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改革家北魏孝文帝拓跋宏(1 / 2)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漢名元宏。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生母李夫人。皇興三年(469年),冊立皇太子。按照北魏子貴母死製度,拓跋宏成為太子時,生母慘遭賜死,由祖母文明太後撫養成人。拓跋宏五歲即位,年號延興,祖母文明太後臨朝執政,對鮮卑化的朝廷進行了一係列中央集權的改革,馮太後先整頓吏治,立三長製,實行均田製,再頒俸祿製,孝文帝深受影響。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親政後,進一步推行改革。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南伐為名,遷都洛陽,全麵改革鮮卑舊俗。收藏古今漢家典籍,規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遷洛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士族聯姻,參照魏晉門閥製度,改革北魏政治製度,並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處死廢太子元恂。攻伐南齊,擊敗蕭衍、陳顯達、崔慧景、曹虎等名將,奪取沔北五郡。一係列舉動推動北魏經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方麵的大力發展,史稱“太和改製”,有效地緩解了民族隔閡,促進文明進步和民族融合。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拓跋宏於軍中積勞成疾,臨終仍心懷“仰光七廟,俯濟蒼生”之誌,後駕崩於穀塘原行宮,年僅三十三歲,諡號孝文。孝文帝一生勤學,喜好讀書,手不釋卷。性又聰慧,精通五經,博涉史傳。善談《莊子》、《老子》,尤其通曉佛教義理。輿車之中,戎馬之上,都不忘講經論道。博學多才,擅長文章,詩賦銘頌,任興而作;有大文筆,馬上口占,侍臣筆錄,不改一字,辭旨可觀。自太和十年以後,詔令、策書皆親手擬寫;至於議定禮儀律令,潤飾辭旨,刊定輕重,也都親自下筆。其他文章,不下百餘篇。愛惜人才,親賢任能,劉芳、李彪諸人以經書見知,崔光、邢巒之徒以文史顯達;對朝廷的賢明之臣,有才能者常與其結為布衣之交。他對元勰、元澄、李衝、李彪、穆亮、王肅、高閭、宋弁等都一一予以重用,他們成為孝文帝漢化的堅定支持者,在製禮作樂、改革舊俗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遂為太和之名臣。親政以後,日理萬機,不辭辛勞,勤於為政。操勞於朝堂之中,奔波於疆場之上,十幾年如一日。祭天地、五郊,祀宗廟,常必躬臨,不以寒暑為倦。尚書奏案,多自審閱;百官大小,無不留心,務於周洽。虛心訥諫,從善如流。他常對史官說:“直書時事,無隱國惡。人君作威作福,史官又不寫,將何以有所畏懼。”一直倡導和鼓勵大家直言進諫,強調“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為戒”,對敢於批評進諫的官吏禮遇有加。愛惜民力,生活儉樸。

那讓我們走進北魏去看看這位英明神武的孝文帝,看看他給當時給北魏帶來什麼影響,對當時的中國帶來哪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