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又對二公子周泗說道:“泗兒今日獻得好計策,為父也不知賞你什麼,這樣吧,為父剛才答應了讓你帶你三弟去玩,你就先帶著他去,容為父想想,給你些什麼賞賜才好。”
一時間在場的父子四人生出三種心思,周泗抬起頭來看著不知想什麼的大哥以及帶著一臉笑意的父親,隻是說道:“孩兒領命,孩兒就先告辭了。”
然後與那同樣領命而出的兄長周汎,一齊踏出了王府大殿。
在旁人來看,漢王家的三位小王爺,永遠都是那麼兄友弟恭,永遠的和和睦睦。
以至於世子周汎理所應當的繼承王位,而他的兩個弟弟理所當然的輔佐著他保住他們漢家的這份遺產,乃至於十幾年來,連漢王周啟似乎也漸漸地放鬆了警惕,偶爾的時候他會忘了,出生在帝王之家的孩子,最先要麵對的,就是兄弟鬩牆。
正如千百年前一位有為的實幹家喊出來的那句口號一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句話極大的激勵了後世那些前赴後繼為了心中理想和信念敢於挑戰權威的一批又一批的實幹家。
然而他們之中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當他們嘴裏喊著這句勵誌的口號奮不顧身的衝鋒在為了理想為了信念為了權利而鬥爭的路上時候,他們中那些大部分人隻不過成為了另外一批“王侯將相,有種乎。”的起步基石。
所以說年輕的人們極易被煽動,有的時候一股熱血湧向頭頂的時候,別人給你一個看起來可笑至極的目標,你竟然都癡心妄想的以為自己能夠實現它,殊不知給你定下目標的人不一定是為了你好,而作為你成功路上一道道絆腳石的對手們,可能遠沒有你想象中的那麼好對付。
畢竟在你還被那些慷慨激昂的豪言壯語刺激得滿腔熱血無處安放的時候,那些你未來成功路上的絆腳石們,早已把想象付諸了行動,他們從一次次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中脫穎而出,最終才成為了你的對手,或者說,成為有資格前來收割你們這些免費經驗包的天選之子。
周啟向來以為自己的兒子們是和睦的,友善的,但是他居然忘了他們老周家這種淵源流傳的光榮傳統已經持續了不知多少代。
即便是他自己,也不過是曾經權利鬥爭中的失敗者罷了,哪怕民間的普通富戶,老子死的時候,幾個兒子為了搶奪財產還要淪落到大打出手對簿公堂的地步,更何況把這些財富換為權利,至高無上的權利,周啟忽然驚醒,好像除了自己的小兒子,他居然小看了另外兩個兒子。
他的世子可能看起來不像表麵上那麼老實,盡管他有著嫡長子的身份和這麼多年以來都沒被撼動的地位,但是周啟一時之間差點想不起來,這個素來表現得無比忠厚老實的兒子,到底是怎麼在他弟弟一輪又一輪的攻勢中笑到現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