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章 奶奶去世(下)(1 / 2)

第二天大概中午的時候,吳歡三叔兩口子終於趕到了,吳歡奶奶見到三叔最後一麵後終於咽下了最後一口氣。頓時,一屋子的人都泣不成聲。

大伯起身在吳歡奶奶下榻的床鋪板頭部下方焚燒錢紙,用他們老一輩的話說叫燒落氣紙。同時吳正成還出去門口放響了鞭炮,用來告訴他人這一噩耗。

哭完過後,一大家子就開始鎮定的忙碌起來了,大姑小姑負責將老人家淨身、穿壽衣,吳歡奶奶身上穿了三件棉布做的壽衣,穿好壽衣後,給吳歡奶奶嘴裏含了一枚銅錢,再又讓吳歡奶奶一手隻握著錢幣,一隻手握小米餅子,稱打狗餅子,傳說是為死者在陰間後對付餓鬼和惡狗用的。

又幫吳歡奶奶整理好衣服後,才將她放進堂屋中間停放在高腳凳上的棺材裏。棺材前麵設有一張供桌,供桌上放了一鬥米,用來燒香用。棺材兩側則鋪滿了草簾子,用來子女們晚上守靈用。

吳正成和吳歡三叔則在家中布置著靈堂,在堂屋門和大門的兩邊貼上挽聯,掛上白色喪帶,表示家中有人去世了,有的則趕快通知親友,鄰居們則要趕來幫忙。

到了下午的時候,過來給老人做法事的道士和鄰裏幫忙的鄰居親戚們已經來到三叔家裏了。因為奶奶之前住在三叔家裏,所以喪事就在三叔家辦了。

吳歡奶奶的喪禮辦得很隆重,吳正成他們兄妹幾人都披麻戴孝,然而這次吳歡奶奶的葬禮,吳歡的母親——柳英並沒有回來,從葬禮開始到結束,一直是吳歡頂替著她。

吳歡替她給老人守靈,替她給老人點長明燈,替她披麻戴孝,替她迎接客人。

“阿歡,你媽什麼時候回來?”吳歡的大姑詢問著吳歡。

“她說她在新疆那邊摘棉花,回不來,就不回來了,就由我頂替她吧。”吳歡淡淡的說道。

“那行吧,不回來就算了吧。”吳歡大姑自顧自的說著。

第二天,前來吊唁的親朋好友們已經來了,他們提著經幡,抬著花圈,筒錢等,前來吊唁,他們有的來上了幾炷香,有的則是來會在奶奶靈位前哭的撕心裂肺的。

吳歡記得,這個人是她奶奶的一個妹子,可是嫁得挺遠的,她們姐妹倆很少見麵,平時都是偶爾打一下電話聯係的。

在第二天晚上的時候,道士會為吳歡奶奶唱了孝歌,大概的意思就是人生經曆的十磨九亂,教育後輩要不忘前輩受的苦,對老人要講孝道。然後還給吳歡奶奶開路,唱了開路歌,吳歡沒有聽懂是什麼意思,但猜測大概是希望死者在陰間能夠平安生活。

第三天的時候,奶奶就出殯了,吳歡他們一大早就起來吃了飯就準備出發了,吳歡大伯、爸爸、三叔走在前麵,吳歡她們這些小輩的跟在後麵,大伯手裏抱著吳歡奶奶的靈牌,吳歡爸爸和三叔則是跟在大伯身後。

在前往吳歡奶奶墓地的路上,鞭炮不停地放,棺材所經之處,不管是水溝、田野還是樹林池塘,都無所顧忌。不過孝子會不停地向抬棺材的人磕頭作揖,請求抬得平穩些。在這一過程中,吳歡他們時而長跪,時而跟著道士繞棺數圈。有時她們還要跪在地上,讓棺材從她們身上經過,這也是一種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