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角仰望蒼穹,到處拜師解惑,尋找人生的真諦時,袁紹、袁術,曹操等以後掀起無數風雲的英雄已經開始走上政壇,初試鋒芒。
一個人從小的生活圈子,就決定了他的人脈關係,和袁紹一塊玩的,當然得是像袁術、曹操、劉岱等這樣的高幹子弟,他們一幫構成了東漢末年的*
袁氏家族在東漢是四世三公,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和禦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總理,太尉是全國的最高軍事長官,相當於現在的軍委主席,禦史大夫主要負責監查、執法,相當於現在的人大委員會委員長。
袁氏家族四代人裏麵出了一個國務院總理,一個軍委主席和一個委員長,那是相當的榮耀,相當的聲名顯赫,算得上樹大坑深,門生故吏遍布天下
有如此深厚的家庭背景和人脈資源,隻要不是傻瓜,想不成功都難
漢朝時沒有科舉,也沒有高考,官吏任用的辦法主要是察舉製,所謂察舉製就是指以地方推薦為主,考試為輔,也就是說有人推薦,才有機會做官
在這種條件下,無權無勢的平民的家的孩子想做官,不是不可能,但是很難。
那時候官吏還沒有退休製,一個人隻要不犯錯,不占錯隊,八成就在位置上孤老終生。這樣,騰出的位置有限,推薦的名額也就有限。並且還不是年年推薦,二十萬人口的大郡一年推薦孝廉一人,不滿二十萬的兩年推薦一人,不滿十萬的三年推薦一人。那時候沒有實施計劃生育,也沒有實施一夫一妻製,大老婆生的加上小老婆生的,一家至少五六個孩子,光一郡的郡守家的孩子全推薦上的話,得五六年,況且還有刺史的子女,郡尉的子女、、、
那麼多高官子弟,都為推薦名額打的頭破血流,哪有平民家孩子的機會?
如果你要問,不是還有考試嗎?
的確有考試,但那是在推薦完之後,為了區分人才的高下才進行的考試,是作為授官大小的參考,如果你沒有被推薦,那麼你連考試的資格都沒有,也就是說,你連競爭的資格都沒有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也看出了弊端,於是又想出了一個辦法,征召製,主要征召那些有一定才能的社會賢者,隱居高士,學者名流。剛開始施行時的確網絡到不少人才,如《七發》的作者文學家枚乘,“魯詩學”的開創者儒學大師申培等。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辦法的後遺症就開始顯現出來了
因為征召製主要是征召不愛做官的隱士名流,於是讀書人開始不再去努力做學問,而是走歪門邪道,開始在沽名釣譽上作文章
為了做官他們隻能出名,為了出名他們不擇手段,那時候沒有超級女生,快樂男生之類的選秀,要想出名,他們隻能通過標新立異來顯示自己的另類,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用通俗的話說,他們開始裝逼
當然裝逼也得有天賦,隻有裝逼裝的像的人才會變得出名,才會被朝廷征召,最後變得牛逼。不過很可惜,有些人明明沒有天賦,還硬生生的去裝逼,最後不但沒出名,反而落下傻逼的罵名
裝逼不但是對精神的極大磨煉,更是對肉體的嚴峻考驗,有時候甚至會有生命危險。你想想,一個人跑到深山老林裏去做名流隱士,他得蓋房子,得吃飯,得爬上爬下的買米買麵。山高路陡,對體力是一大考驗,並且白天沒水,晚上沒電,更無法上網在QQ上跟人吹牛扯淡,真正的白天無鳥事,晚上鳥無事。而且時刻還得提防著不要被哪隻饑餓的猛獸半夜直接給哢嚓了,那樣的話裝逼就裝大了
總之,漢武帝的征召製開辟了讀書人裝逼製度化、專業化的先河,而且最後演變成一門學問,研究透的人進入廟堂當官,沒研究透的人,隻能自怨自艾,哀歎技不如人。如果放在近代,估計肯定會出現一大批所謂的裝逼專家,研究裝逼的專家,研究裝逼專家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