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喀秋莎火箭炮(1 / 2)

時間來到1942年5月。

王興國率先將汽車廠一個月的產量300多輛卡車配給重炮團。一個重炮團,一共有81門122毫米榴彈炮。一輛拖曳榴彈炮,兩輛托運炮彈,剩餘的托運其他物資。

重炮團上路,去往蘭州。支援西北的戰役,重炮團到位。所過城市,重炮一響,守軍望風而降。

西北的戰事沒有停,李雲龍先回來了。剛回到辦公室,就和王興國、趙剛來個熊抱。“興國、老趙,老子想死你們了。今晚咱們不醉不歸!”

有道是來的早,不如來的巧。李雲龍剛回來,張萬和從北麵蘇聯老毛子回來了。然後行色匆匆的拉著王興國來到一枚蘇式火箭彈身旁,“興國,蘇聯老毛子跟德國打紅眼了。這個是喀秋莎火箭彈,我看和咱們107火箭彈很像。就在酒桌上和蘇聯老毛子談了談,最終老毛子談好了價格。一根金條,10枚火箭彈。你看咱們有賺頭嗎?”

“有啊?怎麼沒有?有圖紙嗎?我看看。”王興國從張萬和手中拿過圖紙研究一遍,思考一下心想:抗美援朝時期,據說誌願軍一根金條一枚火箭彈。沒想到老子可以用喀秋莎火箭彈賺蘇聯的錢。於是說:“也有一倍的利潤,給蘇聯人造一枚的同時,也可以給八路軍造一枚。”王興國說到這,一拍腦袋,大聲說:“咱們也可以製造喀秋莎火箭炮啊。卡車咱們已經製造出來了。火箭炮又沒有後坐力,不需要卡車有多大的載重。最關鍵的是,得益於107火箭炮,咱們大多數兵工廠其實都可以製造這種火箭彈。”

BM-13型火箭炮(譯文:喀秋莎),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研製裝備的一型輪式車載火箭炮。

BM-13型火箭炮(譯文:喀秋莎)

BM-13型火箭炮采用載重卡車為底盤,安裝8個導軌式發射架構成移動式火箭炮發射係統,可掛載16枚M-13型固體燃料火箭彈,戰鬥射程達8500米,最大行程385千米。

BM-13型火箭炮於1941年開始裝備蘇聯軍隊,在整個二戰期間,總共裝備6800門。該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戰效果突出,以“喀秋莎”火箭炮之名而著稱。

李雲龍聽後說:“這個喀秋莎比咱們的107火箭炮更好用?”

王興國再次科普道:“這個不一樣,107火箭炮更適合山地打遊擊。這個喀秋莎就相當於重炮群。

BM-13型火箭炮采用載重卡車為底盤,靈活機動。武器裝備是由8個“工”字型發射導軌組成的發射架,每個發射導軌上下可卡住兩枚M-13型132毫米火箭彈,每台BM-13型火箭炮同時掛載16枚火箭彈,可在10秒鍾內將16枚火箭彈全部打出,最大射程8.5千米,形成的短時間密集打擊火力。由於避免了炮筒發射火箭彈膛壓高和高度加速的應力效應,采用導軌發射的火箭彈發射時承受的加速度小,火箭彈彈壁可以製造的較薄,增加了炸藥填充量,因此132毫米火箭彈的威力基本上相當於152毫米普通炮彈,適合打擊暴露的敵有生力量集結地、野戰工事及集群坦克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