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從夥夫到夥長(2 / 2)

張通海用自己不多的俸銀,很快跟他的同僚以及下屬打好了關係,而且靠著這點俸銀,從沒進過私塾學過字的張通海,竟然在別人那裏慢慢學會了認字,而且,現在他最喜歡看的最喜歡聽的,就是在人們口中口口相傳下來的那些英雄人物的經典事跡。

張通海這才算真正開拓了眼界,他慢慢了解到在自己腳下這片土地上,曾經不但有著舉世無雙的大英雄,還有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名士,更有著跟自己一樣背負著血海深仇但是卻不屈不撓最終成為一方霸主的人。

張通海當即決定,我張通海,將來必定也會成為那樣的人,我的故事必然也將會被無數的後人口口相傳,他們會記得我,我將以這種形式萬古長存在這片土地上。

很快北方格局初定,下一步就是那盼望已久的南征。

張通海很是激動,即便他的家早已經消失在了這個世上,即便他是一個可悲的可憐的可歎的流亡者,可是即將要踏上回家旅途的人,一個有著萬般期待和希望的人,他叫張通海,他的堅韌不拔,他的勇敢無畏,是任何人也比不上的。

皇天不負苦心人,也許真的有上蒼可是它難得睜一回眼,終於苦苦等待了多時的張通海再次等來了自己的機會。

隻不過這一次他的對手不再是一場疾病,或者是某些人,這一次他的對手,變成了某一些人或者說是某種勢力。

我們都知道,在戰亂的年代,或者說不僅戰亂的時候就算天下太平的日子裏,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政府對於所有活著的黎民百姓來說,最重要的幾個東西,那就是糧、鐵、還有鹽。

自古對於鹽這個東西,不僅是把它作為一種簡單的調味品,而是天下蒼生黎民百姓日常生活中卻少不了也離不開的東西。

而製鹽長久以來都是執政者為了製衡黎民百姓所要親自牢牢掌控在手裏的。

即便是在不甚缺鹽的沿海之地,會流傳出一種所謂的“鹽幫”,但是明裏暗裏百姓們也都知道,這些依靠私鹽走私販賣的夥黨,背地裏全都是當地官府和衙門一手掌控的。

鹽幫的存在不僅能夠讓政府在暗中實際調劑鹽鐵販賣的價格,而且無形中也會給普通的百姓們營造出來一種太平盛世的假象,百姓們從不夠再到不缺然後是能夠多途徑的得到,就會讓他們變得滿足,而不是整天想著如何造反。

然而當天下大亂的時候,鹽又會成為製約百姓或者製約對手發展的途徑。

鹽的價格隨著混亂的程度增長,不但能夠讓執政者短時間內聚斂財富,而且通過節製鹽的出口,又能很大的削弱對手的實力。

我們知道,鹽的生產,一般有兩種方法。

其一是巴蜀之地自古以來有著提取地下鹵水製鹽的方法,但是這種方法十分耗費人力財力,而且所得者甚少,即便益州無處不產鹽,那麼所得到的也隻夠滿足一州所用或者兼顧中央政府所征繳的稅賦。