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間對小行星帶的開采,數以億計的深空探測器,采礦機,太空中隨處可見的自動化提煉工廠,都在以指數級增長。小行星帶已經被開采的差不多了。而戴森球的建設,也因為材料的缺乏,陷入停滯。
大麵積的太陽能板,覆蓋了數千萬平方公裏。整個小行星帶的質量也就相當於藍星的質量,而太陽,卻是占比整個太陽係的百分之九十九點九八。
小行星所有的物質全部製造成收集能源的太陽能板,想要把太陽包裹起來,即便是足夠薄,也是做不到的。
十年間,雖然因為物質量不足造成了戴森球建造停滯,但現在的能源利用率也達到了太陽總釋放能量的一千萬分之一。
這個能級有多大?一年接收到的能量,相當於以往藍星幾億年接收到了輻射能量總和。
如此龐大的能量,讓高能物理研究直接起飛,而太空城也順帶攻克了重力場的生成問題。
太空城第三十四期建設投標,徹底的擺脫了旋轉模擬重力的結構。
隨著重力場生成技術的成功攻克,太空城的建設邁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在第三十四期建設投標中,各家頂尖的建築與科技公司齊聚一堂,競相展示他們關於未來太空城市的宏偉藍圖。
這些方案中,無一不充分利用了重力場生成技術,為太空居民打造更為穩定、舒適的生活環境。
新的太空城市設計方案,不僅解決了長期困擾太空居民的重力問題,還融入了生態循環、智能管理等先進理念。
這座城市被設計為一個自給自足的生態係統,能夠模擬藍星的自然環境,讓太空居民在享受高科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家的溫馨。
重力場生成技術被巧妙地應用於城市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居住區、商業區還是工業區,都能感受到穩定而舒適的人工重力。
人類,在短短的十年間,便已經可以製造星球和打造舒適的生態環境,在茫茫宇宙中,已經可以憑借自身的能力,避免被滅絕的命運了。
若是擁有足夠的物質,建造起完整的戴森球,達到太陽能源利用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恐怕曲率引擎就能夠製造出來了。
這種跨越光速的飛船一旦出現,那麼就可以在廣闊的宇宙中收集反物質,暗物質甚至暗能量,從而使文明再跨越一個台階,成為星係級別的文明。
路要一步一步的走,飯要一口口的吃,雖然太空城科技水平已經能夠收集反物質,但反物質太少了整個太陽係都沒有多少。
現在的人類飛船速度最快也就達到光速的千分之三左右,即便是飛出太陽係,也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飛船存在加速時間,不是瞬間就能到光速的千分之三的。這加速過程會占用比較長的時間,考究黨別噴我。】
也就是說,若是要收集到足夠的反物質能源,必須先造出一艘不依靠反物質能源的超光速飛船去收集足夠多的反物質,這就相當於手扶拖拉機必須要先給個力啟動。
在廣袤無垠的宇宙中,人類文明的每一步進展都顯得微小而又偉大。太空城,作為人類探索宇宙、拓展生存邊界的前哨站,正承載著無數科研人員和工程師的夢想與努力。
麵對戴森球建設的停滯和反物質能源的稀缺,太空城的科研團隊並沒有氣餒。他們深知,每一個技術難題的攻克,都是人類文明向前邁進的一小步,而這些小步累積起來,終將成就一大步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