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同心協力 第五節 集資修路(1 / 2)

接下來我就和村裏的婦女主任到下麵去收修路集資款。

月亮河村是一個大村,共分為兩個組,分布在月亮河的兩岸,南岸叫古山組,北岸叫龍眼山組。古山組中有一座不高的小山,但卻十分神奇,傳說是狐仙們的居住地。有一年月亮河村發大水,其它的山幾乎都被洪水淹沒了,但唯獨古山卻毫發無傷,立在那兒巋然不動,洪水無論多麼凶猛就是淹沒不了它,並且這座小山也不知存在了多少年,古老的幾乎無法去追述,因此得名古山,而在此居住的村民們也就把他們所在的這個組叫古山組;龍眼山組的得名與古山組的得名幾乎同出一則。龍眼山是月亮河村海拔最高的山峰,約有一千六百多米,雖然山高,但山勢卻並不險峻陡峭,很是平緩綿延。那裏林木繁茂,雜草叢生,有很多飛禽走獸,如山雞、野豬、野兔、麅子等。龍眼山頂有兩眼山泉,終年水流不斷,水質非常清澈,入口甘甜無比。不管年景如何幹旱,這兩眼泉水都不會幹涸,哪怕是月亮河裏的水都幹了,這裏的水也不會幹。據傳說這兩眼山泉其實就是龍的兩隻眼睛,所以才永遠不會幹涸,而龍眼山也便由此得名,自然在龍眼山下居住的村民們就把他們所在的組叫龍眼山組。

這些古老而又美麗的傳說都是我從村民當中聽來的,自然不能信以為真,但也正是這些美麗而古老的傳說給月亮河這個普普通通的小山村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和浪漫的色彩,使生活在這裏的人們有一種自豪感,榮譽感。

這裏的山是美的,水也是美的,人更是美的,但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這裏的經濟發展太落後了。在做這裏的小學老師時我曾經走訪過一些農家,但那畢竟是少數,現在為了收齊村裏的修路集資款我幾乎走遍了這裏的每一戶農家。通過這一次的全麵走訪,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這裏人們生活的不易。

這裏的人們收入比較單一,除過一些人家靠著蘋果一年多賺幾個錢外,再就是年輕力壯的人到城裏去打工,隻有極少數一部分外出打工的人,由於自己的能力和各種機緣巧合,幸運地留在了城裏生活,而大部分外出打工者最後還是得回到這裏繼續他們的農民生活,因此這裏絕大多數的人仍然靠著種地維持自己的生計。

由於這裏的人們經濟來源比較單一,所以這裏的年人均收入還不到三千元,遠遠低於全國人均水平。盡管大家夥兒的生活條件不好,但對於集資修路這件事兒卻十分的積極勇躍,有些人甚至於把全部積蓄都拿出來為村裏修路,從此可以看出他們對於致富奔小康的渴望。

還有一點就是我從很多人口中得知其實他們很早就想集資修路,但那時由於政府不給出錢,所以他們就算是把自己的家底兒全搭上也湊不夠修路所需的錢,如此這條能使全村人走向富裕的路也就一直未能修起來。

可現在不同了,政府肯出大部分的錢,而他們自己隻需出極少部分的錢就可以將路修起來,也就是說隻要現在他們出極少部分的錢,將來就有可能賺到大錢,這樣一來誰還能不願意交出這點兒修路款呢。

從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政府要想真正的給老百姓謀大福利,那就得由政府來主導,離開政府的主導,既便老百姓使出再大的勁兒,可能到後來也是收效甚微的。

修路集資款收的十分順利,我與婦女主任隻用了十天時間,根本沒費什麼口舌就將所有的集資款都收齊了,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全村人集資上來的錢加在一起遠遠超出了修路所需的錢數。等村路修好後,我與何書強會把餘下的集資款全部用在村裏其它的利民工程上,總之,一切都要為了全月亮河村的老百姓走向富裕而服務。

當修路款湊齊後,何書強便通過鎮上開始聯係築路隊。一個星期後築路隊終於聯係好了,是中建的一個築路隊,基本上都是機械化,無需多少人力。現在正是四月末五月初的日子,是農民們開始忙著準備種地的時候,但也更是修路的好時候,於是在聯係好修路隊之後我與何書強就開始準備修路的事兒了。

修路所需的工和料完全都由築路隊那邊來出,而我們隻需出錢就可以了。

轉眼之間就到了五一勞動節,這是一個舉國休息的節日。爸爸媽媽來電話說讓我看看能不能請幾天假,回去陪他們到處走走,玩玩,散散心。於是我將此事告訴了何書強,想征求一下他的意見,何書強聽了我的請求後很快就同意了。何書強說:“五一全國都放假,築路隊也放假,那我們月亮河村委會為什麼就不能放假呢?應該放。”

聽到這兒我很感激地向何書強說道:“謝謝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