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1.孢子植物:生活史中不形成種子,主要利用孢子進行繁殖的植物。包括藻類植物、菌類植物、地衣植物、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等。
2.頸卵器植物:具有頸卵器結構的植物類群。包括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裸子植物。
3.頸卵器(archegonium):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裸子植物產生卵細胞的多細胞雌性生殖器官。
4.精子器(antheridum):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產生精子的多細胞結構。
5.維管植物(ascular plant):指那些發展出能較好的輸導水分、無機鹽、營養物質的輸導組織的植物,它包括用孢子繁殖的低等維管植物(蕨類植物)和用種子繁殖的維管植物。
6.異形世代交替:在世代交替過程中,形態結構明顯不相同的孢子體與配子體互相交替的現象。
7.原絲體:苔蘚植物的孢子在適宜的環境中萌發成的配子體。
8.原葉體:蕨類植物的孢子在適宜的環境中萌發成的配子體。
問答題
1.苔蘚植物的特征:也稱非維管植物。已經初步的適應陸地生活的性狀:體表具角質層;具假根;具有精子器和頸卵器,卵在頸卵器中受精並發育成多細胞的胚等。在苔蘚植物的生活史中,配子體占優勢,孢子體寄生在配子體上,它的基足在配子體的組織中吸收養分。
2.蕨類植物的特征:有時稱無種子維管植物。它們和苔蘚植物不同:①蕨類植物的孢子體,在胚胎階段附著於配子體中並獲取營養,長大後伸出配子體,成為營光合自養的植物體;②有維管組織;③自生活史中,孢子體世代是一個有較大的植株和較長生存時間的階段。孢子體有根、莖、葉的分化。
角質層、氣孔、維管組織、細胞壁木質化等性狀的出現使維管植物孢子體能夠比較完整地適應陸地環境:①體內外水分平衡的調節機製; ②堅強的機械支撐;③有效的運輸係統。
蕨類植物的孢子體世代已經適應了陸地生活,但有性生殖仍依賴水。
3.裸子植物的特征:作為一種種子植物的裸子植物,和無種子維管植物有兩個主要區別:①有性過程中出現了花粉和花粉管, 使受精過程不再需要以水為媒介; ②出現了種子,加強了對胚的保護。
裸子植物沒有真正的花,保留了頸卵器的構造。胚珠和由胚珠發育而成的種子都是裸露的。
4.被子植物的特征:被子植物的生活周期是一個世代交替的過程。
被子植物的生活史和裸子植物相比較,有如下特征: ①傳粉方式:裸子植物是風媒的,而大多數被子植物是蟲媒的;②被子植物形成心皮,胚珠包在心皮的子房中,而不是裸露的;③被子植物常常在傳粉後12h內受精,幾周內產生種子。而裸子植物從傳粉到形成種子常常要一年以上;④被子植物是雙受精的,而裸子植物的胚乳是單倍性的; ⑤孢子體組織分化細致,生理機能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