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變方法的要旨在於,給定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取決於特定環境中的複雜因素及其相互關係。由於不同的環境給管理者提出不同的問題因而管理者應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或手段去適應不同的環境。
--羅伯特·克雷特勒
在權變方法論者看來,管理方法的有效性是環境變量的函數,或者說,環境是決定管理方法選擇的自變量,管理者應學會環境分析,為有效選擇管理方法提供前提。
未來學家A·托夫勒在其廣為引用的著作《未來的衝擊》中指出,我們正經曆著不尋常的變化,那些沒有為適應未來變化作好準備的人,必然遭受未來的衝擊。為了使企業免遭未來變化的衝擊,企業必須建立起一個環境監測係統,組織化、製度化地從事環境監測工作,並進行環境分析。
環境分析的目的,就在於找出企業所處環境中的機會和可能的威脅,以便利用機會,避免或消除威脅,就環境本身而言,又可以將其分為企業宏觀外部環境、企業微觀外部環境(行業環境)、企業內部環境這樣幾個方麵。
如果以企業整體係統為對象,那麼在企業周圍存在的,對企業經營管理活動具有直接或間接影響作用的外部係統的總和就構成了企業外部環境,亦稱為經營環境。如社會經濟係統、社會文化係統、政治法律係統、行業係統等。在企業的外部環境中,那些直接影響企業主要經營管理活動,並與該企業的產品或市場密切相關的係統稱作企業微觀外部環境,亦稱企業的特定環境,或具體環境。如企業的競爭對手、供應商、顧客群等;其他外部環境稱作企業宏觀外部環境,或企業的一般環境。如果以企業內部的營銷子係統為對象,那麼生產子係統、財務子係統、人事子係統、企業文化子係統、企業感知子係統等其他子係統就構成了該營銷子係統的環境,亦稱作企業的內部環境。下麵,我們逐一分析這幾個方麵的環境變化對企業可能產生的影響。
(第一節企業的環境分析
一、企業的宏觀外部環境
分析外部環境就是要找出外部環境中存在的機會和威脅。機會,即對企業發展的有利因素;威脅,即對企業發展的不利因素。
研究外部環境應集中兩個方麵的思考:外部環境對企業發展的主要影響有哪些;企業戰略怎樣適應外部環境的現狀和怎樣促進外部環境的改善。
企業宏觀外部環境主要包括以下要素:社會經濟地位、社會文化環境、經濟環境、政治法律環境、科學技術環境、自然地理環境等要素。
(一)社會經濟地位
社會經濟地位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科技、自然地理等綜合實力的客觀表征,通常通過社會經濟指標的綜合分析得到現實反映。它是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綜合影響因素的反映。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小康社會指標研究課題組首次依循國家統計局城調大隊編寫的《1992年城市統計年鑒》,選擇其中反映城市小康特點的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建設、人口素質、經濟效益、生活質量、社會秩序和穩定經濟實力等6大類,32個主要指標組成評估指標體係;根據國家十年規劃中已公布的絕對數或速度,還根據國家“八五”規劃中的速度或過去十年已達到的速度、水平,並參考國際小康標準,采用綜合評分和綜合指數相結合的方法對全國188個地級以上的城市進行了綜合評估,並按照基本實現“小康”程序依次排序為:北京、深圳、上海、珠海、廣州、杭州、佛山、大慶、廈門、長沙、蘇州、江門、大連、南京、天津、成都、昆明、鞍山、武漢、濟南、青島、柳州、沈陽、無錫等24個城市。各城市的排列位次便是該地區社會經濟地位的標誌。
企業要想求得長久發展,需將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地區作為目標實驗區域,在那裏爭得一席之地,在該地區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總結經驗,調整經營戰略,逐步實現跨地區、跨行業經營。企業需認真分析每一城市的地方特色與改革的主攻目標,以確定進入哪些地區、哪些細分市場。
(二)社會文化環境
社會文化對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影響主要從人口、家庭、消費行為、價值觀念、語言、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與民族、社會財富結構變化、社會團體等方麵表現出來。我們這裏僅從一般社會文化對企業的影響方麵進行分析,企業內部文化對企業經營的作用將在“企業的內部環境”中分析。
1.人口與家庭
人口的數量、地理分布、年齡、年齡結構的變化、受教育程度、職業、人口的流動變化、增減變化等都會引起某些商品和服務的需求變化。人口統計變化對企業經營的影響更為直接。因為從根本上來說,一切生產都是為人類服務的,而生產的前提則是人類的需要。不同的年齡構成、性別構成、收入構成和地區構成、文化教育水平、社會地位構成等,都會影響不同的需要構成,而人口的總量及各部分人口的量的變動,也就影響著相應的市場變動,這些都是值得管理者重視的因素。同時,人口也是企業勞動力的來源,因而也影響到企業的雇傭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