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鍾離翊(1 / 2)

鍾離翊見老乞丐倒頭睡去,心中雖對奇怪三人存有疑惑,看著旁邊的一女一幼兩人,深知再待在屋裏卻有欠妥,便吩咐妻子將這一間房先騰了出來,給三人歇腳用去,自己則是扛起那根魚竿頂著日頭到屋頭小溪那裏拋出魚鉤閉目凝神起來。

見野先生坐在溪邊,將魚鉤拋進水中,然後閉目養神起來。

半夢半醒中不禁回想起前半生的自己,見野先生生於豫州達山郡富戶之家,雖然這位見野先生出生以後衣食無憂,但是一個以經商起家的小門小戶自然不被當地那些門閥大族所待見,以至於見野先生十一歲時,他那連續舉仕二十年不中的父親竟在四十七歲高齡破天荒的中了一甲第三名也就是探花郎,自此,原本富庶有餘的鍾離家也一躍登上了望族家院。

這位年逾半百的鍾離老爺子一舉中了探花,便在原吏部天官趙衍的關照下在京城吏部混了個六品員外郎的肥缺。然後就有傳聞這位趙天官在任時著實收了老探花不少的好處,因此落得個朝中豫州黨派一眾官員所不齒。

沒過幾年,趙衍不得勢的時候鍾離老爺子便被一道聖旨發到了豫州學政的位置上。

這位鍾離老爺子雖然自己頭發花白之時才考中一個探花,卻將滿腹的期望全部放在自己這個十幾歲的小兒子身上,因為他深知,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道理,即便他鍾離家再有錢,在那些個氏族豪閥麵前,也不過淪為讓人恥笑的對象。

可是不久之後,老探花就發現自己這個兒子雖然勝在聰慧,卻全然不像個讀書的種子。

那一年,正當十六歲的鍾離翊雖然一肚子的四書五經,將那八股文章背誦的滾瓜爛熟,老探花卻發現自己這個兒子私下裏最為喜愛的居然是看那些兵書,不但沉迷此道,十八歲那年更是在自己一個沒注意之下居然跑到豫州大佛寺裏當了個不剃度的和尚。

這一下把那年近花甲的老探花氣了個半死,他實在想不通,自己的兒子不喜歡四書五經也就算了,喜愛鑽研兵法也不算是個很壞的事,卻想不明白這孩子跑到寺廟裏邊跟那些和尚鑽研起來佛經是為了什麼。

一氣之下的老探花便把這個險些誤入歧途的兒子趕去了偏遠的益州,隻說是在那邊給他找了一門親事。

就這樣想當和尚沒有當成的鍾離翊背起包裹自己一個人跑到了千裏之外的益州潁川郡,這裏的郡守算得上是他父親的至交好友。

這位姓荀名諱字自忠的潁川郡守第一眼看見這個十八歲的年輕人時,也不禁微微點了點頭,他原本也是豫州人,與那老探花既是同鄉也是同窗,早早地自然也聽說過這個好友兒子的美譽之詞。

荀太守不似老友那般死刻呆板,當他得知眼前年輕人是個天性好奇,從不拘泥於一處,也不墨守成規的時候,他心裏明白,這個年輕人確實是個可造之材,於是鍾離翊來到潁川的第二個月,便在荀太守的安排下與他的小女兒荀瑩瑩成婚,然後鍾離翊便被自己老丈人留在身邊當了個軍機參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