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紛紛點頭,機器人數據直接上傳到智腦的雲服務器之中。很快,三號就將整個機器人三維模型直接投射到了眾人眼前。
這時候,專家們就來提意見了。能在實驗室裏搞研究的,可不是什麼半桶水。研究方案確定了下來,在不考慮製造難度的前提下就像是將專家們的思維鬆綁了一樣。
“這裏,可以采用855芯片組。會更好一些,集成度更高,能夠給電池倉讓出更多位置”一名研究員,指著機器人肩膀關節說道。
大家夥點了點頭,表示讚同,而三號,則是按照眾人的要求實時變化優化著機器人的設計模型。
有三號加成的智腦,讓機器人的設計變成了一場三維建模遊戲一般。所見即所得,隻要有更好的方案,就能立刻更改。
而天銘則是在一旁生產出樣品,也就是工業上所謂的原型機。整個研究所的人員都被調動了起來,做測試的做測試,提意見的提意見,忙得不亦樂。
一個想法,能迅速實施,一個小時不到,就有樣機出來,然後驗證這個想法正不正確。天銘和三號的加入,直接讓研究速度起飛了。
想想之前,從想法,設計,到製造樣機,做各種測試,至少十天半個月,有些好的設計,明顯能夠解決問題的思路卻局限於製造水平,直接被排除。
但天銘將製造的環節直接替代,機器人從之前一個月迭代一個版本,到現在的兩個小時迭代一個版本,加上人工智能的排除故障能力,技術上的問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被攻克。
天銘和三號就像是一對配合默契的團隊,一個負責出方案,一個負責實施。在短短的幾天內,他們就將人形機器人的設計從初步的方案完善到了可以實用的階段。
三天後,天銘站在城牆外,開始生產設計好的機器人。城牆外,空地上,一排排人形機器人已經整裝待發。這些機器人按照天銘的要求設計成了多個自由度,使用液壓電機驅動,配合人造肌肉,在提供足夠動力的同時,也保證了機器人的靈活性和耐用性。
每個機器人本地都有一套獨立的控製係統,簡單的工作可以根據預設的程序進行自主操作。同時,這些機器人還配備了高精度傳感器和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實時感知周圍環境,進行智能決策。
比較複雜的工作,由智腦直接遙控進行。看著整齊排列的機器人,天銘心中滿是成就感。這些機器人不僅在外形上與人類相似,而且在功能上也已經完全可以替代人類進行各種工作。
更重要的是,充電一次,能夠工作15個小時,充電時間隻需要10分鍾,隻要多搞幾個充電站就行。整個基地配合下,充電站設備被布置到基地的各個角落之中。
腦海中出現了三號的聲音:“主人,機器人已經可以投入使用了。我已經進行了連接,目前連接上限為三萬五千台。每增加一台服務器,能夠多連接五百台機器人。”
天銘點了點頭,說道:“有這些機器人加入,基地建設速度能提高多少?”
“大概百分之五十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