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一大半的朝臣上了折子彈劾明王,但皇上一氣之下把明王從親王貶為郡王也出乎百官的意料。
然而明王被貶這還是剛開始。
第一天,明王讓人往粥裏摻沙子。
第二天,從親王貶為郡王。
第三天,死不悔改,被從郡王變為明國公。
第四天,還不悔改,從明國公貶為明承侯。
第五天,還還不悔改,從明承侯貶為明承伯……
也是這一天,蕭承易退讓了,總算是不往賑災糧食裏摻沙子了。
皇上和百官大獲全勝,還以為明王骨頭硬到什麼程度,再貶下去,可就要廢為庶民了。
可蕭承易不往粥和饅頭裏摻沙後,難民不幹了。
往粥裏摻沙,隻是吃起了不方便,不小心容易崩到牙,可那幾天他們好歹都吃飽了,不摻沙後,吃起來是方便了,但不夠吃了,不是人人都能分到一個肉包子和饅頭,排在隊伍最後,有些連粥都隻能領到半碗。
這時候,那些難民才懂明王的良苦用心,他們的家園被洪水衝垮,暫時回不去,隻能靠朝廷救濟,往粥裏摻沙,那些假難民才不會來和他們搶吃的,他們又沒別的事幹,就慢慢把粥裏的沙子挑出來唄,總好過吃不飽餓肚子強。
衣衫襤褸的難民們跪在地上求著明王繼續摻沙子……
這事一陣風傳進城,傳進宮,傳到皇上和百官耳中。
皇上,“……”
百官,“……”
還有那些譴責明王沒有憐憫之心看熱鬧的人,“……”
臉疼。
臉都快被打腫了。
翌日早朝,氣氛是前所未有的尷尬。
上朝半晌,都沒大臣說話。
還是一向嚴正的顧老太爺出列打破尷尬,“明王往賑災糧裏摻沙子之舉,之前從未有人這樣做過,被人誤解情有可原,但事實證明這樣做,賑災糧能最大可能的用在刀刃上,以後大齊州郡再有災情,可以效仿,能很大程度杜絕貪墨之風,真正幫到難民。”
“明王有功無過,皇上理應恢複他親王之爵,再行嘉獎。”
顧老太爺是出了名的恪盡職責,不徇私,不姑息,哪怕把明王一路從親王貶為伯爵的人是皇上,也照說不誤。
有顧老太爺開口,定王幫明王說好話,然後是晉王,再是寧王,最後一大堆大臣站出來,包括之前彈劾明王,說他不該這樣做的大臣,都承認誤會明王。
難民們幫著明王打了皇上的臉,現在百官又把台階都架起來了,皇上不順著台階下都不行了。
皇上坐在龍椅上,就跟便秘了半個來月似的臉色,咬著牙下旨恢複明王親王爵,然後賞玉如意一對,東珠四顆,以及良田和綾羅綢緞等百匹……
可憐負責打造匾額的工匠,這些日子是從早忙到晚,但都白忙了。
才把明郡王府匾額打造好,還沒送明王府掛起來,明王就又被貶了,才做好的新匾額作廢。
工匠們緊鑼密鼓的繼續忙,熬夜的打造,鎏金,刷漆,累成狗,剛鬆一口氣,好了,明王又又被貶了……
貶到最後,沒日沒夜忙活的工匠們都要撂挑子不幹了,明王總算是知錯而改了。
費了兩天功夫,才把明承伯府匾額打造好,掛起來,明王又特麼恢複親王爵了。
這消息一傳到明王府,周管事就讓小廝把匾額摘下來,劈了當拆燒,工匠們的肉疼,有誰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