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完美女人不能忽略品性的智慧(1 / 3)

品格女人

品格是最高貴的個人資產。偉大的品格確實有一種奇怪的力量,足以感化一切人的心靈。隻要一個人培育起正直的人格、良好的信用,隨時隨地都會獲得別人的關注。

無論一個人的容貌是否美麗,也無論這個人所麵對的是一些什麼樣的人,他(她)都會成為別人樂意交往的對象。因為人類是一種既有感情又有理智的高等動物,或許自己未必高尚,但當其看見一個品格高尚、誠摯、富有愛心的人時,不必經人介紹,也會對他肅然起敬。

有的人希望別人知道自己家世顯赫,喜歡與人談論自己十分富有,樂意向人展示自己多麼博學多才,但這樣卻並不能真正打動別人,贏得歡迎和尊重。

其實,品格是人生享用不盡的寶貴資源,是你最有效的自薦書,你一生的前途和命運都需要依賴這封自薦書。因此,在開始為自己的事業奮鬥的時候,每個人都應該利用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獲取利人利己的一流品格。

正如愛默生所說:“美德具有至高無上的價值,它是一種偉大的品格力量,在所有價值中它處於最高的位置。”下麵的故事就非常有力地驗證了愛默生的話。

克裏米亞戰爭結束後,斯德拉特福子爵為慶祝英軍戰勝俄軍而舉辦了一個晚宴。在這個晚宴上,大家做了一個遊戲:軍官們被要求在各自的紙片上秘密地寫下一個人的名字,這個人不僅要與那場戰爭有關,而且還必須是被認為在戰爭中最有可能流芳百世的人。

結果,每一張紙片上都寫著同一個名字:弗洛倫斯·南丁格爾。這個人並不是赫赫有名的將軍,而是一位默默無聞的護士。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她成為那場戰爭中贏得最高名聲的婦女,獲得眾口一詞的讚頌和擁戴的呢?不是卓越的戰績,也不是高貴的家世,而是她本身所具有的一流品格。

南丁格爾被譽為“光明的使者”,下麵是一段關於她的報告材料:

在幾個小時內,隻有她自己和她的護士小分隊來到了這裏,而成百上千的傷員從巴拉克戰役中被運了回來,不一會兒又有更多的傷員從印克曼戰場上被運了回來。可是,當時什麼事情也沒有準備好,一切都需要從頭安排,而南丁格爾的任務就是要在這個痛苦嘈雜的環境中把事情弄得井井有條。

在她負責的第一個星期,有時她要連續站上20多個小時來分派任務。而當各種事務都在有序地進行著時,她自己就又會去處理其他最危險、最嚴重的事情。

一位和她一起工作過的外科醫生說:“南丁格爾的感覺係統非常敏銳。我曾經和她一起做過很多非常嚴重的手術,她可以在做事過程中做到非常準確。那些對任何人來說都是非常惡心的特殊任務,特別是當與一個即將死亡的人打交道時,我們常常可以看見她穿著薄薄的製服出現在那個傷員的身邊,俯下身子凝視著他,用盡她全部的力量、使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來減輕他的疼痛。南丁格爾幾乎從不離開傷員的身邊,直到死亡奪走那個人的生命為止。”

有一個士兵則這樣說:“她和一個又一個的傷員說話,向更多的傷員點頭微笑。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看著她落在地麵上那親切的影子,然後滿意地將自己的腦袋放回到枕頭上安睡。”

另一個士兵說:“在她到來之前,那裏總是亂糟糟的,但當她來過之後,那兒聖潔得就如同一座教堂。”

南丁格爾的偉大品格,產生了一種無法估量的巨大力量,她不僅鼓舞了士氣,使英軍最終贏得了一場戰爭:而且為自己贏得了“人氣”,成為人們敬佩並永遠懷念的人。

從南丁格爾的事跡中可以看出,隻要一個人擁有了正直、善良、仁愛、待人和氣、處世真誠、襟懷坦白這些令人折服、敬佩的一流品格,那麼就會隨時隨地都受人歡迎,從而為自己贏得更多的機會和幫助。

大女人智慧書

一個人擁有了正直、善良、仁愛、待人和氣、處世真誠、襟懷坦白這些令人折服、敬佩的一流品格,那麼就會隨時隨地都受人歡迎,從而為自己贏得更多的機會和幫助。

女人莫大乎與人為善

古往今來,與人為善是美德,備受推崇和褒獎。“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也充分說明與人為善是君子之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與人為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是與人為善。

與人為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為人處世的重要準則。與人為善,包含著豐富的內涵。《孟子·公孫醜上》中說:“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其意思是,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同別人一道行善。後來,與人為善的語意有所拓展,多指以善意的態度對待他人,為人著想,樂於助人。

善行之所以使人感動,是因為人都有一種服軟不服硬的特性。從語言對人的感情刺激來說,所謂“惡言惡語傷人骨肉,溫言暖語說軟石頭”,說明了善行感人的道理。

蘇軾與惠崇戲語牛糞與如來,我們從這個小小的戲語中無法判斷誰“心存牛糞”,而誰卻“心存如來”。但就是這一個小小的戲語,卻蘊藏著一個深刻的哲理:一個人內心的善惡之辨。

善,並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單純,善良,而是一個人內心的寬容,思想上的博愛,與人與物的忍耐。

為善是中國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講的仁義道德,佛家講的普度眾生,道家講的修身養性,都是一種與人為善精神的體現。古人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中的“道”是什麼,何以變化而生萬物,恐怕其中的精髓就是“為善”。

姬昌初春打獵獲母鹿而不取,以“善”而聞名,此後所以興周;三國時,周瑜貪利而中計,受三氣而臥於床,懷恨抑鬱而終。

善從德來,得從容來,容從誌來,誌自“無欲”而來。故古人講:有容乃大,無欲則剛。

善行之所以使人感動,是因為人都有一種服軟不服硬的特性。從語言對人的感情刺激來說,所謂“惡言惡語傷人骨肉,溫言暖語說軟石頭”,說明了善行感人的道理。一般來說,舒緩的字眼、友善的態度能使人神經放鬆、情緒輕鬆愉快,表露出滿意的微笑,就是喜歡發牢騷的人,也會被軟化;而那些強硬的字眼、敵視的態度能使人神經緊張,情緒暴躁,表現在感情上就是怒發衝冠,心理的逆反,結果是感情惡化,發展到難以相容的地步。

以善感人之“善”,既可以體現為“善行”,也可體現為“善言”。所以,有時雖然你有理,也要用善言表達,俗話說“有理不在言高”是有一定道理的。有時雖然有理,如果以“言高”的方式表達,得理不讓人,可能會影響“理”所應產生的服人的效果。這就說明在某些情況下理直氣壯反而有害。而理直氣和可能更有利於服人。因此,即使得理也須讓人三分,那種“沒理強占三分,得理也不讓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們應做到既理直又氣和,這樣,不僅能從理上,也能從情上征服人。在許多情況下,雖然你的理很“直”,氣卻可以適當緩和一些,和和氣氣地把道理講明,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善行可感化人心,從人的心理特性的另一方麵來說,還在於人人都有維護自尊心的心理。對人友善,可以給人一種受尊重感的滿足,反過來自然也會表達出一種感情上的回敬和報答,這樣,雙方在感情上就融洽了。反之,如果用強硬語氣與人說話,即使是一句表示尊重、愛戴之意的話,也難免使人感到在受喝斥、命令,心理上會有受製於人的感覺,感到自尊心受到了傷害,由這種感覺產生的逆反心理往往會導致感情惡化。

以善服人,以柔克剛。印度詩人泰戈爾曾經說過:“不是錘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於完美。”有一則太陽與風比賽的寓言也說明了柔善的征服力量。一天,太陽與風打賭,看誰能把路上行人身上披的大衣脫掉。首先,風一個勁兒地猛吹,但路上的行人把大衣越裹越緊。然後太陽慢慢放出熱,隻見緊裹大衣的行人漸漸鬆開了手,隨著太陽的溫度升高,行人都紛紛脫下了大衣。風比輸了,太陽贏了,最後太陽告訴風一個真理:溫和與友善總是比憤怒和暴力更強和更有力量。

現實生活中,許多人之所以在優越的環境裏不能保持身心健康,與忽視了道德對健康的重要性有關,他們在追逐物質文明的同時,放棄了對道德標準的恪守。損人利己,唯利是圖,都會使人的心理壓力逐步加重,健康狀況日趨不良,會出現未老先衰,甚至會患上怪病、絕症。可見,人們要想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也需要重視道德品行的修養,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以善為本有益身心。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曾提倡以“善”為特征的道德修養。“先養性者,所以習以成性,性自為善”,他強調說:“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不悉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生之大經也”,他主張“養生必先養德”。

當我們情緒低落,感到憂傷時,不妨到醫院、老人院、孤兒院走一遭,親眼看看世界上,除了自己的痛苦之外,還有多少不幸。經常關心他人,對我們的健康來說,就象空氣了水一樣重要。《聖經》裏有句話:“施,比受更幸福”。

大女人智慧書:

富有愛心的女人是美麗的,善良的女人是美麗的,會忍讓寬容的女人是美麗的,有積極進取心的女人是美麗的,具有奉獻精神的女人是美麗的……美麗不僅僅是外表,還是一種人格、一種文化、一種修養、一種品位、一種美好情趣的外在表現。

謙讓是一種美德

謙讓,是一種美德。在某種場合,或在特定的環境,謙讓體現了一個人的一種美德,一種胸懷,一種豁達,一種無私的體現,也是一種境界。

做人境界之高低,往往體現在處理矛盾的不同方法上。有的女人善於化解矛盾,有的女人善於激化矛盾。前者自然高妙,後者自然笨拙。大家同在一個圈子裏,難免時有矛盾發生。而矛盾最多也是最激烈的,往往是爭利奪位,有時甚至爭得勢不兩立、不共戴天。這種女人實在是鑽了牛角尖,人生短短幾十年,何必爭來爭去鬧得大家都不愉快呢?即使要為合理的東西去爭,也必須講究策略。也許有的女人會說:“你是站著說話腰不疼,碰到難受的事,你來試一試?”其實,有些東西即使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你也是爭奪不來的,反而兩敗俱傷,最重要的是誤了你的“下一步”。也許這樣說比較抽象,如果和具體案例結合起來,就一目了然。下麵,讓我們一起看看漢代陳平和周勃互讓丞相的事,恐怕對謙讓的做人之境會有一些啟發的。

在中國曆史上,有“文景之治”之說,是講西漢的漢文帝、漢景帝勵精圖治,促成西漢中興。漢文帝是個有作為的皇帝,他敬重老臣陳平、周勃,得到了他們的有力輔佐。而陳平和周勃也互相尊重,互讓相位,成為以“謙讓”為做人之本的典範。

漢文帝是漢高祖的庶子,被封為代王。他為人仁慈寬厚,當殘暴篡權的呂後死後,諸呂的反叛被粉碎後,朝中擁戴文帝繼位。

一天,漢文帝升殿,各大臣一一叩見之後,漢文帝發現丞相陳平沒上朝,他問道:“丞相陳平為何不來?”

站在下麵的太尉周勃站出來說道:“丞相陳平正在生病,體力不支,不能叩見皇上,請皇上原諒。”漢文帝心裏納悶,昨日還見他身體好好的,怎麼今天就病了?不過他不動聲色,隻是說:“好,知道了,退下。”

退朝後,漢文帝想派人去請陳平,但又一想,陳平是開國老臣,自己應當把他當做父親一樣對待,父親有病,兒子隻能前去探望,哪有招見之理。於是文帝便到後宮換上平日穿的家常便服,到陳平家去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