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動物如何運動(1 / 2)

名詞解釋

1.神經元:神經係統的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一般包含胞體、樹突、軸突三部分。

2.突觸(synapse):一個神經元的衝動傳到另一個神經元或另一細胞的相互接觸的結構。

3.反射(reflex):在中樞神經係統參與下,機體對刺激感受器所發生的規律性反應;是神經係統最基本的活動方式,通過反射弧進行。

4.反射弧 (reflex arc):從接受刺激到發生反應的全部神經傳導途徑。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元、神經中樞(中間神經元及突觸連接)、傳出神經元、效應器5個環節。是神經係統的基本活動。

5.自發腦電活動:大腦皮層連續的節律性電位變化,它的記錄稱為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m,EFG)

6.神經膠質細胞 :也稱神經膠質,指廣泛分布於中樞神經係統內,除神經元以外的所有細胞。具有支持、滋養神經元的作用,也有吸收和調節某些活性物質的功能。

7.生物重演率:認為胚胎發育過程實際上是物種進化過程的濃縮,胚胎在短時間內忠實地重複了祖先幾億、幾十億年的進化過程。

8.條件反射:在一定條件下,外界刺激與有機體反應之間建立起來的暫時神經聯係

9.快波睡眠(異相~) ①腦電圖呈快速的β波②眼球快速運動③骨骼肌完全機弛④ 耗氧量及心搏率、呼吸活動都增加.

10.慢波睡眠:腦電波呈緩慢δ波,內髒活動水平降低,骨骼肌鬆弛。

問答題

1.神經係統的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是如何產生?

答:鈉—鉀泵將3個Na⁺泵出時將2個K⁺泵入,膜外Na⁺濃度大,膜內K⁺濃度大;而神經細胞膜靜息時對K⁺通透性大,對Na⁺通透性小,膜內的K⁺擴散到膜外,膜內的負離子不能擴散出去,膜外的Na⁺也不能擴散進來,加強了膜外的正電性;細胞內有很多帶有負電的大分子,加強了膜內的負電性;從而形成外正內負的電位差,即靜息電位。

神經衝動的到達,使神經元細胞膜上的透性發生急劇的變化,Na⁺通道打開,胞外Na⁺大量湧入,使膜電位一下子從−70mV升為+35mV,稱為反極化現象。但在很短的時間內Na⁺通道關閉,K⁺通道打開,K⁺順濃度梯度從膜內流出,出現了膜的再極化,即膜恢複原來的靜息電位。動作電位產生後,局部的細胞膜的膜內外電荷分布與鄰側差別懸殊,從而引發鄰側細胞膜也發生上述的變化,即產生動作電位,於是刺激所激發的神經衝動,便沿神經纖維迅速傳布開去。

2.神經衝動是怎樣在神經細胞間傳遞的?

答: (1) 當刺激部位處於反極化狀態時,鄰近未受刺激的部位仍處於極化狀態,二者之間會形成局部電流,這個局部電流刺激沒有去極化的細胞膜使之去極化,形成動作電位,然後不斷地以局部電流為前導, 將動作電位傳播開去,一直傳到神經末梢。

(2)一個神經元的軸突末梢與下一個神經元胞體、樹突或軸突相連的部位是神經突觸。神經突觸的結構包括:

①突觸前膜: 末梢軸突膜;

②突觸間隙: 兩膜之間, 其間含有粘多糖、糖蛋白;

③突觸後膜: 下一個神經元胞體或樹突膜。

(3)突觸前膜胞體含有許多突觸小泡,可以釋放不同的神經遞質,如乙酰膽堿、去甲腎上腺素、穀氨酸、γ−氨基丁酸、5-羥色胺和多巴胺等。

(4) 突觸後膜上有許多特異性的蛋白質受體,有的化學遞質與突觸後膜上的受體結合後, 引起後膜去極化或超極化,從而產生動作電位或抑製性信號傳遞。

突觸傳遞過程:末梢動作電位→Ca²⁺進入膜內→突觸小泡貼於前膜並融合於前膜→小泡破裂,結合處出現裂口→遞質進入間隙→遞質與後膜受體結合→後膜離子通透性改變→突觸後電位,引起興奮性或抑製性信號傳遞。

3.簡述反射弧形成

答:反射是指在中樞神經係統參與下,機體對刺激感受器所發生的規律性反應。反射活動是神經係統的基本活動,它必須由若幹神經元按一定形式連接、配合才能完成。反射弧是進行反射的神經結構,是指從接受刺激到作出反應的全部神經傳導途徑。一個反射弧通常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元、神經中樞(中間神經元及突觸連接)、傳出神經、效應器5個環節。

4.小腦在身體運動調節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