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理工:江蘇健康與信息消費服務業發展研究報告(2017)二校成品:260*185版心:34行*36字文件路徑:B02J
江蘇健康與信息消費服務業發展研究報告(2017)
2017江蘇健康和信息
消費發展研究報告
出版社南大序號
校次校份數
錄入陳文件名
組版陳總頁碼
圖片圖數
校對版式
送校日期
聯係電話85992128
您對稿件的要求、意見和建議請直接與生產責任人孫誌洋聯係(13813855199)。我們將竭誠為您提供優質的服務!
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江蘇健康與信息消費服務業發展研究報告. 2017 \/
程永波主編.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9.2
ISBN 9787305216459
Ⅰ. ①江…Ⅱ. ①程…Ⅲ. ①醫療衛生服務-消費-
研究報告-江蘇-2017 ②信息消費-經濟發展-研究報告
-江蘇-2017Ⅳ. ①R199.2 ②F126.1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9)第023463號
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
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
出版人金鑫榮
書名江蘇健康與信息消費服務業發展研究報告(2017)
主編程永波
責任編輯王日俊秦露
照排南京理工大學資產經營有限公司
印刷虎彩印藝股份有限公司
開本787×10921\/16印張 14.25字數 325千
版次2019年2月第1版2019年2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305216459
定價136.00元
網址:http:\/\/www.njupco.com
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
官方微信號:njupress
銷售谘詢熱線:(025)83594756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
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
指 導 委 員 會
主任張為付
委員李杏宣燁原小能
陸建康丁宏
編 輯 委 員 會
主編程永波
副主編楊向陽
成員 倪蓉劉奕伶翟書萱童珠珠
潘妍胡迪楊璨
本書為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PAPD)、江蘇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校外研究基地“江蘇現代服務業研究院”、江蘇高校現代服務業協同創新中心和江蘇省重點培育智庫“現代服務業智庫”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書名:江蘇健康與信息消費服務業發展研究報告(2017)
主編:程永波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南理工:江蘇健康與信息消費服務業發展研究報告(2017)二校成品:260*185版心:34行*36字文件路徑:B02J
第一篇理論篇
第一篇理論篇
江蘇健康與信息消費服務業發展研究報告(2017)
第一章健康消費服務業的起源、發展與現狀
第一節健康消費服務業的起源與發展
一、 健康消費服務業概念的提出
對於“健康消費服務業”的定義,目前學術界還沒有形成統一的看法。較為準確和全麵的定義是:健康消費服務業是以生命技術和生物技術為先導,以健康至上理念為指導,涵蓋健康檢查、疾病預防、醫療衛生、營養健康、身體養護、健身娛樂、康複治療與休養、身心與精神治療等多個領域具有較強綜合性的多產業集合。凡是圍繞和服務於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服務部門均可納入廣義的健康服務業範疇。
從服務內容的角度來說,健康服務業包括健康檢查、美容護理(含口腔護理)、健康谘詢(運動、營養、心理谘詢及尋醫問藥指導)、保健服務(針對個人的目標性診斷、定製服務、專家會診、貴賓服務)、陪診護理(針對病患客戶的非醫療服務)等。
2013年10月,國務院公布《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幹意見》(下稱《意見》)。這是我國首個健康服務業的指導性文件,一出台即受到業內高度關注。為全麵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意見》提出總體目標: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內涵豐富、結構合理的健康服務業體係,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環的健康服務產業集群,並形成一定的國際競爭力,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8萬億元以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1. 醫療服務是健康服務業的關鍵環節和核心內容
盡管健康服務業的內涵豐富、外延寬泛,醫療服務以及提供醫療服務的醫療機構始終是發展的核心所在,沒有優質的醫療服務作為支撐,其他衍生、外延服務難以持續發展。發展健康服務業,就要切實落實政府辦醫責任,堅持公立醫療機構麵向城鄉居民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主導地位。同時,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發展醫療服務,努力擴大醫療服務供給、提高服務效率。
2. 健康保險是健康服務業發展的重要保障機製
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能不能轉化為消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購買力,國內外的經驗表明,健康服務業的長足發展需要成熟的健康保險體係來保障。近年來,隨著醫改的深入推進,我國基本形成了覆蓋城鄉居民的全民醫保體係,但商業健康保險發展仍然相對滯後,發展健康服務業,需要在完善全民基本醫保的基礎上,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建立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係。
3. 健康管理與促進主要麵向健康和亞健康人群,內涵豐富,發展潛力巨大
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健康服務的需求正在從傳統的疾病治療轉為更加重視疾病預防和保健, 以及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對健康體檢、健康谘詢、健康養老、體育健身、養生美容以及健康旅遊等新興健康服務的需求都在快速增加。發展健康服務業,需要在不斷加強基本醫療衛生保障的基礎上,不斷發現並針對市場需要,創新服務模式,發展新型業態,不斷滿足多層次、多樣的健康服務需求。
4. 支撐性產業涵蓋對醫療服務、健康管理與促進、健康保險服務形成基礎性支撐及所衍生出來的各類產業
主要包括藥品、醫療器械、保健用品、健康食品等研發製造和流通等相關產業,以及信息化、第三方服務等衍生服務。這些產業普遍存在多、小、散、亂的問題,需要進一步提高科技水平,通過支持健康相關產品的研製和應用,加快發展並形成健康服務業產業集群,增強市場競爭力。
二、 健康消費服務業的發展趨勢
在當前的宏觀經濟環境下,發展健康消費既是當務之急,也是戰略之舉:
1. 健康消費是加快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在世界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健康消費服務業已經成為現代服務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比如美國健康服務業規模相對於其國內生產總值比例超過17%,其他OECD國家一般達到10%左右,而我國隻有5%左右,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但由於處於起步階段,除產業規模較小、服務供給不足外,我國健康服務業還存在服務體係不夠完善,監管機製不夠健全,開放程度偏低,觀念相對滯後等問題,供給不足與資源浪費現象並存,需要把握機遇,采取有力措施,促進健康服務業快速協調發展。這不僅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健康服務,滿足多樣化、多層次健康需求,提升全民健康素質的迫切要求,也有利於擴大內需、增加就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改善民生、穩定增長,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2. 健康消費將逐漸成為廣大群眾消費需求的新領域
另外,在人口老齡化方麵,到2030年,人口迅速老齡化可能使中國慢性病負擔增加40%,而世界衛生組織的疾病負擔研究表明,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在中國所有疾病負擔中所占比重約為69%。人口老齡化導致剛性需求、疾病譜從急性傳染病向慢性重大疾病演變帶來升級需求、新醫改釋放剛性需求以及收入水平提高刺激個性化需求四大因素構成中國醫療服務需求持續上升的動力。因此,可以說,健康市場必將成為最大的市場之一,投資健康也必將成為更多人的自覺行動。
3. 健康消費是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的新舉措
目前新一輪醫改取得階段性成效,人民群眾基本醫療衛生需求得到一定保障,發展健康消費對於深化體製改革必然產生有益的促進作用。發展健康消費服務業,把提升全民健康素質和水平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與深化醫改的宗旨是一致的,二者各有側重,又相輔相成。深化醫改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製”的基本原則,重在保障人民群眾基本醫療衛生需求,強調政府主導,調動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發展健康服務業著眼於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需求,涵蓋基本與非基本健康服務,主要麵向社會和市場主體,要求政府引導,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非基本的健康服務由市場提供,一些基本的醫療衛生服務也可以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實現。同時,健康消費的發展,必將帶動社會保障體係的逐步完善,這也為推進經濟體製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第二節健康消費服務業研究的意義
發展健康服務業是新一屆政府大力鞏固和擴大醫藥衛生體製改革成效,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又一重大舉措,對於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服務需求,提升全民健康素質,提高服務業水平,有效擴大就業,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和形成新的增長點,具有重要意義。
健康服務業的發展關係到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根本和未來。健康的國民是社會全麵發展的基礎,國民健康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民族興旺的重要保障,而健康服務業的發展則是人類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決定因素之一。研究表明,發達國家的人均期望壽命均隨著健康服務業的發展而明顯增加。在社會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壽命的延長主要來自於有利於促進健康水平提高的醫療、食品、教育等方麵的加大投入。降低疾病發生率(或者“降低死亡概率”)和改善健康狀況,從而延長壽命,既是人們珍惜寶貴生命的美好願望,同時客觀上也是人類社會通過健康服務業發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的願望。
健康既是人的生存之本,也是一種基礎而又極其重要的人力資本形態,它是勞動者從事一切社會實踐活動的基礎,是其他類型人力資本投資與發揮作用的基石。良好的健康狀況可以通過提高人們的生產能力、勞動生產率等來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因此,發展健康服務業對於中國調整經濟結構、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社會可持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研究表明,過去40年中,世界經濟增長的8%至10%歸因於健康人群。亞洲經濟發展的奇跡約30—40%來源於本地區人群身體素質的改善。健康是生產力的基礎,對經濟發展來說,投資於健康,就是投資於生產力和投資於未來。疾病、傷殘和死亡會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疾病所導致的健康缺失將會縮短民眾的健康期望壽命,消耗掉大量的經濟成果,也會使經濟發展遭受重創。沒有人類的健康,就不可能有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目前,美國的健康服務業規模占其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在17%左右,其他OECD國家一般達到8%至10%左右,而發達國家的人均期望壽命均已超過80歲。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投資健康服務業可以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我國發展將健康服務業有8萬億元的增長空間。
發展健康服務業對改善民生、擴大內需以及促進經濟轉型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目前醫療資源集中導致的一號難求、看病昂貴等問題成為困擾廣大人民群眾的民生難題,而通過合理設置規劃醫療機構,明確公立醫療機構數量、規模和布局以及大力支持社會資本開辦醫療機構,將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這一問題。其次,發展健康服務產業有利於擴大內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發展健康服務產業可以開掘、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服務需求,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最後,健康服務業屬於技術型和勞動型密集型產業,有助於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第三節健康消費服務業的現狀
國務院出台《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幹意見》後,江蘇省高度重視,2014年7月21日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公開發布《省政府關於加快健康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實施意見》要求,到2020年,江蘇基本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內涵豐富、結構合理的健康服務業體係,打造一批具有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環的產業集群,實現增速明顯加快、比重明顯提高、集聚程度明顯提升、競爭力明顯增強,基本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多樣化健康服務需求,健康服務業規模發展、集聚發展和創新發展水平走在全國前列。
具體目標包括:多元化辦醫格局初步形成,到2020年非公立醫療機構床位數和服務量達到總量的20%以上,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達到40張以上;多樣化健康服務業全麵發展,中醫醫療保健、健康養老以及健康體檢、谘詢管理、體質測定、體育健身、醫療保健旅遊等健康服務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服務體係基本形成,商業健康保險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大幅提高;產業規模顯著擴大,到2020年建成一批省級健康服務業集聚區,產業規模達到1萬億元左右;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到2020年全省城鄉居民電子健康檔案規範化建檔率達90%以上,健康知識知曉率達80%以上,健康行為形成率達65%以上。
參考文獻:
[1] 倪榮,居斌,紹燕華等.浙江省健康服務業發展現狀研究[J].衛生經濟研究.2015(07).
[2] 任歡.中國學者對健康服務業研究概況綜述[J].經濟研究導刊.2014(36).
[3] 馬曉榮,陳銘,徐鋒.南京健康服務業的現狀及發展策略分析[J].現代商業.2014(35).
[4] 趙明輝.居民健康消費需求與青島健康服務業發展[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14(03).
[5] 中國健康服務行業現狀研究分析及市場前景預測報告(2018年).
第二章信息消費服務業的起源、發展及現狀
第一節信息消費服務業的起源與發展
信息之所以受到人們的青睞,得到普遍重視和廣泛利用,其根本原因在於信息所具有的重要性質以及建立在這些性質基礎上的對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作用和影響。信息的基本作用在於能夠消除人們認識的不確定性。從根本上講,信息是人類社會生存的條件,信息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資源。從發揮認識能力的角度看,信息是主客體的中介,信息是思維的材料;從人的社會行為與行為目的之間的關係來看,信息是決策的依據,信息是控製的靈魂。總而言之,在當今和未來社會中,信息作為和物質、能量並舉的發展資源,對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支柱作用將會日益顯著。對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結果就是必將構成形態完整的信息消費活動, 並衍生為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原動力。因此,確立信息消費概念的學術地位,在條件成熟時建立信息消費學的研究學科,對於評價信息消費效益,引導信息消費行為,完善信息保障體係, 提供國家信息政策依據,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信息消費是信息化發展過程中的必然選擇,可以說信息化催生了信息消費。從人類社會發展曆程來看,20世紀40年代有兩件大事影響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曆程。一個是發生在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標誌,開啟了中國和平崛起的進程;隨後,1978年的改革開放,大大地加快了信息化的進程。另一個則發生在美國,以1946年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的發明為標誌的信息革命;另外,1971年微處理器芯片的發明和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在全球範圍內的普及應用,則大大地加速了這場信息革命。
信息消費來源於經濟學中消費概念,該理論把人類的經濟活動分成商品、貨幣和消費三要素。從全球信息產業發展來看,信息消費涵蓋生產消費、生活消費、管理消費等領域,覆蓋信息服務,如語音通信、互聯網數據及接入服務、信息內容和應用服務、軟件等多種服務形態;覆蓋手機、平板電腦、智能電視等多種信息產品;還包括基於信息平台的電子商務、雲服務等間接拉動消費的新型信息服務模式。信息消費是一個宏觀的概念,涉及經濟生活的方方麵麵。比如購買一部智能手機,從打電話、上網所產生的通信費到下載安裝各種APP,在閱讀、看視頻、團購等操作行為所產生的花銷都是信息消費的一環。
信息消費過程始於信息需求,關於信息需求的產生,有三種代表性的觀點:
1. 需求滿足論
認為信息需求是在滿足人的總體需求(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五個層次)所從事的活動中產生的。
2. 認知過程論
認為信息需求產生於個人的知識過程。如Dervin認為信息需求產生於人知識的不連續性和知識差;Bellkin認為個人知識狀態的異常產生信息需求;Kuhlthan則主張認知的不確定性原則。
3. 行為障礙論
Goger R·Flynn認為知識的缺乏導致行為障礙產生信息需求。經濟學中需求必須滿足兩個條件,即購買意願與購買能力。信息需求也是如此,表現為信息需求欲望、需要和獲取信息的能力,隻是獲取信息的能力至少包括認知能力和占有能力,較購買能力複雜。實現占有可以通過免費(如借閱)、有償(如購買)或交流等多種途徑。現代市場經濟是消費者主體權益經濟,需求取決於消費者行為的原理,同樣適用於分析信息需求。經濟學者所講的消費者行為是指在一定收入和價格下消費者為獲得最大滿足對各種商品所做的選擇活動。在信息商品化條件下,信息消費者的類似行為依然存在。所不同的是,物質消費者行為“選擇活動”的終結意味著消費活動的暫時完成,而信息消費者“選擇活動”即用戶研究中的信息獲取,隻是整個信息消費過程的一個階段,信息獲取除了購買還可以通過免費借閱或交流來實現,要實現信息(商品)使用價值的全部轉移,還需要經過信息(內容)認知加工和信息再生過程。
經濟學在需求與供給之間,總是著重研究消費問題,才能分析供求平衡關係。因此,也有必要在信息需求與信息供給之間建立信息消費理論,以利於更好地指導信息服務,完善信息供給和保障體係。作為一種規定,我們對信息消費概念作如下基本表述:信息消費是社會信息生產和交流過程的延續,是信息消費者獲取信息、認知信息內容和再生信息等基本環節所構成的社會活動。
我國對於信息消費的研究最早始於鄭英隆的《信息產品消費的運行係統》一文。在研究信息產品消費的運行係統過程中,其首次提出了信息消費一詞,但沒有給出定義和解釋。他所研究的信息產品消費實質上就是信息消費,隻是還沒有正式用信息消費來表述而已。他認為信息產品消費就是消費者對信息產品進行內容吸收和利用的活動。李超平在《論情報消費》一文中論述了情報消費與情報生產的關係、情報消費結構及情報用戶的消費心理,他認為情報消費是指情報生產部門提供的情報消費品,包括情報產品和情報勞務,作為情報用戶需要的對象,被情報用戶用於滿足其需要的行為過程。他所論述的情報消費實質上也是信息消費,隻是其內涵比信息消費小而已。
鄭英隆在《信息消費論綱》中給信息消費下了兩個定義,一個與信息產品消費的定義完全相同,這說明他所說的信息產品消費就是信息消費。另一個定義, 他認為信息消費實際上就是社會各種類型決策者將現有的有關決策的信息進行消化吸收, 並通過若幹轉換加工形成行動方案決策或思想決策的過程。其在該文中論述了信息消費的三個曆史發展階段, 並且著重論述了信息消費與人口素質之間的辯證關係。該文作為信息消費研究的開山之作,使我們對信息消費有了一個係統的、初步的認識,也為以後信息消費的研究進行了鋪墊。
繼鄭英隆之後, 賀修銘為信息消費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在《信息消費概念的確立及其理論基礎—兼論信息消費學的建設》一文中, 從“ 大情報” 觀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信息消費的概念。他認為信息消費是指社會信息生產和交流過程的延續,是信息消費者獲取信息、認知信息內容和再生信息等基本環節所構成的社會活動。他在文章中論述了信息消費研究的理論基礎, 為以後信息消費的研究提供了理論指導, 將信息消費劃分為: 生活信息消費; 學習信息消費; 科研信息消費; 決策信息消費四個層次, 並且從“ 大情報” 觀的角度出發, 歸納了信息消費研究應該展開的主題, 盡管這主題是在十年前提出的, 但是對目前信息消費研究來講仍然沒有過時, 並且仍是目前研究的豐題和熱點, 許多主題還有待於繼續深入, 這些主題對今後信息消費的研究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