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夏日人們都忙碌紛紛, 遠在河城的趙老太收到梁螢給她寄送的青州小食,有葛根粉, 桂花藕粉, 林林總總好多種。
趙老太不識字,讓李疑給她讀梁螢寫來的書信。
李疑坐在矮凳上講書信裏的內容,言語裏不乏歡喜。
趙老太搖蒲扇, 興致勃勃道:“我這輩子還沒去過京城呢, 想來比河城要繁華得多。”
李疑笑道:“照眼下這個速度,咱們俞州多半明年就能打到京畿去。”
龔大娘暗搓搓道:“日後豈不是要入駐那金鑾殿?”
李疑點頭, “一統九州, 定是要登那天子寶座的。”
提到這茬, 趙老太拍大腿道:“我這個鄉野老婆子算是長了回出息, 竟也稀裏糊塗攀了皇親國戚。”
李疑失笑, 感慨道:“從安縣起家到現在, 也差不多快九年了,我們這群蠻鸞山的人也真是走了大運,明明是一幫土匪, 卻眼瞧著步步高升, 現在回頭想想, 著實不可思議。”
趙老太道:“我馬如會這輩子也算是慧眼識人。”
龔大娘:“也該是老趙家有上蒼護佑, 最初阿螢三番五次往外逃, 若不是你押著秀秀去尋回來, 外頭那樣的世道, 隻怕早把她折了。”
趙老太:“這也怨不得她,宮裏頭長大的孩子,哪見過這吃人的世道, 想來那些時日她吃過苦頭也悟明白了, 要麼隨波逐流,要麼揭竿而起。
“若是換作
我,是沒那個膽量敢去反的,且還是一個嬌弱女子。
“如今回頭看看她一路走來的籌謀,步步謀劃,皆是劍走偏鋒險中求勝,若沒有她做主心骨把周遭的人們聚攏起來,又哪有俞州今日的強盛?”
李疑應道:“是啊,從無到有,每走一步都不容易。
“我記得最險的一步是俞州夏氏進犯臨都的那次,若非她弄出火藥來,隻怕咱們這幫人早就回蠻鸞山了。
“還有一次便是楚王派兵十萬來打河城,若非她認祖歸宗召集天下諸侯把鍾林大軍化解,隻怕俞州危矣。”
趙老太:“我倒覺得汶陽大軍來犯才是險中之險,關乎俞州存亡。”
李疑拍腦門,“我倒是把這事給忘了,東州一戰當真驚險。”
他們就這些年的經曆嘮了起來。
李疑似想起了什麼,說道:“過兩日我就要往永慶那邊去了。”
龔大娘好奇問:“去永慶作甚?”
李疑:“眼下俞州境內安定,待鄭曲他們打下一個城池,我得帶人過去把土地下放了。這陣子老夫人要多加注意著身子,大夥全都忙碌,恐顧不上你。”
趙老太笑眯眯道:“你們盡管去忙,我不會拖後腿。”
之後李疑又同她說了些其他,沒過兩日就帶人動身前往永慶。
待一行人抵達永慶那邊時,鄭曲和薑懷已經接連收服了兩個郡城。
現在治內的人手緊缺,臨都那邊也調派了三人過去。
胡誌國許久不曾與李疑相見,兩
人嘮起俞州兵的情形,皆是感慨。
姚氏給他們備了小酒,二人坐在一起說起這些年的經曆,言語裏無不欣慰。
胡誌國道:“鄭校尉說俞州軍目前已經有二十萬人了,這一路橫掃下去,還會收編更多的兵丁,打進京畿指日可待。”
李疑點頭,“阿螢來信說爭取明年打到金鑾殿。”
胡誌國抿了口小酒,“這日子是越過越有盼頭,我們永慶這邊的糧已經下調到十三文一鬥,我胡誌國活了半輩子,還是頭一回見。”
李疑:“鹽價也要下調,估計壓到一百四十文一鬥,以後待各方局勢穩定下來,把糧價控到七八文一鬥,方才能刺激當地的人口增長。”
胡誌國點頭,“是這個理,這些年戰亂,各地的人口銳減大半,想要讓底下的老百姓多添丁,除了世道太平外,還得讓他們有溫飽,兜裏有盈餘,方才能促進添丁。”
兩人都是治內的一把好手,深知底層的不易。
永慶是他們的發源地,可以說當地的治理極具代表性。
現在郡內糧食充足,教育也跟上了,商貿往來頻繁,鄉縣的物資豐富,道路四通八達,世道太平法治清明,案件也大大減少,是俞州所有郡縣要效仿的典範。
以後東州梁州青州也會走同樣的路子,把永慶的模式複刻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