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阿基米德重寫本(1 / 3)

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的時候,一名非常虔誠的苦行僧侶將一疊一百多頁的羊皮紙上的原文洗刷刮除,然後寫上東正教的祈禱文,製作出一部祈禱書。這一疊羊皮紙原來是阿基米德的著作,因為被重新寫了一遍,所以被後來的研究者稱為“阿基米德重寫本”。

1846年,德國聖經學者康斯坦丁•;蒂斯琴多夫(ConstantineTischendorf)前往聖墓教堂分所研究那裏的大量手稿。他自稱沒有任何特別發現,隻找到了一本關於數學的“重寫本”。不過,他隱約意識到了這部書的價值,因此悄悄弄走了其中一頁(多半是偷去的)。那頁紙如今保存在劍橋大學圖書館,其內容是阿基米德《論球體與圓柱》一文的部分章節。

1906年,這本祈禱書在土耳其大城伊斯坦堡出現。有一個運氣很好眼力也不錯的古董商人注意到羊皮紙下方有當年沒有刮除幹淨的數學文字,立刻按照中世紀祈禱書的價格買下這卷羊皮。他將這些數字摘錄一部分寄往世界各地的考古學家以及收藏家那裏,期望得知這卷羊皮書的真實價值。

關於這一卷羊皮書的傳聞引起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教授海伯格(JohanHeiburg)的極大興趣,他親自前往伊斯坦堡,經過一番努力,終於見到了這卷書。海伯格兼通古希臘語、拉丁語和數學,對於古物鑒定也學有專長,他僅憑一個放大鏡花費了一月多時間,終於得出確定結論:這本祈禱書原來是阿基米德的著作。他作出這一判斷的主要依據是這卷羊皮書中希臘文寫就的《論浮體》和他所見過的拉丁文譯本的《論浮體》內容上完全吻合。這一重大發現成了1907年7月16日《紐約時報》的頭條新聞。

精明的商人並不願意將這卷羊皮書提供給海伯格教授做研究,他希望能夠大賺一筆。羊皮書幾度倒手,有些人甚至采取非常規手段來得到它。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本彌足珍貴的古籍一度消失,沒有人知道它究竟是被買走還是偷走,也沒有人知道它是否還存在。多年後,一位鑒定專家在法國一名收藏家的公寓中發現了這卷羊皮書。

1998年10月,“阿基米德重寫本”在紐約的佳士得公司拍賣,一位匿名富豪出價兩百萬美金買下,並委托美國巴爾的摩的“華特斯美術館”典藏並加以複原。

這時的“阿基米德重寫本”狀況已經相當差,除了歲月的痕跡之外,多處扉頁滿布黴菌與蠟油,後人為防止散佚而塗抹大量膠水;更嚴重的問題是,二十世紀的善本書偽造者為了增添其“價值”,在其中四頁畫上了拜占庭時代的宗教畫,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所幸古文物複原專家運用紫外光與數字圖像計算機處理等技術,耐心將“阿基米德重寫本”一頁一頁複原,填補了百年前海伯格解讀的闕漏,呈現出多幅原作繪製的幾何圖形。從2005年5月開始,複原工作更是如虎添翼。加州史丹福大學同步輻射實驗室的科學家伯格曼想到,既然謄錄阿基米德論文的墨水中含有鐵,因此可以用直線加速器發出的高能X光,將墨水中的鐵原子激發出螢光,從而讓許多至今無法解讀的文字與圖形一一現形。華特斯美術館善本書籍部主任諾爾說:“這猶如從公元前3世紀(阿基米德的時代)收到一份傳真,真是令人興奮不已。”

但是直到2007年9月,能夠解讀的內容早已被解讀出來,但網絡上並沒有與之相關的報道。原來承諾每破解一頁就放到網絡上的研究機構食言而肥,但並沒有引起網民的喧嘩。這一切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盡管美國擁有強大的保密力量,還是有一些小道消息在中國的網民中流傳開來。

原來,研究人員意外地在羊皮書的空白處發現了許多隱藏著的經過特殊處理的文字,而這些文字竟然是簡體中文!所以他們立刻改變了原來的計劃,對研究過程實行了國家級保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