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入天台劉阮奇逢 見金人漢明異感(1 / 3)

鄭弘,字巨君,少孤,師同郡焦貺。夜往受經苦讀,朝則入山采薪供母。

為無力擔負,每蕩一小艇泊溪邊,樵裝於舟,入市易粟。

一日,得矢於山徑。頃之,有一人提弓聲喏,從弘覓矢。

弘即高擎奉還,其人問曰:“子有所欲否?”

弘戲曰:“予無所欲,惟苦若邪溪載薪不易。得朝南風,暮北風,乃便我樵耳。”其人遂去。

自後,來去果有順風送舟,朝南暮北,始知是異人。

天台王君第四子行奉母命,向會稽射取嶺頭玉芝。偶遺矢來尋,見弘孝謹,故囑山神賜以往來順風。

初王君與太玄女修煉天台,有七子,曰梁、順、稱、行、政、易、與,二女曰麗英、霄貞。

王君分居於對影桐柏山,山有九峰,九子各居一峰,母常從華頂峰來會。

新莽時,王君欲遊行人間,為南陽有天子氣,以長子梁應讖作輔衛,辭父靈王一往探之。

太玄自號西陵子都,別居東南委羽山設教。

初劉京至越,獨居永寧山中靜養,數年道成,控鶴衝舉,鶴忽墮羽於此,故名委羽。

其山之石,無論大小,百碎俱方正不斜。子都所居曰大有宮,眾稱為大有元君。

未幾,楚人司馬季主、趙人鮑叔陽為尋張、朱、劉三人,來宮投拜為師。

元君授以金石精光、藏影化形之道,令自修省。

謂鮑生根尚淺,須轉世再修,方成正果,叔陽立地屍解,以求來世,元君令葬於山陰。

季主勤修七年,道成,顏如少童,須長三尺,其黑如漆,欲別去。

三子稱、六子易適來省母,願與季主同遊。元君許之,教其立功行世。

季主北遊五六年,西入蜀,居青城山老人村。

複娶室,經營三載,生子曰法道,女曰濟華,俱托其生母教之讀《易》,囑曰:“三十九年,自來度汝”,遂屍解而去。

王易至範陽,投為安國侯王陵七世孫,名褒,字子登。少即好道,入華山靜悟九年。

一夕夜半,忽聞林澤中有人馬之聲,簫鼓之音,須臾之間,漸近此山,仰而望之,見千騎萬乘,浮虛空而至。

神人乘三素雲輦,手把虎符,硃鉞啟途,握節執旄,曲晨傾廕,錦旍蔽虛。

神人暫停駕而言曰:“吾太極真人西梁子文也,聞子好道,劬勞山林,未該真要,誠可湣也!勤企長生,實為至矣!

褒乃馳詣輪轂之下,叩頭自摶而言曰:“褒以肉人,愚頑庸賤,體染風塵,恣躁亂性。然少好生道,莫知以度?”

真人曰:“夫學道無師,無緣自解。我太極真人,神仙之司,主試校學者,領舉正真爾!子玄錄上清,金書東華,名編清虛,位登小有,必當掌括寶籍,為天王之任爾。但注心四景,勤慕上業,道自成也。”

褒後隱洛陽山中,感南極夫人、西城真人並降。

南極夫人乃指西城曰:“君當為王子登之師,子登亦佳弟子也。”

良久,西城真人長歎而謂褒曰:“夫學道者,諒不可以倉卒,期求生者不可以立爾,綜故冥術,棲於玄元,而高偕太妙,淩重霄以累抗矣。

夫道雖無形,其實有焉,妙雖昧昧,其實坦然。子當勤求其無,然後見其至有。

子廣延諸妙,然後究其坦大。得有則有生,得妙則年全也。

子求生雖篤,而未見其涯。慕道雖勤,而未啟其門。殆猶洶湧波以索鳥巢,尋長木而訪淵鱗爾!

是故子心疲於導引,而硃宮為之喪潰。肺弊於理炁,故神華為之凋落。

肝勞於視盼,而魂精為之遼索。脾竭於守神,而丹田為之閡滯。

腎困於經緯,而津液為之不澤。膽銳於趣競,故四肢為之亂作。

五髒相攻,六腑顛覆。三焦滯而不瀉,八關絕而無續。

賴惸飯以勁汝身,恃丹青以固汝內爾!正可卻衰白之凋折,猶不免必死之期會。徒有萬年之壽,豈足貴乎?”

西城真人遂以即日授褒《太上寶文》、《八素隱書》、《大洞真經》、《靈書八道》、《紫度》、《炎光》、《石精》、《玉馬》、《神真》、《虎文》、《高仙》、《羽玄》凡三十一卷,依科立盟,結誓而付。

攜褒至玄洲,見四麵大海,懸濤千丈,洲上宮闕樓觀,瓊室瑤房,不可稱計。

西城真人曰:“此仙都之府,太上丈人處之。”

引入紫極宮,見丈人身著流霞羽袍,冠芙蓉之冠,腰帶神光,手把火鈴,侍女數百,龍虎衛階。

丈人謂西城曰:“子登既遇良師,將得之矣。”

乃授以《太清隱書》、《龍文八靈真經》二卷,雲碧陽水晨飛丹腴二升。

褒拜服之,遂通大道。

上帝賜以飛飆之車,遍曆群真洞府。玉晨帝君賜以寶芝,褒茹之,即身成金色,頂映圓光,授為太素清虛真人,領小有天王,三元四司,右保上公,治王屋山洞天之中,主領上清玉章、太素寶玄、太極上品、九天靈文、六合秘籍、山海妙經,悉主之焉。

又總括洞內明景三寶,得乘龍輦虎旗、金蓋瓊輪、八景飛輿,回大有宮,朝見天姥,會集天台桐柏仙眷。

故子行采取玉芝,遇見鄭弘也。

弘母卒,弘為鄉嗇夫。第五倫來守會稽,舉為孝廉。

未幾,倫赴召入拜司空。江陵進鹿,兩角間有道家七星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