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家有慈母
慈母的胳膊是慈愛構成的,孩子們睡在裏麵怎能不甜?
——雨果
楊絳有一位慈父,還有一位慈母。所以,即便生於亂世,她也是幸運的,父母給予她一個幸福甜蜜的童年。
小阿季從不爭愛恃寵。童年時期,家中姊妹眾多,她資質聰慧,卻性格寬厚溫良,最是謙和達理。按照父親楊蔭杭的說法,阿季的性情好,是因為秉承了母德。
楊絳的母親叫唐須荌,無錫人,和楊蔭杭同鄉、同庚。其父是個開明有識的商人,家境殷實,讓女兒受到良好的教育。唐須荌自小受教於家中聘請的女先生,後又在上海務本女校讀書,和楊蔭杭的妹妹楊蔭榆以及章太炎的夫人湯國梨同學,是一個秀外慧中、知書達理的大家閨秀。
二十歲那年,楊蔭杭和唐須荌經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締結良緣。兩個人性情大同,靈魂投契,可謂同心同德,琴瑟和鳴。所以,和同時代的魯迅,後來的胡適,乃至徐誌摩等相比,楊蔭杭要幸運得多。
談及母親的個性,楊絳在文中回憶說:“我媽媽忠厚老實,絕不敏捷。如果受了欺侮,她往往並不感覺,事後才明白,‘哦,她(或他)在笑我’,或‘哦,他(或她)在罵我’。但是她從不計較,不久都忘了。她心胸寬大,不念舊惡,所以能和任何人都和好相處,一輩子沒一個冤家。”阿季的祖母因此頗為憐
惜,說她是熟睡在鏟刀上的。
唐須荌有每晚記賬的習慣,可是有時候她總也記不清那些零零碎碎的花銷,在她反反複複敲著腦門去回想的時候,楊蔭杭就會一把拿過賬本,兀自唰唰唰地記下幾筆“糊塗賬”了事,他不許勞累了一天的妻子再在這上麵多花費心思。雖然唐須荌在賬目上從未條分縷析地記明白過,但是,每月寄回無錫大家庭的家用,她一輩子都沒錯過一筆,即便最困難的時候。這對於一個靠丈夫薪資養家的女人來說,是很不容易的。
當然唐須荌並非不聰明,而是大智若愚,仁德寬厚,不拘小節,“賢惠”兩個字,她當之無愧。這也是以家為重的楊蔭杭尊重妻子的另一個原因。
唐須荌還是個富有生活情趣、心靈手巧、多才多藝的女子。她擅長女紅,譬如楊絳出生時的衣物,都是由她親手縫製的,據說,針腳樣式比王府中繡娘的手藝還要漂亮。在小阿季的記憶裏,母親有很多很多的家務在等著她去做,總是腳不沾地、手不離活兒的樣子,很少有時間和孩子們一起玩。
楊絳四五歲的光景,一次,看母親忙前忙後太勞累,悄悄在小木碗裏剝了一把瓜子仁兒,小手緊緊拉住母親求她吃。往常母親隻是佯裝吃幾粒,餘下的給孩子,就自顧自做事去了。這一次,母親看到小楊絳紅撲撲的小臉仰著,一臉渴望,就俯下身子,
把小木碗裏的瓜子仁兒一顆顆吃盡了。小楊絳看到母親接受了自己的“愛的禮物”,好有自豪感,當時的驚喜和得意,她一生都忘不了。
楊絳八歲那年的冬天,晚飯後忽然刮起大風來。母親說:“啊呀,阿季的新棉褲還沒拿出來。”她不顧外麵刀子似的寒冷,帶上洋燈,穿過後院到箱子間去取衣服。小楊絳待在溫暖的屋內,望著母親匆匆而去的背影,幾乎要哭,那時的她尚不懂自己為什麼要哭。長大後才知道,那暖暖的想哭的滋味,就是有母親在身邊的滋味。
終於有閑暇一刻的時候,母親也喜讀新舊小說,且對各個作家的風格深有領會。無論褒揚或是針砭,都能一針見血,精辟獨到,總能讓成年後的楊絳驚歎不已。
對於父母的感情,楊絳說:“我父母好像老朋友,我們子女從小到大,沒聽到他們吵過一次架。”
在今天看來,似乎沒吵過架的夫妻生活不正常,但在當時的楊家,並沒有什麼不正常。幸福即簡單,喜歡是乍見之歡,愛是久處不厭。舉案齊眉、相濡以沫的樣子就是:夫主外,打拚天下,盡職盡責;妻主內,相夫教子,任勞任怨。兩廂承擔,兩處無怨,才成就美滿、和諧的溫馨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