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管住“閑不住的手”(1 / 2)

我們生活在一個風雷激蕩的偉大時代,理應有反映這個時代的作品問世。而跟蹤觀察社會事件、富有敏感性和長於創作“非虛構性文學作品”的親曆者,無疑是這類曆史故事最合適的講述人。陸一君的這本《閑不住的手》,為我們講述了20年來中國股市演進的全本故事。

我和陸一君認識已經超過20年。當年我的諸多文章在奮力為中國改革鼓與呼的《世界經濟導報》上發表。陸一在該報擔任要聞部副主任,我們因文字之緣而成為忘年之交。20世紀90年代初,陸一進入上海證交所以後,長期在做《上市公司》雜誌的編輯工作,在我們的交往和交流中他就常常和我談起他在改革開放以來對證券市場發展的諸多觀察和感觸。這次他把自己親曆而得的觀察、思考和研究結果編著成書,並托囑我為此書作序,我感到非常樂意。

中國的改革開放引發了社會生活的巨大轉型,30年來所有人的生活節奏和速度都加快了。許多觀察者滿足於對這個千變萬化的社會匆匆一瞥,難以沉靜下心來作長期、深入、認真的觀察、思考和研究。而陸一君這一本前後花費20年時間觀察、積累、思考所寫成的書,顯示他盡管不在新聞界,卻延承了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優良傳統,完成了一個記者和研究者應該承擔的曆史和社會責任。

跌宕起伏的中國證券市場是觀察30年來中國社會變化的重要窗口,可是對證券市場的發展曆史進行係統研究的著作還是屈指可數。世紀之交曾出現過幾本就實論虛、有自己的思考的著作。這幾年股市再度走熱,有認真思考的著作反倒出得少了。陸一的這本《閑不住的手》,是其長期浸淫於證券市場貼身觀察和思考的結晶,也是對中國證券市場發展過程的係統性研究,較為全麵地揭示了中國證券市場的特質。他把這種特質看做中國股市從建立之日起就與生俱來的“體製基因”。

陸一的研究表明,證券市場從一開始就受到“看得見的手”的管製。從最初的國有企業股份化改革開始,到中國股市的誕生,圍繞其中的爭議是中國股市是一個自發形成的市場過程,還是有特殊的政治需要考慮?現代經濟學理論較為推崇自發形成的秩序,但在中國的現實發展中經濟發展卻麵臨多重約束,而政治上的考慮就是一個重要的約束條件。陸一考證的結果是:1989年成了證券市場的誕生契機,政治考量推動了股市的建立。

中國股市不僅在開市時帶有強烈的政府色彩,而且在開市以後也難逃政府之手的多方麵幹預。證券市場的管理當局明白地宣布: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證券市場要為國有企業服務。一些具體的製度安排,例如IPO的額度控製、股權分置等,都與這一目標相適應。這也使得股市一直未能擺脫“政策市”的陰影。1991年1月,深圳市證券市場領導小組為了在股票市場劇烈波動的非常時期平抑股價,決定建立深圳市證券市場調節基金。基金資金主要來源於證券交易時征收的印花稅、股票溢價發行收入、基金利息收入和其他收入等。其使用由市財政局、體改委、監察局三家派代表組成調節基金管理小組,負責監督基金的籌集及運用。這是中國證券市場第一次設立的政府幹預基金,由此開始了政府主動進場買賣股票、調整市場指數、幹預股價起落的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