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進步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說到底是企業對新技術開發的投入、采用和擴散。在新增長理論的模型中,技術進步與研究開發投資是密切相關的,且與學習效應、人力資本積累等緊密相聯。然而,現實社會中,由於各個企業所擁有的資源不同、對技術開發的態度和積極性不同、對技術投資的評價和選擇不同,技術進步對它們的影響也因而不同。歡天喜地者有之,痛不欲生者有之。電視技術的發明使日本的幾大電器公司獲利豐厚,卻給電影業帶來巨大衝擊。技術正越來越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素。而以下若幹趨勢是企業應當密切關注的。
1.技術變革的步子加快
新技術的發明、采用和擴散正在日益加速。有史以來的科學家,有90%誕生於現代。100年前,像鳥一樣飛行還隻是夢想,如今人們不僅擁有超音速飛機,大型“空中客車”,而且還擁有載人宇宙飛船。曾幾何時,原子還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如今人們已經能利用原子核的裂變產生的能量為人類造福了。70年代石油危機的衝擊,給若幹產業和人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如今“綠色石油”、垃圾石油“已經不是神話了。這些技術的快速進步,都預示著新的產業的產生和發展,是企業經理應當密切關注的。
2.新技術革命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武裝傳統產業,實現產業結構與產品結構的合理調整,已經成為當前我國經濟領域中的一項十分緊迫的戰略任務。
1985年,國家科委在總結世界各國已經建立的200多個科學園區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將天津列為當時試辦高新技術開發區的5個城市之一,經過幾年的努力,1991年春天津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被國務院正式批準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開發區。截止1991年底,園區內的高新技術企業已達202家,技工貿總收入4.74億,實現利稅7812元,初步形成了以電子信息、機電一體化、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及節能技術五大產業的雛型。新技術的發明和應用,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信息技術的進步和組織創新,對於創造新的市場、新的企業、新的產品、新的銷售利潤,生產合理化、高效化,降低產品壽命周期成本等方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技術創新鏈的形成
清華大學教授傅家驥等認為,技術創新,是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生產條件、生產組織進行重新組合,以建立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生產體係,獲得更大利潤的過程。技術創新過程,似一根富有彈性的鏈條,在技術創新鏈條上,第一環節是科研過程,形成新的思路和(或)發明;第二環節是新產品的開發、試製和生產,即將前一段的發明,變成新的產品和(或)工藝;第三環節是市場營銷,核心是商業化;第四環節是創新擴散,目的是形成創新的規模效益。成功的技術創新,經過技術擴散環節,形成創新的規模效益,甚至累積收益,就能加大內涵、集約型經濟增長的比重,促進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促進產品結構的改善(核心是高級化)。創新鏈條循環不息,就能推動一個企業,一個地區,乃至整個國家經濟的不斷繁榮。
4.研究開發預算高昂
技術的高速化、綜合化發展,越來越依賴於大量的資金投入,不僅國家之間存在著技術領先的競爭,從而研究與開發投入占GNP的比重上升,而且行業之間、企業之間,技術的競爭所引起的研究開發投入占銷售額的比重不斷增加。
1982年,日立製作所的研究與開發費用投入1,630億日元,占其年銷售額的7%.這筆用於研究與開發的巨款,相當於該公司扣稅後利潤(745億日元)的2.2倍。當年,日立公司每一股份的利潤為26.6日元,而每一股份的研究與開發費用為58.2日元。
日本的許多優秀企業,就是以超過或大體相當於稅後利潤數額的巨款作為研究開發支出,來緊跟技術革新浪潮,以取得今後的技術優勢和更大發展的。
5.技術創新改變了技術開發的方式
麵對技術變化的步伐加快、技術創新的機會增多、研究與開發成本很高、技術革新的立法增多等技術環境的變化趨勢,在經費極為緊張的情況下,歐洲各國已在一起進行大型科研項目的多國合作研究多年。在我國,聯想集團的科研人員拋開了在研究所一人搶一個小題目作科研的舊習,大家分布在技工貿服務的各個方麵,為聯想的目標同心協力,在團隊的競爭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6.重點放在應用研究上
企業搞科研和開發,必須緊密結合市場潛力和市場潛在需求,並不是為開發而開發。同樣,就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重點也應放在應用研究,而非基礎研究上。這是因為,第一,90%以上的基礎研究是遠離經濟價值的。在幾百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基礎研究成就中,有經濟價值的實在微乎其微。而且,即使具有經濟價值的基礎研究,其成功的例子很少,失敗的例子卻很多。而在成功的例子中,基礎研究投資的回收,最快的也要二三十年,在這段時間,還要投入大量應用研究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中間發明,才能取得經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