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和帝劉肇(79年-106年),東漢第四位皇帝,漢章帝第四子,建初七年(82年)被立為皇太子,章和二年(88年)即位,但是由於年幼,竇氏專權,直至五年後誅滅竇氏及其黨羽,漢和帝才得以親政,親政後東漢國力達到極盛,時人稱之為“永元之隆”。但是英年早逝,27歲病逝於章德殿,這是一大遺憾。大家經常說光武帝,漢明帝,漢章帝優秀,但我稱漢和帝劉肇為“東漢最強皇帝”,應該沒有問題,那讓我們走進洛陽城去見識一下永元之隆下的東漢,去見一見這位漢和帝。
永興元年(106年),東漢洛陽城,此時的東漢還是一片盛世,殊不知這是漢朝最後的狂歡了,從此之後大漢由盛轉衰,再也看不見盛世盛景了。那讓我們去看看這位塑造了永元之隆的漢和帝劉肇。此時的漢和帝特別憔悴,不知道是朝政累的還是遺傳了漢朝皇帝短命的基因,我在章德殿等了一會,和帝醒了過來,好像是知道了我的來意,讓我坐在床榻旁邊,讓我開始提問。
我首先問道:“陛下,您剛出生母親就被誣陷而死,十歲時父皇病逝,您當時是什麼感受?”
漢和帝說:“由於母親在我剛出生不久就去世,我是竇太後養大的,後來聽說我母親是被竇太後誣陷,抑鬱而亡,我心裏充滿了憤怒,這意味著我這十多年都是認賊為母,我發誓要報仇。父皇在我十歲時病逝,我當時已經算長大了,父皇也經常教導我,我在親政後就以父皇為目標進行施政。說到底我那時已經算是一個孤兒了,當時我就告訴自己,以後要隱忍,萬事隻能靠自己,所以我後麵才用了五年除去竇氏,得以親政。”
由漢和帝的經曆我們也可以看到他當時麵臨的困境,而他從這困境中鯉魚躍龍門,也是特別厲害了。
我又問道:“您當時設計奪權時,有沒有想過失敗呢?”
漢和帝說:“當然有過,但當時朝廷上隻有竇氏做大,朝廷岌岌可危,大漢的威名快要喪失殆盡了,如果朕再不行動就真的成了傀儡皇帝了,朕想要努力一把,萬幸的是成功了。當時朕依靠中常侍鄭眾和河間王劉慶才得以成功剿滅竇氏,所以永元之隆也有一份他們的功勞。”
雖然當時漢和帝奪權成功,但是依靠宦官,也使得宦官政權崛起,東漢也因為宦官和外戚輪流專權迅速走向滅亡。
我繼續問道:“您親政以後都采取了哪些措施使東漢達到盛世局麵的?”
漢和帝說道:“首先就是選官用賢,當時朝廷官員多不稱職,我曾四次專門下詔納賢,我知道幹吏的重要性,這也讓後麵的政策得以盡快落實;再就是寬緩為政,對有過失的人從寬處理,讓朝臣能安心辦事;還有愛民為本,輕徭薄賦,重用宦官,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懲辦地方豪強,賑濟災民,豪強在災荒之時,抬升物價,致使百姓死傷,不懲辦不足以平民憤;朕還把皇家果園賜予貧民,讓他們能由土地耕種。在軍事當麵朕最自豪,安定邊疆,討滅匈奴,征服西域,平定羌亂,進軍青海,擊破鮮卑、高句麗,穩固南境,朕的這些功勞怎麼樣,比父皇他們強多了吧。當然朕也注重德化,畢竟大漢是以禮治國。續寫《漢書》,興辦女學,定型漢字,這一樁樁事件都是朕完成的,怎麼樣,朕可稱得上盛名之君。朕的大漢疆域也是曆朝最廣闊的,科技也有進步,朕讓蔡倫改進造紙術,改進軍械,製造最新的天文儀器,這些你們應該不陌生,基本就是這些了。”
其實看到漢和帝的這些功績,我都驚訝了,他從親政到病逝,隻有十多年時間,但是幹了別的皇帝幾十年都沒幹成的豐功偉績,就是他的生命太過短暫,如果多給他十年,估計漢朝更加強盛。
我又問道:“在民間故事中有提到您萬裏封侯和問政後妃,這些是真的嗎?”
漢和帝說:“是真的,班超立下大功,不封侯對不起他,但他又在西域,朕在洛陽封他為定遠侯,才有了萬裏封侯的典故;至於問政後妃,是朕覺得皇後和貴妃賢明,又有班昭講課,久而久之才會慢慢問政後宮了;當時民間還整天呈報有祥瑞出現,朕覺得自身德行不夠,就把這些所謂的祥瑞隱匿了。”
從這些舉措也可以看出漢和帝的英明之處了。
我最後問道:“陛下,您在有生之年幹了這麼多的豐功偉績,那有什麼遺憾呢?”
漢和帝說:“朕遺憾的是自己隻活了27年,再多給朕幾年,朕可以讓大漢變得更好,也有時間去教育太子,太子才出生呀,朕擔心再出現竇氏之亂,朕不甘呀。”說到這裏時,漢和帝特別傷心,但沒辦法了,他隻能寄希望於皇後賢明,太子長大親政後可以治理好國家。
雖然漢和帝想的很好,但實際情況是漢殤帝劉隆一歲時就夭折了,是史上最短的皇帝。
我隨後向漢和帝告辭,讓他有時間去交代後事。我回到現代家中,在筆記本上記下我們的談話,至於真假就留給後人去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