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體用思想研究
胡勇南京大學出版社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中國哲學體用思想研究 \/ 胡勇著. —南京: 南京
大學出版社, 2020.4
ISBN 9787305227998 Ⅰ. ①中…Ⅱ. ①胡…Ⅲ. ①哲學思想研究中國
古代Ⅳ. ①B2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9)第299286號 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
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 210093
出版人金鑫榮書名中國哲學體用思想研究
著者胡勇
責任編輯郭豔娟照排南京紫藤製版印務中心
印刷南京愛德印刷有限公司
開本787×10921/16印張54字數996千
版次2020年4月第1版2020年4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305227998
定價298.00元網址:http:\/\/www.njupco.com
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
官方微信:njupress
銷售谘詢熱線:(025)83594756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
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中國哲學體用思想研究序
本書立足於整個中國古今哲學的曆史進程,從縱、橫兩個方向對中國體用思想的起源和發展予以全麵深入的考察。
縱向上,將中國體用思想的發展曆史分為六個階段:(1) 先秦兩漢時期,“體用”意識的孕育和萌動;(2) 魏晉南北朝時期,“體用”範疇的發生與定型;(3) 隋唐時期,“體用”邏輯的初成與展開;(4) 宋元時期,“體用”詮釋的泛化與成熟;(5) 明清時期,“體用”範式的圓融與固化;(6) 近現代時期,“體用”哲學的轉折與開新。
橫向上,對每個曆史時期重要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的體用思想和體用邏輯的經典論述進行深入考察。在先秦兩漢時期,重點考察儒家禮樂文化、諸子天道性命、秦漢宇宙氣論以及早期易經詮釋中的中國“體用”意識之孕育與萌動;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重點考察玄學、早期佛學、道教經學以及儒家經學中 “體用”範疇的發生與定型;在隋唐時期,重點考察此一時期佛教宗派哲學、道教哲學和儒家哲學中的“體用”邏輯之初成與展開;在宋元時期,重點考察此一時期易學與道學尤其是朱熹哲學、宋元新道教以及佛教哲學發展中所展現的體用詮釋的泛化與成熟;在明清時期,重點考察心學、實學、佛教中興以及明末清初伊斯蘭教哲學中國化中所體現的“體用”範式之圓融與固化。
對於近現代體用思潮,作者重點考察西學衝擊下的文化論爭、現代新儒家崛起、近代佛學革故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過程中所呈現的“體用”哲學之轉折與開新。
在對體用思想進行全麵曆史性考察的基礎上,對體用思想從概念、範疇、邏輯、詮釋、範式和哲學等六個層麵進行辯證分析,試圖深度揭示中國體用思想所蘊含的曆史本質和未來可能。
在“體用”概念的語源學考察中,本書根據“體”與“用”的詞源意義與詞彙意義進行全景式梳理分析,對“體”與“用”兩個概念的哲學蘊涵予以深刻揭示;在對體用範疇方法論本質的分析中,本書首先肯定中國哲學有其自己獨特的範疇體係——實質性範疇和形式性範疇,同時明確指出 “體用”範疇乃是中國哲學形式性範疇係統中的最高範疇。在對“體用邏輯”的本體論實質的分析中,本書把儒、釋、道三家作為自己的思考對象和表述基礎。在“體用範式”的中西哲學交會的思考中,本書指出,“體用範式”不僅是觀照中國哲學的基本框架,也能在認識西方哲學本質上發揮重要作用。
本書是作者在其博士論文基礎上進一步修潤而成。它不僅將中國“體用”思想放在“古今—中西”的哲學視域之中,予以全景式的曆史考察,而且對於體用思想本身進行了較深入的哲學思考,具有很強曆史感、開放性和理論思辨,頗具開創性和學術價值。對於進一步推動包括中國古代思辨哲學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該書即將付梓,聊寄數語,是為序。
賴永海2019年12月於南京大學目錄目錄
緒論“古今—中西”視域中的中國哲學 \/ 1
上編“體用”源流
第一章先秦兩漢時期:“體用”意識之孕育與萌動 \/ 11
第一節儒家禮樂文化中的“體用”意識 \/ 11
一、 先秦儒家禮樂文化中的“體用”意識 \/ 12
(一) 《尚書》:“五行”之“體—性—用” \/ 12
(二) 《左傳》:“體政”之體 \/ 14
(三) 《論語》:禮之本與用 \/ 15
(四) 《孟子》:誌氣合於一體 \/ 17
(五) 《荀子》:貴本而親用 \/ 19
(六) 《禮記》:禮之大體與禮之用 \/ 28
二、 漢代儒家禮樂思想中的“體用”意識 \/ 39
(一) 《春秋繁露》:“禮者,庶於仁,文、質而成體者也” \/ 39
(二) 《新書》:“內本六法,外體六行” \/ 44
(三) 《說苑》:“轉相為本” \/ 47
(四) 《漢書》:六藝之體用 \/ 48
(五) 《申鑒》:“道之本,仁義而已”與“知道之體” \/ 49
(六) 《中論》:“文質著然後體全” \/ 50
第二節諸子天道性命中的“體用”意識 \/ 51
一、 墨家學說中的“體用”意識 \/ 51
二、 道家學說中的“體用”意識 \/ 55
(一) 《老子》:“弱者道之用” \/ 55
(二) 《文子》:“道以無為有體” \/ 55
(三) 《莊子》:“大本大宗”與“無用之用” \/ 57
(四) 《論六家要旨》:道家“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 \/ 61
三、 法家思想中的“體用”意識 \/ 62
(一) 《管子》:“體、禮者,所以取天下” \/ 62
(二) 《韓非子》:“以道為常,以法為本” \/ 64
四、 兵家思想中的“體用”意識 \/ 66
(一) 《司馬法》:“體俗”與“體其命” \/ 66
(二) 《尉繚子》:“虛實者,兵之體也” \/ 67
(三) 《三略》:“帝者,體天則地” \/ 68
第三節秦漢宇宙氣論中的“體用”意識 \/ 69
一、 《黃帝四經》:“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 \/ 69
二、 《呂氏春秋》:“萬物之形雖異,其情一體” \/ 70
三、 《淮南子》:“無為者,道之體也;執後者,道之容也” \/ 72
四、 《論衡》:“不相賊害,不成為用” \/ 77
五、 《潛夫論》:“道者,氣之根也;氣者,道之使也” \/ 79
第四節早期易經詮釋中的“體用”意識 \/ 83
一、 先秦易學中的體用意識 \/ 83
(一) 春秋易學之與體用 \/ 83
(二) 戰國易學與《易傳》 \/ 84
二、 漢代易學中的體用意識 \/ 86
(一) 《焦氏易林》:卦體與性體 \/ 86
(二) 《京氏易傳》:互體說與飛伏說 \/ 87
(三) 《易緯》:三易說與四太說 \/ 87
(四) 鄭玄:“複歸本體,亦是從無入有” \/ 89
第二章魏晉南北朝時期:“體用”範疇之發生與定型 \/ 91
第一節玄學興起與體用範疇 \/ 91
一、 魏晉玄學概說 \/ 91
二、 正始玄學之體用 \/ 91
(一) 王弼經典詮釋中的“體用”創造 \/ 91
三、 竹林玄學之體用 \/ 105
(一) 阮籍:“樂者,天地之體,萬物之性也” \/ 105
(二) 嵇康:體贍而用博 \/ 107
四、 元康玄學之體用 \/ 115
(一) 郭象:“天地以萬物為體,而萬物必以自然為正” \/ 115
五、 東晉玄學之體用 \/ 123
(一) 《世說新語》:“易以感為體” \/ 123
第二節魏晉南北朝佛學與體用思想 \/ 125
一、 漢魏晉南北朝佛學概說 \/ 125
二、 漢魏晉佛教與體用思想 \/ 126
(一) 道安:執寂以禦有,崇本以動末 \/ 126
(二) 僧肇:寂用論與體用 \/ 128
(三) 慧遠:至極以不變為性,得性以體極為宗 \/ 141
(四) 僧衛:“體用無方,則用實異照” \/ 145
三、 南北朝佛教學派與體用思想 \/ 149
(一) 涅槃學派與體用 \/ 149
(二) 智論學派與體用 \/ 157
(三) 成實學派與體用 \/ 160
(四) 地論學派與體用 \/ 161
第三節漢魏晉南北朝道教經學與體用思想 \/ 167
一、 漢魏六朝道教經學與體用思想 \/ 168
(一) 漢魏晉道教經學概說 \/ 168
(二) 河上公《道德真經注》 \/ 168
(三) 《老子指歸》:“道德,天地之神明也;天地,道德之形容” \/ 170
(四) 《周易參同契》:春夏據內體,秋冬當外用 \/ 174
(五) 《抱樸子·內篇》與體用 \/ 176
二、 南北朝道教經學與體用思想 \/ 182
(一) 南北朝道教思想概論 \/ 182
(二) 早期重玄學與體用 \/ 183
(三) 陶弘景:“神者,心之用,心者,神之主” \/ 202
第四節魏晉南北朝儒學發展中的體用思想 \/ 204
一、 魏晉南北朝儒學發展概說 \/ 204
二、 《論語義疏》:“性—用—功”與“本用” \/ 205
三、 《文心雕龍》:“體性”之體與“本體”之體 \/ 208
第三章隋唐時期:“體用”邏輯之初成與展開 \/ 212
第一節隋唐宗派佛教與體用思想 \/ 212
一、 隋唐宗派佛教概說 \/ 212
二、 淨影慧遠與體用 \/ 212
(一) 《大乘起信論義疏》中的體用思想 \/ 213
(二) 《大乘義章》中的體相用與體用 \/ 218
三、 天台宗與體用 \/ 229
(一) 慧思:“以體體用,以用用體,體用不二” \/ 229
(二) 智:“體宗用”“體用名”與“體用” \/ 233
(三) 湛然:本跡即體用 \/ 244
四、 三論宗與體用 \/ 249
(一) 《肇論疏》:“體用相即” \/ 249
(二) 吉藏:“體用重為體用” \/ 250
五、 唯識宗與體用 \/ 266
(一) 《成唯識論》:“體用不離” \/ 267
(二) 《成唯識論述記》:“本識是體,種子是用。種子是因,所生是果” \/ 273
(三) 《大乘法苑義林章》:“體故名法,用故名生” \/ 276
六、 華嚴宗與體用 \/ 278
(一) 杜順:六重詮釋與體相用 \/ 278
(二) 法藏:體用雙融 \/ 280
(三) 李通玄:“體用互參,理事相徹” \/ 288
七、 禪宗與體用 \/ 290
(一) 東山法門:“知果體”,“起萬用” \/ 290
(二) 牛頭法融:虛空為道本,森羅為法用 \/ 290
(三) 北宗禪與體用 \/ 292
(四) 南宗禪與體用 \/ 294
第二節隋唐道教哲學與體用思想 \/ 304
一、 隋唐道教哲學概說 \/ 304
二、 重玄思想與體用 \/ 304
(一) 成玄英 \/ 304
(二) 李榮:從體起用,攝跡歸本 \/ 317
(三) 王玄覽:“動體將作用,其用全是體,息用以歸體,其體全是用” \/ 320
(四) 《道教義樞》:“體用並為用,非體非用始為體” \/ 321
(五) 唐玄宗:體用互陳,遞明精要 \/ 327
(六) 杜光庭:“體用者,相資之義也” \/ 333
三、 鍾呂內丹學與體用 \/ 338
第三節隋唐儒學與體用思想 \/ 339
一、 隋唐儒家學術概說 \/ 339
二、 《五經正義》之體用思想 \/ 339
(一) 《周易正義》 \/ 340
(二) 《尚書正義》 \/ 348
(三) 《禮記正義》 \/ 351
(四) 《春秋正義》 \/ 355
三、 《周易集解》之體用思想 \/ 355
(一) 崔憬:器體道用 \/ 355
四、 劉禹錫:明體以及用,通經以知權 \/ 357
五、 《複性書》:滅情複性與體用相需 \/ 359
第四章宋元時期:“體用”詮釋之泛化與成熟 \/ 361
第一節兩宋易學與道學 \/ 361
一、 宋易形成與道學興起 \/ 361
二、 北宋易學與道學中的體用思想 \/ 362
(一) 胡瑗:明體達用之學 \/ 362
(二) 邵康節:先天為體,後天為用 \/ 365
(三) 二程:體用一源,顯微無間 \/ 375
(四) 張載:太虛者,氣之本體 \/ 381
三、 南宋理學與易學中的體用思想 \/ 389
(一) 胡宏:“性體心用”與“體同用異” \/ 389
(二) 朱震:“體用同源”與“體用相資” \/ 393
(三) 楊萬裏:“極其用而執其體” \/ 396
四、 元代易學發展中的體用思想 \/ 397
(一) 張理《易象圖說》 \/ 397
(二) 蕭漢中《讀易考原》 \/ 398
第二節朱熹體用思想 \/ 402
一、 體用範疇之界定 \/ 402
二、 宇宙論之與體用 \/ 406
(一) 易學之體用 \/ 406
(二) 太極之體用 \/ 410
(三) 體用與動靜:“靜體而動用,靜別而動交” \/ 412
(四) 理氣之體用 \/ 418
三、 心性論之與體用 \/ 422
(一) 心統性情與道體兼體用 \/ 422
(二) 禮樂異用而同體 \/ 425
四、 體用思想之總結 \/ 427
第三節宋元新道教與體用思想 \/ 427
一、 宋元新道教發展概說 \/ 427
二、 陳景元:體用相須與體用冥一 \/ 428
三、 南宗先命後性與體用 \/ 436
(一) 張伯端:內丹學理論與體用思想 \/ 436
(二) 白玉蟾:“道者一之體,一者道之用” \/ 441
四、 北宗先性後命與體用 \/ 442
(一) 王重陽:“以天心為主,以元神為用” \/ 443
(二) 丹陽派:“道以無心為體,忘言為用” \/ 443
(三) 龍門派:“一動一靜,互為體用” \/ 444
(四) 盤山派:“以見性為體,以養命為用”與“體用圓成,是謂全真” \/ 446
五、 元代道教與體用思想 \/ 448
(一) 李道純:“寂然不動,中之體也。感而遂通,中之用也” \/ 448
(二) 陳致虛:“道之體者,自然也;道之用者,虛無也” \/ 451
第四節宋元佛教與體用 \/ 454
一、 宋元佛教發展概說 \/ 454
二、 宋代士大夫佛教義學與體用 \/ 454
(一) 晁迥《法藏碎金錄》:三家各有體用 \/ 454
三、 宋代禪宗與體用 \/ 459
(一) 黃龍慧南:體用不離 \/ 459
(二) 永明延壽:體用相寂,體用交徹 \/ 460
(三) 圓悟克勤:文字禪與體用 \/ 461
(四) 大慧宗杲:“看話禪”與“體用皆如” \/ 462
(五) 宏智正覺:“默照禪”與體用 \/ 462
(六) 佛日契嵩:佛體儒用 \/ 465
四、 宋代天台與體用 \/ 467
(一) 山家山外之爭 \/ 467
(二) 四明知禮:“性具三千,若體若用,本空假中,常自相攝” \/ 467
第五章明清時期:“體用”範式之圓融與固化 \/ 473
第一節明代心學發展與體用思想 \/ 473
一、 明代心學發展概說 \/ 473
二、 湛若水:“心事合一,體用同原” \/ 473
(一) 心學之“體用一原”論 \/ 473
(二) 三教之“體同用異”論 \/ 483
三、 王陽明:致良知與體用合一 \/ 486
(一) 良知體用與中和 \/ 488
(二) 良知體用與動靜 \/ 490
(三) 良知體用與有無 \/ 491
(四) 良知本體與工夫 \/ 492
四、 劉宗周:“意是心之體,而流行其用也” \/ 493
第二節明清實學與船山體用思想 \/ 496
一、 明清實學概說 \/ 496
二、 方以智:體用辯證邏輯 \/ 497
(一) 《周易時論合編》中的易學體用思想 \/ 497
(二) 《易餘》中的體用思想 \/ 503
(三) 《東西均》中的體用辯證 \/ 506
(四) 《一貫問答》:“一多相離,體用兩橛” \/ 510
三、 王夫之:“體用胥有”與“體用相涵” \/ 511
(一) 體用範疇之概念內涵:體用胥有 \/ 511
(二) 體用邏輯之辯證本性:體用相函 \/ 517
(三) 體用詮釋之實踐維度:全體大用 \/ 534
(四) 王夫之體用思想之總結 \/ 538
四、 李二曲:“明體適用”之體用思想 \/ 539
(一) “體用”概念的內涵界定 \/ 539
(二) 《體用全學》中的體用全學 \/ 541
第三節明末佛教中興與體用思想 \/ 545
一、 紫柏真可:體用相與體用互稱 \/ 545
二、 憨山德清:三教體用 \/ 548
第四節明末清初伊斯蘭教哲學中國化與體用思想 \/ 550
一、 《真境昭微》與《天方性理》 \/ 551
(一) 《真境昭微》的翻譯與體用 \/ 551
(二) 《天方性理》的創作與體用 \/ 552
第六章近現代時期:“體用”哲學之挫折與開新 \/ 566
第一節西學衝擊下的文化論爭與中體西用 \/ 567
一、 近代文化論爭的曆史敘述 \/ 567
二、 “中體西用”模式的哲學本質 \/ 569
(一) “中體西用”的內涵辨析 \/ 570
(二) “中體西用”的邏輯批判 \/ 573
(三) “中體西用”的哲學本質 \/ 574
第二節現代新儒家崛起與體用思想 \/ 575
一、 現代新儒家之體用思想(第一代) \/ 576
(一) 馬一浮:從體起用與攝用歸體 \/ 576
(二) 熊十力:體用哲學 \/ 582
(三) 馮友蘭:“經濟基礎是體,上層建築是用” \/ 589
(四) 賀麟:文化體用論 \/ 594
二、 現代新儒家體用思想(第二代) \/ 599
(一) 牟宗三:道德形而上之體用論 \/ 599
三、 現代新儒家體用思想(第三代) \/ 607
(一) 成中英的“本體詮釋學”:“以本體為本,以詮釋為用” \/ 607
(二) 杜維明:動態體用論 \/ 613
(三) 傅偉勳:中西互為體用論 \/ 616
第三節近代佛學革故與體用詮釋的創新 \/ 620
一、 太虛佛學思想與體用 \/ 620
(一) 佛法總學中的體用觀 \/ 620
(二) 判教的體用思想 \/ 621
(三) 《真現實論》與體用 \/ 623
二、 歐陽竟無佛學思想與體用 \/ 624
(一) 唯識抉擇與體用 \/ 625
(二) 儒佛會通與“用滿之體” \/ 631
三、 印順佛學思想與體用 \/ 633
(一) 《無諍之辯》之“評熊十力的新唯識論” \/ 633
(二) 《唯識學探源》之“體用一異” \/ 636
(三) 《性空學探源》之“體用綜貫” \/ 637
(四) 《印度之佛教》之“體用種現” \/ 638
(五) 《中觀今論》之體、作、力 \/ 639
第四節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與“體用”批判 \/ 642
一、 早期馬克思主義對文化本位主義之體用批評 \/ 642
(一) 瞿秋白對東方文化派體用思想的批判 \/ 642
(二) 對新儒家的理論批判與體用思想 \/ 643
二、 當代馬克思主義學者的文化體用觀 \/ 649
(一) 張岱年:今中為體,古洋為用 \/ 650
(二) 李澤厚:“西體中用”論 \/ 653
(三) 方克立:“馬魂中體西用”論 \/ 656
下編“體用”哲學
第七章“體用概念”的語源學詮釋 \/ 667
一、 什麼是哲學概念的語言學詮釋 \/ 667
(一) 哲學概念的語言學考察 \/ 667
(二) 詞源意義與詞彙意義 \/ 668
二、 釋“體” \/ 669
(一) “體”之詞源學考察 \/ 669
1. “體”之詞彙意義 \/ 669
2. “體”之詞源意義 \/ 673
(二) “體”概念之哲學蘊涵 \/ 678
三、 釋“用” \/ 679
(一) “用”概念之詞源學考察 \/ 679
1. “用”的詞彙意義 \/ 679
2. “用”的詞源意義 \/ 681
(二) “用”概念之哲學蘊涵 \/ 684
四、 “體”、“用”概念流變中的變與不變 \/ 684
第八章“體用範疇”的方法論詮釋 \/ 686
一、 什麼是範疇的方法論詮釋 \/ 686
二、 由概念到範疇的體用內涵 \/ 688
(一) 形式與內涵 \/ 689
(二) 功能與地位 \/ 693
三、 體用與諸形式性範疇 \/ 694
(一) 體用與有無 \/ 694
(二) 體用與本末 \/ 696
(三) 體用與本跡 \/ 700
(四) 體用與動靜 \/ 701
四、 體用與諸實質性範疇 \/ 703
(一) 體用與道器 \/ 703
(二) 體用與理氣 \/ 706
(三) 體用與理事 \/ 707
(四) 體用與道德 \/ 708
第九章“體用邏輯”的本體論詮釋 \/ 710
一、 什麼是邏輯的本體論詮釋 \/ 710
二、 內容邏輯:“體用”邏輯之如何可能? \/ 712
三、 縱橫虛實:“體用”邏輯之體 \/ 714
(一) 體用邏輯的表述形式 \/ 714
(二) 體用邏輯的基本類型 \/ 715
(三) 體用邏輯的結構演化 \/ 717
(四) 體用邏輯的具體內涵 \/ 717
四、 功過得失:“體用”邏輯之用 \/ 717
(一) 體用邏輯之得 \/ 718
(二) 體用邏輯之失 \/ 718
第十章“體用詮釋”的曆史透視 \/ 720
一、 儒家經典詮釋與哲學發展中的體用 \/ 720
(一) 曆史:儒家體用思想發展的四個階段 \/ 720
第一階段:儒家體用意識萌生期(先秦兩漢) \/ 720
第二階段:儒家體用思想潛運期(魏晉—隋唐) \/ 721
第三階段:儒家體用詮釋成熟期(宋元明清) \/ 723
第四階段:儒家體用哲學超越期(近現代) \/ 723
(二) 本質:儒家體用思想的哲學和邏輯內涵 \/ 724
1. 體用詮釋的對象內容 \/ 724
2. 體用詮釋的邏輯內涵 \/ 727
3. 體用詮釋的哲學本質 \/ 731
二、 佛教經典詮釋與漢化進程中的體用 \/ 738
(一) 曆史:中國佛教體用思想發展的四個階段 \/ 739
第一階段:玄學化時期(東漢末—南北朝) \/ 739
第二階段:宗派化時期(隋唐) \/ 740
第三階段:平庸化時期(宋元明清) \/ 741
第四階段:學術化時期(近現代) \/ 741
(二) 本質:中國佛教體用詮釋的哲學和邏輯內涵 \/ 741
1. 體用詮釋的對象內容 \/ 741
2. 體用詮釋的邏輯內涵 \/ 745
3. 體用詮釋的哲學本質 \/ 749
三、 道家道教哲學與經典建構中的體用 \/ 756
(一) 曆史:道家道教體用思想發展的四個階段 \/ 756
第一階段:原始道家時期(先秦兩漢) \/ 756
第二階段:玄學與道教化時期(魏晉南北朝) \/ 758
第三階段:重玄道學時期(隋唐) \/ 760
第四階段:內丹心性學時期(宋元明清) \/ 761
(二) 本質:道家道教體用詮釋的哲學和邏輯內涵 \/ 763
1. 體用詮釋的對象內容 \/ 763
2. 體用詮釋的邏輯內涵 \/ 765
3. 體用詮釋的哲學本質 \/ 768
四、 “體用”詮釋與文化溝通 \/ 773
(一) 體用源流與三教關係 \/ 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