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柳往槐來(上)(1 / 3)

做冷欺花,將煙困柳,千裏偷催春暮——正是春雨斷魂時節。河南溱水一帶,自古人煙稠密,農夫荷鋤,野老閑語,阡陌相聞。這時卻鶯燕無語,一派清疏。

忽聽遠處傳來歌聲,唱道:“送春去,春去人間無路。秋千外,芳草連天,誰遣風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緒?漫憶海門飛絮。亂鴉過,鬥轉城荒,不見來時試燈處。春去誰最苦?但箭雁沉邊,粱燕無主,杜鵑聲裏長門暮。想玉樹凋土,淚盤如露。鹹陽送客屢回顧,斜日未能度。春去尚來否?正江令恨別,庾信愁賦,蘇堤盡日風和雨。歎神遊故國,花記前度。人生流落,顧孺子,共夜語。”聲音悲戚沉鬱,當此時令催人淚下。

歌聲住後,但見一對男女相扶而來,女的懷裏尚抱著一個嬰兒。看模樣二人似是夫妻。男的穿一件對襟褂子,敞開胸懷,行走間颯颯生風。遠遠瞧去,卻也英勁挺拔,走近來看,眉宇間蕭索蘊藉,似滿腹心事。

他不時打量東西水畔,見人煙絕跡,心中默想:“我華夏文明起於溱洧之交,生民流落,竟淒涼至此!什麼他媽的“攘外必先安內”,外辱不去,又妄談什麼安內呢!”其時國民黨消極抗日,打得正是“攘外必先安內”的旗號,敷衍塞責。想到這裏,不禁怒氣勃發。

這人姓劉,名克用,軍人出身。隻因生平一件恨事鬱鬱難解,乘部隊南退之際,攜妻子逃出。他妻子葉瑤,聽他突放悲聲,故意取笑道:“什麼時候得的酸性,學人閑愁傷春去?”

劉克用道:“這首詞看似閑愁傷春,其實詞中真意卻是以春喻國,傾盡亡國之恨、遺民之痛、故國之思。至今讀來,猶令人黯然傷神。‘春去誰最苦’、、、這句問得最好,‘但箭雁沉邊,梁燕無主’,嘿嘿,說的不正是咱們這樣逃難的人麼!”

這首《蘭陵王》詞成於南宋末年,詞題為丙子送春,指的是宋恭帝趙顯德佑二年(1276年)的春天。時蒙古兵迫臨安,宋帝奉表請降。劉克用本要再講這詞的來曆,心中一慟,想那時蒙古兵迫臨安,如今咱們南京城卻也叫小鬼子占了!心中更是煩悶,道:“可別喝了兩天洋墨水,就連老祖宗的東西也給忘了。”

葉瑤頗不以為然,原要說不是忘了,而是不懂。這些酸腐文人與其牢騷滿腹,何不痛痛快快打上一仗,遠不如嶽武穆“笑談渴飲匈奴血,壯誌饑餐胡虜肉”來得痛快。因怕觸中丈夫心事,卻收口不說了。

這時懷中孩子不知怎得哭了起來,葉瑤道:“謙兒乖,還是你對娘好,聽到爹爹嫌娘笨,隻跟你‘顧孺子,共夜語’,不高興了是吧?”劉克用低頭來看,柔聲道:“謙兒別哭,爹爹哪裏敢嫌你娘去,給你娘提鞋還怕手不幹淨呢。”

葉瑤啐了一口,笑道:“呆瓜,兒子餓了,叫我伺候這小祖宗。”劉克用也笑道:“那我伺候小祖宗的娘。”在河邊尋著一塊圓石,掏出件衣服墊上,扶妻子坐下。葉瑤拉開小襖喂孩子吃奶,咬了兩口丈夫遞到嘴邊的餅子,歪了頭望著河水道:“你多吃兩口,待會兒還叫你背我過河呢。”

劉克用吃了半張餅子收好,心中念念不忘“梁燕無主”那句。見近前一叢樹林,垂柳依依,古槐蒼蒼。踱到跟前,手撫了槐樹向北眺望,隻見雲煙渺渺,不知歸處,悵然吟道:“柳往槐來,到此應生離國感······”

葉瑤心知丈夫思鄉心切,而今逃難,過家門竟不能歸,心中自是不大好受。剛要勸慰,卻聽林中有人和道:“水源木本,至今猶動故鄉恩。”心中一驚,臉上卻紅了,不知剛才的話有沒有叫人聽到,忙推開孩子拉上衣襟,見丈夫也護到身前。

林中轉出來個中年男人,穿一襲灰布長袍,相貌甚是清雅。見劉克用夫婦麵色驚疑,不再走動,朗聲道:“問我祖先何處來——”劉克用道:“山西洪洞大槐樹——”那人道:“祖先故裏叫什麼——”劉克用心中略寬,道:“大槐樹下老鴰窩。”吟罷,兩人相視而笑。

這四句俚語,乃山西洪洞人傳下的。那山西洪洞縣,自明太祖洪武之初,先民便流於各地,故老傳下四句俚語,以示不敢忘本。及至現代,散於各地的洪洞人,提起老家來,有說大槐樹下的,也有說老鴰窩裏的,其實指的都是山西洪洞縣。昔年晉商名動天下,究其秘訣,無非“抱團”二字,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