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大“與”小“的抉擇--企業經營規模權變(6)(1 / 3)

(2)行業產品和服務性質的差別。產品和服務的性質、用途不同,其對規模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如電力、煤炭、鋼鐵、有色金屬、石化、汽車等行業的產品,多作生產資料用,或品種比較單一,或同一規格的產品需求量大,有條件采用大功率的設備,或組成流水線,自動線進行連續生產,因此,一般說來,大企業就比較多。相反,象輕工、食品、紡織等行業的產品,多作生活資料,它們具有品種規格多市場需求變化快,原料分散等特點,適宜采用中小企業進行生產。比起生產資料行業的企業來說,它們的規模就要小得多。

(3)行業產品標準化方麵的差別。所謂產品標準化就是指其外形、內部結構、性能等方麵的同一化。產品標準化了,就可以把類似的產品集中起來,進行大量生產,這勢必導致生產的專業化和集中化。但是,由於行業不同,產品標準方麵存在著很大差異,有的行業的產品甚至是一件一個樣。這就決定了隻能以小規模的企業進行生產。在這方麵,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汽車工業和工藝美術行業。汽車行業產品和零部件標準化程度都很高,適合組織流水線,自動線大量生產,有的生產汽車的企業達到幾百萬輛的規模,而工藝美術行業則正好相反,許多產品都是一件一個樣,因此,隻能單件生產,這就決定了企業的規模不可能大。

(4)市場需求的差別。如前所述,企業規模要受市場需求的製約。在現實生活中,市場需求的大小,穩定性和多變性是並存的,這就在客觀上要求有不同規模的企業來滿足市場的需要和變化。比如,某些礦產品、石油、電力、原材料、交通工具等,通用性很強,需求量大,市場也比較穩定,適宜大量集中生產,生產這些產品的企業規模無疑要大些,相反,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許多產品正朝多樣化、係列化方向發展,而且新產品層出不窮,產品生命周期也大大縮短。

據報道,美國的許多公司70%的產品在20年前是沒有的;50%的產品是10年前沒有的:25%的產品是5年前沒有的。此外,如果一種新產品在50年代能在市場上保持競爭狀態,那末在70年代,這個期限便縮短為一年。戰後日本各行業的新產品更是層出不窮,據1977年《經濟白皮書》的統計,1969年日本的工業品產量比1950年增長17倍,而1950年以前的傳統產品卻下降到61.9%,其餘38.1%都是1951年到1964年間陸續發展的新產品,其產量相當於1950年全部工業產品產量的7倍。這種新形勢又必然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因為中小企業“船小好掉頭”,具有較強的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能及時調整自己的經營方向和生產方向,按市場變化推出新品種、新款式,滿足市場的需要。

4.企業成長規律

對一般企業來說,都有一個由小到大的過程。這首先是因為受技術水平的製約。某些產品開始生產時,或功能沒有被充分認識,或成本高、價格昂貴,一般人買不起,因而不能大量生產。其次是資金的製約。許多企業在初創階段,自有資金都比較少,又沒有條件貸款或向社會籌集資金,隻能先建成小企業,然後再發展壯大。

日本的鬆下電器公司現在已經成為日本最大的生產電視機、磁帶錄音機、電冰箱、立體聲裝置等民用電器產品的企業。它擁有150個工廠(其中36個在國外),現有職工11.7萬人。可是它在1918年創建時卻隻是一個小作坊,資本隻有100日元,隻能生產電燈插座。在我國也有不少大企業是從小企業發展起來的。比如四通公司就是從一個小公司發展壯大起來的。

綜上所述,現代科技要求巨型生產與微型生產同時存在;專業化協作要求大企業與小企業配合;行業規模經濟性並不是以“一刀切”的方式規定經濟效益;市場已經給那些競爭的優勝者提供有利條件,而不僅垂青於大中型企業或小企業;在企業演變規律的作用下,不斷形成大企業也不斷產生小企業。所以“雙向協調”發展的趨勢是不依人們意誌為轉移的規律性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