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與大企業的承包條件。承包企業與大企業之間最直接最重要的關係是承包關係。對於承包企業來說,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就是確定與大企業的承包條件。這些條件包括:價格、交貨期、質量、支付條件等。承包企業在決定承包條件的過程中要盡量爭取保持自己的地位,以一種對等的關係來確定承包條件。這一方麵需要承包企業注意談判策略的選用,另一方麵還要求承包企業不斷增強自身的實力,以爭取主動。
表5-1
行
業承包企業
比例(%)〖〗大企業的事業部
平均承包依靠率
(%)大企業每一事業部
平均承包企業數鋼鐵66.09.330.9有色金屬67.78.918.9金屬製品71.714.230.6一般機械75.822.6104.1電氣機械78.923.7106.5運輸用機械77.926.8108.4精密機械71.340.9123.8資料來源:日本通產省《中小企業白皮書》(1976)。
(2)企業的長遠發展問題。承包企業受大企業製約較強,獨立性較差,利潤水平相對也比較低,所以,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具備一定的實力之後,就應考慮實施戰略轉移,以謀求企業的長遠發展。這要求承包企業在進行日常生產的同時,必須注意積累和增強自己的開發能力,爭取提高產品質量,開發新產品,樹立信譽,逐漸擺脫大企業的控製而獨立地麵對市場,使企業獲得經營成功。
二、戰略管理權變
戰略管理是一種保證企業的競爭優勢與其不斷變化的環境相適應的動態演進過程。戰略管理(strategy management)一詞是最初由美國企業家兼學者安索夫在其1976年出版的《從戰略計劃走向戰略管理》一書中提出的,安索夫在1979年又專門寫了《戰略管理論》一書。安索夫認為,企業戰略管理,是指將企業日常業務決策同長期計劃決策相結合而形成的一係列經營管理業務。而美國學者斯坦納在其1982年出版的《管理政策與戰略》一書中則認為,企業戰略管理是確立企業使命,根據企業外部環境和內部經營要素設定企業組織目標,保證目標的正確落實並使企業使命最終得以實現的一個動態過程。此後,其他許多戰略研究學者與實業家也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下麵是迄今為止幾種影響力比較大的見解:
①企業戰略管理是決定企業長期表現的一係列重大管理決策和行動,包括企業戰略的製定、實施、評價和控製。
②企業戰略管理是企業製定長期戰略和貫徹這種戰略的活動。
③企業戰略管理是企業在處理自身與環境關係過程中實現其宗旨的管理過程。
(一)戰略管理的原則
企業進行戰略管理,必須遵循科學的原則,根據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學者斯蒂格利茨(Stieglitz)的實證研究,成功的戰略管理通常是在以下幾條原則的指導進行的:
1.適應環境原則
成功的企業戰略管理重視的是企業與其所處的外部環境的互動關係,其目的是使企業能夠適應、利用甚至影響環境的變化。企業是與社會不可分割的一個開放的組成部分,它的存在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內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或影響力有些是間接起作用的,如政治、法律、經濟、技術和社會文化因素,還有一些直接影響企業活動的因素如政府、顧客、供應者、借貸人、股東、職工、競爭者以及其他與企業利益相關的團體。企業戰略管理要求企業必須隨時監視和掃描內外部環境的振蕩變化,分析機會與威脅的存在方式和影響程度。企業戰略管理就是要使企業高層管理者在製定和實施企業戰略的過程中清楚地了解,有哪些內外部因素會影響企業,這些影響發生的方式、性質和程度是什麼,以便製定新的戰略或及時對企業現行戰略進行調整。
2.全過程管理原則
企業戰略管理要取得成功,必須將企業戰略的製定、實施、控製和評價等看成一個完整的過程來加以管理,以充分提高這一過程的有效性和效率。忽視其中任何一個階段都不能獲得有效的戰略管理。在企業實踐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麵問題:①企業戰略製定以後就被放在一邊;②企業戰略在實施過程中一遇到麻煩或問題就擱淺;③實施企業戰略的時間過長或投資超過預算;④在實施企業戰略過程中忽視內外部環境因素的變化,結果原來的目的是實現了,但是更大的失誤已經造成了。由此產生的結果是必然認為企業戰略的製定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在我國廣泛流行的”計劃不如變化“同樣也反映了這種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