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隱蒼梧七賢遁跡 遊嵩嶽五聖逢真(1 / 3)

“侯服外五百裏為綏服,綏服五百裏為要服。外三百裏為夷,外二百裏為蔡,外五百裏為荒服。三百裏為蠻,二百裏為流。如是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南暨交趾,朔及幽都,聲教訖於四海矣!”

帝曰:“善!”錫禹玄圭,以表顯之。告成功於天下。帝命舜論功封爵,以酬諸人大績。

舜至文祖之廟,會集四嶽群牧,封禹於豫州河南,改國曰夏,姓姒氏。封棄稷於邰,賜姓姬氏,字曰度展。封契於太華之陽,國曰商,賜姓子氏。

命皋陶為士師,因其生於曲阜偃地,賜姓偃。以勾龍之子垂為共工,以益為朕虞,加封伯爵,賜姓嬴氏,號曰伯翳,食采於泰山之費邑,賜以皂色旌旆之旒,妻以姚姓玄玉之女。

以朱、虎、熊、羆四人為益之佐。垂子伯夷誠敬,命為秩宗,主次尊卑,夙夜維敬。以夔為典樂,使教元子諸子弟。命龍為納言之官,喉舌之司。是為九官,鹹再拜受命。

又命陸終氏第三子籙鏗,浚道川水,定十二州之界,設十二州牧伯以守之,為養民之官。

舜封袞泰岱為東嶽,雍太華為西嶽,荊衡山為南嶽,幽依無慮山為北嶽,豫嵩山為中嶽。立五廟祀之。

揚會稽山、青沂山、冀霍山、並恒山、梁岷山、徐芒碭山、營碣石山,為州之巨鎮。

浚道十二州之州,以防水患。

丙申八十載,夏禹移眷屬就封國。子啟已九齡,英偉敏達,禹甫識麵。歎羨塗山氏能教其子,乃相與入汝川石紐鄉拜謁家廟。

伯禹回國,捧峨山長人所授黑玉書進問大舜,大舜解之曰:“長人,出類也。黑水,色也。玉,重寶也。書,文章也。告汝理水之功將成,與帝錫玄圭同義。但其書莫識,留俟高明。”禹收藏之。

舜念伯夷修職不怠,惟寅惟清,進為四嶽,主祀享山川之禮,封於呂,賜姓薑。

又以羲和之後,列封為八伯。以伯夷為陽伯,棄為夏伯,咎繇為秋伯,垂為冬伯,羲仲、羲叔之後為羲伯,和仲、和叔之後為和伯。

帝堯謂舜曰:“昔黃帝遊天下名山者八,三在夷狄,五在中國。首山,其一也。欲偕汝登觀河渚,以見禹勞。”舜從之遊。

先有五老人在河之渚,帝至,若罔見。

一老言曰:“河圖將來告帝期。”

一老曰:“河圖掛龜告帝謀。”

一老曰:“河圖將來告帝書。”

一老曰:“河圖將來告帝圖。”

一老曰:“河圖將浮龍銜玉,包金泥玉,檢封盛書。”語畢,忽化流星,飛入於昴不見。眾大異之,帝回都紀其事。

丁未九十二載,報有黃龍現於河。舜與群臣觀於河潢。

黃龍從洛水詣前,鱗甲閃爍,負黃符圖璽授於舜。良久乃逝。

有龍子一頭,舜獲之,回都令弄臣於桐鄉澤中豢之,賜姓董氏。

帝知舜德至孝純,明庶物,察人倫,神享民安,有十瑞相應,景星耀天,甘露降地,鳳凰止於庭,烏鳥化為白,宮中芻草化為嘉禾,槐木生黃蓮,箑蒲生於廚,曆草本長七尺,黃龍授圖,蠻夷率朝,帝遂深宮娛老,舜不敢以事相瀆。

舜微時有七友,曰雄陶、方回、續牙、伯陽、東不訾、秦不虛、靈甫,常相周旋於曆蓬之間,采其善言而用。

舜既登庸,即遣使招尋,不知其蹤。命往方嶽訪之,麗山繡嶺下,有七人浸溫泉而浴。

其泉澄澈,不火而熱。七人相顧曰:“西北地寒,惟此泉稍溫,今冬何以卒歲?蓋往蒼梧就暖。”使者異之,婉問果是。

告以征召之旨,七人徐起披衣曰:“聞已受禪,貴賤殊等,不複與之友矣!”齊往南步去。使者不敢相強,歸報大舜,不勝歎息。

是歲乙卯秋,有一人素衣玄冠,歌於都市曰:

鹿伴宿,鶴折足。龍入深淵,黎民痛哭。

廛吏欲執之,其行捷如飛馬。廛吏奔告於朝,舜曰:“鶴、鹿與龍,皆陽物也。蟄藏群處,歲必嚴寒。恐有不祥事。”

冬十一月,果大寒,河瀆冰凍至底,山林雪積如銀。眾畜僵死無算,人民膚體皆坼裂。

帝靜養後宮,夢上帝有敕使召遊城陽,寤而自知命終。召舜至,囑以敬天愛民為重。未幾,無疾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