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同新建方式相比,兼並收購的優勢並不是絕對的,因為兼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被收購企業的選擇和兼並後的經營。不明智的選擇和缺乏多樣化經營能力對於企業而言都會將優勢變成劣勢,更何況兼並收購本身還有諸多限製。比如,兼並收購往往需要企業注入大量資金等生產要素以改變被購企業的經營狀況;被兼並企業的經營思想,管理製度往往不合時宜,而兼並企業又缺乏有效經營的能力,從而產生影響重大的管理問題;被兼並企業往往不完全適合兼並企業的戰略意圖。況且買進資產後有的多餘的資產需要時間和精力進行處理,即使是可資利用的資產,可能也需要重新組合,因此也不見得能立即充分利用而發揮效用等等。
兼並收購的特點使之在很多企業多樣化中廣為采用。某些情況下這是合適的。例如在行業擴展中時間因素十分重要或者需要獲得對某些專門資產的控製(如原材料、專有技術和專利商標)等等。而在很多情況下,兼並收購並不十分有效。英國學者米克斯在一項研究中發現兼並發生後7年中,兼並在一起的公司的盈利性比兼並前各單獨公司相加在一起的盈利性差。大規模的兼並活動正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見第一章第一部分)。
那麼值得注意的便是通過新建-以內部擴展為主而實現多樣化的方式。因為內部擴展必然要以充分利用企業的經營資源為前提,以此所形成的至少是相關型多樣化。人們在總結日本企業成功經驗時總會注意到這一點。日本著名的綜合商社在多樣化經營中一般不通過兼並收購,而是通過發展自己的生產能力擴大經營規模。如佳能公司原先生產照相機,而利用了公司“電子照相技術”進行再開發,從而成功地推出了日本第一台普通紙複印機,並以此大大促進了公司的發展。
總之,多樣化實現方式是微妙和複雜的,隻有貫穿權變的思想,才能取得成效。
(第二節國際化經營的權變策略
一、席卷全球的國際化浪潮
從廣義上講,經濟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實際上從產業革命時代就開始了。從那時起,大機器工業深化和擴大了社會分工,進而形成了國際分工和國際市場。國際間的貿易開始大量增加,一個國家的國民可以越業越多地使用另一個國家的產品和服務;國際投資開始出現並成為國際經濟交往和企業國際經營的有力方式。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革命的深化,這種現象的規模和性質都發生了變化。特別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經濟生活全球化的趨勢日益加強。跨國公司的空前發展,經濟區域集團化和一體化趨勢等使得國際間分工與協作、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和影響發展到空前程度。現代科技如通訊、交通的現代化大大縮短了不同國家人民相互交往的時間與空間距離。“地球村”正在形成。企業作為“地球村”的村民,構成了全球生產和經營的分工與協作網絡中的每一個節點。花旗銀行前總裁沃爾特·列士頓在《風險以及其他庸俗詞語》一書中描述了今天的現實:
印度尼西亞石油組織Pertamina所擁有的天然氣從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公司鑽探出的油井中抽出,送入由法國工程師設計而由朝鮮建築公司建造的液化工廠之中。液化氣被裝入按挪威人的設計而在美國船塢中建造的掛美國國旗的油輪。油輪駛往日本,將液化氣交給一家日本國有電廠,用於發電,並將電供給生產電視機的電子工廠;電視機則由香港的集裝箱貨輪運往加利福尼亞,售給生產大米的路易絲安娜州的農民;而大米則又由希臘散裝貨輪銷往印度尼西亞。這一係列複雜事件所涉及的設施、貨輪、產品以及服務均由美國、歐洲和日本的商業銀行所資助,有時還有一些國際的和當地的政府組織進行合作。所有設施、貨輪、產品以及服務均由美國、歐洲和日本的保險公司保了險或保了雙險。這些設施、貨輪、商品和服務的投資者遍布於世界各地。這一描述不僅是真實的,而且正是每天都在全球一次又一次進行著的典型過程。
(一)經濟國際化的基本現象
經濟全球化、國際化的現象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麵表現出來:
1.生產國際化
這主要是指國際生產領域中分工合作及專業化生產的發展。現代生產分工已經不是在國家層次上的綜合分工,而是深化到部門層次和企業層次的專業化分工。這種分工在國際間進行,形成了國際生產網絡體係。其中最典型是企業生產零部件工藝流程和專業化分工。例如波音747飛機有400萬個零部件,由分布在65個國家1500個大企業和15,000多家中、小企業參加協作生產。德國拜耳公司與35000多家國內外企業建立了協作關係,拜耳向它們提供中間產品,由它們加工成各種最終產品。這種企業層次的國際化,使未來在一個企業內部進行的設計、研製、零部件的加工或購入、組裝和總裝等一係列的活動環節分布到國外進行,即企業的不同部門、工廠、車間,甚至工段、工序等都在國際範圍內進行組織,從而也形成了生產組織的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