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多元化與國際化--企業經營範圍權變(4)(1 / 3)

這是一個國內企業往往不太重視的環境,而在國際化經營中,這個環境卻十分重要,往往會直接決定一項業務的最終的成功與否。早在六、七十年代,一些在發展中國家本來經營不錯的公司卻遭到國有化的厄運。據聯合國統計,從1960年到1976年在發展中國家共發生過1369起國有化事件。70年代初平均每星期就有三家跨國公司遭到國有化。雖然進入80年代,特別是90年代以來,很多國家改變了對跨國公司的態度和政策。但大量的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一個國家政治上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從根本上影響到該國外資企業的經營行為和經營業績。例如,一國政局的變動導致經濟政策的轉變,特別是對外資企業優惠政策的取消,甚至征用和國有化等,將導致重大的政治風險。一般而言,在政治環境中應特別注意三個方麵:一是東道國政府對國外直接投資和外資企業的態度。這主要包括鼓勵與限製兩個方麵。很多國家在采取優惠政策鼓勵外國投資的同時,采取諸多限製性政策。比如,控製股權程度,利潤彙回,技術轉讓等等。IBM公司曾經由於馬來西亞政府不同意其設立全資子公司(出於全球戰略的考慮)而從馬來西亞撤資。二是政府的辦事效率。如果一國政府機構中官僚作風盛行,辦事效率低下,往往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業務機會。三是政局的穩定性,包括政府機構的變更、暴動、恐怖主義等等。這個因素是構成國際經營政治風險的最重要的因素。其中,恐怖主義活動的影響越來越明顯,據統計,1986年全世界共發生3000宗恐怖事件,其中763宗是針對商業活動的。恐怖主義對外資企業的人員和財產安全構成了極大威脅。

3.預測經濟環境,把握業務方向

東道國的經濟環境會影響到國際化經營企業的銷售、利潤和業務開展,其環境因素主要包括:經濟發展水平、收入水平、通貨膨脹率、市場規模、國際收支情況等等。在開展業務過程中,企業必須隨時注意東道國經濟的穩定性,這可以從通貨膨脹率指標中反映出來。

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可把全世界的國家分成發達國家和欠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其中欠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反映在國民生產總值低,工業化程度低以及不發達的教育和通信係統等,但是欠發達國家的人口數卻占到全球人口總數的80%.由於人口眾多,使得欠發達國家在經濟發展中獲得了勞動力成本低的相對優勢,目前越來越多的國際商務活動由此而被吸收到欠發達國家。

4.研究法律環境,做到胸有成竹

不同國家的立法原則、目的和程度等差別很大,反映在這些國家具體的法律上也不一樣。有的國家法律嚴厲一些,有的寬鬆一些;有的國家法律很多,法律體係健全,稍不留意便會觸犯有關法律,輕者遭罰款等處罰,重者則會被迫退出該行業或該國家市場。所以國際化經營企業必須熟悉目標國的法律體係,為此,要有法律方麵的專家,研究目標市場與企業經營有關的各項具體立法。

(二)權變選擇進入國際市場方式

一家企業搞國際化經營,首先要考慮怎樣進入國際市場的問題。一般說來,可供選擇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即出口,技術許可和直接投資。實際上一個國際化經營企業可能會選擇上述三種方式的一種或兩種,甚至三種都有,但總會以一種方式為主。

1.剛開始時,注意選擇出口方式

如前所述,出口是國際化經營早期階段常用的形式,很多企業都是從出口開始進入國際市場的。這種方式簡單,風險小,它實際上是國內產品市場的延伸,不致於引起企業戰略方針、組織結構的重大變化,一旦東道國情況有變,可以很容易撤離市場。但出口方式易遭到關稅、非關稅壁壘的障礙,到一定程度時,單靠出口進入國際市場就會受到諸多限製,企業自然會想到采用其他方式。盡管如此,出口可以作為大多數企業嚐試性進入國際市場的首選方式。

世界著名的跨國公司--日本索尼公司,其產品行銷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遍及全球有多家子公司和分支機構。然而這家公司國際化經營的第一步便是靠出口實現的。

1956年,誌在開拓美國市場的盛田昭夫,帶著剛剛問世不久的晶體管收音機飛到了紐約。美國人一下子便被盛田先生帶來的這種新奇玩意吸引住了。希望銷售這種商品的代銷商表示:“如果讓我們經銷,先訂貨10萬台。”但他有一個附加條件,就是要把索尼的商標換成美國公司的。美國人說:“我們的牌子盡人皆知,你為什麼不利用我們的好名聲呢?”當時,索尼羽毛未豐,接受這筆訂貨,無疑會給索尼帶來很大的利益,索尼的經營狀況就會大大改善。這對盛田昭夫是個強烈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