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既想做到全球化,又要地區化:既要龐大又要精幹;既要集權又要分權。
--ABB公司總裁彼西·巴勒克
在現代經濟中,麵對靈活多變的現實世界,以長期追求規模經濟和大批量而形成的大企業已經不合時宜了。為了管理跨單元項目和加速對市場的反應,許多公司正在進一步重視建立多功能、多單元小組。這種減少層次和壓縮規模的趨勢源於降低成本的需要,同時也反映了信息和通訊技術對管理的衝擊。然而,事情並非這麼簡單,現實中有把大企業變成稍小一些的事實,但也有很多的中型企業正迅速成長為大企業,甚至大企業變得更大。所以”大“和”小“不僅僅是一種表麵規模關係,而且反映了企業內部管理結構、生產結構等諸多方麵的實質。規模經濟並沒有過時,隻不過規模經濟作用的方式發生了變化。
(第一節企業經營規模概述
一、企業的規模經濟性及原因
(一)規模經濟性和不經濟性的概念
在闡述規模經濟性和不經濟性的定義之前,先要介紹企業短期平均成本曲線和企業長期平均成本曲線。
我們知道,在短期裏,企業的廠房、設備等固定資產不會發生較大的變化。經常變化的隻是能源、原材料、勞動力等的數量。在這種情況下,產量與成本的基本關係構成了短期成本的數學模型。它直接反映出企業一定量產出的總成本就是總固定成本和總變動成本之和單位產品的成本就是單位產品的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之和。短期成本曲線見圖6-1.
從圖6-1可看出,短期平均成本曲線由於受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的影響而成U字型。
圖6-1短期成本曲線圖圖6-2長期平均成本曲線圖
企業的長期平均成本曲線與短期平均成本曲線有區別。因為從長期來看,企業的所有投入要素,包括廠房、設備、能源、原材料、勞動力等的數量都是可以變動的。因此,長期成本曲線隻能根據一些短期平均成本曲線來形成。它被稱為短期平均成本曲線的包絡線。我們假定企業有不同規模的選擇,其短期平均成本曲線分別為SAC1,SAC2,SAC3,SAC4,SAC5.連接各短期平均成本曲線的切點就可以獲得長期平均成本曲線IRAC(見圖6-2)。
圖6-2表明,長期成本曲線也是呈U字型,這表明產出量(規模)與長期平均成本曲線也存在一定規律:當生產規模逐步擴大時,長期平均成本下降,長期成本曲線向下傾斜,這時就被認為具有規模經濟性;當下降到某一點時,長期平均成本開始上升。長期成本曲線向上傾斜,這時就被認為是規模的不經濟性。
在現實生活中,這種規模的經濟性和不經濟性的現象是大量存在的。據有關資料反映,60年代中期後,日本企業生產汽車由年產1千台增至5萬台時,生產成本下降40%;由5萬台增至10萬台時生產成本下降15%;增至20萬台時又下降5%.我國的紡織企業也提供了類似的材料,據紡織工業部1979年提供的資料,在現有技術經濟條件下,我國紡織企業平均每一紗錠提供的稅利情況是:1~1.99萬錠的為174.4元;2~2.99萬錠的為209.3元;3~3.99萬錠的為247.9元;4~6.99萬錠的為319.9元;7~9.99萬錠為405.1元;10~11.99萬錠的為391.9元;12萬錠為349元。
(二)規模經濟性的原因
為什麼在一定限度內企業擴大規模能夠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呢?這是由以下技術經濟因素決定的。
1.專業化和勞動分工
亞當·斯密寫道:製針廠的勞動分工為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創造了條件,首先,各特殊工人的靈巧程度提高了;其次,節省了一個特殊工作到另一個特殊工作損失的時間;最後,使用專業化的機器生產,使勞動生產簡化,一個人能承擔過去由一組人共同才能承擔的工作。
十分明顯,專業化和勞動分工與企業規模是密切聯係的,企業隻有達到一定規模才能使用專業化的機器設備,才能使用在工程、生產、市場、財政以及信息處理等方麵有特殊技能的職工。現代大企業采用流水線方法就是如何實行專業化和勞動分工以及生產規模經濟性的一個明顯例證。
2.不可分性
它的規模經濟性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技術裝備的不可分性。引起的規模經濟性,其典型形式是企業的機器設備在使用過程中必須要有合適的利用率。企業的生產線是以某些關鍵設備為中心來設計的。各種機器設備的生產能力必須平衡,但各種設備的單台生產能力是不相等的。這些設備必須按其能力的最小公倍數配置才能充分利用。規模擴大時,隻有成倍增長,才能有好的經濟效益。
與技術裝備相聯係的另一種類型的不可分性表現為機器設備尺寸的大小與其表麵積之間的關係,以及機器設備的容積與產量之間的關係。許多機器設備的成本通常與其尺寸大小和表現積有關,而它的能力和產量又和其內部容積有密切聯係。當這類機器的表現積增大時,它們的容積(圓柱體形的設備尤其這樣)會以更快的比率增大,這就是說,機器的能力比機器的成本增長得更快。而且,機器設備投入運行後,勞動力方麵的成本增加一般也將大大低於機器的容積和產量的增加。例如,燒一台5噸的鍋爐,需3個人,燒一台10噸的鍋爐並不需要6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