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其實漢室無忠臣
話說漢室眾文武百官,忌憚董卓的強權無道,幾經出言無所得,無奈之下,也不敢再吭聲,從了董卓的遷都之事。在定下遷都之事之後,凡是稍有反抗的人都被董卓處死,輕則炒家,重則滅族。畢竟是以一人之力抵抗天下各路諸侯,耗費軍資錢糧無數。雖然已經議定了遷都之事,但是董卓最近也是煩惱無比。李儒見此,出了一個計策。李儒:“嶽父大人,此次遷都事宜已然議定,然我軍中糧草之事確實是令人煩憂。小婿有一計,可緩解此患,不知當講不當講?”董卓:“無妨無妨,賢婿若果有妙策,不若坦言。”李儒進言道:“嶽父大人,我等既然要遷都,想必如今這洛陽城中的各個世家大戶雖表象願意同往,然日後必定會成為禍患。如今又逢我等軍中錢糧有所欠缺,此乃天賜良機。不若我等盡收他們家資填充軍用。如此:一可解了軍中之圍;二者也好去了往後的禍患。此兩全其美之策。”董卓好似有些猶豫到:“如此怕是不妥吧,要是他日有史官記載,那。。。”李儒一笑,回道:“嗬嗬,嶽父勿憂,待遷都長安之後,那時還不是我等說了算。言東無人敢往西。想那一代帝王也不過如此。如若有史官不識抬舉,殺了便是。”董卓想想也是,於是應允了。
術士者,皆自認高人一等者,行事無所忌憚,唯有天命可稍稍束縛其作為,便是天意,亦是有膽大妄為者擅自篡改。既如此,為何術士會尊他人為主,自身成就霸業,豈不更好。如若無所抑製,自然是所有術士欲自立為王,然而術士中有先輩流傳下來的先言:我等得天獨厚,掌奇術,幾可尋到修煉不死之術;然天命難違,執掌術法者,便不得享世間極致之榮華。如若不然:永無追尋不死秘法機緣矣,壽命不及常人七成,不得善終,百世內不可再為人身。有先輩傳言,又有前時自命不凡之人為例:始皇帝自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以懷有術法,術士之身,妄圖一統天下,登九五駕馭四方,雖事成,然命不久矣;王莽以無上術法篡改天意,代漢為皇,後又自廢一身術法修為,然終究逃不過天命難違,亦是不得善終。多位先輩教訓,令得術士不可不忌憚。如此尋一人,拜其為主,助其成就功業,賞賜之物不算自身搶奪,可免天命報應。如此雖也可算享得人間富貴,可是天命往往與人留一線企望。
術士之所作為,對於常人來說,往往無法理解:謂其作惡多端;然亦有懸壺濟世之人;卻又有行事毫無章法;觀其行為,端的是讓人難以竄測。
自得到董卓應允之後,李儒率領五千甲士,奔走與洛陽城,出入豪門。空手而來,滿載而歸,入前盡顯豪門大氣,出時卻成了殘壁斷墾,府中眾人,不分上下老幼,盡皆抓獲。待將全城豪門盡皆授捕,聚集一處豈止上萬,一並以謀逆罪處死。而董卓此行,所獲頗豐,縱然遷都長安,亦是抵地上幾年的花費。
待一切收拾的妥當了,李催,郭汜二人得到相爺軍令,便盡起洛陽中的兵馬,挨家挨戶,一人不落的盡皆驅逐,隨大軍一同遷都長安。
此時,聯軍大營,曹孟德營帳內,隻見他坐在案幾前,愁眉不展,好似有什麼煩心的事,而此事又是如此的難以抉擇。要說如何使得曹孟德變得如此,便要說到先前他做夢得知孫文台遇險,前去相救說起了。那時,曹孟德夢中出現的一個打扮怪異的,呃,姑且叫他書生吧,隻聽得那書生說孫文台已然兵敗,如若不前往救援,那麼十八路諸侯便要先折損一路。而折損的這一路,在眾諸侯當中算得上是精銳,如若就此折了,怕是與士氣有大損。如若士兵得知號稱有霸王再世之勇的孫文台都敗折在董卓手下,那麼自此,便是人人無心戀戰了。曹孟德在考慮了得失之後,本就決定前去救援,豈知次日,便有書童打扮之人至營門,問起方才得知原來是受他那晚所夢到之人的托付,前來送信的。信中述說救援一事該當如何行事,比如此次必然不會苦戰,隻需輕騎前往便是。曹孟德雖有些心疑,然而事態緊急,也想不了那麼多了。救援一事結果果然如同那書生所說的,分毫不差。因此在那事之後,曹孟德便對此人上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