論述的社會理論。古典不等於不在場或失去話語權,更不意味著陳舊、過時。隻有依據馬克思主義譜係準確地把握古典馬克思主義和正統馬克思主義這兩個概念,才能科學地定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特別是其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曆史價值和現實意蘊。古典馬克思主義這一概念中的“古典”絕不意味著古典馬克思主義不在場或失去了話語權。古典絕不代表缺席或沉默。就德國古典哲學來說,黑格爾哲學到目前有過五次複興(最近一次複興正在進行著),20世紀依然是康德的世紀,因為康德提出的哲學問題仍然在困擾著人類。

科學地領會正統馬克思主義這個概念,有助於定位正統馬克思主義是介於古典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啟用古典馬克思主義這一概念有助於使西方馬克思主義盡快歸宗入譜,證明西方馬克思主義並不是什麼旁門左道或異端邪說。自新時期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西方馬克思主義是較早受到國內學界研究的西方社會思潮之一種。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就有關於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專著問世,西方馬克思主義一度與人本主義思潮、科學主義思潮並列為三大社會思潮。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的出場可從兩個方麵來看,一是對正統馬克思主義的批評,強調對正統馬克思主義視野之外的文化進行研究;二是在馬克思主義譜係中,西方馬克思主義本身也屬於古典馬克思主義之後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流派。這樣一來,我們就能把某些看似不入宗不入流的人物納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範疇,譬如,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奠基者之一——盧卡奇,這位20世紀馬克思主義大理論家的著作當然應該算作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古典與經典是兩個需要加以辨析的概念。古典馬克思主義有經典著作,西方馬克思主義也有經典著作,如盧卡奇的《曆史與階級意識》、葛蘭西的《獄中筆記》和科爾施的《馬克思主義與哲學》;無論古典馬克思主義著作或經典著作,還是西方馬克思主義著作或經典著作,都屬於馬克思主義著作範疇。隻是說後馬克思主義不是馬克思主義,這等於沒說,因為它沒有點出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質,如同後現代主義不可簡單地理解成不是現代主義一樣。後馬克思主義與古典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乃至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之間存在何種關係,這是馬克思主義學界和學者必須加以辨識清楚的問題。至少可以說,後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之間不存在斷裂關係。這裏的“後”也不純粹是時間上的後,而標誌著這個時期馬克思主義的某些特征倒是和後現代這一概念中的“後”有著某種相似的所指。

無論古典馬克思主義還是正統馬克思主義,都置身於馬克思主義譜係中,而且古典馬克思主義在這個譜係中占據著始祖的地位。馬克思主義思想史表明,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著實旨在通過《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和《自然辯證法》(未竟之作)來係統地闡述古典馬克思主義學說。這樣的闡述在於使古典馬克思主義更加係統化,消除古典馬克思主義自身中模糊不清甚至自相矛盾的成分,這就從而形成了正統馬克思主義。正統馬克思主義經過考茨基、普列漢諾夫,為列寧所捍衛和發展;而西方馬克思主義作為在西歐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發展出的知識馬克思主義,力圖使馬克思主義變得更加精致、更加開放和更加流行,這是值得肯定的;而且西方馬克思主義還考察了正統馬克思主義領域以外的文化問題,這應該說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一個貢獻。應該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正統馬克思主義受到來自新左派和新的社會運動導致的知識流派和政治流派發起的挑戰,這也是不爭的事實。然而,這絕不意味著列寧主義即為正統的馬克思主義,像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一樣,列寧主義中既有古典馬克思主義的內容又有正統馬克思主義的成分。由此不難看出,對古典馬克思主義和正統馬克思主義這兩個概念加以辨識所具有的理論價值。

現實中,對馬克思主義這個概念的運用要求我們擁有穩定的語境。當人們說到在意識形態(政治和文化意識形態)領域要運用馬克思主義引領時,這裏所指的馬克思主義的確切含義是什麼呢?這裏既不可將馬克思主義這個概念泛化,也不能使它的含義變得太窄,但人們實際上對這個語境中的馬克思主義這個概念在理解上不是太窄就是過於寬泛。因此,要消除這種理解上的缺位,就必須啟用古典馬克思主義這個概念。實實在在地弄清馬克思主義譜係及其譜係中各家各派之間的牽連;古典馬克思主義是源,而之後生出的思想派別是流,換句話說,古典馬克思主義與其後的馬克思主義諸思想派別間是源和流的關係。十分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樣態,不可簡單地歸結為“市場社會主義”理論,盡管絕大多數外國學者通常做出這樣的等同。在視市場為上帝的美國人那裏,市場不但不可監管甚至監督也是不可以的。在社會主義思想史上,最早提出市場社會主義的是蒲魯東。絕對不能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簡單地歸結為市場社會主義,而確實早就有人說過,誰能夠理論上將“市場”和“社會主義”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誰就應該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表明,市場是個中性的、工具性的東西,資本同樣具有這樣的特性。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源頭可追溯到古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同時也含有正統馬克思主義的元素,但不能被簡單地歸結為古典馬克思主義和正統馬克思主義的疊加,因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擁有它自己的獨立的門戶和安身立命的東西;實事求是地說,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文明最高端的表現樣態。在馬克思主義譜係中,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占據著獨樹一幟的地位,而且它的現實走向代表著當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總體趨勢。厘清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與古典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譜係及其譜係內各個思想流派之間的關係,有利於在世界範圍內通過整合進而形成馬克思主義政治智慧文明的理論場域,以便讓世人名正言順地分享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文明。馬克思主義理論場域中各家各派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應當互聯互通,彼此接納,彌合門戶高低貴賤之分,從而形成高端共享的馬克思主義政治智慧文明。如此態度和做法,不會降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曆史地位。在放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唯我獨尊的身段之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就容易做到實事求是地定位自身在馬克思主義譜係中的地位。這樣一來,西方馬克思主義也就自然而然入流歸譜,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場域中的重要一支,從而消除西方馬克思主義在我國馬克思主義學界難以入流的尷尬現象。

啟用古典馬克思主義這一概念,有利於凸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應有的曆史地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是一個不斷生成的群體。譬如,盧森堡、梅林、考茨基、普列漢諾夫現在都被算作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之列,但是這些經典作家都在古典馬克思主義之後(他們大體上可列入正統馬克思主義範疇)。作為經典作家,他們與馬克思、恩格斯毫無區別,至少地位、輩分上沒有明顯的區別。我國學界所稱作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通常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及其之後的領袖人物。這樣的約定俗成式的稱謂也沒有突出馬克思主創始人(或“老祖宗”)應有的曆史地位。而啟用古典馬克思主義這一概念使我們能夠做出如下的區分:馬克思、恩格斯這兩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區別於之後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確切地說,馬克思、恩格斯這兩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應屬於古典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古典馬克思主義之後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則有正統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西方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經典作家。在我國學界,就西方馬克思主義來說,之所以有人認為西方馬克思主義取代了古典馬克思主義或比古典馬克思主義更高明,有人認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純屬旁門左道、異端邪說,這都是因沒有正視和認同馬克思主義理論譜係所致。

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沉思。

按照意大利曆史學家克羅齊的說法,“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告訴我們,今天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在稱謂上經曆了一個曆史發展過程。十月革命將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盡管有過“問題與主義”之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射中國革命之的,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從而產生了毛澤東思想以及之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國共產黨與馬克思主義的關係首先是一個曆史事實而不是一個理論,就像中國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一樣。“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國很快步入新的曆史時期;以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實踐中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自然而然代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先河(國外有學者將“文化大革命”之後稱為“後毛澤東時代”,這是用他們自己的理念範式來表述我國改革開放新時期)。在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不斷深入,逐漸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直到目前以振興中華文明為目的的中國夢。毛澤東思想之後的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此三者經過理論上的整合統一稱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從曆史上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毛澤東思想的關係絕不是斷裂關係,而應該是實際上也是繼承關係。原因在於,中國共產黨人都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引下,不斷用共產黨人的智慧去解決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的實際問題,在這樣的過程中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從而解決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問題,才不斷推動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健康蓬勃地向前發展,以至今天我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正是在這樣一個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曆史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地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而理論上積澱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十分清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的成果就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就是毛澤東思想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以振興中華文明為目的的中國夢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延伸,也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樣態。

民國時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曆史時段。“密納發的貓頭鷹要等到黃昏到來才會起飛”,如果認同黑格爾這個斷言的話,當今必須對民國時期做出深度的曆史反思,甚至完全可以說,當今是產生民國哲學的時候。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先要有馬克思主義文本。馬克思主義文本是“洋本子”,要中國化就必須把洋本子變成“土本子”。馬克思主義主要文本大都是在民國時期翻譯出來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肇始於民國時期,不管是從毛澤東算起還是上溯至李大釗。民國時期出現了《德意誌意識形態》的節譯本,出版了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和馬克思的《資本論》全譯本;湧現出了一批馬克思主義文本翻譯家,譬如,陳望道、郭大力、王亞南、郭沫若等,他們所製定的翻譯規範和所翻譯的某些術語為新中國馬克思主義文本翻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乃至為整個西方文獻的翻譯確立了某種規範性的東西,直到今天,它們仍然是馬克思主義文本翻譯方麵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為馬克思主義文本翻譯者所傳承。

在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做沉思時,完全可以斷言,共產主義思想的最為高端的形態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當代中國握有最有分量的馬克思主義話語權。我國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本身及其運行機製獨樹一幟。有西方學者指出,中國現有經濟模式顯然不同於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模式,它化解風險和抵禦金融危機的能力遠遠強於西方國家的經濟模式。這絕不是用“市場社會主義”所能夠解釋得了中國經濟持續30多年奇跡般高速發展這一現象的,因為西方社會玩轉的也是市場。這樣的奇跡標誌著我國政治哲學大智慧已經出場。可以預見,我國經濟在出現持續高速發展之後,整體趨勢應該不會停滯倒退,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必然會遇到某些波折,盡管如此,市場在我國經濟社會運行中的決定性作用應該是全方位的。由於國際利益集團的博弈和政治文化上的差異,在後理性時代必然會產生德性倫理世界的殊異,他者的價值觀念會以自由選擇或捆綁強加方式供我們選擇或讓我們被動接受。當今地緣政治的力量得到極大的彰顯。我們的民族應該出現且已經出現一批新的領袖人物,新領袖沒有跟在先賢後麵亦步亦趨、東施效顰,也沒有將先賢擱置一邊另起爐灶,而是薪火相傳式地繼往開來,在秉持傳統的同時拓展治國理政的新思路。

曆史告訴我們,我國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具有清晰的指導思想,必須深度把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即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具體地說,必須啟用古典馬克思主義這個概念,必須正視位於古典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間的正統馬克思主義。誠然,不是使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簡單地回到古典馬克思主義,也不是把古典馬克思主義和正統馬克思主義簡單的疊加視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而是要弄清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在世界馬克思主義政治文明場域中的地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認同西方學者所梳理出的馬克思主義譜係。在追尋和實現中國夢的今天,我們必須看到一種主義在一個國家產生長達一個世紀的影響而且還要繼續發展下去這一現象,這就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百年的傳承,使我們有著非常成熟的中國馬克思學,而眼下當務之急是如何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換句話說,目前中國應該強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或多些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弱化中國馬克思學或應該少些中國馬克思學。我們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說,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代表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最為高端的樣態。

對如何解讀馬克思主義文本和從中獲得什麼的沉思。

馬克思主義著作,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場域的穩定的載體。要從著作中吸收思想營養,首先就遇到如何解讀經典著作問題。就一般的讀書而言,古今中外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最原始的、最真切的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朱熹的讀書方法使人印象最為深刻)。就解讀馬克思主義文本而言,以往的從中學習立場觀點方法的說法現在仍然在沿用。近來有人提出多種解讀馬克思思想的模式,例如“以馬解馬”(依據馬克思本人的說法來理解馬克思思想)、“以恩解馬”(憑借恩格斯對馬克思的總體評論來理解馬克思)、“以黑解馬”(通過黑格爾的總體思想來理解馬克思),等等。拿“以恩解馬”來說,依據是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對〈關於費爾巴哈提綱〉的定位》、《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以及晚年關於曆史唯物主義的多封通信(從恩格斯那裏可以見到“以馬解馬”的源頭)。“以黑解馬”的根據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黑格爾勞動使人獲得本質的肯定,《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進一步提出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在勞動與人的關係方麵馬克思對亞當·斯密和黑格爾的見解的辨析(馬克思在勞動問題上的理路是,在黑格爾關於主人與奴隸的辯證法啟發下,肯定黑格爾勞動使人獲得本質的觀點,提出“異化勞動”這個經濟哲學概念,在終止異化勞動思路後,提出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的觀點,《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對勞動所做出的係列分析,勞動價值論,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共產主義社會中勞動成為人們自覺自願的第一需要)。“以列解馬”的依據在於,列寧提出的馬克思主義來源和組成部分,隻有解讀黑格爾的邏輯學才能理解馬克思的《資本論》(從列寧論斷中可以見到以黑格爾解馬克思的源頭),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密不可分,等等。通過解讀馬克思的文本,可從中具體學得話語、邏輯框架、理論思路、風格韻味。解讀的最終目的是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從方法上來說,要以核心文本為中心帶動對馬克思全部思想的體悟,解讀文本中潛在的東西(從空白處讀出東西),字裏行間透露出的東西(孫伯的深層曆史解讀法,阿爾都塞的症候閱讀法)。這不但對馬克思的文本而且對整個馬克思主義的文本也都是完全適用的。

跟一般經典文本一樣,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可以起到開心明智的作用。從馬克思主義文本中學得話語或語段時,不能實用主義式地損害語境斷章取義,不能割裂甚至閹割馬克思主義本真含義。這裏以馬克思的文本為例。要分清哪些是馬克思引用或轉述別人的話,有時分清哪些是馬克思的話不是很容易的,特別是在早期著作中,馬克思往往是在批判別人的東西時閃露出自己的觀點,譬如,《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黑格爾“勞動使人獲得本質”的觀點的認同,是在對黑格爾辯證法及其哲學的一般批判中出場的,再如,後期著作《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在閱讀《德國工人黨綱領》時做批注過程中閃現出自己對共產主義兩個階段及其特征的總體構想。像孫伯所說的,可以將馬克思的理論概括為社會批判理論、社會革命理論和社會發展理論,這就是馬克思超越費爾巴哈之後所形成的社會理論。毋庸置疑,馬克思和費爾巴哈的最大分野應該在於社會這個維度,這集中體現在費爾巴哈和馬克思對待人的問題上的殊異。

依靠解讀馬克思主義文本,既可澄清理論上的爭論,也可為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找到源頭上的依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提法可以溯源到《哥達綱領批判》;《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關於“資本的文明作用”和資本是“社會主動輪”的論斷,意味著資本是具有工具性質的中性的東西,這就為今日我國經濟社會中資本的出場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學界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命名頗具爭議,到底是應稱作唯物史觀或曆史唯物主義,還是實踐唯物主義或新唯物主義,應該說這些稱謂在馬克思那裏都可以找到文本依據,但馬克思最為明確地為自己哲學命名的是“新唯物主義”。就如何解讀馬克思主義文本來說,要和國際學界的解讀接軌。以國外對馬克思核心文本的確定來說,在長達100多年的時間裏先後經曆了三次漂移:從《資本論》到《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再到《1857—1858經濟學手稿》(還有《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在這裏,我們試以《1857—1858經濟學手稿》為例解說具體的解讀視野和解讀馬克思主義文本的總體理論結構場域。首先,必須弄熟《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這部文本。就是要做到對這部手稿了如指掌、如數家珍、倒背如流。如此方能做到熟能生巧,專而精而通,觸類旁通。馬克思主義學術精英們隻有做到這樣,才能讀出文本中的“真經”,悟出其中的“真諦”,才能不至於像對待麵團那樣隨意油炸馬克思文本(不是低估某些精英們的君子之心,而是他們確實是造出了某些淺入深出之類的莫名其妙的東西,這種東西無論於讀者還是於社會都是貽害無窮)。其次,通過對《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的解讀,帶動對馬克思其他文本群的解讀;在西方學者所說的青年馬克思與老年馬克思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也即在《1844年經濟學手稿》和《資本論》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再其次,掌握國外學者對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的解讀、研究的曆史與現狀,特別是他們那些新穎的見解。最後,放在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政治文明場域中來解讀《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鬥膽地說,這裏的四點也可以作為一般地解讀馬克思主義文本的理論場域的結構模式。

關於馬克思主義體係問題的沉思。

凡是體係都應該是某些彼此聯係的東西的整體,而雜亂無章的東西雖然表麵上構成整體但實質上依然無體係可言。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有人曾對古典馬克思主義體係的存在提出過質疑,而僅僅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思想或社會理論歸結為“經濟決定論”。在馬克思主義是否擁有完整的理論體係問題上,我們應該毫不猶豫地做出肯定的回答。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看不出他們倆刻意去構造自己的思想體係,倒是呈現出馬克思、恩格斯深入黑格爾思辨哲學的宮殿去竭力拯救辯證法和批評青年黑格爾派成員(施蒂納、鮑威爾等人)死死抱住黑格爾哲學體係中某個部分加以任意發揮的做法。然而,這一事實這並不能夠證明古典馬克思主義缺乏完整的理論體係。19世紀末20世紀初,有人(如伯恩斯坦)提出社會主義可以透過資本主義實現,因此要修正馬克思主義,還有人將古典馬克思主義簡單地歸結為“經濟決定論”。這時,列寧站出來捍衛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說,以馬克思主義和修正主義對比的方式,揭露和批判了伯恩斯坦“最終目的算不了什麼,運動就是一切”的修正主義,繼而在紀念馬克思逝世30周年時,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淵源和內在結構,論述了古典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這就意味著列寧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具有完整的科學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