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滅匈奴方略(2 / 2)

“是極,是極!”眾人齊聲讚同。

秦軍戰力強悍,隻要遇到匈奴了,匈奴一定不是對手,這點早在河套之戰就驗證了。

這一仗難就難在如何保證後勤輜重。不用想也知道,這一次秦軍出動,不會是十萬二十萬,至少需要五十萬大軍。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要想靠繳獲匈奴的牛羊為食,已經不現實了,必須要有有力的後勤保障。

曆史上,霍去病善打不要後勤的仗,他實行的是以戰養戰之法,攻打河西走廊就是霍去病這種戰術的極好體現。然而,在“漠北決戰”時,霍去病卻是力主要有有力的後勤保證,就是因為漢朝出動的軍隊很多,光靠繳獲已經不現實了。

“朕決定,此戰出動五十萬大軍,其中騎兵二十萬,步卒三十萬,你們以為如何?”秦異人眼中精光一閃,問道。

“五十萬可以了。再多的話,這後勤難以保障了。”李牧和尉繚、司馬尚兩人互視一眼,微一點頭,道。

“大漠不比別處,後勤難以保障,是以,五十萬是最多之數,也是最低之數。”王翦肯定一句。

集中舉國之力的話,秦朝可以出動七八十萬大軍。然而,軍隊越多,這後勤的壓力越大,難以滿足軍隊的需要。以秦朝眼下的實力,最多隻能保障五十萬大軍的後勤,再多就難以為力了。

當然,要想擊破匈奴,最低也需要五十萬大軍,少了難以湊功。

“五十萬,合適。”範睢他們齊聲讚同。

“朕的意思是,主力是二十萬精銳騎兵。每人三匹駿馬,多帶糧食,每人配一枝手弩,用來壓製匈奴的騎射。”秦異人眼中精光四射,道:“步卒的主要任務就是為騎兵運送糧草,保障後勤暢通。”

曆史上,漢武帝發起“漠北決戰”,一共出動數十萬大軍。其中,主力是十萬精銳騎兵。至於步卒,主要是用來運送輜重,保障後勤線暢通。

漢武帝這一舉措是正確的,然而,漢軍的傷亡依然很大,傷亡近半。這點,可以從戰馬的損耗上看出來,出塞時,一共三十萬匹駿馬。打完之後,回來的不過十四萬匹戰馬,這傷亡之大可想而知了。

太史公在《史記》中寫這次戰役時心情很沉重,寫的是“物故者眾”,也就是死傷慘重。

當然,戰果也很大,漠北決戰之後,匈奴一蹶不振,越來越弱,最後滅亡。到了現在,匈奴隻存在於曆史書中。

“陛下英明!”眾人對秦異人這謀劃沒有異議。

在大漠中作戰與別處不同,因為有著廣闊的空間,完全能夠周旋,而且匈奴還有眾多的戰馬,來去如風,要靠步卒的兩條腿與匈奴打很不現實。

要對付匈奴,就必須要用騎兵,以騎製騎才是上策。因而,此戰,騎兵才是決勝的關鍵。

每名騎兵三匹戰馬,可以多帶輜重,增加騎兵的行動時間。而且,還可以換著騎乘,保證馬力,可以使秦軍騎兵來去如風,完全可以追著匈奴打。

至於手弩,那是壓製匈奴騎射的利器。

匈奴自小在馬背上長大,善於騎射之道。可是,一旦遇到華夏的弩,匈奴的騎射優勢也就不複存在了。趙武靈王大敗匈奴,蒙恬大敗匈奴,漢朝擊破匈奴,之所以能取得大勝,就是因為華夏軍隊使用了大量的弩,有強弩,也有手弩,完全壓製了匈奴的騎射。

匈奴就隻有騎兵一個兵種,沒有步兵之說,若是騎射被壓製了,匈奴也就完蛋了。

然後,眾人再商議一些出兵細節問題,這一商議費時很長,總共用了半個月時間,方才把各個方麵確定下來。

“大計已定,不可更改,來年春季出兵!”再也沒有問題之後,秦異人站起身來,道。

“諾!”眾人轟然領命。

“漠北是匈奴的老巢,自盤古開天地以來,就未有華夏軍隊抵達過,匈奴一直以為大秦無力深入漠北。是以,這一戰,不僅要大破匈奴,還要大肆殺戮,唯有如此,方能震懾匈奴。”秦異人眼中厲芒閃爍,如同一頭嗜血的凶獸。

匈奴與華夏數度交手,每當吃了大敗仗,就逃回漠北去舔傷口,恢複元氣。在匈奴的心目中,漠北就是他們的底氣所在,隻要漠北還在,匈奴就不會死心。

是以,秦軍必須深入漠北,搗毀匈奴的老巢,向世人宣告,漠北不算什麼。

當然,要想讓匈奴害怕,就唯有殺戮,一定要狠狠殺戮。

“讓匈奴的鮮血把大漠染紅!讓匈奴的屍骨把大漠堆滿!”秦異人眼中的精光如同利劍似的,大氣不凡,勢吞河嶽。(未完待續。)

如果您覺得《秦皇紀》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1/10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